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10日 星期二

擂茶的起緣

客家擂茶簡介

擂茶的起緣
擂茶為客家人招待貴賓的一種茶點,擂既研磨之意,以陶製擂碗將茶葉.芝麻.花生.等多種原料研磨成粉,加入冷熱開水沖泡調勻後飲用.擂茶能充飢解渴,也能當保健飲料飲用.
擂茶別名[三生湯],據古書記載.相傳三國時代的張飛帶領官兵進攻武陵時,官兵將士都感染瘟疫無力作戰,當時有位草藥醫師前輩,有感於蜀君紀律嚴明,便奉 獻祖傳的除疫秘方,以生茶生薑生米共同磨成糊漿後煮熟而飲用,結果是湯到病除,擂茶之名便由此相傳下來.目前在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客家人及移民, 以及湖南廣東福建等地區的民眾皆有飲擂茶的習慣.在台灣地區則以新竹.桃園.台北.花蓮.美濃....等地區的客家庄仍然保留這種美味文化.客家人的擂 茶,茶味純,香氣濃,不僅能生津止渴,清涼解暑,而且還有健脾養胃,滋補長壽之功能.一般推測,擂茶之所以成為客家飲食,可能是因為擂茶的主原料『米仔』 和茶葉等材料輕巧容攜易帶、且食用方便,不易長米蟲,為客家人逃難中發展出的特殊飲食。
擂茶的工具
一、擂缽:以陶土拉胚製成。
二、擂捧:以芭樂、油茶樹幹為主要取材,選大小適中,長約 40 cm 鋸切後陰乾,再去皮即可使用
   
擂茶的材料
(一) 傳統式材料:綠茶 (生)、芝麻 (生)、花生 (炒熟)
(二) 改良式材料:綠茶 (生)、芝麻 (生)、花生 (生、熟皆可,亦可不用)、松子仁 (生)、葵花子仁 (生)、南瓜子仁 (生) 以上材料比率:茶葉3、芝麻3、其餘材料1
(三) 主原料米仔:米經過浸、蒸、曬、炒過程,變成易貯存、可速食的米仔。
    
擂茶的製作
(一) 傳統作法:將傳統材料放入特製的擂缽中,用擂棍慢慢擂成末,中間過程並不斷加開水,使材料娭成漿狀,極為費工費時,有食用擂茶的家庭,連小孩都加入擂茶行列。
(二) 現代作法:1. 茶葉、芝麻以乾果機打碎備用。
2. 其餘材料可混合打碎,最後再加入松子仁一起打碎用。
3. 以上材料放進擂缽加入適當開水,用擂擂勻,並加入香菜或九層塔及適量的鹽。
4. 沖入沸開水即可與米仔共同食用。
擂茶的吃法
(一) 茶點用:可配合米仔、米粿、糕餅一起食用,別有風味。
(二) 正餐用:傳統是加『米仔』共食,用米飯亦可。當正餐時可炒一些萵苣、椰菜等綠色蔬菜,豆乾、花生、蘿蔔乾、四季豆至蝦仁等都可當配菜。
擂茶養生功效
客家擂茶由來以已久,據指導老師葉老師的母親口述,( 葉彭效女士,民國三十七年自廣東陸豐縣來台 ) ,在大陸客家地區,擂茶是極為普遍的傳統飲食,每天早午約十點、三點,客家人都會吃一次擂茶,尤其老人家最嗜此物,而一般家庭若有客人來訪而沒有請吃擂茶的,會被恥笑待客不週。而過去許多客家民來台都帶著擂缽、擂棍,可見從前吃擂茶風氣之盛。
  吃擂茶成習的老人大多很長壽,活到八、九十歲以上,這是因為他們將綠茶研成末,富含維他命 C,又將花生、芝麻等高營養單位的乾果研末並食,容易吸收,就現代觀點而言是相當健康、有機的飲食。 北埔農會推廣擂茶,用意在推廣多食用綠茶、米食及客家傳統飲(資料來源:樸鈺典藏客家)食。
              
擂茶為客家人特有的飲食文化,客家人的稱呼由來源自於久遠的年代(唐朝式微),先人從中原(山西、陝西)南遷途中暫 居河南,當地人問道:客人哪裡來?客人為何人?欲往何處去?先人回答:我從中原來,欲往南方去,問我為何人?今為暫留客居人家,姑且稱我為客家人罷!(在 外做客之人家)。

為什麼客家人習慣吃擂茶?原因為過去客家人因為戰亂、遷徙、在外做客,物資缺乏,友人來訪欲盛情招待,無奈家中只有少許穀糧,深恐招待不周,因此將穀糧炒 熟與少許茶葉置於擂缽中慢慢細磨,回想北方家中常食用的麵茶,磨細之後用熱水沖泡,頓時香味四溢,原本少許糧食經過巧思改造為可充飢且解渴的擂茶。因擂茶 裡有五穀雜糧與茶葉共食,故稱「喫茶」、「食茶」。
擂茶文化在台灣大約是於民國37年戰後從廣東省河婆縣一帶移民來的客家人,將擂缽與擂棍跟隨逃難的腳步來到本島,目前大約分布於桃、竹、苗、花東一帶。璞 鈺將先人克勤克儉的精神及善巧方便的巧思,將傳統的擂茶文化帶入養生健康的領域。並且嚴選食材、經科學比配,製作人體吸收最大效益的養生擂茶。

