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31日 星期一

納豆是日本常見的傳統發酵食品,由黃豆通過納豆菌(枯草桿菌)發酵製成豆製品,具有黏性,不僅保有黃豆的營養價值、富含維生素K2、提高蛋白質的消化吸收率,更重要的是發酵過程產生了多種生理活性物質,具有溶解體內纖維蛋白及其他調節生理機能的保健作用。調查指出日本人食用納豆的歷史已超過一千年。

納豆[編輯]


混入醬油的納豆

起源[編輯]

古書《和漢三才圖會》記載:『納豆自中國以來開始製作。』始於中國的豆豉,日本也曾稱納豆為「豉」,平城京出土的木簡中也有「豉」宇。由於豆豉在僧家寺院的納所製造後放入甕桶貯藏,後由禪僧從中國傳播到日本寺廟,所以納豆首先在寺廟得到發展,是以亦稱「唐納豆」或「鹹納豆」。隨後依當地環境發展出納豆,如日本不用豆豉而用大醬,或用醬油不用豉汁。在日本更基於各地區特色,傳承出諸如大龍寺納豆、大德寺納豆、一休納豆、大福寺的濱名納豆、悟真寺的八橋納豆等等地方特產。

製作方式[編輯]


傳統包裹在稻草中的水戶納豆

現代在工廠製作的納豆
傳統製法將蒸熟的黃豆稻草包裹起來,稻草浸泡在100度的沸水中以殺菌消毒,並保持在攝氏40度放置一日,稻草上常見的枯草桿菌(納豆菌)因可產生芽孢而耐熱度高,殺菌過程不受破壞,高溫培養速度快也能抑制其他菌種,並使黃豆發酵後產生黏稠的絲狀物,這種黏稠外觀主要來自成分中的穀氨酸,被認為是納豆美味的來源。
二十世紀後期高品質稻草取得不易,多已改用保麗龍或紙製容器盛裝販售。因此現代的製作方式,是利用蒸過的黃豆加上人工培養出的納豆菌混合後,直接放在容器中使之發酵,黃豆以外之某些食品亦能製成納豆。
而製作清酒時,原料的中若不慎受納豆菌沾染,以其快速的繁殖速度,將抑制釀酒所需的酵母菌。釀清酒處所不可出現納豆,其他發酵食品可能也有類似情況,製程需多加留意。
納豆菌屬於弱酸性,會阻礙乳酸菌製造的乳酸。在技術上已經開發出氣味較弱的納豆,但由於使用了活發性較低的納豆菌種,容易造成其他細菌的增殖空間。此外,納豆菌的天敵是會寄生在細菌上的噬菌體病毒,在噬菌體開始作用後會降低納豆菌的活動力,並可能造成其他細菌開始繁殖,因此應避免食用超過保存期限的納豆。

食用方式[編輯]

傳統上先將納豆加上醬油日式芥末(一般在百貨所賣的盒裝納豆,使用的是日式淡醬油還有黃芥末),攪拌至絲狀物出現,置於白飯上食用,是為納豆飯。也有人將納豆和生雞蛋茗荷、蘿蔔、柴魚等各種食材一起混合。在北海道東北地方有時也將納豆和砂糖混合。亦有加上美乃滋的創意吃法。若未經攪拌便加入醬料會使水分過多,粘性也會有所消減,蔥和芥末則能抑制「納豆氨」刺鼻的氣味。不習慣吃納豆者則以為是腐壞的水煮黃豆。

納豆的營養[編輯]

納豆含有黃豆全部營養,再加發酵後增加的特殊養份,含有皂素,異黃酮,不飽和脂肪酸,卵磷脂,葉酸,食用纖維,鈣,鐵,鉀,維生素及多種胺基酸、礦物質及100多種以上的種類,維生素K2,二砒啶酸等重要養分,適合長期食用維護健康。
經日本的醫學家、生理學家研究得知,大豆的蛋白質具有不溶解性,而做成納豆後,變得可溶並產生胺基酸,而且原料中不存在的各種酵素會由於納豆菌及關聯細菌產生,幫助腸胃消化吸收。納豆的成分是:水分61.8%、粗蛋白19.26%、粗脂肪8.17%、碳水化合物6.09%、粗纖維2.2%、灰分1.86%,作為植物性食品,它的粗蛋白、脂肪最豐富。納豆系高蛋白滋養食品,納豆中含有的醇素,食用後可排除體內部分膽固醇、分解體內酸化型脂質,使異常血壓恢復正常[1]

