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30日 星期六

肚皮舞(阿拉伯語:قص شرقي‎或رقص بلدي‎),是一種帶有阿拉伯風情的舞蹈形式,起源於中東地區,並在中東和巴基斯坦、印度、伊朗等其他受阿拉伯文化影響的地區取得長足發展,19世紀末傳入歐美地區,至今已遍布世界各地,成為一種較為知名的國際性舞蹈。

肚皮舞[編輯]

一位肚皮舞舞者
肚皮舞阿拉伯語قص شرقيرقص بلدي‎),是一種帶有阿拉伯風情的舞蹈形式,起源於中東地區,並在中東和巴基斯坦印度伊朗等其他受阿拉伯文化影響的地區取得長足發展,19世紀末傳入歐美地區,至今已遍布世界各地,成為一種較為知名的國際性舞蹈。
肚皮舞是較為女性的舞蹈,其特色是舞者隨著變化萬千的快速節奏擺動臀部腹部,舞姿優美,變化多端,而且多張顯阿拉伯風情,以神秘著稱。近些年,肚皮舞也作為一種深受女士喜愛的減肥方式在世界各地廣為流行。
「肚皮舞」一般是美國東亞一些國家的叫法,歐洲一般稱其為「東方舞」,其較為常用的阿拉伯語名稱قص شرقي‎即為「東方舞」之意,另一種阿拉伯語名稱رقص بلدي‎意為「民族舞」。關於阿拉伯語名稱的起源,各種說法不一,尚未有統一的解釋。

概述[編輯]

關於肚皮舞的起源,長久以來一直是舞蹈愛好者爭論的話題,許多人為此做出過很多深入研究,但目前仍未有統一的結論,存在許多觀點,較為常見的有:
  • 起源於古埃及
  • 起源於女祭司表演的宗教舞蹈
  • 起源於中東地區慶祝及歡楽的一種傳統舞蹈
  • 起源於羅姆人
  • 起源於自然的情感宣洩
  • 起源於酒館的娛樂或妓院的性服務
  • 起源於一夫多妻制下的獻媚或爭寵(不論是皇家後宮或庶民百姓)
  • 肚皮舞的類別與流派
在這些觀點中,第一個是最少被提及的,主要是埃及著名舞蹈家Mo Geddawi和埃及其他一些文藝屆人士極力支持這種觀點[1]。這種說法的主要證據是現代肚皮舞的動作和埃及的許多藝術品中描繪的人體姿勢非常相似。
起源於宗教舞蹈,是最著名的一種觀點,這種觀點經常在一些主流文章中被作為確實的理論直接引用。20世紀60年代,美國著名歌手、舞蹈家雅米拉Jamila Salimpour)是這種觀點的主要支持者,在《地球之舞》(Earth Dancing)和《祖母的秘密》(Grandmother's Secrets)等一些作品中,這種觀點也被廣為人知。
起源於慶生,也是眾多觀點之一。這種觀點的主要支持者是東方舞史學家摩洛可(Morocco, Carolina Varga Dinicu[2],她提出這種舞蹈的鍛鍊可以幫助孕婦減輕生產時的痛苦,這種觀點在作品The Dancer of Shamahka雖然也得到了相應的論證[3],但是其它的舞蹈或運動也有幇助於生產,所以這種「起源論」顯然缺乏足夠的證據。
也有觀點指出羅姆人是肚皮舞的創作者。一般有兩種說法,一種為羅姆人發明了這種舞蹈,並將其散布開來,另有一種觀點,以流浪民族著稱的羅姆人在流浪過程中發現了這種舞蹈,於是將其傳播開來。在西方,肚皮舞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羅姆舞蹈的影響,並融合了很多羅姆舞蹈的元素,這更使這種理論在西方廣為流行,但是由於很多人對羅姆人存在偏見,因此並沒有明確的說法指出肚皮舞究竟起源於哪個國家。
無論以上何種觀點,肚皮舞確實已經在中東有著悠久的歷史。儘管古代伊斯蘭文化中對人物描繪有一定限制,但在伊斯蘭世界,仍有很多關於舞者的內容流傳下來。例如《公元650年至1250年伊斯蘭的藝術與建築》(The Art and Architecture of Islam 650-1250一書中曾對伊斯蘭世界的舞者做了詳盡的描述,並記錄了多幅繪製在宮廷牆壁上的舞者圖片和12世紀至13世紀波斯帝國關於肚皮舞的許多袖珍畫。
在中東以外地區,肚皮舞也曾經廣為流傳,18世紀至19世紀歐洲的浪漫主義運動中,肚皮舞被很多東方學者用來描述土耳其帝國一夫多妻制度的閨房生活,給肚皮舞帶來了很大發展。在這一時期,許多來自中東不同國家的舞者紛紛來到歐洲展示她們的舞姿,甚至經常在一些公眾場合公開競技,在一些早期的電影中,也有一些關於肚皮舞的記錄,例如著名電影《法蒂瑪的舞蹈》(Fatima's Dance)曾紅極一時,在眾多劇場公開上映,但是也有輿論指責肚皮舞不夠莊重、低俗下流,最終在公眾的壓力下,肚皮舞被要求接受全面的審查
隨著肚皮舞的傳入,一些西方女舞蹈家也開始模仿學習這種充滿異域風情的舞蹈,例如著名的荷蘭舞女瑪塔·哈里Mata Hari),儘管她的舞姿更接近於印度尼西亞爪哇的舞蹈風格,但其表現出的神秘性卻更接近肚皮舞;法國著名的作家科萊特和許多劇場舞者,經常借鑑肚皮舞的部分藝術形式;美國芭蕾舞舞蹈家露絲·聖·丹尼斯也十分熱衷於肚皮舞,經常在芭蕾舞劇的間隙進行表演,並將肚皮舞提升為一種高雅的藝術形式。而在19世紀早期,社會觀點還普遍認為跳肚皮舞的女人都是在道德放縱的人。
歷史上,傳統的肚皮舞多為單一性別的舞蹈,即女士與女士合跳或極少情況下的男士與男士合跳,很少有男女混合的現象。這在伊斯蘭文化中主要是為了保證女性的「純潔」,即她優美的儀態、舞姿僅是被其他女性舞伴、丈夫或親密的家人見到。但單一性別並不是嚴格的規定,少數情況下,一些男女之間的親密朋友也會在聚在一起跳舞。
歷史上,與現代社會觀念偏愛女性平坦的腹部不同,肚皮舞曾強調女性舞者身體的豐滿。肚皮舞中的許多技巧都是身體某一部位循環往復的圓形動作,如臀部或肩部的水平轉動,尤其在音符出現緊湊變化時,舞者經常會伴有高頻率的晃動或大幅度的擺動,而且舞者經常要使用類似花籃、刀劍、藤條等的各種各樣的道具,這些都對舞者的腹肌和身體的靈活性有很高要求。

