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16日 星期三

師曠(生卒年不詳),字子野,山西洪洞人。春秋時代樂師。他生而無目,自稱盲臣

師曠
拼音:shī kuàng

  師曠(生卒年不詳),字子野,山西洪洞人。春秋時代樂師。他生而無目,自稱盲臣。曾擔任晉國大夫,精音律,善彈琴,也會鼓瑟。晉平公曾鑄有大鍾,樂工都以爲音律和諧,隻有師曠說“不調”,後來齊國樂師師涓證實師曠所言不假。撰《寶符》100卷。民間附會出許多師曠奏樂的神異故事。南師店村有師曠墓遺址。

人物簡介

 
師曠雕像
師曠雕像
  師曠,名曠,字子野,晉國著名音樂家,主樂大師(今山西洪洞)人(當時地位最高的音樂家名字前常冠以“師”字)。大約生活時期在公元前572-532年,晉悼公晉平公執政時期。師曠並非生而無目,隻因他爲了不爲外界的繽紛所惑,自剜雙目。故自稱盲臣,又稱瞑臣。爲晉大夫,亦稱晉野。是當時著名的大音樂家,以“師曠之聰”聞名於後世。他還是位傑出政治活動家和博古通今的學者,時人稱其“多聞”。   
 
  音樂知識非常豐富,不僅熟悉琴曲,並善用琴聲表現自然界的音響,描繪飛鳥飛行的優美姿態和鳴叫。聽力超群,有很強的辨音能力。漢代以前的文獻常以他代表音感特别敏銳的人。《淮南子·汜論訓》說:“譬猶師曠之施瑟柱也,所推移上下者,無尺寸之度,而靡不中音”。《周書》記載他不僅擅琴,也會鼓瑟。師曠也通曉南北方的民歌和樂器調律,《左傳》記載:“晉人聞有楚師,師曠曰:‘不害!吾驟歌北風,又歌南風。南風不競,楚必無功’!”

  有一次師曠聽到晉平公鑄造的大鍾音調不准,就直言相告,晉平公不以爲然,後經衛國樂師師涓證實,果如此。

  到晚年時,師曠已精通星算音律,撰述了《寶符》100卷,在明、清的琴譜中,《陽春》、《白雪》、《玄默》等曲解題爲師曠所作。

  師曠有非凡的音樂才華,但卻比較保守,晉平公喜歡新聲,曾聽師涓演奏新曲,師曠當場攻擊是“靡靡之音”、“亡國之音”。師曠認爲可以通過音樂來傳播德行。

  師曠雖僅是一樂官,一生均在宮中生活,但他的地位不同於一般樂工,對政治有自己的見解,敢於在衛侯面前發表自己的意見。也向晉王擔出了許多治國主張,有一次,晉平公感歎師曠生來就眼瞎,飽受昏暗之苦,師曠則言天下有五種昏暗,其一是君王不知臣子行賄博名,百姓受冤無處伸;其二是君王用人不當;其三是君王不辨賢愚;其四是君主窮兵黷武;其五是君王不知民計安生。師曠甚至曾用琴撞擊晉平公,以規勸晉平公勿沉湎於個人享受。

  當衛獻公因暴虐而被國人趕跑時,晉悼公認爲民眾太過分,師曠則反駁說:“好的君主,民眾當然會擁戴他,暴虐之君使人民絕望,爲何不能趕他走呢?”晉悼公聽了覺得很有道理,於是又問起治國之道,師曠簡言之爲“仁義”二字。

  齊國當時很強盛,齊景公也曾向師曠問政,師曠提出“君必惠民”的主張,可見師曠具有強烈的民本主義思想,故他在當時深受諸侯及民眾敬重。在後世的傳說中,他被演化成音樂之神、顺風耳的原型、及瞎子算命的祖師等。

