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13日 星期四

商鞅(前390年-前338年),中國戰國時代政治家、統帥,法家法派[註 1]代表人物。衞國國君的後裔,姬姓,故稱為衛鞅,又稱公孫鞅。[3]後因在河西之戰中立功獲封於商[註 2]十五邑,號為商君,故稱之為商鞅。

商鞅

 
 
商鞅
Shangyang.jpg
商鞅像
別稱公孫鞅、衛鞅
公孫、衛、商
時代戰國
國家衛國→魏國→秦國
官位(魏國)中庶子→(秦國)左庶長→大良造→商君
爵位商君
出生日期前390年
出生地點衛國
逝世日期前338年
逝世地點彤地
學派法家法派
著作商君書
Fa character.jpg
法家系列條目
法家人物
春秋管仲士匄子產
戰國李悝吳起慎到申不害
   商鞅李斯韓非
法家著作
商鞅(前390年-前338年),中國戰國時代政治家、統帥,法家法派[註 1]代表人物。衞國國君的後裔,姬姓,故稱為衛鞅,又稱公孫鞅[3]後因在河西之戰中立功獲封於商[註 2]十五邑,號為商君,故稱之為商鞅
商鞅早年學習法家、兵家雜家思想,後侍奉魏國國相公叔痤中庶子秦孝公秦國國內頒布求賢令後由魏入秦,通過變法改革將秦國改造成富裕強大之國,史稱商鞅變法。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國的戶籍、法律、軍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區劃、稅收、度量衡以及民風民俗;經濟上商鞅主張重農抑商、獎勵耕織;軍事上商鞅作為統帥率軍收復了河西地區(今山西陝西兩省間黃河南段以西地區)部分失地。但商鞅在變法改革過程中制定了嚴酷的刑法打擊舊貴族、迫害百姓,招致了普遍的怨恨,商鞅本人也遭到舊貴族勢力的報復,最終身亡。
商鞅及其變法對法家學派有著深遠的影響,法家學派後人將商鞅的言行與思想及其後學著作彙編成《商君書[註 3]司馬遷著《史記》時,為商鞅單獨立《商君列傳》。此外,現代學者馬非百著《秦集史》、王蘧常著《秦史》時,都將商鞅和其門客尸佼合立於《公孫鞅傳》。[6][7]



生平

早年

商鞅是衛國國君的後代,年輕時喜歡刑名法術之學,[8]李悝吳起的影響很大。[9]他向尸佼學習雜家學說,[10]後侍奉魏國國相公叔痤任中庶子[註 4]。公叔痤病重時向魏惠王推薦商鞅,說:「商鞅年輕有才,可以擔任國相治理國家」,又對魏惠王說:「主公如果不用商鞅,一定要殺掉他,不要讓他投奔別國。」魏惠王認為公叔痤已經病入膏肓,語無倫次,於是皆不採納。公叔痤轉而讓商鞅趕緊離開魏國,商鞅明白魏惠王不採納公叔痤用他之言也不會採納殺他之言,所以並沒有立即離開魏國。[8]

投奔秦國

前362年,秦孝公繼位。當時黃河殽山以東的戰國六雄已經形成,淮河泗水之間有十多個小國。周王室勢力衰微,諸侯間用武力相互征伐吞併。秦國地處偏僻的雍州,不參加中原各國諸侯的盟會,被諸侯們疏遠,像夷狄一樣對待。秦孝公繼位後以恢復秦穆公時期的霸業為己任,在國內頒布了著名的求賢令,命國人、大臣獻富國強兵之策。秦孝公在求賢令中指出:「秦國自秦厲共公之後接連幾代不得安寧,國家內憂外患,魏國趁機奪取了祖先的河西之地。諸侯們疏遠秦國,恥辱沒有比這更大的了。賓客和群臣中誰能為秦國獻出富國強兵之策,我便給予他高官、土地的賞賜。」[11]
公叔痤死後,商鞅聽說秦孝公在國內發布求賢令,便攜帶李悝的《法經》投奔秦國,通過秦孝公的寵臣景監見孝公。商鞅第一次用帝道遊說秦孝公,孝公聽後直打瞌睡並通過景監指責商鞅是個狂妄之徒,不可任用。五日後,商鞅再次會見秦孝公,用王道之術遊說,孝公不能接受並再次通過景監責備商鞅。商鞅第三次會見秦孝公時用霸道之術遊說,獲得孝公的肯定但沒有被採用,但商鞅此時已領會孝公心中的意圖。最後商鞅見孝公時暢談富國強兵之策,孝公聽時十分入迷,膝蓋不知不覺向商鞅挪動,二人暢談數日毫無倦意。景監不得其解,向商鞅詢問緣由。商鞅說秦孝公意圖在當今爭霸天下,所以對耗時太長才能取得成效的帝道、王道學說不感興趣。[12][13]