阿拉伯世界肚皮舞[編輯]

儘管這種舞蹈被稱作肚皮舞,但事實上它不只是腹部的運動,而是幾乎要用到全身每一塊肌肉,它是伴隨著旋律使用特有舞蹈風格的一種即興舞蹈,對音樂的依賴性很強,雖然極少情況下也有沒有音樂伴奏的狀況,但大多數時候,音樂對肚皮舞有很大的輔助作用,甚至可以算作舞蹈的一部分。舞者往往是依靠音樂來醞釀情感,宣洩情感,即使是僅僅重複幾種簡單的動作,優秀的舞者卻能充分地調動觀眾的情緒,使觀眾、氣氛和音樂的旋律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許多見過肚皮舞的人,都會感嘆於這種舞蹈所展示出的成熟女性的魅力,一些觀點認為,年輕的舞者可能會因缺乏必要的生活經驗而無法很好地詮釋這種舞蹈,而埃及許多著名的舞者如索黑兒·宰肯Sohair Zaki)、菲菲·阿卜杜Fifi Abdou)、露西Lucy)和蒂娜Dina)等,也全都在40歲以上。
埃及肚皮舞界有許多非常知名的舞蹈家沙米·亞嘉摩Samia Gamal)、塔西亞·可麗歐克Tahiya Karioka)、奈瑪·雅珂芙Naima Akef)等,她們主要是在埃及電影蓬勃發展的黃金時代名聲漸起,後期的肚皮舞的發展多是在他們風格基礎上,不斷發展創新,比較知名的有,索黑兒·宰肯、菲菲·阿卜杜和納吉瓦·福阿德Nagwa Fouad)等,這些人主要是在20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間成名,許多至今仍興盛不衰,甚至夠得上明星級別對肚皮舞藝術形式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在埃及,三種古老的傳統舞蹈形式Beledi、Sha'abi和Sharqi也都與肚皮舞有較為密切的關係。
埃及肚皮舞是最早傳入歐洲的肚皮舞,在拿破崙入侵埃及期間,拿破崙的軍隊占領格瓦濟(Ghawazee)地區後,當地有很多專業的肚皮舞舞者,其間許多婦女也同時從事於賣淫服務,她們經常流落在各個小鎮,以類似於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演繹肚皮舞的風情,出賣自己的身體。在起初,法國人僅僅是瘋狂熱衷於她們披戴的珠寶和金色的頭髮,對她們「野蠻粗俗」的舞蹈卻不屑一顧,到後來,法國人也逐漸被肚皮舞的魅力所折服,並把它最早引至歐洲。
埃及以外,最重要的肚皮舞形式是敘利亞黎巴嫩肚皮舞和土耳其肚皮舞。在這些國家肚皮舞多為了婦女健身利於生產之用。

