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3日 星期五

白蓮教起源於宋高宗紹興三年(1133年)

白蓮教
拼音:bái lián jiāo 
 
白蓮教,起源於宋高宗紹興三年(1133年)一個民間宗教組織,由茅子元創立佛教淨土宗分支白蓮宗,因教徒“謹蔥乳,不殺不飲酒”,故又名白蓮菜,其派神職人員不出家,多娶妻生子,常被視爲邪教而遭朝廷查禁,後逐漸演化爲民間祕密宗教白蓮教。

白蓮教的發展

南宋時期

  南宋時,白蓮教是佛教善導大師的淨土宗分支,一開始崇奉的是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後來經過彌勒教影響,改信奉“當來下生娑婆世界”的彌勒佛,並混合了明教,以火中蓮花:“赤焰生白蓮”爲象征,宋人統稱爲“吃菜事魔”,常被取締,流傳不廣,故影響不大。

元朝時期

  元朝時期,宗教政策寬松,白蓮教一度可以公開傳播,宣颺“彌勒佛下生”、“明王出世”,其勢力滲透到河南、江淮和長江流域地區。
  白蓮教以彌勒佛將會來救世的傳說,作爲號召,動輒宣稱彌勒佛下生,起兵造反,自然也開始反抗元朝統治。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年)春,江西都昌縣杜萬一(又名杜可用)號稱“杜聖人”,以白蓮教組織發動起事,後自稱“天王”,改元“萬乘”。這是白蓮教誕生後策動的第一次民變。
  到了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朝廷先後下令禁止白蓮教。
  泰定二年(1325年),河南息州白蓮教趙醜廝、郭菩薩宣傳“彌勒佛當有天下”,聚眾起事。
  元顺帝至元三年(1337年),河南陳州白蓮教胡閏兒(棒胡)稱彌勒佛已經降生,聚眾燒香起事。
  顺帝至元四年(1338年),江西袁州彭瑩玉、周子旺組織白蓮教起事。
  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元朝政府強征民夫堵塞黄河缺口,引發了全國規模的紅巾軍大起義,紅巾軍即與白蓮教有密切的關係,元末朱元璋依附“明教韓山童起義,宣稱“黑暗即將過去,光明將要到來”,其實也受到白蓮教影響。

明朝時期

  
清嘉慶三年鎮壓四川白蓮教朱批奏摺
清嘉慶三年鎮壓四川白蓮教朱批奏摺
  元末紅巾軍領袖,韓山童父子,便是以家傳白蓮教聚眾起義,宣傳口號爲“彌勒降生”、“明王出世”。後朱元璋亦以“明”爲國號。
  明太祖朱元璋登上皇位之後,知道白蓮教會對帝國構成威脅,納李善長之議,多次取締白蓮教,《明律》規定“爲首者絞,從者各杖一百,流三千里。”
  明成祖永樂十八年二月(1420年)山東白蓮教女教首唐賽兒廠發動起義,鏇即失敗。
  明朝中葉(約1500年左右),山東即墨人羅夢鴻創 立了羅教,提倡“真空家鄉,無生父母”的教義,認爲人終究必須回到“無生父母”的身邊,而“無生父母”成爲最高階的主神。“無生父母”此一概念,演變爲惟 一的女性神“無生老母”,無生老母爲白蓮教等等教派所接受,幾乎皆以“無生老母”爲主神,並宣颺“無生老母”將派遣彌勒佛下凡拯救世人。
  明神宗萬曆年 間,有所謂的聞香教,“薊州人王森得妖狐異香,倡白蓮教,自稱聞香教主。其徒有大小傳頭及會主諸號,蔓延畿輔、山東、山西、河南、陝西、四川。森居灤州石 佛座,徒黨輸金錢稱朝貢,飛竹籌報機事,一日數千里。……四十二年,森複爲有司所攝。越五歲,斃於獄。”王森伏誅後,他的信徒巨野徐鴻儒、武邑於弘志分别 於今山東、河北發動武裝叛亂,均遭明政府的殘酷鎮壓。
  萬曆十 五年(1587年),都察院左都御史辛自修奏:“白蓮教、無爲教、羅教,蔓引株連,流傳愈廣,蹤蹟詭祕。北直隸、山東、河南頗眾。”,萬曆二十五年刑部侍 郎呂坤奏稱:“白蓮結社,遍及四方,教主傳頭,所在成聚。倘有招呼之首,此其歸附之人。”萬曆四十三年,白蓮教發展至高峰,“近日妖僧流道聚眾談經,醵錢 輪會。一名涅槃教,一名紅封教,一名老子教。又有羅祖教、南無教、淨空教、悟明教、大成無爲教,皆諱白蓮之名”。
 