變法之爭

秦孝公打算在秦國國內進行變法,又害怕國人議論紛紛,所以猶豫不決。秦孝公召開朝會命臣工商議此事,商鞅勸秦孝公說:「行動猶豫不決,就不會搞出名堂,辦事猶豫不決就不會成功。況且超出常人的行為,本來就會被世俗非議;有獨道見解的人,一定會被一般人嘲笑。愚蠢的人事成之後都弄不明白,聰明的人事先就能預見將要發生的事情。不能和百姓謀劃新事物的創始但可以和他們共享成功的歡樂。探討最高道德的人不與世俗合流,成就大業的人不與一般人共謀。因此,聖人只要能夠使國家強盛,就不必沿用舊的成法;只要能夠利於百姓,就不必遵循舊的禮制。」甘龍反駁說:「聖人不改變民俗來教育民眾,智者不改變已形成的法令來治理國家。順應民風民俗教育民眾,不費力就能成功;沿襲舊有制度來治理國家,官吏習慣而百姓安定。」商鞅說:「甘龍所說的,是世俗的說法。一般人安於舊有的習俗,而讀書人拘泥於書本上的見聞。這兩種人奉公守法還可以,但不能和他們談論成法以外的改革。夏商周三朝禮制不同能統一天下,春秋五霸法制不一能各自稱霸一方。聰明的人制定法度,愚蠢的人被法度制約;賢能的人變更禮制,尋常的人被禮制約束。」杜摯說:「沒有百倍的利益,就不能變法;沒有十倍的功效,就不能更換舊制。仿效過去的法度沒有過失,遵循已有的禮儀不會出現偏差。」商鞅說:「治理國家沒有一成不變的辦法,有利於國家發展就能不仿效過去的法度。商湯周武王不沿襲過去的法度能夠得天下,夏朝商朝因遵循舊制而滅亡。反對舊法的人不能非議,而沿襲舊禮的人不值得讚揚。」秦孝公十分贊同商鞅的觀點。[註 5][14]

墾草令

變法之爭結束後,秦孝公於前359年命商鞅在秦國國內頒布《墾草令》,作為全面變法的序幕。[註 6]主要內容為:
改革方略具體措施
刺激農業生產以農業為本業。為刺激農業的發展,商鞅制定了增加農民數量,使全國各行各業的人都從事農業;[17][18][19]禁止農民購買糧食,迫使農民專心務農;[20]實行愚民政策,隔絕農民與知識的接觸;[17]強迫農民心如止水,使農民愚守於耕種;[21]整肅吏治,保證官吏廉潔奉公,政令措施一致,不拖延公務;裁減官吏的從屬人員,減少官吏擾農等措施。[22][23]
抑制商業發展以商業為末業。為抑制商業的發展,商鞅制定了商人不得賣糧;[20]提高酒肉價格、加重商品銷售稅;[24]禁止百姓經營旅店、客舍;[19]禁止軍隊的市場出現歌姬,商人必須為軍隊提供兵器鎧甲;禁止軍隊內部的市場私自運送糧食,[25]嚴格規範運送糧食的車輛;[26]加重交通要道市集的稅賦;[27]商人的奴僕必須服役等措施。[28]
重塑社會價值觀,提高農業的社會認知度加重處罰力度打擊國內心胸狹窄、性情急躁、懈怠懶惰、揮霍錢財、阿諛奉承的百姓;[29]取消影響農業生產的娛樂活動;[30]改變秦國國內重視學問,鄙視農業生產的風氣。[31]
削弱貴族、官吏的特權,讓國內貴族加入到農業生產中加重貴族的賦稅,限制其豢養食客;[32]貴族子弟除嫡長子外必須服徭役,提高其免除徭役的條件;[33]禁止士大夫通過辯論、遊學來提高國內百姓的見聞;[17]禁止貴族、官吏僱請傭人,迫使貴族子弟親自勞動。[18]
實行統一的稅租制度按農民收入糧食的數量統一徵收田租,即土地稅。[34]加重貴族、商人的稅賦。[32][24]
其他措施在全國範圍內登記戶口,[35]禁止百姓擅自遷居。[36]將山川湖澤等自然資源收歸國有,禁止農民進入謀生。[37]

