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故事》
--第一章 善業
三六、魯恭的政績
東漢時期,魯恭擔任中牟(河南省內)縣令。他處處用德行教化百姓,從來不用刑罰。
縣中有幾個人爭奪田地,打了多年的官司,歷任縣令都無法解決。魯恭處理這個案子,講清是非曲直,反復說明和睦相處的好處。這幾個人聽了魯恭的教誨,個個自責,不再爭奪,拖了多年的官司一下子解決了。
有一年,附近地區螟蟲為災。中牟和鄰近各縣的邊界犬牙交錯,可中牟卻沒有發現螟蟲。河南尹袁安聽到以後,不相信有這回事,特地派一個叫肥親的官吏前往察看。
肥親到了中牟,魯恭陪著一道下鄉。兩人走了一會兒,坐在一棵大桑樹下休息。這時,忽然有隻野雞飛來,停在他們身旁,非常馴服,毫不怕人,自由自在地在草地上走動。桑樹旁邊有個十多歲的小童,看著野雞也不上前捕捉。
肥親看到這個情景,很是奇怪,問那個小童:「你為什麼不去捕捉野雞?」
小童回答:「我已看到牠多次了,牠正在孵卵,小野雞很快就要出世了。牠還得餵養小野雞,不能捕捉。」
肥親吃驚地立起身來,對魯恭說:「我所以前來,是想考察你的政績。想不到如今螟蟲不來,這是第一件異事;野雞馴服,不怕捕捉,你的教化及於鳥獸,這是第二件異事;在你的境內,連小童都有仁愛之心,這是第三件異事。我再留在這裡,就是打擾賢人了。」 (《後漢書.魯恭傳》)
三七、梁鴻隱居
梁鴻,東漢扶風平陵(陝西咸陽)人,從小父親就客死他鄉,家中非常貧窮。又碰上西漢末年戰亂,生活雪上加霜。
他愛好讀書。東漢初年(二五年),他到京城洛陽的太學中學習,每天學習完畢,就外出放豬,靠養幾頭豬過活兒。
一天,他出去放豬,廚房燒飯的火沒有熄滅,火勢蔓延到鄰家,把鄰居的一些東西燒掉了。梁鴻就把自己的豬全部抵償給鄰居。鄰居明明損失不大,卻嫌抵償得太少了,梁鴻只好為他做苦工。他起早貪黑,從不偷懶。
其他鄰居見了,都責罵那家主人貪財刻薄。在人們的責罵下,那家主人被迫把豬還給梁鴻,但梁鴻拒不接受,太學畢業就回鄉去了。
梁鴻看到當時人心險惡,官場更是黑幕重重,決計隱居避禍。回鄉不久,就找了個醜姑娘孟光結婚,到霸陵山耕田織布為生。空閒的時候,他就獨自一人讀讀書。他欽佩古代高士,特地給二十四位高士寫了頌讚。
有一次,梁鴻因事外出,路過洛陽。他登上北芒山一看,只見京城裡又造了很多富麗堂皇的宮殿,可是沿路看到的百姓卻生活越來越貧苦了。他很有感觸,就寫了一首《五噫歌》:
登上那北芒山啊,噫!
回頭眺望那京城啊,噫!
宮殿多麼富麗啊,噫!
百姓多麼辛勞啊,噫!
這苦日子可沒有盡頭啊,噫!
《五噫歌》很快在京城流傳開來,漢章帝知道後很不高興,下令拘捕他。
梁鴻不敢再留在霸陵山,連忙帶了妻子,改名換姓逃往吳地,為人做傭工度日。(《後漢書.梁鴻傳》)
三八、趙孝言肥
王莽末年,天下大亂,饑民相食。沛國趙孝的弟弟趙禮被饑餓的強盜抓獲。趙孝讓人把自己捆綁起來,到了強盜那裡說:「趙禮天天挨餓,長得又瘦又弱,不如我肥。」
強盜們大驚失色,把哥倆兒放了,對他們說:「你們暫且回去,不過要背一袋米回來。」
趙孝弄不到米,回去報告盜賊,自願被煮。眾盜賊備感驚異,於是就沒有加害於他。
鄉親們都佩服趙孝的義氣。(《後漢書.趙孝傳》、《少年進德錄》)
三九、姜肱志向高潔
姜肱,東漢廣戚人,與其弟仲海、季江都以事親至孝聞名。
姜肱學術廣博,通達五經,四方學人慕名前來求學者多達三千餘人。許多王侯公卿召請他為官,他一概婉拒。
有一次,姜肱與弟弟季江出門拜見郡守,夜晚路遇盜賊,盜賊要傷他們性命,兄弟兩人爭相受死。盜賊深受感動,釋放了他們,只搶了衣服和銀兩。
到了衙門,郡守見姜肱沒穿外衣,詢問原故。姜肱假託其他言詞搪塞,始終不說盜賊之事。盜賊得知,頓然悔悟,專程向姜肱叩頭謝罪,送還財物。姜肱特備酒食慰勞一番,並將財物贈送盜賊。盜賊深受感化,從此痛改前非。
姜肱志向高潔,屢次受朝廷徵召,皆託辭不去。漢桓帝命畫師畫姜肱形相,姜肱以被遮面,說感染疾病怕風。畫師竟不得見面。
後來朝廷又以高位召請,詔書到達之前,姜肱改裝逃走,隱匿在青州地界,算卜為生。多年以後回到老家,七十餘歲壽終。(《後漢書.姜肱傳》、《歷史感應統紀》)
四十、龐德公隱居避禍
東漢末年,襄陽(湖北省內)有個龐德公,人品高尚,很有才識,人們都尊稱他為龐公。
當時政治腐敗,戰亂不停,龐公為了躲避禍害,就和妻子一起隱居峴山,種地為生。
荊州刺史劉表聽說龐公為人賢能,就接連幾次派人請他出山,可是龐公始終不肯答應。後來,劉表親自上門聘請。劉表對正在種地的龐公說:「你隱居鄉下,只保全了自己一身,怎及得上出山去保全天下眾生呢?」
龐公笑著說:「鴻鵠在高樹上做窩,傍晚就有安棲的場所,黿、鼉(鱉、揚子鱷)在深淵下挖洞,也就是求一個安身之處。只要各得其所就可以了,天下不是我個人所能保全的。」
劉表見龐公的妻子正在地裡辛苦地除草,就指著她,勸告龐公:「先生全家辛苦種地,不肯做官,將來拿什麼留給子孫呢?」
龐公回答:「世上的人都想把錢財留給子孫,其實留下的是禍害。如今獨有我留給子孫的是平安,雖然東西不同,但總不能說沒有遺留吧!」
劉表聽後,嘆息了一番,就回去了。
龐公怕再有人來找他,就索性帶著妻子離開峴山,上鹿門山採藥去了。(《後漢書.龐公傳》)
四一、王烈正直仁義
王烈,字彥方,東漢太原(山西陽曲)人,為人正直仁義,以德行感化鄉里,人人都敬重他。
鄉里有人偷牛被捉,跪地請求說:「請把我送官法辦,我甘受王法制裁,千萬不要讓王彥方知道!」
