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28日 星期日
中國農民起義領袖
中國農民起義領袖
秦朝 陳勝 · 吳廣 · 項梁 · 項羽 · 劉邦 · 周文 · 鄧宗 · 周市 · 武臣 · 呂青 · 呂臣 · 召平 · 秦嘉 · 鄧說 · 蔡賜
漢朝 新 王鳳 (更始) · 王匡 (更始) · 樊崇 · 劉玄 · 劉秀 · 遲昭平 · 刁子都 · 公孫述 · 呂母 · 盧芳 (東漢) · 馬適求 · 孫登 (新朝) · 王郎 · 爰曾 · 劉永 (新朝) · 延岑 · 張步 · 田戎 · 秦豐 · 董憲 · 隗囂
東漢 徵氏姊妹 · 張角 · 張寶 · 張梁 · 宋建 · 歐星 · 闕宣
晉朝 西晉 李特 · 張昌 · 郭馬 · 丘沈
東晉 孫恩 · 盧循 · 劉黎 · 法長
南北朝 破六韓拔陵 · 葛榮 · 陳瞻 · 程道養 · 樊素安 · 蓋吳 · 胡琛 · 万俟醜奴 · 莫折大提 · 莫折念生 · 司馬惠御 · 王惠定 · 鮮於修禮 · 雍道晞 · 劉康 (十六國) · 劉敬躬 · 劉虎 (北魏) · 唐寓之 · 李山花 · 李禹 · 杜洛周 · 王始 · 白亞栗斯 · 邢杲 · 鮮於琛 隋朝 翟讓 · 李密 (隋朝) · 竇建德 · 杜伏威 · 操師乞 · 竇建德 · 輔公祏 · 郭子和 · 呂明星 · 劉迦論 · 單雄信 · 孫安祖 · 宋子賢 · 宋金剛 · 王須拔 · 徐圓朗 · 蕭銑 · 向海明 · 楊玄感 · 張金稱 · 劉黑闥 · 劉元進 · 孫宣雅 · 孟海公 · 孟讓 · 尉文通 · 張善安 · 朱燮 · 李子通 · 林士弘 · 格謙 · 王君廓 · 王薄 · 盧明月 · 蔣善合 · 郝孝德 · 高士達 · 高開道 · 高曇晟 · 魏刀兒 唐朝 裘甫 · 龐勛 · 王仙芝 · 黃巢 · 方清 · 阡能 · 尚君長 · 王摩沙 · 袁晁 · 楊清 · 許佶 · 陳碩真 五代十國 毋乙 · 朱乙 宋朝 北宋 王小波 (北宋) · 宋江 · 方臘_
南宋 鐘相 · 楊么 遼、金 遼 大延琳 · 黃翩 金 楊安兒 · 李全 · 郝定 · 霍儀 · 劉二祖 · 彭義斌 · 陁鎖 · 楊妙真 · 耶律德壽
元朝 前期 洪福 · 劉源 · 謝五十 · 黃廣德 · 張三八 · 陳千二 · 張烈良 · 劉應龍 · 杜可用 · 林桂芳 · 趙良口 · 歐南喜 · 鍾明亮 · 楊鎮龍 · 劉六十 · 杜可用 · 黃華 (元) · 黃德寧 · 楊振龍 中期 阿失歹兒 · 睹海 · 塔海 · 蔡五九 · 劉景周 · 圓明和尚 · 劉志先 · 趙丑廝 · 郭菩薩 後期 朱光卿 · 韓法師 · 彭瑩玉 · 周子旺 · 孟端 · 蔣丙 · 何仁甫 · 莫八 · 羅天麟 · 陳積 · 吳天寶 · 哈刺那海 · 畢四 · 董哈刺 · 曹七七 · 蔡五九 紅巾軍起義 杜遵道 · 韓山童 · 劉福通 · 郭子興 · 彭瑩玉 · 鄒普勝 · 徐壽輝 · 韓林兒 · 朱元璋 · 明玉珍 · 彭大 · 王權 · 彭早住 · 周子旺 · 張椿 · 張士誠 · 陳友諒 · 方國珍 · 朱光卿 · 趙君用
明朝 前期 曹真 · 蘇文卿 · 吳奤兒 · 彭晉 · 彭玉琳 · 林寬 · 吳勉 · 田九成 · 何妙順 · 唐賽兒 中期 葉宗留 · 鄧茂七 · 王能 · 於慶元 · 劉通 · 李原 · 劉六 · 劉七 · 劉通 · 石龍 · 李鬍子 · 劉長子 · 王洪 · 石歪膊
