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31日 星期五

天花乱坠

天花乱坠


天花乱坠


【成语】天花乱坠
【读音】 tiān huā luàn zhuì
【注音】ㄊㄧㄢ ㄏㄨㄚ ㄌㄨㄢˋ ㄓㄨㄟˋ[1]
【反义词】平铺直叙兴味索然语不惊人
歇后语】半空里下大雪
灯谜】飞雪;大雪纷飞。

编辑本段成语释义

【出处】《心地观经·序品》:“六欲诸天来供养,天华(花)乱坠遍虚空。[2](注:出处的本义指的是法师说法说得十分精彩,连天神也被感动了;并没有包含贬义。)
【解释】传说梁武帝云光法师讲经,感动了上天,天上纷纷落下花来。形容说话有声有色,极其动听(多指夸张而不符合实际)。
【演变】似乎在宋代之前,“天花乱坠”(或“天华乱坠”)还是没有包含贬义。直到《景德传灯录》之后才演变出贬义的用法,延续至今。

编辑本段用法

【用法】主谓式;作状语、补语;含贬义;指不着边际。
【示例】傅二棒锤索性张大其词,说得~。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六回
蔡东藩 《清史演义》第二回:“尼堪外兰极力趋承,越说得天花乱坠,什么龙虎将军印,什么建州卫都督敕书,不由觉昌安不信。”
【注意】只能表示说话。“想得天花乱坠”属于误用。
【故事】南朝梁国的开国皇帝梁武帝萧衍特别笃信佛教,他请云光法师宣讲佛法,在讲《涅盘经》时,梁武帝从早到晚认真听讲,没有丝毫倦意。云光法师说得绘声绘色,竟感动了上天,香花从空中纷纷落下。梁武帝从此更加信佛,后来干脆出家。

编辑本段典故

两晋南北朝时佛教盛行,全国有寺庙3万多所,僧尼200多万。
南朝的梁武帝带头求神拜佛,在全国大建寺庙。他曾经三次舍身同泰寺,他还聘请古印度僧人波罗末到中国讲经。波罗末翻译了不少印度佛经,并培养了许多中国弟子。有了经书,讲经的风气更加兴盛。为了宣传民众,佛教徒编了许许多多讲经的传说。其中一则是:云光法师讲经,感动了上天,天上的鲜花纷纷坠落。
后来,佛教在中国分成许多宗派,影响最大的是“禅宗”。宋真宗时,道原和尚编了一本《景德传灯录》,记载了禅宗师徒的故事。书中讲到对佛意要真正领会,反对”讲得天花乱坠”。
从此,人们用“天花乱坠”来形容说话极其动听,但多指过分夸张,不切实际

成語故事:三寸不爛之舌


成語故事:三寸不爛之舌

【原文】
平原君(1)已定從(2)而歸,歸至於趙,曰:「勝不敢復相士(3)。勝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數,自以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於毛先生而失之也。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趙重於九鼎大呂(4)。毛先生以三寸之舌,?(5)於百萬之師。勝不敢復相士。」遂以為上客。
《史記.卷七六.平原君虞卿列傳.平原君》
【註解】
(1)平原君:戰國時趙武靈王之子趙勝,封於平原,故稱平原君,食客多至數千人。
(2)定從:簽定縱約。從,通「縱」。
(3)相士:鑒識人才。
(4)九鼎大呂:九鼎,指夏禹所鑄的九口大鼎,象徵九州。大呂,指周廟大鐘。故九鼎、大呂都是傳國寶器,比喻地位十分重要。
(5)?:音牆,同「強」。
【故事闡述】
戰國時代,趙國平原君趙勝為「戰國四公子」之一,以善養「士」著稱,有賓客數千人,曾三次擔任趙國宰相。
秦國攻打趙國,並包圍首都邯鄲,趙王派平原君去求援,當時打算推楚國為盟主,訂立合縱盟約聯合出兵抗秦。平原君想從門下食客挑選二十個有勇有謀、文武兼備的人,一起前往楚國。結果只選得十九人,剩下一人挑不出來。食客中有個叫毛遂的人,向平原君自我推薦,平原君最後同意讓毛遂一同前去。
到了楚國,平原君和楚王談論訂立合縱盟約的事,從早上到中午,平原君再三陳述利害關係,還是無法說服楚王答應援救趙國。於是,在另外十九人的鼓動下,毛遂手握劍柄,登階到殿堂上,他態度強硬,義正辭嚴,向楚王分析情勢,最後楚王同意和趙國簽定盟約。
平原君簽定縱約返回趙國,回到趙國后,說:「我不敢再鑒識人才了。我鑒識人才多至上千人,少則數百人,自認為不會漏失天下賢能之士,現在竟遺漏毛先生了。毛先生一到楚國,就使趙國的地位比九鼎大呂的傳國之寶還有分量。毛先生的三寸舌頭,比百萬大軍還要強大。」於是,將毛遂一直奉為上賓。
因為人說話的主要器官是舌頭,舌長約有三寸。所以古人往往用「三寸舌」、「三寸之舌」來形容有極佳口才的人。而「三寸不爛之舌」就是從這裡演變而來,用來形容能言善道的口才。
【討論】
(1)平原君為甚麼要到楚國?毛遂為甚麼能隨行?平原君為甚麼說不敢再鑒識人才了?

(2)毛遂用甚麼方法讓楚王答應援救趙國?毛遂給你甚麼啟發?請把想法跟大家分享。
【造句練習】
例:一個業務員如果想把產品賣出去,除了產品品質要好,還得具備三寸不爛之舌。
【相似成語】
能言善道;舌燦蓮花;喙長三尺;口若懸河
【課後時間】
請在下面空格填上適當的字∶
◎守()待()
◎()程()里
◎紙()談()
◎指()為()
參考答案∶
◎守(株)待(兔)
◎(鵬)程(萬)里
◎紙(上)談(兵)
◎指(鹿)為(馬)

花言巧語


花言巧語001朵 一見鍾情、你是我的唯一、唯一的愛、對你情有獨鍾、心中只有你002朵 你儂我儂、心心相印、世界只有我和你003朵 我愛你、山盟海誓004朵 誓言、承諾、海誓山盟005朵 無怨無悔006朵 順心如意、順利、永結同心、願你一切順利007朵 天天想你、相逢知心、求婚、祝福、喜相逢、祝你幸運008朵 珍貴彌補、歉意、彌補、深深歉意、請原諒我009朵 天長地久、長相廝守、長相守、堅定、彼此相愛久長010朵 十全十美、完美的你、完美的愛情011朵 最愛、最愛的你、雙雙對對、一心一意、今生最愛還是你012朵 比翼雙飛、求婚、圓滿組合、心心相印013朵 暗戀的人017朵 好聚好散、讓我們的愛到此為止020朵 兩情相悅、一生一世、永遠愛你、此情不渝021朵 我的最愛、最愛022朵 兩情相悅雙雙對對024朵 無時無刻、思思念念、思念(24小時無時不思念)030朵 不需言語的愛033朵 我愛你、非常愛你、深情呼喚我愛你036朵 我心屬於你、浪漫心情、全因有你044朵 至死不渝、山盟海誓、恆古不變的誓言050朵 無怨無悔、這是無悔的愛055朵 無怨無悔056朵 吾愛057朵 吾愛吾妻066朵 順利、事事順利、情場順利、六六大順、細水長流077朵 喜相逢、求婚、情人相逢、相逢自是有緣080朵 彌補088朵 彌補歉意、用心彌補一切的錯099朵 長相廝守、堅定不移的信念、天長地久、地老天荒、永恆的愛 知心相愛恆久遠100朵 白頭偕老、百年好合、愛你億萬年、百分之百的愛101朵 直到永遠、無盡的愛、唯一的愛、你是我唯一的愛108朵 求婚、嫁給我吧、無盡的愛111朵 無盡的愛123朵 愛情自由、自由之戀144朵 12×12愛你日日月月、愛你生生世世365朵 天天想你、天天愛你999朵 天長地久、愛無止休長相廝守、至死不渝、無盡的愛1001朵 一輩子的最愛、一心一意、忠貞的愛至死不渝10000朵 愛一萬年

花言巧语

百科名片

花言巧语是一个成语, 原指铺张修饰、内容空泛的言语或文辞。后多指用来骗人的虚伪动听的话。 出自于 元·武汉臣《玉壶春》第三折:“动不动神头鬼脸,投河奔井,拽巷逻街,张舌骗口,花言巧语,指皂为白。”《朱子语类》:“‘巧言’即今所谓花言巧语,如今世举子弄笔端做文字者是也。”


( huā yán qiǎo yǔ )
【解 释】 原指铺张修饰、内容空泛的言语或文辞。后多指用来骗人的虚伪动听的话。 言:语言。【出 处】宋·朱熹《朱子语类·论语三》:“‘巧言’即今所谓花言巧语,如今世举子弄笔端做文字者是也。”
【用 法】 联合式;作主语、谓语、状语;含贬义
【示 例】 上皇无奈,终被奸臣谗佞所惑,片口张舌,花言巧语,缓里取事,无不纳受。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一百二十回。 我以为法律上的许多罪名,都是~,只有一语以包括之,曰:可恶罪。(鲁迅《而已集·可恶罪》)。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回:“但仙姑不过举口之劳,偏执意作难,一味花言巧语,这样拿腔做势,未免太过分了!”
【反义词】 肺腑之言心口如一由衷之言、真心实话
【歇后语】 说得口吐莲花现;骗得麻雀下地来
【灯 谜】 彩云;漂亮话

编辑本段典故

张生喜欢莺莺,他写一封情书托莺莺的丫鬟红娘偷偷带给莺莺。莺莺假装生气给张生回信,实际是约他月下偷偷私会。红娘看出其中的破绽,故意装作不愿送信。崔莺莺只好花言巧语骗红娘给她送信

天外飛來一筆


成語故事:天外飛來一筆典故及天外飛來一筆的成語意思
天外飛來一筆?天外飛來一筆是什麼意思?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天外飛來一筆的成語吧
天外飛來一筆語釋義:與上下文沒什麼關係,突然插進一句話來。
利用 天外飛來一筆語出處/探源陳之藩:「就連相對論本文中,愛因斯坦也會忽然天外飛來一筆。」
天外飛來一筆語相似詞:不明所以。
天外飛來一筆語反義詞:按部就班。
基測和統測加考作文,如果不想進作文補習班,費時費錢,又費力,學生有無可能通過自修的管理,來提升作文能力,實際上隻要多了解成語,熟悉成語的用法,往往不須太長的時間,學生的作文能力就會像吸星大法般的提升,現在有一套動畫成語讓學習沒壓力。你也可以試一試
50天外飛來一筆

舌燦蓮花


舌燦蓮花

 
成语解释:
“舌灿莲花”的典故源自南北朝高僧佛图澄的一段事迹。
在《高僧传》和《晋书·艺术传;佛图澄》里记载:后赵国主石勒在襄国(今邢台)召见佛图澄,想试验他的道行。佛图澄即取来钵盂,盛满水,烧香持咒,不多久,钵中竟生出青莲花,光色曜日,令人欣喜,于是,后人便引“舌灿莲花”来譬喻说话的文采和美妙。
用法:形容人口才好,口齿伶俐,能言善道,有如莲花般地美妙。

過去,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法。一天,以波斯匿王為首的七國國王和大臣們一起討論佛法,大眾論議著五欲之中,何為第一?有人說:「色為第一。」但也有人對於聲、香、味、觸有不同的認定,於是有人建議:「我們都各自堅持自己的看法,這樣終究無法得到結論,不如去請示佛陀,一切依佛陀所說,如何?」

於是,波斯匿王帶領七國國王、大臣及其眷屬來到佛的住所,至誠頂禮後退坐一旁,請示佛陀:「我們七國的國王和大臣們在討論五欲功德,何者最為殊勝?有人說色、有人說聲……每一項都有人認定,因此得不到結論,特地前來請示佛陀,到底哪一個最殊勝呢?」