美國的肚皮舞[編輯]

1876年,肚皮舞在美國費城的百年慶典中首次露面,到直到20世紀60年代,肚皮舞才開始融入美國藝術界的主流。隨著1960年代,美國對東方的關注,許多人開始對東方文化產生興趣,一些人到中東旅行,親身見識了肚皮舞的魅力,許多人自此開始尋求各種途徑接受專業的學習,也因此造就了許多美國本土的舞蹈家。肚皮舞興趣增加使許多姿勢有了專門的名稱,許多舞蹈教師也期望自己的教學能夠與眾不同。這在一定程度上對肚皮舞的發展造成了一定的損害,對已建立的成熟的舞蹈形式造成一定的衝擊,但也顯示出當時美國舞蹈屆對肚皮舞並未有公認的理論。

男性肚皮舞[編輯]

關於男性肚皮舞,在舞蹈界一直存有許多爭議。很多人認為男性在這種藝術形式上沒有任何的發展空間,但是,像摩洛可、塔列克·蘇爾坦(Tariq Sultan)和雅斯曼·扎哈爾(Jasmin Jahal)等人的表現卻給出了相反的證明,包括在一些中東的野史記載中,蘇丹皇宮的男性宦官也經常為宮中的女性表演肚皮舞。
隨著男性舞者越來越多,關於男女肚皮舞在一些服飾儀態、舞台動作等方面究竟應不應該有區別也經常成為被爭論的焦點。
1970年代美國有很多著名的男性舞者,包括Bert Balladine、約翰·康普頓(John Compton)、亞當·芭薩馬(Adam Basma)、易卜拉欣·費拉(Ibrahim Farrah)、猶斯利·沙里夫(Yousry Sharif)、阿齊茲(Aziz)和埃米爾(Amir)等人,他們中有很多是美國本土人,也有一些是來自歐洲和中東的移民。

肚皮舞禁令[編輯]

出演肚皮舞在有些地區是被明確禁止或受限的。在埃及,曾經有一個禁止外國肚皮舞者的禁令,但僅僅持續了一年,到2004年9月便被取消[4] 。
此外,巴勒斯坦權利機構文化部長阿塔拉·阿布·錫巴Attallah Abu al-Sibbah)也曾明確表示計劃採取相應措施禁止肚皮舞[5]

肚皮舞與減肥[編輯]

除了作為一種舞蹈藝術形式以外,肚皮舞也經常被作為一種健身運動而進行推廣。肚皮舞能夠增加腹部肌肉的力量與身體的柔韌性,同時也能夠燃燒大量多餘的脂肪,這使得它在一些減肥人群中漸漸推廣開來,一段持續60分鐘的肚皮舞,能夠燃燒330的熱量,肚皮舞也被認為是降體重速度最快的方法之一。

何紹基(1799年-1873年),字子貞,號東洲,別號東洲居士,晚號蝯叟,湖南道州人,清代詩人、學者、書法家。

何紹基
何紹基
何紹基
清代學者象傳》第二集之《何紹基像》,清楊鵬秋摹繪

大清誥授中憲大夫翰林院編修四川學政
籍貫湖南省道州
族裔漢族
字號字子貞,號東洲,
別號東洲居士,晚號蝯叟
出生嘉慶四年(1799年)
湖南省道州
逝世同治十二年(1873年)(74歲)
江蘇省蘇州
親屬(父)何凌漢
出身
  • 道光十六年丙申恩科進士出身