清朝時期

  
清代川楚起事頭領王聰兒
清代川楚起事頭領王聰兒
  清入關後,白蓮教增加了許多支派,如老官齋、八卦教,其名目繁多,加上舊有支派,竟高達百餘種,教義更加蕪雜。清朝的白蓮教徒以反抗爲己任,倡言“日月複來”,擧起反清複明的旗幟,從而遭到清朝鎮壓。
  清顺治康熙雍正乾隆時期,白蓮教活動頻繁。到了乾隆後期,清朝國力日衰,是白蓮教鼎盛時期,在東北和南方各省廣泛流行,其中又以大乘教流行最廣。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清水教徒王倫聚眾起義。
  嘉慶年間白蓮教與地方人民結合,引發川楚教亂,頗傷清朝國力。
  1898年,山東義和團之扶清滅洋運動的主要團隊、部分起源於白蓮教的分支八卦教。
 

白蓮教的影響

  直到近代,白蓮教仍未消失,但已發生質變現象。根據清末學者勞乃宣考證,義和團起 源於白蓮教。但義和團的信仰主要爲中國主流文化信仰,如義和團提出的保“華教”、反“洋教”,華教主要是尊孔教、講人倫、祀祖宗、尊關帝、玉皇、觀音等這 些民間主流的儒釋道信仰,並不同於白蓮教。但不可否認,包括義和團在内的許多民間宗教與團體,都與白蓮教息息相關,他們有着相似的信仰及傳說,通常以“無 生老母”爲主神,以彌勒佛救世爲號召。
  白蓮教在民間流傳盛廣,出現許多英雄人物,在《聊齋志異》故事里也有反映。
  白蓮教思想也與後代的許多宗教有淵源關係,如羅教、尊清初燕京白雲觀道人楊來如爲始祖的在理教一貫道齋教等。
 
 

捻軍

捻軍

(來自 捻亂 的重新導向)
捻軍(1853年-1868年)是一個活躍在長江以北安徽北部及江蘇山東河南三省部分地區的反農民武裝勢力,與太平天國同時期。「捻」是淮北方言,意思是「一股一夥」,捻軍起源於「捻子」,最初安徽、河南一帶有遊民捏紙,將油脂點燃,燒油捻紙用來作法,於節慶時聚眾表演,為人驅除疾病、災難以牟利。早期捻子是向鄉民募捐香油錢,購買油捻紙。後來,也有恐嚇取財、勒索而實與盜賊無異的現象。越是荒年歉收,入捻人數越多,所謂「居者為民,出者為捻」,而清朝官方稱之為捻匪。捻軍興起後,首領為沃王張洛行(張樂行,張宗禹叔)、奏王苗沛霖、孫葵心等。至捻軍時代首領為梁王張宗禹、幼沃王張禹爵、勇王龔得樹、遵王賴文光、魯王任柱、衛王李蘊泰等人,與太平軍互有聯絡,行蹤飄忽不定,難以捉摸。捻軍騎兵縱橫馳騁於皖、豫、魯、蘇、鄂、陝、晉、直(冀)八省十餘年,極盛時期總兵力達二十萬騎兵[來源請求]。1865年,清朝大將僧格林沁親王中伏被全殲之後,清朝傾全力對付捻軍,動用團練湘軍淮軍及數省兵力,利用地形,「畫河圈地」,後分為東、西二捻,西捻為左宗棠所平定,東捻乃李鴻章所滅。

