2013年4月11日 星期四

武则天最爱的书法作品《垂拱集》之迷


武则天最爱的书法作品《垂拱集》之迷

来源:网络     日期:2011-6-30     点击:28700次
     

据史书记载,武则天临终时,曾嘱李显,要把她的《垂拱集》作为陪葬品,同她一起埋入乾陵中。
  
  关于《垂拱集》还有一个故事:当年武氏侍奉太宗时,受李世民影响,也十分喜爱王羲之书法,并勤加练习,可以写一手漂亮的王体行书。有一次,李治进宫问候李世民,李世民考问他《兰亭集序》内容及书法特点,李治竟一问三不知,武则天在旁提示,结果被李世民发现,勃然大怒:“无耻奴才,竟敢提示吾儿,今问你三个问题,若回答出来罢了;否则,拖出去乱棍打死!”李世民自然问的是有关王羲之行书的问题,没想到,武则天竟回答得头头是道,且很有自己的见解,连太宗都佩服不已。
  
  《垂拱集》共一百卷,是武则天仿王羲之行书书写而成,内容可分两大部分,一是记叙她如何从一个才女到昭仪,后到皇后,最后当上皇帝的过程,是她宫廷生活的日记;另一部分是她治国的经验总结。《垂拱集》记叙了唐高宗、武则天两朝的许多重大宫廷事件,对于研究唐代历史,揭开唐史上许多疑点具有重大史料价值。同时,《垂拱集》也是武则天在处理朝政之余,以王体行书写成,自然又是我国书法艺术宝库中的一件珍品!
  
  此外,在武则天的陪葬品中,还有一张她生前非常喜爱的画像,据说是唯一一张武则天的写真画。据说,一天大画家阎立本被太宗召入宫中,他见到太宗身边有一位容貌非常,气质高妙的女侍者,不觉呆住了。原来太宗正是让他来给这位武才人画像的。
  
  太宗吩咐人备好笔墨,阎立本俯在案上作起画来。不一会儿便画好了,交给太宗。太宗看着不住点头,又递给了武则天。
  
  这是武则天第一次看到自己的画像,心中十分高兴,就把画收藏起来。武则天死后,此画像随她葬入乾陵。这是武则天唯一一张可以令后人一睹真颜的画像,其价值可以说是不可估量的。
  
  因此,乾陵中的文物不仅引来了贪婪的盗墓贼,同时也引起了文物考古工作者的极大兴趣。历史学家、考古大家郭沫若生前曾对周恩来总理说过:“毫无疑问,肯定有不少字画、书籍保存在墓室里,打开乾陵,说不定武则天的《垂拱集》可重见天日,武后的画像,上官婉儿的手迹,一定会石破天惊!”

手抚《兰亭序》,翻阅《垂拱集》——关注武则天乾陵

(2007-01-15 03:41:51)

  早晨,我仔细端详了一会儿前一天得到的《兰亭序》真迹的一比一照片,手顺着笔画的来龙去脉描摹了会儿,受益良多。后来想看书,看什么好呢,随手翻阅放在案边的《垂拱集》,读到这首诗的时候拍案叫绝。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晚上又瞧了一会儿《金轮集》。闲来无事,也临摹一下上官婉儿秀气的书法,打个哈欠。
  突然醒了,原来刚才是在做梦啊。呵呵,《垂拱集》究竟是不是“诗集”我都不能肯定,怎么能看到里边的文字。但是以上梦境或许不久的将来会成为现实,看这两天的新闻,武则天陵墓下宫布局露真容,说墓里珍宝至少500吨。这些对我来说没有关系,主要郭沫若先生的一轮感叹句震撼着我:“毫无疑问,肯定有不少字画书籍保存在墓室里!打开乾陵,说不定武则天的《垂拱集》百卷和《金轮集》十卷可重见天日!也说不定武后的画像、上官婉儿等人的手迹都能见到!石破天惊,一定是一件石破天惊的大事!”武则天陵墓下宫布局露真容,是不是意味着乾陵地宫将在不久的将来重见天日?我的好朋友雁塔秋鸿是搞考古的,改天要问问。
  我是前年和glen一起去乾陵的,当时没有写什么游记,甚至整个旅途下来的收获就是一首歌,现在还记得:“你问我最爱吃什么,当然是肉夹馍,肉夹馍的香,肉夹馍的味,它能带给我快乐。小小的肉夹馍,却能解决我饥饿,可是glen他,就是不买给我!你问我最爱吃什么,当然是肉夹馍,你去想一想,你去看一看,快去买俩肉夹馍。”这是当时和glen打赌,赌什么忘了,赌注是两个肉夹馍,后来glen输了,想赖皮,坐着三轮摩托下山的时候,我在车上唱这首歌激他,用“月亮代表我的心”的调。这哥们不受激,果然到了镇上就兑现赌注买给我吃了,呵呵,好孩子。其实当时我肯定是想写个什么的,大学时候去李世民的昭陵写了一篇比较稚嫩的剧本《哀哀石马》(在博客的剧本小说栏目里边),去年去茂陵是想构思一本有玄幻色彩的武侠小说。乾陵呢?想不起来了,可能写个发生在武则天时期的武侠,估计比较爽吧。乾陵如果真的重见天日,那可以说是个寻秦记第一集的桥段,然后呢,某人时空穿梭回唐朝?或者武则天的骨骸克隆拷贝,分子还原,武则天重生?呵呵,老桥段,放着吧。
 
