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25日 星期三

清明,華人四大節日、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4月5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15°時開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節……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故清明節總是在公曆4月4日、4月5日、4月6日三天中的一天。

清明[編輯]

日期和時間(協調世界時
開始結束
辛巳2001-04-04 17:242001-04-20 00:35
壬午2002-04-04 23:182002-04-20 06:20
癸未2003-04-05 04:522003-04-20 12:02
甲申2004-04-04 10:432004-04-19 17:50
乙酉2005-04-04 16:342005-04-19 23:37
丙戌2006-04-04 22:152006-04-20 05:26
丁亥2007-04-05 04:042007-04-20 11:07
戊子2008-04-04 09:452008-04-19 16:51
己丑2009-04-04 15:332009-04-19 22:44
庚寅2010-04-04 21:302010-04-20 04:29
辛卯2011-04-05 03:112011-04-20 10:17
壬辰2012-04-04 09:052012-04-19 16:12
癸巳2013-04-04 15:022013-04-19 22:03
甲午2014-04-04 20:462014-04-20 03:55
清明華人四大節日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4月5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15°時開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節……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故清明節總是在公曆4月4日、4月5日、4月6日三天中的一天。
《歲時百問》中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
曆書》:「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節與三節也是中華傳統節日祭祖的四大節慶。
由於清明節是根據節氣而定的,故清明是少數與西曆大致吻合的中國傳統節日。清明為臺灣中國大陸香港等地唯一根據節氣而定的休假日,在澳門則還有冬至

物候[編輯]

  • 桐始華。
  • 田鼠化為鴽,牡丹華;鴑音如,鵪鶉屬,鼠陰類。陽氣盛則鼠化為鴽,陰氣盛則鴽復化為鼠。
  • 虹始見。虹,音洪,陰陽交會之氣,純陰純陽則無,若雲薄漏日,日穿雨影,則虹見。
到了清明,中國黃河中下游及以南地區平均溫度在10℃以上;中國大部分地區氣候溫暖、草木萌茂,改變了冬季寒冷枯黃的景象。

演變[編輯]

在古代,清明還不如寒食節(現在已和清明合併為同一日)重要。寒食節主要節俗為禁火、不許生火煮食,只能吃已備好的熟食、冷食,故有此名。由於日期接近,宋代之後,寒食掃墓之俗漸移到清明之中。清明節由一個單純的農業節氣提升為重要的大節日,但寒食的習俗卻有若干以變形的方式傳承下來了,並保存於清明節中。南臺灣部分地方、韓國仍舉行寒食節。踏青春遊、盪鞦韆等習俗只在清明時舉行。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倣傚,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由於中國廣大地區有在清明節之日進行掃墓祭祖郊遊的習俗,逐漸演變為華人以掃墓、祭拜等形式紀念祖先的一個中華傳統節日,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一般為冬至之後106天,寒食節的後一天。掃墓活動在節前後可延續十天至半個月左右。

各地習俗[編輯]

清明節
Baolin Temple 20110405.jpg
清明節期間外出郊遊的民眾
參與者 中國大陸
 香港
 澳門
臺灣 臺灣
 馬來西亞華人社區
 新加坡華人社區
 韓國
 日本琉球
 越南
類型傳統節日
活動掃墓踏青郊遊、盪鞦韆
日期公曆4月4日、4月5日、4月6日三天中的一天
清明節的習俗在中國南方和北方地區的規模、方式不盡相同。民間還有插戴柳枝、放風箏、取薪火、畫蛋、鬥雞、盪鞦韆等活動。此習俗也流行於白族苗族蒙古族納西族少數民族。在越南韓國琉球等地,清明節也是重要的節日。

 中國大陸[編輯]

河北[編輯]

北的掃墓,講究「早清明,晚十一(農曆寒衣節)」。上墳燒紙錢,在清明前一個禮拜就開始了,而清明當天已很少有人去掃墓了。南地區則選擇在清明節的前一天寒食節掃墓

北京[編輯]

燕京大覺寺中的玉蘭花會於每年的清明前後綻放,持續到穀雨,因此,大覺寺玉蘭是北京春天踏青的勝景。

上海[編輯]

上海清明節的主要活動是掃墓、踏青,每年清明前後祭掃出行人次近千萬。由於改革開放推動公墓化的興盛,而相關選址以外省的蘇州嘉興等地為主。因此前往上述區域的人次達到一百餘萬之多,從而在清明前後數天往往會造成出省交通的擁擠。
此外,青團江南地區的清明時令點心。其主體由糯米粉製成,經青艾(草頭汁)調和而呈綠色糕團,一般為豆沙餡或芝麻餡。食用時保留了寒食的習慣。對上海人而言,青團是清明祭祖時必不可少的供品。

福建[編輯]

