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11日 星期四

武则天书法欣赏 弘 涛


 武则天书法欣赏
                       弘 涛
 
      唐高祖武德七年(公元624),在我国山西文水县的南徐村武士篗的家里,一个女婴呱呱坠地了。谁会想到:正是由于她的存在,中国历史上才有了第一个女皇,这位女皇的美丽、气魄与胆识、才华与远见,都使人们永远地记住了她的英名,中国历史也因为她的杰出贡献而永远地记住了她的辉煌。她就是才高八斗、叱咤风云的武则天。则:法则;天:自然规律。我们从她非同凡响的名字上看,也许早已注定了她的辉煌吧!
      位于陕西省乾县梁山的乾陵,是武则天与她的夫君唐高宗长眠的地方。当时根据武则天的遗愿,唐中宗不顾一些大臣的反对把武则天的灵柩从洛阳护送到长安,与唐高宗合葬在一起。这里的高山呈现出中国女皇威严与美丽合而为一的神韵,她头枕梁山,脚踏渭河。八百里秦川的烘托更显示了武则天博大的气魄与襟怀。
      雄伟巍峨的乾陵脚下,一群由各国使臣组成的方阵被刻成了石雕象,这就是所谓六十一宾王像,他们永远地供奉在大唐皇帝的陵前。他们都是做什么的?从哪里来的?我们仔细看看他们的装束就能知道:用今天的话说,这些人就是中国周边那些小国家派来的特使以及少数民族首领等的代表。当时的中国十分强大,中国周边的小国基本上都是我们的臣子,每年都要给大唐进贡的。位于山东德州的苏禄王墓就是当年菲律宾派来上供的使臣,因病死在德州。至今这里的百姓也还都是当年苏禄王以及随员的后代。
      乾陵署名刻像碑就是当年长安葬礼盛况的历史见证。据《唐六典。主客郎中员外郎》记载,高宗武后时,有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与中国保持着友好关系,就连远在东海的日本也前来朝贡。可见武则天领导的武周朝是多么强大。这个强大的中国无论在当时或是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都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辉煌。
      这不是帝王陵前的丰碑吗?为什么却看不见位帝王歌功颂德的文字呢?这的确就是陵墓前的丰碑,可它恰恰就是没有文字!
      没有哪个皇帝的陵墓是这样的。这座高高大大的石碑上,竟然没有歌功颂德的文字。而没有文字的丰碑恐怕才是最为永久的,它会使人觉得文字的份量太轻,文字的表达也太有限,而没有文字的丰碑才是无限的、永恒的丰碑!
      虽然这座丰碑上不琢文字的确切原因至今仍是众说纷纭,但正是有了这样的疑惑,更引发了无数专家学者研究的兴趣,也更为历史留下了意味深长的思考。
      武则天生活的家庭也不是寻常的家庭。母亲杨氏从小不屑女红,阅史披图,眼光远大。其父武士篗是个极有财力的木材商人,资助并辅佐李渊父子建立唐朝,成为皇室的重臣。自幼聪颖过人的武则天少时期就跟随父母跑遍了大半个中国,对于政治和治国之术十分了解,有着远大抱负的武则天,自然做好了她今后人生之路的铺垫。武则天14岁时就因为天生丽质被选入宫中,作了李世民的才人。才人也就是皇宫中地位不高的妃子。后来,又因为她过人的美貌与才智成为太子李治的最爱,终于成为宫中权利争夺的胜利者。
      武则天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作的贡献是很大的。“劝农桑,薄赋徭”,商业、农业、手工业都有很大发展。人口也从高宗初年的380万户增加到615万户。当时的边疆并不太平,西方西突厥攻占了安西四镇,吐蕃也不断在青海一带对唐展开进攻,而北边的突厥和东北的契丹一直打到河北中部。武则天一面组织反攻,恢复了安西四镇,打退了突厥、契丹的进攻,一面在边地设立军镇,常驻军队,并把高宗末年在青海屯田的办法推广到甘肃张掖、武威、内蒙五原和新疆吉木萨尔一带。对于在屯田中有巨大贡献的楼师德,武则天特致书嘉勉,书中特别指出,由于屯田,使北方镇兵的粮食“数年咸得支给”。
