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3日 星期日

張道陵 (34—156)道教創始人。 老子(生卒年不詳)姓李名耳,字伯陽。中國春秋時代思想家,著有《道德經》一書,是道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他的學説後被莊周、楊朱等人發展

張道陵 (34—156)道教創始人。第一代天師。本名張陵,東漢沛國豐邑(今江蘇豐縣)人。道書載:為漢留侯子房八世孫。建武十年正月十五夜,生於吳之天目山, 七歲讀老子道德二篇,即了其義。為太學書生,通曉天文、地理、諸子、五經、從學者千余人。永平二年(59)以直言極諫科中,拜巴郡江州令(今重慶),時年 二十六歲。
張陵因素志於黃老之道,見世風日下,不久遂棄 官隱于北邙山(今河南洛陽北)。漢章帝、和帝詔徵皆不就。後與弟子王長從淮入江西鄱陽,訴流至雲錦山(今龍虎山),煉九天神丹,三年丹成而龍虎見,山因以 名。聞蜀中民風純厚,易可教化,入蜀居鶴鳴山修道。漢安元年(142)感太上授以正一盟威之道或雲三天正法正一科術要道法文,創立了道教。立二十四治,以 祭酒分領,不喜施刑罰,廉恥治民,符水治病,百姓奉之為師。
張道陵尊老子為教祖,奉《老子五千文》撰《老 子想爾注》闡揚道教教義,稱“道”即是“一”,“一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以“道”為最高信仰。永壽二年(156),以盟威都功諸品經籙、玉冊、劍 印付子衡,與夫人雍氏升仙而去,年一百二十三歲。唐天寶七載冊贈“太師”,僖宗中和四年(884)封為“三天扶教大法師”。宋理宗加封“正一靜應顯佑真 君”。道教尊為祖天師,泰玄上相,降魔護道天尊。

老子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李耳、老聃

清源山老君岩
中國哲學
古代哲學
出生 前600年左右
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
(今河南省鹿邑縣
逝世 ?(在前470年左右)
甘肅臨洮
學派 道家
著名思想 樸素辯證法無為而治性命雙修
老子(生卒年不詳)姓,字伯陽中國春秋時代思想家,著有《道德經》一書,是道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他的學説後被莊周楊朱等人發展[1]。《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曾記載孔子曾向老子請教關於禮的問題,道家後人將老子視爲宗師,與儒家孔子相比擬。
早期的道士認為老子是太清神之下[2]。唐武宗時,老子被定為是三清尊神之一太上老君的第十八個化身[3]
老子有兩個可能的身分,一是老聃(曾擔任「守藏史」[4]),一是老萊子。確切出生地不詳,但史記記載老子是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

生平

  •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 史記正義》:「老子,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名耳,字伯陽。一名重耳,外字聃。身長八尺八寸,黃色美眉,長耳大目,廣額疏齒,方口厚唇,日月角懸,鼻有雙柱。周時人,李母懷胎八十一年而生。」
  • 上元經》:「李母晝夜見五色珠,大如彈丸,自天下,因吞之,即有娠。」

姓、氏、名、字

  • 老姓李氏,名耳,字聃。老姓出於老童顓頊之後也。而李氏出於皋陶,「理」、「李」古通,該族以官為氏。理官即今之司法官也,掌審判。後人或稱其姓李,或謂老為生而白首,或愈說愈玄,實為姓氏不分,而大作文章所致。
  • 一說先秦典籍中沒有提及「李耳」,此二字或由「老聃」二字轉出亦有可能。「耳」與「聃」字義相應。「老」和「李」古音同,「李」姓或由「老」姓轉出,如荀卿轉為孫卿。老子即老聃或許是可以確認的,如《莊子》書中時常一段話前稱老聃,後稱老子的,見於《天運》篇,《庚桑楚》篇等。
  • 司馬遷在《史記》一書的《老子韓非列傳》中總共記載了3個疑似是老子的人,分別是:李耳、老萊子、太史儋。至於哪一位是撰寫《道德經》一書的「老子」,並未說明。史學界對於《道德經》一書的作者究竟是誰,至今未有定論。中國大陸學者易中天在其講座中認為孔子向其問禮的那個「老聃」,應該不是撰寫《道德經》的作者。
  • 老子的出生地有兩個不同的版本:司馬遷《史記》中記載老子的出生地是在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5],《漢書》、《後漢書》及《資治通鑒》也沿用司馬遷的記載[6],這也是道教界的共識。但1991年時安徽省渦陽縣教師楊光在《阜陽師範學院學報》社科版上投稿《老子生地考辨》一文,得出老子「生地在今安徽省渦陽縣閘北鎮鄭店村」的結論[6][7]

