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28日 星期五

陳其美(1878年1月17日-1916年5月18日),字英士,浙江吳興人。中華民國早期政治人物,青幫代表人物,於辛亥革命初期與黃興同為孫文的左右股肱,後遭暗殺身亡。弟陳其采,字藹士。兄陳其業,字勤士。陳其美有兩侄,陳果夫及陳立夫,二人由陳其美引介於蔣中正,與蔣中正關係密切,後來兄弟俱成為國民黨內大員,主管黨務,被廣稱為CC系。陳其美與蔣中正關係密切,為蔣中正結義之兄,將蔣中正引薦於孫文。孫中山高度讚揚陳英士是「革命首功之臣

陳其美

陳其美
陳其美
政治人物
20世紀
別名陳英士
性別
出生1878年1月17日
 大清浙江省烏程縣
逝世1916年5月18日(38歲)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上海法租界薩坡賽路14號
國籍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
政黨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學歷
東京警監學校、東斌軍事學堂
經歷
當舖學徒
會計
中國同盟會會員
同盟會中部總會庶務部長
滬軍都督
上海討袁軍總司令
中華革命黨上海總部長官
中華革命軍東南軍司令長官
代表作
肇和艦起義
陳其美戎裝像
陳其美(1878年1月17日-1916年5月18日),英士浙江吳興人。中華民國早期政治人物,青幫代表人物,於辛亥革命初期與黃興同為孫文的左右股肱,後遭暗殺身亡。弟陳其采,字藹士。兄陳其業,字勤士。陳其美有兩侄,陳果夫陳立夫,二人由陳其美引介於蔣中正,與蔣中正關係密切,後來兄弟俱成為國民黨內大員,主管黨務,被廣稱為CC系。陳其美與蔣中正關係密切,為蔣中正結義之兄,將蔣中正引薦於孫文。孫中山高度讚揚陳英士是「革命首功之臣」。

生平[編輯]

陳其美少時家貧(一說原為湖州富商之家,13歲喪父後家道中落),15歲時輟學,到當地的一家當舖當學徒,供應其長兄及三弟就學之資。
1902年,陳其美三弟從日本回中國,講述日本富強的情況,陳其美受啟發,決定不事當舖終生。
1903年,陳其美隻身到上海,以任會計為生,同時結識各方人物。
1906年,陳其美赴日本留學,入東京警監學校,認識孫文,加入中國同盟會;並在當地認識蔣中正,二人後來更結拜為異姓兄弟。
1908年,陳其美回中國,在上海、杭州等地加入青幫,聯絡會黨支持革命。
1911年,陳其美任同盟會中部總會庶務部長。10月,武昌起義爆發,陳其美滬軍攻入浙江杭州。時清兵多為革命黨支持者,遂不攻而下,11月5日即控制市區,11月6日抵抗結束。後在上海獲舉為滬軍都督。
1912年,與曾經得罪孫文的光復會首領陶成章爭執,獲得孫的許可,陳派蔣中正與王竹卿,於1月14日刺殺陶於上海廣慈醫院[1]3月,被任命為唐紹儀內閣工商總長,未就任。因議員發難,指責其「盤踞滬上,擁兵自雄,軍政府應撤不撤,梗國家之統一」,7月31日辭去都督[2]
1913年,二次革命時,陳其美任上海討袁軍總司令。7月23日,按照事先計劃,陳宣布上海獨立。[3]二次革命事敗後赴日本,支持孫文另組中華革命黨,被推為中華革命黨總務部部長。
1915年,袁世凱意在稱帝,陳其美再回中國反袁,10月29日,陳其美主持中華革命黨上海總部,兼中華革命軍東南軍司令長官。11月10日,陳其美派人刺殺上海鎮守使鄭汝成外白渡橋,12月5日,策動上海軍隊反袁肇和艦起義失敗。當夜,霞飛路漁陽里5號總機關部被法租界巡捕房搜查,丁仁傑等多人被捕。陳其美向孫中山推薦蔣介石做自己接班人。[4]
1916年5月18日,陳其美在寄宿的上海法租界薩坡賽路14號(後改名英士路,1950年改淡水路至今)日本僑民山田純三郎的寓所被殺手槍殺,一般相信是由袁世凱指使。[5]張宗昌派員去刺殺陳。[6]靈堂設白爾部路新民里(重慶南路35弄,今拆)蔣中正寓所。
1917年5月12日,在上海打鐵浜蘇州集議公所為陳其美舉行國葬,上萬人送行。孫中山、唐紹儀章太炎等主祭。次日歸葬浙江湖州。中華民國郵政發行的烈士像普通郵票中就有陳英士,圖案採用陳就任滬軍都督時的戎裝照。蔣中正逝世之前,陳在中國國民黨大員的葬禮等級上,聲勢規格和墳墓規模僅次於孫中山一人。
1938年,蔣中正為紀念陳的功績,組建浙江省立戰時大學,後改名為英士大學。1949年,因政治原因被分拆到浙江大學浙江農業大學以及上海復旦大學等校。
1966年,獨立一等功績韓國:總統勳章

