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10日 星期五

孺子牛成語故事_成語“孺子牛”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


孺子牛成語故事_成語“孺子牛”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
春秋時,齊景公臨死前立小兒子荼(tú)為國君,即晏孺子。景公的另一個兒子陽生怕被殺害,逃到瞭魯國。

原來齊景公晚年,寵愛荼的母親芮(ruì)姬,因此對荼特別偏愛。有一次他與荼嬉戲,為瞭使荼笑得開心,自己口中銜著繩子,學做牛趴在地上,讓荼牽著走。荼不小心跌倒瞭,一扯手中的繩子,拉脫瞭齊景公的牙齒。齊國的大夫認為芮姬地位卑賤而且品德不好,經常勸諫說:“大王年事已高,應該在其他年長的兒子中,選擇一個賢德的人立為太子。”齊景公厭惡大夫提到立太子的事,不高興地說:“我老瞭嗎?為什麼匆匆忙忙地立太子?現在齊國太平無事,你們應該放心享樂,憂慮那麼多幹嗎!”這年秋天,齊景公的病日漸沉重,就讓國惠子、高昭子二人輔佐荼。不久,齊景公去世,荼被立為國君。後來,齊國

後來,齊國田乞用計除掉瞭國惠子、高昭子,派人到魯國接回陽生,準備立為國君。他怕大夫們反對,就與大傢對天盟誓。大夫鮑牧來時喝醉瞭酒。田乞說:“這次廢晏孺子,立陽生是大夫鮑牧出的主意。”鮑牧覺得受瞭誣陷,不禁大怒道:“我出瞭什麼主意?你們忘記景公為瞭荼開心當孺子牛拉脫瞭牙齒的事嗎?荼是景公立的呀,怎麼能違背遺命!”陽生見勢不好,趕緊叩頭說:“認為我可以就立,不可以也就算瞭。”鮑牧也自知失口,改口說:“都是景公的兒子,有什麼不可以的呢?”

於是,晏孺子被廢,在遷往外地的途中被殺害。陽生被立為齊國國君,即齊悼公。

含義及用法:後世叫小子為“孺子”,“孺子牛”指齊景公給小兒子當牛,後人用此典形容心甘情願地為別人服務。

牛既是神靈,又是祭神的犧牲品。遠在史前時代,原始人就已經用牛骨隨葬,這是椎牛祭神之始。商周之後,祭神與征戰同樣重要。《左傳》:“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當時的最高神靈是祖先及炎帝,祭祀用品就是牛。“貞:……禦牛三百。”“丁亥……卯三百牛。”在安陽考古中,也發現了大量殺牛祭祀的遺跡。當時祭天祭社也用牛,用牛等大牲畜祭祀為大牢或太牢,以羊等小牲畜祭祀為少牢。《禮記·王制》曰:“天子社稷皆太牢,諸侯社稷皆少牢。

名稱:孺子牛拼音:[rú zǐ niú]

孺子牛- 出處 

“ 
孺子牛孺子牛圖冊
孺子牛”是《左傳·哀公六年》中記載的一個典故:齊景公有個兒子名叫孺子(原名叫姜荼),齊景公非常疼愛他。有一次齊景公和孺子在一起玩耍,作為一國之君竟然爬在地上,口裡銜根繩子,讓孺子把他當牛騎。不料,一不小心,孺子從“牛”背上掉了下來,口裡的繩子把齊景公的牙齒都折斷了。齊景公有意傳為給姜荼,為防止內亂,齊景公把其他兒子都驅逐到東萊一帶去了,齊景公死後,大臣田乞(後改名陳乞,亦稱陳僖子)秘密召回公子陽生,意圖發動政變,壯大聲勢。齊景公的大臣鮑牧質問:“汝忘君之為孺子牛而折其齒乎?”所以,那時“孺子牛”的原意是表示父母對子女的過分疼愛。

孺子牛- 後義 

孺子牛孺子牛圖冊
後來現代偉大文學家魯迅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儒子牛 ”名句使孺子牛的精神得到昇華和拓展,而後人們用“孺子牛”來比喻心甘情願為人民大眾服務,無私奉獻的人。

