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10日 星期五

鄧姓溯源


邓姓
拼音:dèng xìng
目录[ 隐藏 ]
1邓姓溯源
2得姓始祖
3迁徙分布
4郡望堂号
4.1郡望
4.2堂号
5邓氏族谱
6邓姓宗祠通用联
7邓姓名人
7.1邓姓历史名人
7.2邓姓近现代名人
-
  邓姓,在《百家姓》排第180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34位。 邓姓在越南亦有分布,约占当地人口2.1%。
编辑本段邓姓溯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黄帝时期的邓伯温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传说中,黄帝时期即有一个邓伯温国,故址大致在今山东省的菏泽市邓之墟,一说在今山东省的济宁市兖州一带,国民皆被称作邓人,这是历史上最早被记载为“邓”的族群。
  古籍记载:“舜有膻行,百姓悦之,故三徙成都,至邓之墟十万家。尧闻舜之贤,举之童土之地,曰:‘冀得其来之泽。’”这说明远古时期的确有“邓”之称谓。
  关于邓伯温国,还有待考古的进一步发现来予以证实。若果如此,则邓人之姓氏称谓,要远早于夏、商时期形成的邓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第二个渊源:源于姒姓,出自夏王朝帝王仲康之子孙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史籍《路史》记载,夏王朝的始祖大禹为姒姓。传至夏王朝的第四代帝王仲康(公元前2095~前2082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2019~前2006年在位),封其子孙在邓邑(今河南邓州),无爵号,称邓君,建有邓国。
  在邓君的后裔子孙中,多以先祖封国名号为姓氏,称邓氏,世代相传至今,其姓氏起源亦远早于曼姓邓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传说,《封神榜》中的四大天神(风、云、雷、电)之雷神邓天君,就是邓君的化身。


  第三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商高宗武丁给叔父曼季的封地邓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邓国,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诸侯国,在商王朝中期即已经建立,是非常古老的曼姓诸侯国。实际上,邓国在历史上的出现比商之邓国要早很多,据方志《明嘉靖邓州志》中的记载:“夏,帝仲康封其子于邓”,此乃邓之始。
  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商族的始祖契为子姓,至商高宗武丁执政之初大封诸侯,封他的叔父曼季(子曼,字德阳)于曼城(今河南邓州),侯爵,史称曼侯,以封邑名称为姓氏,称曼姓;后来,商高宗又在丁巳年(商高宗元年,公元前1374年,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240年)将曼侯改封于夏禹时期的都城邓地(今河南许昌襄城),建立了曼姓邓国,侯爵,成为第一代邓国君主。
  邓国的先人早期就活动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后不断南移至今河南省的孟州市境内。到了商王朝晚期,邓国人南徙至今河南省的漯河市郾城区东南部。在典籍《卜辞》中就记载有“王在登”的记述,“登”即“邓”的古体字。
  殷商末期,邓侯曼忠反对商帝辛子受辛的荒淫暴虐,因此站在了周武王姬发一边,支持周武王伐纣的正义之举,因此在西周王朝建立之时,仍保留有侯爵封号,后在周公旦平灭了“三监之乱”后,安排邓国举族南迁至今南阳盆地,是周王朝在南方较为重要的诸侯国之一,其主要的作用是西周王朝与南方的淮夷、百越之间的战略屏障,其地域包括今河南省的邓州市与湖北省的襄樊市一部分,都城在今邓州林扒镇。这一时期的邓国君主为邓辉侯子噶吉,迁址立稳后,他将王族姓氏改回为子姓,与宋国遥相呼应。到了西周中期,邓国君主邓熹侯子朗喜又将国都徙于今湖北省的襄樊市樊城区附近。
  在整个西周时期,邓国与周王室及其他姬姓诸侯国的关系都非常密切,先后与井国、应国等诸侯国联姻,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在周成王姬诵、周康王姬钊执政时期,西周王室曾还派大夫姬盂前去慰问邓国君主。到了西周中期,邓国君主改称“公”,这反映了邓国的政治地位进一步提高,因此被尊称为“公”。
  到了春秋早期,邓国依然非常活跃,曾与郑国、鲁国、楚国等诸侯大国保持有婚姻往来。例如在史籍《春秋·桓公七年》中就记载,邓侯曼吾离曾于周桓王姬林十六年(公元前704年)千里迢迢到鲁国访问,拜访鲁桓公姬允(姬轨)。
  但是到了周桓王十七年(楚武王三十八年,公元前703年),楚武王派往邓国的使者道朔和另一名巴国使者在邓国南境遭到了邻国人袭击,财物被掠,人也被诛杀。楚武王闻讯后大怒,派斗廉联络了巴国,之后率领楚、巴联军攻打邻国,邓侯知道后则派了养甥和聃甥率军援助邻国,由此引发了“楚巴与邓之战”,邓国在两面夹击下战败。这是有文字记载以来,发生在襄樊地区最早的一次战争。此后邓国开始急剧衰落。
  自曼季之后,邓国历经了邓晁侯→邓徽侯→邓庆侯→邓恒侯→邓昆侯→邓忠侯→邓辉侯→邓浩侯→邓煦侯→邓杞侯→邓熹侯→邓怡侯→邓沛侯→邓壁侯→邓淳侯→邓衡侯→邓略侯→邓宣侯→邓尚侯→邓粹侯→邓祈候,连续世袭侯爵,这是邓氏先世的鼎盛时期。
  周庄王姬佗九年(楚文王熊赀二年,公元前688年),楚文王亲率大军讨伐申国,需要通过经过娘舅家邓国。当时,邓国有三位上大夫皆提出应借机杀掉雄心勃勃的楚文王,以免后患。然而邓祈候子略却不以为然,他认为楚文王是自己的外甥,肯定不会对邓国不利,遂不听群臣的建议,不但对楚文王给予了殷勤招待,并且还出兵辅助楚军伐申。结果,楚文王击破申国归来时,毫不客气地攻击了毫无防备、准备热烈欢迎自己凯旋归来的这位亲娘舅之邓国。此次事件之后,楚国在诸夏史家的笔下就成为了不亲、失礼、无仁、蛮野的象征。
  到了周釐王(周僖王)姬胡齐四年(楚文王十二年,公元前678年),楚文王干脆再次大举攻击一直没有恢复元气的邓国,将其彻底吞灭。实际上,这是楚国实施的中原争霸之战略计划的正式开端,从此,楚国打开了北上与诸夏进行争霸的大门。
  邓国自子曼于公元前1324年建国,至邓祈候子明渊于公元前678年亡国,共历二十二代君主,国祚六百四十六年(断代工程认为是五百六十二年)。
  楚国在灭邓国的时候,并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屠杀行动,对当时邓国的社会形态和生产力也未造成严重破坏,这从如今出土的大量文物中可以得到见证。因此史学家对楚文王此举的评价为:楚国在当时已经非常善于借鉴先进的文化来大力发展和壮大自己了。
  楚文王灭邓国之后,将其地设为邓县。从此以后,楚国每灭一国,都将该国之地设置为县,因俗而治之。中国以“县”作为一级基本的国家行政建制,就是始于此际。其后各诸侯大国纷纷效仿。
  邓国灭亡后,邓侯的后裔子孙以先祖古称号为姓氏,称登侯氏,例如在史籍《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31年)中记载的著名曹国大夫登侯孺,就是邓祈候的后裔;或以故国名为姓氏,称邓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邓氏正宗,亦称曼姓邓氏、殷邓。
  按:
  “商武丁丁巳年”,就是商王朝第二十二代君王商高宗子昭元年。商高宗之叔子曼(曼季)受封在丁巳年,而商高宗执政五十九年,因此只能有一个丁巳年,那就是公元前1324年。
  而“夏商周断代工程”则认为曼季受封时间是在公元前1240年,与本书推论相差有一百三十五年。但是,公元前1240年是辛巳年,是商王朝第二十四代君王商祖甲子载十九年,根本就不是非众多古籍所记载的商武丁丁巳年。
  本书认为,“夏商周断代工程”有意将中国远古至上古历史丢弃了一个多世纪,这是一种迎合欧美学派的做法。加之近年连续新出土的文物在不断地否定其“结论”,由此,本书对其所谓的“研究成果”基本上持否定态度。
  在西周共和执政以前的历史纪年方面,坚持采用成都北川中学教师、考据学家何拔儒在民国五年(公元1906年)对其在四川省盐亭县天垣场盘垭村所发现的《盘古王表》所整理推算的成果。


