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古代兵書的研究者認爲,從內容上看,流行本過于簡約,像是一個著作的提綱,而張家手稿本內容豐富,語言生動,使流行本得到了重要的補充。值得注意的是,張家手稿本在引述中,涉及到先秦時代的《軍政》、《軍志》、《中平兵典》等若幹失傳的古代兵書,雖其真僞有待考證,但這些資料值得學術界重視。張敬軒保管並研究家傳兵書
張聯甲之子張敬軒,文革前畢業于陝西工業大學中專部,在西安某軍工企業任技術員,他在父親的教誨下,曆經劫難,精心保管了父親遺留下來的古代兵書資料及其編撰的兵學著作。最近他向作者展示了張聯甲手稿,它們全部用隸書字體書寫于八開安徽宣紙上,紙質呈黃褐色,手稿封面和文末均蓋有張聯甲的朱印。
張敬軒近年來對家傳兵書資料及父親遺作進行刻苦自學和研究,不久前他完成了對《六六行·三十六計》手稿的整理、斷句、注釋十余萬字,正聯系公開出版,並計劃對《秘本兵法》全書進行整理、斷句、注釋後出版,供專家學者及廣大讀者研究、閱讀。
張家所藏《秘本兵法》中的《六六行·三十六計》手稿現身西安後,引起國內外各方廣泛關注。陝西省有關部門也擬召開專題座談會,邀請專家學者進行論證、研討。 (王兆麟)
新聞鏈接
《三十六計》的淵源演變及其影響
最近,由于西安出現了古代兵法研究學者張聯甲(1898年—1972年)在上世紀20至60年代編撰的《秘本兵法》中,包含有比現今流行本《三十六計》更爲豐富、完整的手稿,被專家認爲這是《三十六計》版本學上的一個重要新發現,引起了中外人士的極大關注。爲此,記者就《三十六計》一書的淵源、演變及其影響等問題,訪問了學者張曉鴻先生。
張曉鴻先生現年50歲,陝西省軍事哲學研究會會員。他早在上世紀70年代在部隊從事軍事情報資料工作時,即致力于中國古代兵書資料的搜集、學習和研究,到上世紀80年代中轉業到西安碑林區人事局、司法局等部門工作至今,他的業余時間幾乎全部用于兵書方面的研究,曾編譯出版了《千古奇謀三十六計》一書,撰寫學術文章十余篇。記者首先問道:《三十六計》最早的淵源何在?
張曉鴻說,“三十六計”一語,源于三十六策,最早見于南北朝時期的《南齊書·王敬則傳》:“敬則曰:‘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計’。”到宋代惠洪《冷齋夜話》卷九有:“淵才曰:‘三十六計,走爲上計’。”
近代朱琳《洪門志》上載有“三十六著”名稱,除少數幾個計名與現今流行本《三十六計》略有不同外,其余全部相同。學者估計它與近代白蓮教、天地會等農民反抗運動有關,故推測《三十六計》的雛形大約形成于明末清初之際。記者問:現今流行本《三十六計》始于何時?
張曉鴻說:現今流行本《三十六計》一書,是在民國32年(1943年)叔和(身份不詳)在成都祠堂街一個舊書攤上無意中發現的,他見到後當即購下,這個土紙印本是1941年由成都瑞琴樓發行、興華印刷廠翻印的,爲小32開,封面書:“三十六計”,旁注小字:“秘本兵法”,但未見作者或編者姓名。篇首有一簡短說明,說原書是手抄本,于民國30年(1941年)在陝西州(今彬縣)發現,抄本“前部都系養生之談,而末尾數十篇,附抄三十六計,然後知其果爲兵法也。”
1961年9月16日,叔和在《光明日報》“東風”副刊上撰文對上述發現加以介紹。這個孤本後經無谷(姚炜)先生作了譯注,流傳較廣,現今市面上流行的衆多《三十六計》出版物皆源于此。記者問:此書公開問世之初有什麽反響?