孺子牛- 含義 

孺子牛孺子牛圖冊
千夫:指當時那些所謂的正人君子,也就是國民黨反動派,魯迅自然對其橫眉冷對他們的指責。魯迅是為中國無產階級講話的,就像一頭老黃牛,甘為無產階級貢獻自己的力量。
魯迅先生曾說過:”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這是魯迅先生的志向,也是魯迅先生之立場.同時,這也應該成為我們現在人的志向和立場.在人民面前,我們要痛恨的是反動派,是那些官僚資產階級反革命,是那些還在掌握著人民的權力的貪官污吏,對反動派所謂之”千夫指”,我們是只有”橫眉冷對”的,不怕的.我們要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對待我們的人民,我們要如對”孺子”一樣地為他們作”牛”作”馬”.要誠誠懇懇,老老實實為人民服務.我們要有所恨,有所怒,有所愛,有所為.要以飽滿的真理追求者博愛的實踐者勇敢的戰士的”年輕精神”去”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孺子牛-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孺子牛孺子牛圖冊
千夫:指當時那些所謂的正人君子,也就是國民黨反動派,魯迅自然對其橫眉冷對他們的指責。魯迅是為中國無產階級講話的,就像一頭老黃牛,甘為無產階級貢獻自己的力量。
魯迅先生曾說過:”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這是魯迅先生的志向,也是魯迅先生之立場.同時,這也應該成為我們現在人的志向和立場.在人民面前,我們要痛恨的是反動派,是那些官僚資產階級反革命,是那些還在掌握著人民的權力的貪官污吏,對反動派所謂之”千夫指”,我們是只有”橫眉冷對”的,不怕的.我們要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對待我們的人民,我們要如對”孺子”一樣地為他們作”牛”\作”馬”.要誠誠懇懇\老老實實為人民服務.我們要有所恨\有所怒\有所愛\有所為.要以飽滿的真理追求者\博愛的實踐者\勇敢的戰士的”年輕精神”去”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魯迅《自嘲》解析
孺子牛孺子牛圖冊
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
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

運交華蓋欲何求②,未敢翻身已碰頭。優
破帽遮顏過鬧市,優漏船載灑泛中流③。
橫眉冷對千夫指,優俯首甘為孺子牛④。
躲進小樓成一統⑤,管他冬夏與春秋⑥。
註釋:
① 《魯迅日記》1932年10月12日: “午後為柳亞子書一條幅,雲:
'運交華蓋欲何求……。達夫賞飯,閒人打油,偷得半聯,淒成一律以請'云云。”按,十月五日鬱達夫在聚豐園宴請其兄郁華,請魯迅作陪。閒人,(《三閒集·序言》裡說:“我將編《中國小說史略》時所集的材料,印為《小說舊聞鈔》,以省青年的檢查之力,而成仿吾以無產階級之名,指為'有閒'。而且'有閒'還至於有三個……”,所以把雜文集名為《三閒集》,又自稱“閒人”。打油是自己謙稱是打油詩。偷得半聯,有三種說法:一、郭沫若同志認為即藉用錢季重的“飯飽甘為孺子牛”,不是半聯而是半句,見註④。二、借用南社詩人完姚鵷雛 (錫鉤)的詩句“舊帽遮顏過鬧市。”三、熊融同志提供,那天魯迅赴宴,鬱達夫開玩笑道:“你這些天來辛苦了吧?”魯迅用上一天想到的“橫眉”一聯回答他。達夫打趣道:
“看來你的' 華蓋運 '還是漢有脫?”魯迅說:“噯,給你這樣一說,我又得了半聯,可以湊成一首小詩了。”所謂偷得半聯就指第一句(《<偷得半聯>別解》,
《人民日報》1962年2月22日 )。按,一說是藉半句而非半聯;二說,檢《南社詩集》沒有找到這句詩;三說較合。日記所載詩中“破”作“舊”,
“漏”作“破”。後來魯迅為日本杉本勇乘寫扇面時也曾與這首詩,詩中'對”作“看”。

華蓋:魯迅《華蓋集·題記》:“我平生沒有學過算命,不過聽老年人說,人是有時要交'華蓋運'的。……這運,在和尚是好運:頂有華蓋,自然是成佛作祖之兆。但俗人可不行,華蓋在上,就要給罩住了,只好碰釘子。”華蓋,象花那樣蓋在頭上的雲氣。《古今注》:“華蓋,黃帝所作也;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常有五色雲氣,金枝玉葉,止於帝上,有花葩之象,故因而作華蓋也。”這是指黃帝仿雲氣作的車蓋。
③漏船句:《吳子·治兵》;“如坐漏船之中。”《晉書· 畢卓傳》中畢卓說:“得酒滿數百斛船,…… 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

