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9日 星期四

翁姓溯源


翁姓
拼音:wēng xìng 
目錄[ 隱藏 ]
1翁姓溯源
2得姓始祖
3遷徙分布
4郡望堂號
4.1郡望
4.2堂號
5翁姓家譜文獻
6翁氏字輩排行
7翁氏楹聯典故
8翁姓名人
8.1翁姓歷史名人
8.2翁姓近現代名人
-
  翁姓是中國較爲古老的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200位。在2007年全國姓氏人口排名第177位。
編輯本段翁姓溯源
  一、源於姒姓,出自上古夏朝貴族翁難乙,屬於以先祖名字爲氏。啟爲夏朝君王時期,有個貴族叫翁難乙,相傳爲翁氏最古老的祖先。
 
  二、源於姬姓,出自西周昭王的庶子,屬於帝王賜姓爲氏。相傳,周昭王姬瑕的庶幼子生下時雙手緊握,别人怎麼都掰不開,惟獨周昭王去掰,應手而開。隻見嬰兒左手手紋象個“公”字,右手手紋象個“羽”字,合起來成個 “翁”字,周昭王即賜姓翁,取名弘,成爲翁氏始祖。翁弘始居梁原城,後封任楚國左丞,死後諡號爲端明王,墓葬梁原城五里,墳前華表、石犀、石象、石虎、石豹、石鹿等七十二件排列墓前兩旁。梁原城在今甘肅靈台梁原鎮,梁原離古時周朝初期活動區域周原、岐山及後耒建都的鎬、宗周、豐不遠,但因距今三千年了。
  翁氏始於公元前1052~前1002年之間的西周昭王執政時期。周昭王是周武王即發的曾孫,翁氏的始祖則是周昭王的庶子。如此一來,翁氏的來龍去脈,是更加一目了然。
  翁氏後人多尊翁弘爲翁氏的得姓始祖。
 
  三、源於姬姓,出自周昭王庶子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爲氏。據史料及《元和姓纂》的記載,周昭王的庶子食采於翁山(今浙江定海,一說廣東翁源),另外在史籍《姓氏考略》中也記載:“周昭王庶子食采於翁山,因以爲氏,望出錢塘。”
  該支周昭王庶子的後裔子孫,便以先祖封邑名稱爲姓氏,稱翁氏,世代相襲至今。
 
  四、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⑴.蒙古族翁吳特氏,亦稱翁果特氏、威古特氏,世居巴林(今黑龍江伯力、俄羅斯哈布羅夫斯克)、葉赫(今吉林葉赫河、伊通河、伊丹河、東遼河流域)、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内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後有滿族引爲姓氏者,滿語爲Weigut Hala。所冠漢姓即爲翁氏。
  ⑵.蒙古族翁郭里氏,世居寧袞郭羅(今遼寧南部、葫蘆島一帶)。後有滿族引爲姓氏者,滿語爲Wenggori Hala,清朝中葉以後有冠漢姓爲翁氏者。
  ⑶.蒙古族翁果特氏,亦稱翁吳特氏,世居翁科(今甘肅張掖永固鎮一帶)、葉赫(今吉林省葉赫河、伊通河、伊丹河、東遼河流域)。後有滿族引爲姓氏者,滿語爲Wenggot Hala,清朝中葉以後有冠漢姓爲翁氏者。
  ⑷.蒙古族翁吉特氏,源出元朝時期蒙古七十二姓翁吉歹氏,世居巴林(今黑龍江伯力、俄羅斯哈布羅夫斯克)。後有滿族引爲姓氏者,滿語爲Wenggit Hala,清朝中葉以後有冠漢姓爲翁氏者。
  ⑸.蒙古族翁科特氏,世居錫喇穆楞(今内蒙古東部克什克騰旗西喇木倫河流域、吉林西部一帶)、烏魯特(今内蒙古東南部興安盟地區)。後有滿族引爲姓氏者,滿語爲Wengket Hala,清朝中葉以後有冠漢姓爲翁氏者。
  ⑹.蒙古族翁尼特氏,亦稱倭依特氏,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内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後有滿族引爲姓氏者,滿語爲Wengnit Hala,後多冠漢姓爲翁氏、鄂氏、吳氏等。
  ⑺.蒙古族翁舍占氏,世居克什克騰(今内蒙古克什克騰)。後有滿族引爲姓氏者,滿語爲Wengsejan Hala,清朝中葉以後有冠漢姓爲翁氏者。
  ⑻.蒙古族翁集爾金氏,世居紮魯特(今内蒙古紮魯特旗)。後有滿族引爲姓氏者,滿語爲Wenggilgin Hala,清朝中葉以後有冠漢姓爲翁氏者。
  ⑼.蒙古族翁牛特氏,源出紮薩克蒙古翁牛特部,以部爲氏,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後有滿族引爲姓氏者,滿語爲Wengnot Hala,清朝中葉以後有冠漢姓爲翁氏者。
 
  五、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薩克達氏,源出女真巴雅拉氏族,後以地爲氏,滿語爲Sakda Hala,漢義“蒼老”,世居寧古塔(今黑龍江寧安)、阿扈河(今黑龍江寧安南六十公里處)、葉赫(今吉林葉赫河、伊通河、伊丹河、東遼河流域)、薩克達(今遼寧撫顺峽河流域)、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永陵鎮)、那木都魯(今俄羅斯濱海地區)、德里倭赫(今遼寧撫顺渾河畔)、黑龍江流域等地,所冠漢姓爲多爲翁氏、蒼氏、倉氏、麻氏、駱氏、李氏、祖氏、高氏、海氏、薩氏、里氏、陳氏、羅氏、老氏、英氏、印氏、巴氏、色氏、臧氏、禮氏、佟氏、陀氏等。