  第四个渊源:源于氐族,出自晋朝时期氐族苻坚下属邓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在史籍《晋书》中记载:“两晋时,有羌人姓邓。”
  按其记载,羌人姓邓者唯有前秦国的宣昭帝苻坚所属,是苻坚的三弟、镇东大将军苻融的属下部落将领,曾率军攻占了南阳盆地的襄樊、邓县地区,因此当为氐族,而非羌族,应为汉文化影响的结果,即以占据之地为汉化姓氏。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汉史记载中多将氐、羌二族通论,亦无不可。


  第五个渊源:源于嬴姓,出自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第八子李从镒的封号,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据家谱文献《安化邓氏谱序》中的记载,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将自己的第八子李从镒封为邓王。
  北宋太祖赵匡胤开宝三~四年(公元970~971年),宋太祖在击灭南汉政权后,置南唐政权于三面夹击之中。南唐后主李煜为求自保,明臣服,暗备战,在遣使向宋太祖请受策封的同时,将兵力部署在长江中下游各要点,以防宋军的进攻。而宋太祖志在统一江南,认为“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加紧作战准备。
  北宋开宝七年(公元974年)农历5月,宋太祖下令在荆湖建造大舰和黄黑龙战船数干艘,以备架设长江浮桥之用。农历9月,宋太祖以李煜拒命来朝为借口,以升州西南面行营马步军首领曹彬等人为主将,率水陆两方面军渡过长江,一举攻破江宁(今江苏南京),就此展开了灭南唐政权的战争。接着发十余万大军三路并进,趋攻南唐:东路吴越王钱俶做为升州东南面行营招抚制置使,率数万兵自杭州(今浙江杭州)北上策应,并遣宋将丁德裕监其军;中路曹彬与都监潘美率水陆军十万由江陵(今湖北江陵)沿长江东进;西路王明为池、岳江路巡检、战棹都部署,牵制湖口(今江西湖口)的南唐军,保障主力东进。
  至农历10月18日,中路军曹彬所部沿长江北岸东下,令八作使郝守溶领舰船跟进。南唐守军误认为宋军此举是例行巡江,因此未加阻截,以致曹彬率军顺利通过了长江关隘湖口。农历10月25日,曹彬率军突然袭占峡口寨(今安徽贵池西部)。农历闰10月5日,曹彬轻取池州(今安徽贵池)。农历闰10月13日,曹彬于铜陵一带(今安徽铜陵)击败南唐军一部,获得战舰二百余艘,接着连克芜(今安徽芜湖)、当涂(今安徽当涂),于采石矶(今安徽当涂北采石)击败南唐守军两万余人,俘获马步军副都部署杨收、兵马都监孙震等千余人,抢占要隘。之后,曹彬命郝守溶率兵丁工匠于采石矶架通跨江浮桥,保障后续部队渡江。
  李煜闻讯后,急派镇海节度使郑彦华率水军万人和天德都虞侯杜真领步兵万人阻击。两军在新寨(今江苏江宁)与宋军遭遇,双方展开大战,结果南唐军战败。
  农历11月15日,王明率西路军强攻鄂州(治江夏,今湖北武昌),击败南唐守军三千余人。钱俶则率东路军围攻常州(今江苏常州),一举攻占利城寨(今江苏江阴)。
  北宋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农历1月8日,北宋军队各路全线出击。黄州兵马都监武宁谦等率军渡过长江,立即攻占了樊山寨(今湖北鄂城);行营左厢战棹都监田钦祚率军破溧水(今江苏溧水),击败南唐军万余人,并杀其都统李雄。农历1月17日,曹彬率大军攻南唐都城江宁。南唐水陆军十余万人前依秦淮河、背靠江宁城列阵防守。宋军大将潘美为不失战机,不待渡河船只齐备,即令步骑兵涉水进攻;行营马军都指挥使李汉琼亦率部渡过秦淮河,以大舰载芦苇,对南唐水寨实施火攻,歼灭南唐军数万人后,直逼江宁城下。未几,南唐军再次反击,企图溯江而上夺取采石浮桥,又被潘美率军击破,神卫都军头郑宾等被俘。1月20日,宋太祖命京西转运使李符益调运荆湖军粮到江宁城下,补给宋军。至农历5月,宋军占领袁州(今江西宜春)、白鹭洲(今江苏南京)、江阴(今江苏江阴)等州地。东路军亦攻占常州。王明所部在武昌江州(今江西九江)、击败南唐军万余人,夺取战舰五百艘。宋军围城数月,李煜知形势危急,调神卫军都虞侯朱令赟率湖口兵十万赴援,但朱令赟恐北宋王明所部从背后切断粮道,迟迟不敢东进。
  农历6月2日,曹彬军于江宁城下打败南唐军两万余人,缴获战舰数千艘。农历8月,丁德裕在润州(今江苏镇江)击败南唐军五千人,并于农历9月9日与东路军合势攻占了润州城。