佛陀告訴國王、大臣們:「這要看每一個人所重視的是什麼?說他們有殊勝功德,也是隨因緣而說。如果有人對於色有所相應,那就認為色為第一殊勝而心滿意足。如果不是他所相應,縱使再亮麗絢爛,他連看都不看一眼,視若無睹。所以說,就看個人所好而定,其餘無法勝於此。而聲、香、味、觸亦同此理,一切就看個人所喜愛的是哪一項,即便有其他勝過他所喜愛的,不是他想要的,他連看都不看一眼,所以說唯有自己所愛者最勝最妙,其餘沒有能比得上的。」

這時,在座有一位名叫栴檀的居士從座位站起來,整肅衣服後恭敬合掌,說道:「佛陀的開示是世出世間最圓滿的。」接著又說了一首偈語:
「央伽族姓王,服珠瓔珞鎧,摩竭眾慶集,如來出其國。
 名聞普流布,猶如雪山王,如淨水蓮華,清淨無瑕穢。
 隨日光開敷,芬香熏其國,央耆國明顯,猶如空中日。
 觀如來慧力,如夜燃炬火,為眼為大明,來者為決疑。」

此時,所有的國王齊聲讚歎說:「栴檀居士,你說的真好。」同時脫下身上的七寶上衣,賜給栴檀居士,也隨喜讚歎佛陀的無上智慧,滿懷歡喜地離去。

栴檀居士看著所有國王離去後,便從座位上站起來,恭敬地向世尊說:「今日國王們贈我七件寶衣,希望世尊能接受我這七件寶衣的供養。」於是佛陀慈悲地接受了這七件寶衣,栴檀居士作禮後方才離去。

舌燦蓮花無量功德典故摘自《雜阿含經‧卷四十二》

省思
佛陀經常藉因緣來教化大眾,要常說柔軟語、善語、讚歎語,口業清淨是大福報之人。試想我們在家庭中乃至在社會上做人做事,當知善語能使家庭和合,誠懇地讚歎或體解他人可以改善人際關係,使事情得到圓滿的結果。古人說:「一言興邦,一言喪邦」,其實就是這個道理,所以有很多人常常無法在口業上持以清淨,必須承受當來惡果。一句話剎那而過,可以是福報、功德,也可以是罪禍、是非。所以我們都應該深切了達,唯柔善之語乃說,以此清淨三業,讓自己成為一個有福報、具德行之人。

粉墨登場的意思


【解釋】:粉、墨:搽臉和畫眉用的化妝品。原指演員化妝上台演戲。比喻壞人經過一番打扮,登上政治舞台。
【出自】:臧懋循《元曲選後序》:“而關漢卿輩至躬踐排場,而傅粉墨。” 
【示例】:及至北平攻陷,這些地痞流氓自然沒有~的資格與本領,而日本也並未準備下多少官吏來馬上發號施令。◎老舍《四世同堂》七
【近義詞】:走馬上任、拋頭露面
【反義詞】:匿影藏形、消聲匿跡
【語法】:連動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表譏諷
把我設為最佳答案哦

油腔滑调

油腔滑调

发音yóu qiāng huá diào
释义形容说话轻浮油滑,不诚恳,不严肃。
出处清·王士祯《师友诗传录》:“若不多读书,多贯穿,而遽言性情,则开后学油腔滑调,信口成章之恶习矣。”
示例人们——特别是小何还是认定他油腔滑调。(茹志娟《新当选的团支书》)
近义词油嘴滑舌
反义词一本正经
人气2049
相关百度“油腔滑调” 谷歌“油腔滑调”




油头粉面

油头粉面

发音yóu tóu fěn miàn
释义头上擦油,脸上搽粉。形容人打扮得妖艳粗俗。
出处元·钟嗣成《骂玉郎过感恩采茶歌·四景》:“皓齿明眸,粉面油头,点花牌,行酒令。”
示例油头粉面成虚话,广智多谋一旦休。(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九十四回)
近义词浓装艳抹 淡扫蛾眉
反义词天生丽质
人气751
相关百度“油头粉面” 谷歌“油头粉面”










泊秦淮 杜牧


泊秦淮
杜牧
煙籠寒水月籠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
隔江猶唱後庭花。
譯文
煙的水汽籠罩在秦淮河上,月光映照著江邊的沙岸。
寧靜的夜裡把船停在岸邊,靠在船家。
歌女不知道亡國的遺恨,
在秦淮河對岸的酒店還唱著亡國的《玉樹後庭花》。
註釋
①。選自《樊川詩集注》。秦淮:即秦淮河,源出江蘇溧水縣東北,流經南京地區,入長江。相傳為秦始皇南巡會稽時開鑿的,用來疏通淮水,故稱秦淮河。
②。籠:籠罩。這句運用的是“互文見義”的寫法:煙霧、月色籠罩著水和沙。
③。商女:一說商女即歌女,在酒樓或船舫中以賣唱為生的女子。
鑑賞
建康是六朝的都城,秦淮河穿過城中流入長江,兩岸酒家林立,是當時豪門貴族、官僚士大夫享樂遊宴的場所。唐王朝的都城雖不在建康,然而秦淮河兩岸的景象卻一如既往。
  有人說作詩“發句好尤難得”(嚴羽《滄浪詩話》)。這首詩中的第一句就是不同凡響的,那兩個“籠”字就很引人注目。煙、水、月、沙四者,被兩個“籠”字和諧地溶合在一起,繪成一幅極其淡雅的水邊夜色。它是那麼柔和幽靜,而又隱含著微微浮動流走的意態,筆墨是那樣輕淡,可那迷濛冷寂的氣氛又是那麼濃。首句中的“月、水”,和第二句的“夜泊秦淮”是相關聯的,所以讀完第一句,再讀“夜泊秦淮近酒家”,就顯得很自然。但如果就詩人的活動來講,該是先有“夜泊秦淮”,方能見到“煙籠寒水月籠沙”的景色,不過要真的掉過來一讀,反而會覺得平板無味了。現在這種寫法的好處是:首先它創造出一個很具有特色的環境氣氛,給人以強烈的吸引力,造成先聲奪人的藝術效果,這是很符合藝術表現的要求的。其次,一、二句這麼處理,就很像一幅畫的畫面和題字的關係。平常人們欣賞一幅畫,往往是先註目於那精彩的畫面(這就猶如“煙籠寒水月籠沙”),然後再去看那邊角的題字(這便是“夜泊秦淮”)。所以詩人這樣寫也是頗合人們藝術欣賞的習慣。
“夜泊秦淮近酒家”,看似平平,卻很值得玩味。這句詩內裡的邏輯關係是很強的。由於“夜泊秦淮”才“近酒家”。然而,前四個字又為上一句的景色點出時間、地點,使之更具有個性,更具有典型意義,同時也照應了詩題;後三個字又為下文打開了道路,由於“近酒家”,才引出“商女”、“亡國恨”、“後庭花”,也由此才觸動了詩人的情懷。因此,從詩的發展和情感的抒發來看,這“近酒家”三個字,就像啟動了閘門,那江河之水便汩汩而出,滔滔不絕。這七個字承上啟下,網絡全篇,詩人構思的細密、精巧,於此可見。
  商女,是侍候他人的歌女。她們唱什麼是由聽者的趣味而定,可見詩說“商女不知亡國恨”,乃是一種曲筆,真正“不知亡國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賞者—封建貴族、官僚、豪紳。《後庭花》,即《玉樹後庭花》,據說是南朝荒淫誤國的陳後主所製的樂曲,這靡靡之音,早已使陳朝壽終正寢了。可是,如今又有人在這衰世之年,不以國事為懷,反用這種亡國之音來尋歡作樂,這怎能不使詩人產生歷史又將重演的隱憂呢!“隔江”二字,承上“亡國恨”故事而來,指當年隋兵陳師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陳後主依然沉湎聲色。“猶唱”二字,微妙而自然地把歷史、現實和想像中的未來串成一線,意味深長。“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於婉曲輕利的風調之中,表現出辛辣的諷刺,深沉的悲痛,無限的感慨,堪稱“絕唱”。這兩句表達了較為清醒的封建知識分子對國事懷抱隱憂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貴族正以聲色歌舞、紙醉金迷的生活來填補他們腐朽而空虛的靈魂,而這正是衰敗的晚唐現實生活中兩個不同側面的寫照。

2013年5月25日 星期六

西崑体


西崑体

西昆体,是宋初诗坛上声势最盛的一个诗歌流派,它是以《西昆酬唱集》而得名的,其诗人中成就较高的有杨亿、刘筠、钱惟演。它是晚唐五代诗风的沿续,大多师法李商隐诗的雕润密丽、音调铿锵,呈现出整饰、典丽的艺术特征。但是从总体上看,西昆体诗的思想内容是比较贫乏的,它们与时代、社会没有密切的关系,也很少抒写诗人的真情实感,缺乏生活气息。
编辑摘要

目录[隐藏 ]
1 西崑体
2 正文
3 配图
4 相关连接
西崑体 - 西崑体
西崑体 - 正文
  北宋初年一种追求辞藻华美、对仗工整的诗体。宋初,杨亿、刘筠、钱惟演曾于景德至大中祥符年间,聚集于皇帝藏书的秘阁,编纂《册府元龟》,他们把在编书之余所写的酬唱诗结集为《西崑酬唱集》。这部诗集在当时影响很大,欧阳修曾说“先朝杨、刘风采,耸动天下,至今使人倾想”(转引自《后村先生大全集》174卷),学子纷纷效法,号为“西崑体”,流行一时。
  西崑体诗人宗法李商隐。他们大多有良好的词章修养,技法圆熟,善于在诗作中大量摭拾典故和前人的佳词妙语,以求意旨幽深。其作大抵音律谐美,词采精丽,有一定的艺术价值。清代纪昀说他们写诗“取材博赡,炼词精整,非学有根柢,亦不能熔铸变化,自名一家。固亦未可轻诋。”王安石晚年也很喜欢,以为“字字有根蒂”(《冷斋夜话》卷四)。但是,西崑诗人只是一味模拟,缺乏真情实感,刻板地搬用李商隐的诗题、典故、词藻,所以被嘲为把李商隐“挦撦”得“衣服败敝”,更被复古派的石介视为“怪”现象加以攻击:“自翰林杨公唱淫词哇声,变天下正音四十年。”(《与君贶学士书》)其后欧阳修、梅尧臣等开创新的诗风,西崑体乃告衰歇。
西崑体 - 配图


李商隐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李商隱)
李商隐
唐朝官员、诗人

《晩笑堂竹庄画传》中的李商隐画像
太学博士
国家
姓名 李商隐
义山
玉谿生、樊南生
位阶 正六品上
氏族 陇西李氏
祖籍 陇西
本籍 唐河内怀州
出生 813年
唐朝浙江
婚年 837年娶王晏媄
逝世 约858年
唐朝河南荥阳
墓葬 沁阳山王庄镇庙后村
荥阳豫龙镇苜蓿洼村南
显示▼亲属
出身
开成二年(837年)进士
经历
开成四年(839)任秘书省校书郎
开成四年(839)调任弘农县尉
会昌二年(842)任秘书省正字
大中二年任盩厔县尉
大中五年任太学博士
大中九年任盐铁推官
著作
诗(部份):
《韩碑》
《行次西郊作一百韵》
《随师东》
《有感二首》
《富平少侯》
《北齐二首》
《茂陵》
《安定城楼》
《春日寄怀》
《乐游原》
《杜工部蜀中离席》
《锦瑟》
《燕台诗》
《碧城三首》
《重过圣女祠》
《夜雨寄北》
《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
《酬别令狐补阙》
《寄令狐郎中》
《酬令狐郎中见寄》
《寄令狐学士》
《梦令狐学士》
《令狐舍人说昨夜西掖玩月因戏赠》
文集:
《樊南甲集》
《樊南乙集》
 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813年1-约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晚唐诗人。原籍河内怀州(今河南沁阳),祖辈迁荥阳(今河南郑州)。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16,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在《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诗作占廿二首,数量位列第四。