 

  附,以下内容来自网络,有删节。
  新闻两则:
  1.搜狐引新快报1月14日消息:
  作为中国唯一的两个帝王合葬墓,位于西安西北80公里乾县的唐乾陵闻名遐迩。陕西省考古工作者日前对唐乾陵考古取得重大进展,下宫遗址的布局已逐步展露“真容”。唐乾陵凿山建穴,规模宏大,是唐高宗李治和大周皇帝武则天的合葬陵园,也是中国唯一没被盗掘过的唐代帝王陵墓,被誉为“唐陵之冠”
  乾陵下宫是古时墓葬前的寝殿演变而来,主要供奉墓主灵魂,后人多于此对其进行祭拜。2006年,陕西考古工作者经过钻探调查与部分试掘,发现乾陵陵园的东、北、西三座门址结构相同,都由一对三出阙、一对列戟廊和殿堂式大门组成。考古人员还对北门门址进行了清理,出土残石马、石虎、石狮、石刻座等六件石刻。最新调查显示,乾陵下宫遗址规模巨大,发现有内外两重夯筑的城墙,外城垣平面呈方形,四边均长达380米左右;同时在内城及内外城之间,还发现了多处建筑夯土遗迹,为研究唐代帝陵的陵园制度提供了第一手实物资料。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名誉所长石兴邦老先生称,现在至少能推断出墓里70%的埋葬品,乾陵地宫里应该装满了唐朝当时最值钱的各种宝贝。唐高宗和武则天在世时,正处于唐朝最繁盛的时期。在埋葬唐高宗的时候,随葬品的价值就占了全国财政的1/3。20多年后,武则天驾崩,全国1/3的金银珠宝又被带进了乾陵。耗资之巨、陪葬之丰可想而知。况且史书上还明确记载,唐高宗临死时,还特意留下遗言,要将他生前所喜爱的字画全部陪葬。很多专家还推测顶级国宝———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也很有可能就藏在乾陵。曾有文物工作者推算,乾陵里面的各种珍贵文物最少有500吨。

