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洲國
滿洲國
満州国(日文) (1932年-1934年) 滿洲帝國 大満州帝国(日文) (1934年-1945年) | |||||
從屬國 未被國際普遍承認的歷史政權、魁儡政權 | |||||
| |||||
| |||||
格言 「五族協和·王道樂土」 日語:“五族協和·王道楽土” | |||||
國歌 《滿洲國國歌》 | |||||
首都 | 新京(今長春) (1932年3月1日-1945年8月9日) 通化(今吉林省臨江市境內) (1945年8月9日-1945年8月18日) | ||||
常用語言 | 日語、漢語、協和語、滿語、蒙古語、朝鮮語、俄語 | ||||
主要宗教 | 佛教、神道教、基督教等 | ||||
政體 | 君主立憲制 | ||||
執政 | |||||
- 1932 - 1934(大同) | 愛新覺羅·溥儀 | ||||
皇帝 | |||||
- 1934 - 1945(康德) | 愛新覺羅·溥儀 | ||||
國務總理 | |||||
- 1932 - 1935 | 鄭孝胥 | ||||
- 1935 - 1945 | 張景惠 | ||||
歷史時期 | 第二次世界大戰 | ||||
- 建國宣言 | 1932年3月1日 | ||||
- 溥儀宣讀退位詔書 | 1945年8月18日(或8月17日) | ||||
- 溥儀被蘇軍俘獲 | 1945年8月19日 | ||||
面積 | |||||
- 1937年 | 1,133,437 平方公里 | ||||
人口 | |||||
- 1937年估計 | 36,933,206 | ||||
密度 | 32.6 每平方公里 | ||||
貨幣 | 滿洲國圓 | ||||
今屬於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
註1:1945年8月17日午夜溥儀退位儀式於通化大栗子溝礦山株式會社技工培養所內舉行。溥儀宣讀《退位詔書》,從而宣告滿洲國正式終結。儀式持續至8月18日凌晨零時30分結束,故滿洲國終結日期有8月18日和8月17日兩種說法[1][2]。 註2:1937年以後改用UTC+9。1936年以前採用UTC+8。 註3:滿洲國的基本數據以1945年的數據為準。 |
滿洲國(後稱滿洲帝國、大滿洲帝國;1932年3月1日-1945年8月18日)是日本占領中國東北地區後,結合部分清朝宗室在中國東北地區(滿洲)建立的國家。其首都設於新京(今吉林長春),1945年8月後遷至通化(今吉林省白山市境內)。領土包括現今中國遼寧、吉林和黑龍江三省全境(不含關東州),以及內蒙古東部、河北省承德市(原熱河省)。
滿洲國初期為共和體制,不久後以清朝遜帝愛新覺羅·溥儀為元首,初期稱號為「執政」,年號「大同」;後溥儀稱帝,年號「康德」。1945年8月,日本本土受到美國原子彈的攻擊,蘇聯紅軍進攻駐守滿洲國的關東軍和滿洲國軍,日本戰敗;同年8月17日午夜至18日凌晨,溥儀在通化臨江縣(今臨江市)大栗子溝礦山株式會社技工培養所(日語:礦山株式會社技工養成所,今臨江市大栗子鎮偽滿皇帝溥儀行宮博物館)內舉行退位儀式,宣讀《退位詔書》,滿洲國正式滅亡。
歷史[編輯]
建國前[編輯]
1911年,中國爆發了辛亥革命,滿洲貴族為主的清廷被推翻,宣統帝退位,建立中華民國,民國法理上繼承了清朝版圖。1915年年底至1916年,因大總統袁世凱覬覦天子寶座,而發生的「洪憲帝制」事件,先是激起各地護法運動,攻討袁世凱,既而由於袁世凱因帝制失敗鬱病交加而死,又使作為當時中央政府支柱群龍無首。此後,由北洋勢力、討袁勢力及其他地方勢力經過各種分化組合而形成的地方軍閥勢力崛起,使民國政府(北洋政府)基本失去了對地方的有效統治。此後內滿大部分地區此後的時間直至1928年末張學良東北易幟,服從國民政府,一直為張作霖、張學良父子的政府所統治,其間行政、軍事等均有較大獨立性。