王烈知道這件事,立刻派人向失主謝罪,並送了一匹布給偷牛的人。大家都覺得奇怪,詢問原因。王烈說:「這個小偷怕我知道他的過錯,可見他還有羞恥心,有羞恥心的人必能改過向善。我這麼做,就是要激勵他改過自新。」
後來,有位老人遺失了一把寶劍。有個人撿到了,就在路旁等候失主,一直等到黃昏老人回來尋找。老人非常感激,問他姓名,竟然是以前那個偷牛的。
鄉里百姓凡有爭訟事件,都去請求王烈明斷,有走到半路就停止爭執的,有望見王烈的房屋感到慚愧、彼此相讓而還的,可見王烈盛德感化之深。
後逢世亂,王烈避居遼東,當地人也都爭相敬奉他。
曹操聞知,派人徵召王烈為官。王烈婉辭不去,一生高潔,七十八歲善終。(《後漢書.獨行傳》、《歷史感應統紀》)
四二、陳餔巧誡樑上君子
東東漢時期,河南一代饑荒嚴重。一天深夜,有個小偷悄悄溜進陳餔家中,爬上屋樑,以便伺機行竊。
陳餔發現後並不聲張,悄悄起床穿好衣服,裝作沒看見小偷,把兒孫們都叫來,教訓道:「一個人在任何時候都應該自律。所謂壞人,並不是他們天生就壞,而是因為一時的環境逼迫,為自己找到做壞事的藉口,久而久之養成習慣,以至於此--那位樑上的君子就是這樣的。」
小偷一聽,大吃一驚,「這分明是在教育我嘛!」於是從樑上下來,向陳餔認錯,表明自己確實不是天生就壞,並決心從此以後再也不當樑上君子了。(《後漢書.陳餔傳》)
四三、董遇三餘讀書
東漢末年,漢獻帝的侍講官(負責教皇帝讀書的官員)董遇是個很有學問的人,他對《左傳》、《老子》等經典很有研究,因此被當時的讀書人稱為「儒宗」。
董遇小的時候家境並不富裕,經常要參加一些田間勞動,或出門做做小買賣。但不管做什麼,他隨身總是帶著一些書,一有空就孜孜不倦地讀起來,即使後來做了官,他仍博覽群書,不斷豐富自己的學識。
當時有不少人想拜董遇為師,董遇就是不肯收徒,他說:「書本是最好的老師,你們只要『書讀百遍』就可以了,為什麼一定要拜我做老師呢?」
「為什麼要書讀百遍呢?」有人問。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你讀了一百遍書,難道還不能理解書中的意義嗎?」董遇回答說。
「我們哪裡會有這麼多時間呢?」又有人問。
董遇笑著說:「可以利用三餘來讀呀!」
「三餘?什麼是三餘?」幾個儒生紛紛問道。
「冬天,是一年中最空餘的時間;夜間,是一天中最空餘的時間;陰雨天,是平時最空餘的時間。你們只要好好利用這三餘,怎麼會沒有時間讀書呢?」
儒生們聽了都感到受益匪淺,滿意地告辭了。 (《三國志.魏志》)
四四、曹操軍令如山
曹操率軍經過田間小道,下令:不許毀壞麥苗,違令者斬。
騎兵都下了馬,小心翼翼地互相照應著讓人馬通過。突然,曹操的馬跳進麥田中!
曹操下令文書官員議論罪名。文書官員根據《春秋》之義,說懲罰不能加諸至尊的首領身上。
曹操說:「我制定了法令,自己卻違反了它,這樣怎麼統帥部下?可是作為一軍統帥,不能自殺,請讓我懲罰自己。」說著抽出寶劍,割下自己的頭髮扔到地上。 (《三國志.魏志》)
四五、羊祜遺酒
羊祜,西晉南城人,字叔子。晉武帝時,蜀國已經滅亡,但東吳的力量還很強大。為了滅掉吳國,晉武帝派羊祜以尚書左僕射的身份鎮守襄陽,統領荊州一帶的事務。
當時正值戰亂,百姓生活十分困苦。羊祜到了襄陽以後,大力發展生產,使百姓豐衣足食,大力興辦學校,使平民子弟能夠上學讀書。這些措施深得民心,羊祜也受到襄陽百姓的愛戴。
與羊祜軍隊對峙的是東吳鎮軍大將軍陸抗。羊祜每次跟陸抗交戰,一定按照約定的日子,決不偷襲,決不佈置埋伏。有人提議用計謀取勝吳國,羊祜便用酒灌醉他,使他不能陳說。
有一次,羊祜行軍時經過吳國地界,士兵們割了稻穀充作軍糧,羊祜命人計算價值,送絹布償還。
即使東吳士兵過境掠奪被逮住,羊祜也不為難他們,願意投降的,他便接受投降;不願投降的,規勸一番便放他們回去。
羊祜的作為給東吳軍民留下了深刻印象,過了一段時間,兩國的邊境逐漸安定下來,出現你不犯我、我不犯你的和睦局面。
陸抗曾經害病,羊祜贈他藥酒。陸抗的左右勸諫不可服用,陸抗毫不遲疑地把它喝了,說:「世間哪有用毒酒害人的羊叔子?」
陸抗常對屬下說:「羊祜專修仁德,我卻專行暴力,這樣下去,不用交戰,人心自然都會歸服他了。」
羊祜在襄陽鎮守了十年,生活十分儉樸,家中沒有餘財,俸祿經常散賞給軍士。他死後,士兵們非常悲痛。百姓聽到噩耗,街頭巷尾哭聲相接,吳國將士也為之哭泣。
襄陽百姓在峴山建了一座羊祜廟,立了塊石碑,前來祭祀的人絡繹不絕。人們望著石碑,無不痛哭流涕。
接任鎮守襄陽的杜預看到襄陽軍民如此懷念羊祜,便給這塊石碑起名為「墮淚碑」。 (《晉書.羊祜傳》、《歷史感應統紀》)
四六、周處自新
西晉大將周處年輕的時候蠻橫強悍,是一大禍害;義興河長橋下有條蛟龍;南山上有隻白額猛虎。老百姓把他們三個稱作三大禍害,而三害之中首推周處。
有人勸說周處去殺死猛虎和蛟龍。周處立即殺死了猛虎,又下河斬殺蛟龍,與蛟龍在水裡搏鬥三天三夜,漂流了幾十里。
當地老百姓都以為周處死了,紛紛上街祝賀。
周處殺死蛟龍從水裡出來,聽說老百姓以為自己死了而慶賀,才知道大家把自己也當作一大禍害,頓時心生悔意。
有人對他說:「人就怕立不下志向,只要能立志,又何必擔憂好名聲不能傳揚呢?」周處聽後改過自新,尋師學習,終於成為一代名臣。(《世說新語.自新》)
四七、吳隱之與「貪泉」水
吳隱之,東晉時人,雖然家庭貧窮,但勤學好問,因此學富五車,而且他品德高潔、志向高遠,極受大司馬桓溫的賞識,被任命為晉陵太守。隆安年間(三九七—四○一),簡文帝聽說他清正廉潔,將他提升為廣州刺史。