第一次變法

《墾草令》在秦國成功實施後,秦孝公於前356年任命商鞅為左庶長,在秦國國內實行第一次變法。[15]主要內容為:
改革方略具體措施
改革戶籍制度,實行什伍連坐法秦國的都、鄉、邑、聚都是自然形成的居民點,到秦獻公時為便於徵兵作戰和加強相互監視,實行了「戶籍相伍」制度,按五家為一伍作為基本單位將全國人口進行編制。[38][39]商鞅變法時,在秦獻公「戶籍相伍」制度的基礎上增加什伍連坐法,將全國居民五家編成一伍,十家編成一什,以伍什為基本單位,居民相互監督檢舉,一家犯法,十家連坐。不告發奸人的處以腰斬;告發奸人的與斬敵首級受同樣賞賜,即賞賜告奸者爵位一級;隱藏奸人的與投降敵軍受同樣懲罰,即匿奸者本人將被處斬,其全家財產被充公。[40]軍隊中同樣按五人為基本單位進行編制。[41]商鞅還規定,出行較遠者及旅店的旅客必須持有官府印發的憑證,旅店不能收留沒有憑證的旅客住宿,否則店主與奸人同罪。[39]
明令軍法,獎勵軍功軍中爵位一級以下到小夫操士校徒,爵位二級至不更稱為卒。軍隊按五人為單位進行編制,戰場上一人臨陣脫逃,加刑於其餘四人;四人中如有斬敵首級者,則免罪。每五名士兵中設有屯長,每百人中設有百將,戰爭期間沒有斬獲敵人首級的,該部隊的屯長和百將將被處斬。[41]士兵斬敵人首級滿三十三顆,屯長和百將賞賜爵位一級;攻城戰斬敵首級滿八千顆或野戰斬敵首級滿兩千顆,官吏自操士和校徒以上全部獲得賞賜。[42]攻城戰時城的每個方向設有十八名衝鋒陷陣的士兵,一隊士兵如能斬敵人首級五顆,則隊中每個士兵都將獲得爵位一級;如有人貪生怕死,則在軍前處以黥刑劓刑示眾。[43]將官及各級官員配有短兵,將官戰死於戰事,加刑於短兵;短兵如能斬敵首級,則免罪。[44]戰後士兵將斬獲的敵兵首級示眾三天後交由將軍核實,核實無誤三天後可按軍功獲得爵位:[45]士兵斬敵甲士首級一顆可得爵位一級,良田一頃,住宅土地九畝,役使無爵位的庶子一人,並且擁有擔任官吏的資格;[46]斬敵甲士首級五顆可以役使本鄉的五戶人家;[47]欲為官者斬敵甲士首級一顆可擔任五十石俸祿之官,斬敵甲士首級兩顆可擔任百石俸祿之官。[48]
廢除世卿世祿制度商鞅的新法規定,凡是宗室、貴戚沒有軍功的,不得列入宗室的屬籍,不能享受貴族的特權。有軍功可以彰顯榮耀,沒有軍功即使富有也不能彰顯榮耀。[49]
建立二十等軍功爵制按軍功賞賜爵位,官吏必須從有爵位的人中選用。軍功爵制後來逐漸發展成二十等爵位制:一級為公士,二級為上造,三級為簪裊,四級為不更,五級為大夫,六級為官大夫,七級為公大夫,八級為公乘,九級為五大夫,十級為左庶長,十一級為右庶長,十二級為左更,十三級為中更,十四級為右更,十五級為少上造,十六級為大上造,十七級為駟車庶長,十八級為大庶長,十九級為關內侯,二十級為徹侯[50]土地、房產的分配以及家臣、奴婢的服飾,都按爵位等級決定。[51]此外,二級以上的爵位可以用來抵罪。爵位自小夫至大夫,死後每高一級可在墳墓上多栽一棵樹來彰顯地位。[52]
嚴懲私鬥私鬥是指貴族間為爭奪土地、財產,聚集封地內邑兵進行的邑斗。頻繁的私鬥不但破壞生產,而且造成大量無辜勞動力的傷亡。[39]為徹底消除私鬥,商鞅的新法規定,凡聚眾私鬥的,視情節輕重處以不同的刑罰。[53]
獎勵耕織,重農抑商生產糧食布帛多的,可免除徭役。[54]凡是從事工商業或是因不生產導致貧困破產的人,連同妻子、兒女罰入官府為奴。[55]
改法為律,制定秦律商鞅在李悝的《法經》六篇的基礎上改法為律,制定了《秦律》六篇,為《盜律》、《賊律》、《囚律》、《捕律》、《雜律》、《具律》,[56]用輕罪重罰的原則規範秦國人的行動,如在街道上倒灰將被處以黥刑。[57]
推行小家庭制為充分利用國內勞動力,商鞅新法規定一戶有兩個兒子的,成年後必須分家獨立謀生,否則要加倍繳納賦稅。[58]
 
徙木立信 明·馮夢龍 《新列國志》插圖
商鞅頒行新法前為取信於民,派人在國都後邊市場的南門豎起一根三丈長的木頭,招募百姓中能把木頭搬到北門的人立即獲得賞金十兩。百姓們都感到很詫異,沒有人去搬。後商鞅將賞金追加至五十兩,終於有個人將木頭搬到北門,果然獲得賞金五十兩。商鞅藉此表明令出必行,絕不欺騙,史稱「徙木立信」。[59]
商鞅的新法在秦國實行一年後,百姓到國都抱怨新法不方便的人數以千計。此時正逢太子駟觸犯新法,商鞅認為新法之所以不能順利實行,是因為有貴族帶頭違反。因為太子是國君的繼承人,又不能施以刑罰,於是就處罰了太子之傅公子虔,以黥刑處罰了太子之師公孫賈。後公子虔又觸犯新法,被處劓刑。自此,秦國人就都遵守新法。商鞅的新法在秦國實行十年後,國內百姓都非常高興。秦國人路不拾遺,山中沒有盜賊,家家富裕充足。人民勇於為國家打仗,怯於私鬥,鄉村、城鎮秩序安定。百姓之中有當初說新法不方便現今說方便的,商鞅指責他們是擾亂教化之民,將他們全部遷往邊疆,此後百姓之中再無人敢議論新法。[60]
經過第一次變法後,秦國國力開始強大。前358年,秦國在西山(今河南省熊耳山以西)擊敗韓國的軍隊。[61]前357年,楚宣王右尹黑來迎娶秦孝公的女兒,與秦國聯姻。[62]前355年,秦孝公與魏惠王在杜平(今陝西省澄城縣東)會盟,結束了秦國長期不與中原諸侯會盟的局面。[63]