在清朝滅亡之後,仍有各種清朝的復辟力量活動。在1917年5月,大總統黎元洪和國務總理段祺瑞之間發生「府院之爭」。時任長江巡閱使的張勳,利用雙方爭相拉攏他進京調停的機會,於當年6月率領兵進京「調停」,隨即聯合康有為等保皇黨人於6月30日夜發動政變,次日迎清朝末代皇帝溥儀復辟,背棄了中華民國與清朝政府的和平過渡協定。11天後此政權即遭段祺瑞的「討逆軍」討伐並很快被推翻,溥儀逃入荷蘭使館。宣統退位,張勳逃到天津德租界。這齣復辟鬧劇史稱「張勳復辟」。
1924年10月23日,西北軍閥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改所部為國民軍,任總司令兼第一軍軍長。11月4日,民國政府國務會議討論並通過馮玉祥關於驅逐溥儀出宮的議案。5日,正式下令將溥儀等驅逐出宮,廢除帝號。溥儀及其家族成為中華民國的普通公民。溥儀流落天津租界後,為日本情報機構關注。
1925年5月,日本少壯派的「一夕會」通過「重點解決滿蒙問題」的決議。7月,關東軍作戰主任參謀石原莞爾起草《關東軍佔領滿蒙計劃》,明確提出了日本要設計解除中國軍隊的武裝,維持治安以及防備蘇聯入侵內滿等問題。
1927年,日本田中義一內閣以制定「滿蒙政策」為目的召開「東方會議」,最後以《對華政策綱領》作為結論。《對華政策綱領》提出將「滿蒙」(即中國東三省及內蒙地區)與「中國本土」分離對待的政策,試圖將內滿洲主權「剝離」出來,並指出「關於滿蒙,特別是東三省,由於在國防和國民的生存上有著重大的利害關係,我國不僅要予以特殊的考慮,而且要使該地維持和平與發展經濟,成為國內外人士安居的地方」,「萬一動亂波及滿蒙,治安混亂,我國在該地區之特殊地位和權益有遭侵害之虞時,不管來自何方,均將予以防衛——要有不失時機地採取適當措施之思想準備」。然而,日本軍部強硬的少壯派軍官卻認為日本首相在「滿蒙問題」上過於軟弱,主張採取軍事手段。
1928年,關東軍參謀河本大作在少壯派支持下在皇姑屯刺殺不與日軍合作的滿洲軍閥,大元帥張作霖,希望引起內滿大亂以便關東軍趁亂占領內滿。然而張作霖長子張學良很快回到奉天即位,控制住內滿局勢,繼掌虎符,河本也被日本軍部解職。12月29日,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改用青天白日紅旗,名義上歸順蔣介石國民政府,在形式上中國統一。1930年9月始陸續有13萬東北軍主力部隊入關參加中原大戰,張學良大部分時間駐守燕京。關外守備空虛。
1930年末,日軍參謀本部確定分三個階段解決「滿洲問題」,即:打破現狀,建立親日政權,最後完全佔領。俄國組組長橋本欣五郎主張「在滿洲惹起事變後,政府若不追隨,就決心發動軍事『政變』,使滿洲問題易於解決」。(見《中國抗日戰爭史》)。1931年6月,日軍制定《解決滿洲問題方策大綱》,確定採取軍事行動。8月4日,日本陸軍大臣南次郎聲稱「滿蒙問題只能用武力解決」,並要求軍人善盡「應變責任」。
1931年9月18日,在板垣征四郎、石原莞爾、花谷正、土肥原賢二等人策劃下,日本關東軍在瀋陽發動九一八事變(又稱滿洲事變)。兩個月內,關東軍迅速佔領遼寧、吉林、黑龍江三行省,並在各省扶植了地方性的親日政權——遼寧的臧式毅,吉林的熙洽,黑龍江的馬占山。但其中馬占山只是表面上同意服從,暗中策劃武裝叛亂,不久就打響了江橋抗戰。
建國[編輯]
日本關東軍一直試圖在內滿建立親日本的政權。起初,日本寄希望於掌控內滿的軍閥張作霖,發現張難以馴服之後將其暗殺(見皇姑屯事件);後又試圖控制接替其父掌握內滿的張學良,又告失敗(見東北易幟)。滿洲事變後,日本終於完全佔領內滿洲。1931年底,因滿洲事變引咎辭職的原日本陸軍大臣南次郎前往滿洲,與關東軍司令官本庄繁和關東軍特務機關長土肥原賢二商討事變進展。1932年1月28日,返回日本的南次郎向日本天皇作了《滿洲近況》的報告,建議在滿洲建立「新國家」。