  经李煜再三催促,朱令赟方于农历10月磨磨蹭蹭地率兵十五万,搭乘百米长的木筏和可容干人的大舰出湖口顺流东进,欲冲断采石浮桥。时逢长江水浅,航道狭窄,大船不能并行;加上屯驻独树口(今安徽安庆)的王明指将士在江边竖立船桅形木桩,致使朱军不敢贸然轻进。农历10月21日,朱令赟孤军乘大舰行至皖口(今安徽安庆皖水入江口),遭到宋军行营都指挥使刘遇所部的阻截,遂用火油攻击,不料此时风向陡转,火势反烧,朱令赟的军队不战自溃,混战中朱令赟也被烧死,战棹都虞侯王晖等被俘,数万件兵器皆为宋军缴获。
  农历11月12日,曹彬大军从三面攻击江宁城,李煜亲率五千兵夜袭宋军北寨,未果。11月27日日,宋军攻破城池,守将呙彦、马诚信、马承俊等在巷战中战死。事已至此,李煜只得奉表投降,南唐政权就此灭亡。
  北宋大军灭南唐政权以后,宋太祖并未对李煜世家进行什么威逼迫害,但是到了北宋开宝九年(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宋太宗赵匡义一继位,立即下令缉拿南唐宗室,之后灭族。在此期间,唯有南唐邓王李从镒之子李天和成功出逃,他以父亲封号为姓氏,改称邓氏,因此逃过了灭族劫难。
  在李天和的后裔子孙中,多以先祖封号为姓氏,称邓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六个渊源:源于苗族,出自三国时期的五溪土著苗族,属汉化改姓为氏。
  清朝时期,广西庆远府土司邓氏,始于明朝时期。
  按家谱文献《广西庆远邓氏族谱》中的记载:汉末三国时期,希古、暹古为五溪土著人,受蜀汉军师诸葛亮所封,为石门土酋。在其族谱中还记载:“有暹古公者系征三苗土人,自东汉随诸葛丞相南征,叨授护拥将军。平蛮靖边,伏苗制夷,由诸朝沐恩不替,至唐天宝年间迎驾归顺,又勒加按抚土官之职,仍守遐边,因此世居夫石邑,此即我等祖也。”
  实际上,该支邓氏先祖为著名的蜀汉政权大将军孟达(公元?~228年待考,原字子敬,后印刘备的叔父叫刘敬,因此避讳改字为子度)的外甥,其姓氏为蜀汉丞相诸葛亮所赐,名叫邓贤。
  孟达原为东汉益州牧刘璋的属下,为谋士法正的副手,后一同迎刘备入蜀,刘备升其为正职,代替法正,统兵两千,远调驻守江陵。然而孟达先降蜀汉,后又降曹魏,为人反复不定。
  当关羽被围于襄阳麦城时,廖化突围叫刘封、孟达令发兵救援。而刘封、孟达二人则坐观虎斗,辞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拒绝发兵,致使关羽孤军覆败被杀,刘备因此对其切齿恨之。孟达既惧罪,遂留表辞避刘备,率所领军马投降了曹魏政权。
  当孟达投靠曹魏政权后,被魏文帝曹丕授为散骑常侍、建武将军,魏文帝令孟达领新城太守,封平阳亭侯,假节,统领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孟达于是又乘机联络孙吴、暗通蜀汉,以图在其中谋求自我发展。魏文帝因此而十分恼火。
  到了曹魏明帝曹睿太和元年(公元227年)农历6月,魏明帝下令大将军司马懿予以征讨,孟达被杀,其外甥邓贤归附曹魏政权,其后裔子孙在云南地区开始逐渐繁衍发展,被唐朝史学家称为“勿邓氏”,列为“云南六姓蛮”之一。
  宋朝时期,该支邓氏族人的主流东播至合浦郡即今广西地区生息繁衍,逐渐成为一支大族。
  元朝时期,邓贤的后裔子孙已经成为了广西石门地区的大土司,势力庞大,其首领邓均忠受封为“八番顺元宣慰使”,因而占基澧水中游一带,并屯军于整个三江口地区。
  到了明朝初期,该支邓氏族人降靠了地方割据势力首领杨璟,受封为渔洋隘正百户,后随杨璟一同归附明太祖朱元璋,在明永乐年间进行的改土归流运动中领授广西庆远府土知府。
  按:
  汉朝时期分布在蜀郡的暹古族人,是上古时期百濮族的一个分支,汉朝时期属于“五溪蛮”的一个组成部分,与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大将孟达同族。
  “五溪蛮”在汉、唐时期主要分布于今湖南湘西及贵州、四川、湖北三省交界的沅水上游地区,以及云南地区,分别有希古、暹古、酉古、樠古、辰古、雄古、罗古等部落群体,“古”就是“国、部、寨”的民族称谓,暹古是其中之一。
 魏、唐时期,史家按其聚居的五条溪流为其族称,分称希溪、暹溪、酉溪、樠溪、辰溪、雄溪、罗溪等,统称“五溪蛮”或“五溪夷”,随着其不断的迁徙,到宋朝时期称“武陵蛮”或“武陵夷”。
  宋、元之际,大批的暹古族人为避战乱而向南迁徙至中南半岛,建立起了罗斛、暹两个原始国家。
  到了元朝时期,罗斛国吞并了暹国,二者合并成为一个暹罗斛国。至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暹罗斛国王参烈昭毗牙派遣太子昭禄群膺来到明王朝,觐礼纳贡,并请封王号。明太祖赐金印一枚,镌文曰“暹罗国王之印”,并赐太子衣币及道里费。从此,暹罗斛国正式改称“暹罗”。
  暹罗拉玛七世国王巴差提朴十四年(公元1939年),暹罗国正式更名为“泰国”,泰文为?????????,汉义“自由之国”。