小傳說[編輯]

陳其美人稱其有「四捷」:口齒、主意、行動、手段。性格豪邁俠氣,做事勇敢果斷。
臺灣戒嚴時代的國民小學國語課本曾有一課〈陳英士先生小的時候〉課文,描述陳其美孩提時即為同齡朋友中的領袖人物。某日嬉戲時,一個小孩玩火不慎,轉眼間身上已多處著火,週遭的孩子們皆嚇得不知所措。此時唯獨陳其美當機立斷,衝上前去一把抱住,拚命在地上打滾,終於火滅救了同伴。此傳說雖不知真假,但多少反映出其個人特質。

被陳其美暗殺的人[編輯]

根據孫文同盟會的盟友,章炳麟(又稱章太炎)1909年在「南洋總匯新報」發表的「章炳麟宣布孫文罪狀書」,陶成章指責孫文收取鉅額革命募款,卻中飽私囊,而得罪了孫文。1912年陶成章在上海法租界天主教廣慈醫院住院,陳指使蔣介石在廣慈醫院內,將陶成章刺殺而死。[7]鄭汝成陶駿保、皆被陳其美暗殺。另外,宋教仁案,在當時亦有陳其美涉入的說法。

紀念地[編輯]

陳英士墓位於浙江湖州南郊峴山東麓,墓上的石碑坊匾額有孫中山手書「成仁取義」四大字;右側為蔣中正題詞「精神不死」,左側是林森題的「浩氣長存」。兩旁石柱對聯,分別有于右任蔡元培所題。于右任題詞:「春嘗秋禘生民淚,山色湖光烈士墳」,蔡元培的題詞是:軼事足證,可補遊俠貨殖兩傳;前賢不讓,詢是魯連子房一流」。目前陳英士墓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29年國民政府杭州西湖的湖濱三公園建立了陳英士銅像,1960年代因政治原因被拆除。因陳其美對辛亥革命推翻滿清有功,海內外的英士大學校友們為了紀念陳英士的革命精神,籌集資金重塑其銅像,陳英士銅像於2005年4月再次屹立在杭州西湖畔。百餘名白髮蒼蒼的前英士大學校友冒雨出席了揭幕禮。
1930年11月,在上海南市老西門以北民國路(今人民路)、方浜路口,興建高達27米的陳英士紀念塔,以紀念1911年辛亥革命中陳英士光復上海的功績[8]。1949年以後拆除。
台灣宜蘭縣大同鄉泰雅族部落繃繃社(Bonbon,芃芃、梵梵),戰後初期國民黨政府為紀念陳英士,改名英士村

