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30日 星期二

唐‧黃檗希運 《宛陵錄》


唐‧黃檗希運 《宛陵錄》
塵勞迥脫事非常,緊把繩頭做一場。
不經一番寒徹骨,爭得梅花撲鼻香?
凡事必須要經過艱苦磨練,才會有所領悟得益
希運(-八五○),唐代僧。福州閩縣人。幼出家於洪州黃檗山,聰慧利達,學通內外,人稱黃檗希運。相貌殊異,額肉隆起如珠。至洪州謁百丈懷海,得百丈所傳心印。後於黃檗山鼓吹直指單傳的心要,時河東節度使裴休鎮宛陵,建寺,迎請說法。門下有臨濟義玄、睦州道蹤等十數人。所述有《黃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廣行於世。
這句話是說
沒有一番努力
那來的美好的成果呢!!!
就像梅花經過寒冷的冬天的考驗
也才能綻放出香味撲鼻的花朵ㄚ
[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是甚麼意思?
應該是: 沒有努力過,終究得不到甜美的果實。
是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
意思是說,如果1個人沒有經過努力的過程!
就不可能有完美的結果以及想要的結局。
意味著,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這兩句幾乎是相通的!
就是
沒有經過一些困難,怎會成功
要先苦才會後甘的意思拉
意指 沒經過一番歷練.哪有成果呢?