  2.新华网陕西频道1月11日消息:
  在全面钻探、调查的基础上,考古学家在陕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日前举行的“2006年考古工作汇报会”上说,唐乾陵考古近来取得重大进展,下宫遗址的布局已基本清楚,为研究唐代帝陵陵园制度提供了重要资料。
  唐乾陵位于古城西安西北80公里的乾县,是中国历史上一对著名夫妻--大唐皇帝高宗李治和大周皇帝武则天的合葬陵园。作为全国唯一的两个帝王合葬墓,它凿山建穴,规模宏大,是中国盛唐历史文物的集中代表,也是中国目前唯一没有被盗掘过的唐代帝王陵墓,被誉为“唐陵之冠”。
  主持调查工作的陕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张建林研究员说,作为“陕西唐陵大遗址保护项目”的重要部分,陕西省考古人员为了解乾陵陵园的总体布局和主要建筑遗迹的结构,2006年先后对其陵园东、北、西三门和东北角阙、西南角阙、鹊台双阙以及下宫遗址进行了全面钻探调查。
  张建林说,经钻探调查与部分试掘,发现乾陵陵园的东、北、西三座门址结构相同,都由一对三出阙、一结列戟廊和殿堂式大门组成。阙台系夯土高台,周边用砖包砌,周围堆积的大量瓦片说明阙台上原建有阙楼;殿堂式大门则均有夯土台基,周边用砖包砌,两侧与陵园墙垣相连。
  除了三个门址和多个角阙的形制等基本搞清之外,考古人员对北门门址进行了清理,出土残石马、石虎、石狮、石刻座等共6件石刻,而令人高兴的是,首次把位于乾陵西南方向的下宫遗址的布局基本搞清楚了。
  张建林说,乾陵下宫遗址规模巨大,发现有内外两重夯筑的城墙,外城垣平面呈方形,皆长达380米左右;同时,在内城及内外城之间,还发现了多处建筑夯土遗迹,对于了解唐代帝陵的陵园制度提供了第一手的实物资料。
  乾陵下宫实际是古时墓葬前的寝殿演变而来,主要供奉墓主灵魂,后人多于此对其进行祭拜。至唐太宗李世民葬昭陵时称为寝宫,后因火灾移到山下,后世遂称之为下宫。
 

  材料索引:
  乾陵材料1:
  唐乾陵凿山建穴,规模宏大,是唐高宗李治和大周皇帝武则天的合葬陵园,也是中国唯一没被盗掘过的唐代帝王陵墓,被誉为“唐陵之冠”。
  “乾陵的武则天墓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帝王陵墓。”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庆柱说。
手抚《兰亭序》,翻阅《垂拱集》鈥斺敼刈⑽湓蛱烨
  乾陵材料2:
  乾陵为中国第一女帝武则天和她丈夫唐高宗李治的合葬墓,它位于西安市乾县梁山连绵逶迤的三座联袂的山峦间。乾陵的三座山峦,远远望去,宛如一个仰面而卧的妇人形体,前面两山像丰满挺立的乳峰,后面一山极似一位眉目清秀、长发委地的美人的头和颈。造物主在天地间有如此杰作真令人叹为观止,武则天选择其为陵寝之地亦令人拍案叫绝。人们循两乳间一百零八级花岗石台阶拾级而上,徜徉于陵前宽阔的黄土大道上,犹如置身于这位面向青天袒胸露乳的美人的怀抱中。
 
  乾陵材料3:
  作为中国唯一的两个帝王合葬墓,位于西安西北八十公里乾县的唐乾陵闻名遐迩。陕西省考古工作者日前对唐乾陵考古取得重大进展,下宫遗址的布局已逐步展露“真容”。
  唐乾陵凿山建穴,规模宏大,是大唐皇帝高宗李治和大周皇帝武则天的合葬陵园,也是中国目前唯一没有被盗掘过的唐代帝王陵墓,被誉为“唐陵之冠”。乾陵下宫是古时墓葬前的寝殿演变而来,主要供奉墓主灵魂,后人多于此对其进行祭拜。至唐太宗李世民葬昭陵时称为寝宫,后因火灾移到山下,后世遂称之为下宫。目前,位于乾陵西南方向的下宫遗址布局已经逐步展露“真容”。
  据介绍,作为“陕西唐陵大遗址保护项目”的重要部分,二00六年,此间考古工作者经过钻探调查与部分试掘,发现乾陵陵园的东、北、西三座门址结构相同,都由一对三出阙、一对列戟廊和殿堂式大门组成。阙台系夯土高台,周边用砖包砌,周围堆积的大量瓦片说明阙台上原建有阙楼;殿堂式大门则均有夯土台基,周边用砖包砌,两侧与陵园墙垣相连。
  此外,考古人员还对北门门址进行了清理,出土残石马、石虎、石狮、石刻座等六件石刻,其中石虎的发现,为重新认识唐代帝陵北门外石刻组合提供了新资料。
  最新调查显示,乾陵下宫遗址规模巨大,发现有内外两重夯筑的城墙,外城垣平面呈方形,四边均长达三百八十米左右;同时在内城及内外城之间,还发现了多处建筑夯土遗迹,为研究唐代帝陵的陵园制度提供了第一手实物资料。
 