孺子牛:郭沫若同志在《孺子牛的質變》裡,提到洪亮吉《北江詩話》卷一引錢季重作的柱帖:“酒酣或化莊生蝶,飯飽甘為孺子牛。”指出“但這一典故,一落到魯迅的手裡,卻完全變了質。在這裡,真正是腐朽出神奇了。”( 1962年1月16日《人民日報》 )《左傳·哀公六年》:“鮑子曰:'汝忘君之為孺子牛而折其齒乎?'”齊景公愛他的孩子,自己裝作牛,口裡銜著繩子,讓孩子騎著。孩子跌倒,扯掉了他的牙齒。
⑤ 成一統:這是說,我躲進小樓,有個一統的小天下。
孺子牛孺子牛圖冊

⑥ 管他冬夏與春秋:即不管外面的氣候有怎樣變化。魯迅在白色恐怖下經常遭受壓迫,所以比做交華蓋運,
比做“未敢翻身已碰頭”。為了避免反動派的追踪迫害,在過鬧市時,用破帽遮住了容顏。就是這樣,處境還是非常危險,象漏水的船載著酒在水流中浮著,一不小心就會沉沒。處在這樣危險的環境裡,魯迅採取的卻是決不妥協的堅強的戰鬥態度。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裡說:“魯迅的兩句詩,'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應該成為我們的座右銘。'千夫'在這裡就是說敵人,對於,無論什麼兇惡的敵人我們決不屈服。'孺子'在這裡就是說無產階級和人民大眾。一切共產黨員,一切革命家,一切革命的文藝工作者,都應該學魯迅的榜樣,做無產階級和人民大眾的'牛',鞠躬盡瘁,死而後己。”毛主席對這種精神給予極高的評價。魯迅處在反動派的迫害下,經常在躲避,所以“躲進小樓”是寫實,但又不限於寫實。當時反動派丟掉東北大片土地,在1932年一二八事變時,國民政府躲避敵人威
脅.遷都洛陽,一直到這年12月才遷回南京。作者寫這詩時還沒遷回,所以諷刺它只知躲避,不管祖國已經陷在怎樣危亡的境地裡。
這首詩,“橫眉”兩句成為傳誦的名言,“橫眉”、“俯首”形像地寫出了革命戰士對待敵人和對待人民兩種絕然不同的態度。這兩句不僅意義深長而且形象鮮明。郭沫若同志在《魯迅詩稿序》裡讚美這一聯道:“雖寥寥十四字,對方生與垂死之力量,愛憎分明;將團結與鬥爭之精神,表現具足。此真可謂前無古人,後啟來者。”“千夫指”的出處,本於《漢書·王嘉傳》:“ 裡諺曰:' 千人所指,無病而死。'”這裡的“千人”即“千夫”,是指群眾。但魯迅在1931年2月4日《致李秉中》裡說:“今幸無事,可釋遠念。然而三告投杼,賢母生疑。千夫所指,無疾而死。生丁今世,正不知來日如何耳。”魯迅在這裡給予新義,這個“千夫”不指群眾,指敵人,指各式各樣的敵人。這同《無題》“一枝清采采湘靈”裡的“無奈終輸蕭艾密”一樣,“蕭艾密”指敵的眾多,跟“千夫”的指敵人的多一致。因此,冷對“千夫指”,不是冷對群眾所指責的獨夫,是冷對眾多敵人的指點,毛主席說“'千夫'在這裡就是說敵人”,是極正確的。
關於《自嘲》,在解釋上還有一些分歧,可以討論一下。
對題目《自嘲》的解釋:一是說:“至於魯迅所題'自嘲'二字,只不過是一種曲筆,實際上,魯迅先生是無需乎自嘲的。”既然無需自嘲,那末為什麼要“自嘲”?說曲筆是不是說沒有“自嘲”的意味?問題還不清楚。二是說:“本詩名為自嘲,實則是對敵人的諷嘲。”那末是嘲敵而不是自嘲。要是真的沒有自嘲,那何必題《自嘲》呢?三、“自嘲就是自我戲嘲。魯迅戲嘲自己的什麼呢?戲嘲自己的遭遇,戲嘲自己的境況,也即戲嘲敵人對自己的種種迫害。”“它是自嘲,每句詩戲嘲的對象,始終都是自己。”戲嘲自己就是戲嘲敵人嗎?每句詩都是戲嘲自己,難道“橫眉冷對千夫指”兩句,也是戲嘲自己嗎?

