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21日 星期二

杜鵑鳥别名:子規,布穀鳥,杜宇,鶗鴃(tí jué),常指杜鵑亞科和地鵑亞科的約60種樹棲種類。杜鵑科鳥分布於全球的溫帶和熱帶地區,在東半球熱帶種類尤多。杜鵑棲息於植被稠密的地方,膽怯,常聞其聲而不見其形。體長不一,金鵑(Chrysococcyx屬和Chalcites屬)體長16公分(6.5吋),地鵑可長90公分(36吋)。多數種類爲灰褐或褐色,但少數種類有明顯的赤褐色或白色斑,金鵑全身大部分或部分爲有光輝的翠綠色。

 杜鵑鳥
拼音:dù juān niǎo
英文:Cuculidae

杜鵑鳥

杜鵑鳥别名:子規,布穀鳥,杜宇,鶗鴃(tí jué),常指杜鵑亞科和地鵑亞科的約60種樹棲種類。杜鵑科鳥分布於全球的溫帶和熱帶地區,在東半球熱帶種類尤多。杜鵑棲息於植被稠密的地方,膽怯,常聞其聲而不見其形。體長不一,金鵑(Chrysococcyx屬和Chalcites屬)體長16公分(6.5吋),地鵑可長90公分(36吋)。多數種類爲灰褐或褐色,但少數種類有明顯的赤褐色或白色斑,金鵑全身大部分或部分爲有光輝的翠綠色。

基本信息

  中文學名: 杜鵑鳥                       拉丁學名: Cuculidae
  英文名稱: Cuculidae                   别稱:子規,布穀鳥,杜宇,鶗鴃(tí jué)
  界: 動物界                                 門: 脊索動物門 

  綱: 鳥綱                                    目: 鵑形目

  科: 杜鵑科                                 屬: 杜鵑屬

簡介

  别名:子規,布穀鳥,杜宇,鶗鴃(tí jué)
常指杜鵑亞科和地鵑亞科的約60種樹棲種類。杜鵑科鳥分布於全球的溫帶和熱帶地區,在東半球熱帶種類尤多。杜鵑棲息於植被稠密的地方,膽怯,常聞其聲而不見其形。體長不一,金 鵑(Chrysococcyx屬和Chalcites屬)體長16公分(6.5吋),地鵑可長90公分(36吋)。多數種類爲灰褐或褐色,但少數種類有明顯的赤褐色或白色斑,金鵑全身大部分或部分爲有光輝的翠綠色。有些熱帶杜鵑的背和翅藍色,有強烈的彩虹光澤。除少數善於遷徙的種類外,杜鵑的翼多較短。尾長(有時極長),凸尾,個别尾羽尖端白色。腿中等長或較長(陸棲類型),腳對趾型,即外趾翻轉,趾尖向後。喙強壯而稍向下彎。
杜鵑最爲人熟知的特性是孵卵寄生性。這種特性見於杜鵑亞科的所有種類和地鵑亞科的
3個種,即產卵於某些種鳥的巢中,靠養父母孵化和育雛。杜鵑亞科的47種有不同的適應性以增加幼雛的成活率,如杜鵑的卵形似寄主的卵(擬態),因此減少寄主將它抛棄的機會;杜鵑成鳥會移走寄主的一個或更多的卵,以免被寄主看出卵數的增加,又減少了寄主幼雛的競爭;杜鵑幼雛會將同巢的寄主的卵和幼雛推出巢外。某些杜鵑的外形和行爲類似鷹屬(Accipiter),寄主見之害怕,因此杜鵑能不受幹擾地接近寄主的巢。因此許多人給杜鵑安上了“惡鳥”的稱謂。

