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日 星期二

海國圖志


海國圖志
拼音:hǎiguótúzhì (haiguotuzhi)
英文:haiguo tuzhi
同义词条:《海国图志》
海國圖志
海國圖志






  《海國圖志》是一部劃時代的着作,其“師夷之長技以制夷”命題的提出,打破了傳統的夷夏之辨的文化價值觀,摒棄了九洲八荒、天圓地方、天朝中心的史地觀念,樹立了五大洲、四大洋的新的世界史地知識,傳播了近代自然科學知識以及别種文化樣式、社會制度、風土人情,拓寬了國人的視野,開辟了近代中國向西方學習的時代新風氣。

簡介


  《海國圖志》是中國着名思想家魏源的着作之一,《海國圖志》的全部内容,就是圍繞“夷”這個中心,全方位地介紹世界各國的地理、歷史、政治、經濟、軍事、科技,乃至宗教、文化、教育、風土等各種情況。《海國圖志》的主旨是“師夷長技”,所以如何造西洋炮、造西洋船等等近代軍事科技資料,但凡能蒐集到手的,無不匯聚書中,是中國有史以來未曾有之書。

作者簡介


魏源
魏源
魏源(1794-1857年),原名遠達,字默深,湖南邵陽金灘人。魏源21歲時,父親魏邦魯由地方調往京師做官,他就隨父到了北京。他和林則徐、龔自珍等愛國志士交往甚密,經常議論時政。由於魏源富有朝氣,思想出格,所以在功名場中他是很不得意的。他一生的大部分時間是做幕客和從事寫作。

  魏源的著作宏富,除《海國圖志》外,還著有《聖武記》《元史新編》《清夜齋詩稿》《古微堂詩集》《默觚》等。

  魏源在《海國圖志原叙》里指出:“是書何以作?爲以夷攻夷而作,爲以夷款夷而作,爲師夷長技以制夷而作。”文末署道:“道光二十有二載(1842),歲在壬寅嘉平月,内閣中書邵陽魏源叙於颺州”。這樣,魏源就在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向西方學習的思想和口號,從此以後,中國人開始了向西方尋找真理的偉大而漫長的曆程。

《海國圖志》:中國認知海外第一書


  1840年,閉關鎖國清王朝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被西方列強用洋鎗洋炮轟開了封閉的大門。這場戰爭引起了許多仁人志士的反思,他們認爲是清政府對世界局勢的無知造成了慘敗的惡果。着名思想家魏源(1794-1857)便是其中最重要的代表人物。魏源是林則徐的好友,曾先後任江蘇布政使和巡撫的幕僚,也是當時堅決主張“睜眼看世界”的着名文人。

  在鴉片戰爭中,魏源是主戰派,親自參加了這場戰爭。在戰爭期間,他曾到寧波親自審問英國戰俘,並根據戰俘所述,寫出《英吉利小記》一書。魏源將這本書廣泛散發,希望國人可以通過它來了解英國。鴉片戰爭的失敗,使魏源悲憤至極,也使他認識到“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更重要的是,外國的先進技術也打開了他的眼界,讓他跳出了儒學經世的小圈子。1841年6月,已被革職的林則徐在鎮江與魏源見面,兩人“萬感蒼茫”,徹夜長談。林則徐將自己組織人手翻譯的《四洲志》《澳門月報》和《粵東奏稿》等資料交給魏源,讓他編纂《海國圖志》,以喚醒國人,放開眼界,了解世情,挽救危亡。魏源編書的擧動得到了當時開明人士的支持,他們認爲“知西洋之強,察西洋之症,此爲濟國強國之擧”,於是紛紛出手相助。有的人將複制的有關資料送給他,有的人將被俘英軍所畫的英國地圖寄給他……爲使内容更爲真實,魏源還親自向曾到過海外的人請教各國的情況。

  1842年,魏源完成了50卷本《海國圖志》的撰述。1843年,《海國圖志》正式出版,成爲第一部由中國人自己編寫的、介紹世界各國情況的巨着。魏源在書中寫道,編撰《海國圖志》的目的是“爲師夷之長技以制夷而作”。

  1847年,魏源又將《海國圖志》增補爲100卷本。《海國圖志》先後征引了曆代史志14種,中外古今各家着述70多種,還有各種奏摺十多件和魏源的一些親身經歷。《海國圖志》全書分六個部分,每一部分側重各有不同。如《世界地圖及各國分地圖》篇,向人們提

  供了近百幅全新的世界各國地圖;《世界各國史地》篇中,魏源通過征引《地球圖說》、《外國史略》和《瀛環志略》等書中的材料,詳細地介紹了美國的民主政治,涉及到美國的聯邦制度、選擧制度、議會制度等。可以說,《海國圖志》涵蓋了當時西方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歷史、地理、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日本官員偶穫《海國圖志》