第二次變法

咸陽(今陝西省咸陽市東北)位於關中平原中部,北依高原,南臨渭河,順渭河而下可直入黃河,終南山與渭河之間可直通函谷關。為便於向函谷關以東發展,秦孝公於前350年命商鞅徵調士卒,按照魯國、衛國的國都規模修築冀闕宮廷,營造新都,並於次年將國都從櫟陽(今陝西省渭南市富平縣東南)遷至咸陽,同時命商鞅在秦國國內進行第二次變法。[64][65]主要內容為:
改革方略具體措施
開阡陌封疆,廢井田[註 7],制轅田,允許土地私有及買賣「陌」指畝與畝之間的小道,「阡」指百畝與百畝之間的小道,封疆則指大塊田地周圍所建築的封土堆和矮牆,是土地所有者的標記。[4]商鞅變法時為充分利用秦國國內的土地和勞動力,重新劃分了全國耕地,去除了原有的阡陌封疆,將貴族的閒置耕地收回國有後重新分配,改周制百步為一畝為二百四十步為一畝。[66][67]商鞅還下令恢復了舊制的轅田,規定耕種轅田者不必按舊制每三年將土地交還國家,也不需根據轅田的分配遷徙搬家。[68]此外,商鞅還下令允許土地自由買賣。[69]
推行縣制將秦國國內村莊合併為41縣[註 8],縣衙內設置縣令處理縣內政務。[71]前349年,秦國開始在各縣設置定額俸祿的官吏。[72]滿萬戶以上的縣設置縣令,不滿萬戶的縣設置縣長,俸祿三百石至一千石不等。縣令、縣長之下設置縣丞輔佐縣令,設置縣尉處理縣內軍務,俸祿二百石至四百石不等。此外還設若干俸祿一百石以下的少吏協助工作。[73]
初為賦在徵收田租的基礎上,秦孝公於前348年開始在國內加收口賦,即人頭稅[74][39]
統一度量衡商鞅變法前,秦國各地度量衡不統一。為了保證國家的賦稅收入,商鞅製造了標準的度量衡器商鞅方升,規定1標準尺約合今0.2308864公尺,1標準升約合今0.20063492公升。[75]此外商鞅還規範了進位制度,統一了斗、桶、權、衡、丈、尺,[76]規定六尺為一步,[77]二百四十步為一畝,[67]五十畝為一畦。[78]
燔詩書而明法令,塞私門之請,禁遊宦之民為統一思想明確法令,排除復古思想的干擾,商鞅下令焚燒《詩經》、《尚書》以及諸子百家的著作來明確法令。商鞅同時下令在秦國國內杜絕走後門的私人請託,禁止他國士子通過遊說獲得官職。[79]
執行分戶令為徹底挖掘國內剩餘勞動力,去除秦國民間戎狄風俗。商鞅頒布法令廢除大家庭制,禁止百姓父子兄弟同居一室。[80][65]
經過第二次變法後,秦國國力更加強大。周顯王派使臣賜予秦孝公霸主的稱號,諸侯各國都派使者前來祝賀。[81]前348年,韓昭侯親自前往秦國,與秦孝公簽訂停戰盟約。[82]前342年,秦孝公派太子駟率領西戎九十二國朝見周顯王,顯示了秦國西方霸主的地位。[83]
 
戰國時期形勢圖

河西之戰

收復河西失地、恢復秦穆公時期的霸業是秦獻公、秦孝公兩代國君的願望。秦孝公繼位後,更是將收復河西失地作為國家的首要任務之一。前354年,趙國進攻魏國的盟國衛國,奪取了漆及富丘兩地(均在今河南省長垣縣),[84]此舉招致了魏國的干涉,魏國派兵包圍趙國首都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85]秦孝公則趁魏軍主力出擊之機,派軍隊偷襲魏國,進攻魏河西長城重要據點元里(今陝西省澄城縣南),大敗魏軍,殲滅守軍7000人並占領少梁(今陝西省韓城市西南),[86]此戰為秦孝公時期收復河西失地的序幕。經過兩次變法後的秦國國力強大,而商鞅作為收復河西的主將,在戰爭中顯示了他的軍事及外交才能。

安邑、固陽之戰

前353年,趙成侯派使者向齊國求援,[87]齊威王派兵分兩路救援趙國,一路齊軍與宋國景㪨、衛國公孫倉所率部隊會合,圍攻魏國的襄陵(今河南省睢縣)。[88]同年,魏軍主力攻破趙國首都邯鄲,但在桂陵之戰被另一路由田忌孫臏所率領的齊國軍隊擊敗。[89]楚宣王也派大將景舍率兵救援趙國,奪取了魏國睢水濊水之間的土地。[90]秦孝公趁魏國國內空虛之機,於前352年任命商鞅為大良造,率兵長驅直入,包圍魏國並占領魏國舊都安邑[註 9](今山西省夏縣西北)。[91]魏惠王急忙派軍隊在上郡要地固陽(即定陽,今陝西省延安市東)以東修建崤山長城(東南起崤山,西北至黃河)來阻止秦軍的進攻。[92]前351年,商鞅又率兵包圍並占領固陽。[93]
前352年,魏惠王調用韓國的軍隊擊敗包圍襄陵的齊、宋、衛聯軍,齊國被迫請楚國大將景捨出面調停,各國休戰。[94]前351年,魏惠王與趙成侯在漳河邊結盟,撤出趙國首都邯鄲。[95]魏國陸續與各國和談後,集中兵力向西反攻,奪回安邑並包圍固陽。[96]為爭取時間在國內進行第二次變法,秦孝公於前350年與魏惠王在彤地(今陝西省華縣西南)會盟修好,緩和了兩國緊張的關係。[97]

