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16日 星期三

擅長人物畫的畫家     顧愷之     Gu Kaizhi 西元317- 386年      

擅長人物畫的畫家
  
顧愷之
  
Gu Kaizhi
西元317- 386年
  
 
        數千年來,中國畫家多如過江之鯽,但是,真正才高藝絕,能夠名垂千古的,卻寥若晨星。這少數繪畫名家中,又同時兼具詩賦卓越、書法精湛的,更是鳳毛麟角;具有這三項絕藝,再加上識見不凡,風趣瀟灑的,在中國藝術史上就找不到第二人了,他就是東晉最有名的人物畫家──顧愷之。
        顧愷之,字長康,晉陵無錫人﹝今江蘇省無錫縣﹞東晉時人。無錫群山蜿蜒,河水清澈,物產相當富饒,人民生活豐足,是東晉時代地靈人傑,人才輩出的好地方。顧家是江南的望族,他年輕的時候和簡文帝是很要好的朋友,兩人又同年齡,但他卻比簡文帝先長了白頭髮,簡文帝問他原因,他說:「您就像松柏,雖然經過霜雪的傷殘,枝葉仍然非常茂盛;而我卻像蒲柳,秋天一到就先凋零了。」簡文帝一聽他說得既謙虛又得體,對他就更加敬重了。顧氏專長繪畫,尤以人物畫最拿手。大畫家和文學家,他以畫絕、才絕、癡絕而馳名於世。顧愷之主張畫人物要有傳神之妙,而其關鍵在於阿睹(眼)中。因此他一反漢魏古拙之風,專重傳神,點睛最妙。年青時曾為建業(今江蘇南京)瓦棺寺作維摩詰像壁畫,當眾點睛,觀者如堵,施捨錢頃刻超過百萬,從此他的名聲遠揚四方。
    
    顧愷之所作人物畫,善於用緊勁連綿、循環不斷的筆法,如風趨電疾,灑脫飄逸;並以人物面部的複雜表情,來隱現其內心的豐富情感;衣服線條流暢而飄舉,優美生動。他還善繪風景,所作樹木、山巒,佈置有致;或水不容泛,人大於山,充滿藝術魅力。晚年筆法如春蠶吐絲,似拙勝巧,傅以濃色,微加點綴,不作暈飾,而神氣飄然,饒有浪漫主義的色彩。南朝陸探微、唐代吳道子等皆臨摹過他的畫跡。
 
