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9日 星期一

鄭經

鄭經

延平文王
東寧國第3代君王
在位期間:1663年-1681年
前任:鄭襲
繼任:鄭克臧
鄭經畫像.jpg
延平文王鄭經御真
年號 永曆(沿用明昭宗年號)
名諱 鄭經
封號 延平王
延平王世子
表字 賢之
式天
別名 潛苑主人
出生 1642年
立世子 1655年
逝世 1681年
廟號 太祖
諡號 文王
陵墓 武定里洲仔尾園亭
父親 延平武王鄭森
母親 延平王妃董氏
王妃 延平王妃唐氏
夫人 延平王夫人陳氏
延平王夫人賴氏
延平王夫人李氏
延平王夫人黃氏
兄弟 鎮國將軍鄭聰
嫡子 延平王鄭克塽
鎮國將軍鄭克壆
鎮國將軍鄭克均
鎮國將軍鄭克拔
鎮國將軍鄭克商
鎮國將軍鄭克圻
鎮國將軍鄭克塙
庶子 延平廢王鄭克臧
嫡女 延平郡主鄭氏(適黃肇隆
延平郡主鄭氏(適黃肇燦
延平郡主鄭氏(適陳逢泰
延平郡主鄭氏(適甘純仁
延平郡主鄭氏(適趙繼麟
延平郡主鄭氏
鄭經(1642年10月25日-1681年3月17日),為鄭成功嫡長子,與叔父鄭襲爭位勝利後,襲封鄭成功之延平王爵位,為鄭氏東寧王朝第3代君王,1663年至1681年在位,諡號文王。一名,字賢之元之,號式天暱稱」。鄭經對台灣發展貢獻不小,在位掌政期間,政治上重用輔弼大臣陳永華,賜官諮議參軍東寧總制,行宰相職統領六官,引中國官制入台灣;教育上,建文廟,除祭祀至聖孔子外,更是東寧國之太學,將漢人四書五經以及科舉制度攜入台灣。自此,台灣納入東亞文化圈範圍。

生平

叔姪爭位

鄭成功率軍攻取台灣時,世子鄭經駐防廈門,與其叔父鄭襲的乳娘陳昭娘生下鄭克臧。當時士人認為這是亂倫。鄭成功得知消息,盛怒難耐,令鄭泰前往廈門處死鄭經[1],鄭泰卻不願執行[2]。鄭經叔父鄭襲命廈門親信斬殺駐守廈門的鄭經,失敗,從此臺灣、廈門對峙。[3][4]
1662年鄭成功薨逝,臺灣的蕭拱辰等大臣,以為鄭襲應該繼位。立鄭襲延平監國,代理招討大將軍鄭經聞訊,怒不可遏,率兵攻打鄭襲,與支持鄭襲的黃昭在佳里興(今佳里區)開戰,黃昭戰死,原本支持鄭襲的將領都紛紛向鄭經投降。鄭經在陳永華等人的輔助之下,入主臺灣。殺蕭拱辰,處死黃昭祝敬等人的親信,其餘官吏均不問罪,優撫人心。[5]為示寬仁,也未處決叔父鄭襲,而將鄭襲流放於廈門,史稱鄭經靖難[6][7]
1663年,鄭襲畏懼被殺,半夜率領官吏二百二十四人,士卒一百二十人及銀錢船隻胡椒等物,偽裝成商人潛入台灣,發動政變鄭襲在混戰中被殺,史稱安平之變[8]

清荷聯軍

永曆十七年(1663年)正月,鄭經發現鄭泰和清朝暗中聯絡,和清朝談判又是由鄭泰負責,鄭經開始懷疑他的忠誠,遂監禁鄭泰,鄭泰的弟弟和兒子遂投靠清朝。不久康熙帝拒絕了鄭經條件,便拉攏荷蘭人組成聯軍對抗鄭經。十月十九(11月18日),清荷聯軍進攻金門、廈門,鄭軍不敵而棄守,退往銅山。戰後人心開始不穩,連大將周全斌也投奔清朝,鄭經遂退往台灣[9]
永曆十九年(1665年)四月,清荷聯軍進攻澎湖,卻遇到颱風無功而返。清朝因此放棄進攻臺灣,恢復和鄭氏王朝談判。鄭經曾寫信給其舅董班,稱台灣「幅員數千里,糧食數十年,四夷效順,百貨流通,生聚教訓,足以自強。又何慕於藩封?何羨於中土哉?」」[10]。故在1667年7月和談中,鄭經聲稱台灣「非屬版圖之中」、台灣「東連日本,南蹴呂宋,人民輻輳,商賈流通。王侯之貴,固吾所自有,萬世之基已立於不拔」[11]。1669年和談中,鄭經又強調鄭氏佔據台灣,是「於版圖疆域之外,別立乾坤」,又說台灣「遠在海外,與版圖渺不相涉」[12]兩次談判中,鄭經都以不接受薙髮為由拒絕。清軍威脅解除後,鄭經致力於平臺,於1666年進攻基隆。雖然鄭軍並未攻陷,荷軍終究認為基隆難以防守,於1668年棄守,荷蘭從此放棄搶奪臺灣。