逢澤會盟

魏惠王以朝見周天子為名,召集泗上十二諸侯舉行會盟,圖謀攻秦。秦孝公下令加強防守,並採納商鞅「尊魏為王」的策略來改變魏國進攻秦國的意圖。前344年,秦孝公派商鞅遊說魏惠王,勸說他除了號令宋、衛、鄒、魯等十二個小國外,還要向北聯合燕國,向東攻打齊國,迫使趙國屈服;向西聯合秦國,向南攻打楚國,迫使韓國屈服,這樣霸業可成。商鞅還建議魏惠王順從天下之志,先行稱王,再圖霸業。魏惠王聽從商鞅的遊說開始稱王,按照天子的規格大建宮室,製作丹衣和九施、七星之旗,並召集各小國參加逢澤(今河南省開封市南)會盟,秦公子少官趙肅侯[註 10]也應邀參加,諸侯會盟後又前往朝見周天子。魏惠王僭越禮制的行為引起了齊、楚等國的憤怒,諸侯紛紛倒向齊國。[96][98][99]

西鄙之戰

前341年,魏國在馬陵之戰遭受齊國重創,主將龐涓自殺,太子申被俘。商鞅趁機對秦孝公說:「秦國和魏國的關係,就像人得了心腹疾病,不是魏國兼并秦國,就是秦國吞併魏國。魏國地處山嶺險要的西部,占據崤山以東,與秦國以黃河為界。形勢有利時就向西侵犯秦國,不利時就向東擴展領地。如今君上聖明賢能,秦國繁榮昌盛。而魏國剛剛被齊國擊敗,可以趁此良機攻打魏國。魏國抵擋不住秦國的攻勢,必然要向東撤退。魏國一向東撤退,秦國就占據了黃河和崤山險固的地勢,向東可以控制各國諸侯,這可是一統天下的帝王基業啊!」秦孝公採納商鞅的建議,決定趁魏國實力尚未恢復之機,大舉攻魏。
前341年,秦國聯合齊、趙兩國攻打魏國。同年九月,秦孝公派商鞅進攻魏河東,魏派公子卬迎戰。兩軍對峙時,商鞅派使者送信給公子卬,說:「我當初與公子相處的很快樂,如今你我成了敵對兩國的將領,不忍心相互攻擊,我可以與公子當面相見,訂立盟約,痛痛快快地喝幾杯然後各自撤兵,讓秦魏兩國相安無事。」公子卬赴會時被商鞅埋伏的甲士俘虜,商鞅趁機攻擊魏軍,魏軍大敗。魏惠王被迫割讓河西部分土地求和[註 11],此時魏惠王說:「寡人真後悔沒有聽公叔痤的話。」商鞅因戰功獲封於商十五邑,號為商君。[100][101]

趙良的勸告

商鞅在秦國執政二十一年[註 12],很多貴族宗室都怨恨他。趙良通過孟蘭皋去見商鞅,商鞅對他說:「當初秦國的習俗和戎狄一樣,父子不分開,男女老少同居一室。如今我改變了秦國的教化,使他們男女有別,分居而住。我徵調士卒大造宮廷城闕,把秦國營建的像魯國、衛國一樣。您看我治理秦國,與五羖大夫百里奚比,誰更有才幹?」趙良說:「那五羖大夫,是楚國偏僻的鄉下人,他聽說秦穆公賢明,就想當面去拜見卻苦於沒有路費,就把自己賣給秦國人,穿著粗布短衣給人家餵牛。秦穆公知道這件事後把他提拔起來,凌駕於萬人之上,秦國沒有人不滿意。他出任秦相期間,向東討伐過鄭國,三次擁立晉國的國君,一次出兵救晉;他在秦國境內施行德化,巴國前來納貢;他施德政於諸侯,四方少數民族前來朝見,由余聽說後,不遠萬里趕來敲門投奔。五羖大夫出任秦相,勞累不坐車,酷暑炎熱不打傘,走遍國中不用隨從的車輛,不帶武裝防衛,他的功名永載史冊,他的德行施教於後代。五羖大夫死時,秦國不論男女都痛哭流涕,連小孩子也不唱歌謠,正在舂米的人也因悲哀而不發出相應的呼聲,這就是五羖大夫的德行啊。如今您能夠見到秦君,靠的是秦君寵臣景監的推薦介紹,這就談不上什麼名聲了。身為秦國國相不為百姓造福而大規模地營建宮闕,這就談不上為國家建立功業了。懲治太子的師傅,用嚴刑酷法殘害百姓,這是積累怨恨、聚積禍患啊。教化百姓比命令百姓更深入人心,百姓模仿君臣的行為比命令百姓更為迅速。如今您卻違情背理地建立權威、變更法度,這不是對百姓施行教化啊。您又在封地南面稱君,天天用新法來逼迫秦國的貴族子弟。公子虔閉門不出已經八年了,您又殺死祝歡,用黥刑處罰公孫賈。這幾件事,都不是得人心的。您一出門,後邊就跟著數以十計的戰車,車上都是頂盔貫甲、身強力壯、持矛操戟的貼身警衛,您離開這些警衛肯定不敢自己出門。您的處境就好比早晨的露水,面臨很快消亡的危險。您還打算要延長自己的壽命嗎?那為什麼不把封地交還給秦國,到偏僻荒遠的地方澆園自耕;勸秦君重用那些隱居山林的賢才,贍養老人,撫育孤兒,使父兄相互敬重;依功序爵,尊崇有德之士,這樣才可以稍保平安。您還要貪圖封地的富有,以獨攬秦國的國政為寵幸,聚集百姓的怨恨,秦君一旦捨棄賓客而不能當朝,秦國想要拘捕您的人還能少嗎?您喪身的日子就會像抬起腳來那樣迅速地到來。」但商鞅最終沒有聽從趙良的勸告。[65]
 
