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13日 星期一

支姓 - 姓氏源流


支姓

支姓是中国的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名第163位,人数比较少。
编辑摘要

目录

[隐藏 ]
1 姓氏源流
2 得姓始祖
3 迁徙分布
4 历史名人
5 当代名人
6 郡望堂号
7 宗族字派
8 楹联典故
9 支姓分布

支姓 - 姓氏源流

支读音作shì,亦可读作zhī,其源流有八。
    第一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尧、舜时期的隐士子州支父,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高士传》记载:尧舜时有个叫支父的人。支父,全称为子州支父,是传说中的隐士,子姓,名州,字支父。是一个博学渊源的人。尧帝曾把天下让给子州支父,子州支父回答说:“予适有幽忧之病,方且治之,未暇治天下也。”其意是说,让我作天子还是可以的。然而,我现在正有着严重的忧虑之症,正要治病,没有闲功夫去想天下的事情。天下是非常宝贵的,然而圣人不会因它而损害自己的生命,又何况其它的东西呢?在子州支父的后世子孙中,便以其字为姓氏,称支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第二个渊源:源于妫姓,出自夏王朝时期大夫郭支,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在《姓氏大观》中记载:“夏有郭支,见《抱朴子》。禹乘二龙,郭支之驭。”相传,大禹有两个护卫驭手叫郭哀和郭支,他们是有史记载的最早的为大禹驾御马车之人。在郭支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支氏、郭氏,郭支还是郭氏的鼻祖。该支氏与妫姓郭氏同宗同源,氏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周朝姬姓后代姓支的氏族,属于以先祖谱序为氏。
    据史籍《路史》记载,周代王公、诸侯后的支子,一部分后人有以支为氏。周朝时宗法制度下称嫡长子,先祖嫡长子为“宗子”,嫡妻之次子以下及妾子为“支子”,他们在分封时,支子有的以支为姓,遂形成支氏。又古代王公、诸侯的支子中,有的就用“支”字作姓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月氏部族,出自西汉朝时期月支族人的后代,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月支族人,出月支国,就是秦、汉时期的月氏国。据史辑《古今姓氏书辨证》、《贵姓何来》等记载,秦汉之际,西域有月支国,其部族游牧于敦煌、祁连之间。公元前177~前176年,月支国遭到匈奴民族的连续攻击之后,大部分族人被迫西迁到今新疆西部伊犁河流域,称为大月支,又迁徙到妫水流域,再后征服了邻国大夏(今阿富汗),并在其地安居乐业,形成今阿富汗的主要民族;少数没有西迁的部族进入祁连山,后与羌族人杂居,称为小月支。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后,有大月氏国人随大汉使者来中国觐见,他们的后代中有人便留居中原定居,以族名为姓氏,称支氏,世代相传至今。其典型的代表人物就是支娄迦谶。
    支娄迦谶,简称支谶,第一次跟张骞到长安时,他带着一百多位随从人员,抵达长安后各自为业。支娄迦谶在河南洛阳定居,生有子孙称支氏。支娄迦谶不仅是一位学问广博、思想细致的译师,也是将大乘佛教传于中国的西域高僧,据说他还武功高深,后不知所踪。大乘佛教传与中国及后来的日、韩东方国家,小乘佛教则普遍流于欧洲。