一般来说,中国古代男子的姓从父亲那里继承,由父亲或者其他长辈起名,而字和号则多是男子成年后为自己取的。据现有的资料无法判断谁为李商隐起的名和字,但“玉谿生”3和“樊南生”两个号都是李商隐自己取的。
根据黄世中[1]的看法,“商隐”是“商山隐士”的意思,来自“商山四皓”的典故;而“义山”,是指隐居而能行义。
“玉谿”,是今河南济源境内王屋山下的一条溪谷。据说李商隐青年时代曾在附近修习道术。
“樊南”,指长安(今陕西西安)城南的樊川,景色优美,“自韦曲而南,长渠分注,土壤丰腴,菜圃稻畦,罫纷绮错,田庐鸡犬,恍如江南水村图画中。”(傅增湘《秦游日录》)唐代官僚士大夫喜欢在这一带购置别墅,游憩宴乐。李商隐在长安生活期间,有可能常来樊川。
[编辑]生平

[编辑]家世
李商隐自称出自陇西李氏姑臧大房,是李暠曾孙姑臧穆侯李承的后代[2]。经张采田考证[3],确认他是唐代皇族的远房宗室。但是没有官方的属籍文件证明此事,因而可以认为李商隐和唐朝皇室的这种血缘关系已经非常遥远了。李商隐数次在诗歌和文章中申明自己的皇族宗室身份。2不过,很显然他并没有因此得到任何的现实利益。
李商隐的家世,有记载的可以追溯到他的高祖李涉。李涉曾担任过最高级的行政职位是美原县令;曾祖李叔恒(一作叔洪),曾任安阳县尉;祖父李俌,曾任邢州录事参军;父亲李嗣,曾任殿中侍御史,在李商隐出生的时候,李嗣任获嘉(今河南获嘉县)县令。
[编辑]早年生活及教育
李商隐生于浙江,在李商隐10岁前后,他的父亲在浙江幕府去世,他和母亲、弟妹们回到了河南故乡,生活贫困,要靠亲戚接济。在家中李商隐是长子,因此也就同时背负上了撑持门户的责任。后来,他在文章中提到自己在少年时期曾“佣书贩舂”,即为别人抄书挣钱,贴补家用。
李商隐早年的贫苦生活对他性格和观念的形成影响很大。一方面,他渴望早日做官,以光宗耀祖。事实上,他也确实努力承担起家族的责任。成年后,李商隐曾利用为母亲守孝的时间,将寄葬在各地的亲属灵柩迁葬到荥阳。陈贻焮认为[4]这是除了受宗法思想支配外,还由于从小孤贫,家道衰微,因此更加看重骨肉之情。另一方面,早年的经历使他养成犹豫、敏感、清高的性格,这些特征既大量地从他的诗文中流露出来,也表现在他曲折坎坷的仕途生涯。
李商隐的启蒙教育可能来自他的父亲,对他影响最大的老师,则是他回到故乡后遇到的一位同族叔父。这位堂叔父曾上过太学,但没有做过官,终身隐居。据李商隐回忆,这位叔父在经学、小学、古文、书法方面均有造诣,而且对李商隐非常器重。受他的影响,李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大约在他16岁时,写出了两篇优秀的文章(《才论》、《圣论》,今不存),获得一些士大夫的欣赏。这些士大夫中,就包括时任天平军节度使的令狐楚。
令狐楚是李商隐求学生涯中又一位重要的人物,他本人是骈体文的专家,对李商隐的才华非常欣赏,不仅教授他骈体文的写作技巧,而且还资助他的家庭生活,鼓励他与自己的子弟交游[5]。在令狐楚的帮助下,李商隐的骈体文写作进步非常迅速,由此他获得极大的信心,希望可以凭借这种能力展开他的仕途。在写于这一时期(太和四年,830)的《谢书》中,李商隐表达了对令狐楚的感激之情以及本人的踌躇满志:“微意何曾有一毫,空携笔砚奉龙韬。自蒙夜半传书后,不羡王祥有佩刀。”
[编辑]应举之路
在唐代,缺乏门第背景的知识分子希望在仕途有所发展,主要的入口有两个:科举和幕府。前者被认为是进入官场的资格,是官方对其行政能力的认可;后者是一些有势力的官僚自己培养的政治团队,如果表现出色,也往往可以通过这些官僚的举荐成为朝廷正式的官员。中晚唐时期,很多官员都既考取科举的资格,也有作为幕僚的经历。
文宗开成二年(837),李商隐考取了进士资格。在此之前,他已经失败过多次。李商隐初次应举的年份难以考证,有人相信甚至在10年之前——即文宗太和二年(828)——李商隐就开始了他漫长而艰苦的应举之路[6]。与大多数缺乏权势背景的考生一样,李商隐并不指望一举成功。他目前流传下来的诗文中没有提及当时的情形,这多少说明他对于初试的失败不是非常在意。然而,随着失败次数的增多,他渐渐开始不满。在《送从翁从东川弘农尚书幕》诗中,他将没有录取他的考官(太和七年,贾𫗧)比喻成阻挠他成功的小人:“鸾皇期一举,燕雀不相饶。”李商隐前来投奔华州(今陕西华县)刺史崔戎,辟为掌书记,后来崔戎送李商隐到南山的僧寺中温书。大和八年(834年)三月,崔戎调任兖海观察使,李商隐又随至兖州。
李商隐从不认为自己学识不足。早在太和四年,曾经与他一起游学的令狐绹就考中进士。这显然不是因为令狐绹的学识才华比李商隐优秀,而是由于他父亲令狐楚的影响力。权贵们互相提携,大量录取上流社会关系网中的考生,在唐代科举中是很普遍的现象。许多缺乏靠山的考生都会在考试之前就去刻意结交关系,或者想出种种办法引起考官及名流的注意。4据李商隐自述,他在这方面是比较低调的(《与陶进士书》),但如果说他不曾对令狐楚寄予希望,可能性也不大。从李商隐在开成元年写给令狐绹的一封信中“尔来足下仕益达,仆固不动”之类的话,可以看出他的情绪已经相当烦躁了。而他于开成二年的中举,也正是令狐父子对当值考官施加影响的结果。5
[编辑]步入仕途
李商隐考中进士的当年(开成二年,837)年末,令狐楚病逝。在参与料理令狐楚的丧事后不久,李商隐应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聘请,去泾州(今甘肃泾川县北部)作了王的幕僚。王茂元对李商隐的才华非常欣赏,甚至将女儿嫁给了他。从李商隐后来的经历中可以看出,这桩婚姻将其拖入了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中。
李商隐的尴尬处境在于:王茂元与李德裕交好,被视为“李党”的成员;而令狐楚父子属于“牛党”。因此,他的行为就被很轻易地被解读为对刚刚去世的老师和恩主的背叛。李商隐很快就为此付出了代价。在唐代,取得进士资格一般并不会立即授予官职,还需要再通过由吏部举办的考试。开成三年(838)春天,李商隐参加授官考试,结果在复审中被除名。这件事对李商隐最直接的影响是使得他获得朝廷正式官职的时间推迟了一年。不过,他并没有后悔娶了王茂元的女儿王晏媄。他们婚后的感情很好,在李商隐的眼中,王氏是一位秀丽温和体贴的妻子。
开成四年(839),李商隐再次参加授官考试,顺利通过,得到了秘书省校书郎的职位。这是一个低级的官职,但有一定的发展机会。没过多久,被调任弘农(今河南灵宝)县尉。虽然县尉与校书郎的品级差不多,但远离权力的中心,显然会使以后发展受到影响。李商隐在弘农任职期间很不顺利,他因为替死囚减刑(“活狱”)而受到上司陕虢观察使孙简的责难。孙简很可能以某种不留情面的态度对待李商隐,使他感到非常屈辱,难以忍受,最终以请长假的方式辞职(《任弘农尉献州刺史乞假归京》)。凑巧的是,在此前后孙简正好被调走,接任的姚合设法缓和了紧张的局面,在他的劝慰下,李商隐勉强留了下来。但他此刻显然已经没有心情继续工作,不久(开成五年,839)就再次辞职并得到获准。
[编辑]闲居时期
辞去了弘农县尉,李商隐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于武宗会昌二年(842)设法又回到秘书省任职。这一次,他的职位(“正字”)品阶比三年前(“校书郎”)还低[7]。在唐代,大家普遍认为在京城里的任职会比外派的官员有更多的机会升迁,而李商隐所在的秘书省,又比较容易受到高层的关注。对李商隐而言,另一个好消息是,宰相李德裕获得了武宗充分的信任,这位精干的政治家几乎被授予全权处理朝政。李商隐积极支持李德裕的政治主张,他踌躇满志,有理由期待受到重用的机会。
李商隐重入秘书省不到一年,他的母亲去世。他必须遵循惯例,离职回家守孝三年。这次变故对李商隐政治生涯的打击是致命的。他闲居在家的三年(会昌二年末至会昌四年末),是李德裕执政最辉煌的时期。错过了这个时期,随着不久之后武宗的去世,李德裕政治集团骤然失势,李商隐已经难以找到政治上的知音。会昌三年(843),李商隐的岳父王茂元在代表政府讨伐藩镇叛乱时病故。王茂元生前没有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帮助李商隐的升迁,但他的去世无疑使李商隐的处境更加困难。
李商隐在闲居的几年里处理了一些家庭的事务,其中最主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将一些亲属的墓葬迁回了故乡的家族墓园。这种维护家族荣誉的努力多少使他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从现存的部分诗文中可以看出,李商隐尽量调整自己的心态,淡化对政治生涯的兴趣和期待。他有时从事农耕,声称自己“渴然有农夫望岁之志”,模仿陶渊明的风格写作田园诗歌。不过,纷乱的时局始终吸引着李商隐的注意力。他有非常鲜明的政治倾向,几乎无法隐藏。
[编辑]幕府游历
会昌五年(845)十月,李商隐结束了守孝,重新回到秘书省。此时,武宗与宰相李德裕富有效率的合作关系已经到了晚期。次年三月,武宗去世,传言他是由于长期服用道士进献的长生丹药而中毒身亡。经过一系列的宫廷斗争,宣宗李忱即位,他反对武宗的大部分政策,尤其厌恶李德裕。因此,几乎整个会昌六年(846),都持续新一轮政治清洗,曾经权倾一时的宰相李德裕及其支持者迅速被排挤出权力中心。在宣宗本人的支持下,以白敏中为首的牛党新势力逐渐占据了政府中的重要位置。
这一年,李商隐任秘书省正字。35岁的李商隐终于有了儿子(李衮师),他的堂弟李羲叟也在这一年中了进士,这两个好消息大概只能让他兴奋一时。由于支持李德裕的政治纲领以及之前就被令狐绹等人视为背叛,他不大可能分享牛党的胜利。尽管他的职位几乎低得不值得在权力斗争中被排挤,但仍然可以想象他的郁闷心情。因此,当大中元年(847)桂管观察使郑亚邀请他往赴桂林任职时,他几乎没有犹豫。
从太和三年(829)受聘于当时的天平军节度使令狐楚开始,李商隐多次进入地方官员的运作机构中担任幕僚的角色。事实上,他身为幕僚的经历比正式任职于朝廷的时间更长。不过,在宣宗大中元年(847)之前,他似乎一直将这样的经历作为过渡。对于在政治上颇有抱负的李商隐来说,这种经验非常重要,既是他历练工作能力的过程,也是积累社会关系的途径。不过,毕竟只是为日后的大展宏图而进行的准备活动。从时间上看,以往每一次的工作经验几乎都在数月之内,变动频繁,而且一旦有了入朝为官的机会,就会立即辞去幕府的工作。而这一次,李商隐作为郑亚的幕僚前往桂林时,他也许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仕途已近末路。在之后的10年间,他将在幕府游历中逐渐耗尽所有的政治热情。