張曉鴻介紹:據莫文骅將軍回憶,上世紀60年代初他任解放軍政治學院副院長時,在《光明日報》上看到叔和的這篇文章,引起極大興趣,通過與報社聯系,獲悉收藏者叔和將原書贈送給解放軍政治學院,他初讀之後,感到很有興趣,便令人印成冊,在院內供教職工學習參考,同時也送呈毛主席及中央領導同志和元帥、將軍們,他們閱後均認爲此書確有參考價值。記者問:《燕山夜話》中有篇寫“三十六計”的文章?
張曉鴻說,上世紀60年代初任北京市委副書記的鄧拓,應《北京晚報》約請,開辟《燕山夜話》專欄,撰寫系列文章,關于“三十六計”的文章,發表于1962年9月2日,是《燕山夜話》的最後一篇。文革初期,《燕山夜話》被列爲大毒草,聲討文章說:《燕山夜話》暫時“下馬”了,形勢不妙,暫時退卻,三十六計,走爲上計。以便保存實力,日後東山再起。”在這場浩劫中,鄧拓終于遭迫害而慘死。記者問:《三十六計》公開出版後的影響如何?
張曉鴻說,無谷譯注的《三十六計》自1979年公開出版以來,迄今已發行50余萬冊。由李炳彥改編的《三十六計新編》已印行161萬冊,十分暢銷。同時它不但被繪制成連環畫,還被拍成電視系列片,像1992年6月由中央電視台“軍事天地”推出的“三十六計古今談”,播放後收視率極高。如今《三十六計》一書,成爲中國兵書中不可多得的後起之秀,與兩千多年前的《孫子兵法》並列爲兵學經典。記者最後問道:《三十六計》在國外反響如何?
張曉鴻說:這本小冊子不但中國人研究,外國人也在研究。像瑞士的漢學家勝雅津博士經過潛心研究後,于1988年編著了《智謀———平常和非常時刻的巧計》,曾經引起轟動。他認爲,西方人無論計謀怎樣花樣翻新,大抵都跳不出中國人高度概括了的計謀範圍。中國人開辟的智謀學,是一個既深邃又廣袤的天地。他這個西方人雖然只是品嘗了其中的點滴,便深感其味無窮,欲罷不能。日本人稱三十六計是“運籌帷幄的訣竅”,被廣泛運用于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特別是工商企業經營和相互之間的競爭上。法國海軍上將科拉斯特認爲《三十六計》是中國戰略的經典著作,是一部小百科全書,其中關于戰略的描述要比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要精細得多。
張聯甲之子張敬軒,文革前畢業于陝西工業大學中專部,在西安某軍工企業任技術員,他在父親的教誨下,曆經劫難,精心保管了父親遺留下來的古代兵書資料及其編撰的兵學著作。最近他向作者展示了張聯甲手稿,它們全部用隸書字體書寫于八開安徽宣紙上,紙質呈黃褐色,手稿封面和文末均蓋有張聯甲的朱印。
張敬軒近年來對家傳兵書資料及父親遺作進行刻苦自學和研究,不久前他完成了對《六六行·三十六計》手稿的整理、斷句、注釋十余萬字,正聯系公開出版,並計劃對《秘本兵法》全書進行整理、斷句、注釋後出版,供專家學者及廣大讀者研究、閱讀。
張家所藏《秘本兵法》中的《六六行·三十六計》手稿現身西安後,引起國內外各方廣泛關注。陝西省有關部門也擬召開專題座談會,邀請專家學者進行論證、研討。 (王兆麟)
新聞鏈接
《三十六計》的淵源演變及其影響
最近,由于西安出現了古代兵法研究學者張聯甲(1898年—1972年)在上世紀20至60年代編撰的《秘本兵法》中,包含有比現今流行本《三十六計》更爲豐富、完整的手稿,被專家認爲這是《三十六計》版本學上的一個重要新發現,引起了中外人士的極大關注。爲此,記者就《三十六計》一書的淵源、演變及其影響等問題,訪問了學者張曉鴻先生。
張曉鴻先生現年50歲,陝西省軍事哲學研究會會員。他早在上世紀70年代在部隊從事軍事情報資料工作時,即致力于中國古代兵書資料的搜集、學習和研究,到上世紀80年代中轉業到西安碑林區人事局、司法局等部門工作至今,他的業余時間幾乎全部用于兵書方面的研究,曾編譯出版了《千古奇謀三十六計》一書,撰寫學術文章十余篇。記者首先問道:《三十六計》最早的淵源何在?
