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6日 星期五

對聯五代後蜀主孟昶寫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則對聯:「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

對聯


一對門邊春聯
對聯又稱對子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漢文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傳到越南亦出現使用喃字的對聯。

歷史[編輯]


浙江南潯鎮張靜江故居正廳中堂聯
從秦漢時起便有懸掛桃符的習慣,五代時開始在桃符上刻字,後蜀孟昶翰林學士辛寅遜在桃符板上題寫吉祥詞句[1]。以後對聯盛於,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三千年前,中國先民就已使用對偶句了[2]兩漢以來詩人的對偶句及南北朝以來辭賦中的駢儷句[3],為後來對聯的產生在文字上做了原始積累。漢語詞義和漢字字形的特點決定了使用漢語、書寫漢字的文人對於「對偶」的修辭手法情有獨鍾。盛唐以後形成的格律詩律賦,對偶嚴格精密,對偶句已經是詩文的組成部分,它們的獨立性在漸漸加強。
對聯就是由格律詩的對偶句和的儷句發展而來的,它保留著律詩的某些特點。因此古人把吟詩作對相提並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兩者之間的關係。
早在以前,中國民間過年就有懸掛桃符的習俗[4]。以驅鬼壓邪。這種習俗持續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們開始把聯語寫在桃木板上。根據《宋史·蜀世家》記載,五代後蜀主孟昶寫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則對聯:「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
宋代以後,中國民間新年懸掛春聯已經相當普遍,北宋詩人王安石詩中「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就是當時過年盛況的真實寫照。由於春聯的出現和桃符有密切的關係,所以古人又稱春聯為「桃符」。
到了明代,人們才始用紅紙代替桃木板,出現我們今天所見的春聯。據《簪雲樓雜話》記載,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後,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門須加春聯一副,並親自微服出巡,挨門觀賞取樂[5]。從此,文人學士無不把題聯作對視為雅事。明代顧憲成無錫東林書院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進入清代,對聯曾鼎盛一時,出現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名聯佳對。民國時,劉師亮袁世凱一聯:「袁世凱千古;中華民國萬年」。上聯『袁世凱』三個字和下聯『中華民國』四個字是「對不齊(起)」的,意思是袁世凱對不起中華民國[6]

東亞其他地區[編輯]

對聯還傳入漢字文化圈越南朝鮮半島等地,成為這些地方的傳統文學。在越南除了漢文對聯外還有以漢喃越南語聲調平仄寫成的對聯。

特點[編輯]

  1. 要字數相等,斷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達到某種效果外,上下聯字數必須相同,不多不少。
  2. 詞性相對,位置相同。一般稱為「虛對虛,實對實」(古代漢語的詞性分類與現代漢語不同),就是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數量詞對數量詞,副詞對副詞,而且相對的詞必須在相同的位置上。
  3. 平仄相合,音調和諧。對聯的平仄要求為「仄起平收」,即上聯韻腳為仄聲的話,那麼下聯韻腳便要平聲收尾,謂之「仄起平收」。至於對聯中,偶有「平起仄收」之現象,但應視為變格,不應視為對聯的常例。
  4. 要內容相關,上下銜接。上下聯的含義宜相互銜接,不宜重覆。(無情對不在此列)

分類[編輯]

按用途分[編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