在晉陵為官時,吳隱之從不接受任何人的禮物。朝廷給他的俸祿,除了維持全家人的生活之外,還要接濟家境困難的族人。為了節約開支,他處處精打細算,上街買燒柴的時候,親自把柴背回家,他的妻子也必須自己織布縫衣。有一年冬天,天寒地凍,吳隱之夫婦竟連一床厚棉被也沒有。
被提升為廣州刺史後,吳隱之依然一身清廉。廣州離京都建康(今南京)千里之遙,許多官員自恃天高皇帝遠,無法無天,大肆收斂奇珍異寶。他們不但不省察自己的德操,反而百般為自己開脫罪責,說:「之所以收受賄賂,是因為在赴任的路上誤飲了『貪泉』之水。」「貪泉」是距廣州二十里的石門的一處泉水。
吳隱之上任途中,卻偏偏要飲「貪泉」水。家人勸他還是小心點好,吳隱之不聽,不僅喝了水,還賦詩勵志。他覺得:「只要心中無貪欲,無論喝多少都不會貪。」
吳隱之任滿回京時,一點金銀寶物也沒帶上。他的夫人曾買了一斤沉香,吳隱之發現後扔到河裡,那條河因此被稱為「沉香浦」。
他當官幾十年,家中只有薄地數畝、茅屋數間,有人要送車馬給他,要給他另建府第,他都謝絕了。因此,人們都說他是一個「處可欲之地而能不改其操」的好官。(《晉書.吳隱之傳》)
四八、陶侃運甓
陶侃,東晉廬江尋陽(江西九江)人,曾任荊州刺史。當時,北方被外族佔領,陶侃時刻想為收復中原出力,結果遭到權臣的猜忌,被調到偏僻的廣州任刺史。
廣州政事不多,比較清閒,陶侃每天就將一百塊甓從書房搬到庭院裡,傍晚又將它們搬進書房。
人們見他這樣做,很不理解,問:「你為什麼每天把甓搬出又搬進呢?」
陶侃回答:「我正要竭盡全力收復中原,像現在這樣過分安逸,一旦朝廷有重要任務,我怎麼能擔當起來呢?所以我每天運甓來鍛鍊自己。」人們聽他這麼說,都很受感動。
過了幾年,陶侃調回荊州,後來被封為征西大將軍,收復建康(南京)。(《語林》)
四九、江泌慈心愛物
江泌,南北朝時南齊考城(河南東仁)人,天性至孝,人稱「江孝泌」,少年時代家境貧寒,白天替人劈砍木頭做靴底,晚上用功苦讀,家貧沒有燈燭,只能上屋頂借著月光讀書。
江泌生性慈善,衣服破爛不能再穿,唯恐衣內蝨子餓死,於是又將牠們取回,放入新換的衣服裡。數月之間,蝨子竟也不忍心咬他,不知不覺全都不見了,從此終生不生蝨子。日常食用青菜,不吃菜心,因為菜心含有生機。其仁慈廣及物類如此。
後來江泌官至南康王子琳侍讀,教授經書。到南齊明帝篡位殺害諸王時,江泌憂慮南康王的安危,專程拜訪志公禪師,請問禍福,志公禪師翻看香爐灰燼說:「都滅盡無所餘。」江泌悵然而返。
不久,子琳果遭殺害,江泌傷痛欲絕,眼淚哭盡,繼而流血,親臨喪祭,直到出殯安葬。(《南齊書.孝義傳》、《歷史感應統紀》)
五十、石勒不計前嫌
後趙王石勒請同鄉們到襄國(河北邢臺)飲酒,只有李陽一個人不敢來,因為當初石勒貧賤之時,曾多次與李陽為爭奪漚麻池而相互毆打。
石勒說:「李陽是個壯士,爭漚麻池一事,那是我做平民時結下的怨恨。我現在廣納人才,怎麼能對一個普通百姓記仇呢?」
於是急速傳召李陽,同他一起飲酒,還拉著他的臂膀開玩笑說:「我從前挨夠你的拳頭,你也遭到了我的痛打。」
隨後任命李陽作參軍都尉。(《資治通鑒》)
五一、唐太宗善於納諫
唐太宗李世民是位明君,善於納諫。諫議大夫魏徵就是個敢於犯顏直諫的人。
有一次,唐太宗為一個問題跟魏徵爭得面紅耳赤,退朝以後,憋了一肚子氣,見了文德皇后,氣衝衝地說:「總有一天我要殺了這個莊稼漢!他總是當眾侮辱朕,叫朕實在忍受不了了!」
文德皇后聽了,回到內室換了一套禮服,向唐太宗下拜。唐太宗驚奇地問:「妳這是幹什麼?」
文德皇后說:「我聽說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魏徵這樣正直,正說明陛下英明,我怎麼能不向陛下祝賀呢?」
這番話把唐太宗的滿腔怒火澆滅了。後來,他不但不記恨魏徵,還誇獎說:「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敢於直諫逆耳忠言,這正是魏徵可愛的地方哩!」(《隋唐佳話》)
五二、李大亮知恩圖報
李大亮,唐朝涇陽(甘肅平涼)人,任安州刺史,因平亂有功,唐太宗賞賜他一百名奴婢。李大亮對他們說:「你們都是士族人家的子女,不幸家破人亡,我怎麼忍心讓你們做奴婢呢?」於是將他們一一釋放,遣送回家。
早年李大亮曾被李密所擒,有個叫張弼的人暗中解救了他,兩人成為生死之交。
李大亮降唐後,官至尚書,常常感念張弼的救命之恩,總想報答,於是四處打聽張弼的下落,但張弼卻隱藏蹤跡,不肯與他見面。
有一天,兩人偶然在路上碰面,李大亮緊握張弼的手,喜極而泣,請到家中,要將家產全部贈送給他,但張弼堅決不受。李大亮無奈,上朝啟奏說:「臣所以能像今天這樣侍奉陛下,全是張弼昔日救命之功,臣願將官爵轉授給他,懇請陛下恩准。」唐太宗聽罷深受感動,於是任命張弼為代州都督。
李大亮如此知恩圖報,張弼如此不自矜誇,世人紛紛交口稱讚。(《舊唐書.李大亮傳》、《歷史感應統紀》)
五三、裴行儉慷慨大度
唐代裴行儉曾得到一個瑪瑙盤,廣約二尺,非常名貴,取出給將士們觀賞。
一位軍吏捧盤步上臺階,不慎跌倒打碎,嚇得魂不附體,叩頭請罪不止。
裴行儉笑道:「你並非故意跌碎,何必如此恐慌呢?」言下毫無吝色。
戰勝回朝,所得賞賜全部分賜軍士。
裴行儉病歿之時,軍士都哀痛萬分。(《舊唐書.裴行儉傳》、《歷史感應統紀》)
五四、房景伯仁厚傳家
房景伯,後魏人,性情淳厚,弟弟們尊敬他如同嚴父。