  武则天材料1:  武则天则天皇后。高宗后,武氏,并州文水人,荆州都督士彟之女。永徽六年,立为皇后。中宗即位,称皇太后。临朝,寻自称皇帝,改国号曰周,自名曌,在位二十二年。中宗反正,谥则天顺圣皇后。有《垂拱集》百卷,《金轮集》六卷。今存诗四十六篇...
  唐高宗李治皇后,后为周则天皇帝,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人。武则天14岁时,唐太宗李世民召入宫为才人。太宗死后,则天入感业寺为尼。唐高宗即位,复召入宫,拜昭仪,进号宸妃,与王皇后、萧淑妃争宠,互相谗毁。永徽六年(655)高宗立武氏为皇后。王皇后被废不久,即与萧淑妃同被则天害死。则天素多智计,兼涉文史,自显庆末年起,乘高宗体弱多病之机,遂专国柄,威势日重。上元元年(674),高宗称“天皇”,武后称“天后”,宫中称为“二圣”。弘道元年(683)高宗去世,中宗李显即位,则天临朝称制。嗣圣元年(684)二月,则天废中宗为庐陵王,立睿宗李旦,继续临朝称制。则天于天授元年(690)称帝,国号周。废睿宗为皇嗣,改东都洛阳为神都。
  武则天在夺取政权的过程中大肆翦除异己,打击政敌,并滥杀一些被她怀疑的大臣。唐初的元老重臣如长孙无忌、褚遂良、于志宁、裴炎及程务挺等人,少数被贬逐,多数遭诛杀;李氏皇室及宗室诸王相继杀戮殆尽。武则天以女主的身份号令天下,执政前又无自己的心腹,执政后多疑臣民不忠于己,遂任用索元礼、周兴及来俊臣等酷吏,广事罗织,严酷逼供,奖励告密,虽然消灭了一些政敌,但也滥杀无辜。到武周政权正式建立以后,斗争趋向缓和,此风才有所收敛。武则天为抬高武氏一族及宠臣李义府等人的社会地位,抑制旧门阀士族及李唐皇族,改《贞观氏族志》为《姓氏录》,把武家列入第一等,并规定凡五品以上官员皆入于谱。为了培植自己的政治力量,扩大其政权的社会基础,她举行殿试,创武举、自举、试官等制,员外置官,破格用人。这样做虽然选拔了一批才能之士,但也不免使官员倍增,流于冗滥。
  高宗在位时,武则天曾上疏建言12事,其中有劝农桑、薄赋敛、息干戈、禁淫巧、省力役等进步的主张,高宗皆略施行之。在武则天执政的半个世纪中,由于隋末农民起义的作用及唐太宗贞观之治奠定的基础,也由于武则天沉重打击了旧士族和大贵族、大官僚集团,执行了一些具有进步性的政策,所以社会经济呈现出发展的趋势。武周政权建立后,她感到整个西域过于阔远,不易管辖,遂于长安二年(702)把天山以北地区从安西都护府划出来,另置北庭都护府,治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安西四镇(即碎叶、龟兹、于阗、疏勒)自垂拱二年(686)起为吐蕃所占。武则天不甘心失土,乃于长寿元年(692)遣王孝杰等大破吐蕃,恢复了四镇。武则天还非常重视著述,召学士先后撰成《玄览》、《古今内范》、《青宫纪要》、《少阳政范》、《维城典训》、《紫枢要录》、《凤楼新诫》、《孝子传》、《列女传》、《内范要略》、《乐书要录》、《百寮新诫》、《兆人本业》、《臣轨》等书。她另有《垂拱集》、《金轮集》等著述。
  但武则天也有不少消极的行为。她信图、崇佛教、建寺院、筑明堂、造天枢、铸九鼎,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打击政敌的过程中也不免滥杀无辜。官吏大增也必然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在她统治时期尽管社会经济有所上升,但逃户问题已经日益严重,府兵制开始走向破坏。武则天重用武氏宗室武承嗣、武三思、武攸绪及武攸宁等人,并大封武氏宗人为王。大臣吉顼等人深以嗣君之选为虑,武则天也感到作为女子,死后只能入李家宗庙享子孙祭祀,所以接受臣下建议,于圣历元年(698)迎还庐陵王李显,复立为太子。武氏晚年宠爱男妾张昌宗、张易之兄弟,二人狐假虎威,作威作福。神龙元年(705)正月,张柬之、桓彦范、崔玄、敬晖等人联合右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发动政变,诛杀二张,逼则天退位,迎中宗复位。中宗上尊号为则天大圣帝,后人因称她为“武则天”。同年十一月去世。
手抚《兰亭序》,翻阅《垂拱集》鈥斺敼刈⑽湓蛱烨
 