2015年8月26日 星期三

《如夢令》[李清照詞] 《如夢令》原名《憶仙姿》,改名《如夢令》,這是因為後唐莊宗所寫的《憶仙姿》中有“如夢,如夢,殘月落花煙重”等句

《如夢令》[李清照詞]

《如夢令》原名《憶仙姿》,改名《如夢令》,這是因為後唐莊宗所寫的《憶仙姿》中有“如夢,如夢,殘月落花煙重”等句。
編輯摘要1

《如夢令》[李清照詞] - 簡介

《如夢令》[李清照]《如夢令》圖冊
李清照《如夢令》詞有兩首,都是記遊賞之作,都寫了酒醉花美,清新別緻。這首《如夢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達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優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給人以足夠的美的享受。1995年李清照《如夢令》抒寫了深閨女子暮春傷感的愁緒》。《如夢令》原名《憶仙姿》,改名《如夢令》,這是因為後唐莊宗所寫的《憶仙姿》中有“如夢,如夢,殘月落花煙重”等句。女詩人李清照作品特點之一在於善用經過藝術提煉的口語道出真切的感受。這首《如夢令》裡的傷酒惜花,典型地反映了一部份舊詞人的情調

《如夢令》[李清照詞] - 詩詞正文

《如夢令》[李清照]《如夢令》圖冊
如夢令

李清照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如夢令》[李清照詞] - 簡介作者

《如夢令》[李清照]《如夢令》圖冊
李清照:女,(1084-1151),號易安居士宋朝濟南人。婉約詞牌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由於作者命運多舛,加之國破家亡,其詞作前後風格迥異,前期婉轉柔和,多涉及閨情相思;後期則是淒苦愁腸,低婉深沉。顯示了一個古代文人的才思於情懷。她生於神宗元豐七年(公元1084年),卒於高宗紹興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以後。一生經歷了表面繁華、危機四伏的北宋末年和動亂不已、偏安江左的南宋初年。
李清照是中國古代罕見的才女。她擅長,通曉金石,而尤精詩詞。她的詞作獨步一時,流傳千古,被譽為“詞家一大宗”。她的人格像她的作品一樣令人崇敬。她既有巾幗之淑賢,更兼鬚眉之剛毅;既有常人憤世之感慨,又具崇高的愛國情懷。她不僅有卓 ​​越的才華,淵博的學識,而且有高遠的理想,豪邁的抱負。她在文學領域裡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在同代人中,她的詩歌散文詞學理論都能高標一幟、卓爾不凡。而她畢生用力最勤,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則是詞的創作。她的詞作在藝術上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易安體”。她不追求砌麗的藻飾,而是提煉富有表現力的“尋常語度八音律”,用白描的手法來表現對周圍事物的敏銳感觸,刻畫細膩、微妙的心理活動,表達丰富多樣的感情體驗,塑造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在她的詞作中,真摯的感情和完美的形式水乳交融,渾然一體。她將“語盡而意不盡,意盡而情不盡”的婉約風格發展到了頂峰,以致贏得了婉約派詞人“宗主”的地位。同時,她詞作中的筆力橫放、鋪敘渾成的豪放風格,又使她在宋代詞壇上獨樹一幟,從而對辛棄疾、陸游以及後世詞人有較大影響。她傑出的藝術成就贏得了後世文人的高度讚揚。後人認為她的詞“不徒俯視巾幗,直欲壓倒鬚眉”,她被稱為宋代最偉大的一位女詞人,也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一位女詞人。