商鞅被施刑圖 明·馮夢龍 《新列國志》插圖

身亡

前338年,秦孝公病危,《戰國策》記載秦孝公想傳位於商鞅,商鞅推辭不接受。[102]五個月後,秦孝公去世,其子秦惠文君繼位。[103]商鞅想要告老退休,有人向秦惠文君說:「大臣功高蓋主就會危害國家社稷,對身邊的人過於親近就會惹來殺身之禍。現如今秦國的男女老幼只知道商鞅的新法,而不知道君上您。況且君上您與商鞅有仇,願君上早下決斷。」[102]公子虔等人也告發商鞅謀反,秦惠文君於是派人捉拿商鞅。商鞅逃至邊關,晚上想住宿旅店,因未帶身份證件,店主不知道是商鞅本人,害怕新法連坐而不敢留宿。商鞅感嘆到:「制定的新法竟然遺害到了這種地步」,這就是成語「作法自斃」的來歷。[103]
商鞅帶領親屬及手下隨從逃亡至魏國,魏將穰疵怨恨商鞅用欺騙的手段俘虜公子卬、擊敗魏軍,將其驅逐回秦國。[104][105]商鞅回秦後被迫潛回封地,發動邑兵攻打鄭縣(今陝西省華縣)。秦惠文君派兵攻打,商鞅戰敗死於彤地[註 13]。其屍身被帶回咸陽,處以車裂後示眾。秦惠文君同時下令誅滅商鞅全族。[106][107]商鞅死後,他所推行的新法並沒有被廢除,而是一直影響著秦國乃至以後的秦朝[108]

著作

漢書·藝文志》在法家論著中記載商鞅著有《商君》29篇,兵家權謀論著中著有《公孫鞅》27篇。[109]其中《公孫鞅》已失傳,現存的《商君書》共有24篇,其中第16篇刑約和第21篇御盜內容已失傳。此外,《群書治要·卷三十六》還摘錄有《商君書·六法》一段文字。[110]
《商君書》又稱《商子》,是由商鞅的言行和思想及法家後學著作彙編而成,是法家學派的代表作品之一。書中主張依法治國、重農抑商、重戰尚武、重刑輕賞,貶斥儒家學說縱橫家遊俠[111]以下為《商君書》的篇目及主要內容:
篇目主要內容[5]
更法變法前夕商鞅與甘龍、杜摯在秦孝公面前圍繞變法展開的一場爭論。
墾令二十種重農抑商、開墾荒地的法令及法令的意義、理論根據和實行後的效果。
農戰闡述重農、重戰的重要性。
去強圍繞富國強兵的闡述一系列具體措施。
說民論述治理百姓的問題。
算地治國要規劃利用全國的土地,實行以地養戰的政策。篇中還提到打壓國內說客、隱士、遊俠、手工業者及商人和重刑輕賞。
開塞從人類社會的發展一步步論述到戰國時代,得出只有法治才是唯一行得通的政治道路的結論。
壹言論述專一從事農戰。
錯法論述賞罰問題。
戰法論述一系列戰爭的戰略戰術。
立本論述強兵勝敵之法。
兵守論述防禦戰的戰略戰術。
靳令論述法治的原則、內容及目的。
修權論述治國的三個要素:法度、信用和權力。
徠民用優待移民的方式招徠三晉的百姓。
刑約原文已失傳。
賞刑提出三個政治主張:壹賞、壹刑、壹教。
畫策為國君提出治國方略:實行法治、推行強權政治、重刑重戰。
境內秦國國內的一些政治、軍事制度及有關措施。
弱民推行弱民政策,反對強民政策。
御盜原文已失傳。
外內論述重農重戰的政策。
君臣論述國君統治臣民的方法。
禁使國君如何利用勢(統治權)、數(統治手段)來治理臣民。
慎法主張法治,反對賢治。
定分推行法令的辦法、指出法令是治國的根本措施、強調法令必須明白易知。
此外,《漢書·藝文志》在農家論著中記載有《神農》二十篇,顏師古劉向的《七略·別錄》認為此書疑為李悝和商鞅所著。[112]
 
廢井田,開阡陌(漢畫像磚)

思想

商鞅的思想可分為兩方面,他具有法家共有的思想,此外他還具有自己獨立的思想。前者使商鞅成為法家的一個派系,後者使商鞅的思想具有自己的特色。

共同思想

法家認為政治目標要固定,而政治手段需要靈活。為實現政治目標要調動所有的政策和組織,靈活的採用相應的手段,以便實現這個目標,法家掌握權力後通過變法革新就是基於這個理論。商鞅在變法之爭時提到的「聖人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就成為了秦國政治的指導原則,使秦國領先于山東六國。其次,法家主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商鞅執法不避權貴、刑上大夫表明了他堅決貫徹了法家的這一主張。最後,法家還有一個共性就是「明法」,商鞅一樣抱著這種態度和精神來推行政治改革,讓百姓知曉法律。例如蔡澤遊說范雎時曾說:「夫商君為秦孝公明法令」,韓非也說商鞅「燔詩書而明法令」,可見商鞅不但在言論上明法,在行動上也以此為目標。