師曠軼事

 
師曠
    師曠
  由於師曠聽覺極聰,辨音能力極強,加上他高超的琴技,便附會出許多師曠奏樂的神異故事。傳說師曠鼓琴,通乎神明。“玉羊,白鵲翱翔,墜投。”按古人,以五羊白鵲爲“玉音協和,聲教昌明”的瑞征,師曠能贏得此譽,足見其技藝不凡。師曠曾爲晉平公奏“清微”,一奏,“有玄鶴二入”,再奏,“而列”,三奏,“延領而鳴,舒翼而舞”;又奏“清角”,遂有玄雲從西北方起,風雨驟至,“裂帷幕,破俎豆,隳廊瓦”, 令人盪氣回腸,驚心動魄。

  當然,上述記載雜有世人渲染師曠琴技的成分,難免穿鑿以嫌。但不能都以迷信或街談巷議式的故事視之,它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師曠深邃的藝術修養和精湛的技藝。史載,師曠曾到過開封,在那里築台演樂,至今遺址尚存。可見,師曠是一位受到當時各國人民喜愛的藝術家。

師曠勸學

原文

      晉平公問於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

      師曠曰,“何不炳燭乎?”

     平公曰,“安有爲人臣而戲其君乎?”

     師曠曰:“盲臣安敢戲其君乎!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選自西漢劉向編《說苑》)

譯文

     晉平公問師曠說,“我年近七十想要學習,恐怕已經晚了!”

     師曠回答說:“爲什麼不炳燭而學?”

     平公說:“哪有做臣子的戲弄其君主的呢?”

     師曠回答說;“我怎敢戲弄我的君主呢!我聽說過:年少時喜歡學習,好像是太陽剛剛出來時的陽光;壯年時喜歡學習,好像是正午的陽光,老年時喜歡學習,好像是點燃蠟燭照明時的光亮。點燃蠟燭照明,比摸黑走路哪個好呢?”

     平公說:“好啊!”

解讀

  文中的晉平公年欲七十想要學習,恐怕爲時已晚,而師曠卻勸他炳燭而學。接着師曠又打了三個比喻,年少時喜歡學習,好像是太陽剛剛出來時的陽光;壯年時喜歡學習,好像是正午的陽光,老年時喜歡學習,好像是點燃蠟燭照明時的光亮。師曠很巧妙地點明老年時讀書雖然趕不上少年和壯年時,但與摸黑走路相比較,還是好得多。從而成功地說服了晉平公,達到了勸學的目的。

人物評價

藝術造詣

 
師曠制亡國之音
亡國之音
  師曠在藝術上取得了極高造詣,爲世人所共仰。《莊子·齊物論》說師曠“甚知音律”,《洪洞縣志》雲:“師曠之聰,天下之至聰也。”故在先秦文獻中,常以師曠代表音感特别敏銳的人,“譬猶師曠之施瑟柱也,所推移上下者,無尺寸之度,而靡不中音。”晉平公曾鑄大鍾,眾樂工都以爲音律和諧,惟師曠言“不調”,師曠的判斷後來果然爲齊國樂師師涓所證實。

  由於師曠聽覺極聰,辨音能力極強,加上他高超的琴技,便附會出許多師曠奏樂的神異故事。傳說師曠鼓琴,通乎神明。“玉羊,白鵲翱翔,墜投。”按古人,以五羊白鵲爲“玉音協和,聲教昌明”的瑞征,師曠能贏得此譽,足見其技藝不凡。師曠曾爲晉平公奏“清微”,一奏,“有玄鶴二入”,再奏,“而列”,三奏,“延領而鳴,舒翼而舞”;又奏“清角”,遂有玄雲從西北方起,風雨驟至,“裂帷幕,破俎豆,隳廊瓦”, 令人盪氣回腸,驚心動魄。

  當然,上述記載雜有世人渲染師曠琴技的成分,難免穿鑿以嫌。但不能都以迷信或街談巷議式的故事視之,它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師曠深邃的藝術修養和精湛的技藝。史載,師曠曾到過開封,在那里築台演樂,至今遺址尚存。可見,師曠是一位受到當時各國人民喜愛的藝術家。