那末“自嘲”應該怎樣解釋呢?“自嘲”這樣的題目是有它的來源的。《文選》裡有一類叫“設論”,收了東方朔《答客難》、揚雄《解嘲》、班固《答賓戲》,這三篇題目裡就有嘲和戲,第一篇《答客難》就是解嘲。這三篇都是解釋客人的嘲笑自己,不是“自嘲”,同“自嘲”不同。但《漢書·東方朔傳》裡說:“因著論設客難己,用位卑以自慰諭。”是東方朔假設一位客人來嘲自己,並不是真有客人在嘲戲自己,還是自己在嘲戲自己,再由自己來解答。揚雄的《解嘲》、班固的《答賓戲》,直到韓癒的《進學解》都一樣,都是自己假設一個人來嘲自己,實際上是自己嘲自己,再由自己來解答。所以《文選》上稱東方朔等三篇為“設論”,說明這位嘲自己的客人是作者假設的,即作者的自嘲。這類文章都分兩部分,一部分是嘲己,一部分是解答,實際上是自嘲自解,不過形式上作客嘲自解而己。

魯迅的《自嘲》就是從這種“解嘲”的文章中變化來的,去掉它的形式上的客嘲自解,採取它實際上的自嘲自解,而稱為“自嘲”。過去的“解嘲”,實際上分自嘲自解兩部分,魯迅的“自嘲”也分自嘲自解兩部分。過去的“解嘲”,先假設客人向自己提出問題嘲戲自己,魯迅的《自嘲》也先提出問題來嘲戲自己,如“運交華蓋欲何求”,實際是提問句,交了華蓋運還要求得什麼呢?過去“解嘲”的文章都有嘲戲自己的話,象東方朔說的“ 唇腐齒落 ”,揚雄說的“官之拓落 ”,班固說的“紆體衡門” ,韓愈說的“跋前止後,動輒得咎”,“ 頭童齒豁,競死何裨”。魯迅也有類似的“自嘲”,如“未敢翻身已碰頭”,跟“紆體衡門”的怕碰頭,和“跋前疐後,動輒得咎”相近;“破帽遮顏”寫自己的形容,同“唇腐齒落”、“頭童齒豁 ”寫自己形容的也屬一類。這是寫自嘲的部分。

過去的“解嘲”寫到“解嘲”這部分往往自佔身分,如東方朔說的“計同范蠡,忠合子胥”,揚雄說的“今子乃以鴟梟而笑鳳凰”,自比風凰,班固說的“和氏之壁”,
“曠千載而流光也”。魯迅也有解嘲的話,即“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它的深刻的意義,已經由毛主席闡發無餘,自然遠遠超越前人。因此《自嘲》有自嘲的部分,並不像上面引的解釋認為“自嘲”是曲筆,是“對敵人的諷嘲”。說自己交華蓋運,未敢翻身,破帽遮顏,怎麼是“曲筆”,怎麼是嘲諷敵人呢?難道說交華蓋運就不是交華蓋運嗎?說交華蓋運又怎麼嘲諷敵人呢? 《自嘲》又有自解部分,也不是每句都是自嘲。

當然,魯迅的《自嘲》同前人的“解嘲”,從形式到內容都有很大不同。前人是客嘲自解,魯迅只稱“自嘲”,這是命題的不同。前人借客嘲以鳴不平,借自解以佔身分,主要是自我解嘲,對自己的不平不敢觸及封建統治者,還有美化封建統治者的作用。魯迅的《自嘲》,是革命的詩篇,是敢於刺向國民黨反動派,是表明了他對敵人的藐視,表明了為革命事業戰鬥到底的決心。那末用前人的“解嘲”來比又有什麼意義呢?這正說明魯迅在創作上的發展,正像魯迅的《我的失戀》有所繼承而又有發展那樣。指出這點,有利於我們對《自嘲》這個題目的理解,使它更符合於詩的實際。