獨立思想

商鞅獨立的思想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商鞅主張全農的經濟政策,為此他頒布了《墾草令》,制定出二十種重農和開墾荒地的辦法。一方面直接或間接的刺激農業發展,一方面打壓工商業。其次,商鞅主張重刑厚賞。商鞅認為人的本性是趨利畏罪的,只要重刑厚賞,就可以很好的治理人民,使國家安定。為此商鞅一方面制定嚴酷的刑法治理人民,一方面重賞立信。韓非在《韓非子·奸劫弒臣第十四》中評價商鞅的什伍連坐法:「犯之者其誅重而必,告之者其賞厚而信」可為明證。再次,商鞅主張重戰尚武,具有軍國主義思想。商鞅通曉法家、兵家兩家思想,兼有政治、軍事的雙重性格,這使他不但重法,而且重兵。商鞅反覆強調政治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取得軍事上的成功,為此商鞅鼓勵對外發動戰爭以及按軍功彰顯榮耀,並在變法時頒布了獎勵軍功的法令。最後,商鞅主張國家應統一民眾的心智,制定統一的制度,實現統一的目標。商鞅治理秦國,使百姓專注於農耕和兵戰兩件事,全國各個階層及各行各業的人必須從事農業和軍事有關的活動,剝奪百姓獨立的思想和行動,全國的政策法規都必須針對重農重戰的國策來制定。為此,商鞅還為秦國制定了統一的賦稅和度量衡制度。

影響

商鞅的思想在商鞅死後經過發展逐漸形成一門學派,名為商學派。商學派經過建立、開拓、發展、定型和後勁五個階段,配合秦的歷史,逐漸成為主宰秦國乃至秦朝的思想主流。[111]

評價

正面評價

革法明教

商鞅通過變法將秦國改造成富裕強大之國,為秦國將來統一六國,建立一統天下的秦朝,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113]歷朝歷代對於商鞅進行的富國強兵的變法都有極高的評價,例如:
蔡澤評價商鞅:夫商君為秦孝公明法令,禁奸本,尊爵必賞,有罪必罰,平權衡,正度量,調輕重,決裂阡陌,以靜生民之業而一其俗,勸民耕農利土,一室無二事,力田稸積,習戰陳之事,是以兵動而地廣,兵休而國富,故秦無敵於天下,立威諸侯,成秦國之業。[114]李斯評價商鞅: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治強。[115]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評價商鞅:鞅去衛適秦,能明其術,強霸孝公,後世遵其法。[116]桑弘羊稱讚商鞅:昔商君相秦也,內立法度,嚴刑罰,飭政教,奸偽無所容。外設百倍之利,收山澤之稅,國富民強,器械完飾,蓄積有餘、夫商君起布衣,自魏入秦,期年而相之,革法明教,而秦人大治。故兵動而地割,兵休而國富…功如丘山,名傳後世。[117]劉向評價商鞅:秦孝公保崤函之固,以廣雍州之地,東並河西,北收上郡,國富兵彊,長雄諸侯,周室歸籍,四方來賀,為戰國霸君,秦遂以彊,六世而並諸侯,亦皆商君之謀也。[118]
北宋王安石曾賦詩稱讚商鞅:自古驅民在信誠,一言為重百金輕。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119]梁啓超的作品《中國六大政治家》將商鞅與管仲諸葛亮李德裕、王安石和張居正並列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政治家之一。麥孟華給予了商鞅「法學之巨子,政治家之雄」的極高評價。[120]陳啟天評價商鞅的變法「不但創造了秦國的命運,而且決定了秦後二千年的政治歷史」,商鞅是一位「革新的、實行的大政治家」。[121]毛澤東對商鞅評價很高,說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國富民偉大的政治家,是一個具有宗教徒般篤誠和熱情的理想主義者」。他認為商鞅的新法「懲姦宄以保人民之權利,務耕織以增進國民之福力,尚軍功以樹國威,孥貪怠以絕消耗。此誠我國從來未有之大政策」。他還稱讚商鞅「可以稱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徹底的改革家,他的改革不僅限於當時,更影響了中國數千年」。[122]

盡公不為私

商鞅執法不避權貴,治理國家殫精竭慮、盡公不為私的精神也得到了廣泛的肯定。范雎評價商鞅:夫公孫鞅事孝公,極身毋二,盡公不還死,信賞罰以致治,竭智能,示請素,蒙怨咎,欺舊交,虜魏公子卬,卒為秦禽將,破敵軍,攘地千里。[123]韓非稱讚商鞅:塞私門之請而遂公家之勞。[79]《戰國策》稱讚商鞅: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無私,罰不諱強大,賞不私親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後,道不拾遺,民不妄取,兵革強大。[124]劉向評價商鞅:夫商君極身無二慮,盡公不顧私,使民內急耕織之業以富國,外重戰伐之賞以勸戎士。法令必行,內不私貴寵,外不偏疏遠。是以令行而禁止,法出而奸息。[118]

軍事才能

此外,商鞅作為統帥為秦國攻城略地,拓地千里,[123]許多著作將商鞅與當時的名將並稱。《漢書·刑法志》將商鞅與吳國孫武、齊國的孫臏、魏國的吳起並稱;[125]荀子·議兵篇》將商鞅與齊國的田單、楚國的莊蹻、燕國的樂毅並稱。[126]

負面評價

人性刻薄

司馬遷在《史記·卷六十八·商君列傳》中對商鞅評價不高,他認為商鞅用膚淺的帝王之術取悅秦孝公、通過秦孝公的寵臣景監走門路這些不光彩手段獲得重用後,在秦國國內採用近乎「暴力」的手段進行快速改革、處罰公子虔、欺騙公子卬、不聽趙良的勸告,這些足以證明他是個刻薄少恩的人。[127]班固認為商鞅變法加劇了百姓的貧富懸殊以及諸侯國之間相互兼并,嚴重地影響了社會的安定。[128]他還批評商鞅鼓勵發動戰爭,致使橫屍遍野、生靈塗炭。[129]