研究與發展[編輯]


  • 醜聞
    [編輯]日本:有日本機構研究出納豆中產生粘的成份可以製成出納豆粉末。

2007年1月7日,日本關西電視台生活資訊節目《發掘!真有其事大百科Ⅱ》(発掘!あるある大事典Ⅱ)宣稱「根據美國專家的飲食研究,進食納豆可以有效減肥」。及後,該段內容被日本《週刊朝日》發現內容不實,《週刊朝日》並揭發該節目製作單位「日本Telework股份有限公司」(日本テレワーク株式会社,Japan Television Workshop Co., Ltd.)揑造研究數據。2007年1月21日,關西電視台社長千草宗一郎為此公開道歉

石井四郎(いしい しろう;1892年6月25日-1959年10月9日),日本千葉縣加茂村人,日本軍人。日軍731部隊首腦。為了證明其研究的有效而獲得經費,他曾親身用自己設計的凈水器將尿和污水凈化後飲食,據說該凈水器還曾在硫磺島等戰事中發揮作用

石井四郎

石井四郎
Shiro-ishii.jpg
石井四郎1932年於陸軍軍醫學校防疫研究室
出生1892年6月25日
日本千葉縣加茂村
去世1959年10月9日(67歲)
日本東京
效命大日本帝國
軍種War flag of the Imperial Japanese Army.svg 大日本帝國陸軍
服役年份1921年-1945年
軍銜陸軍中將
統率關東軍731部隊
參與戰爭中國抗日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曾領導部下在中國等地進行活人細菌感染、解剖實驗。
據稱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石井四郎用其細菌研究的資料數據和駐日美軍進行交易,逃避了戰爭法庭的審判。之後隨著1952年後日美締結和約,日本政府得到了赦免戰犯的權力,於是一大批B C類戰犯都得以免於罪責(靖國新論)。
1952年,中國出版的刊物《世界知識》中的《抗議侵朝美軍的滔天罪行》一文聲稱石井四郎等原731部隊成員前往韓國,協助進行細菌戰。此說法後來被藤井志津枝重複。
戰後石井四郎對禪著迷,宛如禪僧般地生活,每天都去若松町自家附近的月桂寺,向僧侶請教。最後入了基督教。[1]
1959年10月9日,石井四郎因喉頭癌於國立東京第一醫院病逝,卒年67歲







石井四郎(いしいしろう、1892年6月25日- 1959年10月9日)日本陸軍中將(軍醫出身),醫學博士,侵華日軍七三一部隊首腦,戰犯。因作為731部隊的創辦者進行許多人體實驗,開發了細菌武器而知名。
編輯摘要
中文名:石井四郎別名:いしいしろう
籍貫:日本千葉縣加茂村性別:
國籍:日本出生年月:1892年6月25日
去世年月:1959年10月9日職業:侵華首腦搞人體實驗製造細菌武器
畢業院校:京都帝國大學身高:180厘米
  • 1

石井四郎- 人物簡介 

石井四郎石井四郎,日本千葉縣加茂村人,日本軍人。日軍部隊731首腦。長相魁偉,有著日本人罕見的1.8米的高個子。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期間,曾率領兄弟及同村親兵在中國等地對無辜平民而進行活人細菌感染、解剖實驗,致使不完全統計約有1萬餘名中國人、朝鮮人、俄羅斯人、美國人、英國人被活生生的進行細菌實驗後無麻醉解剖至死。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石井四郎用其殘殺萬餘人類生命得來的細菌殺人方法的資料數據和美國總統杜魯門進行陰謀交易,逃避了戰爭法庭的審判。