福建閩南並不一定在清明節掃墓,掃墓日期一般有兩種,泉州習俗是在清明節前後幾天,漳州則有部分人士會選在三月初三上巳節附近掃墓,客家人則通常在春節之後。掃墓也不執著於哪一個特定的日子,因須宗族親戚共赴祭掃,所以在清明或上巳前後半個月內,都是正常情況。
方式是,先徒手禮拜,告知守墳的土地神與先人要開始掃墓了,清理墳墓環境,翦除雜草亂木,甚或修補墓園,如樑柱、墓碑裂縫,完成後,先祭拜土地神,然後祭祖。祭拜完後在墳墓上,用小石頭壓上「墓紙」,代表已經將墳墓修繕完畢。清明節當天一般是不煮食物,只喫冷的潤餅,這是源於寒食節的習俗。
閩南習俗,通常掃墓除了線香蠟燭紙錢燒酒之外,是不設供品的。如果設置了牲禮粿等供品,則稱為「培墓」。「培墓」一次,必須要一連三年都「培墓」,通常是新墳、新葬、撿骨或家族成員榮登金榜(考取知名大學公務員等)或結婚生子,才會「培墓」。
少數閩南人會準備水果白煮蛋香菸等供品祭拜,祭拜時口吟「果子不是禮,有掃無祭」,以表明此並非「培墓」,也可規避一培三年的規定。

四川[編輯]

四川都江堰放水節祭祀大典,祭祀李冰父子清明會(二王廟廟會)(成都都江堰)。

 香港[編輯]

清明是香港的重要節日,香港人會到祖先前,燒、焚冥鏹,祭物多為鮮花水果燒豬白切雞。港人時常為避免人多擠迫,習慣提早數星期拜山,並不一定恪守清明當日掃墓祭祖的傳統。
早在港英時期,粵、港邊界縱然自從國共內戰結束,中共執政之後守護森嚴,但每逢清明,位處粵、港邊界的沙頭角禁區多會有限度地開放,讓人到沙嶺墳場拜祭;1950年至1970年代中前期,中國仍未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不少人亦會在清明節,以祭祖為理由回鄉,人人身穿多層衣服,攜帶異常大量的日用品,用以接濟廣東的鄉間親友,粵港火車票亦會出現搶購潮和炒黃牛票的情況。
近數十年,香港人為先人清除墳前雜草時,不少人相信「火燒旺地」的風水說法,放火燒雜草,結果引發多宗嚴重山林大火,備受社會關注。2007年更有團體要發動「清明無山火誓師大會」,呼籲市民勿再放火除雜草。[1]

臺灣 臺灣[編輯]

臺灣人口之中,有七成以上為閩南後裔,故大部分人掃墓習俗與閩南相同。
另外,民眾由於不同的祖籍族群福建泉州閩南人漳州閩南人、客家人外省人等),掃墓日期迥異,民眾並不一定會在這一天掃墓(例如客家人春節開始即可掃墓,不少漳州人則流行在上巳節掃墓。),而且因為要集合宗族親戚共赴祭掃,臺灣人向來自行調整掃墓時間,在清明或上巳前後半個月內,都是正常情況。
原本國民政府明定清明節為民族掃墓節,並不放假。[2]1975年4月5日蔣中正過世,政府將「民族掃墓節」改訂為國定假日,放假一天。並將蔣中正逝世紀念併於此日舉行。[2]此後,愈來愈多宗族依其祖俗、並顧慮到現代人工作假期的配合,而選在清明節齊聚祭祀。在清明節這一天掃墓、祭祖,遂在臺灣成為重要而普遍的文化習俗之一。
民間清明節掃墓可分成兩種儀式,「掛紙」及「培墓」。掃墓除了線香、蠟燭、紙錢、燒酒之外,是不設供品的,又稱「掛紙」。如設置了牲禮、粿餅等供品,則稱為「培墓」。「培墓」一次,必須要一連三年都「培墓」,通常是家中大喜,才會「培墓」。少數閩南人會準備水果、白煮蛋、茶與香菸等祭拜,祭拜時口吟「果子不是禮,有掃無祭」,以表明此並非「培墓」,也可規避一培三年的規定。

 日本琉球[編輯]

琉球人會在清明節祭祖掃墓,拜祭完畢後家族會在祖先墓前一起分享祭祖的食物,如豚肉料理、糖果、水果等。

 馬來西亞[編輯]

清明是馬來西亞華人最為關注的節慶之一,僅次於農曆新年,很多在外打工的遊子都會回鄉按照傳統上山掃墓。清明節在馬來西亞並不是公共假日,所以當地華人都會提早一兩個星期的週末假日上山掃墓,清明正日前的週末人潮最為擁擠。
當地華人通常會出動全家人,兩三輛車載著祭品到義山、公冢或靈骨塔去。一般上他們會先祭拜大伯公(或稱后土福德正神)。
之後把墳墓上的雜草除去、打掃乾淨,再為褪色的墓碑文字補上漆,然後奉上三牲水果、糕點和茶酒,燒香點蠟燭,再依照輩分依序上香跪拜,在墓碑上壓上墓紙,最後焚燒紙錢紙紮祭品
馬來西亞華人的墓碑碑文都會完整交代陰宅主人的姓名、祖籍(例:福建廣東信宜瓊州漳州泉州安溪泉安潮州等)、身份、子孫、安葬日期,墓碑的高和寬、字體的尺寸大小,也受到傳統信仰以丁蘭尺訂吉凶的限制。

