狀元
[編輯]
狀元 | ||||||||
---|---|---|---|---|---|---|---|---|
中文名稱 | ||||||||
| ||||||||
越南文名稱 (?) | ||||||||
|
簡介[編輯]狀元這名稱跟榜眼、探花一樣,其實都是社會上習慣使用的稱呼。在公家正式發佈的「金榜」之上,只會稱狀元為「一甲第一名」。榜眼則「一甲第二名」,探花是「一甲第三名」。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狀元為唐朝武德五年(622年)的狀元孫伏伽。最後一個狀元為清朝光緒三十年(1904年)狀元劉春霖,1300年來共計狀元504人(若包括遼朝18人、金朝15人、大西國(張獻忠)1人、太平天國14人,共計552人)。中國現存最早的狀元卷《明朝趙秉忠殿試狀元卷》。中國史上很多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很多都是進士出身,卻多半不是狀元。在理論上,狀元應是在殿試中考對策表現最出色的,但很多時候並非如此。宋代以後,定殿試名次的權力在皇帝手上。但定出誰是狀元,卻不一定全以考生作答的內容作準則。歷史上經常有因為考生的外貌、本名、籍貫等等因素改變金榜的排名。清朝皇帝更習慣以試卷的書法優劣定出高下,對策的內容反而成為了其次。(參看以名取人)受到傳奇與小說的影響,民間通常認為只要考上了狀元,就會迎娶公主成為駙馬,實際上,既是狀元又是駙馬的只有一人,就是唐朝會昌二年的狀元鄭顥。如今,中國大陸會稱在高等學校招考中,在所在的省份取得文科或理科第一的學生為高考狀元。香港亦有稱中學會考九科優等或十科優等者為「九優狀元」或「十優狀元」。在台灣也會稱公務員高等考試、普通考試或是大學指定科目考試、學科能力測驗、四技二專統一入學測驗、國中基測等測驗之榜首為狀元。現今媒體,亦將職業運動聯盟選手選秀會第一輪第一順位被挑中的球員稱之為「選秀狀元」,如中華職棒新人選秀狀元。中國歷代狀元、普通進士統計表[編輯]主條目:中國狀元列表
朝代 | 開科次數 | 狀元、普通進士人數 | 備註 |
---|---|---|---|
隋朝 | 7 (普通進士) | 隋代國祚短暫,推行科舉考試取得進士資格之制度,此為可稽文字資料的隋朝進士 | |
唐朝 | 263 | 148 | 唐開科次數一說270 |
五代十國 | 47 | 24 | |
宋朝 | 118 | 118 | 據朱希召的《宋歷科狀元錄》 |
遼朝 | 57 | 56 | |
西夏 | 不詳 | 1 | |
金朝 | 41 | 39 | |
元朝 | 16 | 32 | 按漢人(南人)、蒙古色目人分列左、右榜,固每科放2名狀元 |
明朝 | 90 | 90 | 不含崇禎十五年壬午科恩賜史惇榜 |
大西國 | 1 | 1 | |
清朝 | 112 | 114 | |
太平天國 | 不詳 | 15 | |
合計 | 745 | 638 |
- 清咸豐六年,翁同龢與孫毓汶兩人最有希望作狀元。傳說兩家本來友好,孫毓汶父孫瑞珍在殿試前一晚宴請翁同龢,之後留翁住宿一宵。翁睡覺時門外竟然炮竹大作,持續至天亮。翌日殿試,翁同龢全靠人參提神,最後仍然取得狀元,孫毓汶只得第二名榜眼。
-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甲辰恩科殿試(科舉系統最後一次考試),原定第一名是廣東人朱汝珍。傳說慈禧因為廣東人特愛造反(太平天國洪秀全、戊戌政變康有為及梁啟超、革命黨人孫中山皆廣東人),加上慈禧對與珍妃相同的「珍」字不悅,而當時又適逢旱災,「春霖」、「肅寧」都有好意頭,於是改以直隸肅寧人劉春霖為狀元,朱汝珍只得榜眼。另說一度欲取後來曾任中華民國行政院院長的譚延闓為狀元,但因與戊戌政變中斬首的戊戌六君子的譚復生同為譚姓,為太后所忌,故而捨之。
- 探花(殿試第三名)
- 傳臚(殿試二甲第一名)
- ^ 孫伏伽是明人徐應秋《玉芝堂談薈》、清人徐松《登科記考》等書記載的唐代高祖武德年間的進士科狀元,也是現今絕大多數科舉、狀元類書籍記載為唐代的第一位狀元。因為始創科舉制度的隋代沒有留下狀元的資料,故而孫伏伽也就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科舉狀元……顏康成,徐松《登科記考》卷二十七《附考·進士科》載於科份不詳的進士名單中,然山東地方志資料中,顏康成被明確記載為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進士科狀元,如果地方志資料得到確認,顏康成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一位有確切記載的唐代狀元。雍正《山東通志》卷一五《選舉一》記載:「顏康成:曲阜人,狀元,學士。」見《唐前期進士科狀元考辨》許友根,鹽城師範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4卷第3期2004年8月。
- ^ 宣宗囑念萬壽公主,蓋武皇世有保護之功也。駙馬鄭尚書(顥)弟顗嘗有疾,上使訊之。使回,上問公主視疾否,曰:「無。「「何在?「曰:「在慈恩寺看戲場。「上大怒,且歎曰:「我怪士大夫不欲與我為親,良有以也。「命召公主至。公主走輦至,則立於階下,不視久之。主大懼,涕泣辭謝。上責曰:「豈有小郎病乃親看他處乎?」立遣歸宅。(《幽閒鼓吹》)
- ^ 唐群:《歷史上的狀元進士之家》,中學歷史教學參考,1997,(0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