  第七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蒙古族珠尔奇氏,亦称朱尔奇氏、珠勒沁氏、主儿乞氏,源出成吉思汗四世祖乞颜·合布勒的长子乞颜·斡勤巴儿合黑,他以长子地位挑选部落中最勇敢善战者单独组织起来,建立了主儿乞氏族。
  主儿乞氏族传至乞颜·斡勤巴儿合黑的孙子主儿乞·撒察、主儿乞·泰出时,起初依附于孛儿只斤·铁木真的蒙古部,共推孛儿只斤·铁木真为蒙古部大汗。
  后来,主儿乞·撒察、主儿乞·泰出等人自恃族众强盛,便争权要利,屡与孛儿只斤·铁木真构难,还寻机袭击了孛儿只斤·铁木真的后方老营,由此引起蒙古部落联盟之间的战端。
  南宋宁宗赵扩庆元三年(公元1197年),主儿乞·撒察、主儿乞·泰出等人为孛儿只斤·铁木真所击败,部众皆被并入蒙古部。到了元朝时期,其成为相对独立的蒙古主儿乞氏部,族人皆称珠尔奇氏,蒙语为,世居萨尔哈占(今新疆河萨尔托海乡萨尔哈仁村)。后有满族、维吾尔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Jurki Hala。
  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珠尔奇氏多冠汉姓为邓氏、朱氏等,皆世代相传至今。


  第八个渊源:源于瑶族,属汉化改姓为氏。
  瑶族邓氏,源出勒当氏部落,在明朝时期的改土归流运动中改为汉字单姓邓氏。

  第九个渊源:源于满族,属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德敦氏,满语为Dedun Hala,满语“站”,世居黑龙江流域,后多冠汉姓为邓氏、杜氏等。
  ⑵.满族栋阿氏,亦称东鄂洛氏,满语为Dongga Hala,世居那木都鲁(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后多冠汉姓为邓氏、佟氏。
  ⑶.满族董佳氏,亦称董家氏、栋佳氏,满语为Dong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融入鲜卑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董佳城(今辽宁新宾)、嘉木湖(今辽宁新宾)、嘉哈(今辽宁新宾夹河村)、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等地,后多冠汉姓为邓氏、董氏、陈氏等。

  第十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汉化改姓为氏。
  今壮族、哈尼族、傣族、彝族、黎族、布依族、苗族、畲族、白族、哈尼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邓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邓氏,世代相传至今。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