其次是最後一聯“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的解釋。一說“最後兩句是諷刺當時那些只顧自己舒適自在,不過問政治的人”。二說是諷刺國民黨反動派在1932年一二八事變時遷都洛陽,直到12月才遷回南京,作者寫這詩時還沒有遷回。三說“'躲進小樓'再一次表達了魯迅一貫主張的' 壕塹戰 '的思想。'小樓'是掩體的工事,是前線的戰壕。躲進小樓,乘機出擊,是為了更好地保存自己,打擊敵人,消滅敵人。”四說“'成一統'意思是自成一統,與蔣家王朝針鋒相對。'小樓'雖小,但作為對敵鬥爭的一個前哨陣地,是與無產階級整個革命鬥爭聯在一起的。”

再看前人寫的“解嘲”,在後一部分是怎麼說的。東方朔說的是“時雖不用,塊然無徒,廓然獨居”;揚雄說的是“惟寂惟寞,守德之宅”;班固說的是“慎修所志,守爾天符”。都是講自己安於寂寞,有以自守,不是諷刺別人的。一說諷刺不過問政治的人,是不恰當的。要諷刺的主要是敵人,對不過問政治的人是教育問題,不是諷刺他們。魯迅講的“躲進小樓”同前人的“廓然獨居”,安於寂寞,在形式上也有相近處,當然兩者的精神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是退守,後者是戰鬥。
孺子牛孺子牛圖冊

“躲進小樓”怎麼戰鬥呢?是不是以小樓為壕塹作壕塹戰呢?我們只知道當敵人攻進城市作街道戰時,才躲在小樓裡,以小樓為掩蔽襲擊敵人。魯迅反文化“圍剿”而戰,怎麼以小樓作壕塹呢?反文化“圍剿”而戰,一定要利用報刊作為戰鬥陣地,向敵人進攻,離開了報刊這個戰鬥陣地,即使躲進小樓,又怎麼去攻擊敵人呢?魯迅的壕塹戰,是他寫戰鬥的雜文時用各種筆名.來迷惑敵人,是他寫戰鬥的雜文時用各種巧妙的藝術手法來蒙蔽敵人的眼睛,是這樣來掩蔽自已,進攻敵人,而不是“躲進小樓”來保存自己,打擊敵人。三說恐怕不符合實際。四說認為“躲進小樓”是堅守陣地,“成一統”是與無產階級整個革命鬥爭聯在一起。但原句是說“躲進小樓”成為一統,即躲在小樓裡成為一統天下,並不是以小樓為據點,再同革命根據地聯繫起來,才成為一統天下的。正因躲進小樓成為一統天下,才和“管他冬夏與春秋”相應,外界的政治氣候不論怎樣,管他呢!即不管的意思。倘以小樓為據點與無產階級整個革命鬥爭聯在一起,那就得密切注意外界的政治氣候,怎麼可以不管呢?所以四說不免求之過深。

那末這兩句究竟是什麼意思呢?魯迅處在反動派的迫害下,經常在躲避,所以躲進小樓成為我的一統天下,管他外界的政治氣候有什麼變化,這是“自嘲”,但又不限於自嘲,也是諷刺國民黨反動派只知躲避,不管祖國已經陷在怎樣危亡的境地。這兩句,既是“自嘲”,又是藉“自嘲”來猛烈攻擊敵人,刺中敵人要害的一擊,這才顯出“自嘲”是革命的戰鬥。這兩句跟“橫眉冷對”一聯作了有力的配合。