弘一法师手书李商隐诗句,此诗李商隐作于桂州
大中元年三月,李商隐告别家人,随郑亚出发,经过两个月左右的行程,来到距京城大约5000华里以外的南方。郑亚的这次南迁,是牛党整肃计划的一部分。李商隐愿意主动跟从一位被贬斥的官员,表明他同情李德裕一党。另一方面,也显示对自己的升迁不再抱有信心了。在桂林不到一年,郑亚就再次被贬官为循州刺史,李商隐也随之失去了工作。大中二年秋,他回到京城长安。据说,他在潦倒之际,写信给故友令狐绹(他已经进入权力的核心)请求帮助,但遭到拒绝,结果只能通过自己考试得到一个盩厔(今陕西省周至县)县尉的小职位。具有讽刺意味的是:10年前,他正好也是一个相当的职位(弘农县尉)。
李商隐担任盩厔尉时间不长,又被调回帝都。此时,与大中元年他在秘书省的情形非常相似:低微的官职,渺茫的前途,落寞之余,期盼着出现变化。大中三年九月,李商隐得到武宁军节度使卢弘止的邀请,前往徐州任职。卢弘止是一位有能力的官员,对李商隐也非常欣赏。如果他的仕途顺利,李商隐可能还有最后一次机会。然而不巧的是,李商隐追随卢弘止仅仅一年多后,后者就于大中五年春天病故。这样,李商隐不得不再一次另谋生路。
[编辑]晚年
大中五年,李商隐经历的另一次重大打击,是他的妻子王氏在春夏间病逝。从李商隐的诗文上看,他和王氏的感情非常好。这位出身于富贵家庭的女性,多年来一直尽心照料家庭,支持丈夫。由于李商隐多年在外游历,夫妻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聚少离多。可以想象,李商隐对于妻子是有一份歉疚的心意;而他仕途上的坎坷,无疑增强了这份歉疚的感情。家庭的巨大变故并没有给李商隐很长的时间去体验痛苦。
这年秋天,被任命为西川节度使的柳仲郢向李商隐发出了邀请,希望他能随自己去西南边境的四川任职。李商隐接受了参军的职位,他在简单地安排了家里的事情之后,于十一月入川赴职。他在四川的梓州幕府生活了四年,大部分时间都郁郁寡欢。他曾一度对佛教发生了很大的兴趣,与当地的僧人交往,并捐钱刊印佛经,甚至想过出家为僧。梓幕生活是李商隐宦游生涯中最平淡稳定的时期,他已经再也无心无力去追求仕途的成功了。
大中九年,柳仲郢被调回京城任职。出于照顾,他给李商隐安排了一个盐铁推官的职位,虽然品阶低,待遇却比较丰厚。李商隐在这个职位上工作了两到三年,罢职后回到故乡闲居。大中十三年秋冬,李商隐在家乡病故。
[编辑]个人生活



李商隐画像
[编辑]爱情
李商隐的爱情生活,被许多研究者关注,部分原因在于李商隐以《无题》为代表的诗歌中,表现出一种扑朔迷离而又精致婉转的感情,容易被人视为丰富的爱情体验的表达。
关于李商隐的爱情,猜测的部分远远多于有实际证据的,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对此津津乐道,甚至象阅读侦探小说一样揣摩分析他的诗文,希冀发现切实的凭据。下面这些女子被认为是与李商隐有过感情纠葛的:
柳枝。柳枝的名字出现在李商隐写于开成元年(836)年的一组诗(《柳枝五首》)中。他还为在这组诗写了一个长长的序言,讲述了柳枝的故事:她是一个洛阳富商的女儿,活泼可爱,开朗大方,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听到李商隐的诗(《燕台诗》),心生爱慕,于是主动与他约会。但李商隐失约了。他后来得知,柳枝被一个有权势的人收为妾。两人再也没有见过面。如果不是李商隐杜撰,这一段没有结果的感情很可能就是他的初恋。
宋华阳。李商隐在青年时期曾经在玉阳山修习道术,因此有人猜想他在这期间与女道士发生过恋情。在《月夜重寄宋华阳姊妹》、《赠华阳宋真人兼寄清都刘先生》等诗中,李商隐提到了“宋华阳”的名字,于是宋华阳就被认为是李商隐的恋人。还有一种夸张的说法是:李商隐曾经和宋华阳姐妹二人同时恋爱。苏雪林在《玉谿诗谜》中[8]对于这个故事进行了最大限度的想象发挥。
锦瑟。李商隐有一首著名的《锦瑟》诗,刘攽云在《中山诗话》中提到,有人猜测“锦瑟”是令狐楚家的一位侍儿,李商隐在令狐家受学期间,曾与她恋爱,但终于没有结果。
荷花。民间传说他在与王氏结婚前,曾有一小名“荷花”的恋人,两人十分恩爱。在他进京赶考前一月,荷花突然身染重病,李商隐陪伴荷花度过最后的时光。这段悲剧给他造成很大的打击,以后的诗中他常以荷花为题也是对旧情的眷恋。
王氏。王氏是李商隐的妻子。但有人从李商隐《祭小侄女寄寄文》中(“况吾别娶已来,胤绪未立”)推断王氏为李商隐再婚的妻子。如果这种看法成立,李商隐应该还有一位初婚妻子,但关于这方面的信息几乎空白。李商隐与王氏的感情非常好,在王氏去世后,他写下《房中曲》等悼亡诗篇,情感真挚,语意沉痛。其中最著名的,是在他离家赴蜀地宦游途中所作《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剑外从军远,无家与寄衣。散关三尺雪,回梦旧鸳机。”
对于李商隐爱情生活的研究,以苏雪林的《李义山恋爱事迹考》(1927)最为著名。此书在1947年曾再版,更名为《玉谿诗谜》。苏雪林的研究,继承了程梦星、冯浩等人的成果,拓宽和丰富了这一领域的内容。例如,通过她的考证,多数人接受了李商隐与女道士的恋爱经历。不过,苏雪林的猜测和推理几乎不加节制,从而构画出几段离奇的恋情,包括他曾与宫女偷情。
[编辑]社会交往
有人根据李商隐部分诗作的风格,推想他性格内向(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四编·第十一章)。这种猜测多少有些武断。如果从李商隐的另外一些活泼幽默的作品来看,可以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现存的资料(主要是他本人的诗歌和文章)表明李商隐的社交范围广泛,他是一个乐于交往而且颇受欢迎的人。
李商隐交往圈里的人物分为四类:
与仕途生计有关的人物。包括令狐楚、令狐绹、崔戎、王茂元、李执方、卢弘止、郑亚、柳仲郢、李回、杜悰、萧浣、杨虞卿、杨嗣复、周墀、姚合、孙简等人。
互相酬和诗友。包括杜牧、温庭筠、白居易等人。
政见或信仰志同道合的朋友。包括刘蕡、永道士、崔珏、李郢等人。
礼节性的交游或亲戚之间的来往。包括令狐绪、韩瞻以及他在各个阶段的同事。
在李商隐的社交生活中,备受后人关注的,是他与“牛李党争”的关系。清代以前的学者普遍认为:李商隐青年时期得到令狐楚的赏识,并有机会跟随他学习“四六文”(骈体文),应该自然而然成为令狐楚所属的牛党。民国以后的学者,虽然对李商隐究竟应该属于哪个党派有不同的意见,但也都同意:正是由于李商隐与令狐楚的这一段经历,使得他一生都被牵累在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中。[9]
李商隐本人可能原想置身于牛李党争之外,他的交往有牛有李,诗文中对两方都有所肯定,也都有所批评。然而,在政治斗争中想要保持中立,显然只能是一厢情愿。结果是李商隐两边不讨好,令狐绹尤其厌恶他,认为他忘恩负义。在令狐绹官居高位后,李商隐曾多次尝试补救,包括写了一些诗给令狐绹(如《寄令狐郎中》),希望他顾念旧情,但令狐绹始终不理睬他。
在这种情况下,李商隐的仕途显然无法顺利,他曾于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唐武宗会昌五年(845)两入秘书省,但只是短期地担任过低级官职。李商隐也在基层政府做过小官(开成四年-五年:弘农县尉;大中二年-三年:盩厔尉),同样短暂和坎坷。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一些外派官员的幕下供职。事实上,无论是“牛党”还是“李党”得势,李商隐从来没有机会晋升。他的政治生涯结束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6),其时他追随盐铁转运使柳仲郢,担任盐铁推官,当柳被调任兵部尚书时,他也随即失去工作。在回到家乡后不久即病故。
[编辑]与令狐楚父子的交往
在父亲去世后,幼年的李商隐陪同母亲回到河南故乡,这里对于他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而且相当艰苦的环境,没有家庭或家族的影响力帮助他在成长过程中自然进入一个社交圈。李商隐凭借才华、人品和性格建立起了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早在十六岁,他就开始与当地的一些知识分子交往,将自己的作品散发给他们阅读,获得了一定的名气——也许就是因此引起了令狐楚的注意。
认识令狐楚是李商隐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他后来的生活状态在很大程度上与此有关。令狐楚帮助李商隐进入士大夫的社会阶层,同时也使他卷入了党争的旋涡[10]。从829年(文宗太和三年)令狐楚聘用他作幕僚,到837(文宗开成二年)令狐楚去世,他们一直保持着非常亲密的关系。李商隐以谦卑诚恳的态度赢得了令狐楚的信任,有一件事可以表现这种信任的程度:令狐楚在病危之际召唤李商隐来到身边,要求他代为撰写遗表——这并非普通的遗书,而是要上呈给皇帝的政治遗言。令狐楚本人就是这种文体的高手,而他宁愿让李商隐帮助完成自己一生的总结。另一方面,他们两人之间又有非常微妙的距离感。李商隐在一些场合称呼令狐楚为“四丈”,显得相当亲近,但他从不会放松到忘记时时表达感激之情的地步。当然,与其说李商隐谨小慎微地保持了距离,倒不如说令狐楚的态度给定了双方交往的界限。
在与令狐楚交往的过程中,李商隐学会了如何与既有身份又欣赏自己才华的人融洽相处。这样的人对他而言具有多重身份:伯乐、老师、长辈、上司、赞助者……简言之,他们会对其个人仕途和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力。
[编辑]与王茂元家族的交往
王茂元是李商隐的岳父。身为边疆大吏,王茂元声名显赫,家境富有。在一些资料里,他被认为是当时“牛李党争”中李党的一员。《旧唐书》和《新唐书》的作者都认为李商隐娶了王茂元的女儿王晏媄,是在令狐楚死后背叛了其所属的牛党。但是,近代的一些研究显示:王茂元的李党身份并不是那么确凿,因为没有史料证据表明他真正参与了党争。另一方面,李商隐除了在王茂元身边短期担任过幕僚之外,并没有因为他的婚姻而获得更多的政治资本。[11]李商隐在诗文中也流露出,他在经济和仕途方面,都没有仰仗岳父的支持。这样的辩解看起来是有道理的。会昌三年,王茂元在讨伐刘稹的战争中病故,此时李商隐闲居在家,竟然也都没有及时赶到岳父身边。可见双方的关系并不是非常密切。
[编辑]与郑亚、卢弘止、柳仲郢等人的交往
郑亚、卢弘止和柳仲郢三人是李商隐幕府生涯中最重要的三位府主。他们都很欣赏李商隐的才华,并且有限度地帮他争取利益。
[编辑]与刘蕡的交往
刘蕡是李商隐的政治偶像,他早年在应试的对策文中强烈批评宦官干涉政治的弊端,获得朝野一致的敬佩,但也因此断送了仕途。李商隐现存的诗集中,有5首是题名写给刘蕡的。并很可能于大中二年见过面。[12]
[编辑]与温庭筠、杜牧等人的交往
[编辑]政治观点和宗教信仰
其晚年的丧偶和官场失意时他笃信起佛教。
[编辑]传说
与李商隐有关的传说,散见于后世的史料笔记中。
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中记载:在令狐楚去世后多年的某个重阳节,李商隐拜访令狐绹,恰好令狐绹不在家。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曾经多次向身居高位的令狐绹陈诉旧情,希望得到提携,都遭到对方的冷遇。感慨之余,就题了一首诗在令狐绹家的厅里:“曾共山翁把酒时,霜天白菊绕阶墀。十年泉下无消息,九日樽前有所思。不学汉臣栽苜蓿,空教楚客咏江蓠。郎君官贵施行马,东阁无因再得窥。”委婉地讽刺令狐绹忘记旧日的友情。令狐绹回来看到这首诗,既惭愧又惆怅,于是令人将这间厅锁起来,终生不开。后来又有人说,这首诗令狐绹恼羞成怒,很想铲除题诗的墙壁,但由于这首诗里有出现了他父亲的名字(“楚”),按照当时的习俗,他无法毁掉诗作,就只好锁上门不看。也因此更加嫉恨李商隐。
宋姚宽《西溪丛语》中记载唐末流传的一个故事:一群文人在洞庭湖中泛舟游玩,有人提议以木兰为题作诗。于是众人一边饮酒一边轮流赋诗。这时,突然出现一位贫穷的书生,口占一绝:“洞庭波冷晓侵云,日日征帆送远人。几度木兰舟上望,不知元是此花身。”吟罢隐身而去。大家都感到惊奇,后来得知,这人就是李商隐的鬼魂。在另一个版本(宋李颀《古今诗话》)中并没有鬼魂出现,是一群诗人在长安聚会时,有人朗诵这首诗,大家才发现原来他就是李商隐。
宋蔡居厚《蔡宽夫诗话》中说:白居易晚年非常喜爱李商隐的诗,曾经开玩笑地说:希望我死后能够投胎当你的儿子。后来李商隐儿子衮师出生,李商隐为他取小名叫“白老”。
宋李颀《古今诗话》中记载:北宋杨亿、刘筠等人互相以诗唱和,创立“西昆体”,以学习李商隐的诗歌风格著名。当时有一位职业演员扮演李商隐,穿着破烂的衣服,对别人说:杨亿他们生生撕破了我的衣服。引起大家的笑声。有人用这个故事来讽刺“西昆体”诗派对李商隐的继承是生吞活剥。
[编辑]墓葬
关于李商隐的墓葬地点,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处位于沁阳市山王庄镇庙后村,另一处位于荥阳市豫龙镇苜蓿洼村南。前者是李商隐的原籍所在地,后者是其祖辈迁居所至的家乡。由于李商隐晚年生活的资料稀少,他死亡和埋葬的地点目前没有定论。
沁阳李商隐墓的文献依据是清代康熙年间的《河内县志》的古迹图和乾隆年间的《河内通志·陵墓》里的相关内容。《河内县志》里标示出了“李义山墓”的所在地。《河内通志·陵墓》明确记载:“李商隐墓,在府城东。文集内云祖茔在怀州东郊,今不可考。”
当地政府于1987年1月7日宣布李商隐墓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并于1998年、2001年两次对墓地进行了整修。现在的墓冢区四周砌围墙,整个平面呈方形,边长9米,周围以青石砌筑平台,台上筑盝顶形封丘,前树墓碑,碑首雕作盘龙,碑身正面正中篆书“唐故李商隐之墓”,碑阴上部刻李商隐生平简介,下部刻清康熙三十二年《河内县志》内的古迹图。四周铺设方砖,植松柏。唐代李商隐爱妻《王晏媄墓》埋葬同墓园。
荥阳的李商隐墓没有成形的墓园,荒冢距离位于苜蓿湾村南200米左右的农田里。据荥阳政府网站的介绍,墓冢高约4.2米,东西长约10.4米,南北宽约10.6米。没有墓碑,荒冢上遍布枯木和野草。目前为郑州市和荥阳市的文物保护单位。
[编辑]文学成就