過程

  • 1852年,皖北大旱,入捻農民增多。亳州張洛行龔得樹等結捻聚眾萬人攻佔河南永城。同年11月,捻眾在安徽亳州雉河集(今安徽渦陽)歃血為盟,推張洛行為盟主,起兵抗清,號稱「十八鋪聚義」。
  • 1853年, 太平天國北伐軍經安徽、河南時,皖北捻黨紛起響應,飢民到處揭竿而起。每年春秋二季集合外出奪取糧食。
  • 1855年,黃河決口(開封以東),山東南部、安徽北部、江蘇北部大批災民流離失所,紛紛入捻。亳州、蒙城捻軍推張樂行為盟主,號稱「大漢永王」(一稱大漢明命王),以雉河集(今安徽渦陽縣城)為根據地,制定《行軍條例》十九條,組成捻軍,建立黃、白、藍、黑、紅「五旗軍制」,人數達十萬,到達高潮。淮河南北,遍地皆捻。
  • 1857年,張樂行與太平軍陳玉成會攻霍邱,接受太平天國領導,被封為成天義。
  • 1858年至1862年 捻軍在等地轉戰,各有勝負,張樂行晉陞為征北主將,又封沃王。
  • 1864年,太平天國失敗後,遵王賴文光和梁王張宗禹等重組捻軍。賴文光正式授予捻部各將太平天國新王號;新捻軍採用靈活機動的戰術,逐漸變為一支約十萬餘人的騎兵部隊。
  • 1866年10月,捻軍分為東西兩部,東由賴文光率領,西由張宗禹率領入陝西
  • 1867年,東捻被李鴻章淮軍圍困,突圍失敗,11月任柱與劉銘傳戰鬥中遭叛遇害,主力覆沒,西捻軍東下救援。
  • 1868年1月,東捻在山東膠萊河壽光戰鬥全軍覆沒,賴文光遭俘虜後被殺;西捻進入陝西,配合回民軍作戰,後為援救東捻軍,一度逼近保定天津。8月,在山東為淮軍圍困於魯西北,恰逢連日大雨,捻騎不能奔馳,西捻潰敗,張宗禹也在逃離中失蹤。至此捻軍全部失敗。

捻军就是民兵的起源?

在1814年至1868年間,以安徽為中心,曾經有一支農民武裝發展到數十萬人,成為與南方太平軍互相呼應的抗清力量,這便是捻軍。
捻軍最終失敗了,史學家在研究其原因時,往往從階級性著手。而筆​​者閱讀大量的關於捻軍的史料後認為,捻軍敗在組織結構上。從其結構來看,這還不是一支正規的軍隊,充其量只能算作一支預備役部隊,是中國預備役軍事組織最早的雛形。
捻軍每有軍事行動時,首領便發出號召,各村莊便把農民從田野裡召集回來,放下鋤頭,重新拿起藏在家中的大刀、梭標、長矛等武器,然後按照早已編好的小隊、中隊、大隊組織起來,由各村莊公選出來的中小頭目帶領到首領處集中,成千成萬的農民們從各村莊最後集中在一起,組成一支龐大的隊伍,準備出發。這一過程,捻軍稱為“裝旗”,也就是組合過程。
各路捻軍首領下的下級頭目,也與正規軍中的上下級有著很大區別。這類下級軍官,既不是從實際作戰中提拔起來的,也不是職業性的軍官,常由各村莊公推出來的,或者是有威望,有能力。這種小頭目對下完全負責,農民稱之為“旗主”。但這個旗主對大首領來說似乎無論哪個都可以,由農民們來決定聽從誰指揮。捻軍中流行的術語“領旗”就是指的這一現象,即每一支捻軍首領在組織隊伍之前,發各村莊發出邀請,請參加他的軍事行動。各村莊決定參加某一路捻軍的行動,就算領了旗。
這樣的軍事力量,肯定缺乏最高的政治目的。他們以獲得財富為主要目的。所以有時捻軍攻打縣城,縣城的官員竟派出代表與捻軍談判,稱願意捐出若干銀兩,只要不攻城。於是,每次捻軍行動若是繳獲了大量財物,便覺得心滿意足。人馬一回到家鄉,將財物分了,就散了夥,各操舊業,這便是“居則為民,出則為捻”。
據史書記載,捻軍還有“刈麥”的時候,這就證明捻軍的出動還有季節性,農忙時在家務農,農閒時才決定是否參加首領的軍事行動。因而捻軍在皖北的根據地沒有建立過政權,在這一廣大地區內,地主政權並未徹底剷除,縣城往往是旋得旋失。由於這種鬆散性的組織結構,皖北雖有大量的捻軍,也抵擋不了少數清軍的進攻。在捻軍發展的後期,高層意識到了這個問題的嚴重性,開始組建正規軍,但為時晚矣。