《如夢令》[李清照詞] - 釋義

《如夢令》[李清照]《如夢令》圖冊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一詞。課本在註釋“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中的“爭渡”時,是這樣註解的:“[爭渡]怎麼才能把船劃過去。'爭'通'怎'。 ”筆者認為,將“爭渡”的“爭”解釋為“怎”,有損文章的表現力,也似乎難合上下文的意思。
《如夢令》一詞的內容是追敘自己和朋友的一次夏日郊遊的歡樂情景,詞所寫的是其中的一個生活精彩片段。正是由於“沉醉”而“不知歸路”,才有“興盡晚回舟”,結果“誤入藕花深處”。也正是由於天色已晚,又迷了路,心裡才有了慌張。而心裡的慌張表現在行動上則“爭渡、爭渡”忙亂不已,連“溪亭”邊的“一灘鷗鷺 ”也被“掠起”了。特別是連續的兩個“爭渡”,將當時的慌忙之情表現得一覽無餘。顯然這裡的“爭”字解釋為“爭著”、“盡快地”比較合情合理。
再從“爭”在文言文中的用法來看主要有三:(1)爭奪,競爭。(2)爭辯,爭論,(3) 規勸 (讀音為zheng)(見商務印書館《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古代釋“爭”為“怎”極少見到。況且如果在這首詞中將“爭渡”的“爭”釋為“怎”的話,詞中所描繪的慌亂忙碌的情景就蕩然無存。如果僅有“怎麼渡”,“怎麼渡”的談論或者思考,沒有忙亂、焦急之中聲勢不小的划船激水,又怎麼可能“驚起一灘鷗鷺”呢?

《如夢令》[李清照詞] - 分析

《如夢令》[李清照]《如夢令》圖冊
分析:從詞面上來說:這首詞當是一篇回憶之作。
物象:西亭日暮歸路回舟;藕花深處;渡;驚起一灘鷗鷺。
意象:常記;沉醉,不知;興盡;誤入。爭。
圖景連接與賞析:
日暮時分,夕陽西墜,晚霞染紅了西方的天際。遠望湖中的涼亭上,一群少女在盡情的嬉鬧和玩耍,她們陶醉在這美麗的景色中,完全忘記了已晚的天色。等到天色已暗,景色朦朧時,這群意猶未盡的女孩子才戀戀不捨的滑著小舟回家。結果她們卻把小舟滑進了一望無盡的荷花當中。在說笑和驚叫當中,她們又爭著把小舟往外滑,把棲息在沙洲上和荷花中的水鳥全給驚飛起來了。
這幅充滿動感的畫面,有人,有,有,有。時空交叉,非常美麗。但是,這是詞人的回憶之作。詞人追憶的是青春少女時代的無憂無慮的歡快時光。一首小令,三十餘字,給我們畫出了這麼完美秀麗的畫面,可見詞人的表達功力之深厚。一般的賞析者認為,作者在這首詞裡充滿了歡喜之情。其實,不應該忘記的是,作者既是一篇回憶之作,在這首小令裡還是充滿了傷感之意。因為作者的經歷前後反差很大,她既然懷念青春時的歡快,想必是現在的生活不是稱心的。至於在這首小令裡沒有明顯的表述之雲,人們卻認為是作者的藝術手法,寫到濃情處,戛然而止,給讀者留下了無限的想像空間,這也正是這首詞的魅力無窮的緣故。

《如夢令》[李清照詞] - 譯文

譯文:經常記起在溪邊亭子遊玩直到太陽落山的時候,喝得大醉不知道回來的路。遊興滿足了,天黑往回划船,錯誤地劃進了荷花深處。搶著劃呀,搶著劃呀,驚動滿灘的水鳥,都飛起來了。