石井四郎- 人物性格 

他在念中小學時,就表現出記憶力很強,但同級同學中也有人反映石井四郎魯莽、粗暴

石井四郎- 人物年譜 

任軍醫少佐時的石井四郎任軍醫少佐時的石井四郎圖冊
1892年6月25日,生於日本千葉縣山武郡千代田村加茂地方。 
1920年12月,京都帝國大學醫學部畢業。 
1921年1月20日至4月9日,任近衛兵師團軍教練,軍醫中尉。
1922年8月1日,任東京第一陸軍醫院醫官。
 1924年8月20日,晉升為軍醫大尉。
1924---1926年,京都帝國大學研究生院從事細菌學、血清學、防疫學、病理學研究。
1926---1928年,京都衛戍病院醫官。
1928年4月---1930年4月,赴歐、亞、非、美考察細菌戰有關問題。
1930年8月1日,晉升軍醫少校,東京陸軍軍醫學校教官。
1932年,在東京陸軍軍醫學校組建防疫教研室。
1933年,在我國東北背蔭河建立細菌戰部隊,任部隊長。
1935年8月1日,晉升為軍醫中校1938年3月1日,晉升為軍醫大校。
1940年8月1日,任關東軍防疫給水部部長,兼任陸軍軍醫學校教官。曾親自帶隊參加對寧波空投帶菌跳蚤的鼠疫戰。
1941年3月1日,晉升為軍醫少將,曾親自參與對常德空投帶菌跳蚤的鼠疫戰。
1942年7月,石井四郎因犯貪污軍費罪被撤職。
1942年8月,調任在山西的第一陸軍軍醫部部長。 
1944年夏,石井調回日本,在陸軍軍醫學校建立細菌研究總部,再次從事細菌戰研究。
1945年3月1日,重新調回哈爾濱第731部隊任部隊長,晉升為中將,準備大生產,孤注一擲進行最後一戰。
 1945年8月9日,戰敗後,石井隨第731部隊全體撤回日本。
 1946年1月17日至2月25日,石井四郎接受了美國細菌戰專家湯姆森的審訊。
1947年,石井向美軍要求,把731部隊的情報資料數據全部提供給美國,作為交換條件,免除其全體人員的戰犯罪。美國同意了他的請求,從此他們一直被美國包庇下來。
1959年10月9日,石井四郎患喉癌,死於東京

石井四郎- 主要言論 

石井四郎石井四郎認為:缺乏資源的日本要想取勝,只能依靠細菌戰。還說“日本沒有充分的五金礦藏製造武器所必需的原料,所以日本務必尋求新式武器,而細菌武器的第一特點是威力大,鋼鐵製造的砲彈只能殺傷其周圍一定數量的人,細菌戰劑具有傳染性,可以從人再傳染給人,從農村傳播到城市,其殺傷力不僅遠比砲彈為廣,死亡率非常高。第二 ​​個特點是使用少量經費即可製成,這對鋼鐵較少的日本尤為適合。”1930年4月石井從歐、美考察歸來後,即開始了進行細菌戰的準備。石井的理論是:“軍事醫學不僅僅是治療和預防,真正的軍事醫學的目的在於進攻。”經過了多年的研究後,石井向參謀本部報告說:“第七三一部隊已研究好了用感染鼠疫的跳蚤作為細菌武器的方法,說這方面所達到的成績可以大規模地實際應用於戰爭目的。”1940年前後石井說:“除指揮關東軍細菌戰部隊外還指揮華北、華中,華南及南太平洋方面的細菌戰部隊。”1945年3月石井重回731部隊,準備大生產,打一場大的細菌戰。石井在多次集會上說:“是細菌部隊拯救了日本國家。”戰敗後,石井向盟軍司令部人員詭稱“創建731部隊是為了保衛日本,研究細菌戰是為了自衛。”

石井四郎- “發明創造” 