黃櫱禪師


  黃櫱禪師
黃櫱禪師(?-855)與黃檗(音bò)、黃蘗[1]指的同一人。身長七尺,相貌壯嚴,額間隆起如珠;聲音朗潤,意志街澹,聰慧利達,精通 ​​內學,廣修夕陣,時人稱之為黃檗希運。黃櫱禪師是唐時福建福清僧人,幼年在本州黃檗山出家。百丈法嗣亦參證於南泉,後於洪州黃檗山大弘禪法,有《傳心法要》《宛陵錄》等傳世,堪為一代宗門大匠。
編輯本段簡介
佛祖歷代通載》:黃檗希運禪師。福唐人。姿貌豐碩。遊方晚趍江西馬祖。值祖歸寂。乃見百丈問馬祖平日機緣。丈舉再參馬祖掛拂話。師於言下大。悟曰子他日嗣馬祖去。師曰。不然今日因師舉得見馬祖大機之用。若嗣馬祖喪我兒孫。丈曰。如是如是。見與師齊減師半德。見過於師乃堪傳受。師自是混跡於眾後於豫章遇觀察使裴休道緣契合遂出世說法。嘗示眾曰。汝等諸人欲何所求。遂以捧趁去。而眾不散。因謂之曰。汝曹盡是噇酒糟漢。恁麼行腳取笑於人。但見八百一千便去。不可只圖熱鬧也。老漢行腳時。或遇草根下有一個漢。便從頂上一錐看他。若知痛癢。可以布袋盛米供養他。可中總似你如此容易。何處更有今日事。汝等既稱行腳。亦須著些精神還知道大唐國里無禪師。時有僧出雲。只如諸方尊宿聚徒闡化。又作么生。師曰。不道無禪。只是無師。豈不見馬大師座下出八十四人坐大道場。得大師正眼者。止三兩人而已。歸宗和上是其一也。出家人須知有從上來事分。且如四祖下牛頭融大師。橫說豎說猶不知向上關捩子。有此限腦方辨得邪正宗黨。且當人事宜不能體會得。但知學語言念向肚皮里安著。到處稱我會禪。還替得汝生死麼。輕忽老宿入地獄如箭。我才見入門來。便識得你了也。還知麼急須努力莫容易事。持片衣口食空過一生。明眼人笑汝。久後總被俗人算將去在。宜自看遠近。是阿誰分上事。若會即便會。不會即散去。大中三年終於黃檗敕諡斷際禪師。
編輯本段悟道
黃檗在洪州高安縣峰山建寺弘法,並改其名為黃檗山,往來學眾雲集,會昌二年(842年) 裴休鐘陵 (今江西 ),迎 ​​請黃檗禪師上山,安置在龍興寺,旦夕問道,並隨錄日常對話成集,為《鐘陵綠》。大中二年(848年) 裴休移鎮宛陵 (今安徽宣城縣 ),又請黃檗至開元寺,隨時間道,並記綠為《宛陵綠》,即是現行的《傳心法要》大中四年(850)圓寂於宛陵開元寺,賜謐號“斷際禪師”,塔號。“廣業”。有《語錄》、《傳心法要》問世。他的法嗣有臨濟義玄,睦州陳道明等十二人,以義玄為最。
黃檗希運禪師開創了臨濟宗禪風。臨濟宗風最為強勁,其禪法特色,影響久遠,成為中國禪宗中波及面最大、滲透力最強的宗派。先遊天台,後至上都(西安),行乞時,遇一老嫗,問答之間,希運“玄門頓而盪豁”。老嫗介紹他至江西馬祖道一。至南昌道一已逝,乃瞻禮祖塔,遇百丈懷海於塔傍,乃參之。從此,投於懷海門下。據《古尊宿語錄》卷二載,希運曾向懷海請問道一平日的機緣,懷海向他說起“ 豎拂 ”被喝、三日耳聾的一段公案:我再參馬大師侍立次,大師顧繩床角拂子。我問即此用,離此用。大師云:“汝他後開兩片皮,將何為人?”我取拂子豎起。大師云:“即此用,離此用。”我掛拂子舊處,被大師震威一喝,我直得三日耳聾。其時,希運聞是語不覺吐舌。懷海說: “子已後莫承嗣馬大師去否?”運雲:“不然。今日因師舉,得見馬祖大機大用。且不識馬祖,若嗣馬祖已後喪我兒孫。 ” 海雲:“見與師齊減師半德,子甚有超師之作。”希運見地高拔時輩,頗受百丈懷海的賞識。《景德傳燈錄》載有師徒二人初次見面的一段話:問曰:“從上宗乘如何指示?”百丈良久。師云:“不可教後人斷絕去也。”百丈雲:“將謂汝是個人。”乃起入方丈。師隨後入雲:“某甲特來。”百丈雲:“若爾,則他後不得孤負吾。”
可以看出,懷海起初對希運不甚了解,持保留態度,後見希運見解超邁,便寄予厚望。從日後百丈懷海對希運的評價便可看出這一點:
百丈一日問師:“什麼處去來?”曰:“大雄山下採菌子來。”百丈曰:“還見大蟲麼?”師便作虎聲。百丈拈斧作斫勢,師即打百丈一摑。百丈吟吟大笑便歸。上堂謂眾曰:“大雄山上有一大蟲,汝等諸人也須好看,百丈老漢今日親遭一口。”
希運於懷海處悟得道一大機大用,並得印可。後來希運回到黃檗山,“四方學徒,望山而趣,睹相而悟,往來海眾常千餘人。” 會昌二年(842),希運被當時任鍾陵(今江西進賢縣廉鎮裴休迎請至鐘陵龍興寺,躲過了會昌法難。大中二年(848)裴休移鎮宛陵(今安徽宣城縣),又迎請希運至開元寺,朝夕參扣,並記錄其開示法語,輯為《黃檗希運禪師傳心法要》和《宛陵錄》。這是我們今天研究黃檗希運及早期臨濟思想的重要史料。裴休曾有詩贈希運:
自從大師傳心印,額有圓珠七尺身。掛錫十年棲蜀水,浮杯今日渡漳濱。一千龍象隨高步,萬里香華結勝因。擬欲師事為弟子,不知將法付何人。
希運雲:
心如大海無邊際,口吐紅蓮養病身。自有一雙無事手,不曾只揖等閒人。
於此可見希運見地風骨。希運在黃檗山開張門戶,說法接人,四方學徒,海眾奔湊,“ 自爾黃檗門風盛於江表。”大中年間,希運示化,諡號“斷際禪師”。
編輯本段禪學
唯說一心。千說萬說只教人莫錯用。“一心”,分別即魔,忘機即佛。今本州黃檗山上萬福寺, ​​有趙樸初會長寫的對聯:“ 萬劫婆心,原來佛法無多子;福田種智,重見圓珠七尺身。”這是對禪師彈風的高度概括。黃檗婆心切,以打、罵、喝交加,截斷學人情解,獨樹洪州禪風,經久不衰,具有獨特的魅力和吸引力,特別是在日本,黃檗宗多次在萬福寺舉行會議,並成立中日臨濟黃檗協會,為當今中日兩國人民的友誼架起了一座橋樑。黃檗禪師的功績在佛教史上永遠是熠熠生輝的。
希運的禪學思想主要是繼承馬祖道一“ 即心即佛 ”的思想,而力倡“心即是佛”。他說:諸佛與眾生,唯是一心,更無別法。此心無始已來,不曾生,不曾滅,不青不黃,無形無相。不屬有無,不計新舊,非長非短,非大非小,超過一切限量、名言、踪跡、對待。當體便是,動念即差。猶如虛空,無有邊際,不可測度。惟此一心即是佛,佛與眾生更無差異。
自惠能起,“ 即心即佛 ”說便為天下學禪者普遍接受,成為人所共知的事實。從達摩來東土傳法,即倡導要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將心等同於佛,這是禪宗的一貫主張。希運說:“達摩大師到中國,唯說一心,唯傳一法,以佛傳佛,不說餘佛,以法傳法,不說餘法。”但許多學禪者,捨本逐末,妄求佛法,希運批評說:“如今學道人,不悟此心體,便於心上生心,向外求佛。”眾生著相外求,“求之轉失,使佛覓佛,將心捉心,窮劫盡形,終不可得。不知息念忘慮,佛自現前,此心即是佛,佛即是眾生。為眾生時,此心不滅,為諸佛時,此心不添,乃至六度萬行,河沙功德,本自具足,不假修添,遇緣即施,緣息即寂。”即心是佛,心外無佛。希運極力反對“向外求佛”,力戒對佛法的見聞知解,他說:“古人心利,才聞一言,便乃絕學,所以喚作絕學無為道人。今時人只欲得多知多解,廣求文義,喚作修行,不知多知多解,翻成雍塞。”追求知解,不僅不能悟徹佛法,反而成為悟道之障緣。因為“此本源清淨心,常自明遍照。世人不悟,只認見聞覺知為心。為見聞覺知所覆,所以不睹精明本體。”如此,則導致“求知見者如毛,悟道者如角。”希運認為,求知解是使人與道相隔絕的主要原因,所謂“只怕一念有,即與道隔矣。”世人妄以世智辯聰來知解佛理,不曾想,佛之真諦恰恰被淹沒於知解見聞之中。所以希運說:“我此禪宗,從上相承以來,不曾教人求知求解。”即使有時教人“學道”,也只是一種“接引之詞”。道不屬修,佛不可覓,情存學解,便成迷道。希運繼承道一、懷海之說,視一切語言文字、分辨知解為障道之緣,“所以佛出世來,熱除糞器,蠲除戲論之糞,只教你除卻從來學心見心。”並告誡隨其學法的裴休說:“若形紙墨,何有吾宗!”
既然“即心是佛”,那麼應如何來體認這顆心?如何來見道呢?希運提出了“無心是道”的主張,他認為“即心是佛,無心是道。但無生心動念、有無長短、彼我能所等心,心本是佛,佛本是心。”心體淨明,猶如虛空,具足一切功德,不假修添,所以,“舉心動念,即乖法體”,在此意義上,馬祖道一從否定的角度提出了“ 非心非佛 ”說,而希運在這裡則以“無心” ​​來取代。道一在否定之後提出了“ 平常心是道 ”說,而希運則不再另立“平常心”,直接指出“無心是道”,這就指出了修行實踐中的途徑和方法。希運說:“但直下無心,本體自現,如大日輪升於虛空,遍照十方更無障礙。”希運以“無心” ​​為綱要,反復強調“無念”、“無求”,以證佛果,這又回歸於《壇經》提倡的“以無念為宗”的法門。“萬法唯心,心亦不可得”,因此,不可將心更求於心。若以心求心,以佛求佛,無異於頭上安頭,角上安角,所以希運認為“不如當下無心,便是本法,”“唯直下頓了自心本來是佛,無一法可得,無一行可修,此是無上道,此是真如佛”。無心可用,無道可修,學道者“但能無心,便是究竟。學道人若不直下無心,累劫修行終不成道,被三乘功行拘系,不得解脫。”希運認為,悟道無須通過外在的修習工夫,而只是人與道之間的“默契”。他說:“學道人直下無心,默契而已。”這便是無為法門,能悟得此法門者,被稱為“無心道人”、“無為道人”。希運十分推崇達到這一境界的“自在人”,他說:
供養十方諸佛,不如供養一個無心道人。何故?無心者,無一切心也。如如之體,內如木石,不動不搖,外如虛空,不塞不礙。
希運特別強調在實際生活中“無心”的運用,他說“終日吃飯,未曾咬著一粒米;終日行,未曾踏著一片地。與麼時,無人我等相,終日不離一切事,不被諸境惑,方名自在人。”認為只要在一切時中行住坐臥,但學無心,不起分別,不著一相一物,亦無依倚,亦無住著,方名解脫。他說:“學道人,若欲得成佛,一切佛法總不用學。唯學無求無著,無求即心不生,無著即心不滅,不生不滅即是佛。”
希運將“即心是佛”與“無心是道”結合起來構成其完整的禪學思想,這一思想直接貫徹了早期禪學《楞伽經》中的如來藏思想,即認為佛性 “人皆有之,蠢動含靈與諸佛菩薩,一體不異。”圓滿具足,更無所欠,大道平等,含生同一真性,但要識此本性,還須直下無心。如來藏思想與無心學說的結合,便是希運的“空如來藏”說。他說:“從前所有一切解處,盡須並卻令空,更無分別,即是空如來藏。”“道場者,只是不起諸見,悟法本空,喚作空如來藏。”希運這一“空如來藏”說的提出,不僅使他的禪不致落於虛空,而保持自然直下任用的風格,而且也避免墮入“斷滅空”的境地。他主張“心境雙忘”,而以“忘心”為根本。“忘境猶易,忘心至難”,而“愚人除事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事”。這是希運“空如來藏”的核心內容。在這一思想中,希運特別發揮了“靈性不滅”和“本無所有”的觀念。他曾指導凡人臨終前的觀法:但觀五蘊皆空,四大無我,真心無相,不去不來。生時性亦不來,死時性亦不去,湛然圓寂,心境一如,但能如是直下頓了,不為三世所拘系,便是出世人也。
心之本體,覺性靈明,是永恆的本真,其餘四大、五蘊、三界六道,皆為其起心動念之產物,故虛幻不實。正是在強調空無一切的情況下,希運講了只有在惠昕以後的《壇經》中才出現的一些言論。如惠能在大庾嶺上對追趕他的惠明說:“不思善,不思惡,正當與麼時,還我明上座父母未生時面目來!”惠明於言下頓悟,禮拜雲:“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又如將惠能之得法偈記為“本來無一物,何處有塵埃?”這都表明希運禪學思想的創新和發展,並未一味地簡單承襲道一、懷海的禪法。《宛陵錄》中記載了希運關於禪的意境的描述:語默動靜,一切聲色盡是佛事,何處覓佛?不可更頭上安頭,嘴上加嘴。但莫生異也。山是山,水是水,僧是僧,俗是俗;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總不出汝心。三千世界,都是汝自己,何處有許多般。心外無法,滿目青山,虛空世界,皎皎地無絲發許與汝作見解。一切聲色盡是佛事,若學道者不即不離,不住不著,縱橫自在,那麼,行住坐臥,語默動靜,皆為道場
編輯本段宗風
臨濟宗風峻烈,希運於此亦開啟良多。他見地高拔時輩,自恃甚高,傲岸獨立,雄視天下禪師,曾言:“大唐國內無禪師”,語驚四海。仰山慧寂曾評其禪法為“黃檗有陷虎之機”,因為希運之禪特別強調上乘根基的頓悟,他的禪門並不向中下根機者開啟。他常對門下說:“若會即便會,若不會即散去。”有人問“如何是西來意 ”時,“師便打,自餘施設,皆被上機,中下之流莫窺涯埃。”在接化學人方面,他完全承接由馬祖發端的喝、打等手段。上堂示眾雲:“汝等諸人,……盡是吃酒糟漢,恁麼行腳,取笑於人。但見八百一千人處便去,不可只圖熱鬧也。” 臨濟禪創立者義玄當年更衣遊方,首參希運。《景德傳燈錄》中記載義玄在希運處得法的經過:
初在黃檗,隨眾參侍。時堂中第一座勉令問話,師乃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黃檗便打。如是三問,三遭打。
在此機鋒棒喝間,希運已將心法傳與義玄,並預示義玄將來必為禪門領袖,他對義玄云:“吾宗到汝,大興於世。”又云:“子將但去,已後坐斷天下人舌頭在。”日後的義玄開創臨濟禪完全繼承了希運的門風。《臨濟錄》載:僧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豎起拂子,僧便喝,師便打。又僧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亦豎起拂子。僧便喝,師亦喝。僧擬議,師便打。
真正是風雷激盪,棒喝交施。義玄亦自述說:“我在黃檗處,​​三度發問,三度被打。”臨濟宗卷舒擒縱、殺活自在的宗風是與希運分不開的。
希運是由洪州禪臨濟禪發展過渡的關鍵人物,他承接了馬祖道一的法統,據《仰山慧寂禪師語錄》載,溈山曾問仰山雲:“馬祖出入十四人善知識,幾人得大機,幾人得大用?”仰山答曰:“百丈得大機,黃檗得大用,餘者盡是唱導之師。”希運在中國禪宗史上的地位不僅在於他是洪州禪的繼承者,更重要的是他的禪法直接影響了臨濟禪的形成,是臨濟法門的先驅。《人天眼目》卷一載,日後義玄初至河北住院,便公開宣稱:“我欲於此建立黃檗宗旨。”希運這一承前啟後的歷史影響奠定了他在禪學史上的地位。
裴休曾師事希運多年,他在《傳心法要》序中,曾對希運的禪法作過總結性的評價:獨佩最上乘,離文字之印,唯傳一心,更無別法,心體亦空,萬緣俱寂。如大日輪升虛空中,光明照耀,淨無纖埃。證之者無新舊、無淺深;說之者不立義解,不立宗主,不開戶牖。直下便是,運念即乖,然後為本佛。故其言簡,其理直,其道峻,其行孤。可謂相濡以沫之論斷[2]
編輯本段詩文、開示和典故
詩文
《黃蘗禪師詩》與《乾坤萬年歌》、《馬前課》、《梅花詩》、《藏頭詩》、《燒餅歌》、《推背圖》並稱為“中國七大預言書”,堪稱傳統文化中最具獨特魅力的一部奇書。
日月落時江海閉。青猿相遇判興亡。八牛運向滇黔盡。二九丹成金谷藏。(明亡)
黑虎當頭運際康。四方戡定靜乘裳。唐虞以後無斯盛。五五還兼六六長。(康熙
有一真人出雍州。鴿原上使人愁。須知深刻非常法。