  武则天材料2:
  武曌(624——705年),并州文水人,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唐代女政治家。性巧慧,多权术。
  637 年(唐太宗贞观十一年),武氏以美貌应召人宫,始为才女,赐号武媚,时年14岁。649年,太宗死,入感业寺别发为尼。时王皇后正与萧淑妃争宠,决计利用武媚的美貌,转移高宗对萧氏的厚宠。遂令武氏暗中蓄发,献给高宗,封为宸妃。翌年生是长子李弘,晋为昭仪。
  武氏再次入宫,得力于王皇后,开始对王皇后卑躬屈节,极力奉承。她知道王皇后与萧淑妃有矛盾,便联合王皇后,夺去高宗对萧氏的宠爱。当萧氏失宠后,她认为自己要当六宫之主,必须把王皇后打下去。654 年,武昭仪产下一女儿,深得高宗喜爱。有一天,王皇后闲得无聊,到昭仅宫中逗小公主玩了一回,然后离去。武氏在王皇后来时,她故意避开,及王皇后离去,将小公主弄死,嫁祸于王皇后。655 年,王氏被诬以杀死小公主的罪名,废去后位,立武氏为皇后。此后又生了三子一女:李贤(章怀太子)、李显中宗)、李旦(睿宗)和太平公主。足见其专宠之地位。
  武氏自立为皇后之后,开始参预朝政,与高宗并称“二圣”。683 年,高宗死,李显继位为中宗,尊武氏为皇太后,由太后临朝称制。翌年,废李显为庐陵王,立李旦为睿宗,武太后掌实权。690 年,废李旦自立为则天皇帝,改国号为周,改元天授,史称“武周”。
  武则天称帝后,大开科举,破格用人;奖励农桑,发展经济;知人善任,容人纳谏。在她掌理朝政近半个世纪,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为后来“开元盛世”打下基础。但是,武则天逼害王后萧妃,杀害亲子,大封武氏诸王,重用酷吏,严刑峻法,冤狱丛生,受到历史的谴斥。
  705 年,宰相张柬之乘武则天年老病危,拥立中宗复位,尊武氏为“则天大圣皇帝”。同年冬,武氏死,享年82岁,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李白把武则天列为唐朝“七圣”之一。
  武则天也是一位女诗人,《全唐诗》等录有其诗58首,多为庙堂祭奠之作,然也间有记游抒情诗篇,其《如意娘》诗云: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作为女皇的武则天,是一个铁腕人物,给人留下女中须眉的印象,然作为女人,也有情意缠绵,柔情若水的一面,于此诗可见。
  武则天还有《腊日宣诏幸上苑》诗云:
  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
  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这首诗后来流传为一个故事,说武则天于某年冬游上苑,令花神催开百花,花神奉旨,百花齐放,唯牡丹傲骨,独不奉诏。武后大怒,贬之洛阳,“故今言牡丹者,以西洛为冠首。”(高承:《事物纪原》卷十《牡丹》)。案此诗写于691年,是武则天建立“武周”的第二年,《全唐诗》于此诗题解云:“天授二年,腊,卿相欲诈称花发,请幸上苑,有所谋也,许之。寻疑有异图,乃遣使宣诏云云。于是,凌晨名花布苑。群臣咸服其异。后托术以移唐祚。此皆妖妄,不足信也。”此说较为可信,所谓今花神催开百花,乃出于政治宣传的需要,实先有所布置。
  据《新唐书·艺文志》录有武则天《垂拱集》一百卷,《金轮集》十务已佚。令人辑有《武则天集》行于世。
手抚《兰亭序》,翻阅《垂拱集》鈥斺敼刈⑽湓蛱烨
 