[编辑]玉谿诗
李商隐通常被视作唐代后期最杰出的诗人,其诗风受李贺影响颇深,在句法、章法和结构方面则受到杜甫和韩愈的影响。[13]王安石云:“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惟义山一人而已。”李调元《雨村诗话》认为:“学杜而处处规,此笨伯也,终身不得升其堂,况人其室。唐人升堂,惟李义山一人而已。”叶绍蕴《石林诗话》云:“唐人学老杜,为商隐一人而已;虽未尽造其妙,然精密华丽,亦自得仿佛。”许多评论家认为,在唐朝的优秀诗人中,他的重要性仅次于杜甫、李白、王维等人。就诗歌风格的独特性而言,他与其他任何诗人相比都不逊色。赞赏李商隐诗歌和批评他的人,所针对的都是他鲜明的个人风格。后世许多诗人模仿李商隐的风格,但没有一位被认可。
根据刘学锴、余恕诚的整理研究[14],李商隐流传下来的诗歌共594首,其中381首已经基本确定了写作的时间,213首无法归入具体的年份。此外,还有十来首怀疑是李商隐的诗作,不过证据欠充分。
[编辑]题材
从吟咏的题材来看,李商隐的诗歌主要可以分为几类:
政治和咏史。作为一个关心政治的知识分子,李商隐写了大量这方面的诗歌,留存下来的约有一百首左右。其中《韩碑》、《行次西郊作一百韵》、《随师东》、《有感二首》等,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作品。李商隐早期的政治诗指陈时局,语气严厉悲愤,又含有自我期许的意味,很能反映他当时的心态。在关于政治和社会内容的诗歌中,借用历史题材反映对当代社会的意见,是李商隐此类诗歌的一个特色。《富平少侯》、《北齐二首》、《茂陵》等,就是其中的代表。
抒怀和咏物。李商隐一生仕途坎坷,心中的抱负无法得到实现,于是就通过诗歌来排遣心中的郁闷和不安。《安定城楼》、《春日寄怀》、《乐游原》、《杜工部蜀中离席》是流传得较广的几首。值得注意的是,这类内容的作品中许多七言律诗被认为是杜甫诗风的重要继承者。
感情诗。包括大多数无题诗在内的吟咏内心感情的作品是李商隐诗歌中最富有特色的部分,也获得了后世最多的关注。《锦瑟》、《燕台诗》、《碧城三首》、《重过圣女祠》等,保持了与无题诗类似的风格。而《柳枝五首》、《夜雨寄北》、《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等,则反映出李商隐感情诗另一种风格的意境。他本人在《上河东公启》中称:“至于南国妖姬,丛台妙妓,虽有涉于篇什,实不接于风流。”
应酬和交际。在李商隐用于交际的诗作中,写给令狐绹的几首(《酬别令狐补阙》、《寄令狐郎中》、《酬令狐郎中见寄》、《寄令狐学士》、《梦令狐学士》、《令狐舍人说昨夜西掖玩月因戏赠》)特别引人注意,为解释他与令狐绹的关系提供了直接的证据。
[编辑]风格
李商隐擅作七律和五言排律,七绝也有不少杰出的作品。清朝诗人叶燮在《原诗》中评李商隐的七绝“寄托深而措辞婉,实可空百代无其匹也。”
李商隐一生纠缠于政治派系斗争,与恋爱的痛苦中,养成感伤抑郁的性格。作品中多讽刺意味,大半借托史事,寄其吊古伤今之意。其爱情诗手腕高妙,严肃而不轻薄,清丽而不浮浅。
他的格律诗继承了杜甫在技巧上的传统,也有部分作品风格与杜甫相似。李商隐的诗经常用典,而且比杜甫用得更深更难懂,而且常常每句都用典故。他在用典上有所独创,喜用各种象征、比兴手法,有时读了整首诗也不清楚目的为何。而典故本身的意义,常常不是李商隐在诗中所要表达的意义。例如《常娥》(嫦娥),有人直观认为是咏嫦娥之作,纪昀认为是悼亡之作,有人认为是描写女道士,甚至认为是诗人自述,众说纷纭。
也正是他好用典故的风格,形成了他作诗的独特风格。据宋代黄鉴整理的笔记《杨文公谈苑》记载,李商隐每作诗,一定要查阅很多书籍,屋子里到处乱摊,被人比作“獭祭鱼”。明王士桢也以玩笑的口吻说:“獭祭曾惊博奥殚,一篇锦瑟解人难。”(《戏仿元遗山论诗绝句》)批评意见[15]认为他有时用典太过,犯了晦涩的毛病,使人无法了解他的诗意。鲁迅曾说:“玉谿生清词丽句,何敢比肩,而用典太多,则为我所不满。”(1934年12月致杨霁云的信)
此外,李商隐的诗词藻华丽,并且善于描写和表现细微的感情,叶嘉莹认为李义山的诗感受精微锐敏、心意窈眇幽微,足以透出于现实之外而深入于某一属于心灵之梦幻的境界[16]。
[编辑]无题诗
主条目:无题诗
李商隐以无题诗著名。根据《李商隐诗歌集解》[14]里所收诗歌的统计,基本可以确认诗人写作时即以《无题》命名的共有15首:
《无题》(八岁初照镜)
《无题》(照梁初有情)
《无题二首》(昨夜星辰;闻道阊门)
《无题四首》(来是空言;飒飒东南;含情春畹晚;何处哀筝)
《无题》(相见时难)
《无题》(紫府仙人)
《无题二首》(凤尾香罗;重帷深下)
《无题》(近知名阿侯)
《无题》(白道萦回)
《无题》(万里风波)