白虎嗟逢歲一周。(雍正
乾卦佔來景運隆。一般六甲祖孫同。外攘初度籌邊策。內禪無慚太古風。(乾隆)
赤龍受慶事堪嘉。那怕蓮池聞白花。二十五弦彈易盡。龍來龍去不逢蛇。(嘉慶)
白蛇當道漫騰光。宵旰勤勞一世忙。不幸英雄來海上。望洋從此嘆洋洋。(道光)
亥豕無訛二卦開。三三兩兩總堪哀。東南萬里紅巾擾。西北千群白帽來。(咸豐
同心佐治運中興。南北烽煙一掃平。一紀剛周陽一複。寒冰空自惕兢兢。(同治)
光芒閃閃見災星。統緒旁延信有憑。秦晉一家仍鼎足。黃猿運兀力難勝。(光緒宣統)
用武時當白虎年。四方各自起烽煙。九州又見三分定。七載仍留一線延。(八年抗戰
紅雞啼後鬼生愁。寶位紛爭半壁休。幸有金鰲能戴主。旗分八面下秦州
中興事業付麟兒。豕後牛前耀德丁。繼統偏安三十六。坐看境外血如糜。
赤鼠時同運不同。中原好景不為功。西方再見南軍至。剛到金蛇運已終。
日月推遷似轉輪。嗟予出世本無因。老僧從此伏饒舌。後事還須問後人。《黃禪櫱師詩》
黃櫱師的預言正確地交代了人事變遷的時間長度,故帶有連續性。只是清末民初的時間有中斷的缺憾。
雲暗暗,霧愁愁,龍歸泥土塑獼猴,三歲孩童三載福,月下無主水空流,萬頃煙波一旦收。君作祖,質彬彬,萬里長虹破浪徵,黃鶴樓頭吹玉笛,八方齊奏凱歌音,旌旗五色換新新。吉士懷柔,三十年變,豈凡人哉,曇花一現,南北東西,龍爭虎鬥,七八數定,山川初奠。干戈起,逐鹿忙,草莽英雄將出山,多少枕戈豪傑士,風雲際會到江南金陵日月又重光。瀛洲虎,渡海狼,滿天紅日更昏黃,莽莽神州傷破碎,蒼生到處哭爹娘,春雷乍響見晴陽。春雷乍,豎白旗,千萬活鬼哭啼啼,石頭城內飛符到,又見重整漢宮儀,東山又有火光照。細柳營中,群雄豪飲,月掩中秋,酣醉未醒,雙獅搏球,一墜其井,紅粉佳人,面靨櫻景。日月蝕,五星稀,二七交加掛採衣,野人舉足破金虎,遍地紅花遍地飢,富貴貧賤無高低。二七縱橫,一牛雙尾,無復人形,日行恆軌,海上金鰲,玄服律呂,鐵鳥