後期 葛賢 · 王森 · 徐鴻儒 · 於弘志 · 張世佩 · 奢崇明 · 安邦彥 · 王二 · 高迎祥 · 李自成 · 張獻忠 清朝 初期 李定國 · 那嵩 · 劉文秀 · 孫可望 · 艾能奇 · 李來亨 · 龍吉兆 · 龍吉佐 · 張綺 · 席上珍 · 張泰 · 梅阿四 · 尹庶 · 張發樣 · 蕭惟堂 · 魯家柱 · 王楊祖 · 張近堂 · 張華山 · 王耀祖 · 李世藩 · 李洪儲 · 蔣爾恂 · 劉守分 · 秦尚行 · 陳九疇 · 錢寶通 · 吳應箕 · 張念一 · 朱永祚 中期 蘇四十三 · 田五 · 林爽文 · 石柳鄧 · 王聰兒 · 徐天德 · 王三槐 · 冷天祿 · 黎樹 · 王大叔 · 吳八月 · 石柳鄧 · 姚之富 · 羅其清 · 冉文儔 · 王倫 (清) · 烏三娘 · 林清 · 何喜文 後期 李文茂 · 張樂行 · 林萬青 · 張秀眉 · 李文學 · 黃鼎鳳 · 藍朝柱 · 藍朝鼎 · 李永和 · 李文成 · 杜文秀 · 蔡杜氏 · 李國綸 · 劉麗川 · 劉儀順 · 李沅發 · 楊鳳 · 洪秀全 · 楊秀清 · 蕭朝貴 · 馮雲山 · 韋昌輝 · 石達開 · 李秀成 · 洪仁玕 · 波日·工布朗結 · 胡有祿 · 白凌阿 · 朱洪音 · 宋繼鵬 · 李鳳奎 · 劉德培 (清朝) · 張文慶 · 岩大五 · 楊龍喜 · 朱明月 · 李明先 · 陳開 · 妥得璘 · 馬占鰲 · 張樂行 · 苗沛霖 · 孫葵心 · 唐皋 (清朝) · 朱紅燈 · 趙三多 · 李長水 · 宋延年 · 張德成 · 李來中 · 曹福田 · 林黑兒 · 馬海晏 · 馬千齡
秦朝 陳勝 · 吳廣 · 項梁 · 項羽 · 劉邦 · 周文 · 鄧宗 · 周市 · 武臣 · 呂青 · 呂臣 · 召平 · 秦嘉 · 鄧說 · 蔡賜
漢朝 新 王鳳 (更始) · 王匡 (更始) · 樊崇 · 劉玄 · 劉秀 · 遲昭平 · 刁子都 · 公孫述 · 呂母 · 盧芳 (東漢) · 馬適求 · 孫登 (新朝) · 王郎 · 爰曾 · 劉永 (新朝) · 延岑 · 張步 · 田戎 · 秦豐 · 董憲 · 隗囂
東漢 徵氏姊妹 · 張角 · 張寶 · 張梁 · 宋建 · 歐星 · 闕宣
晉朝 西晉 李特 · 張昌 · 郭馬 · 丘沈
東晉 孫恩 · 盧循 · 劉黎 · 法長
南北朝 破六韓拔陵 · 葛榮 · 陳瞻 · 程道養 · 樊素安 · 蓋吳 · 胡琛 · 万俟醜奴 · 莫折大提 · 莫折念生 · 司馬惠御 · 王惠定 · 鮮於修禮 · 雍道晞 · 劉康 (十六國) · 劉敬躬 · 劉虎 (北魏) · 唐寓之 · 李山花 · 李禹 · 杜洛周 · 王始 · 白亞栗斯 · 邢杲 · 鮮於琛 隋朝 翟讓 · 李密 (隋朝) · 竇建德 · 杜伏威 · 操師乞 · 竇建德 · 輔公祏 · 郭子和 · 呂明星 · 劉迦論 · 單雄信 · 孫安祖 · 宋子賢 · 宋金剛 · 王須拔 · 徐圓朗 · 蕭銑 · 向海明 · 楊玄感 · 張金稱 · 劉黑闥 · 劉元進 · 孫宣雅 · 孟海公 · 孟讓 · 尉文通 · 張善安 · 朱燮 · 李子通 · 林士弘 · 格謙 · 王君廓 · 王薄 · 盧明月 · 蔣善合 · 郝孝德 · 高士達 · 高開道 · 高曇晟 · 魏刀兒 唐朝 裘甫 · 龐勛 · 王仙芝 · 黃巢 · 方清 · 阡能 · 尚君長 · 王摩沙 · 袁晁 · 楊清 · 許佶 · 陳碩真 五代十國 毋乙 · 朱乙 宋朝 北宋 王小波 (北宋) · 宋江 · 方臘_