海國圖志
海國圖志
魏源對自己的這部作品寄托了極大的希望,他希望人們會如饑似渴地讀它,研究它,通過這部書找到讓國家富強的辦法。讓他意想不到的是,《海國圖志》問世後卻很少有人問津。據統計,當時國内有紳士百萬餘人,有能力讀此書的也多達300多萬人,然而卻很少有人認真地閱讀和領會書中的深刻内涵。相反,許多守舊的朝廷官吏的罵聲卻撲面而來,他們無法接受書中對西方蠻夷的“讚美”之詞,更有甚者主張將《海國圖志》付之一炬。在腐敗守舊的清政府眼中,《海國圖志》無疑成了一本大逆不道的書籍。遭到無端非議的《海國圖志》最終在國内的印刷數僅有千冊左右。

  由於《海國圖志》在國内沒有銷路,於是,一些商人便打起了到日本擴大市場的主意。 1851年,一艘中國商船駛入日本長崎港,日本海關官員在對這艘船例行檢查時,從船上翻出三部《海國圖志》。在日本人看來,這三本書簡直就是天照大神送給他們的禮物,因爲此書令他們大開眼界,使他們第一次如此詳盡地了解了西洋各國。很快,這些書便被如穫至寶的日本官員和學者買去。此後的幾年里,《海國圖志》仍不斷“偷渡”日本。由於《海國圖志》極受歡迎,1854年,日本人幹脆在國内翻印了《海國圖志》,引起了更大規模的閱讀熱潮。此後,《海國圖志》在日本被大量翻印,一共印刷了15版,價錢一路走高。到1859年,這部書的價格竟然比最初時飆升了3倍之多。

《海國圖志》完善了日本維新派的思想體系


  1854年2月,美國將軍佩里率艦隊抵達日本,逼迫日本德川幕府簽訂了《日美親善條約》。此後,西方列強蜂擁而至,日本被迫簽署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條約,一步步向半殖民地國家滑去。

  國難當頭,日本的有識之士苦苦探尋着解救國家的良方。《海國圖志》的出現,爲日本維新變革人士擦亮了眼睛。當時着名的維新思想家佐久間象山在讀到《海國圖志》“以夷制夷”的主張後,不禁拍案感慨:“嗚呼!我和魏源真可謂海外同志矣!” 在魏源思想的引導下,佐久間象山在思想上實現了從排斥西方人到發展與西方的關係的重大變化,他主張從全球的形勢出發思考日本的方略。另一位維新志士横井小楠,也是在讀了《海國圖志》後得到了啟發,與佐久間象山共同提出了日本“開國論”的思想。他們在吸收歸納《海國圖志》的精髓後指出,日本發展之路必是“東洋道德與西洋技術的結合”。

  日本的維新派人士認爲,《海國圖志》的核心内容是“制夷”,“制夷”的核心思想是 “調夷之仇國以攻夷,師夷之長技以制夷”。唯有“師夷之長技”才能抵制其殖民擴張。要做到“師夷之長技以制夷”,就不僅要發展本國的工業,開展對等的對外貿易,更重要的是推行民主制度,推翻德川幕府的封建統治。1868年1月,日本的維新派勢力在“王政複古”口號下,發動了對德川幕府的戰爭,由於裝備了大量西洋新式武器,維新軍隊雖然人數遠遠少於幕府軍隊,但依靠武器優勢連戰連捷,最終包圍了德川幕府的老巢江戶。1858年4月,德川幕府的最後一任將軍德川慶喜見大勢已去,被迫向兵臨城下的維新派軍隊投降,德川幕府對日本長達200多年的統治畫上了句號。

  1868年7月,日本新政府宣布將江戶改稱東京,並定爲日本首都。此後,以天皇睦仁爲首,由改革派武士掌握的明治政府,開始着手實行維新,推進變革,日本逐漸擺脱了西方列強的肆意欺辱,並一躍成爲東亞第一強國。半個世紀後,梁啟超先生在回顧這段明治維新的歷史時,曾這樣評價說,日本維新派前輩“皆爲此書(《海國圖志》)所刺激”,最終完成了改革圖新大業。

《海國圖志》内容


  《海國圖志》内容非常豐富,大致可以分爲六個部分。

  第一部分爲《籌海》四篇。魏源從議守、議戰、論款三個方面,總結了鴉片戰爭失敗的經驗教訓;提出了戰敗之後所應該采取的防患於未然的措施;系統論述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戰略對策;並且對嚴禁鴉片、廣開貿易、大辦工廠等問題,提出了自己嶄新的見解。