在報告中,南次郎指出,如此可以方便日本今後進攻蘇聯「向北發展」,而日本藉控制這個「新國家」的經濟,可使日本得到足夠的資源,亦可透過向滿洲移民解決日本地狹人稠的問題。
滿洲事變發生後,一直冀望復辟清朝的前滿洲貴族以為時機到來。滿洲宗室、時為吉林省軍參謀長的熙洽趁吉林長官奔母喪不在城中之機,打開吉林城門,向日本投降。熙洽密信清朝遜帝溥儀,請「皇上」(溥儀)回到「祖宗發祥地,復辟大清,救民於水火」,在「友邦」(日本)支持下,先據有滿洲,再圖關內。以已經升任吉林省代理長官的熙洽為首的前滿洲貴族向日本方面提出迎接溥儀至滿洲、建立君主制的國家。日本關東軍方面也早已認定溥儀是合適的執政人選。戰後,城野宏供認日方選擇溥儀的原因為:
- 首先,溥儀「同中國本部的國民黨沒有任何聯繫」;
- 其次,「滿洲和蒙古的一些舊的階層對於清朝還懷有傳統的嚮往」;
- 第三,「一般的農民……對由滿洲的愛新覺羅家實行的王道政治似乎更加歡迎」。
1931年11月8日,土肥原製造了「天津事件」,將溥儀從天津日租界的住所秘密帶出,經大沽口、營口、旅順後抵達撫順。1932年2月16日,關東軍召集張景惠、熙洽、馬占山、臧式毅,及謝介石、於沖漢、趙欣伯、袁金鎧等人在瀋陽大和旅館召開「東北政務會議」,會議由關東軍司令官本庄繁主持。會議決定迎接溥儀為滿洲國「執政」,並分配了相關人士在政權中的職務,其中板垣征四郎任奉天特務機關長、滿洲國軍政部最高顧問。2月18日,發布《獨立宣言》:「從即日起宣布滿蒙地區同中國中央政府脫離關係,根據滿蒙居民的自由選擇與呼籲,滿蒙地區從此實行完全獨立,成立完全獨立自主之政府。」2月23日,板垣在撫順與溥儀會面,告知溥儀出任滿洲國「執政」。原本以為能夠重登帝位的溥儀儘管對於「執政」的安排甚為失望,但只能接受。2月,日軍「對熱河開始進攻」[5]:26。「國聯決議不承認偽滿」[5]:26。
3月1日,發布《建國宣言》,宣布滿洲國成立。首都長春(後改名新京),中華民國政府對日本策動滿洲獨立並建立滿洲國提出嚴重抗議。3月6日,溥儀從旅順出發,3月9日在長春宣布就任滿洲國「執政」,年號「大同」。同時任命該國各府、院、部的負責官員,滿洲國正式建立。4月,日軍「謀與偽滿聯合進攻多倫」[5]:27,察哈爾省危急。
1932年9月15日,關東軍司令官兼駐滿洲國特命全權大使武藤信義與滿洲國國務總理鄭孝胥在勤民殿簽署《日滿議定書》。《日滿議定書》規定日本正式承認滿洲國,並在滿洲國駐軍擔負滿洲國的國防。在附件中規定由日本管理滿洲國的鐵路、港灣、航路、航空線等。此外,還約定日本軍隊所需各種物資、設備由滿洲國負責,日本有權開發礦山,日本人有權充任滿洲國官吏,日本有權向滿洲國移民等等。
1934年3月1日,「滿洲國」發布日人代擬之「滿洲國組織法」。[6]:101愛新覺羅·溥儀在長春由「執政」改稱「皇帝」,改年號為「康德」。[7]:297在新京南郊杏花村舉行登基典禮,改「滿洲國」為「滿洲帝國」。
在1934年之後,吉岡安直作為「滿洲國帝室御用掛」一直跟隨溥儀,直到1945年8月在瀋陽機場被蘇聯紅軍拘捕。
中華民國的外交抗議[編輯]
- 1931年9月19日,中華民國駐國際聯盟的全權代表施肇基向國聯報告滿洲事變,請國聯主持公道;
- 9月19日,中華民國外交部長王正廷向日本公使重光葵提出嚴重抗議;
- 9月21日,施肇基正式向國聯提出申訴;
- 9月23日,中華民國政府就滿洲事變照會美國政府,希望對方「深切關懷」。
國際聯盟調查團[編輯]
1931年9月19日,滿洲九一八事變發生的消息傳至國際聯盟。9月21日,中國駐國聯代表施肇基要求國聯行政院根據國聯盟約第十一條的規定,採取維持和平的行動。在日本駐國聯代表芳澤謙吉的建議和中國代表施肇基的強烈要求下,國際聯盟理事會議在12月10日決定組織調查團到滿洲進行調查。