濫用酷刑

商鞅變法時所設的連坐之法,增加肉刑大辟,有鑿頂抽肋鑊烹之刑。[130]商鞅執法嚴酷,曾在渭河邊一日處決囚犯七百人,河水因此變紅,號哭之聲驚天動地。商鞅嚴格執法、濫用酷刑的行為招致普遍的怨恨,[131][132]漢昭帝時的賢良文學也認為商鞅的嚴酷刑法是造成秦朝快速滅亡的重要原因,[133]舊唐書》甚至將商鞅稱為酷吏[134]

愚民政策

記錄商鞅言行的《商君書》作為一部法家學派作品,其中充斥著大量愚民政策以及法家士子為帝王穩固政權,剝奪百姓人權的觀點。例如:《商君書》中認為國家與人民是矛盾的關係。人民強大,則國家虛弱。所以想要國家強大,則必須削弱人民。[135]能夠戰勝強敵、稱霸天下的國家,必須制服本國的人民。[136]只有使人民愚昧無知、樸實忠厚,人民才不易結成強大的力量來對抗國家和君主,這樣國家才會容易治理,君主的地位才會牢固。[137]《商君書》中認為人性本惡,必須承認人之惡性,治理國家要以惡治善才能使國家強大。[138]《商君書》中主張重刑輕賞,他認為加重刑罰,減少獎賞,是君主愛護民眾,民眾就會拚命爭奪獎賞;增加獎賞,減輕刑罰,是君主不愛護民眾,民眾就不會為獎賞而拚死奮鬥。[139]

貶斥儒家學說

商鞅貶斥儒家學說,將儒家所推崇的禮樂、詩書、孝悌、修善、誠信、貞廉、仁義、非兵、羞戰貶斥為六虱,認為國家必須去除六虱才能強大。[140]西漢以來的儒生對於商鞅使用嚴酷刑罰改變民風民俗、敗壞道德的行為多有非議。賈誼評價商鞅:商君違禮義,棄倫理,並心於進取,行之二歲,秦俗日敗。[141]漢昭帝時的賢良文學批判商鞅:商鞅棄道而用權,廢德而任力,峭法盛刑,以虐戾為俗,欺舊交以為功,刑公族以立威,無恩於百姓,無信於諸侯,人與之為怨,家與之為仇、[117]商鞅反聖人之道,變亂秦俗,其後政耗亂而不能治,流失而不可復。[142]唐代趙蕤評價商鞅:夫商鞅、申、韓之徒,貴尚譎詐,務行苛刻。廢禮義之教,任刑名之數,不師古,始敗俗傷化。此則伊尹、周召之罪人也。[143]

紀念

商鞅廣場

為紀念商鞅,陝西省商洛市於2007年建成商鞅廣場,坐落於該廣場的商鞅雕塑也是該市的標誌性建築之一。商鞅雕塑高9公尺,左手持簡,身佩寶劍。雕塑背後是一面總長33.8公尺的浮雕文化牆,講述了商鞅變法的經過。[144]

文學形象

長篇歷史小說《東周列國志》中,商鞅於第八十七回《說秦君衛鞅變法 辭鬼谷孫臏下山》登場,前期經歷與《史記·商君列傳》記載差別不大。在第八十九回《馬陵道萬弩射龐涓 咸陽市五牛分商鞅》中,秦孝公以商鞅為主將、公子少官為副將帶兵進攻魏河東,魏派公子卬迎戰,兩軍在吳城對峙。商鞅派使者送信,欺騙公子卬前來赴會。公子卬在宴會中被商鞅埋伏的猛士烏獲所俘。商鞅命軍士押解公子卬回秦國,又命任鄙、烏獲帶領公子卬的部下賺開城門,占領吳城。魏惠王被迫獻河西之地求和,公子卬最後投降秦國。秦孝公死後,商鞅自認為是前朝重臣,居功自傲。公子虔、公孫賈及甘龍、杜摯因舊怨誣陷商鞅謀反,秦惠文君大怒,命公孫賈率兵三千捉拿商鞅,百姓因商鞅執法嚴酷而記恨商鞅,都隨之追趕。商鞅逃亡途中因未攜帶身份證件而不能投宿旅店,轉而逃至魏國。魏惠王怨恨商鞅用欺騙的手段俘虜公子卬、擊敗魏軍,將其驅逐回秦國。商鞅回到秦國後被公孫賈捉住,秦惠文君曆數其罪後將商鞅五牛分屍,百姓爭吃其肉。[145]
此外還有多部以商鞅為主人公,以他的生平為原型的長篇歷史小說,如現代作家江來肖芬的《商鞅》以及孫皓暉的《大秦帝國·第一部·黑色裂變》。[146][147]

影視形象

商鞅作為影視形象多次出現在電視劇、京劇話劇等影視作品中。1999年上映的長篇電視劇《東周列國戰國篇》中,商鞅由溫海波飾演。[148]2009年首播的電視劇《大秦帝國·第一部·裂變》中,商鞅作為本劇的主人公,由王志飛飾演。[149]此外,商鞅還出現在京劇劇目《商鞅考試》、《興秦圖》中,[150]現代有以商鞅生平為藍本的話劇上映。[15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