石井四郎發明的細菌陶瓷炸彈石井四郎發明的細菌陶瓷炸彈圖冊
石井四郎自稱進行過20年的細菌戰研究,有過不少建樹,他的五項“發明創造”包括:
(1)石井式濾水器;
(2)石井式細菌培養箱;
(3)石井式陶瓷細菌彈;
(4)石井王牌武器:帶鼠疫菌的老鼠和帶鼠疫菌的跳蚤彈;
(5)最殘酷喪失人性的“人體試驗和活殺觀察”。[1]

石井四郎- 人物生平 

醫學博士

石井四郎生於1892年6月25日,原籍是日本千葉縣山武郡千代田村,其家是佔有千代田村一帶土地的大地主,石井四郎兄妹4人,他 ​​是次子,在家排行第四。他起家於日本京都帝大的醫學系。帝大畢業後,以軍官候補生的身分參加了陸定。以後又通過軍隊的途徑,以代培學員的身分在京都帝大研究生院學習了一段時間,專門學習研究病理學和細菌學。以後作為陸軍的一個乾部、一個職業軍人,在軍界一直是青雲直上,由中尉到上尉。1927年石井四郎提出了一篇有關防疫學的論文,獲得了醫學博士。

惡念初起

1930年又被升為三等軍醫醫正,擔任了陸軍軍醫學校的教官。石井四郎的同伴證實他對德國的“鐵血宰相”俾斯麥崇拜得五體投地,並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歐洲列強使用的毒氣戰而深深吸引著。這些是不是石井四郎後來瘋狂從事細菌研究、成為毫無人性的殺人狂的最初誘因呢?也未可知。但從其後來走過的歷程和所從事的“事業”看,他以考察為名,實則是密探進行間諜活動。派他去歐洲的正是他以後作為“救命恩人”來供奉的日本陸軍省第一課課長永田大佐。1931年秋,石井四郎由歐洲回國,恰在該年9月,日本侵略我國東北的“九一八”事變爆發了。石井四郎回日本後,曾向上級介紹了歐洲各強國、特別是納粹德國已把細菌轉用於武器的試驗情況。並認為“日本也應該習早開始基礎研究”。那時,石井四郎已有了把細菌當做武器用於戰爭的惡魔想法。

願望初現

石井四郎歸國後不久,便被派到陸軍第一醫院工作,擔任了陸軍軍醫學校的教官,並兼任陸軍武器工廠總廠幹部職務。這就為其要在日本搞出一套細菌戰術的野心創造了條件。“九一八”事變後,石井四郎積極倡導創建細菌部隊。他的倡導得到了日本陸軍省軍務局長(當時是課長)永田鐵山的讚賞和日軍參謀本部戰略第一課課長鈴木大佐和尾塚隆二等人的支持。戰後審判-塚隆二時,他供認:“我具體承認我所犯的罪是我從1931年起就贊成石井四郎關於日本必須準備細菌戰的思想,1934年至1937年我主管日本陸軍省軍醫署衛生科時,又積極參與了在關東軍建制內成立一個專門研究細菌武器及防疫事宜的部隊,即七三一部隊,以及撥調相當專家去配備這個部隊,並促成任命一位細菌戰思想家石井四郎任七三一部隊。”於是在軍部的積極支持下,石井四郎所倡導建立細菌部隊的想法得到初步實現。

營建魔窟

1932年8月,經上級批准,在東京新宿區若松町的日本陸軍軍醫學校內設立了以石井四郎為首的防疫研究室,正式開始了細菌的研究培養工作。最初,這個防疫研究規模較小,只有5個人,一間經過改建的地下室。可是,隨著細菌研究、培養工作的發展,小小的一間地下室已難以應付,在石井四郎的請求下,上級准其新建一座專供防疫研究室使用的樓房。新建的防疫研究總面積共有1795平方米,即使如此,石井四郎的“用武之地”的胃口還在擴大。他親筆寫了一分報告,請陸軍省軍醫總監西漢行藏中將轉交陸軍大臣荒木貞夫。他在此報告中說:“由於軍部不斷地指導和鼓舞,使得以石井中佐為首的陸軍細菌研究班,對於細菌武器的研究,迅速地得到了一寂的成績。現在,我們感到,對於細菌武器的研究,是必須加以實驗的時候了,我們要求軍部,把我們全體調到滿洲,使我們用來維護皇軍的細菌武器得以高度的發展。”日本的大本營接到報告後,很快批准了此報告,決定在“滿洲”建立細菌研究機構,並由石井四郎等籌建此項工作,石井四郎積極新赴“滿洲”,投身於細菌研究機構的建設工作。這就是我們前面提到細菌部隊的組建過程。