發展貿易

鄭經退守臺灣後,試圖透過貿易來提升國力。因為清朝實施遷界令,他接受陳永華的提議,賄賂清朝將領進行走私[13]。由沿海流民負責轉運貨物[13],當時臺灣漢人男多女少,甚至進行婦女的人口販賣[13]。流民也負責替軍據守島嶼[13]德川幕府是鄭氏王朝重要的貿易夥伴,台灣大量輸入日本盔甲,以支援戰爭的需要,雙方的貿易量在1665年到1672年達到高峰[14], 而為了加強鄭、日的貿易關係,鄭經允許日本商人住在基隆[14]
英國東印度公司也因鄭經的邀請前來台灣,雙方於1672年簽訂通商條約[15]。鄭經因此透過英國獲得火藥兵器,英國人也幫助鄭軍訓練炮兵,鄭經還借用英軍炮兵作戰[15]

渡海西征

永曆二十八年三月十六(1674年4月21日),耿精忠響應吳三桂發起的三藩事變,以提供戰船給鄭經,換取出兵,鄭經答應。五月,鄭經從臺灣出發,抵達廈門,要求耿精忠將漳州泉州交給自己[16]。耿精忠這時已經擁有整個福建,認為鄭經兵力太少,早已取消和他共同作戰[17],拒絕鄭經的要求。鄭經於是佔領海澄同安,耿精忠則以斷絕和鄭經貿易作為報復[18],雙方開始交惡。
但是泉州漳州潮州陸續投靠鄭經,耿精忠見鄭經聲勢逐漸高漲,向他交涉,希望將泉州交還,鄭經不允許。耿精忠決定用武力奪回泉州,鄭經派劉國軒於塗嶺(今泉港區塗嶺鎮)擊退耿軍,接著又為了爭奪漳浦而發生戰鬥。直到永曆廿九年(1675年)正月耿精忠履行之前的約定,提供5艘戰船給鄭經,並以楓亭(今仙遊縣楓亭鎮)為界線,北方屬耿精忠、南方屬鄭經,雙方才停止鬥爭。
鄭經雖於之前兩次擊退廣東的清軍,仍然有潮州府的轄不肯服從。與耿精忠和解之後,鄭經打算南征潮州,他先派劉國軒擊敗尚之信,自己率軍抵達海澄。這時漳州守將黃芳度私底下和清朝聯繫,鄭經懷疑他的忠誠,要他出城和自己見面、或者是派兵一同進攻,這兩項命令黃芳度都不服從,並於六月舉兵反抗。鄭經親自包圍漳州,於十月初六(11月22日)將漳州攻陷,迫使黃芳度投井自殺。為了報復黃梧破壞鄭家,鄭經車裂黃梧、黃芳度的屍體[19],黃芳度留在漳州的族人都被處死。
永曆三十年(1676年)尚之信再次遭鄭軍擊敗,只得加入三藩陣營,並將惠州割讓給鄭經。這時鄭經已經擁有漳州泉州潮州惠州四座首府,但附近都是盟友,沒有清軍的領土讓他奪取,因此容易因領土爭奪和盟友起衝突。五月耿精忠打算會合吳三桂進攻江南,徵召汀州總兵劉應麟出師,劉應麟不願派兵[20],暗中聯絡鄭經[20],攻下汀州。
這件事造成鄭、耿同盟再次破裂,耿精忠面臨鄭、清包圍,只好向清朝投降。少了耿精忠,鄭經必須直接對抗清軍主力,他先派3萬人進攻福州,卻於十月十五(11月20日)[21]烏龍江被清軍擊敗,其他領地也相繼失守,鄭經只得退回廈門

晚年

鄭經戰敗後,試圖堅守廈門。他派出將領防守福建東、南沿海的島嶼[22],穩定軍心,等到劉國軒返回廈門,鄭經任命他統帥大軍,準備反攻閩南。1677年和談中,清朝康親王傑書向鄭經許諾,如果鄭軍撤離大陸沿海島嶼,退守台灣,就答應台灣變為藩屬,與台灣「通商貿易,永無嫌猜」」[23]永曆三十二年二月十八(1678年3月10日)鄭經派遣劉國軒先攻下虎渡橋,切斷漳州泉州的聯繫,經過約3個月的包圍,於六月初十(7月28日)攻陷海澄,但接下來在漳州泉州一帶的戰鬥,都沒取得決定性的勝利,戰況出現僵局。1678年和談中,清朝將領賴塔給鄭經信稱,如果鄭軍肯退守台灣,則「本朝何惜海外一彈丸之地」,鄭氏可永據台灣,「從此不必登岸,不必剃髮,不必易衣冠。稱臣納貢可也,不稱臣,不納貢亦可也。以台灣為箕子朝鮮,為徐福之日本」。[24]
十二月[25],清朝再度恢復遷界令福州詔安的沿海都設立要塞[26], 並且蓋圍牆當作界線[26],使得鄭氏王朝的商業活動大受打擊,無法再透過賄賂將進行交易[26]。經過多年的征戰,鄭氏王朝的財務已經嚴重透支[26],軍隊又缺乏補給[27],鄭經只得放棄東南沿海的所有據點,於永曆三十四年三月十二(1680年4月10日)退回臺灣,並將國事都交給兒子鄭克𡒉處理。
1680年,鄭經於台南建造園亭「北園別館」,為其在台灣的行館以及安養母親董氏之所,1960年改建為「海會寺」,亦名台南開元寺,至今已有將近三百年的歷史,歷經幾次修建,在建築風格上保有『伽藍格局』,為典型佛寺的形制,為國家二級古蹟。
永曆三十五年正月廿八(1681年3月17日),鄭經於承天府去世,享年40