  ⑵.滿族翁尼哩氏,滿語爲Wengniri Hala,世居烏喇(今吉林永吉烏拉街至輝發河口、拉發河流域、雙陽縣境),後多冠漢姓爲翁氏。
  ⑶.滿族翁鈕囉氏,滿語爲Wengniolo Hala,世居葉赫(今吉林葉赫河、伊通河、伊丹河、東遼河流域)、大凌河(今遼寧錦縣),後多冠漢姓爲翁氏、鈕氏。
編輯本段得姓始祖
  翁難乙、翁弘。
編輯本段遷徙分布
  翁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當今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五十九位,人口約一百萬九千餘,占全國人口總數的0.063%左右。
  翁氏是中國古老的姓氏之一,大約出現在三千多年前的周昭王時代。例如,翁伯是一位名登《史記·貨殖傳》的名人,以販脂而富傾縣邑的大富豪;唐僖宗時的翁洮,更是皇帝嘉慕不已的一代高士,以一首《枯木詩》謝絕朝廷的征召,千百年來傳爲佳話。目前中國北方的翁氏雖不多見,但在南方,特别是閩、粵,台灣一帶卻是名門大姓。
  翁氏家族古自世傳的郡望”錢塘”看來,很可能就在今浙江省定海縣以東三十里的翁洲這個地方,唐朝時曾經設置過翁山縣,所以迄今亦名翁山。而另外根據上述“翁山王來曆序”一文中所提及的“其地屬監官郡”,浙江省的海寧縣一帶,過去也曾經有一度以監官爲地名,因此,翁氏很可能便發祥於此,成長茁壯於此,所以長時以來才以“錢塘”爲整個家族的共同標幟,世世代代相承相襲。錢塘,就是現在浙江省的杭州,是浙江省的省會所在地。這個地方之以錢塘爲地名,是早自先秦時期便已經開始的,該地與翁氏家族的實際淵源。
  福建省武夷山市吳屯鄉的一支翁氏,是在南唐時期,有個叫翁巨隅的人任京兆榮王府咨議參軍。朝中朱全忠起兵發難,逼迫唐哀帝禪位。翁巨隅不願意隨波逐流,於是棄官避禍從西安遷到福建。翁氏入閩後,先投奔到福清縣擔任知縣的叔父家,而後又幾經輾轉,來到今天武夷山市的吳屯鄉定居,被後人尊爲翁氏遷入武夷山的始祖。
  台灣省翁氏家族的世系,最是脈絡分明,有條不紊了——他們是三千年前周朝王室的姬姓苗裔,當然更是最爲正統的黄帝子孫。台灣省的安溪派翁氏家族,顧名思義,他們的祖籍,就是福建的安溪。目前,這一派派繁衍在全省各地的子孫,盡管已經成千上萬,但根據本省《翁氏族譜》的記載,他們都共奉當年開基於安溪縣科榜鄉的翁治齋爲一世祖。這位翁治齋,便是翁氏得姓始祖姬溢的第七十六世苗裔,黄帝軒轅氏的第九十九代裔孫。而這一代的翁氏省籍人士,大多是翁治齋的第二十代或二十一代後裔,依此推算,則他們當然是黄帝的第一百一十九代或一百二十代的子孫了。
編輯本段郡望堂號
郡望
  臨川郡:三國時期孫吳國置郡,其時轄地在今天江西省南城縣及撫州市一帶。西晉時期移治到今江西省撫州市西部一帶地區。
  監官郡:治所在今浙江省海寧縣一帶。
  錢塘郡:秦朝時期始置錢溏縣,治所在靈隱山麓,其時轄地在今浙江省杭州市及以西一帶。南北朝時期的陳朝禎明元年(丁未,公元587年)改置錢溏郡。隋朝開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廢錢溏郡置爲杭州,移治到錢唐(今浙江杭州靈隱山麓,浙江省杭州市)。唐朝時期將“溏”改加“土”偏傍爲錢塘。民國時期,錢塘與仁和縣合並爲杭縣。
  六桂縣:隋朝時期治所在閩縣(今福建福州),唐朝時期治所在晉江(今福建泉州)。
堂號
  臨川堂:以望立堂。
  監官堂:以望立堂。
  錢塘堂:以望立堂。
  六桂堂:以望立堂。“六桂堂”是一個十分著名的堂號,指的是南方閩粵一帶的洪、江、翁、方、龔、汪等六個姓氏。根據曆來文獻的記載,南方的這六個家族,雖然所頂的姓氏完全不同,但實際上卻是一父所出的同一家人,所以才會共用“六桂堂”堂名。千百年來在這個名堂之下,親愛精誠,不分彼此。“六桂堂”是出現於距今大約一千年以前的宋朝初年,而且追本溯源,統統都是翁家的子弟。翁氏的來源,提起來光彩無比,因爲他們的源流,可以源源本本地追溯到三千多年的聖君周文王,是最值得自傲的黄帝姬姓子孫。
  資善堂:宋朝時期,翁甫講學於資善堂,聲名廣被朝野。
  賜魚堂:唐朝時期,翁洮曾爲員外郎;後隱居,被召而不出,作《枯魚詩》作答,當時的皇帝閱詩後知其心志,就索性賞賜他很多曲江魚。
  敦本堂:資料有待補充。
  始平堂:資料有待補充。
  明德堂:資料有待補充。
  大有堂:資料有待補充。
  倫叙堂:資料有待補充。
  四勿堂:資料有待補充。
  永思堂:資料有待補充。
  統宗堂:資料有待補充。
編輯本段翁姓家譜文獻
 
  江西常熟海虞翁氏族譜一卷,(清)翁心存輯,翁同龢等補輯,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江蘇省南京市博物館、江蘇省常熟市圖書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江蘇吳縣洞庭東山翁氏世譜八卷,(清)翁同春纂修,清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遼寧省圖書館。