    东汉时期,中原地区又来了一批月支人,也是主要从事于佛教,而且引进了民乐乐器效忠东汉王朝,据传后来流传于唐朝的乐府名曲,《阳关三叠》,就是按月支人的思乡之曲《渭城曲》改编的。之后,这些月支人通过丝绸之路引商交往,后有留居于中原者,各有别姓。
    第五个渊源:源于国名,出自春秋战国时期析支国人的后代,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析支国,为古代国名,亦称赐支国,实际上是一个古老的北方民族部落群体河湟羌,即古宓人。在典籍《书·禹贡》中记载:“有昆仑、析支、渠搜、西戎、卽叙。析支在河关西。”河关,是远古羌族人及其分支党项民族的重要发源地,在今甘肃省南部和青海、四川的交界处,大体在甘肃省临夏县一带(今甘肃临夏积石山大河家),统称为“析支之地”。
   据考证,所谓国析支所在的“河关西”,就是出临夏向西北五十公里黄河岸上的风林关渡口地区一带,是当时黄河上游最大的渡口,水草肥美,沃野千里,北扼黄河天险,西望积石山,是后来唐朝开元盛世时期著名的七关之一,也是唐蕃古道的要隘,更是宋朝时期西夏文化影响黄河流域的最西边,其具有千载历史的著名炳灵寺就是见证。
    公元前五世纪七十年代,古羌人首领爰剑和他的众多族人做了秦朝人的奴隶,这是历史上羌人被汉人俘虏的首次记载。后来,爰剑想方设法逃回了河湟之地,被族人再次推为首领。由于他做过奴隶,而羌人一般称奴隶为“无弋”,所以就有了“无弋爰剑”的称号。爰剑逐渐扩张势力,开始向甘南一带移动。直至周安王姬骄十八年(公元前384年),他的第四代孙子忍继续扩张,与其叔父昂产生了激烈冲突。生性胆小的昂惧怕秦国的势力,担心这种扩张会招致秦国的攻击。而年轻勇毅的忍掌握着部落权力,带领族众开始向南出发。经过与其他族落的无数战斗夺杀,他们的势力逐渐向苍茫高大的阿尼玛卿山以西扩展,占领了整个河湟一带,于是羌人中又出现了一个新的族落即河湟羌。
    忍的儿子研作为河湟羌首领,继承了父亲的雄心,历史上因此把河湟羌改名为研种羌。汉景帝刘启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在以今天临夏为中心地域活动的羌部落首领留何主动提出与汉王朝和好,汉景帝把留何安置在今甘肃的宕昌县——这是羌人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宕昌和党项发音相近,宕昌古国也即是党项古国。
   汉武帝刘彻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大汉王朝在临夏建立罕县,羌族人皆被逐了出去,从此离开了大夏河流域。四年后的汉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先零羌和牢姐羌结成同盟,合兵十万攻打临夏,一度夺回了这一地区。此后,先零羌、卑南羌、烧当羌、零吾羌等先后在这里和汉政权进行过争夺。
    真正能体现大夏国和当地在名谓上渊源的是大夏城的存在。早在西汉初年,这里就被设置命名为“大夏县”。大夏城的确切地点在今临夏市东南约八十公里的广河县阿里麻土乡刘家庄村一带,其北部的棺木山就是大夏城遗址。该遗址位于广通河北面的第二台地上,如今一片空旷。遗址三面环水,其北为山坡,背山向阳,与文献《临夏市志》记载的一致:“大夏城因大夏水(今广通河)而得名,为汉朝时期大夏县治所,现仅有南城残垣一段。”这在史籍《汉书·地理志》中有记载:“陇西郡有大夏县。”
晋成帝司马衍咸和五年(公元330年),前凉政权升大夏为郡,归河州管辖。十六国时期复设大夏县。据当地一些老人回忆,早些时候他们偶尔在田间还能发现些陶片。在古城遗址往东五公里处的贾家村,前些年建砖厂时还挖出了两个汉墓,出土了五铢钱和陶器,其中的一个陶罐上有“光和三年”的字样。“光和”是东汉灵帝刘宏的年号。