記得第一次品嘗擂茶大約是民國86年間,一位師姐遠嫁香港後,舉家遷返新竹縣竹東鎮,家中安置佛堂並請法師助緣,自己因此承佛祖因緣結識一位鶴髮童顏的長者(師姐的婆婆)。
見她瘦小卻又靈活的身軀,虔誠禮佛跪拜,看不出已高齡80有餘!午供完畢好戲才上場,師姐特地為來助緣的佛弟子準備了一桌豐盛的擂茶大餐,洋洋灑灑15碗 的菜餚,(據說是招待貴賓才有這麼多碗),有炒豆干丁、蘿蔔乾、長豆丁、芹菜、香菜、紫蘇、九層塔....等。師姐熱情將小碗公盛了半碗的白飯,再將菜餚 置於白飯上、灑上花生片,又將一旁準備好了擂缽加入少許的茶葉磨碎沖入熱水,成為茶湯;之後在將茶湯沖入飯菜中拌食......天哪!這是我這輩最難忘懷 的佳餚!
原來客家人正餐吃的擂茶是鹹味的!聽師姐敘述,只有在早上10點或下午3點吃點心(因客家人辛勤早起耕種)才會用甜食的方式食用。師姐又說:「婆婆三餐都 要擂茶拌飯才吃得下」,難怪老人家80幾歲了還這麼健朗!無外乎客家人有句諺語:「一日擂茶三碗可保終日不疲倦;一天三碗擂茶可保活到九十八。」。

 客家擂茶的由來:
『擂茶』又名為『三生湯』,相傳於三國時張飛帶兵進攻武陵之際,將士均得到瘟疫,無力前進,當時有一位老草醫有感於蜀軍紀律嚴明,便獻上祖傳的除瘟秘方,以生茶、生薑
、生米共同磨成了糊狀,烹煮後食用,結果湯到病除,擂茶便因此而流傳開來。

客家擂茶史:
史料記載,在宋朝時即有『擂茶』。在客家人日常生活中,『擂茶』即是其主食之一,也是待客的佳餚,在客家人豐富多彩的飲食文化之中,『擂茶』是最具代表性 的一種客家文化。現今『擂茶』分怖於臺灣的新竹,桃園,台北,花蓮,台中縣東勢,高雄美濃 ...等地的客家莊。尤其以新竹縣,湖口、竹東、北埔等地。客家人的『擂茶』,茶味純,香氣濃
,不僅能生津止渴,清涼解暑,滋補長壽之功能。

 

【茶的故事(二) 擂茶是這樣雷來的】

神農氏為了民眾的健康,因此嚐百草試藥性,中毒就以茶來解毒。這段話說明了,茶一開始並不是拿來當飲料喝的,而是當做藥品使用的。有研究者認為,茶的藥用時期,大約在戰國時期之前,秦代以後慢慢知道如何飲用。但其實在漢代以前,如果談到喝茶,那意義就差不多等於是吃藥。

「擂茶」據說是在東漢時期開始流傳。東漢伏波將軍馬援,是幫東漢光武帝打天下的名將之一。馬援像貌俊美,他說「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這些現在人耳熟能詳的話語,都是馬援的名言,

馬援有一次大兵駐紮在一個叫「烏頭村」的地方,突然遇到了瘟疫。不少士兵感染瘟疫相當痛苦,當地人獻上一種叫做「三生湯」的茶飲,這三生湯是用生茶、生薑與生米磨成粉後,沖上開水調成糊狀,馬援的士兵們吃了「三生茶」後,身體竟然逐漸恢復健康。「三生茶」因為要放在缽裡擂成粉末,所以又稱為「擂茶」。

不過關於「擂茶」的來源,還有一說是三國時代的張飛,因為駐紮的地區感染瘟疫,後來遇到一個農戶,以生茶生米生薑磨成茶粉沖泡,士兵飲用後好轉。這個說法與馬援大同小異,推論「擂茶」是民間早已使用的飲茶方式,逐漸擺脫茶的藥用時期,成為生活飲品,但仍具有藥用的性質。這時期的飲茶,則是將茶葉磨成粉,還未進入沖泡期。

客家族群繼承了「擂茶」的方式,讓「擂茶」這個古老的飲茶方法至今仍保留下來。除了「三生」外還加上了黑芝麻、白芝麻、南瓜子,甚至是油條,粢粑等,讓這碗「擂茶」更加豐富營養。

擂茶網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