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9日 星期六

長干行 李白

妾髮初覆額,折花門前劇。 郎騎竹馬來,遶床弄青梅。
同居長干里,兩小無嫌猜。 十四為君婦,羞顏未嘗開。
低頭向暗壁,千喚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願同塵與灰。
常存抱柱信,豈上望夫臺。 十六君遠行,瞿塘灩澦堆。
五月不可觸,猿聲天上哀。 門前遲行跡,一一生綠苔。
苔深不能掃,落葉秋風早。 八月蝴蝶黃,雙飛西園草。
感此傷妾心,坐愁紅顏老。 早晚下三巴,預將書報家。
相迎不道遠,直至長風沙。
  這是一首藉著年輕商婦的愛情與相思為題材的敘事抒情詩,詩中以女子自述的口吻、回憶的形式,娓娓敘寫了自童年、成婚到別離相思的過程以及對未來的想望,全詩充滿了女子溫柔深厚而又熾熱奔放的感情,透過李白敏銳的藝術眼光、高度的文學技巧和豐富的想像力成功的呈現出來。以下將〈長干行〉一詩分為童年生活、婚姻生活、別後相思與未來期盼四個部分加以敘述。
  首六句運用追憶的方式,寫天真無邪的童年生活。詩中將一對情竇未開、純真爛漫的小兒女,通過「折花」、「劇」、「騎竹馬」、「遶床」、「弄青梅」等一連串的動作及兒時嬉戲,勾起一幕幕無憂無慮、歡樂無限的甜蜜回憶,道出了商婦和她的丈夫從小就有著深厚的感情基礎──那來自於「兩小無猜」、「青梅竹馬」的親密友誼。 「十四為君婦」到「猿聲天上哀」,以年齡序數法寫女子婚姻生活的種種歷程。內容包含三個層次:
  第一層四句寫初嫁的嬌羞情懷,雖然是由童年一起嬉戲的玩伴而結為夫妻,畢竟難掩新嫁娘的羞澀容顏與嬌媚情態!尤其是「低頭向暗壁,千喚不一回」兩句,細膩的刻畫出女子微妙的心理活動,而這正是她深摯的愛情表現方式與內心喜悅的自然流露。第二層四句由「低頭」到「展眉」,由新婚之柔情無限開展到婚後熾熱堅真的愛戀。「願同塵與灰」化用吳聲歌曲中〈歡聞變歌〉詩句:「沒命成灰土,終不罷相憐」的意思,描述自己願同灰塵一般與丈夫和合相依,永不分離;「常存抱柱信」則借用《莊子˙盜跖》:「尾生與女子期於梁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的典故,深信丈夫對愛情的忠貞專一,一如尾生守信一樣至死不渝。於是夫妻雙方沈浸在幸福美滿的婚姻生活中,信誓旦旦的昭告天下「豈上望夫臺」──我不會同一般商婦怨女一樣走上望夫而死的絕境!但是幸福的日子終會結束,而歡樂總是如此匆匆,對從商的長干里居民來說,分離似乎是不可避免的事實與夢魘了!第三層四句寫丈夫要遠行經商,不僅要上溯至巴蜀,經過「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那哀猿長嘯、屬引淒異的巫峽;還要經過暗礁急流、險象環生的瞿塘峽口灩澦堆,特別是在五月夏季水漲時礁石幾乎全部沒入水中,船隻更容易因此而撞碎沈沒!一想到這些久遠的傳聞與經驗,怎不教人心緒蒙上陰霾?怎不教人擔驚受怕?心中不自覺得聲聲呼喚、殷殷祈禱,遠行的夫君能夠安然無恙。
  「門前遲行跡」到「坐愁紅顏老」八句敘寫別後的相思離愁。別離一直是人生永恆不變的主題,從戰國時屈原在〈九歌˙少司命〉中說:「悲莫悲兮生別離。」到南朝梁江淹的〈別賦〉:「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再到元代散曲家劉庭信的〈折桂令〉:「人生最苦是別離。」在在的顯示出別離切割在人心上的傷痕豈止是一個愁字而已!生活失去了重心,做什麼事情都不起勁、沒有意思,連昔日嬉戲遊玩的足跡都因久無走動而生了綠苔,不能掃除,其實不能掃除的是離人心中的相思啊!就好像李後主的〈清平樂〉:「砌下落梅如雪亂,拂了一身還滿」、「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一樣,愁緒縈懷,豈能揮之即去;於是日子變的漫長難耐,好不容易從五月盼到了八月,時序才一入秋,早來的秋風已是迫不及待的吹送著陣陣落葉、處處飛舞,萬物蕭瑟凋零一如自己憔悴的心,無怪乎詩人們要吟誦出「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這麼體己的話了。可惱的是那比翼雙飛的蝴蝶兒正濃情蜜憶的在西園中嬉戲著,此情此景,教人情何以堪?而青春年華就在這刻骨銘心的煎熬與失落之中,一點一點的逐漸老去。
  最後四句描寫商婦對未來充滿期盼的熱切心情。商婦並沒有陷溺在濃得化不開的愁緒中無法自拔、哀怨悔恨;而是將自己的感情作進一步的提昇,她寄語遠方的丈夫,無論你什麼時候回來,記得先捎封信回家,我會直接到幾百里外的長風沙迎接你!商婦渴望會面久候的心和蘊藏心底的奔放熱情,從「直至長風沙」的堅貞赤誠,完全展露無遺。她的痴心懸想,她不畏艱險、不辭長途跋涉的勇氣,她對未來的信心,積極主動的去迎接幸福的來臨……,凡此種種皆生動豐富的刻畫出一個可敬可愛的婦女形象,難怪《唐宋詩醇》說它「兒女情事直從胸臆間流出,縈迂曲折,一往情深」,而黃永武也要讚嘆「詩篇淒怨,悲涼中又不失清麗委婉,感情純正而真切。」(《唐詩三百首鑑賞》)〈長干行〉一詩,的確是我國古代愛情詩篇的佳構。
補充資料
(一)類文選讀
長干曲  古辭
逆浪故相邀,菱舟不怕搖。妾家揚子住,便弄廣陵潮。
西洲曲  古辭
憶梅下西州,折梅寄江北。單衫杏子紅,雙鬢鴉雛色。
西洲在何處,兩槳橋頭渡。日暮伯勞飛,風吹烏臼樹。
樹下即門前,門中露翠鈿。開門郎不至,出門採紅蓮。
採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青如水。
置蓮懷袖中,蓮心徹底紅。憶郎郎不至,仰首望飛鴻。
鴻飛滿西洲,望郎上青樓。樓高望不見,盡日欄干頭。
欄干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廉天自高,海水搖空綠。
海水夢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風知我意,吹夢到西洲。
長干曲四首 崔顥
君家何處住,妾住在橫塘。停船暫借問,或恐是同鄉。
家臨九江水,來去九江側。同是長干人,生小不相識。
下渚多風浪,蓮舟漸覺稀。那能不相待,獨自逆潮歸。
三江潮水急,五湖風浪涌。由來花性輕,莫畏蓮舟重。
小長干曲    崔國輔
月暗送湖風,相尋路不通。菱歌唱不輟,知在此塘中。
(以上見郭茂倩《樂府詩集》卷七十二)
長干行之二   李白(一作張潮)
憶妾深閨裡,煙塵不曾識。嫁與長干人,沙頭侯風色。
五月南風興,思君下巴陵。八月西風起,想君發揚子。
去來悲如何,見少別離多。湘潭幾日到,妾夢越風波。
昨夜狂風度,吹折江頭樹。渺淼暗無邊,行人在何處。
好乘浮雲驄,佳期蘭渚東。鴛鴦綠蒲上,翡翠錦屏中。
自憐十五餘,顏色桃花紅。那作商人婦,愁水復愁風。