  第二部分爲世界地圖及各國分地圖。完全突破了“中國是天下的中心”的陳腐觀念。

  第三部分爲世界各國的地理位置、歷史沿革、政治制度、物產礦藏、宗教信仰、風土人情、中西曆法、中西紀年對照通表,等等。

  第四部分爲鴉片戰爭的有關檔案材料及林則徐組織翻譯的國外情報資料。

  第五部分爲船、炮、鎗、水雷等武器的制造圖樣、西洋技藝、遠鏡做法資料、用炮測量方法及測量工具,等等。

  第六部分爲《地球天文合論》,系統介紹了地球形狀、運行規律,哥白尼太陽中心說等近代自然科學知識。

  魏源通過整理資料,認識到(盡管未踏出國門一步)西方非但並不野蠻,而且有更進一步的文明。因此,魏源在《海國圖志》里非常自覺地倡導具有近代因素的思想觀念,大膽提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命題(有學者提出爲總對策,亦然),明確界定“夷之長技”有三個方面:“一戰艦,二火器,三養兵練兵之法。”魏源還認爲諸如量天尺、千里鏡、龍尾車、風鋸、火輪機、自來火、自轉碓、千金秤之類“凡有益於民用者”都應當學習引進。

意義和影響


  開始在中國介紹有關世界史地知識,當推西漢司馬遷的《史記》。以後,曆代正史多立有外國傳,但這些記載大多集中於中國邊境的國家。到近代才有《四洲志》和姚瑩撰成的《康輶紀行》。《四洲志》純是一部譯作,而《康輶紀行》系合日記雜錄而成。而《海國圖志》,它不僅在編纂和内容上彌補了《四洲志》和《康輶紀行》等書的缺憾,被譽爲國人談世界史地之開山。

  《海國圖志》的劃時代意義,還在於給閉塞已久的中國人以全新的近代世界概念。明末清初,西洋傳教士利瑪竇等人來華,帶來了世界知識的新東西,但卻不被人們所重視。鴉片戰爭爆發前,妄自尊大的清廷皇帝和顯官達貴,竟不知英國在何方?爲什麼成爲海上霸王?《海國圖志》的刊出,打破了這種孤陋寡聞的狀況,它向人們提供了80幅全新的世界各國地圖,又以66卷的巨大篇幅,詳叙各國史地。這樣,使當時的中國人通過《海國圖志》這一望遠鏡,開眼看世界。既看到了西洋的堅船利炮,又看到了歐洲國家的商業、鐵路交通、學校等情況,使中國人跨出了國界,認識近代世界的新鮮事物。

  在百卷本的《海國圖志》中,作者不僅重視工商業,並由經濟擴展到政治,由原來對西方堅船利炮等奇技的驚歎,發展到對西方近代資本主義民主政體的介紹。至此,魏源的師夷思想發展到了他那個時代的高峰。

明治維新時期,日本開設的鋼鐵工廠。
明治維新時期,日本開設的鋼鐵工廠。
由於當時學術水平的限制,魏源的《海國圖志》當然不是一部完善的着作,全書除《籌海篇》和各部分的叙文、按語以及《元代北方疆域考》等文字爲精心撰述外,其餘大多是輯錄他人着作匯編而成的。這樣,在匯編時其中原有的欠缺和錯誤,他並沒有下大功夫去糾正。比如,百卷本所輯之世界各國分圖,由於原書繪制技術差,致使位置、距離、形狀等亦多偏差,並不准確,魏源卻沒有逐一糾正。再如,魏源在書中認爲,“亞墨利加一土,孤懸宇内,亙古未通聲息,英人於前明萬曆年間探得之”(卷五十二)。其實,美洲是意大利人哥倫布發現的,而不是英國人,時間是在1492年,比明萬曆年間要早得多。

  《海國圖志》對海内外起過深遠的影響。梁啟超讚譽說:“治域外地理者,(魏)源實爲先驅。”(《清代學術概論》)尤其是他在該書中所闡發的“師夷”思想,對中國當時和後世都有相當大的影響。清朝晚期的洋務運動,就是受魏源“師夷”思想的影響,加以運用和發揮的。當然,應該指出的是,洋務派的思想與魏源的“師夷”思想雖有共同性、繼承性,但二者並不盡相同。魏氏是地主階級改革派,而洋務派則是大地主大官僚。魏氏倡導“師夷”的目的是爲了“以彼長技,禦彼長技”,“師夷之長技以制夷”;而洋務派曾國藩、李鴻章等人的“師夷”是爲了“師夷長技以制民”,“資夷力以助剿濟運”,鎮壓國内農民革命。在洋務派之後,早期的資產階級改良派(如馮桂芬王韜等人)及後來的資產階級維新派(如康有爲梁啟超等人),對“師夷”思想加以發展和豐富。

  《海國圖志》在國外,尤其是日本,也有一定的影響。此書出版後傳入日本,1854年日本翻刻了《海國圖志》60卷本,爭相購讀。它曾在明治維新中起過一定的作用,現代日本學者井上靖說過:“幕府末期日本學者文化人等,……例如,横井小楠的思想起了革命,傾向開國主義,其契機是讀了中國的《海國圖志》。”(《日本現代史》)日本維新潮流日趨高漲,倒幕府運動一浪高過一浪,終於在1868年釀成了着名的明治維新運動,推翻了封建的幕府統治。可見,魏源《海國圖志》在介紹和傳播西洋情形與一般近代文化,在影響日本維新運動的發展上也曾起過一定的作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