  江蘇吳縣洞庭東山翁氏宗譜十二卷,首一卷,附翁氏廣族名賢譜合二卷,(清)翁遵讓等重輯,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輯,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吉林大學圖書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浙江翁氏慈象四房家譜一卷,(清)陳學照初修,清嘉慶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浙江省象山縣文物管理局。
  浙江餘姚東門翁氏家乘十卷,(清)翁學濬、翁學涵撰,清鹹豐三年(公元1853年)統宗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浙江餘姚邑後翁氏續修宗譜八卷,(清)翁忠治等修,清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楓林永思堂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湖北武昌翁氏續修宗譜十二卷,(清)翁允興修,清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四勿堂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四卷。現被收藏在湖北省竹溪縣豐壩區爛泥塘鄉長生村。
  湖南湘潭翁氏族譜四卷,(清)翁鍵纂修,清鹹豐十一年(公元1862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河北大學圖書館。
  湖南湘鄉翁氏譜紀不分卷,(清)翁大梁纂,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湘鯽翁氏族譜二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國)翁觀瀾纂修,民國八年(公元1919年)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卷首、第一~九卷。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廣東潮州翁氏家譜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國)翁輝東編輯,民國十五年(公元1926年)鉛印本。現被收藏在福建省圖書館、廣東省中山圖書館、廣東省汕頭市圖書館。
  廣東顺德翁氏族譜十六卷,(清)翁張憲、翁興元編,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四~六卷。現被收藏在廣東省中山圖書館。
  廣東大埔翁氏族譜,(清)翁锺友序,清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87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台灣。
  香港新界白沙渙翁氏族譜不分卷,(民國)翁玉清修,民國九年(公元1920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台灣桃園翁氏族譜不分卷,(民國)翁瑞湖等編,民國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鉛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翁氏續修宗譜,(清)翁氏族人合修,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義邑翁氏宗譜六卷,著者待考,民國十五年(公元1926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翁氏家譜,(民國)翁輝東纂修,民國十五年(公元1926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永康黄霧翁氏宗譜十二卷,(清)翁汝鑾等纂,清同治十年木刻活字印本七冊,今僅存第一~二卷、第七~八卷、第十~十二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永康黄霧翁氏宗譜十二卷,(清)翁林榜等纂,清光緒十七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冊,今僅存第二卷、第九~十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永康黄霧翁氏宗譜十四卷,(民國)翁海松等纂,民國十三年(公元1924年)木刻活字印本兩冊,今僅存第十一卷、第十四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吳縣洞庭東山翁氏宗譜十二卷,首一卷,附翁氏廣族名賢譜合鐫二卷,(清)翁遵襄等纂,清乾隆三十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吳縣洞庭翁氏世譜四卷,(清)翁先聲等纂,清光緒七年修,民國