    西北大学的黄文粥考证后认为,“大夏”之名首见于《山海经》,早在周郝王姬延十五年(公元前300年),大夏就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国都就设立在现在的大夏城,大夏人就生活在大夏河、洮河流域及和政一带,大夏水(今广通河)因住有大夏人而得名。如果这个观点成立,那么大夏城的出现就是《山海经》记录时期,与学者唐荣尧提出的党项人最早祖先“宓人”生活在这一带的观点正好契合。
    秦昭王所修筑的北长城陇西段的烽火台正对准大夏河北岸的古大夏国。后迫于秦国的这种压力,大夏人开始向西迁徙。他们翻过了西倾山,涉过流沙,达到罗布泊一带,建立了若羌国。
    一直到了宋仁宗赵祯景祐二年(西夏景宗李元昊广运二年,公元1035年),西夏景宗皇帝着眼于遥远的大夏河流域故地,派遣大将苏奴儿领兵两万五千人攻打驻扎在该处的吐蕃将领厮。战争以党项人的失败而告终,苏奴儿被俘。之后,李元昊亲自率军再次攻打牦牛城,僵持一个月后,机智多谋的元昊用诈和计得以破城,接着攻下了青唐、安仁、宗歌等地。厮的部将安子罗带领十万吐蕃军队截断了西夏军队的后路,双方在该地区激战二百多天,最后安子罗兵败,西夏军队也因为深入敌方补给不足,饥饿及冻死者过半。
当时李元昊已经率军抵达河湟一带,西宁地区丰沛的给养诱惑着他。因此李元昊下令渡过湟水,但却忽略了一个致命的弱点——他所带来的党项族将士来自黄土高原,全是些“旱鸭子”。于是,他派极少数懂水性的兵士先渡过河,并在河中浅水处插上小旗以示可以通过。
结果,不甘心失败的厮一边坚守不出,一边暗中派人将西夏军插在浅水处的旗子移到了深水处,随即亮出要接仗的信号,结果,西夏军因缘旗而行,溺死者又达半数以上,惨败而归。这是党项民族在史籍上有记载的唯一一次水战。
在析支国后代党项民族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古国名称为姓氏者,称析支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支氏,大部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少部分融入蒙古族,成为后来的蒙古族席热臣氏,今冠汉姓为席氏。
   第六个渊源:源于国名,出自汉朝时期黄支国人的后代,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在史籍《前汉·平帝纪》中记载:“黄支国献犀牛。黄支在日南之南。”日南国在今越南中部,东汉末期以后为林邑国,在其南为古黄支国,就在今印度东海岸地区。在西汉时期,黄支国多次遣使进贡,即有留居中原之人,后按汉俗以国名为姓氏,称支氏、黄氏,世代相传至今,主要分布在今湖北地区。
   第七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晋朝时期度支尚书,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度支尚书,是三国时期曹魏国魏文帝所设置的官位,因掌管贡赋和税租,量入为出,故名度支。南北朝时期,以度支尚书领度支、金部、仓部、起部四曹,其中北齐度支尚书兼辖左民、右民等曹,于度支之外,包括民政事务。隋朝时期制定六部制度,即沿北齐旧制,亦设度支尚书。隋开皇三年(公元582年)改度支为民部,主管官改为民部尚书。
    唐朝时期,唐高宗李治即位后,为避父亲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讳,改称为户部,其长官亦改为户部尚书,在以后的《隋书》中以避讳之故,也均写成“户部”。以后历朝历代沿设,一直到清朝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满清政府进行部院改革,又改户部为度支部,其长官为度支大臣、副大臣。在度支尚书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度支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支氏,度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八个渊源:源于国名,出自唐朝时期条支国人的后代,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条支国,是唐朝时期见于史籍的古国名。如在《大唐西域传》中记载:“条支国临西海。”关于条支国的具体地理位置,目前学术界有多种假说,目前最有影响的假说有两派:一派认为条支位于地中海沿岸(今塞琉西王国首都安条克或其外港塞琉西亚);另一派认为条支位于波斯湾沿岸。
