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9日 星期一

典故

典故
  • 原指把捆著的手解開,後來引申為上廁所。據說在明朝山西居民不願意遷移,朝廷使用強制手段迫其移民,為怕移民中途溜走,所以用繩子將其綑綁,因此,當移民在中途想要「方便」時,就大喊:「解手、解手!」
  • 北 齊武成帝高湛二十四歲時長了新牙,而感到疼痛不已。他召集所有御醫看診,其中一位鄧宣文說:「長新牙是因為人的發育已經成熟了。」高湛以為他在諷諭自己從 前像個孩童不成熟,於是命人把他拖出去打了一頓。另一名名醫見狀,立刻向高湛報告:「恭喜恭喜!這是智齒,生智齒的人,聰明長壽!」高湛十分高興,而「智 齒」這個名稱也就流傳下來了。
  • 北齊朝廷曾下過命令,在考試時「成績濫劣者」要被罰喝墨水。梁武帝時甚至明文規定:「差謬者,罰飲墨 汁一斗。」相當於今天的一大晚。《隋書‧禮儀志》也有規定:「士人應試時,凡書跡濫劣者要罰喝墨水一升。」但這種荒謬的懲罰,後世已漸漸不用了。而「喝墨 水」也從「貶義」轉化為「褒義」,今常以喝過墨水來形容讀書人,墨水喝得很多就是「飽學之士」囉!
  • 今天我們常把不諳世事、死啃書本的迂腐之人,稱為「老學究」,但是在古代,「學究」並不是這個意思。 唐代科舉制度中有明經一科,其中又分為五經、三經、二經和學究一經等幾種。「學究一經」就是指學通一部經書的意思。宋代科舉取士第五等則為「賜同學究出 身」。後來,「學究」作為書生的美稱,漸漸流傳開來。但隨著詞義的變遷,「學究」一詞也漸漸產生了貶義,也就是今天常見的用法。
  • 周朝有一種產行的農具叫做錢,它的形狀和「大」差不多,是用金屬鑄造而成的。因為古人交易是以物易物,常用「錢」來作為交換的媒介物,後來的金屬貨幣又模仿它的形狀鑄造,「錢」就成了貨幣的代稱。現代人只知道「錢」是貨幣名稱,很少人知道它原來是一種耕具呢!
  • 戴花翎是清朝官員品級的象徵,分為單眼、雙眼和三眼。一枚羽翎為一眼,翎眼多者為貴。三眼花翎只有王室的親友、郡王、貝勒可以佩戴。乾隆之後,非王室成員但功績顯著者,可賞戴雙眼花翎。到了咸豐之後,沒有大功的五品以上官員,也可以用錢捐戴單眼花翎。
  • 在唐代,益州有一個烏蠻族的術士,名叫閉珊居集,他曾經用四十九支細竹枝來占卜吉凶,這便是抽籤的開始。然而占卜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先民用龜甲占卜吉凶,占卜的結果稱為「卜辭」。
  • 中國古代有搶婚的習俗,女子為了抵禦強人的搶婚,大都要選擇一定高度的男子作夫婿,以示英勇高大,一般以一丈為標準,相當於今天的七尺。因此女子便把所嫁之人稱為「丈夫」,後世則成為已婚男子的代稱了。
  • 饅頭的製作早在新石器時代,人們就用石臼石磨加工製程米、麵食品。到了漢朝才出現了用「蒸」的饅頭, 當時稱為「蒸餅」。而「饅頭」的名稱是在三國時代,諸葛亮遠征孟獲的途中,見到土人用人頭祭神,覺得很不忍心,便用麵團作成人頭形狀,在上面畫上五官,代 替人頭,因此這種食物便被稱為「饅頭」。
  • 蒙古人愛馬,見到駿馬總喜歡拍著馬屁股稱讚一番。於是趨炎附勢的人看到權貴來到,不論馬的優劣如何,都爭先拍拍馬屁股恭維說:「大人的馬好!大人的馬不同凡響!」於是後人便用「拍馬屁」來諷刺阿諛奉承的人。
  • 唐玄宗有一次登泰山封禪,當時中書令張說擔任封禪使,便趁這個機會把自己的女婿鄭鎰從九品官提升至五 品官。後來唐玄宗問鄭鎰為什麼升官?鄭鎰支支吾吾,不知如何回答。在一旁的黃幡綽諷刺的說:「這是因為『泰山』的功勞啊!」唐玄宗因此知道張說徇私,且立 刻把鄭鎰調回原職。後來,人們就把妻子的父親稱作「泰山」,又因為泰山是五嶽之首,故將「泰山」稱為「岳父」,同時把妻子的母親稱為「岳母」了。
  • 周王室所傳的鼎,是王位的象徵。當周王室衰微時,楚莊王有意稱霸中原,於是便問鼎的輕重、大小。後事引申某人對高位或空缺有取而代之的意圖時,便稱之為「問鼎」。
  • 鄭公子宋有一項奇特的本領,當他的食指大動時,就表示有美味當前。因此後世的人便將美味的食物引起食慾,或美好的事務引發慾望時,稱為「食指大動」。
  • 膏是人體胸下的脂肪,肓是胸上的薄膜。疾病一旦蔓延到這兩個部位,任何神醫都束手無策,任何藥石也無法醫治。後來引申為某人對某嗜好或事物過於沉溺,旁人也無法勸阻的情況,稱為「病入膏肓」。
  • 衛國公子州吁因叛亂而得到王位,大夫石碏非常憎惡他,便把幫助州吁為惡的近臣同時也是石碏的兒子石厚,藉他人之手給殺了。後是便稱這種為了君臣大義,連父子之情也可以棄之不顧的情形為「大義滅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