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5日 星期六

菩提達摩

菩提達摩[編輯]



明朝時期的達摩像
姓名菩提達摩
原名532年
出生382年?
南天竺
宗派楞伽宗(禪宗
師承般若多羅
徒弟與學生慧可道育曇林
菩提達摩梵文बोधिधर्म Bodhidharma,?-535年),又作菩提達磨,簡稱達摩南北朝時人,佛教中國禪宗初代祖師,被尊稱為「東土第一代祖師」、「達摩祖師」[1]。與寶誌禪師傅大士合稱梁代三大士。「菩提達摩」意譯為覺法菩提本意為覺悟,達摩本義則是「佛法」(Dharma),可參見或佛法 (佛教)
相傳達摩是《易筋經》的撰寫者,少林七十二絕技的創造者,將佛教禪宗帶入中國的佈道者,擁有諸多神奇傳說的人物。

身世師承[編輯]

菩提達摩
達摩的身世,後世傳說甚多。他的弟子曇林說,他原是南天竺香至王的第三個兒子,後出家為僧[2]。但《洛陽伽藍記》則記載他是西域波斯國人[3]
達摩是釋迦摩尼的第二十八代弟子,同時是天竺禪宗二十八代祖師。[4] 一次,達摩問師傅得到其佛法真諦之後,去何處傳教。師傅吩咐他去中國,並告訴他不要去南方,南方君主好大喜功,無法領悟佛教真諦。
達摩在南北朝劉宋(西元470年-478年)間,乘船來到中國南越地方(今廣州)。[5]。其登岸處立有「西來初地」一碑(即今廣州市荔灣區下九路北側的西來正街一帶,古爲港口)。並建有千年古剎「華林寺」(初名「西來庵」。寺內的石塔中藏有21顆釋迦佛的真身舍利子),相傳爲達摩所建。
根據《楞伽師資記》,達摩至中國後,成為求那跋陀羅的弟子,屬於南天竺一乘宗(又稱楞伽宗[6]。求那跋陀羅 (Gunabhadra),義譯為功德賢,中天竺人,於南朝宋元嘉二十年(公元443年)譯出《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四卷。後菩提達摩以此四卷本《楞伽經》傳授徒眾[7]。達摩在《楞伽經》之外,又相當重視《般若經》、《維摩詰經》,這可能是他在江南這一帶生活,受到江南佛教的影響所致。

渡江面壁[編輯]

傳統上的說法,達摩自海路來到震旦後,聞說梁武帝信奉佛法,於是至金陵(今江蘇南京)與其談法。由於達摩與梁武帝的佛教理念不合[8][9][10],遂「一葦渡江」止於嵩山少林寺,於寺中面壁九年,稱「壁觀婆羅門」。[11][12][13] 在石洞留下《易筋經》和《洗髓經》。[4]
達摩在西元478年以前,從海路到了中國南越(今海南島對岸廣東地方),師從求那跋陀,為當時的楞伽師之一,他同時又精通禪法,在江南一帶逗留了很長一段時間。之後他東渡北魏,「遊化嵩洛」,教授禪法。他所傳授的禪法,在當時受到很大的爭議[14],主要的門徒只有道育慧可曇林等人。[15][16][17]
續高僧傳》和《楞伽師資記》均未見有梁武帝與菩提達摩晤見的記載。胡適在《菩提達摩考》和《書菩提達摩考後》兩篇文章據唐朝初年道宣所撰的《續高僧傳》證明,達摩來華最遲在劉宋滅亡(479年)以前,此時梁朝還未建立[18]

思想[編輯]

開啟禪門[編輯]

後世佛教徒以「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為達摩禪法的標誌[19][20]。後世建立的禪宗世系為:初祖達摩,二祖慧可(公元487年——593年)、三祖僧璨(公元?——606年)、四祖道信(公元580年——651年)、五祖弘忍(公元602年——675年)、六祖惠能(公元638年——713年)。但其世系說法尚存爭議。[21][22] 傳說達摩留下一隻草鞋,用來認可二祖慧可。

二入四行說[編輯]

明朝菩提達摩玉器
達摩所教授的禪法,因為資料殘缺,主要由其弟子曇林所著。
二入四行說為其主要理論[23],是以「壁觀」法門為中心[24]。首先,他教授的是大乘佛法,所謂的「入道」,即是趣入菩提道。入大乘道的方法,簡要言之,一是理入,二是行入。理入,是「藉教悟宗」,即「壁觀」,「宗」是《楞伽經》說的「自宗通」,自證聖教,但是要「悟宗」,需要「藉教」。「藉教」,依曇林的說法,是「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為客塵妄覆,不能顯了」,這也是《楞伽經》所持的如來藏思想。[25]由信仰如來藏,發起「捨妄歸真」的信心,而由「凝住壁觀」[26][27]下手參究。
但在悟入之後,還要發行,以四行在人世間克己利他[28]。達摩的禪法,簡明深入,展現了印度大乘佛教的真面目,開展了中國禪宗的先聲。[29]四行著重在於勸人在日常生活中去掉一切愛憎情慾,按佛教教義苦下功夫。理入屬於理論,行入屬於實踐,即禪法結合教義,也就是菩提達摩的簡易禪法。