梁启超手书李商隐无题诗
另有5首在目前通行的诗集中经常被标为“无题”的(五律“幽人不倦赏”、七绝“长眉画了”、“寿阳公主”、“待得郎来”、“户外重阴”),经冯浩、纪昀等人考订,认为多半是由于版本问题而产生的原题丢失情况,并非真正的无题诗。
有些研究者(如杨柳[6])认为李商隐诗集中部分有题目的诗也应该属于无题诗一类,理由是这些诗的题目往往是从诗的首句中取前几字为题(如《昨日》、《日射》等),或者诗题与内容本身毫无联系(如《为有》、《一片》等)。但如果以这样的标准来看,李商隐诗集中可以归入无题诗的就有近百首之多。所以此说并没有得到多数人的支持。
另一方面,许多人倾向于将《锦瑟》、《碧城三首》、《玉山》等诗与无题诗相提并论,认为它们在写法和意境有相似的地方,都是通过隐晦的笔触表现一种微妙复杂的感情。事实上,正是这种一言难尽的情形,使得无题诗吸引了众多的研究者,都试图对这些诗的真正含义作出解释。然而没有一个人的注解能够非常令人信服的阐明诗中的涵义。
冯浩在《玉谿生诗集笺注》总结了前人关于无题诗的笺注工作,从中可以看出诸家观点之大不同:“自来解无题诸诗者,或谓其皆属寓言,或谓其尽赋本事。各持偏见,互持莫决。余细读全集,乃至实有寄托者多,直做艳情者少,夹在不分,令人迷乱耳。”[17]
[编辑]影响
施蛰存认为[13],李商隐的诗的社会意义虽然不及李白、杜甫、白居易,但是李商隐是对后世最有影响力的诗人,因为爱好李商隐诗的人比爱好李、杜、白诗的人更多。在清代孙洙编选的《唐诗三百首》中,收入李商隐的诗作22首,数量仅次于杜甫(38首)、王维(29首)、李白(27首),居第四位。这个唐诗选本在中国家喻户晓,由此也可以看出李商隐在普通民众中的巨大影响。
晚唐时期,韩偓、吴融和唐彦谦已经开始自觉学习李商隐的诗歌风格。到了宋代,学习李商隐的诗人就更多了。据叶燮说:“宋人七绝,大概学杜甫者什六七,学李商隐者什三四。”(《原诗》)北宋初期的杨亿、刘筠、钱惟演等人宗法李商隐,经常互相唱和,追求辞藻华美、对仗工整,并刊行了一部《西昆酬唱集》,被称为西昆体。在当时颇有影响。此外,王安石对李商隐也评价很高,认为他的一些诗作(如:《杜工部蜀中离席》)“虽老杜无以过也”(《蔡宽夫诗话》)。王安石本人的诗歌风格也明显受到李商隐的影响。
明朝的诗人从前、后七子到陈子龙、钱谦益、吴伟业,都受到李商隐的影响。清朝喜欢写艳情诗的人更是专学李商隐的无题诗,例如王彦泓的《疑云集》和《疑雨集》。民国时期鸳鸯蝴蝶派小说中的香艳诗也是受到他的影响。
关于李商隐对后世的影响,可以参看吴调公《李商隐对北宋诗坛的影响》、《李商隐在清代的余波绮丽》、王玉祥《李商隐对苏曼殊诗的影响》、王兆阳《论李商隐的诗对词的独特风格形成的影响》、刘学锴《李商隐诗与唐宋婉约词》等论文。
[编辑]樊南文
李商隐的写作,除诗歌以外的成就被论及得较少。事实上,他是晚唐时期最重要骈体文作家之一。这种文体注重文辞的对偶,并使用大量典故,广泛使用在唐代官方文件中。李商隐在令狐楚的培养下,成了一位骈体文的专家,为许多官员代笔起草过奏折、书信等文书。《旧唐书·文苑传》说李商隐“尤善为诔奠之辞”。由于当时章奏中使用的骈体文,要求词藻华丽,又要表述准确,因此对于用典的要求很高。而擅长写作骈体文的李商隐,养成了用典的习惯,因此被认为这是他的诗歌中喜欢用典的原因[4]。
李商隐曾将其骈体文作品编订为《樊南甲集》、《樊南乙集》各20卷共832篇。根据《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的记载,李商隐的文集,除了自编两集,还有另外一些。但前述这些文集,都没有流传下来。目前可以看到的李商隐的文章,是朱鹤龄、徐炯、冯浩、钱振伦、钱振常、张采田、岑仲勉、刘学锴、余恕诚等人,先后从《全唐文》、《文苑英华》、《唐文粹》等书中搜辑、考证而得到的。最新的汇编文集《李商隐文编年校注》(刘学锴、余恕诚,中华书局,2002)中收入了352篇文章,其中大部分是骈体文,也有少量被称为“古文”的散体文。
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对李商隐的骈体文评价很高,认为只要《樊南文集》存留,唐代的骈体文就算全部遗失也不可惜。

[编辑]“三十六体”
主条目:三十六体
李商隐、段成式、温庭筠的诗歌由于风格相近,且都排行十六,并称三十六体。
“三十六体”的说法,最早见于《新唐书·文艺下·李商隐传》:“商隐初为文瑰迈奇古,及在在令狐楚府,楚本工章奏,因授其学。商隐俪偶长短,繁缛过之。时温庭筠、段成式俱用是相夸,号‘三十六体’。”而在《旧唐书·文苑下·李商隐传》中,却只有“与太原温庭筠、南郡段成式齐名,时号‘三十六’”的说法,没有视其为一个文体流派。因此,岑仲勉(《玉谿生年谱会笺平质》)认为“三十六体”的说法,产生于《新唐书》传记作者宋祁的误会。不过,对这一观点很少有人表示赞同。从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开始,后世多将“三十六体”视为一个确定的概念。《汉语大词典》、《辞源》、《中国文学家大辞典》等辞典均收入“三十六体”的条目。
对于“三十六体”的内涵,有各种不同的说法。有认为是指一种诗歌的风格流派,有认为是指骈体文的风格流派,也有认为这种风格既包括诗歌也包括骈体文。更多的时候,人们故意以含糊的态度谈论这个名词。陈冠明分析了历史上对此的各种观点,认为“三十六体”是宋祁总结和认定的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三人的骈体文流派。(《“三十六体”:宋祁总结、认定的骈文体派》)
[编辑]笺注



姚培谦分体笺注《李义山诗集》页面 松桂读书堂乾隆刊本


陆昆曾《李义山七律诗解》页面 雍正刊本
由于李商隐诗意比较隐晦,因此一些李商隐诗的爱好者尝试着为这些难懂的诗注解。宋代蔡绦《西清诗话》里提到刘克笺注李商隐诗;元代袁桷《清容居士集》里提到郑潜庵编《李商隐诗选》;明代唐觐《延州笔记》里提到张文亮注过李商隐诗。但这些注本或选本都没有流传下来。事实上,在明末之前,李商隐诗的笺注并不算多。金元时期的文学家元好问曾感叹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明朝末年的道源和尚,也曾为李诗作注,清朝初年,朱鹤龄在道源注本的基础上,删去了一小部分,又增补了很多,完成《李义山诗注》三卷。这是目前可以看到的最早的李商隐诗歌的完整注本。此后又经过陆昆曾(《李义山诗解》)姚培谦(《李义山诗集笺注》)、屈复(《玉谿生诗意》)程梦星(《重订李义山诗集笺注》)、冯浩(《玉谿生诗详注》)等多人的注解考证,已经能够对李商隐诗中的典故大致了解,但是对于许多诗的涵义仍然没有定论。
在文章整理方面,李商隐曾自编《樊南甲集》、《樊南乙集》,今已不存。清朱鹤龄曾辑录《文苑英华》等书,编成《李义山文集》,但有明显的疏漏。清徐树榖、徐炯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补充,两人分担了笺、注的工作,成书《李义山文集笺注》,是第一个比较完整的注本。之后,冯浩又对《李义山文集笺注》进行考订改编,著《樊南文集详注》。钱振论、钱振常兄弟从《全唐文》中找到徐注本、冯注本均未收入的佚文两百多篇,编成《樊南文集补编》。
[编辑]注解

注解1: 关于李商隐的生年,一直没有定论。较具竞争性的观点有两种:唐宪宗元和八年(公元813年)说、唐宪宗元和七年(公元812年)说。较早系统研究李商隐的清代冯浩(《玉谿生年谱》)提出元和八年说,岑仲勉支持这一说法,他在《玉谿生年谱会笺平质》中对三种观点进行了比较后认为:“在未有新佐证提出之前,仍应推冯说为定案,即生元和八年卒大中十二年,享年四十六岁。”后来多种文学史、唐诗选本、及《辞海》修订本“李商隐”条目都认同此说。张采田(《玉谿生年谱会笺》)主张元和七年说,得到杨柳(《李商隐评传》)、黄世中(《李商隐论》)、吴调公(《李商隐研究》)的支持。此外,钱振伦在笺证《樊南文集补编》时,提出元和六年说,主要支持者有董乃斌(《李商隐生年为元和六年说》、《李商隐传》)。赞同这几种说法所引用的史料证据,多数来自李商隐自己的诗文叙述,都有互相矛盾的地方,研究者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解释,使自己的意见显得更合理一些。到目前为止,没有一种说法得到压倒性的公认。
注解2: 如“公先真帝子,我系本王孙。”(《哭遂州萧侍郎二十四韵》)、“百岁本无业,阴阴仙李枝。”(《戏题枢言草阁三十二韵》)。在《请卢尚书撰李氏仲姊河东裴氏夫人志文状》一文中,李商隐称“先君姑臧公以让弟受封”,自认是北魏时的姑臧侯李承的后代,而李承的曾祖李皓正是唐朝皇族李氏的祖先。在另一首诗中,李商隐用“龙种”来称呼自己的儿子。(《杨本胜说于长安见小男阿衮》)
注解3: “谿”和“溪”是异体字。在二十世纪上半叶之前,出现在绝大多数文献资料里的李商隐的号都是“玉谿生”;而在此之后,开始有人写成“玉溪生”。这可能与中国大陆的汉字简化运动有关。两种用法都曾经出现在现代人写作的李商隐传记中。本文统一使用“玉谿生”。
注解4: 五代王定保的著作《唐摭言》中,对唐代科举中的各种现象有详细的描写。考生经常将自己的作品准备很多份,呈送给有影响力的官员或文坛名流。这被称为“行卷”。有时考生由于担心送去的作品不会引起注意,会多次递送,称为“温卷”。
注解5: 李商隐在《与陶进士书》中,承认他的中举是由于令狐绹的推荐:“夏口主举人(即当年的考官高锴)时素重令狐贤明,一日见之于朝,揖曰:‘八郎之友,谁最善?’绹直进曰:‘李商隐者。’三道而退,亦不为荐托之辞,故夏口与及第。”事实上,当时令狐绹的官职并不高,而令狐楚是朝中的重臣。高锴的做法,除了与令狐绹的关系之外,可能也有讨好令狐楚的意思。

