螞蟥[編輯]

螞蟥
| ||||||||
科學分類 | ||||||||
|
被發現的螞蟥約700種,約100種生活在海洋中,約70種生活在陸地,餘下都生活在淡水環境[2]。螞蟥是吸血動物[3],頭尾各有一個吸盤,前段有口器,可刺入皮膚吸血,並有釋放麻醉劑,因此不易被宿主察覺。吸血量非常大,是其體重的2—10倍。能耐飢餓。在野外草地中螞蟥有時會被誤認為蛞蝓。
過去螞蟥曾用於醫療,其唾液中有血管擴張劑,可有效地防止血液凝固,減低因血液積聚所引起的高血壓[4]。在西方使用螞蟥來醫療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而且一直沿用到19世紀。現在已經很少用螞蟥做這種用途,但在整容手術或接駁手術中仍有使用[5]。在德國被用來治療骨關節炎[6][7]。
行為[編輯]吸血[編輯]
多數螞蟥捕食小的無脊椎動物,如蛞蝓。螞蟥附著在宿主身上後,可刺入皮膚吸血,並有釋放麻醉劑,因此不易被宿主察覺。同時在宿主血液系統中釋放抗凝血酶、水蛭素。吸血螞蟥中有90%無法刺破皮膚,因此它們只能通過開放性傷口吸血,或吸食腐爛的屍體。螞蟥吸血是會緊緊吸住宿主,直到吸飽了血為止。由於水蛭素的關係,傷口會持續流血,在去除螞蟥並清理傷口後,這個效果仍會持續幾個小時。因為螞蟥注入了麻醉劑,因此傷口沒有痛感。[8]一般來說,螞蟥的腸道中有寄生蟲,但這些寄生蟲無法在人體內存活。但細菌、病毒、以及從前任宿主吸血得到的寄生蟲(能在螞蟥體內生存數日)卻會傳播該宿主。不過螞蟥傳播的傳染案例並不多見。[9]在喀麥隆的螞蟥體內發現過愛滋病毒和肝炎病毒。[10]被螞蟥叮咬後的處理[編輯]
去除螞蟥之後,傷口應先後用肥皂水和清水沖洗,包紮。傷口因為水蛭素的原因,會持續流血幾小時甚至三天。因為水蛭素降低了血液的表面張力,而抗凝血酶使血液無法在傷口凝結。可以用按壓法止血,不過如果只有一個傷口,那並不會有大危險。傷口癒合時可能會癢,抓撓會使傷口惡化,使用抗組胺劑或冷水可以緩解癥狀。
有些人被螞蟥咬過後會出現過敏反應,如身體出現紅斑、發癢,嘴唇和眼睛腫起,眩暈,呼吸困難能癥狀,應馬上找醫生處理[15]。
特徵[編輯]
種類[編輯]螞蟥的主要種類有:
- 旱螞蟥:主要生長在陰濕低凹的林中草地中。
- 水螞蟥:主要生長在沼澤、池塘中,其體形扁長,帶黑綠色。
- 寄生螞蟥:主要生長在山溪泉水中,其幼蟲呈白色,肉眼很難發現,人喝了這些泉水,容易寄生在人體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