1932年1月21日,以李頓為首,英、美、法、德、意5國代表參加的國聯調查團正式成立,並於2月3日動身前往遠東,先後到東京、上海、南京同相關國家進行會談,4月21日,國聯調查團到達滿洲奉天。4月23日,國聯調查團剛剛在瀋陽大和賓館住下,門口就聚集了數百名「請願者」,要求面見調查團負責人。調查團秘書長哈斯出門與之相見,他們大聲喊著說:「建立滿洲國是民族自決自願,國聯無權干涉。」哈斯表示將把他們的「意願」轉達,又問他們還有什麼要求,回答說沒有了。於是哈斯轉身回了賓館。 幾個小時後,哈斯因事外出,發現這些人並未散去,或站、或坐,稀稀拉拉散布在賓館門口,甚至有人倚躺在牆角曬著太陽。哈斯覺得奇怪,詢問這些人為什麼還不走,有人回答說:「今早有人找我們來喊口號,答應每個人給一塊錢,可是到現在還沒給錢。」
9月4日,李頓調查團在北平簽署了調查報告書,將其送回日內瓦。9月18日,國聯公布了調查報告的內容。
李頓報告書詳細地敘述了1931年9月以前滿洲的局勢,描述了中國行政當局抵制日本侵略的活動,例如抵制日貨運動,描述了日本在滿洲的各項侵略要求和不滿。報告書隨後根據滿洲事件日方主事者和目擊者的證詞,描述了滿洲事件的過程及隨後事態在全滿洲的發展。李頓報告書指出,日本陸軍在滿洲事變後繼續採取的行動不能被看做是正當防衛的措施。報告最後結論說,「如果沒有日本軍隊的駐紮和日本官員的活動,滿洲國是不可能成立的,它沒有得到當地普通中國人的支持」。滿洲國「不能被認為是出於真正的和自發的獨立運動的產物」。
國際聯盟在1933年2月24日大會上以包括波蘭的40票對1票(1票為日本,另有暹羅投棄權票、智利未參加投票)通過了基於李頓報告書的聲明。該聲明指出,滿洲主權屬於中華民國;日本違反國際聯盟盟約佔取中國領土並使之獨立;滿洲事件中的日軍行動並非自衛;滿洲國是日本參謀本部指導組織的,其存在是因為日本軍隊的存在,滿洲國不是出自民族自決的運動;聲明認為日本應退出滿洲,滿洲由國際共管。為此,日本於3月27日宣布退出國聯。
政權的終結[編輯]
1943年12月1日公布的《開羅宣言》中,規定中美英「三國之宗旨,在於剝奪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以後在太平洋所奪得的或占領之一切島嶼;在於使日本所竊取於中國之領土,例如滿洲、台灣、澎湖群島等,歸還中華民國。日本亦將被驅逐出其以暴力或貪欲所攫取之所有土地」。作為蘇聯對日宣戰的條件,在1945年2月8日的雅爾達會議羅斯福—史達林會談中,確定了將當時尚不在中華民國管轄下的大連作為國際化自由港轉交給蘇聯,並由蘇聯使用滿洲鐵路。
1945年8月8日,蘇聯照會日本,將於次日對日本宣戰。隨後蘇聯紅軍攻入滿洲,以高度機械化的絕對優勢擊敗關東軍和滿洲國軍。9日,日本關東軍司令官山田乙三和參謀長奈彥三郎軟硬兼施威逼溥儀遷都通化。11日,溥儀及滿洲國政府官員開始乘火車撤退。13日晨到達通化市臨江縣(今臨江市)大栗子車站。15日,日本天皇裕仁宣布無條件投降。17日午夜至18日凌晨,在吉岡安直的安排下,溥儀在大栗子溝礦山株式會社技工培養所(日語:礦山株式會社技工養成所,今臨江市大栗子鎮偽滿皇帝溥儀行宮博物館)內舉行退位儀式,宣讀《滿洲國皇帝退位詔書》,宣布滿洲國政府解散,滿洲國滅亡。18日,關東軍司令官山田乙三下令滿洲地區及朝鮮北緯38度線以北的日軍(原屬朝鮮軍,1945年改隸關東軍,38度線以南的朝鮮軍改隸國內軍)解除武裝,停止戰鬥。19日,溥儀等人從通化乘小飛機飛往瀋陽準備轉飛日本,飛機在奉天機場降落後,溥儀等人被蘇聯紅軍俘虜,滿洲國政權徹底終結。
滅亡以後[編輯]