雲南回變

雲南回變

雲南回變
日期: 1856-1873
地點: 中國雲南省等地
結果: 大清帝國勝利
參戰方
China Qing Dynasty Flag 1862.png 大清帝國 起義軍
指揮官和領導者
岑毓英
馬如龍
杜文秀
馬聖鱗
中國伊斯蘭教

Islam in China.jpg
教史
唐朝 · 五代十國 · 宋朝 · 遼朝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同治陝甘回變 · 雲南回變
1911年至今
教派
格底目 · 依赫瓦尼 · 賽來菲耶 · 西道堂
蘇菲派 · 四大門宦
虎夫耶 · 嘎得忍耶
庫布忍耶 · 哲赫忍耶
白山派 · 黑山派
人物
安士偉
白壽彝 · 包爾漢 · 陳廣元 · 陳漢章
陳克禮 · 陳裕菁 · 傅統先
哈再孜 · 胡登洲 · 姬覺彌 · 金吉堂
李鐵錚 · 林松 · 劉錦標 · 劉智
馬德新 · 馬哈什 · 馬堅
馬聯元 · 馬鄰翼 · 馬松亭 · 馬注
買買提 · 木罕買提 · 穆薩 · 納賽爾
納忠 · 龐士謙 · 薩阿德
沙比提 · 沈遐熙 · 時子周 · 索圖克
仝道章 · 王浩然 · 王岱輿 · 王友三
王靜齋 · 伍特公 · 伍遵契
夏木西丁 · 楊敬修 · 伊本 · 玉素甫
張傑 · 張中 · 周仲羲
文化教育
漢文《古蘭經》
維吾爾文《古蘭經》
哈薩克文《古蘭經》
古蘭經善本 · 清真寺
中國伊斯蘭教經學院 · 經學院列表
回回話 · 小兒經 · 中國體
清真菜 · 武術
組織
中國回教俱進會
中國回教學會
中國回教協會
中國伊斯蘭教協會
人文地理
北京 · 上海 · 天津 · 寧夏
陝西 · 甘肅 · 青海 · 新疆
河南 · 河北 · 山東 · 山西
雲南 · 四川 · 貴州 · 重慶 · 西藏
浙江 · 福建 · 廣東 · 廣西 · 海南
吉林 · 遼寧 · 黑龍江 · 內蒙古
安徽 · 江蘇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香港 · 澳門
人口
回族 · 維吾爾族 · 哈薩克族 · 東鄉族
柯爾克孜族 · 撒拉族 · 塔吉克族
保安族 · 烏孜別克族 · 塔塔爾族
藏回
東幹人
雲南回變,又稱杜文秀起義,是1856年發生在中國雲南省的一次回族人士反抗清朝統治的起事。1872年被清軍鎮壓。

簡介

19世紀,為爭奪土地和礦權,雲南的漢族地主商人和回族地主商人之間發生的衝突,這些衝突日益激化。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保山縣發生永昌漢、回互鬥事件,官府袒護漢族,縱漢殺回,杜文秀一家全部遇難。杜文秀等人先後前往昆明北京上訴,都未能得到公正待遇。
咸豐六年(1856年),臨安(治今建水)因礦權糾紛發生漢、回衝突,衝突蔓延到昆明等地。雲南巡撫下令對「滋事」回民,格殺無論。此舉激起雲南各地回民的反抗。8月,杜文秀在蒙化(今巍山)小圍埂村聚眾起義。起義軍攻克大理,並以此為根據地建立政權,稱「平南國」,杜文秀任「總統兵馬大元帥」,宣傳響應太平天國
同治六年(1867年),杜文秀政權已佔有雲南一半的地區。同年杜文秀派二十萬大軍包圍昆明,但卻久攻不下。
同治八年(1869年)清軍反攻,起義軍失利,退回滇西,這次失利成為起義的轉折點。
同治十一年(1872年),清軍圍困大理,杜文秀服毒自殺,起義失敗。