清河盜賊作亂時,房景伯為清河太守。郡民劉簡虎曾無禮觸犯房景伯,後投奔山賊。房景伯就提拔劉簡虎的兒子為佐治官吏,讓他告諭山賊既往不咎。山賊們見房景伯不記舊仇,於是相率投降。
山東貝邱有一位婦人控告兒子不孝。房景伯的母親崔氏說:「這些小民未曾受學,不知禮教,應以德化引導,讓他們知恥向善。」於是召見婦人,每日同到廳堂,與她相對飲食,命其子侍立堂下,觀看房景伯侍奉母親飲食。不到十日,其子悔過,請求回去。崔氏說:「此子雖然表面羞愧,不知內心是否真正悔過,暫留幾日。」
二十天後,其子深受感化,叩頭流血,真心悔悟,他的母親也流下眼淚,乞求回去。回去後,他果然洗心革面,終以孝聞。(《列女傳》、《歷史感應統紀》)
五五、劉寬的菩薩心腸
劉寬,後漢華陰人,桓帝時為南陽太守,寬厚仁慈。屬下官吏有了過錯,只用蒲草做的鞭子示其恥辱而已。
做官以前,有一次他乘了一輛牛車外出,遇到一個失牛的村民,這個村民丟失的牛恰好跟劉寬的牛一模一樣。村民一見,就向劉寬討要。劉寬也不分辯,就把牛給了那位村民。
過了一天,失牛村民找到了自己的牛,急忙把劉寬的牛送還,並向劉寬賠禮道歉。劉寬說:「物有相似,事有錯誤,有勞你把牛送回來,我還要感謝你哪!」
劉寬的夫人想試試他的脾氣,就在他將要臨朝的時候,讓侍女故意把羹湯潑在他的朝衣上。劉公不但不發怒,反而關心地問:「沒燙了你的手吧?」
單就這兩件事,便可知劉公的菩薩心腸。(《後漢書.劉寬傳》、蓮池大師《竹窗三筆》)
五六、宋太宗雪中送炭
有一年冬天,天上飄著鵝毛大雪,氣溫很低。宋太宗在宮中看著外面的景象,忽然想起窮人來。他想:這麼冷的天,窮人吃什麼,拿什麼取暖呢?於是就派人把糧食和木炭分發給窮人和孤苦老人,讓他們不至於餓著、凍著。(《宋史.太宗紀》)
五七、王旦的胸襟
王旦,宋朝人,自幼沉靜好學,宋太宗時中舉,任平江知縣,當時縣府內常鬧鬼,不得安寧。王旦到任的前一夜,看守的官吏聽到群鬼大聲呼叫說:「宰相公就要來了,我們應當遠避。」縣府從此平安無事。
宋真宗時,王旦升遷知樞密院,又至宰相,進封太保。雖受朝廷重用,但從不固執己見,受人毀謗也不與計較;常為國家推薦賢才,卻不讓其人知道。
寇準屢次在皇上面前說王旦的短處,然而王旦卻極力稱讚寇準的長處。有一天,真宗笑著對王旦說:「卿雖然常稱讚寇準的長處,但寇準卻專說卿的短處呢!」
王旦回答說:「臣居相位參與國政年久,難免有許多缺失,寇準事奉陛下無所隱瞞,由此更見他的忠直,所以臣一再保舉。」真宗由此更賞識王旦。
當寇準免去樞密職位後,私下求王旦提拔他為相。王旦驚異地說:「國家將相重任,怎能求呢?」寇準心中很不愉快。其後皇上果然授予寇準節度使同平章事。寇準入朝拜謝說:「若非陛下知遇提拔,臣哪有今日?」皇上便告知是王旦一再舉薦。寇準非常慚愧,自覺德量不及王旦。
王旦居家,未曾發過脾氣,家人要試探他,在肉羹中投入灰塵,王旦只吃飯而已。家人問他何以不吃肉羹,王旦說:「偶爾不想吃肉。」第二次試探乾脆連飯也弄髒,王旦也不責問,只說:「今天不想吃飯,可另弄些稀飯來。」
王旦家中不購置田宅,說:「子孫應當自立,何必田宅?田宅會讓子孫因爭財而做出不義之事。」
臨終時,王旦剃去頭髮,身披緇衣,依照僧例殮葬。(《宋史.王旦傳》、《歷史感應統紀》)
五八、司馬光清廉自守
司馬光,北宋宰相,雖然地位顯赫,卻清廉自守,從不貪奢。許多王公大臣在京城修建深宅大院時,司馬光卻在偏僻的陋巷裡深居簡出。
一年冬天,有客人到司馬光府上拜訪,竟發現司馬光的客廳裡連個火爐都沒有。客人凍得渾身發抖,司馬光忙叫人端來一碗薑湯,客人喝完後才稍微暖和一些。後來,為了解決過冬問題,司馬光想出一個挖地窖的辦法,因為地窖裡冬暖夏涼,所以冬天他就在地窖裡接待客人。因為這件事,京城裡就有了「皇家鑽天,司馬入地」的諺語,意思是說皇帝和王公大臣的宅第越蓋越高,可司馬光的房子是往地下越挖越深。
司馬光的俸祿大部分用於周濟衣食無著的窮苦人。妻子因病亡故時,他連埋葬費也拿不出,只得把三頃薄田典當出去。
有一年,許多州縣發生災荒,莊稼欠收,百姓受饑挨餓,甚至賣兒賣女,而朝廷上下卻仍然歌舞昇平。司馬光當庭力諫,請求皇上罷賜罷宴,拿出錢糧賑濟災民。
司馬光清廉自守,受到眾人的愛戴。六十九歲重任宰相時,前來歡迎的百姓圍得人山人海。他後來被譽為「真宰相」。(《宋史.司馬光傳》)
五九、羅倫仁恕風範
羅倫,明朝江西永豐人,五歲時跟隨母親進入果園,樹上果實成熟掉到地上,大家都爭相撿取,只有羅倫與眾不同,園主賞賜,他才接受。
羅倫從小家境貧困,以打柴放羊為生,但他愛好讀書,每次出門都挾帶書本,一路讀誦不停。後來,他當了秀才,立志聖賢之道。知縣張瑄憐憫他的處境,周濟他粟米,可是他堅辭不受。
父母去世後,羅倫居喪三年,過了喪期才吃鹽和酪。
憲宗成化二年(一四六六年),羅倫赴京會考,行至蘇州,夢見范文正公對他說:「你某年某月某日在某樓中的善行,感動上天,狀元當屬於你了。」羅倫醒來回憶往事,曾在某樓中,有一女子前來勾引,羅倫以嚴正的態度予以拒絕。
再往前行,隨從僕人在一家門前拾到一只金鐲。行走五天路程後,羅倫偶然憂慮路費不夠,僕人才告訴他拾到金鐲,羅倫聽了非常生氣,馬上要返回送還失主。僕人說:「這樣往返,會延誤考期。」
羅倫說:「這只金鐲必定是那家婢女不小心失落的,如果被主人逼問拷打致死,是誰的罪過呢?我寧願不參加考試,也要送還金鐲。」於是二人又風塵僕僕原路返回。果然,金鐲是那家婢女潑棄洗臉水時不小心遺失的,事後被主母懷疑,鞭笞流血,幾次想要尋死。主母又被丈夫懷疑私下送人,痛加責罵,氣忿不平,要上吊自盡。幸而羅倫趕到,送還金鐲,才保全了兩條人命。
