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4日 星期五

和氏之璧,隨侯之珠,三棘六異,此諸侯良寶也。 (墨子)



和氏之璧,隨侯之珠,三棘六異,此諸侯良寶也。 (墨子)
   “完璧歸趙”的故事想必大家都早已文詳耳熟,“珠聯璧合”一定也是知道的吧。而在當時與“和氏璧”齊名天下的“隨侯珠”您知道嗎?由於歷史的諸多原因,“和氏璧”之間“隨候珠”名氣的反差越來越大。甚至後者有被漸漸忘卻的嫌疑。近日與徐夢梅老師探討“和氏之璧”,勾起了我對“隨候珠”的興趣。我使勁在記憶中撈著那麼一點尚留的痕跡,拙筆擬文,來和先生呼應。權作拋磚引玉。
   “隨候珠”是春秋戰國時期隨國(也稱作“曾國”)的珍寶,與“和氏璧”並稱為“春秋二寶”或“隨和”。傳說隨國的君主隨侯在一次出遊途中看見一條受傷的大蛇在路旁痛苦萬分,隨侯心生惻隱,令人給蛇敷藥包紮,放歸草叢。這條大蛇痊癒後銜一顆夜明珠來到隨侯住處,說:“我乃龍王之子,感君救命之恩,特來報德。”這就是被稱作“靈蛇之珠”的“隨侯珠”​​。歷史上《搜身記》對他的的描述:“徑盈寸,純白而夜光,可以燭室”。 《淮南子》曰其:“隨侯之珠,卞和之璧,得之者富,失之者貧”。 《莊子·讓王》亦云其:“今且有人於此,以隨侯之珠,彈千仞之雀,世必笑之,何也?則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輕也。”隨侯得了這顆珠,封為國寶,起名“隨侯珠”。楚國伐隨的時候,隨侯把珠子進貢給了楚王,隨侯雖然不在了,但龍子獻珠的傳說一直流傳到今天。但最終這顆寶珠還是落入了秦始皇的囊中,並和“和氏璧”命運相同,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之中,銷聲匿跡了。
    那麼“隨候珠”到底是什麼材料製成的寶物呢?歷來專家學者眾說紛紜,正史野史各論千秋。有說是珍珠,有說是料珠,有說是螢石。珍珠;根據當地山川激流的條件,不適應河蚌生長。碳酸鈣的成分很容易分解再加上珍珠本身不可能這麼大(先秦一寸等於2.36厘米)也不能發光,故基本否定了。料珠;近年在曾侯乙墓中出土了戰國時代的玻璃珠實物,有專家認為就是文獻中所提的著名的“隨侯珠”。但,料珠不是完整的球,中間有孔並有彩繪與其上。特別是蜻蜓一般的眼睛裝飾而且也不會發光,也基本否定了。螢石;湖北隨州雖有螢石的礦資源,但由於地殼的運動,造成當地的螢石資源在地形的擠壓中斷裂、破碎。不可能加工成球形物體。還是給予否定了。
   金剛石學名;鉀鎂煌斑岩、球形橄欖石(鳳凰球);金剛石的晶體,多呈珠球狀、無色透明、強烈的光澤,金剛石在日光下爆曬,在暗室裡可以看見不同顏色的磷光。至於一寸有餘,金剛石是有那麼大的。特別是金剛石具備發光的特性,(在24°反射角)能放射絢麗多彩的折射光彩再者地理環境又比較相近。有報導:“1988年,一支由宜昌地質礦產研究所為負責單位的研究組進駐大洪山。10年的研究結果表明:大洪山“金伯利岩”實為鉀鎂煌斑岩。在隨州、宜城、鍾祥、京山有近百個鉀鎂煌斑岩體,構成長約70公里、寬1至6公里的岩帶。該岩帶是我國目前發現的鉀鎂煌斑岩中規模最大、岩體數目最多的岩帶。它是金伯利岩與煌斑岩的過渡類型,在世界上分佈也極少。尤其是由海底火山爆發形成的鉀鎂煌斑岩在世界上尚屬首例,科研價值不容忽視。”充分證明了“隨候珠”極有可能就是金剛石。
   寶物的論定,質量上問題的還需專家費心操勞,實質性的存在還在猜測之中。 “隨珠和璧”的國寶需要我們的共同愛護,“隨珠彈雀”得不償失。愛護才能擁有。愛護才會相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