蘇聯拒絕中華民國政府使用旅順港運送人員接收遼東半島的要求,扶助中國共產黨在滿洲地區取得政治及軍事優勢,將繳獲關東軍及滿洲國軍的一些裝備和人員轉交給共產黨。1945年11月,共產黨武裝(當時尚未更名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山海關一線與準備出關接收東北的國軍發生激戰,共產黨軍隊失利,國民政府接收滿洲。
1946年8月的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中,溥儀作證敘述了日本關東軍在滿洲所有的軍事活動以及對中國和蘇聯的軍事目的,並指控日本戰犯應為所有戰爭責任負責。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判處策劃成立滿洲國的板垣征四郎死刑,判處同為策劃者的南次郎和操縱滿洲國的小磯國昭無期徒刑。
1963年3月30日、1964年12月12日和1966年3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共三度通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特赦確實改惡從善的蔣介石集團、滿洲國和蒙疆自治政府的戰爭罪犯的決定》。
復國運動[編輯]
儘管滿洲國已經滅亡了,但是曾有過組織模擬流亡政府的網站於網路上出現過。另外,該組織網站的官民互動欄目有日本右翼組織連接,並且有其它國內外分離主義勢力連接。 [8]不過一般人對此並未認真看待,多認為是開玩笑性質。[9]
地理與人口[編輯]
滿洲國領土範圍包括現中國遼寧、吉林和黑龍江三省全境、內蒙古東部及河北承德市(熱河省)。根據1932年的《日滿議定書》,關東州之主權由滿洲國所有;滿洲國承認清朝將旅順、大連一帶的關東州租借予日本的條約,故關東州繼續由日本直接管轄,戰爭後期日本逐步放開關東州控制,故後期屬滿洲國行政區劃,但是日本享受名義管制權。
行政區劃[編輯]
滿洲國行政區在1934年劃為14省、2特別市:
1939年更改為19省、1特別市:
人口[編輯]
也有台灣移民,參見:台灣人滿洲國移民史
日本國策移民[編輯]
為達到使滿洲最終成為日本人國土的侵略目標,日本以開發滿洲的名義展開「國策移民」活動,計劃20年內從日本向滿洲移民100萬戶、500萬日本人。1936年4月,日本關東軍在長春召開移民會議,制定《滿洲農業移民百萬戶移住計劃案》。截至1944年9月,居於滿洲各地的日本移民(包括開拓團民)共1,662,234人。在1945年後,大部分日本移民被遣返,見葫蘆島日僑大遣返。但另有日本遺孤的問題。
政治
政府結構[編輯]滿洲國為君主立憲政體。
滿洲國以「王道樂土,五族協和」為建國方針。滿洲國建立之初採用執政政治(共和政體),1934年改為君主政體。國都為新京(長春)特別市。
滿洲國中央統治機構進行過多次的改組。執政(1934年後為皇帝)行使國家統治權,其下設的國家機構有執政府(1934年後為宮內府)、尚書府、祭祀府、參議府、侍從武官處;立法院、監察院、國務院、軍事諮議院;最高法院和最高檢察廳。
滿洲國的行政機關為國務院,其首長為總理。國務院下設總務廳、興安局等機構,並轄有軍政部(後為治安部、軍事部)、文教部、外交部、司法部、實業部(後為產業部、興農部)、交通部(轄郵政總局)、財政部(後為經濟部)、民政部(後為民生部、又拆分為厚生部和國民勤勞部)、新京特別市公署及首都警察廳、各省公署(各市.縣,旗公署)。各部長官為總長(1934年後稱大臣),但是實權掌握在由日本人擔任的各部次官手中。總務廳為國務院的政務中樞,由日本人擔任的總務廳長(1937年後稱總務長官)總攬滿洲國的行政,為實際上的總理。總務廳長(總務長官)召集國務院各部的日本裔次官於每週二,即火曜日舉行會議,按關東軍的意志商討並決定國家政策和各種具體事務,被稱為「火曜會」。