孺子牛- 經歷 

孺子牛
孺子牛圖冊
“甘為孺子牛”這是中鋁河南分公司員工張連發的人生格言。他時常激勵自己,要做一頭有益於企業、有益於國家的孺子牛。
張連發是中鋁河南分公司熱力廠鍋爐車間設備點檢員,承擔著車間9台鍋爐的4大轉動機器共計52台(套)設備的維護和保養工作。他對待這些設備就像對待自己的孩子。52台機器就像52個需要精心呵護的孩子,哪一台設備有個“頭疼腦熱”都叫他寢食難安,坐臥不寧。而他更像一名主治醫生,設備如有毛病,他總能對症下藥,轉危為安,化險為夷。張連發25年如一日天天與設備、灰塵、機油打交道,以“腳踏實地、胸怀大局,吃苦耐勞,敢打硬仗”的鍋爐精神實踐著自己的人生格言。
有一年秋天,車間零米球磨機大瓦溫度就像著了邪,運行不到幾個小時,溫度表的指示就一個勁地往上升。常規的處理方式是停磨換油,溫度就降了,可這一次卻不靈了,他處理完1號球磨機,2號球磨機又跟著叫勁;2號球磨機剛處理好,5號球磨機又跟著起哄,幾台球磨機就像幾個頑皮的孩子,不是這個擦破了“皮”,就是那個“感了冒”,嚴重影響了鍋爐的正常運行。張連發被折騰得筋疲力盡,他一邊不停的跑來跑去監護設備,一邊為設備不斷的換油。每台球磨機每天換油加油至少4次,每次最少加5桶油。如果每桶油按重20斤計算,一天加油量多達近2噸,他還要將廢油過濾澄清以待下次備用。這段時間,張連發吃住在車間,累了他就躺在椅子上休息一會兒,餓了他就衝包方便麵吃……在不斷換油加油過程中,他終於發現了這次事故的“ 罪魁禍首 ”:原來是現場飄揚的細小的煤粉顆粒長期堆積到球磨機大瓦表面引起了大瓦發熱。發現問題後,張連發又著手解決如何過濾煤粉。幾經試驗,他發現用毛線可以隔離煤粉與大瓦的接觸,不僅可以有效控制球磨機大瓦溫度的上升,減少了球磨機的頻繁啟停的次數,降低運行成本,而其可以保證鍋爐安全穩壓供汽。在他的精心照料下,設備恢復了正常運行。然而,張連發卻累倒在了崗位上。
人生在世,生瘡害病在所難免,可貴的是張連發身患乙型肝炎,他沒有因為生病耽誤過一天工作。過度的勞累,使張連發積勞成疾,肝炎轉化成肝腹水不得不住院,成了一頭名副其實的“ 病牛 ”。醫生建議他住院治療修養,不要再乾重活,但是,有一次,當他得知7號乙側球磨機大瓦溫度居高不下已經一周的消息後,他二話沒說,瞞著醫生拖著無力的雙腿奔向車間。詢問情況,解剖機器,迅速 ​​指揮球磨機值班工換油、加油、清理毛線,反复沖洗球磨機大瓦,如此往復,直到球磨機完全正常了,他才重新回到醫院。這時,張連發已經在廠裡整整工作了3天2夜。
張連發還利用自己紮實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工作經驗,在大型轉動機械點檢,缺陷管理等方面積累並創造了一整套工作方法。“操檢合一,望聞問切”的工作方法就是其中之一,該方法要求球磨機值班人員在設備檢修和點檢過程中,要充分借助於人體的口、鼻、眼、手等各種功能器官檢查和維護設備,並註意大修後的確認。該方法崗位上一經推廣,就使熱力廠設備完好率得以迅速提高,故障率不斷下降。
寒來暑往,光陰荏苒,從家到工廠,兩點連一線,形成了他的人生軌跡,張連發每天早來晚走,一身油一身汗。“辛勤耕耘禾黍香。”據不完全統計,張連發參加工作20多年來,點檢發現的設備隱患近8000次,成功避免近百次重大事故發生;他參與技術創新26項,其參與的球磨機噴油潤滑項目的實施,年創效益20餘萬元; ​​回收廢油140多噸,創經濟效益16多萬元。
“ 力盡筋疲誰復傷?”黨組織沒有忘記他的貢獻,每年,在廠部的光榮榜上,員工們總能看見他的榮譽:“優秀共產黨”、“先進生產者”、“設備管理標兵”等等;每年過年過節,上級領導總要到他家裡去慰問。領導曾多次要為他調換工作,讓他離開這個艱苦的崗位,總被他婉言謝絕。
面對榮譽和黨組織無微不至的關懷,這位有著20年黨齡的老共產黨----孺子牛張連發卻很平淡:“我是一名老黨員,黨培養我這麼多年,我要無愧于共產黨員這個稱號啊!”。

孺子牛- 《孺子牛》雕塑 

孺子牛孺子牛圖冊
當你走過美麗的深南大道,你留意到坐落在市委大院門口的深圳《孺子牛》雕塑了嗎?當你在欣賞這座雕塑的曲線美和驚嘆它栩栩如生的神態美之餘,你有沒有想到這座象徵深圳特區精神的雕塑是如何誕生的?出自哪位名家之手?設計時又有哪些鮮為人知的故事?值中國改革開放三十週年之際,深圳市檔案館特訪問了深圳《孺子牛》雕塑的作者、我國著名雕塑家——潘鶴教授。潘鶴教授為我們講述了《孺子牛》雕塑誕生鮮為人知的故事。

