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疫病
(Tomato late blight)
病原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 de Bary
(費雯綺、王喻其編。2007。植物保護手冊─蔬菜篇,第52頁。台中。229頁。)
病原生態:
晚疫病為世界著名病害,曾於1845~1846年造成北歐地區經濟恐慌,近20年
捲土重來,嚴重為害世界各地馬鈴薯與番茄。本菌之寄主範圍包括番茄、馬鈴薯、耳鉤草、龍葵。初次感染源在平地來自帶菌種薯,在高山地區則包括前一年棄置之
罹病薯塊。當環境合適時,薯塊形成孢囊,侵染發芽或附近之健康馬鈴薯。本病為空氣傳播性病害,孢囊可經由空氣流動、風雨吹彈飛濺、或人畜攜帶,於短期內傳
播至非常遙遠的地區,又,本病在種薯運輸途中或儲藏期間,均可由病薯傳至健康種薯。
而低溫高濕(18~20℃,相對濕度90%以上時)之環境最適合發病,平地約為十二月至翌春四月(清明節前後),高地則在夏季降雨較多時。陰冷降雨時病勢進展極為迅速,發病最為嚴重,如果栽培為感病品種又無事先防範,全園植株在得病後兩週內即可能會全部焦枯死亡,而且會波及相鄰與附近薯田。
而低溫高濕(18~20℃,相對濕度90%以上時)之環境最適合發病,平地約為十二月至翌春四月(清明節前後),高地則在夏季降雨較多時。陰冷降雨時病勢進展極為迅速,發病最為嚴重,如果栽培為感病品種又無事先防範,全園植株在得病後兩週內即可能會全部焦枯死亡,而且會波及相鄰與附近薯田。
(安寶貞、許秀惠。1995。台灣農家要覽農作篇(三),第152-153頁。葉瑩編。)
病徵:
葉部病徵:被感染之葉片,在葉片背面初現綠褐色水浸狀圓形斑點,環境合適時,病斑迅速擴大,1~2天後直徑可達2~3公分,病斑上並佈滿白色粉狀物,為病原菌之孢囊梗與孢囊,病斑中心則褐化腐敗,嚴重時全株焦枯、死亡。如果氣溫上升濕度降低,不適病勢進展時,病斑擴展立即停止,粉狀物亦消失。
莖部及葉柄病徵:出現褐色長形稍凹陷斑,被害部位以上之組織枯萎下垂。
薯塊病徵:地上部染病時,病菌會掉落地面,侵入地下塊莖組織。得病薯塊,表面出現褐色斑,內部組織褐變,但不軟化。但罹病薯莖易被軟腐病細菌二次感染而迅速腐敗。
葉部病徵:被感染之葉片,在葉片背面初現綠褐色水浸狀圓形斑點,環境合適時,病斑迅速擴大,1~2天後直徑可達2~3公分,病斑上並佈滿白色粉狀物,為病原菌之孢囊梗與孢囊,病斑中心則褐化腐敗,嚴重時全株焦枯、死亡。如果氣溫上升濕度降低,不適病勢進展時,病斑擴展立即停止,粉狀物亦消失。
莖部及葉柄病徵:出現褐色長形稍凹陷斑,被害部位以上之組織枯萎下垂。
薯塊病徵:地上部染病時,病菌會掉落地面,侵入地下塊莖組織。得病薯塊,表面出現褐色斑,內部組織褐變,但不軟化。但罹病薯莖易被軟腐病細菌二次感染而迅速腐敗。
(安寶貞、許秀惠。1995。台灣農家要覽農作篇(三),第152頁。葉瑩編。)
防治方法:
一、
|
勿任意自國外進口馬鈴薯種薯,以免引進A2、或強致病力、或抗藥性菌株,引發難以防治之疫情。
|
||||||||||||||||||||||||||||||||||||||||||||||||||||||||||||
二、
|
在每年冬春季,第一次發現晚疫病病徵時,須立即通報疫情中心。經廣播、電視、或刊登報紙,通知其他農民儘早防治,以免造成流行病。
|
||||||||||||||||||||||||||||||||||||||||||||||||||||||||||||
三、
|
於經年發病地區,於種植馬鈴薯後即須定期施用藥劑保護。初發病地區亦應於發病開始時,立即施藥保護。
|
||||||||||||||||||||||||||||||||||||||||||||||||||||||||||||
(安寶貞、許秀惠。1995。台灣農家要覽農作篇(三),第153頁。葉瑩編。)
|
|||||||||||||||||||||||||||||||||||||||||||||||||||||||||||||
四、
|
藥劑防治:
|
||||||||||||||||||||||||||||||||||||||||||||||||||||||||||||
|
|
馬鈴薯晚疫病病田 | 罹患晚疫病之馬鈴薯塊莖 | |
(安寶貞提供) | (安寶貞提供) | |
馬鈴薯葉片上之晚疫病病斑 其上可見白色粉狀物 |
||
(安寶貞提供)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