《如夢令》[李清照詞] - 賞析

《如夢令》[李清照]《如夢令》圖冊
紅日西沉,晚霞映照著溪亭,玩了一天的遊人漸漸歸去,獨有年少的詞人依依不捨,流連忘返。是剛飲過美酒,還是酒意未消?是景色宜人,惹詞人陶醉?她遊玩興盡方駕回舟。湖上嬌豔的荷花向她綻開笑臉,輕柔的晚風推著她的船兒。她情不自禁的蕩起雙槳,往前劃去。劃呀,劃呀,竟不知不覺誤入荷花深處,進也不能,退也不能,怎麼辦?她用足力氣,驀然間響起一陣撲簌簌的聲音,原來沙灘上的沙鷗和鷺被她驚飛了。現存李清照《如夢令》詞有兩首,都是記遊賞之作,都寫了酒醉、花美,清新別緻。這首《如夢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達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優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給人以足夠的美的享受。
“常記”兩句起筆平淡,自然和諧,把讀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創造的詞境。“常記”明確表示追述,地點在“溪亭”,時間是“日暮”,作者飲宴以後,已經醉得連回去的路徑都辨識不出了。“沉醉”二字卻露了作者心底的歡愉,“不知歸路”也曲折傳出作者留連忘返的情致,看起來,這是一次給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遊賞。果然,接寫的“興盡”兩句,就把這種意興遞進了一層,興盡方才回舟,那末,興未盡呢?恰恰表明興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誤入”一句,行文流暢自然,毫無斧鑿痕跡,同前面的“不知歸路”相呼應,顯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態。
盛放的荷花叢中正有一葉扁舟搖蕩舟上是遊興未盡的少年才女,這樣的美景,一下子躍然低上,呼之欲出。一連兩個“爭渡”,表達了主人公急於從迷途中找尋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於“爭渡”,所以又“驚起一灘鷗鷺”,把停棲在洲渚上的水鳥都嚇飛了。至此,詞嘎然而止,言盡而意未盡,耐人尋味。這首小令用詞簡練,只選取了幾個片斷,把移動著的風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寫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時的好心情,讓人不由想隨她一道荷叢盪舟,沉醉不歸。正所謂“少年情懷自是得”,這首詩不事雕琢,富有一種自然之美。
《如夢令》[李清照]《如夢令》圖冊
賞析二這首詞在南宋人黃昇的《花庵詞選》中題為“酒興”。玩詞意,似為回憶一次愉快的郊遊而作。詞人命舟備酒,暢遊於清溪,因沉酣竟不知日之夕矣。沉沉暮靄中,回舟誤入曲港橫塘,藕花深處。這是一個清香流溢,色彩繽紛的,幽杳而神秘的世界。它給詞人帶來的是巨大的驚喜和深深的陶醉。

花香、酒氣,使詞人暫時擺脫了封建社會名門閨秀的重重枷鎖,顯現出她開朗、活潑,好奇、爭強要勝的少女的天性。於是有爭渡之舉。當輕舟穿行於荷花之中,看著棲息在花汀漁浦的鷗鷺驚飛,她感受到了一種強烈的生命的活力。這種活力就從詞短促的節奏和響亮的韻腳中洋溢而出。這首詞楊金本《草堂詩餘》誤作蘇軾詞,《詞林萬選》誤作無名氏詞,《古今詞話》、《唐詞紀》誤作呂洞賓詞。從“誤作”之多,也可看出此詞之放逸已超出了“閨秀詞”的範圍,所以有人把它列入男性作者的名下。但南宋人黃昇的《花庵詞選》、曾慥的《樂府雅詞》都把它作李清照詞,應當是可信的。(侯孝瓊)。