何紹基(1799年-1873年),子貞東洲,別號東洲居士晚號蝯叟湖南道州人,清代詩人、學者、書法家。
生平[編輯]其父何凌漢,官戶部尚書。何紹基早年是阮元程恩澤門生。道光十五年(1835年)舉乙未恩科鄉試第一(解元),道光十六年(1836年)中式二甲進士,後任翰林院編修文淵閣校理等職,咸豐二年(1852年)任四川學政,因謗卸官,主講濟南長沙等地書院。同治十二年(1873年)卒於蘇州
著作[編輯]何紹基博涉群書,尤精小學,工書法,以顏真卿為基礎,又雜以上古篆籀、隸等風格,駿發雄強,獨具面貌。亦善篆刻。有《東洲草堂詩集》、《東洲草堂文集》等。











何紹基(1799-1873)

1x.jpg (39105字節)《隸書七言聯》何紹基曾曰:“如寫字用中鋒然,一筆到底,四面都有,安得不厚?安得不韻?安得不雄渾?安得不淡遠?這事切要握筆時提得起丹田工,高著眼光,盤曲縱送,自運神明,方得此氣。當真圓,大難,大難!”,由此可見其對中鋒的高度重視和深刻理解。
    湖南道州(今道縣)人,晚清人書法家兼詩人,字子貞,號東洲居士,晚號蝯叟,一作猿臂翁,因其執筆縣肘,若開勁弩,故取李廣猿臂彎弓之義。官至文淵校理,武英殿篆修、學政等職。曾主講長沙城南書院、寓長高碼頭東洲草堂。
    何氏精通金石書畫,以書法著稱於世。譽為清代第一。初習顏,中年博習南北朝書,筆法剛健,此期作品傳世甚少。後致力分隸,漢魏名刻,無不深研熟密閉,臨摹多至百本。偶為小篆,不顧及俗敷形,必以頓挫出之,寧拙毋巧。暮年眼疾,作書以意為之,筆輕墨燥,不若中年之沉著俊爽,每有筆未至而意到之妙。年尊望重,求書反多,故史年作品傳世較多。尤以篆隸法寫蘭蕙竹石,寥寥數筆,金石書卷之氣盎然。何氏博學多才,尤工於詩。有《東洲草堂集》。何氏晚年寓滬,卒於吳縣,歸葬長沙南郊石人衝。
    他是一位十分勤奮的書法家。他自己說:“餘學書四十餘年,溯源篆分。楷法則由北朝求篆分入真楷之緒。”何紹基早年由顏真卿,歐陽通入手,上追秦漢篆隸。他臨寫漢碑極為專精,《張遷碑》,《禮器碑》等竟臨寫了一百多遍,不求形似,全出己意。進而“草、篆、分、行熔為一爐,神龍變化,不可測已。”至今存臨本仍然不少。中年潛心北碑,用異於常人的回腕法寫出了個性極強的字。
    何是一位大書法家,但他的詩名為書名所掩。在晚清宋詩派中他是一位健將,擅於描繪山川。如其七律《元象》中有“石根水怒水根石,天外山驚山外天”一聯,上句比喻人世風波之複雜、險惡,下句又展示人類進步之不可限量,耐人咀嚼。
    何紹基為官,因言事降調,於是遠離官場,周遊各地,以書法著作自娛,晚年倦遊,在長沙生活,與黃道讓、王先謙、王闓運等人相唱和,成為長沙詩壇雅韻之一章。







風流:英俊的、傑出的。指對一個時代有很大影響的人物。有時也指舉止瀟灑或慣於調情的人。

詞目
風流人物              
發音 fēng liú rén wù
釋義 風流:英俊的、傑出的。指對一個時代有很大影響的人物。有時也指舉止瀟灑或慣於調情的人。
出處 宋·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詞:“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示例 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毛澤東詩詞·沁園春·雪》)
近義詞 風雲人物
反義詞 芸芸眾生
人氣 1055次
相關 百度“風流人物” 谷歌“風流人物”