形態特征

  身體黑灰色,尾巴有白色斑點,腹部有黑色横紋。初夏時常晝夜不停地叫。吃毛蟲,是益鳥。多數把卵產在别的鳥巢中。也叫杜宇、布穀或子規。
普通杜鵑身長約16釐米,羽毛大部分或部分呈明亮的鮮綠色。大型的地棲杜鵑身長可達90釐米。多數地棲杜鵑呈土灰色或褐色,也有些身上有紅色或白色的斑紋。有些熱帶杜鵑的背上翅膀上有像彩虹一樣的藍色。多種杜鵑的翅短。尾巴較長,有的特别長。尾巴羽毛的尖端還點綴着白色。地棲杜鵑的腿比樹棲杜鵑長。腳掌前後有雙趾。喙粗壯結實,有點向下彎曲。

物種分布

  非寄生性的杜鵑在北美洲的代表是廣泛分布的黄嘴美洲鵑(Coccyzus americanus)和黑嘴美洲鵑(C. erythropthalmus)。小美洲鵑(C. minor)在美國限見於佛羅里達的南部海濱,也見於西印度群島、墨西哥至南美北部。中、南美洲還有12個種非寄生性地鵑,有些種歸屬蜥鵑屬(Saurothera)和松鵑屬(Piaya)。東半球有13種地鵑,分爲9個屬。地鵑在低矮植被中用樹枝營巢。雌、雄鳥均參與抱卵育雛。

所屬科目

  
鳥綱,鵑形目,杜鵑科,杜鵑屬的統稱。

生物類别

  
單聲杜鵑、雙聲杜鵑、複聲杜鵑。

繁殖方式

  托卵寄生性杜鵑將自己的蛋產在别的鳥類的巢里,而且一般會比别的鳥類早出生,隻要一出生它就把其它的鳥蛋推出鳥巢,並由養父母喂大。

相關傳說

  春末夏初,當你在風景區内游覽時,常常可以聽到“布穀、布穀”的叫聲,或者叫“早種包穀、早種包穀”,或者叫:“不如歸去、不如歸去。”還有“快黄快割”。這種聲音清脆、悠颺,非常悦耳動聽;當聽成“不如歸去”時,又感到令人惆悵、憂傷。山民們都叫它“布穀鳥”,實際就是杜鵑。它是催春鳥,吉祥鳥,因也叫“布穀鳥”與“子規鳥”。相傳它是望帝杜宇死後的化身變的,而杜宇又是歷史上的開明皇帝,當他看到鱉相治水有功,百姓安居樂業,便主
動讓王位給他,他自己不久就去世了。他死後便化作杜鵑鳥,日夜啼叫,催春降福,所以這種鳥十分逗人喜愛。
杜鵑鳥的名聲杜鵑在大自然中是鳥類家族的普通成員,是一種不甚起眼的小鳥,但是在人類社會中,卻對它頗有微詞。
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科學家、亞里士多德(Aristotle, 公元前384~前322年)在他的名著《動物志》中就不客氣地寫道:“杜鵑在群鳥中是以卑怯著名的,小鳥們聚集起來啄它時,它就逃之夭夭。”杜鵑爲什麼要逃?自然是明白自己做了虧心事。
人們說它飛翔的時候,喜歡模擬鷹隼的姿態,“狐假虎威”地嚇唬其它小鳥。
我國的成語“鳩占鵲巢”中的鳩,說的就有杜鵑。網上有人在動物王國挑選出了10大欺騙高手,並列了一個排行榜,杜鵑名列榜首。說它是一種面目猙獰、殘忍、專横的鳥,是鳥中流氓。對撫養後代極不負責,自己懶得做窠,將卵產在其它鳥巢,由别的鳥替它孵化、飼喂;小杜鵑也很凶殘,不僅貪食,還將同巢養父母所生的小兄妹全都擠出巢外摔死,獨享養父母的恩寵。杜鵑鳥的名聲實在不很好。
但是,我國自古有“杜鵑啼血”之說,並將它視爲爲民喋血的望帝的化身。所以杜甫詩中有“生子百鳥巢,百鳥不敢嗔。仍爲喂其子,禮若奉至尊”之句。