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桐峰翁氏宗譜,主張餓待考,清朝年間六桂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三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海虞翁氏族譜不分卷,(清)翁同酥等纂,清同治十三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常山雙峰翁氏宗譜不分卷,(清)翁康崤等纂,翁家衍纂,清同治十二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常山、江山雙峰瑞石翁氏宗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七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廣東顺德翁氏家譜不分卷,(清)翁蔭田修,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餘姚東門翁氏家乘二十卷,(民國)翁監明纂,民國二年(公元1912年)統宗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諸暨蕙渚翁氏宗譜,(清)翁元茂總理,清光緒三十一年倫叙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冊,今僅存第二卷、第四卷、第六卷、第八卷、第十一~二十一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諸暨蕙渚翁氏宗譜十八卷,著者待考,清朝年間倫叙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冊,今僅存第一~三卷、第六卷、第九~十卷、第十三~十四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福建霞浦翁氏宗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六桂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一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翁氏宗譜,著者待考,梅桂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三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定海翁州紫薇莊墩頭黄氏宗譜不分卷,(清)黄式三修,清鹹豐六年(公元1856年)稿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龍游青山翁氏宗譜四卷民主者待考,民國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編輯本段翁氏字輩排行
 
  福建上杭翁氏字輩:“德光祥發遠功懋慶貽長大啟思恒盛善承自永昌”。
  福建同安遷台翁氏字輩:“金起允慎碧文世汝南望忠必仲西大克梅冰皇垣銀□柳同蘭義方須教子崇美開遠運颺名遠代期”。
  福建平和遷台翁氏字輩:“明開昭奕世禮儀振颺名攢緒千秋業延錦鼎顯榮”。
  福建福清遷台翁氏字輩:“元亨利貞廷啟文明克紹宗德兆慶升平”。
  福建晉江遷台翁氏字輩:“際應世元孝悌忠信溫良恭讓德禮乃立修身齊家治國臨民光於朝庭”。
  福建永定遷台翁氏字輩:“初征芳子建崇陽大德相承世澤長妙讀古來皆寶重倫常允遷愈無疆”。
  福建福鼎遷台翁氏字輩:“珠台國伯鴻魁興應永浩吉時迪壽”。
  福建滬港遷台翁氏字輩:“孫建業其有德子修道以成名士登科必讀書家爲養是良謀”。
  重慶奉節翁氏字輩:“德茂定選陽傳家禮儀昌”。
  四川某支翁氏字輩:“允大炳世澤德茂定顯颺輔國忠哲柱傳家禮義昌智敏繼祖業清高福壽康品貴益英俊寬惠可成良”。
  浙江溫州翁氏字輩:“存誠志德世延日永景昭祥瑞家國茂陰誠福時進”。
  台灣金門翁氏字輩:“康饒守能宗繼承維廷俊喬高騰永耀君德亨文明克紹光前世崇美允興隆立志宜端正嘉端乃丕昌”。
  貴州翁氏一支字輩:“萬殿榮福桂定國善”。
  翁氏一支字輩:“仁義維在子孝父寬家道從倫萬代傳芳”。
  資料有待補充。
編輯本段翁氏楹聯典故
  1.宗祠門楣題辭:
  六桂聯芳:“六桂聯芳”可追溯到公元前一千年左右的西周,周昭王有個兒子,名叫翁溢,封官於山東青州鹽官郡。至六十代軒公,貞觀年間,考中甲榜進士,封爲閩州刺史,後遷到莆田的竹嘯莊,是翁氏入閩始祖。五代後期,翁氏後代乾度公生了六個兒子,爲免戰亂將六兄弟分爲洪、江、翁、方、龔、汪六個姓氏,他們於宋朝初年分别考中正榜進士,榮華顯貴,光大門楣,人人讚美,盛極一時,故稱爲“六桂聯芳”,當時皇帝曾賜建石碑,記載光榮事蹟,這就是今天六桂宗親會的由來。
 
  2.四言通用聯:
  源自夏代;望出錢塘:全聯典出翁氏的源流和郡望。