“風流”一詞用在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意義。
  1、如《沁園春.雪》中的“千古風流人物”中,風流爲褒義;
  2、說一個人道德敗壞時用“風流成性”一詞即爲貶義
  有時看一個詞是褒義還是貶義得結合作者想表達的意圖以及語境等情況來綜合判斷,而且還可以貶詞褒用,褒詞貶用。
  例如:
  紅軍首長誇獎小戰士聰明時說:“小鬼,你真狡猾”,在這裏,狡猾就是貶詞褒用;
  你想要嘲諷某人狡猾時說:“你真是聰明得很哪”,這就屬于褒詞貶用
  是一個中性詞.(王朝網路 wangchao.net.cn)


典故王謝風流 
同源典故烏衣年少 烏衣門巷 烏衣門第 王亭謝館 王家與謝家 王與謝 王謝 王謝烏衣 王謝鄰里 舊時王謝 門巷烏衣 風流王謝
相關人物王導 謝弘微

《世說新語箋疏》中卷上〈雅量〉~356~
有往來者云:庾公有東下意。或謂王公:「可潛稍嚴,以備不虞。」王公曰:「我與元規雖俱王臣,本懷布衣之好。若其欲來,吾角巾徑還烏衣,何所稍嚴。」南朝梁·劉孝標注引《丹陽記》曰:「烏衣之起,吳時烏衣營處所也。江左初立,琅邪諸王所居。」
《宋書》卷五十八〈謝弘微列傳〉~590~
混風格高峻,少所交納,唯與族子靈運、瞻、曜、弘微並以文義賞會。嘗共宴處,居在烏衣巷,故謂之烏衣之遊,混五言詩所云「昔為烏衣遊,戚戚皆親姪」者也。
《景定建康志》卷十六
《舊志》云:「烏衣巷在秦淮南。晉南渡,王、謝諸名族居此,時謂子弟為烏衣諸郎。」

作者詩題詩句
劉禹錫金陵五題烏衣巷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劉禹錫題報恩寺遲回好風景,王謝昔曾游。
李群玉將之吳越留別坐中文酒諸侶風流訪王謝,佳境恣洄沿。
杜甫壯游王謝風流遠,闔廬丘墓荒。
杜甫送大理封主簿五郎親事不合親事遂停頗謂秦晉匹,從來王謝郎。
段成式和周繇見嘲王謝初飛蓋,姬姜盡下山。
羊士諤憶江南舊游二首山陰道上桂花初,王謝風流滿晉書。
陸龜蒙送浙東德師侍御罷府西歸王謝遺蹤玉籍仙,三年閑上鄂君船。

馬鮫魚又稱藍點馬鮫魚、鰆[1] 魚,俗名鰆仔魚, 𩵚 魠魚、土托(魠)魚[2]、鮁魚、竹鮫、馬加魚、梭齒魚;屬鱸形目鯖科海魚

馬鮫魚

 
馬鮫魚
𩵚魠魚 (Scomberomorus commerson),澎湖
𩵚魠魚 (Scomberomorus commerson),澎湖
科學分類
界:動物界 Animalia
門: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輻鰭魚綱 Actinopterygii
目:鱸形目 Perciformes
科:鯖科 Scombridae
屬:馬鮫屬 Scomberomorus
Lacépède, 1801
馬鮫魚又稱藍點馬鮫魚[1] 魚,俗名鰆仔魚𩵚魠魚土托(魠)魚[2]鮁魚竹鮫馬加魚梭齒魚;屬鱸形目鯖科海魚。

特徵[編輯]

馬鮫魚身體延長,一般長為25至50厘米,體重300至1000克,最大可達一米左右,體重達到4.5千克以上。身體銀灰色,具有暗色橫紋,肋下有7-8個灰色斑點;吻尖突,口大斜裂,牙齒偏側,似刀刃般鋒利,上下頜各一行;魚鱗細小或退化;背鰭2個,第2背鰭及臀鰭後部各具有7-9個小鰭。

習性[編輯]

幼魚以甲殼類、魚類等為食,長大以後為食魚性動物,主要以鯷魚等為食。

分布[編輯]

分布於北太平洋西部、產於東海、黃海、渤海和南海。在產區,以大洲島海域出產的馬鮫魚為佳。

食用[編輯]

  • 烤馬鮫魚:為中國古時宮廷料理,被美食家譽為「仙界美食」,自古以來就備受寵愛。
  • 鮁魚肉餡餃子:中國渤海灣沿岸地區常見的食品。
  • 土魠魚羹:台灣普遍的小吃,用土魠魚肉塊裹粉油炸再放進羹湯中,有時會搭配米粉或白飯。

種類[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