殿試策問時,羅倫直斥時弊,名震京都,被選為狀元,官任修撰(狀元專就之職)。
羅倫為人嚴以律己,凡道義所在,必定毅然而為,又淡泊名利,不久就引病歸鄉,不再出仕。回鄉後,羅倫訂立了鄉約,鄉民相率遵守,不敢毀犯。
羅倫平日居家,穿麻布衣服,吃粗劣食物;有人送他衣服,他見路上有貧病之人,便解下來轉送給他;家中一大早來了客人,他的妻子只好向鄰家借粟,直到中午才煮好,羅倫也不在意。
後來,羅倫在金牛山人跡罕至之地築室著書,四方學者聞風而來。(《明史.羅倫傳》、《歷史感應統紀》)
六○、海瑞為官清廉
明朝海瑞是歷史上有名的清官,他打擊豪強,安撫貧弱,因此百姓都很愛戴他。後來有人彈劾海瑞包庇奸民,魚肉鄉紳,皇帝就將他降職。
百姓聽說他要調走,在路上嚎啕大哭,還在家裡畫了他的像懷念他。
有位御史前去看望海瑞,看到他家空空蕩蕩的,除了一張床什麼也沒有,於是嘆息著離開了。 (《明史.海瑞傳》)
居官不愛子民,如衣冠盜。 (《菜根譚》)
二、善有善報
六一、宋景公仁心愛民
春秋時期,宋景公三十七年(西元前四八○年),「熒惑守心」(心,當時是象徵宋國的星宿;熒惑,火星的別名,星相學視為主刀兵的凶星,行止不定。熒惑星休止在心宿,預示宋王有災禍)。宋景公非常憂慮。
太史兼司星官子韋建議說:「臣有辦法把災禍轉移給宰相。」
宋景公說:「宰相好比我的股肱,國家全靠他治理,怎麼可以使他遭受禍患呢?」
子韋說:「可以轉移於民眾。」
宋景公說:「國君應該以仁愛之心安撫百姓,怎可反而讓百姓承受災患呢?」
子韋又說:「可以轉移於年歲收成。」
宋景公說:「年歲收成不好,百姓就會困苦。害百姓以自保,我哪裡還配作國君呢?」
子韋感慨地說:「天高聽卑(天雖至高在上,也聽順謙卑養德的人),國君赤誠仁心溢於言表,一而再,再而三,星相也會受感召而移動。」
不久,熒惑星果然移動了三度。依星相之說,宋景公延壽二十一年。(《史記.宋微子世家》、《呂氏春秋.制樂篇》、《新序.雜事篇》)
六二、趙盾的救命之恩
春秋時,晉國的趙宣子(趙盾)去絳邑,在首陽山打獵,發現桑樹下有一個饑餓的人,知道他已經三天三夜沒吃東西了,就拿出食物給他吃。趙盾問他何以至此。他說他在回家途中斷了糧,既羞於行乞,又不願偷竊,所以餓昏在路旁。趙盾又給了他兩束乾肉。他接受了卻不吃,原來是想拿回去給母親吃。趙盾請他把食物吃完,然後又送他許多食物,讓他拿回去孝敬老人。
兩年後,晉靈公昏庸無道,不滿趙盾攝政,設計暗殺他,埋伏的士兵在門內向趙盾進攻,情況萬分危急。正在這時,忽然有一位士兵挺身倒戈救出趙盾。
趙盾問他為什麼這樣做?他說:「我就是桑樹下那個差點餓死、被你救活的人。」 (《左傳》、《呂氏春秋》)
六三、秦穆公的關懷
秦穆公到外地巡遊,車子壞在路上。有一匹馬突然跑掉了。秦穆公一直追到岐山南面,看見一群人正在宰殺他的馬煮著吃。
秦穆公關切地說:「只吃馬肉而不喝酒,這樣會傷身的,我是擔心你們傷身哪!」說罷一個個為他們勸酒。
一年以後,秦穆公和晉惠公在韓地打仗,晉軍把秦穆公的戰車團團圍住,晉國大夫梁由靡緊緊拉著秦穆公車前的戰馬,情況十分危急。在這千鈞一髮之際,曾經吃過秦穆公馬肉的那些人提槍持戟在秦穆公車下同晉軍浴血奮戰,結果打敗了晉軍,並生擒了晉惠公,凱旋而歸。 (《史記.秦本紀》)
六四、楚莊王的胸襟
楚莊王平定叛亂取得勝利,慶功宴一直進行到晚上,君臣都有些醉意。楚莊王讓愛妾許姬為群臣敬酒。突然間,燈燭被一陣大風吹滅了,黑暗中,有人拉住許姬的衣袖非禮。許姬不從,順手扯下他的帽纓。
許姬當即將此事告訴了莊王,要求立即下令查出沒有帽纓的人。莊王安慰她說:「酒醉失態是難免的,倘若治罪,豈不傷了國人之心嗎?」於是下令:「今天和我一道飲酒的,不絕纓者不算盡歡。」
這樣一來,群臣紛紛揪掉自己的帽纓,沒有辦法再追查誰拉過許姬的衣袖。一會兒,燈重新點亮了,楚莊王繼續和群臣暢飲。
過了幾年,吳國出兵攻楚。楚軍有位將領奮勇當先,五次交鋒都衝在最前面,俘虜了吳國主將。事後,莊王奇怪地問他:「我並沒有特別給你什麼恩賜,你為什麼奮不顧身地為我作戰?」
那人回答:「我就是當年宴會上被揪掉帽纓的人,我因醉酒失禮,應當處死,大王卻沒有處分我。早就想拚死報答大王,但一直沒有機會。」(《韓詩外傳》卷七)
六五、晏嬰的車夫
齊國相國晏嬰的品德和才能被各國諸侯稱讚和傳頌。
晏嬰的車夫覺得自己能為一位這麼有名望的人趕車,也挺了不起的。每當晏嬰外出時,這個車夫總是昂首挺胸、得意洋洋地大聲吆喝。
有一次,車夫又為晏嬰趕車。晏嬰默默地坐在車上,思考著問題。車夫卻是一副目中無人、不可一世的模樣。當馬車從他家門口經過的時候,他更是得意地高昂著腦袋。
他的妻子從門縫裡朝外張望,看見丈夫正得意非凡地鞭打著駕車的馬。
車夫回家後,看見妻子已經整理好一包衣服,準備回娘家去。車夫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事,驚慌地對妻子說:「有話好好說嘛,為什麼要回娘家去呢?」
他的妻子說:「晏嬰身高不到六尺,卻是個名揚天下的相國,可他還是那麼謙虛,一點兒也沒有居高臨下的態度。而你呢,一個堂堂的八尺大漢,只不過是個車夫,卻自以為了不起,我都為你害羞呢!」
車夫聽了妻子的話,難為情地低下了頭,請求妻子原諒,決心從此改過。第二天,車夫真的好像換了一個人一樣,趕車時的態度變得又謙虛又恭敬。
