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16日 星期三

黑馬的由來 古代狀元名字決定前程?明孫曰恭被降為探花

黑馬的由來

國內外的報刊、電台在評論某個異軍突起的勝者或爆出的冷門時,,常常提到“黑馬”。“黑馬”一詞究竟典出何處、意指什麼呢?
1831年,英國前首相本傑明·迪斯累利出版了一本小說,名叫《年輕的公爵》。小說中描述了一匹黑馬,原被認為奪魁的可能性極小,誰知在比賽中它竟一舉獲勝。從而“黑馬”一詞問世,被體育界用來喻指那些潛心努力、不畏強手而一舉成名的後起之秀。

古代狀元名字決定前程?明孫曰恭被降為探花


自隋朝創立科舉考試,歷經唐宋直到明清,延續了1300 多年。但在科舉歷史上,有些人金榜題名做狀元,並不是因為成績特別優異,而只是因為皇帝或主考官特別看中了他們的名字。歷史上的狀元常常出現“名字比成績更重要”的奇聞趣事。

  唐睿宗景云三年(712 ,是一個改過三次年號的奇特年份。但睿宗仍感到“景雲”不太吉祥,所以沒過多久就將年號改為道家氣味頗濃厚的“太極”。到了八月間,睿宗傳位給兒子李隆基,李隆基又將年號改為“先天”,也頗有道家味道。因為唐代的皇帝姓李,與道教所尊奉的始祖老子同姓,因而附會自稱是老子的後代,因而道教在唐代十分受重視。這一年錄取的狀元常無名,就因名字與道家頗有關係而沾了光。“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這不尋常的名字出自道教重要經典《老子》的第一章,在信崇道教、尊崇老子的時代,這個名字特別討巧,因而一下子被看中成了狀元。但靠名字而成為狀元,基礎畢竟不牢靠,此後他並沒有做出什麼成績,始終只是個無名之輩。

  明洪武十八年的狀元本應是花綸,但等到拆號唱名的時候,朱元璋卻說自己夜做一夢,狀元姓丁,不姓花。主考大臣們隨即翻閱試卷,找出個本是太學生、名次較後的丁顯。朱元璋說,姓丁名顯,自然應“顯”。本來毫無希望的丁顯竟成了狀元。這個幸運的丁顯,與朱元璋並非沾親帶故,也不曾寫過驚人詩文,朱元璋是否真有如此一個夢也難以查考。從多種史料推測,真正的原因恐怕在於朱元璋晚年多猜善忌而又自以為聖明。他猜忌大臣,很多功臣武將因此不得善終。他懷疑閱卷大臣玩弄把戲,拉私人關係,所以特地挑出個丁顯,以顯示自己至明至聖,洞察一切。可笑的是,這個丁顯後​​來也沒有“顯”示出多少才幹。

  朱元璋的兒子明成祖朱棣也多少繼承了他的流風餘韻。永樂十三年(1415 乙未殿試,考官想取顧文秸為狀元,因為“秸”字生僻少見,就改取洪英而代之。洪者,合了太祖朱元璋洪武年號,英字則可作“英豪”“精英”等褒義解釋,自是勝過前者百倍。永樂十六年的狀元是李馬,唱名的時候,隨侍的太監聽到不太雅觀的“馬”字,不覺失聲而笑。皇帝也忍不住笑了,這次卻說:“這是一匹好馬。”但他也感到“馬”字不雅,於是提筆在“馬”旁加了個“冀”字,賜名李驥,希望其以後能一日千里地為他效命。永樂二十二年甲辰殿試時,原擬取孫曰恭為狀元。明成祖看了搖頭,說“曰恭”二字合起來是個“暴”字,於是降為探花,狀元換成邢寬,說“寬”恰與“暴”相反。因為永樂帝從侄兒手中奪得帝位,排除異己的手段極其殘暴,所以就特別忌諱“暴”字,孫曰恭因此失去了狀元。

  有的名字本來很好,但生不逢時也可能失去狀元。明英宗天順四年(1460 殿試,狀元本是祁順,這個姓名連起來就是祈求順從、孝順,要說符合君主專制對臣民的要求,沒有比它更貼切恰當的了。然而不幸的是,祁順與英宗的名字祁鎮相近,傳臚唱名多所不便,於是狀元就換成了王一夔。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 甲辰科預定的狀元是吳情,卻因名字諧音是“無情”,而與狀元失之交臂。皇帝們選狀元表面上非常認真,實際上卻常常如同兒戲,喜怒無常。

  清代因名字諧音而失去狀元位的也不少。順治十二年,本擬定的狀元是太倉人王揆,唱名的時候,順治卻因讀音想起了《王魁負桂英》這個流傳極廣的劇本。劇中王魁忘恩負義,在桂英資助下中了狀元後,以曾與妓女桂英廝混為恥,就設計把桂英殺了。順治聽到高喚王揆,就開玩笑說:“是負心的王魁耶?”這下可不得了,王揆馬上就被抑為第三甲。同治七年,江蘇人王國鈞殿試成績優異,被初定為一甲。國鈞這個名字,從字面上看是不錯的,國鈞者,國家重任也。白居易《贈樊著作》中就有“卒使不仁​​者,不得重國鈞”之句。但慈禧太后看了很不高興,因這三個字與“亡國君”相諧,王因此被抑置三甲,蹉跎以終。

  有的人名字吉利、吉祥,就交了好運。順治十六年,崑山人徐元文,考試成績雖在前列,卻並非優等,只是順治帝認為他名字好,儀表也好,特把他定為狀元。傳臚之後,順治帝又親自召見徐元文,賜給他的冠戴“優於舊典”。因為順治帝特別鍾愛,徐元文官運亨通,後來當了宰相。乾隆五十四年的殿試,乾隆帝審看主考大臣們呈上的前十名卷子,看到胡長齡的名字,就開玩笑地說:“胡人乃長齡耶?”乾隆帝這時已經79 歲,正盼望長齡,要藉胡長齡名字的吉祥,親定他為狀元。

  殿試考生因名字吉祥大得其福而中狀元的,要數清朝的最後兩位狀元。光緒二十六年(1900 八國聯軍攻陷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緒帝倉皇逃往西安避難,後經李鴻章簽訂了《辛丑條約》,慈禧太后才又回到北京。“風景不殊,舉目有山河之異。”在這內外交困,驚魂剛定的時刻,慈禧心裡很不是滋味。此時一些文武官員為了討好這位“老佛爺”,在光緒二十九年(1903 )的殿試取王壽彭為第一名。因慈禧太后的生日即所謂的“萬壽節”。光緒三十年(1904 清廷舉行了歷史上最後一屆殿試,慈禧太后欽點狀元劉春霖一事,則更具有鬧劇色彩。當時位閱卷大臣擬定的金榜排名單為:一甲一名朱汝珍,一甲二名劉春霖,一甲三名商衍鎏……頭十名的名單遞到慈禧手中,當她看到第一名朱汝珍的名字時,她就開始皺眉頭。“朱”姓與廣東籍貫,讓她聯想起了太平天國的洪秀全、戊戌變法的康有為、梁啟超及革命黨人孫中山等。加上她害死過珍妃,對“珍”字也頗為敏感。再看第二名劉春霖,首先籍貫就好,“直隸河北肅寧”,當時天下大亂,正當“肅寧”,名字也吉利,時值大旱,誰不盼望著下點“春霖”並留住“春霖”?另外,劉春霖這人書法不錯,曾受人之託,為慈禧太后抄過《金剛經》之類的作品。於是慈禧便將劉春霖欽點為最後一科狀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