      武则天称帝后,改国号为武周,明显推动了民族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唐人沈既济在谈及科举制度时说:“太后颇涉文史,君临天下二十余年,当时公卿百辟,无不以文章达,因循日久,浸以成风”。沈氏的这些话包含了丰富的内容。首先是武则天重视科举,大开制科。有一次策试制科举人时,她亲临考场主持考试。二是当时进士科和制科考试主要都是考策问,也就是做文章。文章的好坏是取仕的主要标准。三是武则天用人不看门第,于是极大地刺激了出身贫贱的广大百姓读书学习文化、学习治国本领的热情。开元、天宝年间“父教其子,兄教其弟”,“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的社会风气就是从武则天时期开始的。正是这种文化的普及,推动了文化的全面发展。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崔融、李峤、宋之问、沈全期、杜审言、陈子昂都是在这个时期涌现出来的杰出人物。在天文、医学、史学、雕塑、绘画、音乐、舞蹈、诗词歌赋方面也都达到了空前的水平。
      武则天本人的素质和自觉提高妇女地位的努力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她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七岁能诗,14岁入宫后,其文化素养进一步提高,《旧唐书。则天皇后本纪》称她“素多智计,兼涉文史”。《新唐书·艺文志》集部著录有武后《垂拱集》一百卷,《金轮集》十卷,只可惜没有流传下来。现存的只有《文苑英华》、《唐诗纪事》等书中所收的诗文一百多篇。
      武则天有意识地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在中国封建社会可谓惊世骇俗之举。它除了建言父在,子为母服丧三年外,还在并州宴请亲族邻里时,于内殿专门会见与会的妇女。她曾命文士编撰了《列女传》,大力宣扬妇女中的杰出人物。过去后妃参政,都只是作为一种个人行为出现,因此他们最多也只能走到临朝听政这一步。武则天大力提高妇女地位的做法,虽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男尊女卑的社会局面,但也确实使当时的妇女得到了一个相当宽松的社会环境。
      山西文水南徐村,是武则天的故乡。这里的则天皇后庙也是始建于唐朝的,不过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武则天像,是这些年才又重新雕造的。据这里的知情人介绍,今天我们看到的则天皇后庙是老百姓自发捐资修建的。
      武则天生得很美,但由于年代久远,我们无法了解她到底是个什么模样,只能根据历史线索去理解她的美。不过,有一条是可以肯定的,一个天生美貌的女人,又具有那么出众的文才,一定是最美的女人。否则皇帝三宫六院,怎会偏爱她一人呢?太宗死后,武则天入感业寺做尼姑时,她的一首小诗就足以令李治倾倒。于是王太后、萧淑妃都成了宫中权力地位角逐的失败者。
      武则天诗曰: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彼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皇帝也是男儿,当然倾心于文才如此杰出、相貌如此超众的美女子,当然也就战胜一切困难把武则天接入宫中。
      武则天除精通史籍诗文之外,还精于书法。尤其精于飞白书和行草书。所谓“飞白”就是在笔画中具有丝丝露白特点的书法,难度极大,但看上去却极为高雅。武则天当年曾以飞白书把大臣姓名写出来赐给他们,有大臣就上表说:“蒙恩作飞白书,题臣等名字垂赐,跪呈宝贶(kuang4),仰戴琼文,如批七曜之图,似发五神之检。冠六文而首出,掩八体而孤骞……钟繇竭力而难比,伯英绝筋而不逮。则知乃神乃圣,包众智而同归;多才多艺,总群芳而兼善。”武则天的书法造诣于此可见一斑!
