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日 星期六

许地山


许地山
开放分类:中国作家中国现代作家中国现代文学家五四运动人物
许地山
许地山(1893~1941),男,现代作家、学者。出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的家庭。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1920年毕业留校任教。期间与翟秋白、郑振铎等人联合主办《新社会》旬刊,积极宣传革命。“五·四”前后从事文学活动,后转入英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学、印度哲学、梵文等。1935年应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遂举家迁往香港。在港期间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一生著作颇多,有《空山灵雨》、《缀网劳蛛》等。现在徐闻县有他的故居。
编辑摘要
编辑信息模块
中文名:许地山 别名:落花生
籍贯:广东揭阳 出生地:台湾台南
性别:男 国籍:中国
出生年月:1893年2月14日 去世年月:1941年8月4日
职业:作家学者 毕业院校:燕京大学
代表作品:《命命鸟》,《落花生》

目录[隐藏 ]
1 简介
2 生平
3 婚姻
4 作品
许地山 - 简介
许地山
许地山
许地山(1893~1941),现代作家、学者。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花生。开始创作时用“落华生”,古文中“华”同“花”,故为落花生。祖籍广东揭阳,生于台湾台南一个爱国志士的家庭。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曾积极参加五四运动。抗日战争开始后,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常务理事,为抗日救国事业奔走呼号,展开各项组织和教育工作,后终因劳累过度而病逝。
许地山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涌现的著名作家,是一位在新文学史上具有一定地位和影响,颇受好评的作家。他的早期小说取材独特,想象丰富奇特,情节曲折力气,感情深沉真挚,充满浪漫气息,呈现出浓郁的南国风味和异域情调。
许地山 - 生平
1895年随父迁入福建龙溪(今福建漳州),十三岁入随宦学堂,课外补习经史。
1911年任漳州福建省立第二师范教员,
1913年任缅甸仰光侨校教师,
1915年底回国任漳州华英学校教员。
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攻读文学,曾积极参加五四运动,
1920年获文学士学位。毕业后入燕京大学宗教学院学习,
1922年毕业,获神学士学位,留校任燕京大学助理,兼任平民大学教师。
1921年与沈雁冰、叶圣陶、郑振铎等人在北平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创办《小说月报》,并积极参加燕京大学文学研究会活动。1923年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哲学系研究印度哲学和宗教比较学,
1924年获文学硕士。当年入牛津大学研究院,研究宗教史、印度宗教和哲学、人类学等。
1926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归国途中经印度,研究梵文、佛学。当年归国后,任教于燕京大学文学院和宗教学院,先后任助教、副教授、教授,同时曾兼任平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师范大学教员,后绕道故乡台湾,向亲友介绍祖国大陆人民抗日形势,表达其收复台湾、统一祖国的信念。曾任当时教育部国语统一筹备委员等职。
1933年应邀到中山大学讲授人类学。同年冬季再赴印度从事研究,一年后回国,仍任教于燕京大学。
1935年受聘任香港大学中文学院主任教授,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协会常务理事等职。
1941年8月4日因心脏病去世。 [1]
许地山 - 婚姻
许地山
年青时的许地山
许地山早年曾结过一次婚,夫人林月森是台中人,两人生有一女,1920年林月森赴京途中病逝上海,许地山有多篇文章怀念她。
周俟松第一次见到许地山是在“五四”的游行队伍中,当时她还是个中学生。第二次见到许地山是在接待俄国盲诗人爱罗先珂的欢迎会上,也只是远远地观望这位活跃的助教,两人真正认识是后来在熊佛西家。熊周两家不远,同在石驸马大街,其时周俟松已考入北师大数学系就读。许地山在燕京大学读书时就很出名,这不仅因为他是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还因他一年四季爱穿黄对襟棉大衫,留长发蓄山羊胡,精于钟鼎文梵文。这个“三怪”才子,给周家的女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周俟松说:“多见了几次,感到他学识渊博,感情丰富,逐渐互相爱慕。”婚后许地山谈到两人的缘分曾说:“幸而你没有进燕大,我是不会和学生谈恋爱的。”由此一斑也可见许地山的恋爱婚姻观。
1923年后许地山曾赴美英留学,1927年学成归来,先后执教于燕大、北大、清华和北师大等京城学府。婚姻之事虽因周家一度反对,最终也水到渠成了。
许地山和周俟松的婚礼,是在北京中山公园的来今雨轩举行的。文学馆还收藏着几页周俟松保存下来的当年的日记,在1929年5月1日那一栏中,写着“风和日朗我们于九时行婚礼”。下面另一行字是周俟松1977年6月补注的:“日记之一页上为许地山注字。”
两人的婚礼选在“来今雨轩”举行,是周俟松的建议。因当年文学研究会的成立大会曾在此召开;再说多年来“来今雨轩”一直是各路文人到京的必访之处。
那天参加婚礼的来宾除亲戚外,还有蔡孑民、陈援庵、熊佛西、朱君允、田汉、周作人等。他们的新房在周俟松家二进院,从洞房的后窗可以看到后花园的八角木屋和带有野趣的丁香树、枣树。以后每年五一结婚纪念日,许地山一家都要照一张全家合影。
许地山和周俟松的感情是令人羡慕的。周俟松爱看故事,许地山就专门为妻子翻译了《孟加拉和印度民间故事》。许地山写作时很喜欢和妻子讨论,若写到深夜时分,便有种“红袖添香夜读书”的境界。许地山曾对周俟松说:“泰戈尔是我的知音长者,你是我知音的妻子,我是很幸福的,得一知音可以无恨矣。”两人的共同生活虽然只有12年,却胜似百年。
许地山1941年8月4日病逝于香港罗便臣道寓所,只活了49岁。周俟松一直活到90多岁。丈夫身后的半个多世纪里,她始终在默默地做着丈夫未竟的事业,为丈夫编书写文章。  
许地山 - 作品

许地山
主要文学作品有:《命命鸟》、《缀网劳珠》、《危巢坠简》、《换巢鸾凤》、《玉官》、《春桃》、《空山灵雨》等。  

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宗教比较学和宗教史方面,对哲学和文字改革也有深入的研究。著作有:《达衷集》、《印度文学》、《中国道教史》、《扶箕迷信底心理》、《国粹与国学》等。

另有《许地山选集》、《许地山文集》等。  [1]
译作:
1. 在加尔各苔途中 (泰戈尔著) 1921年4月 《小说月报》12卷4号
2. 可交的蝙蝠和伶俐的金丝鸟 1924年6月 《小说月报》15卷6号
3. 月歌 1925年6月《小说月报》16卷5号
4. 欧美名人底恋爱生活 1928年11月《小说月报》19卷11号12号
5. 孟加拉民间故事 [据戴伯诃利编译的《孟ari Day)1929年11月第1版,1956年8月第6版,商务印书馆
6. 主人,把我的琵琶拿去吧(泰戈尔著)1931年1月《小说月报》22卷1号
7. 乐圣裴德芬的恋爱故事 同上
8. 文明底将来 1931年《北京晨报》
9. 二十夜问 [据贝恩编译的《印度故事集》("The Stories of India" F.W. Bain)第1卷译] 1955年1月第1版,作家出版社
10. 太阳底下降[据同上书第8卷译] 1956年5月第1版,作家出版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