《如夢令》[李清照詞] - 特點

《如夢令》[李清照]《如夢令》圖冊
現存李清照《如夢令》詞有兩首,都是記遊賞之作,都寫了酒醉、花美,清新別緻。這首《如夢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達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優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給人以足夠的美的享受。
“常記”兩句起筆平淡,自然和諧,把讀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創造的詞境。“常記”明確表示追述,地點在“溪亭”,時間是“日暮”,作者飲宴以後,已經醉得連回去的路徑都辨識不出了。“沉醉”二字卻露了作者心底的歡愉,“不知歸路”也曲折傳出作者留連忘返的情致,看起來,這是一次給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遊賞。果然,接寫的“興盡”兩句,就把這種意興遞進了一層,興盡方才回舟,那末,興未盡呢?恰恰表明興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誤入”一句,行文流暢自然,毫無斧鑿痕跡,同前面的“不知歸路”相呼應,顯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態。盛放的荷花叢中正有一葉扁舟搖蕩舟上是遊興未盡的少年才女,這樣的美景,一下子躍然低上,呼之欲出。一連兩個“爭渡”,表達了主人公急於從迷途中找尋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於“爭渡”,所以又“驚起一灘鷗鷺”,把停棲在洲渚上的水鳥都嚇飛了。至此,詞嘎然而止,言盡而意未盡,耐人尋味。
這首小令用詞簡練,只選取了幾個片斷,把移動著的風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寫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時的好心情,讓人不由想隨她一道荷叢盪舟,沉醉不歸。正所謂“少年情懷自是得”,這首詩不事雕琢,富有一種自然之美。

《如夢令》[李清照詞] - 相關詩詞

《如夢令》[李清照]《如夢令》李清照圖冊
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賞析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賞析一:
這首小令,有人物,有場景,還有對白,充分顯示了宋詞的語言表現力和詞人的才華。“昨夜雨疏風驟”指的是昨宵雨狂風猛。疏,正寫疏放疏狂,而非通常的稀疏義。當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風雨就來逼迫了,心緒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消愁。酒吃得多了,覺也 ​​睡得濃了。結果一覺醒來,天已大亮。但昨夜之心情,卻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詢問意中懸懸之事。於是,她急問收拾房屋,啟戶捲簾的侍女:海棠花怎麼樣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還不錯,一夜風雨,海棠一點兒沒變!”女主人聽了,嗔嘆道;“傻丫頭,你可知道那海棠花叢已是紅的見少,綠的見多了嗎!?”
這句對白寫出了詩畫所不能道,寫出了傷春易春的閨中人復雜的神情口吻,可謂“傳神之筆。作者以“濃睡”、“殘酒”搭橋,寫出了白夜至晨的時間變化和心理演變。然後一個“捲簾”,點破日曙天明,巧妙得當。然而,問捲簾之人,卻一字不提所問何事,只於答話​​中透露出謎底。真是絕妙工巧,不著痕跡。詞人為花而喜,為花而悲、為花而醉、為花而嗔,實則是傷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嘆自己的青春易逝。
《如夢令》[李清照]《如夢令》圖冊
賞析二李清照雖然不是一位高產的作家,其詞流傳至今的只不過四五十首,但卻“無一首不工”,“為詞家一大宗矣”。這首《如夢令》,便是“天下稱之”的 ​​不朽名篇。小詞借宿酒醒後詢問花事的描寫,曲折委婉地表達了詞人的惜花傷春之情,語言清新,詞意雋永,令人玩味不已。