晏嬰認為車夫是個可造之才,不久推薦他當了齊國大夫。(《史記.管晏列傳》)
六六、蘇秦自勵
蘇秦年輕的時候窮困潦倒,後來成功說服六國締約,合力抗秦,並擔任六國國相,各路諸侯都以王侯之禮相待。蘇秦頗有感慨:「正是因為貧困,才促使他努力奮鬥。」於是,他慶幸地說:「假如當初我有洛陽城外的兩頃良田,便會安心過著豐衣足食的日子,那麼,我又怎麼會有今天呢?」(《史記.蘇秦列傳》)
六七、侯嬴與信陵君
戰國時期,魏國有個隱士,名叫侯嬴。他生活貧困,七十多歲了,還在大樑城東門做守門小吏。
當時,魏國公子信陵君招賢納士,家中門客多達三千。他聽說侯嬴為人賢能,很有計謀,就派人前去問候,並贈送厚禮。侯嬴不肯接受,說:「幾十年來,我一直保持著高潔的品德,總不能因為貧窮的緣故,就接受公子的禮物。」
信陵君決定親自上門邀請。為此,他特地大擺酒席,宴請賓客。等客人全部到齊坐定後,他帶著隨從的車馬,空出車上左邊的座位,前往東門邀請侯嬴。
侯嬴想觀察一下信陵君對自己的態度,就穿著舊衣舊帽,登上車子,也不謙讓,大大咧咧地坐在左邊的空位上。只見信陵君拉著駕車的韁繩,態度更加謙恭了。
侯嬴上車以後,又告訴信陵君:「我有個朋友在街上肉店裡,想煩勞你的車子讓我去拜訪他一下。」
於是,信陵君又駕著車子上街,到了肉店門前。侯嬴下車去見他的朋友朱亥,故意跟朱亥講了很久,同時斜眼偷看信陵君的表情。只見信陵君臉色溫和,沒有絲毫不耐煩的樣子。
這時,信陵君府中文武大臣坐滿一堂,都在等候信陵君回府主持宴會。街上的人都在圍觀信陵君為侯嬴拉著韁繩駕車。信陵君的隨從都惱火起來,沒有一個不在暗暗地痛罵侯嬴。
侯嬴看到信陵君的態度始終非常恭敬,這才告別朱亥,登車上路。
信陵君回府後,請侯嬴坐在首席,向賓客們介紹侯嬴,並讚揚他的賢德。
賓客們見首席上坐的竟是一個看守城門的窮老頭兒,都大吃一驚。
酒喝得正高興的時候,信陵君站起身來,向侯嬴敬酒祝壽。侯嬴乘機對信陵君說:「今天我對公子為難得也夠了!我只是一個守門的下等人,公子卻親自駕車來接我;本來我不該在路上再去拜訪別人,公子竟特地陪我去訪客。而我也想利用這個機會成就公子禮賢下士的名聲,所以故意讓公子的車馬在街上停了很長時間。我和客人談話時,觀察公子的態度,公子卻更加恭敬了。這樣,街上的人都會把我當作小人,而以為公子是一個品德高尚的賢人。」
直到這時,大家方才明白侯嬴這些做法的用意。這次宴會以後,侯贏成了信陵君府上的貴客。(《史記.魏公子列傳》)
六八、韓信一飯千金
韓信少年喪父,家境貧困,在淮陰城過著遊蕩的生活。有個亭長與他有過來往,他便常常到這個亭長家裡求食。亭長的妻子很不高興他來吃白飯,有一次,故意提前燒了飯吃。韓信去了好長時間不見亭長家吃飯,知道遭人厭嫌,憤然離去。
為了維持生計,韓信常常獨自到淮陰城下的河邊釣魚,釣不到就只好挨餓,日子過得非常艱難。
有幾個老婆婆經常在河邊漂洗絲棉。日子久了,其中有個老婆婆看出韓信落魄悲慘,產生同情之心。一次,她把自己的午飯分一半給韓信吃。韓信饑不擇食,狼吞虎嚥地吃了下去。一連幾十天都是如此。
韓信很感激老婆婆,表示以後要重重報答。
老婆婆說:「我見你相貌堂堂,好像一個王孫公子,不忍你挨餓,才給你飯吃,哪裡是圖你報答!」
後來韓信得到劉邦的重用,被拜為大將。一次,韓信來到楚地下邳,想起當年老婆婆的恩惠,便派人把她從淮陰請來,當面向她致謝,並贈給她一千金作為報答。接著又派人把那個亭長找來,只賞給他一百個小錢,並說:「你是個小人,沒將好事做到底。」(《史記.淮陰侯列傳》)
六九、召平報恩
召平是秦朝的東陵侯。秦朝滅亡後,他成為一個普通百姓,隱居在長安城東的一個村子裡,種瓜為生。由於他學識淵博,懂得農藝,因此種出來的瓜個大味甜。人們知道他做過東陵侯,便把他的瓜稱作東陵瓜。
劉邦聽說召平是個人才,多次派人請他出來做官,但召平不肯,劉邦因此十分惱火,想懲治召平。蕭何知道後,勸劉邦說:「人各有志,陛下就不要勉強他了。如果以此懲治召平,那些在秦朝做過官的人就會紛紛逃離,人心就會不安定了。」
劉邦聽了蕭何的話,才放棄懲治召平的念頭。
召平知道自己之所以能太太平平種瓜,是蕭何幫了他的忙,便打算伺機報答。一次,他聽說韓信被殺以後,劉邦拜蕭何為相國,增封五千戶食邑和五百名衛兵,便來到相府對蕭何說:「恩人,你要大禍臨頭了!」
「什麼事會這麼嚴重?」蕭何問。
召平說:「皇上在戰場上風餐露宿、出生入死,你只是留守京城,毫無風險。然而韓信剛死,皇上卻賜你重賞,還派大隊人馬保護你,這不是寵你,而是懷疑防備你呀!」
蕭何聽了,覺得召平講得有理,問:「那我該怎麼辦呢?」
「你應該立即辭謝封賞,把所有家財貢獻出來,資助皇上的軍隊,那皇上一定會很高興。」
蕭何對召平表示謝意,並按照他的話做了。果然,劉邦十分高興,對蕭何的懷疑也減少了。(《史記.蕭相國世家》)
七十、袁安臥雪
袁安,東漢汝陽(河南商水)人,為人持重謹嚴,漢明帝時,歷任楚郡太守、河南尹、太僕、司空、司徒等職,是東漢名臣。
袁安年輕時家境十分貧寒。一年冬天,汝陽連下三天大雪,地面積雪丈餘。
一位朝廷派來的洛陽令騎馬到街頭視察災情,見家中斷糧的窮人不得不外出乞食,心中十分憂慮。
洛陽令來到一處簡陋的平房前,只見門窗緊閉,門前積雪很深,卻沒人出來打掃,打聽鄰人,才知道這是書生袁安的家。
洛陽令命人除雪入內,見袁安僵臥在床,臉上沒有一點血色。縣令問他為何不出門求食。袁安回答:「天下大雪,人人饑餓,我不願意再去打擾別人。」
洛陽令很受感動,也很賞識他,回京舉薦他為孝廉。