  在史籍《后汉书·西域传·安息国》一栏中记载:“和帝永元九年(公元97年),都护班超遣甘英使大秦,抵条支。临大海欲渡,而安息西界船人谓英曰:‘海水广大,往来者逢善风三月乃得度,若遇迟风,亦有二岁者,故入海人皆赍三岁粮。海中善使人思土恋慕,数有死亡者。’英闻之乃止。”
   据史籍《后汉书·西域传》的记载:“条支国城在山上,周回四十余里。临西海,海水曲环其南及东北,三面路绝,唯西北隅通陆道。”这是甘英所抵达的条支国的地理形势,是甘英亲历所见所记。根据《后汉书·西域传》中描述的条支国地理形势,又据史籍《北史·西域传》中的记载:“从安息西界循海曲,亦至大秦”,“条支国,在安息西”。这就是说,从安息的港口也可渡海至大秦。在史籍《北史》、《后汉书》中,都记载了去大秦国可从条支出发,走海路到达。在《北史》中又记载:“条支国,在安息西。”又记载:“安息国,在葱岭西,都蔚搜城。北与康居,西与波斯相接,在大月氏西北。”按史籍《北史》所言,安息国是在大月氏的西北。大月氏,其地理位置在阿姆河中游流域,或可广大至印度河上中游流域。安息国既然是在大月氏西北,就不可能在  波斯湾沿岸,因为波斯湾的方位始终是在大月氏的西南,而在大月氏西北方向的海,那就是里海。
   安息国,即帕提亚王国阿萨息斯王朝(安息)。依据历史资料的记载,帕提亚王国于公元226年(曹魏黄初七年)被波斯萨桑王朝推翻。因此,在南北朝时期(公元420~589年),安息国早已被波斯王朝所灭,原安息国的大片领土亦已被各国所瓜分,如东部的阿姆河沿岸地区,大部分已为迁徙而来的月氏族人所占据,其西部的大片土地则为波斯萨桑王朝所占据。所以,帕提亚王国安息王朝在西  方历史中早已消失,而唯有在中国史籍中保还留有记载。如果史籍《北史》中记载的安息国确有其国,那么这个安息国与波斯、康居、大月氏等周边的大国相比较,在当时也不过就是一个寡民小国而已。按史籍《北史》所言,安息国的位置在大月氏的西北而滂海,又介于康居和波斯之间,故而这个安息小国,其位置看来也只能是在里海东南沿岸一带比较符合,其所滂之海也只能是里海。据考证,在里海的东南沿岸有一戈尔甘河流域,曾是安息王朝的发祥地,在该地区有一个地方叫帕提亚,安息王朝的缔造者最初就是在这里举行起义而走向独立的,后来帕提亚这一地名就被用作了国名。看来,在《北史》中记载的安息国,其位置恰在故安息王朝的故地,表明安息王朝被波斯王朝推翻后,仍有少部分安息国遗民在安息王朝发源故地戈尔甘河流域一带生活,并继续以安息国自称,不过只可能是一个寡民小国而已。
   如果南北朝时期的安息国位置是在里海的东南沿岸,那么“在安息西”的条支国,理应也在里海沿岸一带,这样就可与安息国一样,同滂里海。在戈尔甘地区的西边、位于里海西岸的阿塞拜疆巴库地区,这是一个有山的小半岛,在这个小半岛的山上,可以看到南边和东北方的海面,而且这个小半岛只有西北方与大陆相连,这一地理形势与《后汉书》中条支国的地理形势非常相似。
所以,条支国大致就是位于亚洲西部外高加索东南部、东临里海、南邻伊朗、北靠俄罗斯、西接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的今阿塞拜疆共和国。
    按史书记载,甘英返回时,随有若干条支国使者,后亦有往来,亦有留住中原不返者,按汉俗以国名称汉姓条支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支氏,世代相传至今,主要分布在今河北省的衡水地区。
 