孔子問道

孔子問道老子圖
孔子問道老子
  • 孔子曾向他學習禮法,在現在洛陽仍然有「孔子入周問禮碑」。《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 孔子出生於公元前五五一年。魯定公九年,公元前五〇一年,即周敬王十九年,孔子年五十一,適周問禮於老子。而後曰:「五十知天命。」或與老子有關。

名著《道德經》

  • 末年於狄道府(今甘肅臨洮)飛升。
  • 《莊子》書中載有「老聃死,秦失(佚)吊之,三號而出」[9],有人認為這是老子老死於秦國的證據。

化胡傳說

一說老子並沒有去世,而是到了西域,並對西域人實行教化,這就是所謂的「老子化胡」。老子化胡說源出東漢,漢桓帝延熹九年(166年)襄楷所上奏章中有「或言老子入浮屠」的說法。《三國志·魏書》:「浮屠所載,與中國老子經相出入,蓋以老子西出關,過西域,至天竺教胡,及浮屠弟子合二十有九。」西晉天師道祭酒王浮偽造《老子化胡經》,稱老子攜尹喜西入天竺,化為佛陀,立浮屠教。書成之後,被佛教徒指為偽經,雙方爭論持續近千年。直至元代舊事重提,朝廷舉行辯論,道教全真教失勢,被徹底焚毀,禁止流傳。

主要成就

Yin Yang
道家系列條目
道家思想
無為 齊物 逍遙
道家人物
老子 關尹子 文子 楊朱 莊子 列禦寇 劉安
道家典籍
老子》《莊子》《淮南子
相關條目
諸子百家 黃老 玄學 道教
維基主題:道家文化
道教
Yin and Yang.svg
入門
老子的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例如名句:「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這部流傳兩千多年的《道德經》是跨時代的作品,在不同的時代,這部作品會被解釋出不同的含義。據統計,道德經是僅次於基督教聖經》被翻譯語言最多的一部作品[10]。《道德經》被翻譯為多國文字。
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於吾人生命上主張自然,講究致虛極,守靜篤、不與人爭的修持。
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的無為而治和現代共識主動性同出一轍。老子有一段話常被視為對為政者的箴言:「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在宗教概念上,當時最崇高的信仰為天;故天基本上為「意識天」,但老子將之破除,將天化成「自然天」。於《道德經》 原文中,可見得老子對天的看法是自然無為。於現存通俗本中第五章首行即曰:「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此處之不仁,並非無仁心,而是指無心而為,亦如文 中的曾提及的「為而不恃」、「長而不宰」為相同意涵,故其實老子當時的諸多論述是為破除神鬼論,而非後人將其奉之為神之觀念。
總體而言,老子之思想並非消極、裹足不前的,而是正面積極的要求吾人順應自我之心性,發揮自我之能事,他就要人「為」但是是「無心而為」不執著於功名利祿,發揮自我之能動性,讓人擁有最大的自主性去發揮自我生命之所長。
主要著作,亦是唯一著作為《道德經》。

思想大要

漢書‧藝文志》謂:「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後知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術也。」西漢史學家司馬談《論 六家要旨》謂:「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贍足萬物。其為術也,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 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其術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無成埶,無常形,故能究萬物之情。不為物先,不為物後,故能為萬物主。」

道教中的老子

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祖。從《列仙傳》開始,把老子列為神仙,還說老子重視房中術東漢時期,成都王阜撰《老子聖母碑》,把老子和合而為一,視老子為化生天地的神靈。成為了道教創世說的雛形。而在漢桓帝時,漢桓帝更是親自祭祀老子[11],把老子作為仙道之祖。其道教尊稱名稱為「道德天尊」,俗曰「太上老君[12],也是道教三清道祖之一。
道教中的老子,三清之太上老君。

歷代尊號

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追尊為太上玄元皇帝[13]
唐玄宗分別追尊老子為:
  • 天寶二年(743年),追尊廟號大聖祖諡號玄元皇帝
  • 在天寶八載(749年),追尊為聖祖大道玄元皇帝
  • 在天寶十三載(754年),上尊號為大聖祖高上大廣道金闕玄元天皇大帝

圖集

老子(李耳、老聃)
老子遇尹喜 
畫老子騎牛,縱101.5厘米 橫55.3厘米 中國國立故宮博物院 
File:ThaySangLawCin.jp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