袁安擔任楚郡太守時,楚王英謀反,被牽連者多達數千。顯宗大怒,而官吏追查更緊,很多人不堪重刑,含冤認罪,被判死刑者甚多。
袁安到任後,先往獄中調查,理出很多沒有罪證的案例,條條列出,準備上奏。屬下紛紛叩頭勸阻,恐有為叛黨開脫之嫌而被治罪。袁安說:「這樣處理如有不合律法之處,我自己承擔,與你們無關。」於是一一上奏。皇帝感悟,當下准奏,由此平反昭雪者有四百多家。
袁安的子孫世代昌隆,其子袁京、袁敞都官至司空。袁京的兒子袁湯官居太尉。袁湯的兒子袁逢位居司空,另一個兒子袁隗則位居太傅。
這實在是袁安累積陰德所感。(《後漢書.袁安傳》、《歷史感應統紀》)
七一、養龜軍卒放生現報
晉代豫州刺史毛寶鎮守邾城(湖北黃崗)時,敵將石季龍率兵數萬前來圍攻,毛寶大敗,率士卒六千人突圍,紛紛投江,多被溺死,毛寶也未能倖免,唯獨一名軍卒安全生還。
原來毛寶當年在武昌的時候,手下這名軍卒偶於市場買到一隻四五寸大的白龜,悉心照護,養大後放生。
邾城戰敗時,養龜軍卒披甲持刀投入江中,覺得好像落到一塊石頭上,原來水中有東西馱著他前行。到達對岸仔細一看,馱他的竟是從前放生的那隻大白龜。(《晉書.毛寶傳》、《歷史感應統紀》)
七二、王祥孝德感召
王祥,晉朝臨沂(山東臨沂)人,天性淳孝。母親早年去世,繼母朱氏心懷偏私,憎惡王祥,常在父親面前誣陷他。王祥由此失愛於父,被罰每天清掃牛棚,但他毫無怨色,態度更加恭謹。
一年冬天,繼母生病,想吃鯉魚。適逢天寒地凍,河面結冰,王祥不顧嚴寒,解下衣服,臥冰求鯉。
蒼天不負有心人,冰塊突然裂開,跳出一雙鯉魚,一片孝心,如願以償。
後來父親病故,其時天下大亂,王祥帶領繼母和弟弟王覽避居廬江,隱居三十年。州郡徵召為官,王祥以親老弟幼為由,辭不應命。直到繼母去世,才應徐州刺史呂虔所召,擔任刺史佐吏,後升遷為太保,加封睢陵公,享年八十五歲,膝下五子,滿門吉慶。(《晉書.王祥傳》、《歷史感應統紀》)
七三、高允正直善報
高允,後魏人,學問淵博,中年時在家教授學生,受業弟子千餘人。後被北魏太武帝徵召,專掌撰述國史,又奉詔教授太子(後來的恭宗)。
崔浩因國史事件被關押時,太子對高允說:「我帶你去見皇上,你依照我的話行事就是了。」
朝見世祖(魏太武帝)時,太子說:「高允為人小心謹慎,雖然與崔浩同事,然而身份卑賤,一切受崔浩宰制,請聖上赦免其罪。」
世祖問高允:「國書是否都出於崔浩之手?」
高允回答:「太祖傳記是前著作郎鄧淵所著,先帝傳記及現今傳記,臣與崔浩共同著作。至於註疏,臣所著多於崔浩。」
世祖大怒,說:「既然多於崔浩,那有何生路?」
太子驚懼,急忙替高允辯護:「高允被聖上天威震懾,一時迷亂,語無倫次,臣曾詳細問過,確是崔浩所作。」
世祖問高允說:「太子的話當真?」
高允回答:「臣罪該滅族,今已自分當死,不敢妄語。殿下因為臣侍講於左右多年,哀憐於臣,所以特為臣乞求生路,實在未曾問過臣,臣也未曾說過此話,臣以實回答,不敢迷亂。」
世祖對太子說:「實在正直啊!這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真誠盡忠,臨死不移,真是一位難得的忠貞臣子,應該格外赦免。」於是赦免了高允。
世祖因國史之事非常震怒,即命高允草擬詔書,自崔浩以下,一切與國史有關的官僚,列出一百二十八人,皆誅殺五族。
高允認為施刑太重,不忍擬詔。世祖一再催促,高允冒死進諫:「崔浩所犯,假若還有其他罪狀,那不是臣所敢了知,若只觸犯國史事件,不應如此誅連慘重。」
一聽這話,世祖大怒,命武士將高允拘捕起來。
太子急忙為高允拜請。世祖終為所動,說:「假若不是此人提醒,當有幾千人喪命啊!」於是詔令滅崔浩五族,其餘改判自身死罪。
著作郎宗欽臨刑時感嘆說:「高允的仁恕之心,真是接近聖人境界啊!」
高允經此大節,更被器重,晉封為咸陽公,又任散騎常侍,歷事五位皇帝,出入三省,五十餘年,未嘗犯有過失,被朝廷內外所稱道。
高允雖地位顯赫,但生活簡樸,如同貧寒之士,只有幾間草屋,室內布被敝衣,廚房只有些鹽菜而已。
高宗感嘆說:「古人的清貧,豈有比這更甚的嗎?」
高允平生篤信佛法,常設齋供僧,講經說法,好生惡殺,曾對人說:「假若陽報不差,我的世壽應享百歲。」
後果然於九十八歲高齡善終。(《魏書.高允傳》)
七四、唐初四傑
裴行儉,唐朝聞喜(山西)人,年少時擅長書法,尤以草隸聞稱於世,及至長大,練習戰陣,通達兵法,官至禮部尚書,兼檢校右衛大將軍。
裴行儉很有知人的眼力。當時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四人都以文才著稱,李敬玄對他們特別器重,曾引薦他們與裴行儉相見。
事後,裴行儉私下告知李敬玄:「讀書人前程能否遠大,當先重視器量與才識,其次才論及文學藝術。王勃、盧照鄰、駱賓王三人雖有才華,但是性情浮躁,而且炫耀才能於外,到底器量不足,怎能安享福祿呢?只恐這三人不能善終。惟有楊炯較為沉靜,可得縣令長之職。」
後來王勃渡海落水,因受驚悸致死。盧照鄰遭遇惡疾纏身,痛不欲生,自投穎水而死。駱賓王為徐敬業府僚,徐敬業舉兵討伐武后兵敗,駱賓王被誅。只有楊炯以盈川令善終。裴行儉所說一一應驗。(《舊唐書.裴行儉傳》、《資治通鑒》、《歷史感應統紀》)
七五、錢徽清廉善報
錢徽,唐朝吳興(浙江嘉興)人,進士及第,官任禮部侍郎,掌管科舉會試事宜。
當時宰相段文昌和學士李紳都寫信推薦自己所親善的應考士子,請託錢徽幫忙。錢徽秉持公道,以才錄取。二人的請託未能如願。段文昌記恨在心,上奏說錢徽營私舞弊,於是錢徽被貶為江州刺史。有人勸錢徽說:「何不拿出段文昌所寫的書信洗雪冤情呢?」