廣州聖跡[編輯]

  • 廣州上下九古為珠江碼頭,現為繁華步行商業街。其中華林正街內有一小塊「達摩祖師西來登岸處」石碑,並建有千年古剎「華林寺」(初名「西來庵」),相傳為達摩所建。寺內的石塔中藏有21顆釋迦佛的真身舍利。
  • 光孝寺內有達摩「洗缽泉」,俗稱「達摩井」。

南京勝跡[編輯]

南京雨花台的高座寺,相傳為達摩祖師在此聽主持神光講法,搖頭不以為然,神光詫異,後追隨至少室山,雪中斷臂求法,終成禪宗二祖慧可。 南京長江邊上的幕府山下有達摩洞,相傳既達摩從此處「一葦渡江」處; 江北六合的長蘆鎮有「長蘆寺」遺址,為紀念達摩祖師一葦渡江所建,歷朝歷代屢廢屢建,現正異地復建中; 江北浦口有定山寺遺址,為達摩一葦渡江後的第一個駐錫的寺院,有「達摩岩」等遺迹,作為禪宗祖庭比少林寺還要早。該寺現正在重建中。

注釋[編輯]

達摩塑像
  1. ^ 禪宗六祖
  2. ^ 曇林《略辨大乘入道四行及序》:「西域南天竺國人,是大婆羅門國王第三子。」
  3. ^ 《洛陽伽藍記》:「西域沙門菩提達摩者,波斯國胡人也。」
  4. 4.0 4.1 一灯大师印度师弟原型:天竺医僧史话. 騰訊網. [2006年] (簡體中文).
  5. ^ 《續僧傳》:「初達宋境南越,末又北度至。隨其所止,誨以禪教」
  6. ^ 《楞伽師資記》:「魏朝三藏法師菩提達摩,承求那跋陀羅三藏後。」
  7. ^ 《續僧傳》〈慧可傳〉:「初,達摩禪師以四卷楞伽授可曰:我觀漢地,惟有此經,仁者依行,自得度世。」
  8. ^ 梁武帝是篤信佛教的帝王,他即位以後建寺、寫經、度僧、造象甚多,他很自負地詢問達摩:「我做了這些事有多少功德?」達摩卻說:「無功德」。武帝又問:「何以無功德?」達摩說:「此是有為之事,不是實在的功德。」武帝不能理解,達摩即渡江入魏。記敦煌出土的佚名《歷代法寶記》
  9. ^ 唐宗密《圓覺經大疏鈔》卷二之上
  10. ^ 《碧岩錄》
  11. ^ 《楞伽經》
  12. ^ 《會元達磨章》:「達磨寓止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終曰默然。人莫測之,謂之壁觀婆羅門。」
  13. ^ 《釋門正統》(卷八):「獨以真法如是安心,謂壁觀也。」「客塵偽妄不入曰壁。」
  14. ^ 曇林《略辨大乘入道四行及序》:「亡心寂默之士,莫不歸信,取相存見之流,乃生譏謗。」
  15. ^ 《楞伽師資記》推求那跋陀羅為初祖,菩提達摩為二世,下以神秀為七世。
  16. ^ 宋道原《景德傳燈錄》
  17. ^ 契嵩《傳法正宗記》
  18. ^ 《胡適文存》,集 3 卷 4,頁 293─304
  19. ^ 釋門正統》(卷三):「禪宗者,始菩提達磨,遠越荒嶺,來於此土。初無不立文字之說,南泉普願,始唱別傳不立文字見性成佛。」
  20. ^ 《碧岩》(第一卷):「達磨遙觀此土有大乘根器,遂泛海得得而來。單傳心印,開示迷途。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21. ^ 其後智炬作《寶林傳》,本北魏吉迦夜、曇曜譯《付法藏因緣傳》時敘述的西天(天竺)世系的說法
  22. ^ 西天佛祖相傳自迦葉至菩提達摩為二十八世,以後此說復為《景德傳燈錄》、《傳法正宗記》等所採用。
  23. ^ 淨覺《楞伽師資記·達摩傳》
  24. ^ 宗密禪源諸詮集都序》卷上之二:「達摩以壁觀教人安心雲,外止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豈不正是坐禪之法?」
  25. ^ 北涼所譯《金剛三昧經入實際品》第五卷
  26. ^ 《傳燈錄》卷三:「為二祖說法,祗教曰;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
  27. ^ 《金剛三昧經》說的理入是「覺觀」,而「壁觀」是達摩傳出的獨特禪法。
  28. ^ 曇林《略辨大乘入道四行及序》:「行入者,所謂四行;其餘諸行,悉入此行中。何等為四行?一者報怨行,二者隨緣行,三者無所求行,四者稱法行。」
  29. ^ 《續高僧傳·習禪篇》(卷二十):「大乘壁觀,功業最高,在世學流,歸仰如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