编辑本段得姓始祖
  曼季
  《姓氏急救篇注》说:“邓,古国名,本曼姓,其后称邓氏。以国为姓,是为得姓受姓之始。
  早在炎黄二帝时,一个以邓 (登)命名的远古部落就已出现在今邓州一带。这一部落的首领邓伯温曾在黄帝时加入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并跟随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到夏朝初年,夏王仲康把其儿子分封到了邓地。
  黄帝的子孙本来姓姬。邓姓虽然也属黄帝子孙,但由于该姓源于帝喾的儿子契的系统,所以人们认为邓姓源于子姓。
  契生昭明,昭明生相土,相土生曹圉(音语,Yu),曹圉生冥,冥生振,振生微,微生报乙,报乙生报丙,报丙生主壬,娶妻名扶都,扶都见白气贯月,感而生天乙,是为成汤。成汤为圣王,创立了商朝。
  入商以后,商王武丁把其叔父分封到了邓地,建立邓国。《路史·后纪九》记载:“初,武丁封叔父于河北蔓,曰蔓侯,有曼氏、蔓氏等,优、邓其出也。”《世本》说:高宗武丁“封叔父于河北,是为邓侯,后因氏焉”。
  成汤传19世至小乙,小乙之子武丁,是个开拓性的君主,将商朝的版图大大扩展。
编辑本段迁徙分布
  邓姓发源于今河南省境,大举南迁于东晋之时,而播迁入闽、粤则早于汉代。
  汉代中期,邓况自楚徙居南阳新野。至东汉初,因族人为光武帝刘秀的中兴汉室立下大功及与东汉皇室的亲戚关系,一跃而成为东汉最显赫的家族。但至东汉安帝时,有人诬告邓弘等曾反对立安帝,引起安帝不满,因而使邓氏遭受了一次大的劫难。此后,南阳邓氏不断外迁,有南至湖南、湖北者,也有西至山西、甘肃者。
  西晋末年"永嘉之乱" 时,有南阳邓叔攸迁至福建宁化石壁乡,后又分支泉州等地。
  东晋十六国时,中原邓氏大举南迁,分布于江南许多省份,以江西、江苏居多。总之,邓姓早期主要还是以河南省境为其繁衍的中心,其首先迁入的地方是今山东高密县一带。与此同时,已有邓姓南迁入今四川、广东等地。至晋代,邓姓的子孙在北方已落籍于山东、河北、陕西、山西、甘肃、安徽等地;在南方已迁居到今江苏、湖南、四川等地。
  至唐代,南阳邓氏分衍出的支派更多,分别居于甘肃、山西、湖南、河南等省的一些地区。
  宋时,邓姓在南方已播及江西、湖北、福建、广西等地。明末,福建人邓显祖移居台湾,此后,闽粤邓氏又有一些人向台湾迁徙,进而又有徙居海外者。
  今天邓姓人最集中的地方是中原地区、长江流域及沿海一带,其中江西、湖南、河南为最,四川、广东、福建、江苏次之。
编辑本段郡望堂号
郡望
  南阳郡:战国秦时置郡,治所在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此支邓氏以居新野而著称,其开基始祖为邓况。
  安定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今高平(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此支邓氏,其开基始祖为汉末武威太守邓晋生。
  高密国:西汉置郡,治所在高密(今山东省高密南)。此支邓氏,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太傅、高密侯邓禹。
  平阳郡:三国魏置郡,治所在平阳(今临汾西南)。此支邓氏,其开基始祖为西晋邓攸。
  长沙郡:战国秦置郡,治所在临湘(今长沙市)。此支邓氏,其开基始祖为东晋荆州刺史邓粲。
  陈 郡:秦时置郡,治所在陈县。此支邓氏,为晋代广州刺史邓岳之族所在。
  洛阳郡:秦始终置县。此支邓氏,为东汉大将军邓骘。
  宜春县:治所在今江西省宜春。
  南雄县:治所在今广东省南雄县。

堂号
  平寿堂或谦恕堂:源出东汉时,邓禹第六子邓训为郎中。谦(谦逊不骄傲)恕(对人宽恕)下士(以礼待下属),士大夫都归附他,所以叫“谦恕堂”。邓训用恩惠和信义对待羌胡,少数民族都感激他,喜欢他,都来通好。朝廷封他寿平侯。
  此外,邓姓还有“讲学堂”、“集文堂”、“两秀堂”、“南阳堂”、“南雄堂”等。
编辑本段邓氏族谱
  邓氏出自南阳有众多家谱可以证明:
  邓州市《邓氏家谱》、新野县《邓氏族谱》、新野县《邓氏族史》、湖南浏阳《邓崇根族谱》、湖北《邓氏家谱》、南阳堂《邓氏家史》、湘鄂赣交界地区《邓氏家谱》、香港屏山《邓氏族谱》、江西南昌《邓氏家谱》、贵州水城《邓氏族谱》、广东梅城《邓氏家谱》、江西安福《枫田邓氏族谱》、四川广安《邓氏家谱》、河南洛阳邓功举《邓氏家谱》、马来西亚邓威廉《邓氏家谱》、台湾《邓氏族谱》、新野现存的清道光十三年镌刻的《邓氏族谱碑文》等等琳琅满目的《邓氏家谱》,散存于中国山南海北的各个地方。这众多版本的《邓氏家谱》编撰时间不同,编撰地点不同,版本格式不同,但所记邓氏族人的繁衍生息的脉络,真是众口一词,文出一笔:都称“天下邓姓望出南阳”。皆尊称邓国侯曼季为邓氏族人的受姓鼻祖。皆认可南阳新野县的邓禹为曼季的第四十七世孙(或四十八世孙),并尊称邓禹为今日海内外邓氏族人的直系太始祖。现仅列举数例于后,以深化世人认同海内外邓姓之祖根在南阳、邓州、新野的结论:
  南阳堂《邓氏家史》称:
  “邓氏受姓始祖曼季,考余邓氏,系出曼姓之后。”
  新野《邓氏家谱》称:
  “殷武丁封叔父曼季于邓国,后以邓为氏。”
  湖南浏阳《邓崇根族谱》称:
  “他(邓崇根)乃禹公后六十一世。”“湖南、平江、汩罗、岳阳、湖北等地邓氏,均系曼季、禹公之后。”
  台湾《邓氏族谱》称:
  “台湾邓氏始祖邓显祖,明代末年,由江西宜黄县经福建移居台湾。邓显祖的先祖由邓州迁徙新野,后由新野经江西、福建而迁入广东、香港。再由福建、广东等迁入台湾繁衍发展。”
  江西南昌《邓明华邓氏家谱》称:
  江西南昌邓氏族人“乃禹公六子(邓)训门之后。”
  马来西亚邓威廉的《邓氏家谱》称:
  马来西亚“邓氏家族之太始祖乃商王武丁叔父曼公德阳,被武丁封为邓侯,赐曼公为邓姓。邓氏家族由此繁衍生息。”
  江西安福《枫田邓氏家谱》称:
  江西邓氏“始祖东汉人邓禹,字仲华,南阳邓州新野人。”
  河南洛阳邓功举《邓氏家谱》编撰于清朝道光二十年正月十四日(即1841年农历正月十四日),该家谱称:“吾族以邓为氏者盖三千余年矣”,(吾姓)“穷流溯源,大率自南阳而迁江西,由江西而迁洪洞,从洪洞而迁庙头也。”
  四川广安邓小平的《邓氏家谱》称:
  “吾(邓)姓始于邓国,盛于高密(即:东汉云台第一元勋,高密侯邓禹——笔者注)。”……
  这众多《邓氏族谱》记述的海内外所有邓氏族人繁衍脉络的一致性,为《郡望百家姓》书中的“天下邓氏望出南阳”一语,提供了全部依据。
编辑本段邓姓宗祠通用联