歐陽修



歐陽修

宋代古文運動
中唐的古文運動雖然氣勢強勁,但是在韓愈過世之後,其友人、門生並無法再開創新的格局,不久之後,四六駢文再度復甦,唯美的形式主義文學,立即又席捲文壇,韓愈苦心所提倡的古文運動,因此胎死腹中。受到唯美之風的影響,北宋初年的文壇,於是有「西崑體」的興起。
  「西崑體」以李商隱為宗師,特重文章駢儷、雕琢的技巧,完全漠視文學的內容和情感,這種情況越演越烈,最後使文章變成一種雕琢字句的遊戲。
  歐陽修有鑑於此,於是上承韓愈,再度發起古文運動。
  和中唐的古文運動比起來,此次的古文運動,達到了更伸入且更普遍性的成就。經過了宋代的古文運動之後,散文正式取代駢文而成為文壇的主流。縱觀宋代古文運動,能較中唐古文運動全面成功,有下列幾點原因:
  1. 歐陽休位極人臣,登高一呼,取得了形勢上的有利地位。
  2. 韓愈的文章偏於奇險,不易被一般人接受;而歐陽修的文章平易近人,一般人的接受度較高。
  3. 韓愈自身不擅長駢文,因此在攻擊駢文的立場中較站不住腳;而歐陽修的駢文、散文皆有可觀之處,因而能以超然的立場提倡古文,較少有阻力。
  4. 歐陽修拔擢三蘇、王安石、曾鞏等人為古文運動的羽翼,此些人文才豐美,有大將之風,故使古文運動能量豐沛,可長可久。
歐陽修 其人其事
  歐陽修字永叔,生於宋真宗年間,死於神宗年間,是北宋古文運動的首腦人物。
  在歐陽修四歲時,父親便因病過世,母親於是獨自挑起了教養歐陽修的重責大任。母親「蘆荻畫地」教導幼子讀書的故事,如今仍是一段佳話。
  仁宗天聖八年,歐陽修中進士第,從此邁向了政治的舞臺。慶歷年間,范仲淹在政治上失利,歐陽修激於義憤,挺身護衛范仲淹,結果受到株連,而貶官為夷陵縣令。慶曆五年,歐陽修又做朋黨論為范氏說話,再度被誣陷,而貶為滁州知州,在那兒建了「醉翁亭」,並寫下了有名的「醉翁亭記」。
  仁宗嘉祐二年,歐陽修主持禮部貢舉,於是趁這個機會格除奇怪晦澀的文學風氣。閱卷時,只要不是文字清新的作品一律不予錄取;這在當時曾引起許多人的不滿,但歐陽修始終力排眾議,堅持自己的理想。
  嘉祐三年,歐陽修出任開封府尹,政績卓越,於是連年陞遷,六年拜參知政事,和韓琦、包拯、司馬光等人一起革新政治,這是宋代政治最好的一段時期。
歐陽修 文學風格
歐陽修的散文溫潤醇正,平易近人,在婉約的風格中,又不時帶有陽剛之美,可說是否「剛柔並濟」的最佳典範。歐陽修在寫文章時,特別重視虛字的運用,以虛字來調暢文氣,使文句達到氣勢上的飽和感。
  此外,它的文章結構嚴緊,即使是抒情文亦是脈絡清晰可辨,至於論說文更是條理明暢,絲毫不茍。   歐陽修平日待人隨和圓融,但在從事古文的創作時,卻是態度嚴正,連寫一張小字條也要先打草稿,而且還要一再推敲斟酌,才將紙條遞出。
  由此可知,歐陽修成為一代文宗,除了其先天的資質外,後天的努力和嚴謹的態度,亦是成功的主因。
作品賞析
<縱囚論>
  信義行於君子,而刑戮施於小人。刑入於死者,乃罪大惡極,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寧以義死,不茍幸生,而視死如歸,此又君子之尤難者也。
  方唐太宗之六年,錄大辟囚三百餘人,縱使還家,約其自歸以就死,是君子之難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歸無後者,是君子之所難,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其近於人情哉。
  或曰:「罪大惡極,誠小人矣,及施恩德以臨之,可使變而為君子;蓋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曰:「太宗之為此,所以求此名也然安知夫縱之去也,不意其必來以冀免,所以縱之乎?又安知夫被縱而去也,不意其自歸而必獲免,所以復來乎?夫意其必來而縱之,是上賊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復來,是下賊上之心也。吾見其上下交相賊,以成此名也,烏有所謂施恩德與夫知信義者哉?不然,太宗施德於天下,於茲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為罪大惡極;而一日之恩,能使誓死如歸而存信義,此又不通之論也。」
  然則何為而可?曰:「縱而歸,殺之無赦;而又縱之而又來,則可知為恩德之致耳。然此必無之事也。
  若夫縱而來歸而赦之,可偶一為之爾,若屢為之,則殺人者皆不死,是可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為常者,其聖人之法乎?是以堯舜三王之治,必本於人情;不立異以為高,不逆情以干譽。」
賞析 
  <舊唐書.太宗紀>:「貞觀六年十二月辛未,親錄囚徒,歸死罪者兩百九十人於家,令明秋末就刑。期後應期畢至,詔悉原之。」許多人把唐太宗此舉,解釋為德政,並大大歌功頌德一番,但歐陽修卻認為此舉違背常法,而加以批駁。
  本文可分為三個大段落:
  • 第一段:
    以「人情」立論 本段又可分為三個層次。首先作者提出「信義行於君子,而刑戮施於小人。刑入於死者,乃罪大惡極,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寧以義死,不茍幸生,而視死如歸,此又君子之尤難者也。」論述貪生怕死乃人之常情,做為本文立論的基礎。接下來,論述唐太宗縱囚,而囚犯們都自行歸來接受死刑,即使是君子都難以辦到,而小人中的「尤甚者」卻從容就義,這是違反常理之事。最後,作者指出兩者的衝突現象,以反詰語氣問曰:「此豈近於人情哉?」雖未直接作答,而答案已呼之欲出。
  • 第二段:
    對「恩德速化論」加以反駁 議論文除了提出自己的觀點之外,必須進一步鞏固自己的觀點。因此,作者必須假設有人對文中的觀點提出批駁,然後進一步補充說明,藉此強化自己的論點。
本段可分成兩個層次來說明。第一層以「或曰」來提出反面的論點,假設有人會以「恩德速化論」來駁斥作者自己的立論;緊接著又以「曰」字,引出作者者自身的說明。如此,在一立一破之間,縱囚的不合理性昭然若揭。
  • 第三段:
    強調治理天下必須本於「人情」 在批評了唐太宗縱囚的荒謬之後,作者提出有德者治理天下必須以「人情」為依歸,不可以「立異以為高,逆情以干譽」,唯有以常法治天下,才是可長可久的治國之道。

2013年5月15日 星期三

菜炒飯


菜炒飯

菜炒飯
7位廚友加分平均4.4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材料

剩米飯一碗,雞蛋 2只,鹽少許,青菜少許

做法

1,青菜切成碎末 
2,米飯備用 
3,雞蛋兩個打散 
4,鍋中放油燒熱 
5,一點點下入雞蛋,用筷子不停的撥散開 
6,下入青菜小炒片刻 
7 ,再下入米飯 
8,翻炒均勻後,下入少許的鹽即可.

黑芝麻


黑芝麻別名黑脂麻、脂麻、胡麻子、芝麻、胡麻、烏麻、交麻、巨勝子、烏麻子、油麻、小胡麻,為胡麻科植物胡麻的成熟種子。全國大部分地區均有栽培。
黑芝麻能調理胃腸功能,促進乳汁分泌,還對便秘、腰疼、四肢乏力、產 ​​後貧血有較好療效。長期服用黑芝麻,對於慢性神經炎、末梢神經麻痺、高血壓等症有一定治療作用。
黑芝麻榨出的油也是一種促凝血藥,可用於治療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和出血性疾患等。
營養成分:黑芝麻種子含脂肪油達60%。油中含油酸、亞油酸、軟脂酸、棕櫚酸、花生酸、甘油酯,以及甾醇、芝麻素、芝麻林素、芝麻酚、維生素E等,還含有葉酸、菸酸、蔗糖、卵磷脂、蛋白質和多量的鈣等。
黑芝麻的功效與作用
黑芝麻功效:補肝 ​​腎,潤五臟。主治肝腎不足、眩暈、耳嗚、頭痛、風痺麻木、頭髮早白、腸燥便秘、缺乳、高血壓、血小板減少陛紫癜。

首乌芝麻糊


菜系及功能:脱发食谱
首乌芝麻糊原料:黑芝麻250 g,何首乌15 g,蜂蜜、马蹄粉各适量。
首乌芝麻糊的做法:
将黑芝麻放人锅内炒熟,取出打碎,与热开水500 ml混合,滤取黑芝麻液。擂黑芝麻渣,加热开水,反复滤取黑芝麻液两次;将何首乌放人锅中,加清水500 ml煎取药液,与黑芝麻滤液混合,加热,调入蜂蜜及水溶马蹄粉,煮沸即可。空腹常食用,每日1剂,连食30日。
首乌芝麻糊
首乌芝麻糊功效:有滋阴养血,乌须黑发之功。
黑芝麻别名黑脂麻、脂麻、胡麻子、芝麻、胡麻、乌麻、交麻、巨胜子、乌麻子、油麻、小胡麻,为胡麻科植物胡麻的成熟种子。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栽培。..

何首烏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


何首烏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


別名地精、赤斂、首烏、陳知白、紅內消、馬肝石、黃花無跟、烏根、小獨根等。自然分佈於中國、日本、朝鮮、韓國。在我國分佈,“泛,陝西、甘肅、寧夏、山西、河南、河北、湖南、江西、山東、安徽、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雲南、四川等省區均有出產。何首烏為多年生纏繞草本。根細長,末端成肥大的根塊,外表紅褐色至暗褐色。莖基部略呈木質,中空。葉互生.有長葉柄,葉片呈狹卵形或心形,長4~8厘米,寬2.5~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心形或箭形,全緣或微帶波狀,上面深綠色,下面淺綠色,兩面均光滑無毛。托葉膜質,鞘狀,褐色,抱莖而生,長5~7mm。10月開花,花小,多數密集成大形圓錐狀花序,花被綠白色。11月結果,果實橢圓形,有3棱,黑褐色。塊根於秋冬二季葉枯萎時採挖為佳,洗淨,削去頭尾,切片或切塊,曬乾或微火烘乾,為生首烏,即何首烏,取何首烏片或塊,用黑豆汁拌勻(按每10kg何首烏片,用黑豆1kg熬汁),燉至汁液吸盡,曬至半乾後切片再曬乾,得到製何首烏。藤莖於秋冬兩季採割為佳,紮成把,曬乾備用。營養與功能成分何首烏含有脂肪、醣類、卵磷脂等,塊根還含有大黃酚、大黃素、大黃酸、大黃素-6-甲醚、土大黃苷、大黃酚蒽酮等藥用有效成分。何首烏藤莖含大黃素、大黃素-6-甲醚,p-谷甾醇、大黃素-8-0-pD-單葡萄糖苷。食用方法食用部位為寥科植物何首烏的塊根,以其為原料製作的菜餚及食療作用如下:
(1)首烏雞何首烏50克,淨雞肉500克,淨冬筍50克,鮮辣椒100克,料酒、精鹽、味精、醬油、水澱粉、植物油各適量。首烏用沙鍋煮好,滗出煎汁待用;雞肉洗淨,切丁放入碗中,加入料酒、味精、精鹽、澱粉上好漿待用;冬筍切丁;鮮辣椒去蒂、子洗淨切丁。炒鍋加油燒熱,將漿好的雞丁下油鍋炸,熟後倒入漏勺待用。鍋中留少許底油,加入雞丁、料酒、精鹽、醬油以及首烏汁,快速翻炒,入味後用水澱粉勾芡。功效:滋肝腎,適用於肝腎陽衰發須早白、血虛頭暈、腰膝軟弱、遺精等症。何首鳥能增強人體免疫力。常食,烏鬚發,悅顏色,延壽命。

何首烏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

涼拌龍鬚菜

涼拌龍鬚菜

我這是第一次買龍鬚菜,之前曾經在飯店吃過,也不知叫什麼名字,只知道是一種藻類植物。那天在市場上看到有賣的,激動得都忘記問小販這是什麼菜了,回到家那個後悔啊,上網查了好半天才查到。

涼拌龍鬚菜

用料:龍鬚菜、黃瓜、胡蘿蔔、辣椒油、鹽、蒜、白醋、白糖、雞精。

涼拌龍鬚菜做法

1、龍鬚菜放入水里泡20分鐘,去除鹽份。
涼拌龍鬚菜
2、黃瓜、胡蘿蔔洗淨,切成細絲。
涼拌龍鬚菜
3、鍋中燒開水,放入龍鬚菜焯五秒鐘後立即撈出過涼。
涼拌龍鬚菜
4、然後將上述材料依照個人口味拌勻即可。
涼拌龍鬚菜

營養高熱量低 龍鬚菜

營養高熱量低 龍鬚菜
龍鬚菜(本圖由花改場提供)
龍鬚菜別名 柳絲、龍鬚草、海米粉、菊花菜、佛手瓜苗, 是佛手瓜的幼藤,因鬚長的像龍的鬚,所以才命名為龍鬚菜。主產地在 花蓮、南投及苗栗。 龍鬚菜由於不太需要照顧、施藥,就能長得很好,因此一度被認為野菜。除了它易種植,生命力強,不需要施藥之外,龍鬚菜更含有豐富的維生素 A、B1、B2及鉀、鈣、鎂、磷、鐵、鋅等多種營養素,而且熱量極低,對講究養生的現代人而言,是非常理想的桌上佳餚。尤其是有機龍鬚菜含有豐富鐵質,又沒有農藥殘留顧慮,連孕婦也能食用。
  根據台灣地區食品營養資料庫的數據顯示,每100公克龍鬚菜熱量只有17大卡,不用擔心會攝取過量而造成肥胖問題,而且零膽固醇。它的膳食纖維含量也很豐富,有1.9公克,比餐桌上常見的高麗菜和小白菜都要高,膳食纖維可降低膽固醇、讓血糖穩定,促進腸胃道蠕動、幫助排便正常,適時攝取對胃腸蠕動較緩慢的銀髮族很有助益。
 龍鬚菜的鐵質含量也不少,鐵是組成血紅素的主要元素,對於葷食者,吃紅肉、豬血、豬肝都能「補鐵」,素食者的鐵質來源就相對受限,吃龍鬚菜可以增加鐵質攝取量。尤其含量最豐富的鋅,只比雪裡紅、半天筍、茼蒿少一些,一般人要攝取鋅,大多是吃魚貝類食物,但痛風患者卻無福消受。龍鬚菜雖然是佛手瓜的生長點,吃的是植株的幼嫩芽梢,但與蘆筍、黃豆芽及竹筍又不同,它屬於低普林食物,痛風患者食用也無妨。
選購方式
 龍鬚菜要選購顏色較青翠漂亮,若是莖部變老,葉片顏色會變黃,就不要購買。另一種辨別方法是龍鬚菜鬍鬚要選直的較嫩,太捲的則較老,葉芽肥胖者更佳。
保存方法
 龍鬚菜會隨採摘時間愈長、纖維愈老,所以要趁新鮮食用。