支姓 - 得姓始祖

支叔才。定州人,唐明时知名的文士,因孝被时人所颂扬。隋末荒馑,夜丐食于野中,其母为贼所执欲杀之,支叔才告以情,贼悯其孝心,放了他母亲。母亲得了痈疽,他吸疮注药。母亲去世,他在墓旁筑屋守孝,有白鹤在他身边,人们以为是孝感所致,故支氏后人尊支叔才为支姓的始祖。

支姓 - 迁徙分布

       支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支姓的来源比较复杂,而且模糊。支姓的起源很早,尧舜时就有一个名叫支父的人,后来周朝王侯、贵族“支子”的后裔,也加入支姓的行列,但支姓的主要来源是大月氏族,位于今天的青海、新疆、甘肃,包括乌兹、宛一带,至汉朝,建立月支国,为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后因战乱,国人迁徙中原,以传播佛教经典为生,逐步向陕西、山西、河北、河南推进,并融入中原的支姓。隋唐以后已经在中原各地散布开来。直到宋代,原来月氏人以仍翻译佛经、歌舞、演奏为生,并得到宋王朝的赏识,遂有入宫廷以演奏、歌舞为生。北宋末年宋王朝南迁,宋宫廷中的支姓一族随朝廷南迁,民间也有支姓南迁者,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安徽,而留在中原的支姓主要分布在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在大月支民族中有一支主力军队,被匈奴帝国击溃后躲到了祁连山中,日后成为西夏王朝建立的一个组成部分。后来西夏成为宋朝的附属国,西夏军队被派征讨云南,很多人因此留在了云南,这就是云南、贵州等地支姓的由来之一。元朝建立后,原先宋室中以乐舞为主的支姓遂向民间遣散,这就是北京及东北地区支姓的由来。后来由于战乱、移民等原因,支姓遂遍及大江南北。
       在古代,支姓的望族大多聚居在琅琊,今山东临沂就有不少姓支的人家。现在,支姓主要居住在河北省衡水市,保定市,石家庄市和张家口市,有支家庄,支麻申,支家村等村庄等。

支姓 - 历史名人

支 谦:字恭明,三国时期高僧,月支国优婆塞人,体形细长黑瘦。汉末来中国,他的祖父法度在东汉灵帝时,率国人数百移居中国,支谦同来,至洛阳,受业于支谶的门人支亮。他懂得多种西域文,精通梵语,博览经籍,翻译了数十种佛经重要典藉。因其博学超众,曾被吴主孙权拜为博士。
支 雄:东晋十六国时后赵朝廷中的官员,任大司空,是月支国人后代。
支 遁:他本姓关,陈留(今河南省开封)人,25岁出家,东晋佛教学者。与谢安、王羲之等交游,好谈玄理,是般若学六大家之一,宣扬“即色是空”。
支叔才:唐明时知名的文士,因孝敬老人被人赞扬。
支可大:明朝文人,品格清高,做过湖广巡抚的官。
此外,支姓的历史名人还有:最早被载入史册的,当属东汉末年佛经翻译家支谶。汉代有名儒支曜,唐代有孝子支叔才,五代时前蜀有画家支仲元,宋代有画家支选,元代有四川行省参政支渭兴,明代有画家支鉴等。他们都是支姓中的优秀人物。

支姓 - 当代名人

十六大中共中央候补委员、现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支树平

抗美援朝一级战斗英雄支国瑞(甘肃天水籍)。

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大学化学教授支志明。

中国科学院院士支秉彝。

我国著名肺癌外科专家、北京市人大代表、首都医科大学肺癌诊疗中心主任支修益。

近代中国机械工业奠基人之一,我国内燃机研制的先驱,机械工程专家支秉渊。

著名教育者支玉恒。

支姓 - 郡望堂号

1、郡望
邰阳郡:治所在今陕西省武功县西南。
琅琊郡:学术界多数认为,支姓在中国的出现,应以唐朝统一天下算起。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记载,支氏的老家、出处应为山东琅琊县,统一天下后的第一个支姓始祖应是支叔才。望族居琅琊郡(今山东省诸城县)。
2、堂号
琅琊堂。

自立堂号:孝感堂、五经堂等。

支姓 - 宗族字派

字辈:

江西临川支氏原字辈:勖茂仕国时君益,本乡秉应汝道万。
续字辈:
一元自立志,百世允垂芳,学品崇东鲁,文才献上邦,茹谰振玉海虹长。
江西进贤支氏字辈:学必中有成,天朝可登明。