孺子牛- 《孺子牛》雕塑誕生背後的故事 


“大鵬”雖好,放在院子裡卻不合適
  深圳特區剛成立那一年,深圳市委市政府希望能在市委市府大院內建一座雕塑,來表達特區建設精神,以鼓舞廣大干部群眾。當時的有關部門找到了我。
  第一次討論時,市領導最初的構想是雕塑一個“大鵬”,既蘊含著深圳歷史,又能代表特區一飛沖天,可我經過沉靜的思考後卻提出了自己的意見,我認為,深圳特區的發展前途無量,雖然現在深圳市最高的樓房不超過五層,但是以後肯定高樓大廈拔地而起,把“大鵬”放在山崗上還可以,但是把“大鵬”放進四周都是高樓大廈的市政府大院裡,像是關進了“鳥籠”,怎麼能展翅呢?結果是適得其反的。市領導們都同意這個說法,結果這個方案被否定了。
  蓮花“出污泥而不染”,但污泥到底指向何物?
  時隔三年,到了1983年夏天,深圳市有關部門又找到了我,因為當時特區五套領導班子已把蓮花作為市花,想在市委大院做一個蓮花噴水池,理由是:改革開放搞特區,引進外資,長期地和資本主義國家打交道,社會主義國家的特區深圳一定要做到“出污泥而不染”,但是我卻認為不要建這個蓮花噴水池為好,原因是“污泥”指向不明確,是指西方國家嗎?是指香港嗎?是指資本主義嗎?搞改革,建特區,將外界稱為“污泥”不妥也不禮貌,不利於以後發展和跟國外的長期合作。雕塑不同於娛樂,雕塑是經過百年後都能起作用的,而且自己用“不染”來讚譽自己更加不可取,當時的市長梁湘很贊同這個說法,於是,建“蓮花噴池”的方案也被否定了。
孺子牛潘鶴我國著名雕塑家。1925年生於廣州。現為廣州美術學院終身教授、全國城市雕塑藝術委員會副主席、廣東省美協名譽主席。共有百餘座大型雕塑分佈於國內外幾十個大城市的廣場中,知名作品有深圳銅雕《孺子牛》、日本大型雕塑《和平少女》、珠海雕塑《珠海漁女》、《艱苦歲月》等。
“獅子”威嚴是有的,但不平易近人
  隨後,有領導對我說:“做一個大'獅子'怎麼樣?”提出要我為市府大院做一個“獅子”雕塑的想法,跟中南海國務院的雕塑保持一致,顯示威嚴。我提出了不同意見,我認為中南海的獅子雕塑是明清兩宮遺物,是祖國寶貴的文化遺產,模仿它不但沒有收到效果,而且現在改革開放了,政府部門新作“獅子”就代表封建衙門、擺架子,拉開和群眾的距離,特區建設應該是開放的,貼近群眾的。梁湘聽到這個意見後也表示贊同,於是做一個“獅子”雕塑的想法當場被否決了。
  調侃之餘得來靈感
  過了一年半載,我和梁湘開玩笑說:“梁市長,文革期間你當過'牛鬼蛇神'嗎?”梁湘說:“當過呀,我們這代人文革時期做牛做馬都做習慣了。”我說:“現在搞改革,國家正是百廢待興呢,要求我們這一代習慣了牛馬生活的人來帶頭,重新開荒哪!”我是語重心長,隨即一個情景在腦海一閃而過:“特區裡那些忙碌著的推土機、拖拉機、汽車和建設者不都像是一群牛嗎?”於是我向梁湘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改革開放、搞特區建設,深圳特區從無到有,要求我們這一代人奮鬥到底,雕塑一個“開荒牛”最合適不過了。這個想法得到了梁湘的認同,梁湘當天就讓我住在市委招待所,當天晚上就起草雕刻圖紙,不要讓創作靈感及激情流失了。牛的形像是確定下來了,但怎樣去表現這頭牛,當天晚上我還只是有一個朦朧的初始想法。
  幾天后,我到關外寶安縣辦點事,偶然在一農舍旁看到兩塊老樹根,我頓生靈感——辛亥革命及新民主主義革命將中國的封建大樹砍掉了,但是樹根還在,搞特區就是要“開荒”,要拔掉這些“劣根”,如果在“拓荒牛”的後面再加上這個樹根,正好意味著“特區”幹部要剷除舊根,把封建意識、小農意識、保守思想和官僚作風連根拔起。於是,我用8塊錢買下了這塊造型獨特的老樹根,把它運到了市委市府大院。我在市委招待所住了幾天,向深圳市領導提出了具體的方案,並經市五套班子的同意——“拓荒牛”的方案就這樣敲定了。放大製作期間我突然感到我這代人已鞠躬盡瘁筋疲力盡要寄希望於下一代繼續奮鬥才成事,因此把“開荒牛”前腳稍作彎曲以示意。