張曉鴻說,“三十六計”一語,源于三十六策,最早見于南北朝時期的《南齊書·王敬則傳》:“敬則曰:‘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計’。”到宋代惠洪《冷齋夜話》卷九有:“淵才曰:‘三十六計,走爲上計’。”
近代朱琳《洪門志》上載有“三十六著”名稱,除少數幾個計名與現今流行本《三十六計》略有不同外,其余全部相同。學者估計它與近代白蓮教、天地會等農民反抗運動有關,故推測《三十六計》的雛形大約形成于明末清初之際。記者問:現今流行本《三十六計》始于何時?
張曉鴻說:現今流行本《三十六計》一書,是在民國32年(1943年)叔和(身份不詳)在成都祠堂街一個舊書攤上無意中發現的,他見到後當即購下,這個土紙印本是1941年由成都瑞琴樓發行、興華印刷廠翻印的,爲小32開,封面書:“三十六計”,旁注小字:“秘本兵法”,但未見作者或編者姓名。篇首有一簡短說明,說原書是手抄本,于民國30年(1941年)在陝西州(今彬縣)發現,抄本“前部都系養生之談,而末尾數十篇,附抄三十六計,然後知其果爲兵法也。”
1961年9月16日,叔和在《光明日報》“東風”副刊上撰文對上述發現加以介紹。這個孤本後經無谷(姚炜)先生作了譯注,流傳較廣,現今市面上流行的衆多《三十六計》出版物皆源于此。記者問:此書公開問世之初有什麽反響?
張曉鴻介紹:據莫文骅將軍回憶,上世紀60年代初他任解放軍政治學院副院長時,在《光明日報》上看到叔和的這篇文章,引起極大興趣,通過與報社聯系,獲悉收藏者叔和將原書贈送給解放軍政治學院,他初讀之後,感到很有興趣,便令人印成冊,在院內供教職工學習參考,同時也送呈毛主席及中央領導同志和元帥、將軍們,他們閱後均認爲此書確有參考價值。記者問:《燕山夜話》中有篇寫“三十六計”的文章?
張曉鴻說,上世紀60年代初任北京市委副書記的鄧拓,應《北京晚報》約請,開辟《燕山夜話》專欄,撰寫系列文章,關于“三十六計”的文章,發表于1962年9月2日,是《燕山夜話》的最後一篇。文革初期,《燕山夜話》被列爲大毒草,聲討文章說:《燕山夜話》暫時“下馬”了,形勢不妙,暫時退卻,三十六計,走爲上計。以便保存實力,日後東山再起。”在這場浩劫中,鄧拓終于遭迫害而慘死。記者問:《三十六計》公開出版後的影響如何?
張曉鴻說,無谷譯注的《三十六計》自1979年公開出版以來,迄今已發行50余萬冊。由李炳彥改編的《三十六計新編》已印行161萬冊,十分暢銷。同時它不但被繪制成連環畫,還被拍成電視系列片,像1992年6月由中央電視台“軍事天地”推出的“三十六計古今談”,播放後收視率極高。如今《三十六計》一書,成爲中國兵書中不可多得的後起之秀,與兩千多年前的《孫子兵法》並列爲兵學經典。記者最後問道:《三十六計》在國外反響如何?
張曉鴻說:這本小冊子不但中國人研究,外國人也在研究。像瑞士的漢學家勝雅津博士經過潛心研究後,于1988年編著了《智謀———平常和非常時刻的巧計》,曾經引起轟動。他認爲,西方人無論計謀怎樣花樣翻新,大抵都跳不出中國人高度概括了的計謀範圍。中國人開辟的智謀學,是一個既深邃又廣袤的天地。他這個西方人雖然只是品嘗了其中的點滴,便深感其味無窮,欲罷不能。日本人稱三十六計是“運籌帷幄的訣竅”,被廣泛運用于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特別是工商企業經營和相互之間的競爭上。法國海軍上將科拉斯特認爲《三十六計》是中國戰略的經典著作,是一部小百科全書,其中關于戰略的描述要比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要精細得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