  南阳望族;
  新野芳踪。
  ——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邓氏宗祠“南阳堂”堂联。全出典出邓氏的望族南阳郡,以居新野时而著称。

  南阳世泽;
  东汉家声。
  ——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邓姓姓宗祠南阳堂的通用联。上联典出邓姓宗族源自南阳邓州。下联典出邓姓先祖望族历史启自东汉之末名将邓禹。中国分布极广的邓姓族人公认东汉的开国勋臣邓禹为本族远祖。邓禹是河南省南阳郡新野人,为汉光武帝刘秀幼年同学。他追随刘秀,屡立战功。汉光武帝平定天下之后,封邓禹为高密侯。此后,他的画相挂在功臣阁,为著名的“云台28将”之首。

  南阳望族;
  新野芳踪。
  ——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云台列首;
  谏院知名。
  ——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初南阳新野人邓禹,字仲华,少年时游学长安,与刘秀关系密切,后奉刘秀命,以前将军率精兵入关,大破绿林军王匡等部,平定河东,任大司徒。刘秀统一全国后,封他为高密侯,明帝时拜太傅,图像画于云台(今洛阳南宫所建高台,画中兴功臣像以表彰),居诸将之首。下联典指宋代建昌人邓润甫,字温伯,皇佑年间进士,历官翰林学士、承旨、礼部尚书、尚书右丞,又曾主持谏院,有直声。

  平叔下士;
  伯道存侄。
  ——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邓训,字平叔,明帝初为郎中,谦恭下士,人多归附之。下联典指晋·邓攸,字伯道,携家避乱,怜其弟早亡,危急关头时,存侄而弃子,时人敬其德而哀之。

  南阳世泽;
  税院家声。
  ——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香港特别行政区锦田邓氏宗祠联。

  南阳承世泽;
  东汉启功名。
  ——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香港特别行政区屏山邓氏宗祠联(1)。迁徙于香港屏山的邓氏,有较为详细的宗亲历史考证.据载,屏山的邓姓人,其先祖的迁播路线,是由邓州至新野,或经江西,或经福建而迁入广东,而后入香港的。屏山邓氏宗祠距今有700年的历史。上联典出邓姓宗族源自南阳邓州。下联典出邓姓先祖望族历史启自东汉之末。为邓姓南阳堂的通用联。

  月斜诗梦瘦;
  风散墨花香。
  ——明·邓子龙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明代抗倭将领邓子龙(1523-1598)自题书心联。邓子龙,字武桥,丰城(修江西丰城)人。公元1598年,明军授朝抗倭,他以故官领水军。从陈璘赴朝。时倭军将泫海逃遁,他即偕朝鲜统制使李舜巨督水军为前峰,邀击于釜山南海,英勇奋击,杀敌无算;因舟中起火,为敌所乘遂战死。舜臣赴救,亦死。

  清操历冰雪;
  赤手捕长蛇。
  ——邓中夏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无产阶级革命家邓中夏(1894-1933)自题联。邓中夏,原名邓康,号钟懈,湖南宜章人。

  忧乐关天下;
  安危系一身。
  ——潘力生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潘力生赠邓小平联。

  东汉家声远;
  南阳世泽长。
  ——佚名撰广东省南雄县梅岭山珠玑巷邓氏宗祠联

  平叔常能下士;
  伯道胡为无儿。
  ——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禁烟功勋卓著;
  抗日史册留芳。
  ——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名将邓延桢,字懈筠,江宁(今南京市)人。历任两文总督、闽浙等。1839年与林则徐,协力整顿海防,查禁鸦片。同年调任闽总指挥总督,加强海防,率军击退进犯厦门的英国舰队。后受投降派诬陷,与林则徐同时被革职。下联典指清代海军名将邓世昌事典。

  邓曼智能料事;
  太后夙本好书。
  ——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楚武王夫人邓曼机智过人,料事必中。下联典指晋·邓训之女幼好读书,后贵为太后。

  平天下更云台首列;
  小寰球曾谏院广闻。
  ——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云台首列”,典出自东汉邓禹佐光武帝平定天下,后列云台之首(云台乃东汉之八宝山也)。下联“谏院广闻”,典出自宋邓润甫任谏院翰林,以直言闻名。

  瑞应星辰,云台拔萃;
  树称杞梓,邓林毓奇。
  ——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东汉大司徒邓禹事典,东汉大司徒邓禹子十三人,时称“邓林材木”。

  世长势短,宜忘势而处世;
  人多仁少,须择仁以交人。
  ——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邓氏宗祠南阳堂通用联。全联劝诫族中子孙如何处世、如何交人。

  尊祖敬宗,登斯堂可无愧否?
  光前裕后,履此地能勿思乎。
  ——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邓氏宗祠南阳堂通用联。

  溯赐姓于殷商,邓国之衣冠如昨;
  纪封侯于东汉,云台之军令尤新。
  ——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香港特别行政区邓氏宗亲会会徽两侧的对联。

  公道言不妨侃侃而谈,何计势力;
  孝顺事正当人人自尽,焉论富贫。
  ——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邓氏宗祠南阳堂通用联。

  大小行事执快心,东平云为善最乐;
  古今义礼归何处,朱子曰读书更高。
  ——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邓氏宗祠南阳堂通用联。全联劝诫族中子孙为善、读书。

  宗祠聚祖考之精神,群昭群穆,真觉有严有翼;
  祀典表子孙之爱敬,我将我享,惟期来格来临。
  ——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邓氏宗祠南阳堂通用联。