  回到廣州後,我馬上開展了“拓荒牛”雕塑的創作,創作過程中,梁湘市長還專門叫人運送那兩塊大樹根到廣州,放在我的工作室裡,作為“開荒牛”雕塑“樹根”部分的實物參照。
  現在,這兩塊大樹根依然放在我的廣州美院工作室,歷經二十餘載,這兩塊大樹根依然保存完好。這兩塊樹根我捨不得扔掉,現在擺放在工作室門口,每當我經過這裡,總能讓我回憶起當年創作《孺子牛》的難忘歲月。
  就這樣,象徵著特區建設精神的《拓荒牛》雕塑誕生了。這件作品原來命名為“開荒牛”,但是我還是覺得名字值得商榷,就和梁湘商量說:“我們這一代人將來開完荒到底還要不要做牛呢?”梁湘說:“牛肯定是要做的,人民公僕就是人民的牛,人民的孺子牛。”於是,經過深圳市領導班子的討論後,便將“開荒牛”名字更改為“孺子牛”,有“俯首甘為孺子牛”之意,並將“孺子牛”三字刻在了雕塑的基座上作為作品名。
  落成典禮,年輕人歡呼雀躍
  1984年7月27日,《孺子牛》雕塑落成,深圳市領導為該雕塑揭幕,一座代表凝聚著特區開拓精神的銅雕終於呈現在世人面前。揭幕時,市委大院聚滿了人,其中大部分是年輕人,是來自特區內的大學生及年輕創業者,他們歡呼雀躍,相爭著與市領導及我留影紀念。我當時深有感觸,並高興地對梁湘市長說:“特區建設正是需要大批年輕有為的人,看來拓荒牛後繼有人哪。”一時間,“拓荒牛”成了深圳的象徵,參觀者潮水般慕名而來。不少群眾、遊客在《孺子牛》前留影紀念。
  鄧穎超到深圳,會前先到“孺子牛”雕塑前留影
孺子牛孺子牛圖冊
 1984年12月,全國政協主席鄧穎超來深圳視察,看到《孺子牛》雕塑後,深深地被這座銅雕吸引了,她非常喜歡。當時在市委安排了一次會議,可是到了開會的時候,早早趕到會議室的同志卻遲遲沒有見到鄧穎超的身影,大夥都著急了,鄧大姐到哪裡去了?就在這時,大家接到通知,到大院裡的《孺子牛》雕塑前集合。原來鄧穎超正在大院觀賞著《孺子牛》雕塑和讓人為自己和雕塑拍照,並專門把參加會議的同志在開會前召集到《孺子牛》雕塑前合影。她對大家說,“孺子牛”精神代表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希望全國的黨員幹部都能向深圳的干部學習,學習深圳改革開拓的精神,做全國人民的“孺子牛”。
  由院內搬到院外,方便遊人參觀
1999年,深圳市委常委會通過決定,因太多市民跑進市委大院內和《孺子牛》合影,所以決定將《孺子牛》銅雕整體遷到了市委大院大門口外的花壇上。同時,市委大院圍牆後退10米,為市民再獻出一塊綠地,方便群眾、遊客和《孺子牛》雕塑的參觀拍照。
  我為深圳市委的這一做法叫好,“孺子牛”精神應該體現在各行各業裡,《孺子牛》雕塑是屬於深圳市委市政府、深圳所有行業及深圳全體市民的。由院內到院外,更加體現了深圳改革開放以來的親民性、開放性。
  深圳二十幾年來的高速發展讓我歡欣鼓舞,不過我認為,“孺子牛”無論在什麼時候都是廣大人民所喜歡的,而“拓荒牛”精神也永不過時,一座城市要繼續發展,就一定需要一大批“拓荒牛”繼續領導潮流,進一步解放思想,繼續去“拓荒”,在更多的未知領域大膽去改革、創新,永不停步。這也是“拓荒牛”的使命,更是深圳“孺子牛”精神的最好歸宿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