(二)瞿塘灩澦堆
  三峽中最雄偉壯觀而又險峻的是瞿塘峽,西起夔州的白帝城,東達巫山縣的大溪,全長約八公里,峽谷兩岸懸崖高出江面五百至七百米,而山峰則高達一千四百米。在白帝城下瞿塘峽入口處的江中心,有一塊川江船工望而生畏的巨石,名叫灩澦堆。冬季灩澦堆出水長約三十米,寬約二十米,高達四十米,夏季水漲時則幾乎完全沒入水中,石的周圍水勢險急,激成漩渦,形成多股紊亂的水流。古代船工駕船至此,常不知順那一股水流漂過去才安全,萬一判斷錯誤,船隻會被激流捲至堆上撞碎。自遠古以來,灩澦堆不知撞沉多少船隻。因此從晉代起,行船的人中流傳著這樣的歌謠:                    
灩澦歌 古歌謠
灩澦大如象,瞿塘不可上。
灩澦大如牛,瞿塘不可留。
灩澦大如馬,瞿塘不可下。
灩澦大如襆,瞿塘不可觸。
灩澦大如龜,瞿塘不可窺。
灩澦大如鱉,瞿塘行舟絕。
  唐代宗大曆初年,杜甫在夔州時,見到船工啟航入瞿塘峽之前,要宰牛沉入江中祭水神,以祈求航行平安。於是寫了一首五律來顯示灩澦堆的禍害:                       
灩澦堆 杜甫
巨石水中央,江寒出水長。
沉牛答雲雨,如馬戒舟航。
天意存傾覆,神功接混茫。
干戈連解纜,行止憶垂堂。
唐末詩人劉隱辭,寫了一首七律,記敘這裡的奇特景觀:
詠灩澦堆 劉隱辭
灩澦崔巍百萬秋,年年出沒幾時休。
未容寸土生纖草,能向當江覆巨舟。
無事便騰千尺浪,與人長作一堆愁。
都緣不似蟠溪石,難使漁翁下釣鉤。
(以上見王曙編著《唐詩故事集》第四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