  派分河北,由汀州而潮州、惠州、袁州,一脉流传愈盛;
  祭举冬至,自始祖迄高祖、曾祖、显祖,千秋陟降攸临。
  ——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邓氏宗祠南阳堂通用联。上联寻跟,写出了邓氏的源流及其曲折的迁徙路线、支脉分布情况。下联典问祖,记载了各个时期率族人迁徙的祖先。商武丁封叔父于伊河北为邓侯,即为此支邓氏之始祖。

  屏翰仰闽候,绍南阳之世胄,今朝派衍支蕃,不督衣冠隆祀典;
  山河开万里,承高密之家风,此日苹馨藻洁,聊将俎豆报宗功。
  ——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香港特别行政区屏山邓氏宗祠联。上联典出并歌颂的“闽候”,乃是建祠人福建方伯(又称闽候,宋末元初人)邓冯逊。下联典出并所颂的“万里”,乃屏山的立村祖先邓万里。“高密” 即今高密市(在山东省),是邓姓早期为官迁徙并形成望郡之地。

  我族自殷商赐姓以来,国建西周、侯封东汉,后裔承荫,须念宗功祖德;
  此地是昭穆凭依之所,门环绿水、户拥青峰,先灵降鉴,好看山色湖光。
  ——邓宾谷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湖北省鄂州庙岭邓氏宗祠联。上联典指邓氏起源及东汉时的极盛。下联道出宗祠所处的地理形胜。
编辑本段邓姓名人
邓姓历史名人
  邓九公:商纣时大将。
  邓析( ?—前 501年):春秋时代末年郑国名家思想家。邓析首倡 “刑名之论”,操“两可之说”,被视为玩弄巧辩之术,开起了名家的思想。而邓析也主张刑名之治,制定竹刑,主张刑法公开化,引发贵族的不满,最后为郑国大夫驷歂所杀。荀子曾经对邓析作出批评,《荀子‧非十二子》谓其:“不法先王,不是礼义;而好治怪说,玩绮辞。甚察而不惠,辩而无用,多事而寡功,不可以为治纲纪。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是惠施、邓析也。”《汉书艺文志》将邓析列入名家。目前流传的《邓析子》据传是后人伪托。
  邓通:蜀郡南安(今属四川省)人,西汉时蜀中以邓氏钱遍天下而闻名,为邓氏家族第四十二世祖。邓通原是一个船夫,汉朝时称之为“黄头郎”。话说有一天西汉的汉文帝做了一个梦:上天上不去,有个黄头郎从身后推一把,终于上得到天上。汉文帝认为喻意自己可以登天为仙,故此积极凭梦境中“黄头郎”的模样,按图索骥,寻遍天下,把“黄头郎”找出来,封官赏赐。邓通运气好,碰在了这个机会,更刚巧汉文帝身上长了一个大疮,邓通更加不错过这个给皇帝献媚的绝佳机会,便趴在这个大疮上,忍着恶心呕吐,啜去大疮的脓汁。邓通的举动给汉文帝打动,问邓通道:“普天下之下,谁是朕最爱的人?”邓通运用小聪明,工于心计的答道:“当然是太子啊!”。这时正好太子前来向皇帝问病,皇帝要太子给他吸啜身上的浓汁,想不到太子感到为难。令汉文帝感到邓通比亲儿子还要疼爱自己。邓通自始得到汉文帝的欢心。及后,皇帝命相士为邓通看相,相士看过后称邓通最后会因贫穷饥饿而死,文帝不服,对自己那么好的人,能让他饿死吗?于是文帝把蜀郡的一座铜山赐给邓通,准许他私人铸钱,从此,邓通钱流通天下,邓通亦富甲一方。公元前156年。汉景帝继位。因早年邓通得罪过当年的太子,汉景帝便以过境采矿的罪名,罢了邓通的官,没收其全部财产。邓通从此又成了最穷的人,最后饿死于雅安。
  邓禹:南阳(今河南新野)人,东汉名将,跟从光武帝刘秀破王匡、刘均等军,名震关西。天下平定,功勋显赫,封高密侯。后绘图云台,居二十八将之首,为邓氏家族的第四十七世祖。
  邓骘,一作陟,字昭伯,南阳新野人,太傅禹孙,汉和帝和熹皇后之兄。永元中,辟大将军窦宪府,除郎中,三迁为虎贲中郎将。延平初,拜车骑将军仪同三司。永初初,封上蔡侯,固辞,寻拜大将军。建光初,封上蔡侯,位特进。为安帝乳母王圣所谮,免特进,徙封罗侯,不食而死。
  邓艾:义阳棘阳(今河南省新野)人,三国时曹魏名将,官任镇西大将,率军灭蜀汉,为邓氏家族第五十四世祖。
  邓芝:河南省新野人,邓禹的后裔。三国时蜀国名将。他为将军二十余年,赏罚分明,善恤卒伍,是历史上著名的清明廉洁的军事将领。
  邓攸:平阳(今山西省襄汾)人,东晋晋元帝时南迁前后声誉卓著的名臣。
  邓牧: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元代思想家,自称“三教外人”,表示不列入儒、释、道三教正宗,他有《伯牙琴》、《洞霄图志》行世。
  邓韍:字文度,号梓堂,江苏省常熟人,明代学者,工山水,能诗文,好宋儒书,著有《易解》、《常熟志》等。
  邓子龙:丰城(今属江西省)人,明代抗倭名将,1598年援朝抗倭,战死釜山南海。
  邓世昌:广东省番禺人,清末海军名将、爱国将领,在1894年的黄海战役中,率致远舰奋勇作战,在弹尽、舰伤之际,加速猛撞吉野号未果,因中鱼雷,全舰官兵壮烈殉国。
  邓廷桢:江宁(今江苏省南京)人,清代名将,历任两广总督、闽浙总督,曾率军阻击英舰于厦门,后受投降派诬陷,与林则徐一同被充军伊犁,三年后被重新起用,著有《双砚斋诗钞》。
  邓石如:清篆刻家、书法家。别号完白山人,安徽怀宁人。篆刻圆转苍劲,世称“邓派”,也称“皖派”,著有《完白山人篆刻偶存》等。
邓姓近现代名人
政治军事
  邓荫南(1846-1923),原名松盛,字有相、荫南,排行三,又称邓三,广东开平人。他是华侨支持孙中山革命活动的杰出代表,孙追授为陆军上将,给银1000元治丧;为遗像题词:“爱国以命,爱党以诚。家不惶顾,老而弥贞。”并下令在广州东郊大宝岗(今先烈南路)青龙坊安葬遗体,亲题“陆军上将邓荫南之墓”。 1929年1月,国民政府追赠陆军上将。遗着编入《荫南文存》。
  邓恩铭: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曾任中共山东省委书记。
  邓小平:(1904~1997)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理论的创立者。
  邓颖超:祖籍河南省光山,生于广西省南宁,她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重要领导人。中共第八至第十二届中央委员,第十一、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书记,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第四、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六届全国政协主席。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
  邓子恢(1896—1972):杰出的无產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农业工作的卓越领导人。福建龙岩人。1931年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工作,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歷次反“围剿”作战。1935年任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领导三年游击战争。1938年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江北指挥部政治部主任,参加领导淮南抗日根据地的开闢工作。1941年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1953年后任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全国政协副主席。“文革”期间惨遭迫害,因病1972年12月10日在北京逝世。1981年3月冤案得到平反,恢復名誉。 第八、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邓华(1910~1980年):原名多华,字实秋。中国人民解放军著名高级将领,第八届中共中央委员。
  邓发:广东省云浮市(今云城区)附城乡石塘村人,早年外出广州、香港等地谋生。1925年参加领导省港大罢工,并当选为工人代表。1926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国发党广东省党部北伐青年工作队队长。协助陈延年、邓中夏、苏兆征等组织宣传队、运输队和救护队,且随北伐军出征中原。广州起义失败后转赴香港搞地下工作。经过长期革命斗争锻炼,邓发已成为中国工运领袖之一。1931年夏,邓发任中央局委员、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保卫局局长,并参加了举世瞩目之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结束后,在陕北任粮食部长。1937年抗战爆发,任八路军新疆办事处主任。1939年,赴延安任中央党校校长。1946年4月8日,邓发、王若飞、秦邦宪、叶挺等同志在重庆乘飞机返延安途中,在晋西北兴县黑茶山不幸失事遇难。
  邓中夏:湖南省宜章县人,中共早期工人运动领导人之一,曾领导长辛店铁路工人、开滦煤矿工人和省港工人大罢工,1933年被捕就义。
  邓宝珊(1894-1968):原名邓瑜,甘肃天水人。辛亥革命时,参加新疆伊犁起义。1949年,邓宝珊率部起义。新中国成立后,历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甘肃省人民政府主席,甘肃省省长;全国政协第一届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四届民革中央副主席和全国政协常委。
  邓军林:湖南祁阳人,国民党少将。
  邓稼先: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又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领导并亲自参与了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实验工作。
  邓铁涛,中医学家。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常务理事,全国名老中医.1916年10月出生于广东省开平县。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名老中医,内科专家。
  邓仲元,(1886~1922),广东惠阳人, 原名士元,别名铿。原籍梅县,革命家,烈士。