政治才能

參政

 
師曠
  師曠
  春秋時期,樂律問題帶有相當神密的色彩而備受推崇。大師在掌握樂律的同時,往往被吸收來參與軍國大事,蔔吉凶,備咨詢。師曠不閑於琴瑟而匡主裕民,樂師參政固然是原因之一,但眾多樂師,唯獨師曠能得到晉君賞識,實是憑借其滿腹經綸和善辮的口才贏得悼、平二公的信任,進而幾乎參與了晉國内政、外交、軍事等一系列事務。誠如韓垧所言:師曠“蹟雖隱於樂官,而實參國議”。

  文獻記載,師曠往常向悼、平二公陳以治國安邦之策。悼、平二公每每請教於師曠時,他都能“因問盡言”,引出一番嚴肅的治國宏論。師曠論“天下五墨墨”,論“人君之道”,這些忠言讜論包含着極爲深刻的政治見解,表明師曠作爲政治活動家所具有的遠見卓識和博大的胸懷。

爲政清明,德法並重

  政治上,師曠主張爲政清明,德法並重。國君應“清淨無爲”,“務在博愛”,同時,還應借助法令來維護統治,“法令不行”,則“吏民不正”。在用人方面,他主張對德才兼備者應委以國家重任。如果“忠臣不用,用臣不忠,下才處高,不肖臨賢”,就會埋下亂政的隱患。經濟上,師曠主張富國強民,民阜才能政平。

  “空虛府庫”將導致“國貧民罷,上下不和”的局面。統治手法上,師曠主張“廣開耳目,以察民情”,使百姓侵冤有處申訴。
不固溺於流俗,不拘系於左右

  他還提出“不固溺於流俗,不拘系於左右”的積極主張。認爲國君應“廓然遠見,踔然獨立”這樣才能避免失誤,在政治上有所作爲。師曠的治國宏論是他政治理想的反映,其見地精辟之至。悼、平二世,君主賢明,政平民阜,能重振文襄霸業,師曠起了很大作用。師曠還隨平公多次出征討伐,並曾代表晉國出使周朝。魯季武子說:“晉有趙孟以爲大夫,有伯瑕以爲佐,有史趙、師曠而咨度焉,有叔向、女齊以師保其君,其朝多君子,其庸可媮乎!”明示師曠可與趙孟、叔向等著名政治家齊名。

  現存先秦文獻,有關師曠匡主裕民的記載頗多,可見,他的政治業績並不亞於其藝術成就。《淮南子》雲:“師曠譬而爲太宰”他“大治晉國”,晉“始無亂政”。按太宰一職,“總六官之事,事無所不統”,足見其地位之顯赫。及至春秋後期,太宰僅爲尊稱,實際地位大大降低,然名譽上仍爲王宮之長,掌王家内外事務。悼公初年,師曠初入宮廷,不大可能居此高位。據考,師曠的政治活動最早見諸文獻是在魯襄公十四年(前559年),顯然,師曠爲太宰當在悼公末抑或平公時。平公晚年,驕泰奢侈,貪欲無足,師曠多次力諫或與太宰一職相關。

禀性剛烈,正道直行

  師曠禀性剛烈,正道直行,他嫻於辭令,卻從不趨炎附勢,具有不畏權勢的正直品格。一次,晉平公同群臣飲酒時喟然長歎,“莫樂爲人君,惟其言莫之違”。師曠侍坐於旁,認爲這不象“君人者”所言,竟操琴向平公撞去。沒有仗義死節的氣概,何以敢如此“犯君”。平公晚年,宮室滋侈,大興土木,愈加荒淫無道,晉國霸業日衰,以致“民聞公命,如逃寇仇”。在晉平公淫奢哀颯之時,師曠仍敢犯顏直誅,確實需要些勇氣。《說苑》載,平公三次出門打獵,自認爲有“霸王之主出”的祥兆,而師曠則認爲,這是在自欺欺人。晉平公惱怒異常,“異口置酒祁之台,使郎中馬章布蒺藜於階上”,喚師曠解履拾階而上,師曠忍着痛,仰天長歎。從肉中生山蟲子要吃肉,水中生出蠢蟲要蝕木。假如自己要與奴僕爲伍,那是自找倒黴。廟堂之上,絕不是生蒺藜的地方。現在出現了這種情形,他預言:“君將死也。”表現了師曠守上不阿的高尚品格和對晉國前途命運的憂鬱之情。