凌空,東南盡毀。紅霞蔚,白雲蒸,落花流水兩無情,四海水中皆赤色,白骨如丘滿岡陵 ​​,相將玉兔漸東昇。棺蓋定,功罪分,莽莽海宇見承平,百年大事渾如夢,南朝金粉太平春,萬里河山處處青。世分三字,有聖人出,玄色其冠,龍章其服,天地清明,處理萬色,四海謳歌,蔭受其福。
中國兩岸的同胞,統一之年就等看預言:“有聖人出,玄色其冠,龍章其服”,即是“黑龍”壬辰2012年。
黃檗禪師宛陵錄
黃檗斷際禪師宛陵錄
裴相公問師曰。山中四五百人。幾人得和尚法。師云。得者莫測其數。何故。道在心悟。豈在言說。言說只是化童蒙耳
問如何是佛。師云。即心是佛。無心是道。但無生心動念有無長短彼我能所等心。心本是佛。佛本是心。心如虛空。所以雲。佛真法身猶若虛空。不用別求。有求皆苦。設使恒沙劫行六度萬行得佛菩提。亦非究竟。何以故。為屬因緣造作故。因緣若盡還歸無常。所以雲。報化非真佛。亦非說法者。但識自心。無我無人本來是佛
問聖人無心即是佛。凡夫無心莫沈空寂否。師云。法無凡聖亦無沉寂。法本不有。莫作無見。法本不無。莫作有見。有之與無盡是情見。猶如幻翳。所以雲。見聞如幻翳。知覺乃眾生。祖師門中只論息機忘見。所以忘機則佛道隆。分別則魔軍熾
問心既本來是佛。還修六度萬行否。師云。悟在於心。非關六度萬行。六度萬行盡是化門接物度生邊事。設使菩提真如實際解脫法身。直至十地四果聖位。盡是度門。非關佛心。心即是佛。所以一切諸度門中佛心第一。但無生死煩惱等心。即不用菩提等法。所以道。佛說一切法。度我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從佛至祖。並不論別事。唯論一心。亦云一乘。所以十方諦求更無餘乘。此眾無枝葉。唯有諸貞實。所以此意難信。達摩來此土。至梁魏二國。秖有可大師一人。密信自心。言下便會。即心是佛。身心俱無。是名大道。大道本來平等。所以深信含生同一真性。心性不異。即性即心。心不異性。名之為祖。所以雲。認得心性時。可說不思議
問佛度眾生否。師云。實無眾生如來度者。我尚不可得。非我何可得。佛與眾生皆不可得。雲現有三十二相及度眾生。何得言無。師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佛與眾生盡是汝作妄見。只為不識本心。謾作見解。才作佛見便被佛障。作眾生見被眾生障。作凡作聖作淨作穢等見。盡成其障。障汝心故總成輪轉。猶如獼猴放一捉一無有歇期。一等是學。直須無學。無凡無聖。無淨無垢。無大無小。無漏無為。如是一心中。方便勤莊嚴。聽汝學得三乘十二分教。一切見解總須捨卻。所以除去所有。唯置一床寢疾而臥。秖是不起諸見。無一法可得。不被法障。透脫三界凡聖境域。始得名為出世佛。所以雲。稽首如空無所依出過外道。心既不異。法亦不異。心既無為法亦無為。萬法盡由心變。所以我心空故諸法空。千品萬類悉皆同。盡十方空界同一心體。心本不異法亦不異。秖為汝見解不同。所以差別。譬如諸天共寶器食隨其福德飯色有異。十方諸佛實無少法可得。名為阿耨菩提。秖是一心實無異相。亦無光彩。亦無勝負。無勝故無佛相。無負故無眾生相。雲心既無相。豈得全無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化度眾生耶。師云。三十二相屬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八十種好屬色。若以色見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問佛性與眾生性。為同為別。師云。性無同異。若約三乘教。即說有佛性有眾生性。遂有三乘因果。即有同異。若約佛乘及祖師相傳。即不說如是事。唯有一心。非同非異。非因非果。所以雲唯此一乘道。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
問。無邊身菩薩。為什麼不見如來頂相。師云。實無可見。何以故。無邊身菩薩便是如來。不應更見。秖教爾不作佛見不落佛邊。不作眾生見不落眾生邊。不作有見不落有邊。不作無見不落無邊。不作凡見不落凡邊。不作聖見不落聖邊。但無諸見即是無邊身。若有見處即名外道。外道者樂於諸見。菩薩於諸見而不動。如來者即諸法如義。所以雲。彌彌亦如也。眾聖賢亦如也。如即無生。如即無滅。如即無見。如即無聞。如來頂即是圓見。亦無圓見故不落圓邊。所以佛身無為不墮諸數。權以虛空為喻。圓同太虛無欠無餘。等間無事莫強辯他境。辯著便成識。所以雲。圓成沈識海。流轉若飄蓬。秖道我知也學得也契悟也解脫也有道理也。強處即如意。弱處即不如意。似者個見解有什麼用處。我向汝道。等閒無事莫謾用心。不用求真。唯須息見。所以內見外見俱錯。佛道魔道俱惡。所以文殊暫起二見。貶向二鐵圍山。文殊即實智。普賢即權智。權實相對治究竟亦無權實。唯是一心。心且不佛不眾生無有異見。才有佛見便作眾生見。有見無見常見斷見。便成二鐵圍山。被見障故。祖師直指一切眾生本心。本體本來是佛。不假修成。不屬漸次。不是明暗。不是明故無明。不是暗故無暗。所以無無明亦無無明盡。入我此宗門。切須在意 ​​如此。見得名之為法。見法故名之為佛。佛法俱無。名之為僧。喚作無為僧。亦名一體三寶。夫求法者。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眾求。應無所求。不著佛求故無佛。不著法求故無法。不著眾求故無僧
問。和尚見今說法。何得言無僧亦無法。師云。汝若見有法可說。即是以音聲求我。若見有我即是處所。法亦無法。法即是心。所以祖師云。付此心法時。法法何曾法。無法無本心。始解心心法。實無一法可得名坐道場。道場者秖是不起諸見。悟法本空。喚作空如來藏。本來無一物。何處有塵埃。若得此中意。逍遙何所論
問。本來無一物。無物便是否。師云。無亦不是。菩提無是處。亦無無知解
問。何者是佛。師云。汝心是佛。佛即是心。心佛不異。故云即心是佛。若離於心別更無佛。雲若自心是佛。祖師西來如何傳授。師云。祖師西來唯傳心佛。直指汝等心本來是佛。心心不異故名為祖。若直下見此意。即頓超三乘一切諸位。本來是佛不假修成。雲若如此。十方諸佛出世說於何法。師云。十方諸佛出世。秖共說一心法。所以佛密付與摩訶大迦葉。此一心法體。盡虛空遍法界。名為諸佛理論。這個法豈是汝於言句上解得他。亦不是於一機一境上見得他。此意唯是默契得。這一門名為無為法門。若欲會得但知無心。忽悟即得。若用心擬學取。即轉遠去。若無岐路心一切取捨心。心如木石。始有學道分。云如今現有種種妄念。何以言無。師云。妄本無體。即是汝心所起。汝若識心是佛。心本無妄。那得起心更認於妄。汝若不生心動念。自然無妄。所以雲。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雲今正妄念起時。佛在何處。師云。汝今覺妄起時。覺正是佛。可中若無妄念佛亦無。何故如此。為汝起心作佛見。便謂有佛可成。作眾生見。便謂有眾生可度。起心動念總是汝見處。若無一切見。佛有何處所。如文殊才起佛見便貶向二鐵圍山。雲今正悟時。佛在何處。師云。問從何來。覺從何起語默動靜一切聲色。盡是佛事。何處覓佛。不可更頭上安頭嘴上加嘴。但莫生異見。山是山水是水。僧是僧俗是俗。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總不出汝心。三千世界都來是汝個自己。何處有許多般。心外無法滿目青山。虛空世界皎皎地。無絲發許與汝作見解。所以一切聲色是佛之慧目。法不孤起仗境方生。為物之故有其多智。終日說何曾說。終日聞何曾聞。所以釋迦四十九年說。未嘗說著一字。雲若如此。何處是菩提。師云。菩提無是處。佛亦不得菩提。眾生亦不失菩提。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求。一切眾生即菩提相。云如何發菩提心。師云。菩提無所得。爾今但發無所得心。決定不得一法。即菩提心。菩提無住處。是故無有得者。故云。我於然燈佛所無有少法可得。佛即與我授記。明知一切眾生本是菩提。不應更得菩提。爾今聞發菩提心。將謂一個心學取佛去。唯擬作佛。任爾三秖劫修。亦秖得個報化佛。與爾本源真性佛有何交涉。故云。外求有相佛。與汝不相似
問。本既是佛。那得更無四生六道種種形貌不同。師云。諸佛體圓更無增減。流入六道處處皆圓。萬類之中個個是佛。譬如一團水銀分散諸處。顆顆皆圓。若不分時秖是一塊。此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種種形貌喻如屋舍。舍驢屋入人屋。舍人身至天身。乃至聲聞緣覺菩薩佛屋。皆是汝取捨處。所以有別本源之性。何得有別
問。諸佛如何行大慈悲。為眾生說法。師云。佛慈悲者無緣。故名大慈悲。慈者不見有佛可成。悲者不見有眾生可度。其所說法無說無示。其聽法者無聞無得。譬如幻士為幻人說法。這個法若為道我從善知識言下領得。會也悟也這個慈悲。若為汝起心動念學得他見解。不是自悟本心。究竟無益
問。何者是精進。師云。身心不起。是名第一牢強精進。才起心向外求者。名為歌利王愛遊獵去。心不外遊。即是忍辱仙人身心俱無。即是佛道
問。若無心行此道得否。師云。無心便是行此道。更說什麼得與不得。且如瞥起一念便是境。若無一念便是境忘心自滅。無復可追尋
問。如何是出三界。師云。善惡都莫思量。當處便出三界。如來出世為破三有。若無一切心。三界亦非有。如一微塵破為百分。九十九分是無。一分是有。摩訶衍不能勝出。百分俱無。摩訶衍始能勝出
上堂雲。即心是佛。上至諸佛。下至蠢動含靈。皆有佛性。同一心體。所以達摩從西天來。唯傳一心法。直指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不假修行。但如今識取自心見自本性。更莫別求。云何識自心。即如今言語者正是汝心。若不言語又不作用心體。如虛空相似。無有相貌亦無方所。亦不一向是無有而不可見。故祖師云。真性心地藏。無頭亦無尾。應緣而化物。方便呼為智若不應緣之時。不可言其有無。正應之時。亦無踪跡。既知如此。如今但向無中棲泊。即是行諸佛路。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切眾生輪迴生死者。意緣走作心。於六道不停。致使 ​​受種種苦。淨名云。難化之人心如猿猴。故以若干種法制御其心。然後調伏。所以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故知一切諸法皆由心造。乃至人天地獄六道修羅。盡由心造。如今但學無心頓息諸緣。莫生妄想分別。無人無我。無貪嗔無憎愛無勝負。但除卻如許多種妄想。性自本來清淨。即是修行菩提法佛等。若不會此意。縱爾廣學勤苦修行。木食草衣。不識自心皆名邪行。盡作天魔外道水陸諸神。如此修行。當複何益。誌公雲。本體是自心作。那得文字中求。如今但識自心。息卻思惟。妄想塵勞自然不生。淨名云。唯置一床寢疾而臥。心不起也。如今臥疾。攀緣都息。妄想歇滅。即是菩提。如今若心裡紛紛不定。任爾學到三乘四果十地諸位。合殺秖向凡聖中坐。諸行盡歸無常。勢力皆有盡期。猶如箭射於空。力盡還墮。卻歸生死輪迴。如斯修行不解佛意。虛受辛苦。豈非大錯。誌公雲。未逢出世明師。枉服大乘法藥。如今但一切時中行住坐臥但學無心。亦無分別亦無依倚。亦無住著。終日任運騰騰。如癡人相似。世人盡不識爾。爾亦不用教人識不識。心如頑石頭都無縫罅。一切法透汝心不入。兀然無著。如此始有少分相應。透得三界境過名為佛出世。不漏心相名為無漏智。不作人天業。不作地獄業。不起一切心。諸緣盡不生。即此身心是自由人。不是一向不生。秖是隨意而生。經云。菩薩有意生身是也。忽若未會無心。著相而作者。皆屬魔業。乃至作淨土佛事。並皆成業。乃名佛障。障汝心故。被因果管束。去住無自由分。所以菩提等法。本不是有。如來所說。皆是化人猶如黃葉為金權止小兒啼。故實無有法名阿耨菩提。如今既會此意。何用區區。但隨緣消舊業。更莫造新殃。心裡明明。所以舊時見解總須捨卻。淨名云。除去所有。法華雲。二十年中常令除糞。秖是除去心中作見解處。又云。蠲除戲論之糞。所以如來藏本自空寂並不停留一法。故經云。諸佛國土亦復皆空。若言佛道是修學而得。如此見解全無交涉。或作一機一境揚眉動目。秖對相當便道契會也。得證悟 ​​禪理也。忽逢一人。不解便道。都無所知對他。若得道理。心中便歡喜。若被他折伏不如他。便即心懷惆悵。如此心意學禪。有何交涉。任汝會得少許道理。即得個心所法。禪道總沒交涉。所以達摩面壁。都不令人有見處。故云妄機是佛道。分別是魔境。此性縱汝迷時亦不失。悟時亦不得。天真自性本無迷悟。盡十方虛空界元來是我一心體。縱汝動用造作。豈離虛空。虛空本來無大無小。無漏無為。無迷無悟。了了見無一物。亦無人亦無佛。絕纖 ​​毫的量是無依倚無糊綴。一道清流是自性。無生法忍何有擬議。真佛無口不解說法。真聽無耳其誰聞乎。珍重
師一日上堂。開示大眾雲
預前若打不徹。獵月三十夜到來。管取爾熱亂。有般外道才見人說做工夫。他便冷笑。猶有遮個在。我且問爾。忽然臨命終時。爾將何抵敵生死。爾且思量看。卻有個道理。那得天生彌勒自然釋迦。有一般閒神野鬼。才見人有些少病。便與他人說。爾只放下著。及至他有病。又卻理會不下。手忙腳亂。爭柰爾肉如利刀碎割做。主宰不得。萬般事須是閒時辦得下。忙時得用。多少省力。休待臨渴掘井。做手腳不辦。遮場狼藉。如何迴避前路黑暗。信採胡鑽亂撞。苦哉苦哉。平日只學口頭三昧。說禪說道。喝佛罵祖。到遮裡都用不著。平日只管瞞人。爭知道今日自瞞了也。阿鼻地獄中決定放爾不得。而今末法將沈。全仗有力量。兄弟家。負荷續佛慧命莫令斷絕。今時才有一個半個行腳。只去觀山觀景。不知光陰能有幾何。一息不回便是來生。未知什麼頭面。嗚呼。勸爾兄弟家。趁色力康健時。討取個分曉處。不被人瞞底一段大事。遮些關棙子。甚是容易。自是爾不肯去下。死志做工夫。只管道難了又難好。教爾知那得樹上自生底木杓。爾也須自去做個轉變始得。若是個丈夫漢。看個公案。僧問趙州。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州云無。但去二六時中看個無字。晝參夜參行住坐臥。著衣吃飯處。阿屎放尿處。心心相顧。猛著精彩。守個無字。日久月深打成一片。忽然心花頓發。悟佛祖之機。便不被天下老和尚舌頭瞞。便會開大口。達摩西來無風起浪。世尊拈花一場敗缺。到這裡說什麼閻羅老子千聖尚不柰爾何。不信道。直有遮般奇特。為甚如此。事怕有心人
頌曰。塵勞回脫事非常。緊把繩頭做一場。不是一翻寒徹骨。爭得梅花撲鼻
典故公案
【黃檗童酒】
#22087;酒
禪宗公案名。噇,吃之意。乃唐代黃檗希運禪師呵斥拘泥語言文字之行者,僅嘗得釋迦、達磨之殘渣;有如僅嘗得酒糟味,而不知真正酒味。碧巖錄第十一則(大四八·一五一中):“黃檗示眾雲:'汝等諸人,盡是噇酒糟漢,恁麼行腳,何處有今日?還知大唐國里無禪師麼?'時有僧出雲:'只如諸方匡徒領眾,又作么生?'蘗雲:'不道無禪,只是無師。'”黃檗嘅嘆大唐國雖廣,卻無真正能說禪化導行者之師家;蓋黃檗此語係為喝破彼等拘泥於語言文字、行腳參訪而無所得者之迷執,促其經由身證體驗,以開拓本具之佛性。又本則公案名稱,各書記載略異,另有題為黃檗酒糟漢、黃檗噇糟、黃檗噇酒槽。從容錄第五十三則、隆興佛教編年通論卷二十六]p5376
【黃檗擇菜】
雜語)公案名。以不視擇菜為外境,取入自己之心性為問答者。會元四曰:“黃檗希運禪師,在南泉普請擇菜次,泉問什麼處去。曰:擇菜去。泉曰:將什麼擇?師豎起刀。泉曰:只解作賓,不解作主。師以刀點三下。泉曰:大家擇菜去。”是就擇菜,而示應不昧卻平常之佛性者也。應看取黃檗之刀豎起。
【黃檗吐舌《禪苑瑤林注》】
(《會元》三)百丈
大智再參馬祖,祖見來,豎起拂子。
丈雲:“只觸此用,離此用。”
祖以拂子掛舊處。良久,雲:“汝以後開兩片皮,將何為人?”
丈亦豎起拂子,
祖雲:“只觸此用,離此用。”
丈亦掛舊處,
祖便振威一喝。
丈大悟,直得三日耳聾
後黃檗來參,舉此遂,聞吐舌。
【黃檗禮佛】
(雜語)公案名。黃檗宛陵錄曰:“大中帝為沙彌,師於佛殿上禮佛。沙彌雲: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眾求,長老禮拜當何所求?師云: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眾求,常禮如斯。沙彌雲:用禮何為?師便掌。沙彌雲:太粗生。師云:者裡是什麼所在,說粗說細。隨後又掌。沙彌便走。”是蓋唐大中帝宣宗見黃檗形相,未達其心髓,徒說粗說細。遂遇黃檗之痛掌也。
【黃檗首倡參公案】
黃檗希運禪師首先提出參看“公案”的方法作為參禪的入門。
《傳心法要》:“若是丈夫漢,須看個公案。僧問趙州:'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州雲:'無。'但去二六時中,看個無字,晝參夜參,行住坐臥,著衣吃飯處,屙屎放尿處,心心相顧,猛著精采,守個無字。日久月深,打成一片,忽然心花頓發,悟佛祖之機,便不被天下老和尚舌頭瞞。便會開大口,達磨西來,無風起浪。世尊拈花,一場敗缺。到這裡說甚閻羅老子,千聖尚不奈爾何!”