象征意義

  它那“慣作悲啼”的鳴叫,能使許多愁腸百結的人心酸腸斷。自唐代以後,杜鵑鳥就被漢族稱爲“冤禽”、“悲鳥”、“怨鳥”,無數文人墨客爲其吟詠訴冤。天長日久,杜鵑鳥被推上了“文化鳥”的寶座,定位爲一種可憐、哀惋、純潔、至誠、悲愁的象征。
據說,在英國,杜鵑鳥的名聲也不太好,“cuckoo”在英語里除指杜鵑或布穀鳥外,也有瘋人、狂人、傻事、醜事之類的意思。上個世紀70年代,美國有一部反映社會病態的電影《飛越瘋人院》(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直譯就是《飛越杜鵑巢》,簡直就把杜鵑巢和瘋人院等同起來了。這部電影還穫得1975年第48屆奧斯卡最佳影片大獎哩!
在中國民間傳說中,尤其在黄河流域、華北華中、東北西北,杜鵑的文化含義則不同,其叫聲聽似“布穀布穀”,含有勸農、知時、勤勞等正面意義。有“映山花紅柳河蔭,杜鵑知時勸農勤”的說法。

相關文章

  1、浮生拾慧---杜鵑鳥
鳥與花竟有同名者,杜鵑也。二者本爲不同物象,然既能同名,必有因緣牽扯。此處隻從文學意義上加以考證,不涉科學。科學的真實總會把文學的華美剝脱得形骸畢露。比如精衛填海、青蚨還錢,比如麒麟送瑞、鳳凰涅槃,些等文藝作品中傳唱不衰的浪漫淒美的精靈們,若經科學考證,則全是子虛烏有的臆想。所以我是寧肯相信望帝化宇、杜鵑啼血的美麗傳說的,這種掩耳盜鈴般作法的本身,也是爲了使頭腦不被科學完全蒙蔽,能夠保留一個唯美的思想空間。科學和文學本來就是兩種不同的思維模式。
由上篇的蝴蝶接連而寫杜鵑,不算牽強,古詩文中就常把二者一並題寫。如李商隱之《錦瑟》詩:“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崔塗之《春夕》詩:“蝴蝶夢中家萬里,子規枝上月三更。”子規是杜鵑鳥的别稱,其它還有望帝、杜宇、蜀魂、蜀鳥等稱謂。再如李中之《暮春吟懷寄姚端先輩》詩雲:“莊夢斷時燈欲燼,蜀魂啼處酒初醒。”古詩文中把莊生蝴蝶和望帝杜鵑這兩種意象對仗出現,多表達一種淒歡、迷離、悲愁、哀怨之情結。
不同事物附載着不同意義,不僅僅是人爲之強加,也是事物本身之特性使然。見花落淚、對月傷心,並非古人矯情,實因花易落、月會殘,皆能讓心懷愁緒之人睹物傷情。蜀地人對杜鵑鳥和杜鵑花情有獨衷,是緣於望帝化宇的淒美故事。據晉張華注解,望帝稱王於蜀後,勤於施政,深得蜀地人民崇敬,又於晚年歸隱修道,終化爲杜鵑鳥。至於“至春則啼”、且“啼至血出乃止”之緣故,史書不見記載,以蜀地人民對望帝敬重有嘉、聞杜宇聲而跪拜之故,未若作此設想,那杜宇聲聲,正是已羽化成仙的望帝他老人家,對於蜀地人民的殷殷關切之情、諄諄告戒之語。是以杜子美避蜀期間,見杜鵑也常常跪拜。其《杜鵑》詩雲::“杜鵑暮春至,哀哀叫其間。我見常再拜,重是古帝魂。”