川楚教亂

川楚教亂

(來自 川楚教亂 的重新導向)
川楚教亂(1796年-1804年),現在稱之為川楚白蓮教起義川楚白蓮教起事,指中國清朝嘉慶年間爆發於四川陝西河南湖北邊境地區的白蓮教徒武裝反抗政府的事件。

起源

清高宗乾隆末期,由於人口增長迅速,土地兼并嚴重,河南安徽江西各地出現飢民,其中大約有一百萬人前來有著大量荒地、原始森林的川楚邊境就食,受僱於木廂廠、鐵廠、紙廠,受盡各種不平等的剝削,生活極為艱難。
而民間秘密宗教白蓮教,宣揚彌勒佛未來會「改造世界」的傳說,並以「教中所獲資財,悉以均分」,「有患相救,有難相死,不持一錢可周行天下」等平均、互助思想在其中迅速流行,從者日眾。
乾隆六十年(1795年),湖北各地白蓮教首領約定在次年起事,此事為清政府偵知,便以邪教為名大量抓捕教民,一時各地地方官以查拿邪教為名,行敲詐勒索之實。「不論習教不習教,但論給錢不給錢」,「不遂所欲,即誣以邪教治罪」。這進一步激起了教眾的反抗。[1]

經過

清仁宗嘉慶元年正月初七(1796年2月15日),宜都枝江一帶的教眾首先起事。三月初十襄陽女子王聰兒姚之富等人起事,成為各支白蓮教軍隊的主力,在湖北四川河南陝西各省遊動作戰。
嘉慶二年(1797年),總兵德楞泰以為白蓮教「行不必裹糧,住不藉棚帳,黨羽不待徵調,蹂躪於數千里」的流動作戰方式,提出實行「令民築堡御賊」之法[2],「紳士梁友谷等築堡團練,賊不能犯,保護鄉里十餘萬人」。由於各支義軍互不統屬,無法相互呼應,遂被清朝陝甘總督楊遇春、總兵德楞泰額勒登保領軍隊各個擊破。
嘉慶三年(1798年),襄陽白蓮教軍在湖北鄖西被包圍,王聰兒、姚之富皆跳崖自殺。
此後,清朝推行團練堅壁清野戰術,築起大量寨堡,將村落百姓強行移居其中,又訓練團練進行防守,從而切斷白蓮教軍隊的糧草與兵源。至嘉慶九年(1804年),白蓮教軍隊被全部鎮壓。

影響

這次大規模戰亂耗費了清朝政府十六省的數十萬軍隊,並導致十餘名提督總兵等高級武官副將以下400餘名中級武官陣亡。據統計,清朝前後投入超過兩億兩白銀,相當國庫五年財政收入,使國庫為之一空[3],「川楚之役,則諸將會飲,雖深箐荒麓間,蟹魚珍錯輒三四十品,而賞伶犒仆之費不與焉。凡糧台地,玉器裘錦成市,饋獻、賂遺、賭博,揮霍如泥沙」[4]八旗綠營等清朝正規軍之腐朽在起義中暴露無遺,清政府被迫依靠地方團練鎮壓起義。
乾隆後期,由和珅帶頭貪瀆,各種社會矛盾激化,官僚大肆兼併土地,貪官污吏橫行。川楚教亂標誌著清朝走向衰落的開始。川楚教亂平亂不久,直隸河南山東諸省又發生天理教領導的癸酉之變




  嘉慶元年至嘉慶九年(西元一七九六年至一八○四年),爆發的川楚白蓮教亂是清朝統治時期一次大規模的民變。當時白蓮教在河南、湖北、陝西、四川各省,擁有很大的勢力,教徒們互相援助,「穿衣吃飯,不分你我」,形成一股強大的勢力。