 新加坡[編輯]

東南亞地區擁有獨特的宗鄉會館文化,其形成與華僑的清明節祭祖傳統密切相關。正是爲了處理同胞的身後事,早年闖蕩南洋華人共同湊錢置地,建「義山」(免費公墓),蓋大伯公土地神)廟,以實現共同的祭祖願望,由此逐漸形成對東南亞華人社群起到重要凝聚作用的宗鄉會館文化。
不過,在華人約占總人口75%的新加坡,由於土地資源有限,政府自1960年代起採取了移風易俗的措施,倡導華人改土葬火葬,幷在郊區建造了大型骨灰甕安置所,市區內的墳場因此漸漸消失。如今在新加坡,若要土葬,買一處政府提供的墳地約需坡幣六七千元(坡幣1元約合0.8美元),不僅費用高昂,而且使用期只有15年。
新加坡華人至今仍按照傳統儀式掃墓,多半為閩南儀式。每逢清明時節,新加坡華人多會舉家出行,親戚朋友相邀同往,坐滿一、兩輛小貨車浩浩蕩蕩去掃墓,大多先祭祀土地神。然後在親人墓前擺上酒食、果品和鮮花,燃起香燭,壓上墓紙,再將紙錢焚化,磕頭行禮,最後當場將酒食、肉、果喫完回家,一般會准備五牲祭拜祖先,當中少不了螃蟹等。祭拜完畢便當場剝蛤吃,然後把蛤殼丟在墳前,表示子孫已來掃過墓。
回中國尋宗認祖、祭拜先人,則是近一二十年新加坡華人興起的潮流。在清明節前,祖籍海南的新加坡華人見面時往往會用家鄉話互相詢問:「回屋(家鄉)做清明不?」

中國公祭[編輯]

清明期間,有不少公祭活動。
清明節,山西洪洞縣舉行一年一度的大槐樹尋根祭祖活動

相關文學[編輯]

  • 三月死魚鰡,六月風撲稻
  • 雨淋墓頭紙,日曝穀雨田
  • 清明芋,穀雨薑
  • 清明風若從南起,預報田禾大有收
  • 清明晴魚上高坪,清明雨魚埤下死

古典詩[編輯]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此說始於《千家詩》。但《樊川文集》未見,此詩是否真出於杜牧之手,有待商榷。)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
日落狐狸眠塚上,夜歸兒女笑燈前。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賞析:高菊卿為宋代詩人。在這首詩中,作者開篇即為我們描繪出了一幅愁雲慘淡的清明祭掃場面:荒郊野外,墓塚累累,紙灰飛揚,泣愁陣陣,草木為之含悲,表現出清明節的特定氛圍。第三聯寫得非常妙,通過「狐狸眠塚上」與「兒女笑燈前」形象的對比,一掃前面的陰霾之氣,墓地荒塚的孤寂和家庭夜晚的熱鬧景象的反差,讓人心裡為之一動,感到清明的祭掃是那樣的虛偽。正因此,作者在結尾寫道「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作者也正是看到了現實世界人情的淡漠,才發出了及時行樂的感嘆。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塚只生愁。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餘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坵。
賞析:這是黃庭堅因得罪權貴蔡京而被貶宜州(今廣西宜山)時所作的一首詩。詩的開頭,描繪出春天萬木萌發,春雷動地,桃李爭豔的熱鬧景象,同時也點出清明時節人們祭掃荒壟,愁雲黯淡的場面。但接著詩人筆鋒一轉,以「人乞祭餘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一句,化用《孟子·齊人一妻一妾》中的典故和介之推甘願燒死也不願為官的典故,在對兩種不同人的人生追求的對比中,表現出作者雖遭遇挫折而志節不改的高尚人格。詩中表達了作者高尚的人生追求和價值取向,結尾雖然說無論賢愚,最終還是化為荒塚一丘,歸於虛無,但我們細加推敲,就不難發現,作者在詩中並非是傾吐不平,而是在表明自己不願卑躬屈膝,奴顏媚骨地換取相應地位與富貴的高潔情懷。

越南文學[編輯]

在越南史詩《金雲翹傳》中,女主角王翠翹就在清明遇到一位死去老婦的鬼魂,其中描述當時清明景象的詩句就成為了越南文學中的經典。

相關條目[編輯]

北宋張澤端,清明上河圖(局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