殘酷實驗

石井四郎在背蔭河進行的細菌人體實驗重點,放在炭疽、鼻疽、鼠疫和霍亂三四種的接觸傳染病病菌上;此外,還利用人體進行毒氣瓦斯、毒液實驗;同時以人體為“材料”來進行凍傷實驗。時任關東軍參謀長的岡村寧次曾到背蔭河視察,對凍傷實驗尤為關注,因為關東軍在中國東北鎮壓抗日武裝及日後與蘇軍作戰時,面臨的嚴重問題便是嚴寒下凍傷威脅。視察後,岡村寧次給上司的報告書中寫道:“凍傷最好的治療方法是在攝氏37度的水中浸泡”,這一發現是“根據使用人體用各種方法經過反复的試驗所獲得的寶貴的數據而得出”。 

細菌戰爭

1939年5月,日軍與蘇、蒙軍發生衝突,石井四郎視為進行細菌戰試驗的最好機會,他制定了具體實施方針政策案。6月份石井四郎在海拉爾儲備了2000多枚載有疽、傷寒、霍亂菌的砲彈,準備發射到蘇軍陣地。到了7月份,關東軍司令官植田謙吉為挽回日軍的敗局,終於答應了石井四郎所求。欣喜望外的石井四郎將731細菌部隊當時僅有的400餘名各種從事細菌戰人員抽調一半,以“關東軍防疫班”名義參戰。並將22. 5公斤沙門菌和傷寒菌投入哈拉哈河中。在7、8月份,石井四郎又將早在6月份儲存在海拉爾的細菌彈運至前線,發射到蘇軍的陣地上。1939年10月1日,731細菌部隊作為衛生部隊在日軍軍史上首次獲得的戰功獎狀。由第6軍司令官荻州立兵中將親自頒發,石井的正面半身照片附著報紙選擇性的報導了。石井個人功四級金鵄勳章。

逃脫審判

日本投降,石井四郎扔下部屬,搶先逃命回國。而731細菌部隊奉照石井逃離前的殺人滅蹟的指令,除炸毀“四方樓”以銷毀罪證外,還殺害了所有供實驗用的被關押的人。而隱居在千葉老家的石井四郎由於害怕成為戰犯,他連假葬禮都準備好了,他的助手內藤良一陸軍中佐與美軍談判,以提供人體實驗和細菌研究資料為條件,換取了美國對731部隊有關人員免除戰爭責任,逃脫了審判。[2]