  千蒐預宴;六桂聯芳:上聯典指清朝時期的書法家、文學家、金石家翁方綱,字正三,號覃溪,晚年號蘇齋,直隸大興人。乾隆年間進士,官至内閣學士,曾出席千叟宴(乾隆等清朝皇帝爲了籠絡臣民而擧行的全是老人參加的大型酒宴,赴宴者達數千人)。精通鑒賞,經他考證題跋的著名碑帖很多;書法學歐陽詢、虞世南,謹守法度,與同時的劉墉、梁同書、王文治齊名;又能詩文,論詩創立了“肌理說”。著有《兩漢金石記》、《漢石經殘字考》、《複初齋文集》、《複初齋詩集》、《石洲詩話》等。下聯典指北宋朝時期的崇安人翁仲通及兒子公彥約、翁彥深、翁彥國,孫翁挺,曾孫翁蒙之,當時人稱“六桂聯芳”。翁鍾通字濟可,曆官武平、黄岩知縣,自費買地建學校,又率民眾興修水利;翁彥約字行簡,政和年間進士,官知高郵軍,革除私販茶、鹽的弊端;公彥深字養源,紹聖年間進士,官右司員外郎、國子祭酒、祕書監、太常少卿;翁彥國字端朝,紹聖年間進士,曆官御史中丞、江淮荆浙制置轉運使、江南西路經制使,曾寫信責備金人所立的傀儡皇帝張邦昌;翁挺字士特,翁彥的兒子,博學而善寫文章,政和年間官少儲監丞,上書所陳都是朝廷急務,後因懺怒權相而罷官,自號五峰居士;翁蒙之字子功,翁彥深的孫子,南宋紹興年間官常山尉,後因得罪郡將而罷官,孝宗時官司農丞。
  傳穀梁學;詠梅花詩:上聯典指漢朝時期的翁君傳梁之學。下聯典典指唐朝時期的翁承讚詠梅花詩雲:“憶得當年隨計使,馬蹄終日爲君忙。”
  百姓名重;六桂望高:上聯典指宋朝時期的翁德廣事典,宋淳熙年間(公元1174~1189年)任溪縣知縣。朱熹曾奏薦之,稱其“不務赫赫可喜之名,而有肯肯愛民之實。”下聯典指宋朝時期的翁仲通事典。翁仲通,字濟可,宗安人。知平武時,自買民地,建學以教之。
  狀元門第;帝師世家:此聯爲江蘇省常熟市翁氏宗祠聯。全聯典指清朝時期的翁心存世家,翁家是官宦世家,有名的書香門第,翁同龢與其父翁心存均爲兩朝帝師兼宰相,與其侄翁曾源都是狀元及第,當時人稱“父子宰相,叔侄聯魁”,有清一朝,似乎隻有“一門七進士,叔侄兩翰林”的海寧查家可以媲美。翁同龢的長兄翁同書任安徽巡撫時,誤撫練首苗沛霖,以致失隱封疆,被兩江總督曾國藩上疏參劾,先擬斬監侯,後因翁心存病故,乃革職充軍新疆,死於戍所。而翁心存的死,毫無疑問,亦與長子犯事有關。爲曾國藩起草這分要命的疏劾的,就是以刀筆辛辣著稱的李鴻章。翁、他結怨,實由於此。
  父子宰相;叔侄狀元:同上。
 
  3.五言通用聯:
  六桂流芳遠;五侯延脈長:此聯爲翁氏宗祠“六桂堂”堂聯。
  六桂望重第;百梅名高風:此聯爲翁氏宗祠“六桂堂”堂聯。
  父子雙進士;明清兩狀元:上聯典指清朝道光年間進士翁心存及其子同書,父子皆第進士。下聯典指明朝時期的狀元翁正春,清朝狀元翁同和。
  吟詩宜賞雨;持卷愛聽鶯:上聯典指清朝時期的詩人翁春,字曙鳩,江蘇華亭人。有《賞雨茆屋詩》。下聯典指清朝時期的學者、書畫家翁廣平,有《聽鶯居文鈔》。
  騏驥思千旦;鷦鵪老一枝:此聯爲清朝鹹豐年間的狀元、清光緒帝的師傅翁同龢自題聯。
  六桂家聲遠;八壺世澤長:此聯爲福建省上杭縣舊縣鄉迳美村翁氏宗祠門聯。迳美村翁氏宗祠占地兩千多平方米,雄偉壯觀;大門外有子孫塘,塘中央有天然香鑪石,祠堂左前方是筆架山,景觀獨特,祠内懸掛二塊横額牌匾:“都衛府”、“竹俊品”。該祠曾失火被焚後重建。
  六桂家聲遠;百梅世澤長:此聯爲福建省上杭縣舊縣鄉迳美村翁氏宗祠(侃公祠)“大有堂”聯。
 
  4.七言通用聯:
  福生六桂家聲舊;德應三春祿澤新:此聯爲翁氏宗祠“六桂堂”堂聯。
  綿世澤莫如爲善;振家聲還是讀書:此聯爲清朝鹹豐年間的狀元、光緒帝師傅翁同龢撰題聯。
  文章真處性情見;談笑深時風雨來:此聯爲清朝鹹豐年間的狀元、光緒帝師傅翁同龢自題聯。
  煙籠古寺無人到;樹倚深堂有月來:此聯爲清朝朝時期的内閣學士、書法家、金石學家翁方綱撰題北京陶然亭聯。
  城西風雨老樹立;夜半星月玄談生:此聯爲清朝朝時期的進士劉可毅贈翁佩孚聯。
  萬山盡孝留賢德;六桂聯芳傳盛名:上聯典指清朝時期的進士翁運標,因父赴粵失蹤,他走遍萬山中,得父骨歸葬,以孝廉聞名,官知道州。下聯典指宋朝時期的名人翁乾度,居泉州,生六子,均中進士,時有“六桂聯芳”之譽。翁氏以“六桂”爲堂號亦本此。
  詩禮承先傳家業;文章啟後共天朝:此聯爲浙江省建德市姚村鄉梓洲村翁氏宗祠聯,祠祀本支翁氏先祖翁遠望。據說清同治年間(公元1861~1865年),太平天國拜“上帝教”、排斥神佛,所到之處遇見祠堂廟宇一律燒毁。但到梓洲翁家祠堂,因見正廳有這副對聯的下聯末句内容中有“共天朝”句,與太平天國的國號“天朝”相呼應,故不但不燒還加以褒獎本宗族文才高超,並有政治先見之明。最終使翁家祠堂免遭兵燹之災。據公元2004年7月,新加坡翁氏宗親會寄與二十七世孫翁萌的福建莆田翁氏一支脈派世系圖引來看,梓洲翁氏系蒲田翁氏二世巨隅公後裔確認無疑。
  北宋徽猷學士第;南明副帥總戎家:此聯爲浙江省建德市姚村鄉梓洲村翁氏宗祠大門聯。
  六桂名高光史冊;百梅望重振家聲:此聯爲浙江省建德市姚村鄉梓洲村翁氏宗祠中堂“敦本堂”聯。
 
  5.八言以上通用聯:
  地接鑪峰,雲騰瑞氣;山横筆架,星煥文章:此聯爲浙江省建德市姚村鄉梓洲村翁氏宗祠上廳聯。
  家住翁源,人多壽考;地處梓洲,物產豐饒:此聯爲浙江省建德市姚村鄉梓洲村翁氏宗祠下廳聯。
  傳穀梁春秋,開來繼往;建武平學校,易俗移風:上聯典指漢朝時期的學者翁郡。下聯典指宋朝時期的知縣翁仲通,字濟可,宗安人。知平武時,自買民地,建學以教之。
  明基禮薦其馨,宜念秋霜春露;德可欽容可度,當思法祖敬宗:此聯爲福建省上杭縣舊縣鄉迳美村翁氏宗祠堂聯。