南宋 鐘相 · 楊么 遼、金 遼 大延琳 · 黃翩 金 楊安兒 · 李全 · 郝定 · 霍儀 · 劉二祖 · 彭義斌 · 陁鎖 · 楊妙真 · 耶律德壽
元朝 前期 洪福 · 劉源 · 謝五十 · 黃廣德 · 張三八 · 陳千二 · 張烈良 · 劉應龍 · 杜可用 · 林桂芳 · 趙良口 · 歐南喜 · 鍾明亮 · 楊鎮龍 · 劉六十 · 杜可用 · 黃華 (元) · 黃德寧 · 楊振龍 中期 阿失歹兒 · 睹海 · 塔海 · 蔡五九 · 劉景周 · 圓明和尚 · 劉志先 · 趙丑廝 · 郭菩薩 後期 朱光卿 · 韓法師 · 彭瑩玉 · 周子旺 · 孟端 · 蔣丙 · 何仁甫 · 莫八 · 羅天麟 · 陳積 · 吳天寶 · 哈刺那海 · 畢四 · 董哈刺 · 曹七七 · 蔡五九 紅巾軍起義 杜遵道 · 韓山童 · 劉福通 · 郭子興 · 彭瑩玉 · 鄒普勝 · 徐壽輝 · 韓林兒 · 朱元璋 · 明玉珍 · 彭大 · 王權 · 彭早住 · 周子旺 · 張椿 · 張士誠 · 陳友諒 · 方國珍 · 朱光卿 · 趙君用
明朝 前期 曹真 · 蘇文卿 · 吳奤兒 · 彭晉 · 彭玉琳 · 林寬 · 吳勉 · 田九成 · 何妙順 · 唐賽兒 中期 葉宗留 · 鄧茂七 · 王能 · 於慶元 · 劉通 · 李原 · 劉六 · 劉七 · 劉通 · 石龍 · 李鬍子 · 劉長子 · 王洪 · 石歪膊
後期 葛賢 · 王森 · 徐鴻儒 · 於弘志 · 張世佩 · 奢崇明 · 安邦彥 · 王二 · 高迎祥 · 李自成 · 張獻忠 清朝 初期 李定國 · 那嵩 · 劉文秀 · 孫可望 · 艾能奇 · 李來亨 · 龍吉兆 · 龍吉佐 · 張綺 · 席上珍 · 張泰 · 梅阿四 · 尹庶 · 張發樣 · 蕭惟堂 · 魯家柱 · 王楊祖 · 張近堂 · 張華山 · 王耀祖 · 李世藩 · 李洪儲 · 蔣爾恂 · 劉守分 · 秦尚行 · 陳九疇 · 錢寶通 · 吳應箕 · 張念一 · 朱永祚 中期 蘇四十三 · 田五 · 林爽文 · 石柳鄧 · 王聰兒 · 徐天德 · 王三槐 · 冷天祿 · 黎樹 · 王大叔 · 吳八月 · 石柳鄧 · 姚之富 · 羅其清 · 冉文儔 · 王倫 (清) · 烏三娘 · 林清 · 何喜文 後期 李文茂 · 張樂行 · 林萬青 · 張秀眉 · 李文學 · 黃鼎鳳 · 藍朝柱 · 藍朝鼎 · 李永和 · 李文成 · 杜文秀 · 蔡杜氏 · 李國綸 · 劉麗川 · 劉儀順 · 李沅發 · 楊鳳 · 洪秀全 · 楊秀清 · 蕭朝貴 · 馮雲山 · 韋昌輝 · 石達開 · 李秀成 · 洪仁玕 · 波日·工布朗結 · 胡有祿 · 白凌阿 · 朱洪音 · 宋繼鵬 · 李鳳奎 · 劉德培 (清朝) · 張文慶 · 岩大五 · 楊龍喜 · 朱明月 · 李明先 · 陳開 · 妥得璘 · 馬占鰲 · 張樂行 · 苗沛霖 · 孫葵心 · 唐皋 (清朝) · 朱紅燈 · 趙三多 · 李長水 · 宋延年 · 張德成 · 李來中 · 曹福田 · 林黑兒 · 馬海晏 · 馬千齡
明清皇家陵寢
明清皇家陵寢[編輯]