 
  是否被盗材料1:
  乾陵圆环跟踪报道:武则天乾陵地宫可能已被盗
  (来源:解放网-新闻晚报 时间:2006年12月26日)
  乾陵被称“天下第一陵”,这里埋葬着武则天和唐高宗近日,西安市考古专家在乾陵外城南侧地面偶然发现了10多个人工挖掘的圆环状壕沟,再次把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了这座皇家陵墓。乾陵之所以出名,不仅因为它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二帝合葬墓,还因为其中一位皇帝是中国历史上鼎鼎大名的武则天。更重要的,乾陵是考古学家公认的没有遭到盗墓贼光顾的帝陵,有专家预测,陵墓中可能有珍贵文物近500吨。但新发现的这些圆环却让考古学家们感到了些许不祥,“任何异样的迹象,我们都不得不把它放在乾陵的历史上去考虑。”首先发现这些圆环的西安市文物保护修复中心研究员秦建明说,但让他担忧的是,有关乾陵的历史中,最多的就是关于盗掘的记载。
  盗掘乾陵并非难事。在历史上,对乾陵颇有“好感”,并大规模盗掘的事件比比皆是,唐末黄巢曾率领10多万大军差点把乾陵挖了个底朝天,五代耀州刺史温韬也发动军民对乾陵下了毒手,民国初年孙连仲带领军队在乾陵挖了几个月。
  “他们到底成功了没有?这我们无从考证。”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张建林说,“在史料中只记载温滔那次盗掘因风雨大做而没有成功,这个说法是真是假,也没法确定。”即使这样,仍有考古学家确信乾陵完好无损。
  第一个证据就是极隐秘的墓道。墓道是由外界进入地宫的唯一通道,地宫修建完成后,大门关闭便永远无法打开,为防止盗掘,帝陵修筑者通常会把墓道蜿蜒曲折并隐藏起来,外人无法知晓。
  “乾陵墓道口是建国后才偶然发现的,60年代曾经组织考古队对墓道进行了清理,发现从墓道入口到地口大门的这段空间中,根本没有人进入过。”秦建明说,当时考古学家进入墓道,一直清理到墓室大门,发现墓道中的石刻都完好无损。
  但这点也遭到很多考古学家的反驳,“可以拿锁头举例子,再好的锁也能有办法撬开,墓室就更容易了。”长期从事古墓考古发掘工作的张建林说,多年的考古发掘让他对盗墓者的技术感到惊讶,“我可以下这样的论断,不是10墓9空,而是100墓99空。”
  他告诉记者,有时候发掘古墓,进行到99%时都感觉墓葬是完整的,直到铲最后一下才发现墓室早有人光顾,而且已经搬空了。“盗墓者不走墓道,那里可能有机关,可能太招摇,他们通常从让你无法想象的地方进入。”
  认为乾陵没有遭盗的专家的另一个根据是,乾陵是中国墓葬修筑史上的一个奇迹,它太坚固了。
  “乾陵是因山为陵,整座山就是墓室的防护层,而地宫所在地点直到现在都无法确定,也就是说,除非你把山全打开,仅靠运气去探摸到地宫基本上不可能。”秦建明说。
  但支持乾陵不安全的专家却也有看法,“乾陵并不牢固。”张建林说,他考古发掘过的陵墓中,除了汉代有采用沙层防护而完好无损的帝陵外,其他方式都不安全。“沙子是流动的,你挖一铲子,上面马上就有沙子流下来填完整,像这种因山为陵的,防护不起作用。”
  而几乎所有考古学家都存在共识的一点是,乾陵确实有些太招摇了,“周围全部是平原,三座山全部占用为一个陵墓,又在一个墓穴里葬了两位帝王,盗墓贼肯定会拿它下手。”张建林说。