  《黃禪櫱師詩》
  《黃禪櫱師詩》

三寸不烂之舌


三寸不烂之舌
图片讨论知识魔块
三寸不烂之舌是中国俗语,属于中国汉语言文学。
编辑摘要
编辑信息模块
名称:三寸不烂之舌 拼音:sān cùn bù làn zhī shé
出处:《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先生以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释义:比喻能说会辩的口才。

目录[隐藏 ]
1 介绍
2 出处

三寸不烂之舌 - 介绍
词 目 三寸不烂之舌
发 音 sān cùn bù làn zhī shé

释 义 比喻能说会辩的口才。

出 处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先生以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示 例 小生必须自去那里,凭~,说他们入伙。(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十五回)

三寸不烂之舌 - 出处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先生以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是战国时代

白话

元前257年,秦军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请求援兵,同时缔结联合抗秦的盟约。平原君决定带20个文武双全的勇士同去,但挑来挑去,还缺一个人。后来,一个名叫毛遂的门客自己推荐自己。经过一番考问,平原君勉强同意他一起去。貌不惊人、语不出众的毛遂,其实是个能言善辩的人。到楚国后,他与同行的19人谈论起天下大事,头头是道,大家对他的学问和辩才都佩服不已。

平原君与楚平王会谈那天,两人从早晨一直谈到中午,还未谈出结果。19个门客十分焦急,毛遂便自告奋勇上殿去看看情况。毛遂按着剑从容不迫地走上了台阶。楚王瞧不起他,要他退下去,他却紧握剑柄,大步走到楚王面前说:“大王敢当着我主人的面对我如此无礼,不过是倚仗楚军人多势众罢了。但现在您跟我距离不到10步,大王的性命掌握在我的手里,楚军再多也没有用!”接着,毛遂义正词严地从历史到现实分析了楚、秦两国的关系,说明赵国派使臣来缔约联合抗秦,乃是为了救助楚国,而不只是为了赵国自己。

楚王觉得毛遂说得有理,与平原君一起举行了缔约仪式。就这样,联合抗秦的大事圆满办成。

平原君带一行人回到赵国后,和人谈起毛遂这次的功劳,感慨万分地说:“我今后再也不敢谈论识别人才的事了。我识别过的人才,多达上千人,少说也有几百人。自以为天下真有本事的人都逃不过我的眼睛,但却偏偏没有识别出毛遂先生的才干。毛先生一到楚国,就使赵国的地位重于九鼎等国宝。毛先生对楚王的那一席话,胜过了百万雄师!”从此,毛遂受到了平原君的重用,被奉为上宾。

后来的引用有 张仪 诸葛亮

张仪被楚相“掠笞数百”,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否?”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张仪被辱后的幽默、风趣,与妻子戏谑的情状,对读书游说不可动摇的意志,已然再现。廖廖几笔,内涵丰富、耐人咀嚼。

温泉鱼疗


温泉鱼疗
图片讨论知识魔块
“温泉鱼疗”是指将一种生活于温泉出水口附近,体长只有不到2厘米的小鱼放养在温泉池中,这种小鱼不会咬人,而是专门啄食人们身上的死去皮质和一些只有在显微镜下看得到细菌。此种无医无药纯粹的自然疗法,对于常见皮肤病、疤痕、脚气有着独特疗效,而且无任何副作用。

3 神奇功效编辑摘要
 浴客们感觉很惬意

温泉鱼疗 - 基本简介

 温泉鱼疗
温泉鱼疗是指将一种生活于温泉中,体长只有3厘米的小鱼放养在温泉池中,由于特殊的生活习性,此鱼不仅能在水温高达43℃的温泉水里长年生存,最奇特的是当人进入池中,小鱼将成为你的助浴使者。当这群小鱼吸啄皮肤时,人不会感到丝毫的痛痒,而是一种极为惬意的感觉。此种无医无药纯粹的自然疗法,对于常见皮肤病、疤痕、脚气有着独特疗效,而且无任何副作用 。   
当您劳累一天后,进入富含多种微量元素和矿物质的温泉水中,这时小鱼向您欢快地游来依附在您的脚上,亲吻着您的皮肤,帮您推拿按摩,为您啃去足部老化的皮质、毛孔里面堵塞的细菌和汗渍,使您身轻体健、通体舒泰,这美妙的鱼吻会让您心情就像雨后的阳光那样温暖。那就是“回归自然”人和自然和谐共处,让身心在轻松的环境下得到修复,提升生命的品质。 [1]  
温泉鱼疗 - 起源
土耳其自古就有泡温泉的传统,早在14世纪土耳其人就在地热水中洗澡,以给自己缓解疲劳、治疗病痛、他们在几百年泡温泉的过程中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许多疾病在温泉水疗中康复。
在土耳其坎加尔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次两兄弟在野外发现了一处温泉,令人惊奇的是温泉中居然有小鱼在欢快游动,兄弟俩异常兴奋。跳入泉水中想看看究竟是什么鱼竟能在温泉水中生存,当他们踏入水中后,小鱼竟围拢起来,且轻轻地用小嘴吸咬他们的脚趾,小腿,俩人享受了这美妙的鱼温泉后,天天到此温泉泡澡,更为神奇的是,其中一人长期的脚气病竟不治而愈,消息不胫而走,人们纷纷到此温泉与小鱼亲密嬉戏,使许多人的疾病悄然康复,从此土耳其坎达尔的温泉鱼疗享誉欧洲,每年大批游客到此温泉感受这人间仙境。
温泉鱼疗 - 神奇功效
中医学认为,洗浴能使人消除疲劳,提神醒脑、畅通血脉。还有一些爱美的女性相信,经常让这些“皮肤专家”、“细菌清道夫”帮她们清理自己的皮肤,可以达到美容、光洁皮肤的效果。“小鱼医生”已经得到了消费者认可。

人和鱼在自然生态美景中互动,这样一个把浴业、水疗健体由静态提升到充满生命力的动态模式。革命性的行业新品问世,给浴室行业带来新一轮的人气高潮。其实,人们休闲需要的就是这样心灵上的喜悦与满足。 [2]
温泉鱼疗使用的是地下3000多米富含(铁、钠、碳酸、锌、镁)等多种矿物质、微量元素的温泉水。人进入温泉池中,温泉鱼都围拢在人体周围,勤勤恳恳地工作,啄食人体老化皮质、细菌和毛孔排泄物,从而达到让人体毛孔畅通,排出体内垃圾和毒素,同时能更好地吸收温泉水中的多种矿物质,加速人体新陈代谢,达到养颜及延年益寿之神奇功效 。[1]
温泉鱼疗 - 相关资料
温泉亲亲鱼
温泉亲亲鱼
温泉亲亲鱼学名叫星子鱼,是用土耳其星子鱼雄本和本地热带鱼母体,经过人工繁殖出来的新品鱼种,体长只有2~4厘米。此鱼属热带鱼类,一般生存在25~40摄氏度的温泉水、加热水、半咸淡水和高温水中。

所谓的“温泉鱼疗”是指将亲亲鱼放养在温泉池中,由于特殊的生活习性,此鱼不仅能在高达42摄氏度的温泉水里畅游,

最奇特的是当人进入池中时,它围拢过来和您亲密接触,吸吮您的全身。

当这群小鱼吸啄皮肤时,人不仅不会感到丝毫的痛痒,而且是一种极为惬意的感觉,让人们体验被温泉鱼亲亲啃啃的快感。它们在各个部位为您按摩、去痒,让人体毛孔畅通,排出体内垃圾和毒素,同时能更好的吸收温泉中的各种矿物质,加速人体新陈代谢,达到美容养颜,延年益寿的奇特功效。此种无医无药纯粹的自然疗法,对于常见的皮肤病、疤痕、脚气有着独特的疗效,而且无任何副作用。所以也叫“小鱼医生”。 [3]