明清皇家陵寢 | |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世界遺產 | |
明十三陵
| |
正式名稱 | |
英文名稱* | Imperial Tombs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
法文名稱* | Tombes impériales des dynasties Ming et Qing |
基本資料 | |
國家 | |
註冊類型 | 文化遺產 |
評定標準 | 文化遺產(i) (ii) (iii) (iv) (vi) |
備考 | 明清皇家陵寢包括: 江蘇南京明孝陵 北京明十三陵 湖北鍾祥明顯陵 河北遵化清東陵 河北易縣清西陵 遼寧瀋陽清福陵 遼寧瀋陽清昭陵 遼寧新賓清永陵 |
註冊歷史 | |
註冊年份 | 2000年 |
拓展年份 | 2003年、2004年 |
其他 | |
地圖 | |
官方網頁(英文) | |
* 名稱依據世界遺產名錄註冊。 ** 地區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劃分為準。 | |
概要[編輯]
明清時代的皇室墓葬,與之前有很大的不同。中國的皇室陵寢,在明清以前有多種形式,包括木槨大墓、土墓、深葬,但少講究建築形式。自明太祖起,修訂了陵寢制度,包括:增設祭奠設施、增加院落及寶蓋式屋頂。清代的陵墓則更加考究,注重風水及環境,希望陵寢能與當地的山川、氣候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並且建築也更加富麗堂皇,是中國陵寢營建活動的顛峰。
登錄基準[編輯]
明清皇家陵寢因符合以下標準而被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
- (i) 代表了人類創造精神的傑作。
- (ii) 通過建築或技術、有紀念意義的藝術品、城市規劃或景觀設計,展現了在一段時期內或在一個文化區域中進行的有重要意義的人文價值的交流。
- (iii) 獨一無二或至少是非常特別地代表了一種文化傳統或是一種現存或已經滅絕的文明。
- (iv) 突出地代表了某一類建築或技術的,並且展示了人類歷史上的某一段或幾段非常重要的時期。
- (v) 直接或明確地同某些具有突出的、普世的價值的事件、現實的傳統、思想、信仰、文化作品或文藝作品相聯繫。
包含的陵寢[編輯]
有關面積,經緯度等資訊請看這裡。
南京市[編輯]
北京市[編輯]
湖北省鍾祥市[編輯]
河北省[編輯]
遼寧省[編輯]
明朝君主列表
明朝君主列表[編輯]
中國君主列表 | |||||||||
傳說時代 | |||||||||
夏 | |||||||||
商 | |||||||||
西周 | 周 | ||||||||
春秋(周朝諸侯國) | 東周 | ||||||||
戰國 | |||||||||
秦 | |||||||||
西漢 | 漢 | ||||||||
新 | |||||||||
東漢 | |||||||||
魏 | 蜀 | 吳 | 三 國 | ||||||
西晉 | 晉 | ||||||||
東晉十六國 | |||||||||
宋 | 北魏 | 南 北 朝 | |||||||
齊 | |||||||||
梁 | 東魏 | 西魏 | |||||||