錢徽回答說:「我自己問心無愧,有什麼必要辯白求證呢?」隨即命令子弟將書信燒掉。
州內備有上百萬的輔助農業資金,歷屆刺史都充作宴客之用。錢徽到任後告訴大家:「這筆錢本來準備用於農耕,怎可挪用?」於是下令將這筆錢資助貧苦農民租田耕種。
唐文宗聞知錢徽的賢明德政,任用他為吏部尚書。
錢徽七十五歲善終,子孫都很顯貴。 (《舊唐書.錢徽傳》、《歷史感應統紀》)
七六、薛包孝親
薛包,後漢人,為人敦厚,事親至孝。不幸母親早逝,父親再娶後母,後母不願與薛包同住,要他遷出,薛包傷心痛哭,不忍離去,以至遭父母杖打。不得已,只好順從父母心意,在屋外搭茅棚獨居,每天早晨照常入內灑掃。父親憤怒未消,又驅逐他,於是薛包就到裡門另搭茅棚居住,每天早晨照常回家請安,倍加謹慎,委婉侍奉,從不間斷。
過了一年多,父母終於回心轉意,讓他回屋,全家共享天倫之樂。
父母去世以後,薛包的弟弟要求分家,薛包勸止不了,便將家產平分,年老的奴婢都歸自己,說:「年老奴婢和我共事多年,你不會使喚。」荒蕪的田園都分給自己,說:「這是我少年時代經營的,心中繫念。」破舊的傢俱都分給自己,說:「這些我平時用慣了。」
兄弟分居以後,弟弟不善經營,數次將財產耗盡,薛包數次救濟他。
因為高尚的德行,薛包被舉薦為侍中,直到後來因病不起,皇上才下詔賜准還鄉。 (《後漢書.劉平傳》、《歷史感應統紀》)
七七、劉安世人敬天佑
劉安世,宋朝山西人,早年從學於司馬光。司馬光教誡他要以「誠」字立身處世;要做到「誠」,當從不妄語開始。
劉安世受教,勤學不倦,後來中第,累升諫議大夫,態度嚴正,剛直忠誠,不畏強權,據理力爭,一時深受朝廷上下敬懼,人稱「殿上虎」。
劉安世曾屢次參奏章惇,章惇因而懷恨在心。不久,章惇大權在握,欲置劉安世於死地,將他放逐到偏遠的梅州。章惇命使者逼劉安世自殺,但使者不忍下手。章惇又令一個土豪擔任轉運判官,命他刺殺劉安世。這位判官快馬疾馳,將至梅州。梅州太守得知消息,派人告知劉安世,要他設法防備。劉安世卻談笑自如,不憂不懼。判官行至離梅州三十里的時候,突然吐血而死。劉安世因此免除了一場災難。
章惇報復心切,又捏造事實誣告劉安世,不料奏疏未發而罪跡敗露。皇上想到劉安世的諫正之言,將他詔回朝廷任職,後升任平章國事,八十歲善終。(《宋史.劉安世傳》、《紀事本末》)
忠良人敬天佑,奸臣人怨天怒。 (《歷史感應統紀》)
七八、彭思永的雅量
彭思永,廬陵(江西吉安)人,宋朝名臣,為人正直忠厚。
年幼的時候,有一天早晨,他要去上學,在門外撿到一隻金釧,他就默默地坐在那裡,等候失主來認領。不一會兒,失主果然回來尋找。彭思永經過審察,確定是他遺失的,便將金釧還給了他。那人非常感激,取出錢來答謝。彭思永卻笑著說:「如果我稀罕錢的話,早就把金釧藏起來了,何必等你回來尋找呢?」
後來彭思永參加科考,初次出門遠行,身上帶了幾隻手鐲做路費。考生們取出他的手鐲賞玩,有一個考生趁大家不注意,偷偷拿了一隻藏入衣袖。大家發現少了一隻,建議逐一搜查。彭思永卻若無其事地說:「我的手鐲總共只有這幾隻,並沒少啊!」
考生們要離開時,彼此舉手作揖,不料手鐲從那人的袖子裡掉落下來,大家這才歎服彭思永的雅量。
宋仁宗天聖年間(一○二三—一○三二),彭思永考中進士,官至戶部侍郎。(《宋史.彭思永傳》、《歷史感應統紀》)
七九、顧忻的孝德
顧忻,宋朝人,十歲時父親不幸去世,從此母子兩人相依為命。母親體弱多病,顧忻憂心忡忡,十年不吃葷辛。
顧忻成家後,仍然每天早晨雞剛報曉便帶領妻子來到母親房間,問母親有什麼需求,如此五十年,不曾離母親左右。
母親年老了,眼睛忽然看不見東西,顧忻非常憂傷,日夜號泣,對天祈求,又刺血書寫佛經數卷,祈求佛菩薩加被,使母親重見光明。
不久,母親的眼睛果然復明,能在燭光下縫衣服。(《宋史.孝義傳》、《歷史感應統紀》)
八十、楊翥扶危濟貧
楊翥,明朝江蘇吳縣人,少年孤貧,跟隨兄長到武昌當兵,其後在一家學館當老師。他的朋友楊士奇窮困潦倒,四處寄居。楊翥憐憫他的處境,常用教書所得薪水接濟他。
後來楊士奇入翰林院,又晉升少師,輔佐朝政,顯貴一時。
楊士奇不忘舊恩,推薦楊翥入朝為官,累升禮部尚書。
楊翥晚年告老還鄉,安享八十五歲高壽。(《明史.陳濟傳》、《歷史感應統紀》)
八一、馬俊仁恕貽澤
馬俊,明朝賢臣馬森的父親,懷安人,四十多歲才生第一個兒子,夫婦倆視如掌上明珠。
當這個孩子長到四歲的時候,婢女抱他出去遊玩,不小心失手將他從高處跌落下來,傷到左額,不幸身亡。馬俊趕快叫婢女逃走,自己抱著兒子趕回家,對妻子說:「是我不小心傷了兒子的性命。」妻子心如刀絞,好幾次將馬俊撞倒在地。
婢女滿懷愧疚跑回家中,向父母敘述原由,父母感動涕泣,日夜焚香對天禱告,願上天保佑恩公早生貴子。
第二年,馬家果然生了馬森,左額還留著傷痕。
馬森自幼聰敏好學,天性賢孝,嘉靖年間(一五二二—一五六六)中舉進士,任太平知府。
曾有兄弟二人前來訴訟,馬森拿出鏡子讓他們照,開導說:「你們倆看看自己,年紀已經一大把了,相處的日子還能有多少?怎麼忍心傷害兄弟天性呢?」兩人感泣,謝罪而去。
馬森擔任大理寺卿時,屢次平反冤案,隆慶初年(一五六七),升為戶部尚書,曾勸諫皇上力行節儉。後因母親年邁,乞求辭官歸鄉。鄉人為他建立報功祠。去世後,皇上特賜諡號「恭敏」。 (《歷史感應統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