   乾隆五十九年(西元一七九四年),川楚一帶的白蓮教領袖宋之清與齊林被清廷逮捕後,清廷才發現白蓮教擁有足以威脅政權的強大力量,於是下令嚴拿白蓮教 徒,地方官吏趁這個機會勒索敲農民,使得更多的農民憤而暗中加入白蓮教。西元一七九五年冬天,白蓮教的主要領導人在湖北襄陽開會,提出「官逼民反」的口 號,決定分東、中、西三路,於第二年年初同時起兵。

  清廷派了好幾個省的總督率領大軍分別鎮壓,並陸續調遣八旗兵參戰,想藉兵力的優勢,一舉撲滅這場叛亂。但是打了將近三年,才稍稍減弱叛軍的勢力。
  到了西元一七九九年,嘉慶皇帝處治了貪財嗜欲的大學士和坤,以及一些貪官污吏,將「官逼民反」的罪責歸到這一些貪官污吏的身上,以平息老百姓的憤恨。 另外採取了招撫流民,安置難民的措施,並且改變作戰方式,撤換作戰不力的官兵。終於在嘉慶九年(西元一八○四年),剿平了白蓮教亂。

  這場戰爭長達九年之久,波及中國中部五省,動員了很多軍隊,花費了龐大的經費,是鴉片戰爭前清朝最大的一次叛亂。清王朝因此元氣大傷,國勢一蹶不振。

白馬之禍

白馬之禍

白馬之禍,又稱白馬驛之禍,是唐朝末期朱溫殺害清流朝官的一次事件。

經過

天祐二年(905年),朱溫在親信李振鼓動下,於滑州白馬驛(今河南省滑縣境)一夕殺盡左僕射裴樞、新除清海軍節度使獨孤損右僕射崔遠吏部尚書陸扆工部尚書王溥守太保致仕趙崇兵部侍郎王贊等「衣冠清流」三十餘人,投屍於河,史稱「白馬之禍」。
李振咸通乾符年間屢次不第,由是痛恨門閥。後對朱溫說:「此輩自謂清流,宜投於黃河,永為濁流。」朱溫笑而從之[1]

後果

白馬之禍後,唐朝政府的勢力基本被掃除。兩年以後(907年),朱溫廢唐哀帝自立為皇帝,改國號「梁」,史稱後梁,朱溫也成為了梁太祖,唐朝正式滅亡。

注釋

  1. ^ 《新唐書·裴樞傳》:「(裴樞)俄貶登州刺史,又貶瀧州司戶參軍。至滑州,(朱)全忠遣人殺之白馬驛,投屍於河,年六十五。初,全忠佐吏李振曰:『此等自謂清流,宜投諸河,永為濁流。』全忠笑而許之。」

政變(又稱兵變,法語:coup d'état)關於這個音頻文件 audio(說明·資訊)是指統治集團內部一部分人通過密謀策劃,採取軍事或政治行動,奪取國家政權的行為

政變[編輯]

政變(又稱兵變,法語:coup d'état)關於這個音頻文件audio是指統治集團內部一部分人通過密謀策劃,採取軍事或政治行動,奪取國家政權的行為。政變如果成功會造成權力的轉移、政府的更迭或政體的改變。在古代,一般政變國民並不參與;然而在現代,民間舉事要成功,往往需要政府的軍警倒戈支持民眾(起碼是保持中立不聽政府之命鎮壓),而舊有統治團體的游離份子於舉事後在新政權擔當要職的情況亦不罕見,故此與「革命」的界線較模糊。常見的類型有軍事政變和不流血政變。
政變的原因各有不同,有的是改革派保守派奪權,有的是保守派奪權,推翻左翼政府,復辟舊勢力。[1]

著名事件[編輯]

20世紀之前的主要政變事件[編輯]

20世紀的主要政變事件[編輯]

21世紀的主要政變事件[編輯]

一名泰國皇家軍隊士兵配備M16突擊步槍站在曼谷街頭。正如其他參與2006年泰國軍事政變的士兵,他繫上黃色絲帶來代表效忠泰王蒲美蓬·阿杜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