  六桂文章,洪、江、翁、方、龔、汪分異姓;百梅甲第,厚、恭、易、樸、廉、休乃同宗:此聯爲福建省福清市江陰鎮翁氏宗祠聯。全聯典指翁乾度六子爲避難改異姓之事,在五代亂世時期,翁氏家族在朝中當大官,處在改朝換代關鍵時刻,爲了防止斷子絕孫,把自己或子女分爲異姓寄養作爲掩護,待國家統一、政局穩定之後,各子女被接回,恢複原來身份姓翁,或許有個别子女長年失蹤或遷移在台灣、東南亞各地,未能恢複原姓翁,繁衍生息,形成了六姓原一宗的“六桂聯芳”堂號。
 
  6.義溪十八姓宗祠對聯:
  福建省閩侯縣青口鎮長樓村發現了一座由十八個姓氏共同擁有的祠堂——義溪十八姓宗祠,如此多姓共有一個宗祠,在福建省以至全國都十分罕見。現存這座宗祠是清朝建築,位於長樓村義溪南岸,坐西朝東,依次建有前廳、天井、廳堂等。前廳、廳堂面闊三間,進深七楹,穿鬥式木構架,周圍以磚土封火牆,祠正大門上嵌有“義溪十八姓宗祠”青石横匾。整個宗祠占地面達七百多平方米,建築規模雖不算雄偉壯觀,但祠前有蜿蜒溪水流淌,背有石鼓靈山枕靠,左右有五虎,文筆名山拱衛,可謂鍾靈萃秀。
  祠内現存有一塊高四十八釐米、寬四十七釐米的酸絲木神位牌,黑漆金字,豎式直下分别有楷書“滎陽鄭氏、晉江朱氏、清水上艾、清水下艾、南街林氏、江口宋氏、玉埔吳氏、金鬥黄氏、東際鄭氏、溪東陳氏、溪西陳氏、江良陳氏、南楊陳氏、漳邑姚氏、六桂翁氏、劉莊陳氏、鄭氏、義溪楊氏”等十八姓元祖宗親神位,祠内有一副對聯。從祠堂里還存在的牌位和楹聯來看,它對於研究地   方祠堂文化很有價值。但義溪十八姓何時何地遷徙至此、宗祠始建何時等問題,都有待進一步考證。
  睦族並睦鄰,一團和氣;難兄兼難弟,百世本支:福建省閩侯縣青口鎮長樓村義溪十八姓宗祠聯。
編輯本段翁姓名人
翁姓歷史名人
  翁洮:(生卒年待考),字子平;睦州人(今浙江建德)。著名唐朝詩人。唐光啟三年登進士第,曾官主客員外郎。後辭官歸隱,征召不起。翁洮與著名詩人方幹友善,有詩唱和。今存詩十三首。
   翁承讚:(公元859~932年待考),字文堯,一作文饒,晚年號狹鷗翁,又號螺江釣翁;福唐縣文秀鄉光賢里人(今福建福清新厝鎮漆林村)。著名唐朝大臣。唐幹寧年間(公元894~898年)進士。五代後梁時官至左散騎常侍、御史大夫。曾詠梅花詩:“憶德當年隨計吏,馬蹄終日爲君忙。”翁承讚祖籍京兆(今陝西西安),曾祖翁軒於唐元和年間(公元806~820年)入閩爲官,定居潭州。其祖父翁何遷莆田,又遷福唐縣。父巨源,曾任恭王府咨議參軍。朱全忠提升翁承讚爲御史大夫,加左散騎常侍.但他看到朱全忠日漸驕悠凶悍,難與爲治,而王審知卻能勵精圖治,有賢明之稱,便不再留戀中朝,毅然辭官返里。翁承讚回閩,王審知即拜他爲同平章事,報居相位,後又晉爵晉國公,並將他的出生地鄉名改爲“文秀”,里名改爲“光賢”,以示榮寵。他在爲相期中,對於審知整傷吏治,發展經濟等里要措施,都起了襄助的作用。他建議在福州也設立供庶人入學的“四門學氣“以教閩士之秀者”,在各府縣廣設岸序,做到府有府學,縣有縣學,鄉村有私塾,海隅閉塞之民智爲之一開。後唐同光二年(公元924年),王審知逝世,翁承讚爲其寫墓志銘。翁承讚晚年辭官歸隱建安(今福建建毆)。同一些僧道交游,過着“予家藥廂分明在,好把仙方次第傳”的生活。後唐長興三年(公元932年)去世,終年七十四歲,安葬在建安新豐鄉,追謐“忠獻”。翁承讚工詩,與同時的黄滔、徐宜齊名。著有《諫議晝錦宏詞》前後集,世久傲鐵。現傳世的僅有《晝偏堂詩集》計四十八首,收入《全唐詩》的有三十七首。
  翁肅:(生卒年待考),字彥恭;崇安人。著名宋朝大臣。官至朝散大夫,與翁彥約、翁彥深、翁彥國三兄弟及翁延慶、翁蒙之同姓同鄉同朝,皆居高官,時稱六桂同芳。
  翁仲同:(生卒年待考),字濟可;崇安人。著名宋朝知縣。作官時,自己花錢買地,建造學堂,供百姓的子弟學習。深得民心。
  翁卷:(生卒年待考),字續古,一字靈舒;樂清人(今浙江)。著名南宋詩人。曾領鄉薦,終身不仕。工詩,在永嘉四靈中年事最高,以詩游士大夫間,嚐與張弋、趙汝鐩、葛天民、孫惟信、戴複古、劉克莊等人唱酬,行蹟及今浙江、江蘇、江西、湖南等地。葉適序其詩,稱爲“自吐性情,靡所依傍”,“變化秀逸則過唐,守格遣辭不失唐”。劉克莊《贈翁卷》詩雲:“非止擅唐風,尤於選體工。有時千載事,隻在一聯中。”張端義《貴耳集》讚其數聯,如“梅花分地落,井氣隔簾生”(《曉對》),“千年流不盡,六月地長寒”(《瀑布》),“移花連舊土,買石帶新苔”(《吾廬》),《四庫全書總目》謂所取“大抵尖新刻畫之詞,蓋一時風氣所趨,四靈如出一手”(卷一六二)。其詩宗賈島、姚合,用思雖苦而不乏秀氣,與江西派詩風迥别,代表作如《幽居》、《夢回》、《野望》、《哭徐山民》、《鄉村四月》、《閩中秋思》等,以“閑雅”、“瘦而有精神”頗受稱許。著有《葦碧軒集》。
  翁世資:(生卒年待考),莆田人(今屬福建)。著名明朝大臣。明正統七年(公元1442年)進士。曆戶部郎中。明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任工部右侍郎。建議減少蘇、松、杭、嘉、湖增織彩幣,下詔獄,貶爲衡州知府。明成化中期,曆任江西左布政使、戶部尚書。曾建議征兩廣大軍,就地買嶺南米。巡撫山東時,曾開倉儲以振流亡,並總督過倉場,明成化十九年(公元1483年),致仕。