2013年4月25日 星期四

電視台

電視台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電視臺(英語:TV station或television station)是製作電視節目並透過電視或網路向大眾播放的媒體機構,也有些是由國家或商業機構創辦的媒體運作組織,傳播視頻和音頻同步的資訊信息,這些資訊信息可通過有線和無線的方式傳播到世界各地。其播出時間固定,節目內容一部分為其自己製作,也有相當部分為外購。
已縮進行

[編輯]歷史

世界最早的電視臺,是於1929年在英國試播,為英國廣播公司(BBC)。其後於1936年正式開播。二戰後,電視臺在歐美逐漸普及。
中國第一家電視臺為北京電視臺,於1958年5月1日試驗播出。1978年5月1日,北京電視臺改名為中央電視臺。起先北京電視臺播出節目的頻率僅為每周四次,北京全市能收到節目的電視機也僅有幾十臺;隨後上海等地也建成了地方性電視臺,但全國也只不過十幾家。
[編輯]主要結構

[編輯]主控室
主控室式電視臺控制節目播出的中樞。影片放映室、戶外實況轉播、人造衛星轉播、各攝影棚副控室等所製作的節目訊號,都要先送到主控室,經過處理,再經由微波傳送到發射臺。主控室在播出控制桌前,設置了各種的圖像監視器;其中,主監視器(Master Monitor)用來監視畫面的品質及圖像訊號的波形,其餘的圖像監視器(Picture Monitor)用來預覽來自各處的視訊畫面。[1]
[編輯]「賺大錢的機構」

很多人以為電視台是「賺大錢的機構」。其實,電視臺在繳納各種稅賦與分發股東股息紅利之後,剩下的盈餘已很有限。為應付競爭所需的龐大投資(改善與擴充設備、改善節目品質等),不向銀行貸款,則資金無從挹注。向銀行貸款,每年要償還的本息負荷之重,自不待言。[2]
[編輯]世界著名電視台列表

[編輯]中國大陸
中國中央電視台 (CCTV)
中國教育電視台 (CETV)
中國黃河電視台
中國華夏電視台
中國氣象頻道
中國新華新聞電視網英語電視台 (CNC)
[編輯]美國
美國全國廣播公司 (NBC)
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 (CBS)
美國廣播公司 (ABC)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 (CNN)
福克斯新聞頻道 (FOX NEWS)
微軟—全國廣播公司 (MSNBC)
美國彭博財經電視 (Bloomberg)
家庭影院頻道 (HBO)
美國家庭電影臺
探索頻道
娛樂與體育電視網 (ESPN)
美國音樂電視頻道 (MTV)
美亞電影娛樂頻道
國家地理頻道 (NGC)
索尼動作頻道 (AXN)
[編輯]英國
英國廣播公司 (BBC)
英國獨立電視公司 (ITV)
[編輯]法國
法國電視一臺(TF1)
法國第五電視臺
天空新聞頻道 (Sky News)
法國時尚台 (Fashion TV)
歐洲新聞電視臺
[編輯]日本
日本廣播協會 (NHK)
朝日電視臺 (ANN)
富士電視臺 (FNN)
日本電視臺 (NTV)
TBS電視臺(TBS)
東京廣播公司 (TBS R&C)
東京電視臺 (TXN)
全國獨立UHF放送協議會 (UHF)
[編輯]卡達
半島電視臺 (Al Jazeera)
[編輯]阿聯
阿拉伯衛視臺 (Al Arabiya)
[編輯]加拿大
加拿大電視臺 (CTV)
[編輯]德國
德國電視一臺 (ARD)
德國電視二臺 (ZDF)
德國之聲電視臺
德國Sat1電視臺
[編輯]義大利
義大利廣播公司 (RAI)
義大利Canale5電視臺
[編輯]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廣播公司 (ABC)
俄羅斯國家電視臺 (PTP)
俄羅斯獨立電視臺 (HTB)
[編輯]韓國
韓國放送公社 (KBS)
SBS電視臺 (SBS)
文化廣播公司 (MBC)
京仁電視臺 (OBS)
JTBC電視臺 (JTBC)
[編輯]香港
香港亞洲電視 (ATV)
香港無線電視 (TVB)
香港鳳凰衛視 (Phoenix TV)
[編輯]台灣
臺灣公共電視台 (PTS)
臺灣中天電視臺 (Cti)
臺灣壹電視 (NEXTTV)
[編輯]朝鮮
朝鮮中央電視台 (KCTV)
[編輯]參考文獻

^ 《臺視二十年》編輯委員會 編,《臺視二十年:中華民國五十一年至七十一年》,臺灣電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2年4月28日出版,頁188。
^ 楚崧秋,〈對當前國內電視的一些看法〉(1983年《中國時報》與大眾傳播學會聯合舉辦系列座談會上主講稿),《一個電視新生的告白》(中國電視公司,1984年7月1日出版)第55頁。1983年6月9日《中國時報》有全文刊載。1983年9月1日《廣播與電視》第44期、1983年11月《傳播教育》第11期皆有選載。

臺灣電視史


臺灣電視史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顯示▼台灣歷史系列

台灣歷史相關條目

電視被世人公認為20世紀最偉大、最重要發明之一(亦為爭議最多者)。電視的誕生,使文字、圖像和聲音能夠同時展現在人們面前,打破無線電廣播和報紙之侷限,迅速成為主要媒體之一。台灣電視事業發展較歐美國家為晚,遲至1962年始有第一家正式的電視台成立;但台灣電視事業發展快速,彩色化的時間則位於世界前列。在解嚴之前,電視產業長期被老三台所寡佔;解嚴後頻道數量如雨後春筍般急速成長,但亦帶來負面效應,甚至不少民眾認電視為社會亂源之一。

目錄  [隱藏] 

1 概述

2 教育電視台初試啼聲

3 從一枝獨秀到三台鼎立

3.1 台視創立商業電視制度

3.2 中視開啟彩色電視時代

3.3 華視成立,三臺成形

4 有線電視時代的來臨

4.1 第四台的合法化

4.2 頻道開放數量大增

4.3 電視新聞百家爭鳴

4.4 頻道家族逐漸成型

5 電視產業的劇烈變革

5.1 民視開播,四台爭霸

5.2 公視十八年的建台歷程

5.3 電視節目的惡性競爭

5.4 黨政軍退出媒體

5.5 公共媒體制度成型

6 數位化浪潮下的電視革命

7 電視廣告的發展

7.1 現金卡廣告爭議

7.2 蓋台廣告

8 參考資料

8.1 注釋

8.2 書目

9 參見

10 外部連結

[編輯]概述


台灣第一家具有電視台雛型的媒體機構,是教育部在1962年成立的教育電視廣播實驗電台;第一家向公眾廣播、並從事商業廣播的電視台,則是在1962年4月28日由台灣省政府與多家台灣、日本企業共同出資成立的台灣電視公司(簡稱台視);後來陸續成立中國電視公司(簡稱中視)和中華電視公司(簡稱華視)。在當時特殊的政經情勢之下,當時公司股份皆為中國國民黨及相關組織,或是國防部、教育部等政府機構所持有。較晚成立的是民間全民電視公司(簡稱民視)與公共電視台(簡稱公視)。民視為台灣第一家民營無線電視台,公視則為台灣第一家公共媒體機構。其中,華視與公視已經於2006年7月1日組成台灣公共廣播電視集團(簡稱公廣集團);為台灣少數族群服務的客家電視台、原住民族電視台,和為海外華人服務的宏觀電視也在2007年1月1日併入公廣集團。

台灣在1990年代之前,僅有所謂的「老三台」,即台視、中視、華視等三家無線電視台。而台灣的衛星電視事業,則在1990年代以後陸續開放,無線台也於衛星傳送,用戶可自行利用大型碟型天線或小耳朵(台灣民間對體積較細的碟型天線的稱呼)接收訊號,也可於國外收看台灣的頻道,第四台業者開始改為中繼衛星電視頻道。原本多屬非法的第四台業者也陸續合法化為有線電視系統業者,有線電視遂在台灣擁有極高的市場佔有率。

目前台灣已推行歐洲傳輸標準的無線數位電視(DVB-T),台視、中視、華視、民視、公視(含客家電視台)等無線五台進行無線訊號播出,大部分頻道也用衛星進行備份傳送。台灣政府於2012年6月30日全面收回類比無線電視電波頻率,全面進入數位電視時代。

[編輯]教育電視台初試啼聲


國立教育資料館於1956年成立後,教育部在1960年經行政院批准下,籌設「教育電視廣播實驗電台」。1962年1月1日,教育部責成國立教育資料館設立「教育電視廣播實驗電台籌備處」,籌備委員17人、顧問21人,以國立教育資料館館長劉先雲為主事者,國立交通大學電子研究所與私立中國電視工程傳習所分別負責教育電視廣播實驗電台的工程部與節目部,天主教媒體機構光啟社提供器材與技術支援,行政院美援運用委員會(今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與行政院國家長期科學委員會(今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經費。1962年2月14日,「第四屆全國教育會議」開幕日,教育電視廣播實驗電台正式成立並開播。1963年12月1日,教育電視廣播實驗電台改名教育電視廣播電台,中文簡稱教育電視台,英文簡稱「NETV」,直屬於國立教育資料館,節目內容並重社會教育與學校教育。1964年5月,教育部社會教育司開始籌劃建立空中教學學制。1965年2月,教育部社會教育司指定台北市立高級商業職業學校(今 國立台北商業技術學院)與教育電視台合作試辦空中教學課程。

