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16日 星期六

谈陶瓷熨斗和虎子 杨静荣

谈陶瓷熨斗和虎子
杨静荣


有收藏爱好者对央视《一槌定音》清代陶瓷熨斗提出质疑,认为其应该是虎子,之所以产生这种误断,主要是对陶瓷工艺学造型设计和民俗学的常识缺乏必要的了解。
 
清道光青花熨斗
清道光青花熨斗
 
先说虎子,其用途有两说,一说是溺器;一说是水器后者是考古工作者根据墓葬出土情况,虎子均摆放于死者头部位置,故推断当为水器。而《后 汉书·献帝纪》记载:“初令侍中给事、黄门侍郎员各六人”李贤注引《汉官仪》:“(侍中)往来殿中,故谓之侍中。分掌乘舆服物,下至亵器虎子之属”。民俗 学资料证明,虎子也俗称“夜壶”,一直沿用到上个世纪,男人睡觉时摆放于头部,主要是为了拿取方便。虎子质地有金属、漆器、木器陶瓷等多种。
建国前后陶瓷熨斗
 
建国前后熨斗线描图
 
陶瓷虎子东汉墓 就有出土,到六朝墓葬出土最多,造型品种变化多端,东晋时出现扁圆形虎子,到宋代以后,基本以扁圆形为主,一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邯郸陶瓷公司第五瓷厂还 在生产,(这个瓷厂主要生产大缸,不但供内需,还远销国外,虎子的质地与大缸料一样,外施黑釉。)以满足偏远山村人民生活所需,造型与宋代定型扁圆形的基 本一样。虎子是男性小便用的实用器皿,无论造型如何变化,陶瓷工匠设计时,首先考虑的是实用功能,所以凡是虎子,其口部直颈较为宽大均为圆形,而且口部均 设在边缘部位,东汉时略上翘,到六朝时多呈45度斜角,保证了使用功能更加方便。宋代以后扁圆形的造型流行,而且变化不大,主要原因也是因为实用功能所 致,其次扁圆形陶瓷可以直接拉坯成型,生产时省工省力,成本低廉,市场销售有竞争力。六朝墓葬出土虎子均为陪葬之品,多出自贵族之墓,所以造型丰富、釉色 纯正、做工精良,有的器物还刻有确切的纪年款,历史、科研、艺术价值均非寻常,多数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主要存于南京博物院、北京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博物 馆。南朝出现的扁圆形虎子到宋代以后定型,基本都是实用器物,民俗认为它是属于不登大雅之堂之物,故多使用灰陶、釉陶或缸料烧制,成本低廉,颜色灰暗,不 使用时存放于背阴处,尽量不引起人们注意。
 
东晋青釉龙形提梁虎子1951年安徽芜湖市出土
东晋青釉龙形提梁虎子1951年安徽芜湖市出土
 
西晋青釉虎子1964年南京永宁二年墓出土
 
熨斗是用来熨烫 丝、麻、棉等织物的,其首要功能是需要一个平整的底面,陶瓷青花熨斗出现于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的景德镇,早期作品是正烧,底足无釉,应该是第一代产品,虽 然底足无釉,但是底面十分平整。不要小看平整的底面,其中蕴含着陶瓷工匠的智慧与辛勤汗水的结晶。因为陶瓷材料的特殊性,要烧成像平板似的底足是非常困难 的事情,如果是虎子,底足可以做成圈足、卧足或者支足,即好烧又可以减少废品率,成本低廉,陶瓷工匠何乐而不为。但是熨斗需要平整的底面,陶瓷工艺发展到 乾隆时期日趋成熟,可以烧造出平整而不变形的底面,所以嘉庆、道光时才会有陶瓷熨斗的出现,而熨斗的使用功能,又迫使陶瓷工匠不得不采用平烧这种费工费力 的成型方法,制作时需要先做好平整的底面,然后将壶体粘结上,类似镶器做法,成本远远高于拉坯成型,而且还要装饰青花,突出使用功能的视觉美感,又增加一 道成本。本文展示的是清道光青花熨斗是第一代产品,底面平整,青花画法娴熟,青白分明,视觉效果耀眼,与熨斗的使用功能相符。第二代产品到光绪时改进为立 烧,底足有釉,光滑平整,使用时更加方便,而且成本低廉,造型与前期产品基本一样,只是前端呈三角状,更接近现代熨斗造型,美中不足之处是立烧圈足裸露在 外,美感略显不足。第三代产品出现于上个世纪前半期,造型又有变化,灌水处增加了盖,避免使用时水溢出,这种熨斗直到解放初期仍在生产。第四代产品与电气 相结合,只是底板为陶瓷的,都无釉,以金属陶瓷为主,现代还有纳米陶瓷等多品种。第一代产品和第二代产品容易被误解为虎子,尤其是第一代产品,底足无釉, 更容易成为误解的理由。其实在陶瓷实践中,只要在烧造前精心修坯或者用湿布仔细擦洗,烧造后,即使无釉,仍然可以达到光滑平整的工艺要求,传世的第一代陶 瓷熨斗其底部使用痕迹均十分明显,底面虽有包浆,甚至看上粗糙,但是仍然平整,用手摩挲感觉十分华润,完全可以说明它们的实际使用用途。陶瓷熨斗口部直颈 较小,基本都是直角,也有的做成方口的,与虎子的实用功能截然不同。清代中晚期,宜兴地区也开始生产紫砂熨斗,张捷先生在《文物鉴定与鉴赏》2012年第 二期著文介绍一款宜钧釉紫砂熨斗:“这款紫砂“盘奎”熨斗,总长28厘米、高14厘米、底宽13厘米、手柄长4厘米、盖纽长3厘米。上部中央盖纽周围有凸 起的浮雕花卉纹饰。胎体段泥呈暗黄色,手柄红泥呈深红色,胎质细腻,釉面温润,质感透亮,釉而有自然形成的网格纹和若隐若现的蛤蛎光。熨斗的上部中央有一 个带旋盖的口是用来灌注热水的,熨斗就是靠热水传出的热量来熨烫衣物。” 说明清代中晚期流行陶瓷熨斗是不争的事实。
 
清光绪青花釉里红熨斗
 
清光绪青花釉里红熨斗底足
清光绪青花釉里红熨斗底足
 
陶瓷熨斗在熨斗发展史中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其最大的优点是不会烫烧衣物,其次是成本低廉,曾经在中国流行将近200年,正需要后人认真研究,过去的古玩行教授学徒时生怕学徒搞错,一再告诫:“熨斗叫虎子,生意难盘活。”
 
南朝青釉虎子1984年江苏宜兴出土
南朝青釉虎子1984年江苏宜兴出土
 
广大收藏爱好者质疑熨斗为虎子,属于正常的学术争鸣,没有任何可大惊小怪之处,可是偏有极个别的历史知识基本为零的记者,居然把网民的学术争鸣当成可靠的科学结论,又根据一些道听途说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拼凑出《文物鉴定进入荒诞时代》活报剧,把自己穿越到一个真正的荒诞时代中,实在是令人啼笑皆非的滑稽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