起首兩句,如何理解頗有爭議。蓋推以事理邏輯:既然是“濃睡不消殘酒”,又何以知道“昨夜雨疏風驟”,這豈不是自相矛盾?其實對這兩句詞,是不能用生活中的簡單事理去體會理解的,因為詞人的本意實不在此,而是通過這兩句詞表達無限的惜花之情。大凡惜花的詩詞都言及風雨。白居易《惜牡丹二首》詩:“明朝風起花應盡,夜惜衰紅把火看。”馮延巳《長相思》詞:“紅滿枝,綠滿枝,宿雨厭厭睡起遲。” 周邦彥《少年遊》詞:“一夕東風,海棠花謝,樓上捲簾看。”花在風雨中零落,這層意思是容易理解的。但是說“濃睡不消殘酒”也是寫惜花之情,恐怕就不太容易理解了。不過只要多讀些前人寫的惜花詩詞,也就不難體會了。杜甫《三絕句》詩:“不如醉里風吹盡,可忍醒時雨打稀。” 韋莊《又玄集》卷下錄鮑徵君(文姬)《惜花吟》詩:“枝上花,花下人,可憐顏色俱青春。昨日看花花灼灼,今日看花花欲落。不如盡此花下飲,莫待春風總吹卻。”這些詩句正可用來作為“濃睡不消殘酒”的註腳。易安在其詠紅梅《玉樓春》詞中所云:“紅酥肯放瓊苞碎,探著南枝開遍未。……要來小酌便來休,未必明朝風不起。”亦可視為對“濃睡”一句的自註。
這句詞的辭面上雖然只寫了昨夜飲酒過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盡消,但在這個辭面的背後還潛藏著另一層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為惜花。這位女詞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謝,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飲了過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餘醉。《漱玉詞》中曾多處寫到飲酒,可見易安居士是善飲的。善飲尚且酒醉而致濃睡,一夜濃睡之後酒力還未全消,這就不是一般的過量了。我們只要思索一下詞人為什麼要寫“濃睡不消殘酒”這句詞,得到的回答只能是“惜花”。就這句詞的立意而言,與上引杜甫和鮑文姬的詩句都是同一機杼,並無二致。但易安的高處正在於不落窠臼,獨闢蹊徑。一旦領悟了潛藏在“濃睡不消殘酒”背後的這層“惜花”之意,那麼對以下數句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如夢令》[李清照]《如夢令》圖冊
接下去三、四兩句所寫,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儘管飲酒致醉一夜濃睡,但清曉酒醒後所關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園中海棠。詞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驟風疏雨的揉損,窗外定是殘紅狼藉,落花滿眼,卻又不忍親見,於是試著向正在捲簾的侍女問個究竟。一個“試”字,將詞人關心花事卻又害怕聽到花落的消息、不忍親見落花卻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達得貼切入微,曲折有致。相比之下,周邦彥《少年遊》:“一夕東風,海棠花謝,樓上捲簾看。”便顯得粗俗不堪,味同嚼蠟了。“試問”的結果如何呢?——“卻道海棠依舊。”侍女的回答卻讓詞人感到非常意外。本來以為經過一夜風雨,海棠花一定凋謝得不成樣子了,可是侍女捲起窗簾,看了看外面之後,卻漫不經心地答道:海棠花還是那樣。一個“卻”字,既表明侍女對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無覺察,對窗外發生的變化無動於衷,也表明詞人聽到答話後感到疑惑不解。是啊,“雨疏風驟”之後,“海棠”怎會“依舊”呢?這就非常自然地帶出了結尾兩句。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這既是對侍女的反詰,也像是自言自語:這個粗心的丫頭,你知道不知道,園中的海棠應該是綠葉繁茂、紅花稀少才是!“應是”,表明詞人對窗外景象的推測與判斷,口吻極當。因為她畢竟尚未親眼目睹,所以說話時要留有餘地。同時,這一詞語中也暗含著“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海棠雖好,風雨無情,它是不可能長開不謝的。一語之中,含有不盡的無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謂語淺意深。而這一層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捲簾人”所不能體察也無須更多理會的,她畢竟不能像她的女主人那樣感情細膩,那樣對自然和人生有著更深的感悟。這也許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回答的原因。末了的“綠肥紅瘦”一語,更是全詞的精絕之筆,歷來為世人所稱道。“綠”代替葉,“紅”代替花,是兩種顏色的對比;“肥”形容雨後的葉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後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謝稀少,是兩種狀態的對比。本來平平常常的四個字,經詞人的搭配組合,竟顯得如此色彩鮮明、形像生動,這實在是語言運用上的一個創造。由這四個字生髮聯想,那“紅瘦”不正表明春天的漸漸消逝,而“綠肥”象徵著綠葉成蔭的盛夏的即將來臨嗎?這種極富概括性的語言,又實在令人嘆為觀止。胡仔《苕溪漁隱叢話》稱:“此語甚新。”《草堂詩餘別錄》評:“結句尤為委曲精工,含蓄無窮意焉。”看來皆非虛譽。
這首小詞,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卻寫得曲折 ​​委婉,極有層次。詞人因惜花而痛飲,因情知花謝卻又抱一絲僥倖心理而“試問”,因不相信“捲簾人”的回答而再次反問,如此層層轉折,步步深入,將惜花之情表達得搖曳多姿。《蓼園詞選》雲:“短幅中藏無數曲折,自是聖於詞者。”可謂的評。
《如夢令》[李清照]《如夢令》圖冊
李清照《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李清照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賞析一
現存李清照《如夢令》詞有兩首,都是記遊賞之作,都寫了酒醉、美,清新別緻。這首《如夢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達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優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給人以足夠的美的享受。
“常記”兩句起筆平淡,自然和諧,把讀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創造的詞境。“常記”明確表示追述,地點在“溪亭”,時間是“日暮”,作者飲宴以後,已經醉得連回去的路徑都辨識不出了。“沉醉”二字卻露了作者心底的歡愉,“不知歸路”也曲折傳出作者留連忘返的情致,看起來,這是一次給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遊賞。果然,接寫的“興盡”兩句,就把這種意興遞進了一層,興盡方才回舟,那末,興未盡呢?恰恰表明興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誤入”一句,行文流暢自然,毫無斧鑿痕跡,同前面的“不知歸路”相呼應,顯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態。盛放的荷花叢中正有一葉扁舟搖蕩舟上是遊興未盡的少年才女,這樣的美景,一下子躍然低上,呼之欲出。一連兩個“爭渡”,表達了主人公急於從迷途中找尋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於“爭渡”,所以又“驚起一灘鷗鷺”,把停棲在洲渚上的水鳥都嚇飛了。至此,詞嘎然而止,言盡而意未盡,耐人尋味。
這首小令用詞簡練,只選取了幾個片斷,把移動著的風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寫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時的好心情,讓人不由想隨她一道荷叢盪舟,沉醉不歸。正所謂“少年情懷自是得”,這首詩不事雕琢,富有一種自然之美。
《如夢令》[李清照]《如夢令》圖冊
賞析二這首詞在南宋人黃升的《花庵詞選》中題為“酒興”。玩詞意,似為回憶一次愉快的郊遊而作。詞人命舟備酒,暢遊於清溪,因沉酣竟不知日之夕矣。沉沉暮靄中,回舟誤入曲港橫塘,藕花深處。這是一個清香流溢,色彩繽紛的,幽杳而神秘的世界。它給詞人帶來的是巨大的驚喜和深深的陶醉。