教育電視台台址位於台北市南海路國立教育資料館館舍的七、八樓,平常日每天12時50分開播、16時10分收播,星期日9時整開播、12時03分收播,每週廣播時間共計23小時。教育電視台的收視範圍僅有台灣北部地區,收視率僅有1.40%。後在國防部與教育部的支持下,於1971年改組為中華電視公司(時稱「中華電視台」)。這是台灣電視事業的開端。

[編輯]從一枝獨秀到三台鼎立


[編輯]台視創立商業電視制度

1959年1月,中日合作策進委員會第四次會議決議成立中日電視事業研究小組。1960年,中日電視事業研究小組推請魏景蒙、劉啟光與林忠赴日本,自此始籌畫成立臺灣電視公司。1960年6月,中國無線電協進會代表人胡維庸申請以「自資自建」方式設立一家民營電視台,定名「中國電視台」,資本額為新臺幣600萬元,擬在臺北市圓山架設發射台,採用1千瓦電力發射機,發射範圍可達60公里,必要時可增資至新臺幣1200萬元。由於當時客觀環境因素,「中國電視台」申請案並未獲准,卻是第一個民營電視台申請案。

1961年3月4日,臺灣省政府成立「台灣電視事業籌備委員會」,任命魏景蒙(時任中國廣播公司總經理)為主任委員,吳紹燧(時任台灣省政府新聞處長)為副主任委員,另設委員11人。除了臺灣省政府出資之外,亦邀請富士電視台、東芝、日立和NEC等四家日本企業入股,同時也吸收了部分台灣民間資本,合作創辦臺灣電視公司。台視創立之初,資本額為新臺幣3000萬元;其中,省政府所屬六行庫(台灣銀行、土地銀行、第一銀行、華南銀行、彰化銀行和合作金庫)占總股本的49%;四家日商各出資10%,占總股本的40%;其他民股佔11%。1962年4月9日,台視在臺北市中正路上的電視大廈和竹子山發射站破土動工。1962年4月28日,臺灣電視公司正式成立,推選林柏壽為首任董事長,周天翔為首任總經理。1962年10月3日至10月9日,台視試播七天,並於此期間(10月5日)在臺北賓館舉行了試播酒會。1962年10月10日,由當時的第一夫人蔣宋美齡按鈕,台視正式開播。1965年10月10日,台視完成中、南部聯播網。當時台視的門牌號碼為「臺北市中正路990號」,在1982年4月28日因道路重劃而改為「臺北市八德路三段10號」。

1963年,台視成立一年半後,有意成立第二家電視業者在立法院提出諮詢之後,決定在台視完成全國電視網後開放成立第二家電視台。臺視成立後,因長期寡佔台灣電視市場,於成立七年內就使資本額翻倍,為全球各地商業電視所少有。台視的成功使民間資本蠢蠢欲動,第二家電視台呼之欲出。

[編輯]中視開啟彩色電視時代

胡維庸提案的「中國電視台」申請案宣告失敗之後,當時全台灣28家民營廣播電台(正聲廣播公司等)參照日本與歐美各國的經驗,聯合申請成立第二家電視台。另外,尚有11個第二家電視台申請案:「新中國電視公司」(韋永成、裴存藩提案)、「中華電視台」(于斌、林登、楊志翔提案)、「中國電視公司」(劉天祿提案)、「中國廣播公司電視台」(魏景蒙、黎世芬提案)、「民本廣播公司電視部」(胡炯心提案)、「華僑電視公司」(雲昌鎊提案)、「中華電視公司」(王道、王玉坤提案)、「聯合電視公司」(王新衡、李葉提案)、「中國商業電視台」(徐偉峯提案)、「龍津電視公司」(王羽孔提案)與「大華晚報電視台」(耿修業提案)。

1967年,奉中國國民黨總裁蔣中正指示,整合以上12個第二家電視臺申請案,由中國廣播公司(中廣)結合28家民營廣播電台及部份有志於電視事業之工商文化界人士集資創辦第二家電視臺,定名「中國電視公司」。三方代表協商後同意,中廣出資50%,28家民營廣播電台聯合出資28%,有志於電視事業之工商文化界人士聯合出資22%,三方聯合創辦中視。1967年10月17日,三方聯合成立「中國電視公司籌備委員會」,推選委員12人,聘請黎世芬為籌備處主任,資本額為新台幣一億元。1968年9月3日,三方成員在台北市中山堂舉辦「中國電視公司成立大會」,公推谷鳳翔為董事長、黎世芬為總經理。1969年,日本放送協會派員到台灣輔導中視的籌備工作,中視節目部、工程部人員一併受訓。1969年3月5日,中視與中廣的聯合總部「廣播電視大廈」(台北市仁愛路三段53號;現址為宏盛帝寶豪宅社區)奠基,徐柏園(當時為中國國民黨財務委員會主任委員)、陳裕青(當時為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四組主任)、梁寒操(當時為中廣董事長)、黎世芬(當時為中廣總經理)聯合主持破土典禮。由於中視向歐美各國與日本訂購的器材未能如期交貨,以及廣播電視大廈工程進度緩慢,中視借用中廣總部三間播音室改裝成攝影棚,並臨時租借民房辦公。

1969年10月9日,中視開始試播。1969年10月31日,由當時副總統嚴家淦主持剪綵儀式,當時之中國國民黨財務委員會主任委員俞國華主持按鈕儀式,中視正式開播,改變了台灣無線電視「僅此一臺(台視)」之局面。1970年2月16日,中視完成中、南部轉播站。1970年9月,廣播電視大廈完工。1971年,中視訂購的器材完成遷裝廣播電視大廈。

中視的成立,開創了台灣電視史上兩個里程碑,一是播出彩色電視節目,二是「每日連續播出」形態的電視劇正式誕生。中視在開播之前,便決定部份節目將以彩色方式播出。同時,有別於之前的每周一次的連續,中視也開啟了電視連續劇的每日連續播出的時代。中視所播出的第一部電視連續劇是《晶晶》,立刻引起極大轟動;而這種每日連續的電視劇形態,也沿襲至今而不衰。

[編輯]華視成立,三臺成形

教育電視臺開播後,長期以來收視績效不佳。1968年12月6日,時任國防部部長蔣經國與教育部部長閻振興有鑒於教育電視台因經費困難而未能發揮效果,以及中華民國國軍軍中政治作戰教育有急需加強之必要,同意合作改建教育電視台。1970年2月16日,中華民國政府原則決定投資新台幣一億元,擴建教育電視台,易名為「中華電視台」,簡稱「華視」,成為一家以商業廣播為主、兼具教育廣播功能的電視台。1970年8月1日,成立華視籌備指導委員會,由王昇兼任主任委員,劉先雲擔任籌備處主任。1970年8月20日,中華電視台籌備處成立,劉先雲擔任主任委員。1971年1月31日,中華電視台正式成立,全名「中華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中華電視台」,首任董事長為劉闊才,首任總經理為劉先雲,資本額增為新台幣兩億元。

1971年2月10日,華視第一代總部「攝影大樓」開工,同年啟用。同年10月10日,華視開始試播21天,當天20:00播映楊年蓉主持的特別節目《華視簡介》是華視試播期間的第一個節目。1971年10月31日15:00,由嚴家淦副總統夫人劉期純主持按鈕儀式,華視正式開播,汪慧雙代表華視贈送一台新力13吋手提電視機給劉期純。1971年10月31日16:30,華視播映特別節目《近悅遠來》,是華視開播後的第一個節目,內容是華視各家友台(包括台視、中視與國外的電視台)慶祝華視開播影片的總集。華視開播同時,完成中、南部聯播網。1988年11月25日,華視的正式名稱更改為「中華電視股份有限公司」,通稱「中華電視公司」。

在1990年代以前,台視、中視、華視為台灣僅有的三家電視台,被合稱為「三台」(後來又被稱為「老三台」)。在民間全民電視公司(民視)開播以前,於台灣無線電視業界各據一方。

[編輯]有線電視時代的來臨




《電視節目分級處理辦法》制定的電視節目分級標誌

左上:普遍級

右上:保護級

左下:輔導級

右下:限制級

[編輯]第四台的合法化

有線電視媒體在台灣俗稱「第四台」,意指老三台之外的電視媒體。第四台出現的原因是由於台灣地形多山,電視訊號由於山巒阻隔,導致部分低窪地區收視品質不良。因此在部分地區,民間自行搭天線來傳送電視訊號。後來業者不以三台節目為滿足,開始播放各類錄影帶作為節目,也就是早期的第四台。有的第四台帶有政治意識形態色彩,對國民黨予以抨擊,也無形突破了政府對廣電頻率控制的藩籬。政府在早期並未開放合法經營第四台,因此當1969年第四台出現在台北石牌一帶時,業者是處於地下經營的狀態。由於取締成效不彰,第四台逐漸在台灣民間開枝散葉,蓬勃發展,行政院終於在1983年成立「建立有線電視系統工作小組」,參考各國經驗進行規畫,最後在1993年8月11日,由行政院新聞局發布《有線電視法》規範運作,並於同年11月開放第四台登記為過渡性質的有線電視節目播送系統業者,當時共有610家取得臨時登記證[1]。之後新聞局將有線電視經營區域劃分為51區,每區至多存在5家業者[2],迫使第四台系統業者進行整合淘汰,1994年10月1日正式受理有線電視系統申設登記時,只剩209件申請案。幾經審核,直到2001年年底,共計有66家有線電視業者正式營運[1]。