   翁正春:(生卒年待考),字兆震;侯官人(今福建福州)。著名明朝大臣。明萬曆中期,爲龍溪教諭。明萬曆二十年(公元1592年)進士第一名,授修撰,累遷少詹事。明萬曆三十八年(公元1608年)任禮部左侍郎,代理部事。極言時政缺失,獻八箴等建言。被彈劾徇私,自是不安其位,以侍養歸。明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起爲禮部尚書。抗爭違魏忠賢意,受責,乞歸。不久卒。明崇禎初年,賜諡“文簡”。
   翁正春:(公元1553~1626年),字兆震,號青陽;侯官人(今福建閩侯)。著名明朝大臣。明神宗萬曆二十年(公元1592年)壬辰科狀元。當時的宰相葉向高路過福州,留宿新科狀元翁正春的家中。晚飯後,在他們的閑談中,翁正春即興出上聯:“寵宰宿寒家,窮窗寂寞。”葉向高見這上聯中所用的全是寶蓋頭的字,先是一驚,接着沉思片刻,對出了下聯:“客官寓宮宦,富室寬容。”次日,翁正春送宰相葉向高上路,在路過一池塘時,葉向高說:翁公昨夜講“窮窗寂寞”,我看未必。你看:“七鴨浮塘,數數數三雙一隻。”翁正春沒有想到自己在此時被宰相將了一軍,於是尋視池塘,當即應道:“尺魚躍水,量量量九寸十分。”說完,二人相視而笑。
   翁心存:(公元1791~1862年),字二銘,號邃庵;江蘇常熟人。著名清朝大臣、“翁氏藏書”始祖。他早年家境貧寒,來到當地的一些藏書樓校勘書籍。好學的他卻借藏家之書苦讀,才學漸長,對版本、校勘、鑒賞等都很精通。翁心存後來做到工部尚書、戶部尚書、體仁閣大學士。清同治年間,翁心存入值弘德殿,授讀同治帝。他的顯赫地位、過人才學,爲其藏書提供了很大方便。清道光年間,社會動盪,藏書家的傳世珍藏多有散出,翁心存乘機出價收之藏之。翁心存有三子,即翁同書、翁同爵、翁同龢。翁心存逝世後,藏書多傳給長子翁同書。長兄如父,翁同書長幼弟翁同龢二十歲,兩人關係甚密,翁同書逝世前,將全部藏書都傳給了翁同龢。
   翁同書:(公元1810~1865年),字祖庚,翁心存之長子;江蘇常熟人。著名清朝大臣。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進士,授了翰林院編修,曾任貴州學政,詹事府任少詹事。公元1853年之後被派往颺州,在騏善軍中供職。不久,他從太平軍手中收複江蘇、安徽兩省的一些城市,因而立功颺名,1858年授安徽巡撫,駐節泰州。公元1860年,他和地方鄉紳與悍將苗沛霖發生爭執,苗沛霖領兵包圍壽州。此事平息之後,翁同書被召至北京(公元1861年),曾國藩參劾他處置不善,下獄候斬。第二年,翁同書減罪流放伊犁。公元1864年,翁同書奉命服軍役,赴陝西圍剿回民起義軍,第二年穫勝,得賞四品銜。公元1865年12月14日,翁同書因患痢疾病逝,諡號“文勤”,公元1866年初追複生前官爵。
   翁同爵:(公元1814~1877年),字玉甫,翁心存之次子;江蘇常熟人。著名清朝大臣。以父蔭授官。在湖北巡撫兼署湖廣總督任上去世,著有《皇朝兵制考略》。
   翁方綱:(公元1733~1818年),字正三,號覃溪,晚號蘇齋;直隸大興人(今北京)。著名清朝詩人。清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進士,曾主持江西、湖北、江南、顺天鄉試,又曾督廣東、江西、山東學政,官至内閣學士。他精於考據、金石、書法之學,又是清代肌理說詩論的倡始人。翁方綱論詩的著作有《石洲詩話》,但他的基本見解則見於專篇論文中。他的肌理說,實際上是王士禛神韻說和沈德潛格調說的調和與修正,爲複古主義詩論重振旗鼓,與袁枚的性靈說相抗衡。他倡言“肌理”,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以儒學經籍爲基礎的“義理”和學問,一是詞章的“文理”。這是當時統治者提倡經學和考據學在文學上的反映。在詩法上,翁方綱主張求儒複古。他的複古不是尊唐,而是崇宋,特别推崇江西詩派的黄庭堅,強調詩歌的考證作用和史學價值,把詩與經術、史料混爲一談,模糊了文學的特征。翁方綱作詩共兩千八百餘首。其中一類是學問詩,把經史、金石的考據勘研寫進詩中,寫來佶屈鑨聱牙,毫無詩味,另一類記述作者的生活行蹤、世態見聞,或寫山水景物,大半缺乏生活氣息和真情實感。著有《複初齋文集》三十五卷,集外文四卷,《複初齋詩集》四十二卷等。
   翁增源:(生卒年待考),字仲淵,翁同書的長子;江蘇常熟人。著名清朝大臣。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中狀元,登進士榜首,因而得授翰林院修撰。從翁心存至翁斌孫,翁門四代入翰林,其中翁同龢、翁曾源二人得中狀元。翁增源初點新科狀元之時,他奉旨宣召入宮。慈禧一見這位新科狀元儀表優美,擧止端莊大度而又不失文雅,談吐更是滔滔不絕。慈禧十分高興,她詢問了翁增源的家學與治國方略,並詢問了同治皇上的師傅翁心存的身體狀況,翁增源都侃侃而答。突然,慈禧話題一轉,說李商隱曾有詩句:“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但此句並不甚妥,若改爲“靈犀一點有心通”,可能更勝原句之意,隻是上句思考再三而改不成對。人說新科狀元學富五車才高八鬥,便要翁增源給她對出上句。哪知翁增源聽罷,渾身打顫,冷汗直流,無言以對。慈禧見狀哈哈大笑,這才讓翁增源好好回去思考,何時想出對句,立即入宮答對。哪知翁增源第二天就上一份奏摺稱病辭官,歸還江蘇老家去了。慈禧再三挽留終也無濟,隻得准奏,雖然從那以後再也沒有聽到他的消息,但慈禧偶而還想起這件半開玩笑的小事。