博學多聞

  師曠還以博學多聞著稱於世。先秦樂師同當今藝術家不同,“爲古文化的集中保有者”。能“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師曠曾專心於星算音律之中,“考鍾呂以定四時,無毫釐之異,”《左傳》載,師曠隨晉悼夫人慰勞築城杞者,有人懷疑絳縣老人的年紀,老人說:“臣生之歲,正月甲子朔, 四百有四十五甲子矣,其季於今三之一矣。”師曠不僅算出其生年爲魯國的叔仲惠伯
與晉國的郤成子相會於承匡的那一年,“於今七十三矣”。並指出:這一年,狄人進犯魯國,魯大夫叔孫得臣俘虜狄人僑如、虺、豹等,並用這些名字給自己的兒子命名。師曠淵博的知識令人歎服。

思想豐富

民本思想

  師曠的思想相當豐富。
 
  首先,他具有初期的民本思想。師曠認爲,百姓是國家之本,同國君一樣,都是上天的子民。國君的主要責任是代天養民,而決不能“肆於民上,以從其淫”,否則,便是“棄天地之性”。關於如何對待使“百姓絕望”的君主,師曠回答:“夫君,神之主而民之望也,若困民之主,匱神乏祀,百姓絕望,社稷無主,將安用之,弗去何爲。”就是說可以趕走那些殘暴的國君。這種君民平等的思想同商周以來的傳統觀念格格不入,後者視君主爲人間的主宰,具有無可懷疑的權威和至高無上的地位,而師曠敢於蔑視這一切。

倡導仁政

  其次,師曠倡導仁政,反對黑暗政治。晉悼公向師曠請教治國的道理,師曠答:“惟仁義爲奉。”齊晉公問師曠如何治理國家,師曠說:“君必惠民而已。”當齊景公酒酣和將歸時,又接連兩次問師曠:“太師奚以教寡人?”師曠的回答依然是“君必惠民而已”。可見,愛民是師曠政治思想的核心,他反對用殘酷暴虐的手段塗炭百姓。平公晚年,有石言於魏榆(今榆次西北),他把石言視爲天對“宮室滋侈”的勸戒。當然,師曠主張“惠民”,很大程度上是從統治者的角度提出問題的,但在客觀上對勞動人民有利,故受到人民的懷念。

宇宙觀

  其三,師曠的宇宙觀承襲了春秋時兩面性的宗教觀念,重人與重思想相雜糅。師曠倡導以民爲本,無疑是重人的。但他始終難以擺脱商周以來尊神觀念的束縛,常常表現出對神的盲目崇拜和寄托,有時還帶有十分濃厚的迷信色彩。師曠曾問天老“人家忌臘日殺生,於堂上有血光,一不祥,井上種桃,花落井中,二不祥。”這些糟粕一定程度上損害了師曠的形象。

勸學思想

  最後,師曠的勸學思想富有現實教育意義。他說:“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月牛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之明,炳燭之明孰於昧行乎?”給人以深刻的啟迪和鼓勵。

師曠墓

 
師曠墓
師曠墓
  師曠墓位於曲亭鎮師村東,與村舍緊鄰。師曠(約公元前609——前527)字子野,春秋時晉國颺地人,主要活動在晉悼公、晉平公執政期間。師曠雖以樂師身份入宮,但他以樂諫君,最早提出了“民貴君輕”的主張。他介導君主愛惜民力,珍惜人民的勞動成果,孟子稱之爲“亞聖”。同時,他對我國的音樂發展貢獻巨大,創造了五音六律,對樂器的音質、音律有極高深的理解。後人稱之爲“樂聖”。
 
     師曠死後,人們把他葬在這里,漢、唐以來,人們又在墓西側建成祠堂。以後,祠與陵墓不斷修葺擴建。到清代中葉,祠墓已擴建成占地約近十畝,建築規模較大的一處人文景觀。後遭破壞,僅餘古柏數十株,遠望綠陰敝日,蔚爲壯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