楊森(1884年2月20日-1977年5月15日)[1]舊名淑澤、伯堅,字子惠,四川省順慶府廣安州龍台寺(在今廣安市廣安區)人。國民革命軍中將,川軍高級將領。

楊森

楊森
Yang Sen.jpg
基本資料
性別
政黨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籍貫四川省廣安縣
出生1884年2月20日
 大清四川省順慶府廣安州
逝世1977年5月15日(93歲)
 中華民國臺北市
學歷
  • 四川陸軍速成學堂畢業 1911
  • 高等軍事部畢業
經歷
  • 陸軍第十七鎮步隊第六十五標排長
  • 四川陸軍第一師張邦本團第三營營長
  • 護國軍第一軍總部參謀 1915-
  • 滇軍第二軍參謀長
  • 北洋政府參謀總長 1925.05-1926.01
  • 國民革命軍第二十軍軍長 1926.10-1944.12
  •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 1927.07.06-1928.01
  • (國民政府)四川省政府委員 1928.11-1929
  • (國民政府)四川省政府委員 1931.02-1934.12
  • (國民政府)第六軍團團長 1938-1939
  • (國民政府)第九戰區副司令長 1939
  • (國民政府)第二十七集團軍總司令 1939
  • (國民政府)滇黔綏靖公署副主任 1944.12-1948.04
  • (國民政府)川康軍事整理委員會委員 1937
  • (國民政府)貴州省政府委員 1945.01-1948.04
  • (國民政府)貴州省政府主席 1945.01-1948.04
  • 中國國民黨(第六屆)中央監察委員 1945.05-
  • (國民政府)貴州省保安司令部司令 1945.06-1948.04
  • (國民政府)重慶市政府市長 1948.04-1949
  • 中國國民黨重慶市市黨部主任委員 1948.04-1949
  • (國民政府)重慶綏靖公署副主任 1948.08-1949
  • (國民政府)川陝甘邊區綏靖公署主任 1949
  • (國民政府)重慶衛戍總司令部總司令 1949.11-1949.12
  • 西南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 1949.06-1949.12
  • 總統府戰略顧問 1950.04-1952.10
  • 總統府國策顧問 1952.10-1977.05.15
  • 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理事長 1961-
  • 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名譽理事長 -1977.05.15
Yang Sen2.jpg
楊森(1884年2月20日-1977年5月15日)[1]舊名淑澤伯堅,字子惠四川省順慶府廣安州龍台寺(在今廣安市廣安區)人。國民革命軍中將,川軍高級將領。

生平[編輯]

北京政府時代[編輯]

楊森早年有志於學問,入順慶府聯合中學堂學習。後來轉而從軍,1904年(光緒30年)入四川陸軍速成學堂。在校期間,1906年(光緒32年)加入中國同盟會
1908年(光緒34年)自速成學堂畢業,加入四川的新軍第十七鎮朱慶瀾任該鎮統制)。[2][3][4]
1911中華民國成立後,楊森成為川軍二次革命之際,初屬革命派,後被滇軍黃毓成部俘虜,乃加入滇軍。
1915年(民國4年)12月,護國戰爭爆發,楊森作為蔡鍔手下第2梯團趙又新的隨從回到了四川。[2][3][4]此後,楊森仍屬滇軍。
1920年(民國9年)3月,為響應「川人治川」的口號,楊森發表脫離滇軍宣言,從而復歸川軍。此後,他積極參與掃蕩四川境內的滇軍。
1921年(民國10年)2月,楊森升任川軍第2軍軍長,駐紮重慶[2][3][4]
後來,楊森和川軍的劉湘合力擊敗南方政府派的熊克武。1923年(民國12年)8月,吳佩孚任命楊森為中央陸軍第16師師長。9月授予陸軍中將。
1924年(民國13年)3月,升為陸軍上將,5月任命為四川督理。楊森率部駐紮成都,成為川軍內最大的勢力。然而,劉湘和其他川軍指揮官對楊森的反感與日俱增。[5][2][3][4]
1925年(民國14年)7月,楊森在吳佩孚的支援下開始了四川統一之戰。劉湘和其他川軍指揮官則結成反楊聯盟,同黔軍袁祖銘共同攻撃楊森。8月,楊森慘敗,退出四川,一度依賴吳佩孚。但隨後,劉湘同袁祖銘發生對立,楊森和劉湘重新修好,楊森重歸四川,和劉湘共同將袁祖銘逐出四川。
1926年(民國15年)5月,吳佩孚任命楊森為四川省長。[2][3][4]9月萬縣慘案中,楊森同英國軍隊交戰[6]

國民政府時代[編輯]

1926年10月,隨著中國國民黨勢力擴張,楊森宣布加入國民革命軍,被任命為國民革命軍第20軍軍長。但是,1928年(民國17年)1月,楊森因庇護吳佩孚而被問罪免職。[2][3][4]
即便如此,楊森仍忠於國民政府。1936年(民國25年)2月,楊森升為陸軍中將。抗日戰爭爆發後,楊森任國民革命軍第6軍團軍團長,在上海方面展開軍事活動。
1938年(民國27年)1月,任第27集團軍總司令。1939年(民國28年)10月,兼任第9戰區副司令長官。[2][3][4]
抗日戰爭結束前的1945年(民國34年)1月,楊森被任命為貴州省政府主席。1948年(民國37年)7月,轉任重慶市長。1949年6月,兼任西南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同年12月,中國西南部的國軍潰敗,楊森逃往台灣。此後,楊森歷任總統府國策顧問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理事長、中國奧林匹克委員會主席。[2][3][4]
1966年(民國五十五年)8月15日,楊森登上玉山。民國六十年(1971年)重陽節,楊森再度登上玉山。[7]
1977年(民國66年)5月15日,楊森在台北病逝。享年94歲(滿93歳)。[2][3][4]