  邓文钊(1908年—1971年),广东长乐(今五华)人。1934年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经济系,获经济硕士学位。曾任香港大英银行、华北银行华人经理。抗日战争开始后,参加保卫中国大同盟。曾在经济上支援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游击队,协助妻子的表兄廖承志创办《华商报》并任董事长兼督印人。香港沦陷后转入东江游击队。建国后,团结港澳工商界爱国人士、海外侨胞集资支持社会主义建设,参与创办广东第一家公私合营企业“华南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任董事长,后任广东省商业厅副厅长、省第二届政协副主席、省侨委副主任、副省长,全国工商联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工商联主任委员。是第一、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文教卫体宗
  邓拓(1912-1966):新闻家,政论家,原名邓子健,福建闽县(今福州市区)竹屿人。父邓鸿予举人出身。曾任社会科学家联盟和上海反帝大同盟区党团书记,中共法南区委宣传干事、宣传部长和南市区工委书记等职。著有《邓拓散文》、《邓拓文集》、《邓拓诗词选》、《燕山夜话》等。
  邓超:娱乐明星
  邓婕:影视艺人
  邓琳琳:女,汉族,安徽省阜阳市人。中国女子体操队队员,安徽利辛邓氏后裔。
  邓亚萍,中国乒乓球运动员。
  邓散木,现代篆刻家、书法家。上海人。著有《篆刻学》等。
  邓丽君(1953年1月29日-1995年5月8日):祖籍为河北邯郸大名县邓台村,生于台湾云林县褒忠乡田洋村。邓丽君起因形象高贵、亲切、成熟,令她逐渐成为80年代的华语乐坛和日本乐坛巨星的天王巨星。是一位在华人社会具有相当大影响力的台湾歌手,亦是20世纪后半叶最富盛名的华语和日语女歌手之一。在《新中国最有影响力文化人物评选当中》,邓丽君被选为港台最有影响力的艺人。据统计邓丽君的唱片销售量已超过4800万张。
  邓雨贤,已故台湾作曲家。
  邓永祥,已故香港粤剧演员。
  邓兆尊,香港演员。
  邓萃雯,香港演员。
  邓丽欣,香港歌手及演员。
  邓颖芝,香港歌手及演员。
  邓莳阳,台湾职业棒球选手,效力于中华职棒兴农牛队。
  邓紫棋(G.E.M.),原名邓诗颖,香港歌手及演员。
  邓智伟,香港作曲人,TVB音乐总监。
書法字典:鄧字草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