滿洲國的立法機關稱立法院,但從未進行過選舉。首任立法院長為趙欣伯,實際上的立法權掌握在關東軍手中。滿洲國沒有成文憲法,只有各項專門法律。行政監察機關稱監察院(1937年撤廢)。皇帝諮詢機關稱參議府,其首長稱議長,首任議長由臧式毅擔任。滿洲國的最高司法審判機關是最高法院,首任最高法院院長是林棨。最高檢察機關是最高檢察廳,首任最高檢察廳長為李槃。
滿洲國宮內府、尚書府、軍事諮議院、祭祀府和侍從武官處由皇帝直轄。宮內府在帝政實行之前稱作執政府,負責掌管宮廷事務;尚書府負責保管璽印和宮廷文書;軍事諮議院負責皇帝對重要軍務的諮詢;侍從武官處負責管理皇帝的隨行侍從武官。
滿洲國國旗是五色旗,據1933年2月24日公布的滿洲國國務院布告中所示,五色旗中,青色代表東方,紅色代表南方,白色代表西方,黑色代表北方,黃色代表中央,寓意以中央行政統御四方。後來也解釋為「紅、藍、白、黑、滿地黃」象徵滿、漢、和、朝、蒙五族協和。國歌為滿洲國國歌。
滿洲國的日本人[編輯]
大部分生活在滿洲國的日本人仍然保有日本國籍。
- 板垣征四郎,滿洲事變策劃者,籌劃建立並控制滿洲國的關鍵人物之一。1932年8月8日晉為陸軍少將,並被任命為滿洲國執政顧問。1933年2月,任奉天特務機關長、參謀本部部附,在天津設特務機關,策劃收買段祺瑞、吳佩孚等未果,同時策劃日軍侵佔熱河省。1934年8月1日,任滿洲國軍政部最高顧問,12月10日復任關東軍副參謀長兼駐滿洲國武官。1936年3月23日,升任關東軍參謀長,4月28日,晉升為陸軍中將。1948年12月23日,坂垣征四郎在東京都豐島區池袋巢鴨監獄內被處以絞刑。
- 土肥原賢二,滿洲事變策劃者,籌劃建立並控制滿洲國的關鍵人物之一。1933年任瀋陽特務機關長,1935年10月進入北京進行分裂中國的「華北自治運動」。1948年被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列為甲級戰犯,判處絞刑。
- 南次郎,滿洲事變策劃者,籌劃建立並控制滿洲國的關鍵人物之一。1932年1月28日,南次郎以軍事參議官身份,為天皇作了《滿洲的近況》的專題報告,說服天皇默認了關東軍建立滿洲國的計劃。1934年12月,南次郎出任關東軍司令官兼日本駐滿洲國大使。1946年5月3日被定為甲級戰犯並判處無期徒刑。1954年獲假釋,次年在家中病死。
- 川島芳子,實為滿洲人,其父是前清肅親王善耆,1907年生於北京,後移居日本,長期為土肥原工作。1945年11月11日在北平家中被國民政府反間諜機關逮捕,1948年3月25日槍決;另一說為1978年在長春市逝世。[10]
- 駒井德三,曾任關東軍特務部長。首任滿洲國國務院總務廳長官,任職7個月後被罷免。
- 遠藤柳作,歷任日本朝鮮總督府事務官、東京府產業部長及青森縣、三重縣、神奈川縣、愛知縣的縣知事。1933年任滿洲國國務院總務廳長,任職1年4個月。
- 星野直樹,曾在日本大藏省工作,任稅務署長、稅務監督局的部長,到滿洲國後任財政部總務司長、財政部次長、國務院總務長官,1940年回日本,任無任所大臣兼內閣書記官長、企劃院總裁等職。他策劃成立了由日本人控制的滿洲中央銀行,控制了滿洲金融命脈,並鼓動日本國內財閥到東北投資。1937年,日本公司壟斷和控制了整個地區的工業。1945年被判無期徒刑,1958年獲減刑被釋。
- 武部六藏,曾任日本的縣知事、關東局總長、內閣企劃院次長、企劃院代理總裁,滿洲國末任國務院總務長官。1950年進入撫順戰犯管理所接受改造,1951年患腦溢血癱瘓,1956年遣返回國,1958年病死東京。