陳 | 北齊 | 北周 | |||||||
隋 | |||||||||
唐 | |||||||||
五代十國 | |||||||||
遼 | 西 夏 | 北宋 | 宋 | ||||||
金 | 南宋 | ||||||||
元 | |||||||||
明 | |||||||||
清 | |||||||||
中華民國 |
明[編輯]
肖像 | 廟號 | 諡號 | 名諱 | 在世時間 | 年號 | 在位時間 |
---|---|---|---|---|---|---|
明德祖[註 1] | 玄皇帝 | 朱百六 | — | — | — | |
明懿祖[註 1] | 恆皇帝 | 朱四九 | — | — | — | |
明熙祖[註 1] | 裕皇帝 | 朱初一 | — | — | — | |
明仁祖[註 1] | 淳皇帝 | 朱世珍 | 1283年-1344年 | — | — | |
明太祖 | 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 朱元璋 | 1328年-1398年 | 洪武 | 1368年-1398年 | |
明興宗[註 2] | 孝康皇帝 | 朱標 | 1355年-1392年 | — | — | |
明惠宗[註 3] | 嗣天章道誠懿淵功觀文揚武克仁篤孝讓皇帝 | 朱允炆 | 1377年-1402年 | 建文 | 1398年-1402年 | |
明神宗[註 4] | 孝愍皇帝[註 4] | |||||
— | 恭閔惠皇帝[註 3] | |||||
明成祖[註 5] | 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 | 朱棣 | 1360年-1424年 | 永樂 | 1402年-1424年 | |
明太宗 | 體天弘道高明廣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 | |||||
明仁宗 | 敬天體道純誠至德弘文欽武章聖達孝昭皇帝 | 朱高熾 | 1378年-1425年 | 洪熙 | 1424年-1425年 | |
明宣宗 | 憲天崇道英明神聖欽天昭武寬仁純孝章皇帝 | 朱瞻基 | 1398年-1435年 | 宣德 | 1425年-1435年 | |
明英宗 | 法天立道仁明誠敬昭文憲武至德廣孝睿皇帝 | 朱祁鎮 | 1427年-1464年 | 正統 | 1435年-1449年 | |
天順 | 1457年-1464年 | |||||
—[註 6] | 恭仁康定景皇帝 | 朱祁鈺 | 1428年-1457年 | 景泰 | 1449年-1457年 | |
明代宗 | 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顯德崇孝景皇帝 | |||||
明憲宗 | 繼天凝道誠明仁敬崇文肅武宏德聖孝純皇帝 | 朱見深 | 1447年-1487年 | 成化 | 1464年-1487年 | |
明孝宗 | 建天明道純識中正聖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 | 朱祐樘 | 1470年-1505年 | 弘治 | 1487年-1505年 | |