花香、酒氣,使詞人暫時擺脫了封建社會名門閨秀的重重枷鎖,顯現出她開朗、活潑,好奇、爭強要勝的少女的天性。於是有爭渡之舉。當輕舟穿行於荷花之中,看著棲息在花汀漁浦的鷗鷺驚飛,她感受到了一種強烈的生命的活力。這種活力就從詞短促的節奏和響亮的韻腳中洋溢而出。這首詞楊金本《草堂詩餘》誤作蘇軾詞,《詞林萬選》誤作無名氏詞,《古今詞話》、《唐詞紀》誤作呂洞賓詞。從“誤作”之多,也可看出此詞之放逸已超出了“閨秀詞”的範圍,所以有人把它列入男性作者的名下。但南宋人黃升的《花庵詞選》、曾慥的《樂府雅詞》都把它作李清照詞,應當是可信的。

《如夢令》[李清照詞] - 藝術特色

寫作手法:使用擬人化的手法。詞中把本來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來用以形容綠葉的繁茂與紅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漸消失。兩首詞都運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如夢令》由自然景物春天雨夜入筆,而《一剪梅》由戶外之景、室內之物對清秋點染,都有此烘托詞人物的情懷。寫作上以寥寥數語的對話,曲折地表達出主人公惜花的心情,寫得那麼傳神。[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