鳥爲人所化,偏那鳥又具備“啼血乃至”般的靈異。於是那哀怨之聲、啼血之狀,也自然讓古人爲之震撼。以杜鵑一物切入詩文,就多喻悲愁幽怨之意象。這種悲愁心緒原因很廣,羈旅在外、每遇佳節倍思親,愁怨就油然而生。如李中之《鍾陵禁煙寄從弟》詩雲:“交親書斷竟不到,忍聽黄昏杜宇啼。”秦觀之《踏莎行》雲:“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國滅身死,壯志難酬,白日難照精誠,文天祥即慷慨悲歌:“從今别卻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東風無情,繁華易逝,春光匆匆不在,王令遂生惜春之心:“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如此種種,便形成了古典文學史上特有的“杜鵑”情結。見鴛鴦而喜悦,聞杜鵑而悲愁。朱光潛先生指出,美是主觀認識和客觀表現的有機統一。古人借杜鵑一物寄情,自然不是生拉硬扯的。
杜鵑哀怨聲聲,“啼血乃至。”那滴滴鮮血染紅了一花。古人雅致,如靈株仙草以眼淚回報神瑛侍者澆灌之誼一說,便將那花命名爲杜鵑花。正因望帝於蜀化宇,杜鵑花讓人看中的,即是蜀地的奇異品種,不是其它地方隨處可見的尋常之物。
2、浮生拾慧---杜鵑花
最能把花鳥的緣分體現得完美無餘的語匯,杜鵑也!鳥有杜鵑鳥,花有杜鵑花。文學作品和民俗傳說中,皆把二物間的緣分演繹得可歌可泣又哀婉動人。
杜鵑花開之際,正是杜鵑鳥殷殷苦啼之時。傳說中二物之間的聯繫當要從古蜀地的一位君王說起。說古蜀地有個君王叫杜宇,在位時勤於農事,每年春夏之交,必親曆民間勸課農桑,故深受蜀地百姓愛戴。杜宇死後,仍眷念着子民,遂幻化作一鳥,即杜鵑鳥,春耕夏播時節,仍日夜啼鳴不止,提醒百姓莫忘農事。有古詩文中常見的“望帝啼鵑”一說爲證。卻說那杜鵑鳥,因日夜悲鳴,啼血不止,血染草木,遂成杜鵑花。唐代詩人成彥雄因之有《杜鵑花》一詩言曰:“杜鵑花與鳥,怨豔兩何賒,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其中可見杜鵑花與鳥的那筆難以撕扯的緣分賬。
對於杜宇的感念,蜀人最終移情至杜鵑鳥身上。杜鵑年年啼蜀門,是以杜子美避蜀期間,見杜鵑即常常跪拜。其《杜鵑》詩雲:“杜鵑暮春至,哀哀叫其間。我見常再拜,重是古帝魂。”我是很相信杜鵑鳥是極富靈性的一種精靈的,也曾想那遍布華夏大地的杜鵑花即是由此精靈把花種銜到五湖四海廣爲撒播而生成的。要不何以在中國大地上,無論苦寒的塞北,抑或溫暖的江南,到處都有滿山遍野的杜鵑花開放。從目前各地爭相搶注杜鵑花爲自己城市市花的狀態即可看出杜鵑花分布之廣泛。西南的貴州省早把杜鵑花定爲自己的省花,東北興安嶺上的伊春市也把杜鵑命定爲自己的市花,其它另有嶺南的韶關,東南台灣的新竹,中南的長沙等,也皆已搶注。然而以我看來,也唯有蜀地杜鵑花,因身載了萬千的文化意蘊,當爲花中正品。
走過蜀地,諦聽過李太白先生的“一叫一回腸一斷”的杜鵑悲鳴聲,再穿過貴州畢節市的百里杜鵑花長廊,那悲愴就隻能於古人的詩文里懷想了。滿世界的花明耀眼中,你便會情不自禁地被自然的創世之功而感動。
任何的感情,在啼血的杜鵑精靈面前都顯得淺薄;任何的文字,在百里杜鵑織就的花海之中都會失色。美不是事物的本身,美是美在多情人心靈中的體現。如果你有一顆多情的心,不妨種些杜鵑,那時你盡可以“感時花濺淚”,可以對花傷春惜春,可以感離仇别恨,可以懷悠悠鄉思,可以寄相思情愁。總之你盡可以把一切的心事都說給它聽,那精靈也一定都能聽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