  是否被盗材料2:
  乾陵,真的没被盗过?
  它的诱惑是如此之大:乾陵占地约20余万亩,位于西安西北85公里的梁山主峰下,盛唐两朝皇帝合葬一室,规模宏大,收藏丰富。
  “它绝对没有被盗过。”陕西乾陵博物馆促销部邸女士非常肯定。“因为乾陵依山为陵,是在海拔1000多米的梁山半山腰打洞开凿的墓穴,山上都是坚硬的青石,盗这种石头墓,非常难。即使按照现在的盗墓技术,打开墓穴至少要1—2个月的时间。对于盗墓者来说,时间太长了,还没打开盗洞,就被逮住了。”
  不过,1200多年间,垂涎它的梁山盗墓者的身影从未断绝过。历史上有名有姓的盗乾陵者,就有17人之多,但都因各种原因无功而返。唐末,黄巢动用了40万大军,直挖出一条40余米深的大沟,也没找到墓道口,悻悻撤兵;五代时,耀州节度使温韬盗掘了包括李世民在内的大部分唐代帝王陵墓,盗得大量钱财后,又驱动数万人于光天化日之下挖掘乾陵。“但是一挖,就狂风暴雨大作,温韬受了惊吓,这才绝了发掘乾陵的念头,乾陵幸免于难。”
  邸女士说:“上世纪60年代专家曾勘探过乾陵,发现墓道完整,而弃墓道、在青石上打洞入地宫,难度很大,目前尚未发现盗洞。现在我们博物馆晚上白天都在看守,保护得非常好。根据现存的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乾陵可能是目前唯一未被盗掘的唐代帝王陵墓。”
  正因为尘封了千年,这个“保存最完好”的王陵更加让人向往。可能有“武则天的《垂拱集》百卷和《金轮集》十卷”,可能有“武后的画像、上官婉儿等人的手迹”,这是郭沫若称之为“石破天惊”的奇珍;也可能有相传李世民死后要枕在脑袋下的《兰亭序》,因为温韬盗了李世民的墓后写的宝物清单上并没有它,所以乾陵博物馆一直有个说法,它也许是给武则天陪葬了。
  目前,可以肯定的是,已知的藏宝已经让人咋舌。刘向阳说:“两个皇帝都处在唐朝的全盛时期,墓内陪葬品自然极具价值。陪葬品中肯定有大量的金银玉器、唐三彩器皿,可能还会有丝绸、典籍和字画。因为太宗昭陵被盗时就有大量字画,而高宗也酷爱字画,传说他的遗言就是把生前所喜爱的字画埋进墓内。”
 
  是否被盗材料3:
  1960年,几个农民放炮炸石头,一不小心竟炸出了武则天的墓道口。这个墓道口是真正的国家级绝密,盗墓贼们找了1000多年也没找见,黄巢40万大军挖了几年也没挖出来。此后,人们在这个墓道口上边手植了一棵华山油松,如今四面迎风,已成栋梁之材。
  (自唐太宗始,唐朝诸帝多以山为陵,以乾陵最典型。众多的石像和梁山北峰的高大形体,共同构成了乾陵雄伟壮观的气势。远远望去,可看见乾陵的形状恰似一个横卧的女人)
  对一座帝王陵墓来说,墓道口好比一把钥匙,若要发掘,相当完成了一半工程量。如今,乾陵地宫的钥匙已被我们握了40多年,这把钥匙若是让历史上那些盗墓贼拿到手,乾陵早被挖掘一空了。
  在我国历史上,挖乾陵一事,早已有之。长达1200多年中,梁山上,就没有断绝过盗墓者的身影。小毛贼多如牛毛,正史里不记载,野史里也懒得写。历史上有名有姓的盗乾陵者,就有17次之多,比较大的盗掘活动有三次。但是又都因各种原因中途停止而未盗成功。
  唐末农民起义,黄巢声势浩大。他动用40万起义军在梁山西侧挖山不止。直挖出了一条深40米的“黄巢”沟,挖走了半座大山。因为军中无饱学之士,不懂乾陵座北朝南的结构特点,结果因为挖错了方向,终没得手。
  史载五代耀州刺史温韬,是个有官衔的大盗墓贼。他率领兵丁一古脑掘开了十几座唐陵,发了一笔横财。因为手中有了钱,便驱动数万人于光天化日之下挖掘乾陵。不料挖掘过程十分不顺,遇到的天气总是狂风暴雨,温韬受了惊吓,才绝了发掘乾陵的念头。
  民国初年,国民党将领孙连仲亲率一团人马,也想学学孙殿英炸慈禧和乾隆墓的样子,在梁山上埋锅造饭安下营寨,用军事演习作幌子,炸开了墓道旁的三层岩石,最后却也没能捞得半点好处。
  目前,许多专家认定乾陵是唐十八陵中惟一未被盗掘的陵墓。理由是乾陵墓道完整,而舍墓道,从石山腹部另凿新洞入地宫,难度很大,目前尚未发现新的盗洞。至于事实是否像人们希望的那样,只有等到打开地宫的那天才能得知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