安徽霍邱支氏字辈:全万连经本,得道传毅大,中振永平和。

支姓 - 楹联典故

【支姓宗祠通用对联】
〖支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源自支父;望居琅琊。——佚名撰支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支姓的源流和郡望。
语通六国;学谙五经。——佚名撰支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代学者支谦,字恭明,本月支国人。博览群经,世间技艺,多所综习,兼通六国语。来游中国,献帝未避乱于吴,孙权拜为博士。凡译经四十九部,皆曲得圣意,辞旨文雅。下联典指明代学者支立,字可与,嘉兴人。事母孝,由举人官翰林院孔目。深于经学,时人号为“支五经。”
风高神骏;孝感灵禽。——佚名撰支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代僧人支遁,字道林,陈留人,隐居余杭山,深思道行,先后在吴沃州立寺行道。哀帝时应征召入京城,进洛阳东安寺,三年后又返回山中。能书法,善草、隶;又喜欢养马,有人说这不是道中人所适宜的,他说:“贫道爱其神骏。”下联典指唐代定州人支叔才,隋末年荒,曾在荒野中乞讨食物。母亲被贼抓住,他去申诉,贼怜悯他的孝心,放了他母亲。母亲得了痈疽,他吸疮注药。母亲去世,他在墓旁筑屋守孝,有白鹤在他身边,人们以为是孝感所致。
林公终隐;博士三传。——佚名撰支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支遁,隐居余杭山,世称“支公”,亦曰“林公”。下联典指汉·支谦,受业于支亮,亮受业于支谶,人称天下博者,不出三支。
孝亲感贼;笃学穷经。——佚名撰支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支叔才事典,下联典指明·支立事典。
〖支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哀集五色雀;孝感一乡人。——佚名撰支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宋代孝子支渐,贡州人。年七十,持母丧,负土成坟,既葬庐墓,蓬首垢面,哀号毁瘠。有五色雀万余,悲鸣若助哀然。一乡为之感受化。
仰博士流韵;承清官遗风。——佚名撰支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代学者支谦事典。下联典指明代进士支可大,字有功,崑山人。万历间官礼部主事,清介自守,张居正欲引为铨曹,辞不受,累官湖广巡抚,寻告归。
博士善诸艺;翰林通五经。——李文郑撰支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末高僧支谦,字恭明,月支人,博览经籍,世间多种技艺都较熟悉,兼通多种语言。来中原后,因战乱避于吴,孙权拜他为博士,译经四十九部。支谦学于支亮,支亮学于支谶,人称“天下博者,不出三支”。下联典指明代嘉兴人支立,字可与,由举人官翰林院孔目,精于经学,时人称“支五经”。
〖支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人崇支氏逍遥注;我仰祗侯太平车。——佚名撰支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晋高僧支遁,字道林,陈留(今河南开封市东)人,一说河东林虑(今河南省林县)人。所注《庄子.逍遥游篇》,为时人的称服。下联典指宋代画家支选,宋仁宗时官画院祗侯。工界画,所绘太平车、江州车特妙。楼阁亦佳,兼工杂画。见《图绘宝鉴》。

〖支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五经淹通,词林闻望;三支博识,家学渊源。——佚名撰支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翰林院孔目支立的事典。下联典指唐代支谦、支亮、支识三位名士,时称“三支”。

支姓 - 支姓分布

支姓分布: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十六个省、市、自治区约有五十余个村庄有支姓分布。如下:山东,山西,河北,河南,浙江,江苏,重庆,云南,贵州,陕西,安徽,辽宁,湖北,甘肃,广西,上海等。

陕西扶风县支塘村
陕县西李村乡支沟村
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支家沟
陕西省华县瓜支家村
陕西三原县渠岸乡支家村
陕西省长武县亭口乡支村
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支家村&齐村乡支沟村 
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寺沟镇的阿姑社村(二三十户,由山西迁移来)
甘肃成县支旗乡
甘肃酒泉
甘肃天水市秦州区
甘肃清水县
山东费县汪沟镇支家庄
山东滨州惠民县桑落墅镇支家村
山东省临沂市随家店
山东济南支家岭
山东省无棣县温家庙村
山东聊城开发区李太屯
山西晋城阳城县次营镇支沟村
山西神峪沟乡支家庄
山西临汾乡宁县西交口乡支家庄 后支家庄
山西运城市新绛县支北庄
山西省闻喜县
山西省灵丘支洼
山西省怀仁县里八庄支家小村                           
山西省朔州平鲁下木角
山西省新绛县支社村&支北庄
河北保定定州县北支合村南支合村
河北保定地区唐县王支村
河北省保定清风店
河北省保定地区高阳县
河北定州支白村
河北涞源县杨家庄乡支家庄
河北永清县支各庄
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赵圈镇支家村(原河北衡水市桃城区孙洼乡支家村)
河北衡水地区支麻申,张骞寺(7.20)
河北新乐市赤支村&东阳村
河北藁城市岗上镇杜村
河北深州市护驾迟镇黄龙村
河北深州市于科乡东杏园村
河北深州市支李村
河北省辛集市支方村
河北沧州市任丘市南畅支村&任丘楮庄村
河北省献县河北衡水武邑县桥头镇东刘贯村及北口头村
河南内黄县城关镇支庄村  
河南商丘市睢县胡堂乡支庄村
河南鄢陵县马拦镇支家村
河南省商水县固墙镇黄台村
商水老支农场
商水马营村
河南省许昌市支家村
河南省长垣县张寨乡支寨村  