朝政

詩作

  • 《滿酋使來有不登岸不易服之說憤而賦之》
王氣中原盡,衣冠海外留。
雄圖終未已,日夕整戈矛。
  • 《題東壁樓景自敘》
西郭樓臺近水濱,青山白雲相與鄰。
試問閣中誰隱者,昔日先朝一漢臣。
  • 《悲中原未復》
胡虜腥塵遍九州,忠臣義士懷悲愁。
既無博浪子房擊,須效中流祖狄舟。
故國山河盡變色,舊京宮闕化成丘。
復仇雪恥知何日,不斬樓蘭誓不休!
  • 《聞西方反正喜詠得誠字》
群胡亂宇宙,百折守丹誠。
海島無鸞信,鄉關斷雞聲。
義師興棘岫,壯氣撼長鯨。
旗旆荊襄出,刀兵日月明。
一聞因色動,滿喜又心驚。
原掃腥羶幕,悉恢燕鎬京。
更開朝貢路,再築受降城。
  • 《駐師澎島除夜作》
舳艫連遠漢,旗旆蔽長江。
帆影掛山路,波聲度石矼。
人家點遠浦,葓草隱孤艭。
旗動亂雲色,鼓鳴雜水淙。
淒淒寒夜火,寂寂客船窗。
漏盡更新令,春暉照萬邦。

評價

  • 美國學者丹尼·羅伊(Denny Roy):鄭經在台灣雖然稱為延平郡王、奉為正統,但當時明朝實際上早已經滅亡,而清朝又尚未統治台灣,因此實際上台灣是獨立政權[28]

家庭及關聯

父:鄭成功

藩府二鄭公子墓。為少數未被清朝遷回中國大陸的明鄭古墓。
  • 鄭聰,字哲順,號怡堂。康熙二十二年,授三品之職。
  • 鄭明,字哲熙,號熙之。康熙二十二年,授四品之職。
  • 鄭睿,字哲聖,號聖之。早卒。與鄭發合葬於今位於臺南市南區的藩府二鄭公子墓
  • 鄭智,字哲錫,號錫之。康熙二十二年,授四品之職。
  • 鄭寬,字哲碩,號碩之。不知所終。
  • 鄭裕,字哲益,號益之。康熙二十二年,授四品之職。
  • 鄭溫,字哲念,號念齋。康熙二十二年,授四品之職。
  • 鄭柔,字哲能,號能之。康熙二十二年,授四品之職。
  • 鄭發,字哲奮,號奮之。早卒。與鄭睿合葬於今位於臺南市南區的藩府二鄭公子墓
  • 鄭襲,字哲逢,號郎之。

子女

王子

排行 封號 生年 卒年 生母 配偶 備註
1
延平廢王
鄭克臧
1664年
1681年
延平夫人陳氏
延平廢妃陳氏
初為延平王世子東寧第四任國王,死於東寧之變
1
延平王
鄭克塽
1670年
1707年
延平王妃唐氏
延平王妃馮氏
東寧之變後登基,為東寧國末代國王。
2
鎮國將軍
鄭克壆


延平王妃唐氏
鎮國將軍夫人許氏
封「恭謹侯」。
3
鎮國將軍
鄭克均


延平王妃唐氏
鎮國將軍夫人柯氏

4
鎮國將軍
鄭克拔


延平王妃唐氏
鎮國將軍夫人馮氏

5
鎮國將軍
鄭克商


延平王妃唐氏
鎮國將軍夫人趙氏

6
鎮國將軍
鄭克圻


延平王妃唐氏
鎮國將軍夫人張氏

7
鎮國將軍
鄭克塙


延平王妃唐氏
鎮國將軍夫人劉氏

郡主

排行 封號 生年 卒年 生母 配偶 備註
1
延平郡主
鄭氏


延平額駙黃肇隆

2
延平郡主
鄭氏


延平額駙黃肇燦

3
延平郡主
鄭氏


延平額駙陳逢泰

4
延平郡主
鄭氏


延平額駙甘純仁

5
延平郡主
鄭氏


延平額駙趙繼麟

6
延平郡主
鄭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