[編輯]頻道開放數量大增

《有線電視法》通過後,ESPN搶先登陸台灣。之後,CNN、Discovery Channel、迪士尼頻道等境外頻道紛紛取得落地權;而各民間企業紛紛成立衛星電視公司,提供電視節目給有線電視頻道業者播放,使得台灣的有線電視頻道數量直線上升。目前本土與外國電視頻道合計超過一百個。目前台灣主要的有線電視頻道業者包括了香港TVB控股的TVBS、東森媒體集團旗下的東森電視、中國時報集團所屬的中天電視、練台生的年代電視、三立電視、八大電視、和信集團所屬的緯來電視網等。而媒體業者也出現跨領域經營的趨勢,較為典型的是東森集團與中國時報集團。

[編輯]電視新聞百家爭鳴

本章節需要擴充

[編輯]頻道家族逐漸成型

有線電視(第四台)剛開播時,節目的傳送多依賴錄影帶「跑帶」。1994年起,隨著有線電視的合法化,各頻道逐步採用衛星傳送訊號。目前,全台灣100%的有線電視頻道通過衛星中繼傳輸,因此有線電視頻道也稱作衛星電視頻道。所有電視頻道訊號皆以數位訊號輸出向衛星地面上鏈(Uplink)站傳輸上鏈,各有線業者接收自衛星的數位信號後,以類比訊號向用戶傳送節目。某些衛星地面上鏈(Uplink)站也同時擁有衛星直播到戶的執照,用戶可以購買其發行的收視卡及接收設備,直接接收來自衛星的數位信號。由於有線電視業者常常私自插播廣告和跑馬燈,直接接收來自衛星的訊號除可以避免這些問題之外,還可以避免類比調製造成畫面質量衰減與失真,獲得的清晰度等同於數位電視。這些頻道的上鏈單位或直播公司及所在衛星包括:

CHT(中華電信):中新1號 C&Ku頻

TAS(台亞衛星通訊)[1]:JCSAT-10 C頻, 新天11號Ku頻, 馬布海1號Ku頻, 國際8號 C頻

C-Sky-Net [2](華人衛視): 亞太2R Ku頻, 亞太5號 C頻, 馬布海1號Ku頻

D-Sky [3](數碼天空/侑緯衛星通訊):亞太5號 Ku頻

以上的傳輸、接收流程可以由下圖說明:


[編輯]電視產業的劇烈變革


台視、中視、華視等三台的經營權,雖然全由民間企業與組織擁有,但這些「民營」機構皆是由政府成立或控制的;而在中國國民黨長期執政,以及三台長期寡佔台灣電視市場的情形之下,中國國民黨在2000年失去政權之前,實際上控有台灣大部分的電視媒體資源;但這些情形在1980年代末期一連串的民主改革後得到改善。

進入1990年代後,除了民間參與的有線電視與衛星電視興起之外,身為重要公共資源之一的無線電視亦有所發展。台灣第一家非「黨政軍」[3] 控制的無線電視台——民間全民電視公司於1997年開播,台灣第一家公共媒體機構、籌備多年的公共電視台亦在隔年開播,台灣的無線電視台從三台增加至五台,象徵台灣電視媒體日趨邁向自由化與多元化。

[編輯]民視開播,四台爭霸

以黨外人士為主組成的民主進步黨,不少從政黨員藉於媒體資源遭長期執政的中國國民黨操控,興起爭取開放第四家無線電視台的風潮,其中提倡最力者是以推動公投入憲著名的立法委員蔡同榮。1993年8月6日,以蔡同榮、田再庭、張燦鍙等民進黨人為首的「民間傳播公司」成立,並定期對外宣布發起人數、投資金額,藉此向政府施壓;在此同一時間,同為民進黨人的張俊宏、余陳月瑛等人成立「全民電通公司」,同樣以爭取成立無線電視台為目標。

1994年1月28日,行政院新聞局宣布開放特高頻第五、第六兩個頻道,供未來成立的第四家無線電視業者使用。參加登記的,除了同樣以民進黨人為首的「民間」、「全民」兩家公司之外,還有以高雄陳家為首的「亞太」,以及香港TVB的「豐年」等業者。為了確保爭取能夠成功,「民間」、「全民」兩家公司於同年6月達成協議,決定共同以「民間全民電視公司」的名義提出申請,並於同年6月30日正式向新聞局提出申請。在接近一年的審議期間,民視方面積極透過政治遊說、舉辦公聽會等方式,向國民黨政府施加壓力,並向各方物色經營階層人選。

1995年6月16日,審議結果揭曉,民視在11位審議委員中取得過半的6位委員支持,成功取得第四家無線電視台的經營權。1996年3月27日,民視正式成立董監事會,由蔡同榮擔任首任董事長、張俊宏擔任首任副董事長,並延攬當時任職華視主任秘書的資深媒體人陳剛信為執行常董,TVBS副總經理李光輝為總經理。1997年5月5日,民視的新聞頻道「民視新聞台」先行開播;同年6月10日,民視取得新聞局的播出執照;隔日晚間7時,在李登輝總統的按鈕之下,民視無線台正式開播。歷經三年的籌備,民視這個「台灣第一家民營無線電視台」終告成立。

[編輯]公視十八年的建台歷程

1980年,當時的行政院院長孫運璿先生首度倡議建立公共電視台。當時台灣的政治環境,仍然處於戒嚴狀態;而在電視生態方面,交通部嚴格管制無線電波,只允許已經成立的老三台製播以營利為目的的節目。這樣的歷史背景,決定了公視最初的發展由官方主導。

公視成立的先聲——廣電基金節目

1982年6月,行政院新聞局成立「廣播電視未來發展研究委員會」,邀請學者專家研究如何設立一個「公共電視節目製作中心」。最後決定:將公共電視節目委由電視台、社團及有關文化、教育學術機構,或國內民間廣告、傳播業者承製,亦可選購國內外節目成品;週一至週五,每天播出三個公共電視節目,每個節目長度三十分鐘;週六及週日,每天播出一個公共電視節目,每個節目長度六十分鐘;分別利用原先的老三台夜間聯播時段及夜晚收播後延長播出,作為公共電視節目時間。1983年,行政院新聞局提出「公共電視節目製作中心」計劃草案,但因經費過高、人力龐大而擱置。1984年,行政院新聞局設立「公共電視製播小組」,徵用三家無線電視台的時段播出公共電視節目。

1984年5月1日,第一個公共電視節目《大家來讀三字經》在台視播出。1986年,製作公共電視節目的任務轉由廣播電視事業發展基金(簡稱廣電基金)下設的公共電視節目製播組負責,仍然徵用老三台節目時段播出。1994年10月9日,「公共電視節目」改名為「廣電基金節目」。公共電視節目與廣電基金節目都沒有專屬頻道播出,借用的時段經常被調動,影響觀眾收視權益。

公共電視法的立法過程

1991年,行政院核定《公共電視台籌備委員會設置要點》,「公共電視台籌備委員會」(簡稱公視籌委會)據此成立,主管機關為行政院新聞局,由文建會前主委陳奇祿出任主任委員,並聘請王曉祥為秘書長。廣電基金也在公視籌委會成立後,卸下製作公共電視節目的任務。公視籌委會成立後,開始推動《公共電視法》的立法,以及公視建台的各項準備工作;除了在台北市內湖區東湖的五千坪的土地上興建了三棟製作大樓,並完成全台各地的轉播站。公視開始定期試播。此時,台灣社會剛剛解嚴,民主化的浪潮興起,社會運動方興未艾;公共電視的推動,不再由官方單方面主導,民間社會的力量亦開始積極參與。

1993年,行政院將《公共電視法》草案送交立法院審查;同時,一群文化界人士組成「公共電視民間籌備會」,以彰顯公共電視的民間性格,並針對《公共電視法》提出主張、進行遊說。1993年12月,《公共電視法》草案在激烈的辯論下通過一讀。1994年8月,《公共電視法》草案進入二讀,但過程並不順利。之後,經過立法院五個會期的討論,仍然無法完成二讀。民間推動公共電視建台的力量,仍然源源不絕。

1996年9月,一群關心公共電視的學術、文化界人士組成「公共媒體催生聯盟」,結合各界支持公共電視的力量,促使《公共電視法》通過。1997年4月,由於公視籌備多年,政府已投注大量的人力、物力,卻遲遲不能讓公視建台,因而出現「終止公視建台」的主張。「公共媒體催生聯盟」與「公視職工聯誼會」結合社會上各種關心公視的力量,發起各項「拯救公視」的活動。1997年5月31日,經由民間鍥而不捨的遊說及立法院密集的政黨協商,立法院三讀通過《公共電視法》;但是附帶決議,要求公視在2002年7月以前不可製作每日即時新聞。

公視開播前的準備過程

1995年7月3日,公視籌委會開始進行為期兩個星期的內部試播:每天20時至22時,前一個小時播出新聞節目、論壇節目及新聞雜誌節目,後一個小時播出娛樂節目。

1997年7月,「公共電視過渡時期營運規劃小組」(成員共26人)成立,負責規劃未來的公視營運計劃。公共電視過渡時期營運規劃小組依據《公共電視法》第一條所揭櫫的公視精神,確認公視的使命在於:維護民眾表達自由及知的權利,提高全民教育和文化水準,並促進民主社會發展,增進公共福祉。規劃小組在六個月的時間中,提出了一份「營運規劃總結報告書」,規劃出公視的十四項營運方針。

1998年1月,第一屆公視董監事人選(共18人)經立法院推舉的審查委員會審議通過。1998年3月,公視董監事召開第一次會議,選出吳豐山為董事長,賀德芬為常務監事,並指派廖蒼松為總經理,李永得、張光譽、朱全斌為副總經理。1998年7月1日,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簡稱公視基金會)正式成立,並於同日開播,定頻在有線電視第53頻道。至此,公視完成長達十八年的建台歷程。後為了提高頻道的能見度,公視自2005年1月1日起定頻在有線電視第13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