生平小故事
點睛傳說
        顧愷之的母親在生下他之後就去世了,因此顧愷之從來都沒有見過他母親。當顧愷之四、五歲的時候,開始察覺到別人都有媽媽,為什麼自己卻沒有,他傷心地回家問父親,父親只是含糊其詞地推說媽媽到外地去了。從那天以後,顧愷之便經常在門口呆坐等媽媽回來,後來,父親不忍心再欺騙兒子,便將實情告訴了顧愷之。雖然愷之小小的心中覺得難過,卻常常要爸爸跟他講母親的樣子,他仔細地問了媽媽的長相、五官、身材,包括了常穿的衣裳布料及顏色,過了一陣子,他突然有了一個想法,要把母親的樣子畫下來。顧愷之花了幾天的時間,畫了媽媽的畫像,他高興地拿給父親看,父親看了看,卻連連搖頭說:「不像!」。於是,顧愷之又花了一個月的時間畫了另一張畫像,父親這次說:「身材是有點像,但是容貌及手足並不像。」不灰心的顧愷之又花了三個月的時間,重畫了一張母親的畫像,這次父親認為四肢及身材輪廓已經很像了,只是臉蛋不太像。又過了半年的時間,顧愷之再次拿著完畫好的畫像請父親過目,這次,父親很高興地說:「很像!身材容貌都很像,只是眼睛不太像。」
        顧愷之得到父親的讚美,雖然很高興,可是他一定要將母親的樣子分毫不差的畫下了,因此他又花了半年再半年的時間,完成了母親的畫像。這一次,父親拿著母親的畫像看得都捨不得放下說:「太像了!尤其眼神最像。」 從此,顧愷之的畫人像的技術,尤其是「點睛」的功夫就出名了。據說,二十歲那年,京城要擴建一座大寺廟,要請地方士紳捐錢。當時,一般人都只捐個五千、一萬兩的,沒想到顧愷之卻大手筆的捐了一百萬兩。很多人覺得顧愷之一定是在開玩笑,顧愷之也不在意,只是默默在寺廟內的牆上畫了一幅女神像,但卻沒有畫上眼睛,他交待寺內的住持說:「五天後我要為女神像點精,要看的人必須認捐一萬兩。
        到了那天,果然許多達官貴人都前來看顧愷之點睛。只見顧愷之輕輕揮筆一點,女神像立刻發出動人的靈光,大家不禁跪拜在地,一下子就認捐了超過一百萬兩,對於它的點睛功力,無不佩服得五體投地。 傳說,顧愷之到了年老的時候,畫人像就不再點睛了,人家問他為什麼時,他總會說:「不能點!不能點!這人像要一點睛,馬上就會動起來開口說話了呢!」 
        顧愷之最擅長人物畫,作畫時,他最注意人的特徵和表情,對於任何微小的部分,都要細細加以觀察,內心有充分的感受後,才肯下筆。他替中書令裴楷畫像,把他臉上的三根毛也畫上,這三根毛是裴楷臉部的特徵,畫出來後,才能顯得出裴楷的神采。
   還有一次,他想為荊州都督殷仲堪畫像,可是殷仲堪是獨眼龍,說什麼也不讓顧愷之畫,顧愷之想了個方法說服他說:「你不讓我畫,是顧慮到眼睛的關係 ,其實我只要在眼瞳上抹上飛白,你的眼睛就像被輕雲遮蔽的月亮一樣,另有一番韻味呢?」殷仲堪終於點頭同意。畫好之後,大家一看,都稱讚是幅傑件,殷仲堪的神情的確被表現得維妙維肖。
        顧愷之的才識和圖畫深為大司馬桓溫所欣賞,就禮聘他擔任參軍。雙方相處融洽。有一次,顧愷之出遠門,就把畫寄放在桓溫家,桓溫的兒子桓玄也愛畫,對顧愷之的作品更是喜歡,就來個監守自盜。等到顧愷之回來取畫,發現畫已經不翼而飛了。他想了想,只好幽默地說:「奇怪,妙畫也能通靈,竟然羽化登仙了。」
        當時建康城有一座瓦官寺剛剛落成,出家人舉行盛會,招待朝野名流、富商巨賈,並且想利用這個機會募捐,可是捐款的情況並不踴躍,顧愷之大筆一揮,就寫下捐百萬錢。和尚們非常吃驚,因為他們知道,顧愷之哪來那麼多錢;不久,和尚們帶著捐款簿,挨家挨戶收錢,到了顧愷之的家裡,他跟和尚說:「請你們先回去,替我準備一間乾淨的偏殿,把牆壁粉刷得乾乾淨淨,到時候我就會交給你們百萬錢。」和尚們半信半疑,也只得照他的話去做。顧愷之帶著筆墨,獨自關在殿裡作畫,一眨眼好幾個月過去,他把牆壁全都畫上了佛像,完工時,他告訴和尚說:「可以讓人進來參觀佛像了,不過有個條件,第一天進來參觀的人要捐十萬錢,第二天捐五萬錢,第三天以後可以隨意捐,這樣不到幾天,一定可以湊足百萬錢。」顧愷之的畫像,早就遠近馳名,如今又是佛像展覽,非常轟動,於是公卿大臣、鄉紳富商都爭著捐款入寺觀賞,果然還不到三天,捐款就超過百萬錢,和尚們對顧愷之是既敬佩又感激。
   顧愷之平常最喜歡吃甘蔗,但他吃甘蔗的方法和別人不同,一般人是從根部啃起,他卻倒過來,從長葉的地方吃回來,別人覺得很奇怪,他就風趣地說:「這叫做倒吃甘蔗,漸入佳境,有無窮的韻味呢!」
        顧愷之流傳下來的畫不多,只有「女史箴圖」、「洛神圖」和「列女圖」三幅。其中以女史箴圖最有名,這幅圖畫全長十一尺四寸四分,寬九寸三分,是畫在縑素上面的。乾隆皇帝把它視為珍寶收藏,不幸八國聯軍之役,被英軍奪走;一九三○年,賣給大英博物館。這幅名畫是顧愷之根據張華的「女史箴」,分十二節繪的,圖旁有張華的婦女修養格言,由於年代久遠,歷經戰亂,第一、二節已經散失,第三節以後還算完整。可惜國寶淪落海外,實在令人遺憾不已。
        藝術家是永遠不會孤獨的,顧愷之距離今天已有一千多年,但是他的藝術生命,仍然活在人間;他不僅是留有作品的中國最早畫家,也是最早對繪畫原理有深入研究的藝術理論家,他所寫的「魏晉勝流畫贊」、「畫雲台山記」、「論畫」等文章,幸運地存留下來。他極力主張,畫圖在於傳達作者內心的感覺,不能只注重外形的美麗;並且創作必須先經過一段寫實的練習過程,融會貫通後,才能順利而有效地揮灑。總而言之,顧愷之在中國的繪畫史上,具有不朽的地位,對於後代的中國藝術,具有無可倫比的影響力。

                          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database/painter-ch/gukaizhi.htm
                          http://hk.geocities.com/loupeijing/8i1.htm
                          http://www.cses.tcc.edu.tw/~tiwngien/botany%20Q&A/25.htm
                          http://ceiba.cc.ntu.edu.tw/fineart/database/painter-ch/gukaizhi-01.htm
                          http://ceiba.cc.ntu.edu.tw/fineart/database/painter-ch/gukaizhi-03.htm

 
女史箴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