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薯
。
番薯
| ||||||||||||||
保護狀況 | ||||||||||||||
無危(IUCN 3.1) | ||||||||||||||
科學分類 | ||||||||||||||
| ||||||||||||||
二名法 | ||||||||||||||
Ipomoea batatas (L.) Lam. |
番薯(學名:Ipomoea batatas),又名甘薯、紅薯、蕃薯、山芋、番芋、地瓜、紅苕、線苕、白薯、金薯、甜薯、朱薯、枕薯、番葛等,是常見的多年生雙子葉植物,草本,其蔓細長,莖匍匐地面。也指其塊根。塊根無氧呼吸產生乳酸,皮色發白或發紅,肉大多為黃白色,但也有紫色,除供食用外,還可以製糖和釀酒、製酒精。
歷史[編輯]
種植方法[編輯]
明朝[編輯]
今時臺灣[編輯]
番薯在臺灣全年可生長,但以每年3月至11月之間因氣候得宜而生長迅速,惟冬季遇上低溫寒流時番薯藤及番薯葉可能凍傷枯萎。種植地點要有良好的排水性,若在戶外菜園種植,可在四周挖溝將多餘水分導走;若是以盆栽方式種植,應維持盆底排水功能正常。
種植番薯常用扦插法,將長約20公分(7.9英寸),末端帶有數片番薯葉的番薯藤,於泡水發根後,以斜插的方式將根部淺埋到土壤裡約5公分(2.0英寸)深即可。初時澆水勿過量,以免番薯藤腐爛,待根部生長健全後,即可增加澆水量,以促進番薯藤及番薯葉生長,惟土壤勿過於潮濕,以免蝸牛大量繁殖並啃食番薯葉。若要種出番薯食用,則要在番薯藤長出一節節的藤時,把歧出的根鬚拉離土壤,使養分能回送到源頭,而在根部長出碩大的番薯。
食用方法[編輯]
番薯基本上加熱即可食用,也可曬製成乾;種植在山丘、高原等土地偏乾燥地區的番薯會因為乾燥原因沉澱澱粉而很甜。
常見的烹飪料理方式包括:
- 煮番薯(也可以和米一起煮,煮成番薯飯或番薯稀飯)
- 烤番薯(烤地瓜、烘山芋)
- 炒番薯葉
- 番薯糖水
- 蜜番薯
- 番薯薯條
- 番薯乾
- 地瓜球
- 餡料:番薯泥可以作為湯圓的餡料;紫心番薯可與芋頭混合製成餡料,來模仿香芋的顏色和味道。
營養[編輯]
每100 g(3.5 oz)食物營養值 | |
---|---|
熱量 | 360 kJ(86 kcal) |
碳水化合物 | 20.1 g |
澱粉 | 12.7 g |
糖 | 4.2 g |
膳食纖維 | 3.0 g |
脂肪 | 0.1 g |
蛋白質 | 1.6 g |
維生素A equiv. | 709 µg(79%) |
- β-胡蘿蔔素 | 8509 µg(79%) |
- 葉黃素與玉米黃素 | 0 µg |
硫胺(維生素B1) | 0.1 mg(8%) |
核黃素(維生素B2) | 0.1 mg(7%) |
菸鹼酸(維生素B3) | 0.61 mg(4%) |
泛酸(維生素B5) | 0.8 mg(16%) |
吡哆醇(維生素B6) | 0.2 mg(15%) |
葉酸(維生素B9) | 11 µg(3%) |
維生素C | 2.4 mg(4%) |
維生素E | 0.26 mg(2%) |
鈣 | 30.0 mg(3%) |
鐵 | 0.6 mg(5%) |
鎂 | 25.0 mg(7%) |
磷 | 47.0 mg(7%) |
鉀 | 337 mg(7%) |
鈉 | 55 mg(2%) |
鋅 | 0.3 mg(3%) |
美國農業部資料庫 參照美國標準的相對百分比 成人日參考攝入量(RDI) 來源:nutritiondata.com來源:(英文)美國農業部營養資料庫 |
有觀點提倡番薯應連皮吃,因番薯含有豐富的鈣質和多酚。烹煮前應徹底將皮洗淨,連皮煮熟食用最能吸收營養;且因番薯較少加農藥,可購買品質較好的番薯,帶皮烹煮食用,更能吸收到完整營養。地瓜皮含豐富的黏液蛋白等多醣類物質,能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保持血管彈性,預防血管硬化及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3][4]
諺語及逸事[編輯]
中國大陸[編輯]
- 「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
臺灣[編輯]
- 「嫁妹莫嫁竹頭背,毋係番藷就係豬菜」:臺灣客家語俗諺,舊時社會普遍貧窮,不願將自家女兒嫁到竹頭背後更窮困的山林去,因為山多陡峭,日未出而上山工作,日已落而未息,尚須拖著疲憊飢餓的身子,肩膀上所負擔者,不是兩籃滿滿的番藷,就是一肩的豬菜(番薯藤及番薯葉),回家路上,也不得安閒[5]。
- 「時到時擔當,無米再來煮番薯湯」:臺語俗諺,意思是船到橋頭自然直,不必多慮,須懂得合理地隨機應變。
- 「番薯不怕落土爛,只求枝葉代代傳」:臺語俗諺,意思生命力很強,根深蒂固,只要你種下它,它就可以生生不息。比喻台灣人的精神,吃苦耐勞,根性強。
- 由於台灣島的外形狀似一顆番薯,台灣人又常以番薯做為自身的象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