      行书是介乎楷书、草书之间的书体,遒劲潇洒,既可方便多数人辨识,又可进行艺术表现。武则天临摹二王的行书,又具备自己的特点。当时有大臣上表这样说道:“臣于梁王三思处见御书杂文尺牍,凡九十卷,跪发珍藏,肃承瑶检。天文景烁,璧合而珠连;圣理云回,鸾惊而凤集。究黄轩鸟迹之巧,殚紫府结空之势。偃波垂露,会宝意而咸新;半魄全曦,象天形而得妙。固已奇踪绝俗,美态入神,掩八体而擅规模,冠千龄而垂楷法。……实可谓天下之妙迹,域中之奇观者焉。”此表虽有溢美之处,但也道出了武则天行书的深厚功力与特点。
      在文字上,武则天大胆改革,增减前人笔划,创造了十九个汉字,被天下广泛用之。她为自己取名为“ zhao ”,这个字的字义一看即明,明月当空,名君当世也。
      虽然武则天所造汉字都是为了她的政治目的服务的,但通过这些汉字,我们却能看到她的才气和非凡的智慧。你看:这永享万世帝业的愿望在她所创造的年字中得到了体现;她唯恐臣民二心,故以“一”、“忠”为“臣”;她强调正统,就以“正”、“主”、“长”为“圣”;她祈祷自己安康长寿,就以“主”、“永”、“全”为“证”;以自己登基称帝为天意,故以“天”、“大”、“吉”为“君”;她还根据日中有金鸟、月中有玉兔的传说,以及象形的原理创造了“日”、“月”、“星”等字。“天”、“地”、“正”、“国”,借用古文篆字以示复古之意。
      武则天留下来的书法资料不多,有《荐福寺碑》题额、为《崇福寺题额》,只有《升仙太子碑》是武则天亲自撰文并书丹镌刻的碑刻。这块碑刻于武周圣历二年(公元699)六月立,现存于河南省偃师县缑山仙君庙。共有行草书三十四行,每行六十六字。有飞白书碑额。碑阴刻有武则天《游仙篇》诗文,是武则天76岁时所作,碑阴书法为薛曜正书书丹。明赵涵《石墨镌华》说:“碑首升仙太子之碑六个大字,飞白书,作鸟形,亦佳。飞白书久不传于世,此其仅存者耳”。碑阴还有薛稷、钟绍京等人的题名,其书法笔迹也皆艳丽,遒劲得法。
     《升仙太子碑》旧拓本八行“升仙太子”之“仙”字未损。有正书局、日本二玄社、香港书谱出版社皆曾影印。
     《偃师县志》有载:“后初得晋王导十世孙方庆家藏书迹,摩拓把玩,自此笔力益进,其行书有丈夫气。今观其草法极工,有乌丝方格,尚似章草及皇象书”。
      纵览武则天《升仙太子碑》书法,于飞白书恰有此碑才得见奇妙,“升仙太子之碑”六个大字飘飘欲仙,且是大气磅礴。以往在我国书法典籍中常常提到飞白书,而并不见其书迹,《升仙太子碑》碑额这六个飞白大字终于填补了这一缺憾。我们得以观赏当时的飞白遗迹实在难得。尤其是一位76岁高龄的女性以飞白书创作此文,不得不令人赞叹!
     《升仙太子碑》的正文,语势畅达,气象恢宏,虽多僻语典故,然亦无碍文思,有的段落语句俪偶甚工,情韵无穷,读来令人回肠荡气,不禁为之赞叹!不过这里大力铺陈,着意夸饰,前后或有似曾相识之处,武则天为文比之文书,书胜其文!“升仙太子碑并序”几字,其草书书法雄强纵肆,法度森严,其书风遒劲潇洒,笔势婉转流利,结体宽严适度,落笔铿然有声,既得二王神笔,又有自家面目。字里行间都透出一种大丈夫的豪气。若不是有史所载,有文可依,又有谁会相信如此大手笔竟会出自一个女人之手呢?
     楷书的规范到唐代已经真正成熟并进入炉火纯青的阶段。这里的用笔以及造型都可以清楚地看到,武则天竟然已经把欧柳的特色纯熟地运用到自己的笔下,“大”字的开张不失端稳;天”字的流畅不失谨严;“神皇帝御制御书”几字,在大小变化中不失协调,在用笔的方圆交替中不失统一;不仅如此,她还在两个“御”字的笔画造型方面有意区别,变化出新,在既变化中又相联系,在风格的统一中实现了各有特色。这样的巧妙创造决不是某种偶然,而是武则天深谙书法规律的切实流露与体现!
      品味《升仙太子碑》的书法,无怪乎当代著名书法家谢无量先生发出这样的感慨“自来妇女亦无此大手笔”。
     《升仙太子碑》也是我国行草书碑刻中最早的一种,当然她更是我国第一个由女人写的碑。两千多字都是由她亲撰并书丹,其中“口”字和撇捺等笔,专袭王羲之偶有的方折,如此加重笔力,使得字态英迈奇崛。“门”字右边的竖划,十分坚挺有力,显得大刀阔斧。所以许多书法家称赞武则天的草书,仅次于孙过庭的《书谱》,实不过分。
     《宣和书谱》的作者当然极为挑剃,虽对武则天的书法横加指责,但最终也还是不得不承认其“行书有丈夫气!”
      由于武则天爱好书法,善书就被列为入士的重要条件,在这样的政治形势下,迅速出现了许多书法家。如陆柬之、贺知章、孙过庭、李邕、王知敬、薛曜、贾膺福、韩景阳、徐峤之、王绍宗、钟绍京等。
      书者,抒也。如其才,如其学,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也。
      伟哉,武则天,奇女子也。
分享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