河南省开封县杜良乡支寨
河南商丘市永城市李寨乡支庄村
河南南阳镇平支张营
河南新乡市牛村镇王村
浙江龙游县龙游镇上竽头村
浙江杭州西湖区袁浦乡支家
浙江杭州上城区近江村
浙江嵊州市三界镇支浦村
浙江省嵊州支鉴路村
浙江省仙居县福应街道支埠头村
浙江嘉兴市郊区新篁镇支家桥村
浙江乐清白石镇岐元村&大岙村(两村同宗)
浙江乐清乐成东山村
浙江省余姚陆埠镇支溪岙
浙江温州苍南灵溪村
浙江舟山白泉小支村*舟山市册子乡南岙村
浙江省平阳县萧江镇兰花桥村(约400人)
 
江苏南京市江宁区谷里镇
江苏徐州铜山县马坡乡支庄村
江苏常熟支塘镇
江苏省江阴市利港镇东支村
江苏如皋市江安镇黄建村(原黄市乡生建村)
江苏灌云县圩丰镇支沟村
江苏张家港市西张镇支塘村(现为凤凰镇双龙村)
江苏省张家港市杨舍镇蒋桥村支家宕
江苏苏州市渭塘镇骑河村
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钦工镇东支村
江苏盐城
江苏南通文峰街道五步口村
江苏省涟水县南禄乡三旗村支庄
江苏兴化江曹村
江苏扬州江都市
上海青浦县青浦镇支家弄 周庄镇支巷村

贵州省盘县刘官镇支家屯村
贵州纳雍县龙场镇以支塘村
贵州安顺幺铺镇支家村
贵州省白市镇地样村
贵州贵阳市南明区太慈村郭老巷50多户                       
贵州省黔南自治州龙里县洗马镇大厂村田坝&贵州织金县支家大麻窝
贵州省普安县青山镇(龙井村,窑上村,铁厂)(200-300户)

湖北省巴东县大支坪镇大支坪村
湖北省公安县章庄镇支家口村
湖北省随州                                   
河北定州支白土村
重庆仁沱江津支坪村

安徽亳州市谯诚区观堂镇支庄行政村
安徽蚌埔市怀远县支家庄
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龙亢镇
安徽滁州市琅琊区&南谯区腰铺镇(约200户)                 
安徽六安霍邱县(有支姓有近500人),分俩宗
云南支那乡支东村
辽宁省义县二虎桥村
辽宁抚顺新宾满族自治县下夹河乡支家村
辽宁省鞍山市海城
辽宁省新民市大民屯镇新庄村
(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
辽宁锦州市凌海(原锦县)东花乡*西张村*
吉林省松原市
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县石埠乡霞源村(约300人)

江西进贤县七里乡支家村&云桥乡支家村
江西抚州临川区罗湖镇支家村&临川唱凯镇(唱凯支家村和北保支村)

广西桂林市全州县朝南乡双坪村成家岭

广东湛江遂溪县支屋村(据说是来自于福建蒲田7.20)

北京市房山区良乡镇大南关村。50户左右
北京市房山区良乡镇刘丈村。100户左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