2013年5月14日 星期二

禹姓姓氏渊源


禹姓

源于姒姓,出自远古“三皇”之一的帝王大禹,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编辑摘要

目录

[隐藏 ]
1 姓氏渊源
2 迁徙分布
3 郡望堂号
4 字辈排行
5 家谱文献
6 历史名人
7 参考资料
8 现代禹人
禹姓禹姓
禹姓是中文姓氏之一,关于禹姓起源有四个说法:一说是禹姓来自远古帝王大禹的后代;一说是禹姓来自春秋时期鄅国的国名;一说是禹姓来自回族汉化改姓;一说是禹姓来自满族汉化改姓。


禹姓 - 姓氏渊源

禹姓禹姓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姒姓,出自远古“三皇”之一的帝王大禹,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传说禹为中国古代部落联盟领袖,是历史上“三皇”之一,亦称大禹、夏禹、戎禹。大禹的父亲叫鲧,是黄帝的孙子之一,主要职责是治疗水患。但是,鲧即使在死后也没有放弃帮助人类的志愿,他留下了大禹。大禹继承了父亲的遗志,继续坚持不懈地治理水患,他采用排、疏的方法,大禹终于将洪水制服了,人们拥戴治水有功的大禹做了他们的王。启,后来就是中国上古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的开国之君夏。传说,夏启推翻了氏族社会的禅让制度,开启了家天下的历史。夏启特别喜好音乐,曾上天偷取了天帝享用欣赏的乐章回到人间,这就是后来著名的古乐“九辩”和“九歌”。后来,楚国著名诗人屈原就是用这些音乐创作出了许多优美的诗篇。
大禹还有一个小儿子叫,封姓为余,成为后世余氏始祖。大禹因治水有功,被舜帝选为继承人。舜帝死后,他继位担任夏部落联盟的领袖。在大禹的后代子孙中,多以祖上的名字为刑氏,称禹氏,世代相传。禹氏族人大多尊奉夏禹为得姓始祖。
第二个渊源:源于妘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附庸国鄅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春秋时期,有妘姓诸侯国鄅国,子爵。鄅国位于中国山东省临沂市城北八公里处的南坊镇古城村。鄅,是西周初年的一个封国,是周公旦所封的夏后氏之裔,子爵,妘姓。公元前525年,鄅国国君出城督耕,邾国人乘机攻袭禹都。在鄅国守门将军准备关闭城门时,被邾国人羊罗杀死,遂攻入城内,后把鄅子的家属全部俘虏而走,而且还霸占了鄅国“沂西之田”。此次事件发生后,鄅子叹道:“我已经无家可归了。”便干脆到了邾国邾庄公曹穿是个淫夫,将鄅子的夫人还给鄅子,却将其女儿扣留下了。翌年,鄅子的夫人向娘家亲戚、宋国大夫向宁请求宋军出兵伐邾国,向宁为了给妹妹报仇,出兵围困了邾国的虫邑,把鄅国俘虏全部夺回。到了春秋晚期的周敬王姬丐二十七年,鲁国伐邾,邾国战败,鲁国顺带吞并了曾一度被邾国占领的鄅国“沂西之田”,同时鄅国也被鲁国吞灭。

考古学家在鄅国古城遗址中,发现了从两周至汉朝不同历史时期的陶器残片和铜戈、铜、箭镞等文物。古城村南部的“林子”,相传即为鄅子之墓地。鄅国灭亡后,在鄅子的后代子孙中,有以国名为姓氏者,称鄅姓,后来去邑为禹,表示亡国,称禹姓,世代相传。
第三个渊源: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回族禹氏,主要分布在中国陕西省安康市的恒口地区。据清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安康禹氏后嗣为其始祖所立墓碑记载:“始祖禹开云,系西安府渭南人也。清顺治年间,跋山涉水,来到兴郡安邑(陕西安康),住在梅子铺东、越河西岸(越岭关)。”
第四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满族伊拉哩氏,亦称伊里氏、伊拉礼氏、伊喇立氏,满语为Ilari Hala,,汉义“开”,世居乌喇(吉林永吉)、叶赫(吉林梨树)、蜚优城(吉林珲春三家子乡高丽城村)、伊罕阿林城(吉林市东北十五公里处)、松花江等地。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满族、锡伯族伊拉哩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禹姓、伊姓何姓等等。

禹姓 - 迁徙分布

禹姓禹姓郡望陇西郡
到2009年1月为止,禹氏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姓氏排名中未进入前三百大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一百零七位门阀。禹氏族人早先在陇西郡发展成望族,世称陇西望。据历史文献《陇西堂禹氏族谱》记载,元朝末年,禹氏族人从江苏苏州阊门外禹家巷迁兴化东乡(戴窑北侧两公里一带),后逐渐形成禹庄自然村落。到了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禹氏家族遭难,全村禹姓几乎灭绝。幸存一禹姓六岁男孩因急中生智躲在量米的笆斗里,才逃过劫难。因此禹氏小孩被唤作禹斗宝,在其舅母抚育下成人。因此,禹斗宝被后人奉为始祖(中兴始祖)。到了明朝中期,禹庄禹氏家族开始兴旺,其后裔中的禹龙(字子化)擅长诗文,与“状元宰相”李春芳、文学家宗臣过从甚密,留下许多传世之作。到了清朝末年,禹氏家族第九世中产生了一位光前裕后的人物即著名肖像人物画大师禹之鼎,从而使该家族令世人瞩目。
中国甘肃省的古浪县,湖南省的双峰县、邵东崇山铺、团山县,河南省的泌阳市、滑县、柘城市、荥阳市汜水县,云南省的通海县,安徽省的和县、砀山县、萧县芦屯村,浙江省宁波市余姚梁弄镇,贵州省的黎平县、兴仁县,重庆市的永川县,山东省的莱州市、临沂市西南庄村、蒙阴县、泰安市岱岳区、禹城市,四川省的宜宾市,湖北省的钟祥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崇左县,辽宁省的新民市,韩国的丹阳郡等地,均有禹氏族人分布。

禹姓 - 郡望堂号

禹姓禹姓郡望琅琊郡
郡望:
陇西郡:战国时期秦国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甲子,公元前279年)置郡,因在陇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中国甘肃临洮),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以东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礼县以北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东部,包括今甘肃省兰州市、临洮县、巩昌县、秦州市一带。西汉朝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东部的洮河中游、武山西部的渭河上游、礼县北部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的东部地区。三国时期曹魏国移治至襄武(中国甘肃陇西)。北魏时期辖地在今甘肃省陇西县附近一带。
琅琊郡:亦称琅琊国、琅岈郡、琅玡郡。春秋时期的齐国有琅琊邑,在今山东胶南县琅琊台西北,有越王勾践迁都至此之说。秦朝统一六国后,在境内设琅琊郡,并附置琅琊县,治所均在琅琊(中国夏河),郡境为山东半岛东南部。西汉时期治东武(中国山东诸城),并增琅琊国、柜县和祝兹侯国治于境内,下辖五十一县,包括今山东半岛东南部的海阳、即墨、崂山、胶县、胶南、沂水、营南、日照、五莲、赣榆(中国江苏赣榆)及青岛等地。东汉朝时期琅琊国改治到开阳(中国山东临沂)。晋朝时期改置为琅琊省。北魏时期治即丘(中国山东临沂)。隋朝时期又复置琅琊县。唐朝时期又裁废,境地归胶州、诸城,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东南部诸城、临沂、胶南一带,唐朝乾元初年(戊戌,公元758年)曾废黜,后有沂州琅琊郡。从魏、晋朝时期起,琅琊台及秦朝琅琊郡治均不属琅琊郡(国)。另一处琅琊郡在中国江苏南京一带,此后作废置的用途。 堂号:琅琊堂:以望立堂。
陇西堂:以望立堂,亦称陇右堂。
十起堂:大禹治理天下,勤政爱民,吃一顿饭间因有公事急待处理而放下碗十次;洗一回头因有公事要把头发挽起来三次。历史上称“一馈十起,一沐三握发”。
惜阴堂:因大禹珍惜寸阴时间而命名。
此外,还有敦素堂

得姓始祖:
夏禹。

禹姓 - 字辈排行

湖南邵阳禹氏字辈:“忠孝光前列诗书启后长真诚明道学仁寿灿南方孟天运源崇宗祖永佐朝廷富世兴再加安邦定国志金玉荣华贵万春”。
湖南雙峰禹氏字辈:“孟天应为宗曾祖永佐朝廷富事兴在家安帮定国志金玉荣华贵万春忠孝光前列诗书起后潮真诚明道学仁寿灿南方”。
湖南禹氏一支字辈:“安国定邦志金玉荣华贵万春”。
河南柘城禹氏字辈:“万茂庭殿自风建志(安)”
河南禹氏一支字辈:“一功殿宗德”
陕西安康回族禹氏字辈:“文高金富贵(秀)高(继)世思正”。
云南通海禹氏字辈:“庆联增永”
四川甘支、浙江绍兴禹氏字辈:“观光进国美世笃主忠良奇才怀大志义德振家邦”。
山东泰安禹氏字辈:“志灿少作连敦朴继世泽俊秀目恩博”。
禹氏一支字辈:“观光进国美世笃主忠良奇才怀大志义德传芳化”。

禹姓 - 家谱文献

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所修《祀禹录》中的大禹家谱,记载了从大禹开始,到禹的一百四十一世后裔期间姒姓在浙江绍兴会稽山数千年的繁衍过程。到2009年1月为止,在绍兴市,姒姓后裔大约有一百五十户人家,四百多人。他们当中的大部分姒姓后裔,主要聚居在大禹陵附近禹陵乡的禹陵村。到2009年1月为止,绍兴市禹陵乡禹陵村大禹世系已传经四千多年。禹陵村姓姒的人家有一百多户,人口有三百多人,其中最小的辈分是一百四十五代。陇西堂禹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到2009年1月为止,仍然被收藏在江苏省兴化市禹庄家祠。

禹姓 - 历史名人

禹万城:南北朝时常州刺史,被认为政绩卓著。
禹显:雁门人。著名金国时期民族英雄。
禹祥:著名明朝仁寿县知县,处己接物惟以不欺,居官清约如寒士。
禹之鼎:字上吉,号慎斋。著名清朝朝画家。
禹之谟:字稽亭;湖南湘乡人(湖南双峰青树坪镇)。著名民主革命先驱、陆军左将军。
禹作敏:天津大邱庄人。著名农民企业家。

禹姓 - 参考资料

[1] 逸名网 http://www.uname.cn/html/Surname/5_184.shtml
[2] 百家姓:禹姓的起源 http://name.netor.com/wjx.asp?id=138
[3] 展现网 http://www.zhanxian.cn/fangchanjiaju/fangchanzhongjie/2008/06/15/06150026219591.shtml
[4] 禹姓渊源 http://book.kongfz.com/9952/29616135.html

禹姓 - 现代禹人

1、禹贵新:男,汉族,祖籍山东泰安,现居内蒙古呼伦贝尔,ygx0470@yahoo.com.cn。(2009年7月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