明武宗 | 承天達道英肅睿哲昭德顯功弘文思孝毅皇帝 | 朱厚照 | 1491年-1521年 | 正德 | 1505年-1521年 | |
— | — | 朱宸濠 | ?-1520年 | 順德 | 1519年 | |
明睿宗[註 7] | 知天守道洪德淵仁寬穆純聖恭簡敬文獻皇帝 | 朱祐杬 | 1476年-1519年 | — | — | |
— | 興獻帝 | |||||
— | 本生父興獻帝 | |||||
— | 本生皇考恭穆獻皇帝 | |||||
— | 恭睿淵仁寬穆純聖獻皇帝 | |||||
明世宗 | 欽天履道英毅神聖宣文廣武洪仁大孝肅皇帝 | 朱厚熜 | 1507年-1566年 | 嘉靖 | 1521年-1566年 | |
明穆宗 | 契天隆道淵懿寬仁顯文光武純德弘孝莊皇帝 | 朱載垕 | 1537年-1572年 | 隆慶 | 1566年-1572年 | |
明神宗 | 範天合道哲肅敦簡光文章武安仁止孝顯皇帝 | 朱翊鈞 | 1563年-1620年 | 萬曆 | 1572年-1620年 | |
明光宗 | 崇天契道英睿恭純憲文景武淵仁懿孝貞皇帝 | 朱常洛 | 1582年-1620年 | 泰昌 | 1620年 | |
明熹宗 | 達天聞道敦孝篤友章文襄武靖穆莊勤悊皇帝 | 朱由校 | 1605年-1627年 | 天啟 | 1620年-1627年 | |
達天禪道敦孝篤友章文襄武靖穆莊勤哲皇帝[註 8] | ||||||
明思宗[註 9] | 紹天繹道剛明恪儉揆文奮武敦仁懋孝烈皇帝 | 朱由檢 | 1609年-1644年 | 崇禎 | 1627年-1644年 | |
明毅宗 | ||||||
明威宗 | ||||||
明懷宗 | 欽天守道敏毅敦儉弘文襄武體仁致孝端皇帝 | |||||
欽天守道敏毅敦儉弘文襄武體仁致孝莊烈愍皇帝 | ||||||
— | 守道敬儉寬文襄武體仁致孝莊烈愍皇帝 | |||||
明欽宗 | 果毅敦儉弘文襄武體仁致孝莊烈愍皇帝 | |||||
明烈宗 | 正皇帝 | |||||
— | 莊烈愍皇帝 | |||||
明順宗[來源請求][註 10] | 同天合道承明純靖康文懿武神仁獻孝[來源請求]悼皇帝[註 11] | 朱慈烺 | 1629年-1644年 | 義興 | 1644年[註 12] | |
— | 悼皇帝 |
南明[編輯]
廟號 | 諡號 | 姓名 | 在世時間 | 年號 | 在位時間 |
---|---|---|---|---|---|
恭宗[註 13] | 慕天敷道貞純肅哲修文顯武聖敬仁毅孝皇帝 | 朱常洵 | 1586年-1641年 | ||
貞純肅哲聖敬仁毅恭皇帝 | |||||
貞純肅哲聖敬仁懿恭皇帝 | |||||
貞純肅哲聖敬仁毅共皇帝 | |||||
安宗 | 處天承道誠敬英哲纘文備武宣仁度孝簡皇帝 | 朱由崧 | 1607年-1646年 | 弘光 | 1644年6月-1645年6月 |
質宗 | 續天繼道庄愍敬肅昭文康武惠悼懿孝[來源請求]赧皇帝 | ||||
安皇帝 | |||||
聖安皇帝 | |||||
(本為福王) | |||||
(潞閔王) | 朱常淓 | 1608年-1646年 | (監國) | 1645年7月 | |
(明義宗[來源請求])[註 14] | (侍天制道恭和襄定獻文敬武明德肅仁成皇帝)[來源請求] | 朱以海 | 1618年-1662年 | 1645年8月-1655年 | |
(本為魯王) | |||||