   翁斌孫:(生卒年待考),字弢甫,號人豪。著名清朝大臣。清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進士,授翰林院檢討。
   翁運棟:(生卒年待考),著名清朝孝子。進士,因爲父親去廣東後失蹤,他找遍千山萬水,終於找到了父親的屍體,將其運回家安葬,被認爲是大孝子。
   翁廣平:(公元1760~1842年),字海琛,號海村,又號鶯脰漁翁;江蘇吳江平望鎮人。著名清朝學者、書畫家。七歲即通四聲,卻困於童子試,四十七歲始補府學生。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擧孝廉方正。翁廣平博學嗜古,工詩文,擅書畫。曾得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國史《吾妻鏡》一書,又蒐求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國史數十種,對《吾妻鏡》加以補充、訂正,撰世系表十卷,地理、風土、食貨、職官、藝文、兵事二十卷,名《吾妻鏡補》。他還著有《聽鶯居文鈔》、《平望志》等。
   翁大年:(公元1760~1842年),初名鴻,字叔鈞,又字叔均,號陶齋;江蘇吳江人。著名清朝金石學家、書法家、篆刻家、考古學家。翁大年精考證,篆刻取法秦漢,結體工致妥貼。側款作小楷,頗有韻致。著有《古官印志》八卷、《古兵符考》八卷、《泥封考》二卷、《陶齋金石考》二卷、《瞿氏印考辨證》一卷、《舊館壇碑考》二卷、《陶齋印譜》二卷。
   翁同龢:(公元1830~1904年),字聲甫,號叔平,晚年改號松禪,翁心存之幼子;祖籍江蘇常熟,出生於北京。著名清朝大臣。
翁同龢出生於北京城内石駙馬街羅圈胡同。翁家世居蘇州府常熟縣(今江蘇常熟)。翁同龢的父親翁心存,字二銘,號邃重,清道光年間進士。翁同龢曾任禮部、戶部、工部尚書、翰林院掌院學士、體仁閣大學士,充任上書房總師傅,授讀恭親王、諄郡王、惠郡王、锺郡王。晚年曾任同治皇帝師傅,是清朝道光、鹹豐兩朝的重臣。
 
翁姓近現代名人
  翁獨健:(公元1906~1986年),福建福清人。著名現代學者、教育家。著名的北京大學所在地燕園曾經有一幅流傳甚廣的對聯:“隻眼觀天下,獨腳跳龍門”,這幅下聯中所說的,便是翁獨健。他曾先後受聘爲《中國歷史小叢書》編委,《民族問題五種叢書》編委會副文任,《中國大百科全書--民族》卷編委、民族史主編,《中國歷史大辭典》民族史分卷主編,國家大地圖集《中國歷史地圖集》編委會副主任委員,《辭海》民族分冊編委,“六五”計劃重點科研項目《中國民族關係史綱要》主編等職。他主持校點了近二百七十萬字的《元史》,校勘出訛誤千餘條,使之成爲迄今最好的版本。他還組織符拉基米爾佐夫《蒙古社會制度史》、拉拖特《史集》、志費尼《世界征服者史》以及《馬可-波羅行記注釋》等書的譯校工作,並主持修訂、撰寫《蒙古族簡史》,編輯了《全元詩》,成績卓著,是學術價值極高的著作。
  翁文灝:(公元1889~1971年),浙江浙東人。著名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地質科學家、前民國“行政院長”。
  翁祥初:(公元1908~1997年),福建上杭人。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少將。1929年參加農民暴動,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華北軍區後勤部軍需部政委、軍區後勤部軍事法庭副審判長,軍區後勤部油料部政治委員,軍區後勤部政治部副主任,解放軍第五十文化學校政治委員,北京軍區文化學校政治委員。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穫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翁帆:第一位華人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的夫人,相差54歲。
港澳台
  翁美玲:已故香港演員
  翁再生:世界杯棒球國手,台灣職棒球員
  翁豐堉:台灣職棒首位外島出身選手
  翁嘉銘:筆名瘦菊子,知名台灣棒球名家
  翁虹:香港演員
  翁杏蘭:前無線電視演員,曾榮穫1990年香港小姐競選國際親善小姐及最受佳麗歡迎獎
  翁立友:台灣知名台語歌手
  翁滋蔓:台灣知名少女藝人
  翁金珠:台灣文建會主委
  翁啟惠:知名中研院院士
  翁倩玉:知名台灣旅日歌手,身兼演員
  翁俊明:翁倩玉祖父,同盟會成員,知名抗日志士
  翁炳榮:翁俊明兒子,台灣早期知名導演
  翁嶽生:嘉義人,曾任“中華民國司法院”院長及司法院大法官
  翁重鈞:台灣“立法委員”
  翁明顯:中環集團總裁、台灣棋院文化基金會董事長、文化創意科技小組副召集人
  翁嘉麟:2008台灣麻將大賽賭王
書法字典:翁字草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