家庭[編輯]

楊森贈給中華民國國會眾議院議長吳景濂的照片
楊森一生有原配妻子1人、續弦妻1人、妾11人,兒子21個,女兒22個。
  • 第一任妻子(元配):張氏,無子女。
  • 第二任妻子(續弦):譚正德,又名譚繼貞,四川廣安人,有長子楊漢忻、次子楊漢烈
  • 三姨太:劉谷芳,雲南祿豐人,有子女5人。
  • 四姨太:田蘅秋,四川閬中人,有子女7人。
  • 五姨太:蕭邦瓊,四川瀘縣人,有子女5人。
  • 六姨太:陳順容,又名陳鳳英,有子女5人。
  • 七姨太:曾桂枝,貴州畢節人,有兩個女兒。1929年被楊森殺害。
  • 八姨太:汪德芬,四川成都人,有子女4人。
  • 九姨太:蔡文娜,四川瀘縣人,有兩個兒子。被楊森殺害。
  • 十姨太:鄭文如,四川重慶人,有子女2人。
  • 十一姨太:胡潔玉,四川廣安人,後成為美國核物理學教授,有一個女兒。
  • 十二姨太:張靈鳳,台灣新竹人,17歲時成為90歲的楊森的如夫人,有一個女兒。[8]

參考文獻[編輯]

  1. ^ 徐友春主編『民國人物大辭典 増訂版』2114頁、吳嘉陵「楊森」作生於1884年2月20日。徐必鴻「楊森」作生於1882年3月13日;Who's Who in China 3rd ed.,p.906作生於1887年。徐友春主編『民國人物大辭典 増訂版』、吳嘉陵「楊森」作卒於1977年5月15日。徐必鴻「楊森」作卒於1977年5月17日。
  2.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徐必鴻「楊森」民國高級將領列傳 1. 解放軍出版社. 1998. ISBN 7-5065-0261-5.
  3.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吳嘉陵「楊森」謝本書主編. 西南十軍閥.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3. ISBN 7-208-01642-9.
  4.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徐友春主編. 民國人物大辭典 増訂版.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7. ISBN 978-7-202-03014-1.
  5. ^ 劉壽林等編. 民國職官年表. 中華書局. 1995. ISBN 7-101-01320-1.
  6. ^ 日本外交文書デジタルアーカイブ 大正15年(1926年)第2冊下巻
  7. ^ 中外雜誌1999年66卷(389-394期),第140頁
  8. ^ 吳越,楊森的姨太太們,載 吳越文選,於2012-11-28查閱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北洋政府
前任:
劉湘(四川善後督辦)
四川督理
1924年5月 - 1925年2月
繼任:
(改稱四川督辦)
前任:
(四川督理改稱)
四川督辦
1925年2月 - 5月
繼任:
劉湘(四川督辦)
鄧錫侯(四川清鄉督辦)
前任:
李烈鈞
參謀總長(署理、未就任)
1925年5月 - 1926年1月
繼任:
劉汝賢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
前任:
吳鼎昌
貴州省政府主席
1945年1月 - 1948年4月
繼任:
谷正倫
前任:
張篤倫
重慶市長
1948年4月 - 1949年12月
繼任:
(廢止)
體育角色
前任:
鄧傳楷
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理事長
1961年2月24日-1973年6月
繼任:
黎玉璽
前任:
鄧傳楷
中國奧林匹克委員會主席
1961年2月24日-1973年6月
繼任:
黎玉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