惠皇帝[註 15] | 朱宇溫 | 1485年-1560年 | |||
順皇帝[註 15] | 朱宙栐 | 1538年-1564年 | |||
端皇帝[註 15] | 朱碩熿 | ?-1632年 | |||
宣皇帝[註 15] | 朱器墭 | ||||
紹宗 | 配天至道弘毅肅穆思文烈武敏仁廣孝襄皇帝 | 朱聿鍵 | 1602年-1646年 | 隆武 | 1645年8月-1646年10月 |
思文皇帝[註 16] | |||||
(本為唐王) | |||||
文宗[來源請求] | 貞天應道昭崇寧文宏武達仁成宣閔孝節皇帝[註 17][來源請求] | 朱聿𨮁 | 1605年-1647年 | 紹武 | 1646年12月-1647年1月 |
(本為唐王) | |||||
平宗[來源請求] | 揆天顯道知仁貞信德文奮武靖肅敦康元皇帝[來源請求] | 朱本鉉 | 1616年-1664年 | 定武 | 1646年8月-1664年 |
(本為韓王) | |||||
禮宗[註 18] | 體天昌道庄毅溫弘興文宣武仁智誠孝端皇帝 | 朱常瀛 | 1601年-1645年 | ||
敬宗[註 19][來源請求] | [來源請求] | 朱常清 | ?-1649年 | 東武 | 1648年 |
昭宗[註 19] | 應天推道敏毅恭儉經文緯武禮仁克孝匡皇帝 | 朱由榔 | 1623年-1662年 | 永曆 | 1646年12月-1661年8月 |
[來源請求] | |||||
(本為桂王) | |||||
(靖江王) | 朱亨嘉 | ?-1646年 | (監國) | 1645年 |
注釋[編輯]
- ^ 1.0 1.1 1.2 1.3 明太祖追尊
- ^ 明惠帝追尊。明成祖時撤消其廟號諡號,南明弘光元年七月恢復。
- ^ 3.0 3.1 本無廟號,南明福王弘光元年七月上廟號惠宗,諡號讓皇帝,清高宗時改諡為恭閔惠皇帝。
- ^ 4.0 4.1 靖難之變後,駙馬都尉梅殷在軍中為朱允炆發喪,追諡他廟號神宗,諡號孝愍皇帝,壬午以後諡不行,撤消。
- ^ 明世宗嘉靖時期改上廟號為明成祖,至此後世不再稱朱棣廟號太宗。
- ^ 本無廟號,明憲宗追上諡號為恭仁康定景皇帝,崇禎十七年七月,南明福王上廟號為代宗,諡號景皇帝。
- ^ 明世宗追尊,實際尚未即位。
- ^ 《崇禎長編》卷二指熹宗最初諡號為達天禪道敦孝篤友章文襄武靖穆莊勤哲皇帝,後由明思宗親自改哲為悊。
- ^ 清軍入關後上廟號為懷宗,後撤廟號,改諡莊烈閔皇帝。崇禎十七年六月,南明福王上廟諡為思宗烈皇帝,後又改廟號為毅宗,唐王上崇禎帝廟號為威宗。
- ^ 楊起隆托稱朱三太子,1673年建元廣德,增諡朱慈烺為順宗同天合道承明純靖康文懿武神仁獻孝悼皇帝。
- ^ 本為獻愍太子,魯王監國元年諡為悼皇帝
- ^ 1644年吳三桂脅持他還京,並建年號義興。不足一個月後,清軍到北京,吳三桂希望繼續立朱慈烺為明帝,但被攝政王多爾袞拒絕。
- ^ 安宗追尊
- ^ 未實際稱帝,1721年托稱其曾孫的朱一貴追尊。
- ^ 15.0 15.1 15.2 15.3 明紹宗追尊
- ^ 此諡為南明昭宗所追尊。
- ^ 此諡為南明東武帝1647年底所追尊。
- ^ 明昭宗追尊
- ^ 19.0 19.1 鄭成功追尊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