- 古海忠之,滿洲國首批日系官吏之一,曾在滿洲國政府多個部門任職,1940年任經濟部次長,後任滿洲國國務院總務廳次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特別軍事法庭於1956年在瀋陽對其進行審判。他的最後陳述是:「我深深地認識到我所犯下的重大罪行,我真心地向中國人民謝罪。對於我這樣一個令人難以容忍的犯罪分子,6年來,中國人民始終給我以人道主義待遇,同時給了我冷靜地認識自己罪行的機會。由於這些,我才恢復了良心和理性。我知道了真正的人應該走的道路。」(《陽光下的審判》,郭曉曄,1995年)。1956年7月,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瀋陽特別軍事法庭審判,判徒刑18年。1963年2月提前釋放回國。1983年去世。
- 吉岡安直,滿洲國「帝室御用掛」,自1934年一直跟隨溥儀,直到1945年8月在瀋陽機場被蘇聯紅軍拘捕,後死在蘇聯。
- 小澤征爾,世界著名交響樂指揮家,出生於滿洲國。
諾貝爾獎[編輯]
- 久野寧,滿洲醫科大學教授,1936年、1938年、1953年被提名角逐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是滿州國最初諾貝爾獎候選人[11]。南極洲的庫諾角(久野岬;Kuno Point)以他命名。
- 白川英樹,200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幼年曾在滿洲國定居。
- 根岸英一,201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是唯一出生於滿洲國(新京)的諾貝爾獎得主。
- 下村脩,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幼年曾在滿洲國定居。
警察[編輯]
最初,在民政部設警務司。1937年轉為設於治安部警務司。
各省設警察廳。特別市設警察局,內設警務科、特務科、保安科、司法科、衛生科以及警備隊(相當於武裝警察,執行「討伐」任務)等機構。各市設警務處,縣旗設警務科。在基層設警察署,署下設「分所」(分駐所、派出所)。
警銜自下而上為:警士(比照下士)、警長(比照中士)、上等警長(1942年9月,比照上士)、警尉補(比照少尉)、警尉(1937年前稱巡官,比照中尉)、警佐(比照上尉)、警正(分三等,比照少校、中校、上校)、高級警監(分三等,比照少將、中將、上將)。
警察大蓋帽的帽牆上的警銜標誌:警監為全金色帽箍(即「滿金」),警正為兩寬金線,警佐為一寬二窄金線,警尉為一寬一窄金線,警尉補一寬金線,警長二窄金線,警士為一窄金線。另外,警服袖子上的袖線,與帽子上的一樣的金線級別標誌。
警服肩章的警銜標誌:警監的肩章底板是全金色,一枚星花,即「滿金一個豆」;警正為雙條金線兩枚星花;警佐為一條金線兩枚星花;警尉為一條金線兩枚星花;警尉補為一條金線一枚星花;警長為無槓兩枚星花;警士為一枚星花。
警察制服夏裝為米黃色,冬裝為深草綠色。戴大蓋軍帽,後改戴日本式戰鬥帽(前面齊眉,後面露出後腦勺最突出處)。上衣的底襟及袖子較短;直領,較矮。平肩式大肩章。下身著較瘦的馬褲,扎綁腿、穿皮鞋或穿皮馬靴。警察的帽徽樣式為茶褐色桃形,金色高粱圍繞著一個黃色盾牌,盾牌上有紅藍白黑四色的四角星,其顏色出自紅藍白黑滿地黃國旗。
外交[編輯]
關內外關系[編輯]
中華民國政府雖然被迫退出滿洲地區(中方稱東北),不承認滿洲國合法性,但在1935年之後與其建立了通郵、通車、通航及貿易聯繫。
國際承認/外交關係[編輯]
滿洲國於1932年成立後,日本和薩爾瓦多兩國最先給予承認。1937年軸心國聯盟成立後,德國和義大利承認了滿洲國。1941年起,泰國等相繼承認滿洲國。1933年1月15日美國通告世界各國不要承認滿洲國。1934年3月13日英國表示永不承認滿洲國。蘇聯簽署蘇日中立條約後,1941年4月13日蘇聯承認滿洲國直到1945年8月8日,至1943年,承認滿洲國並建立外交關係的有23個國家。國際聯盟也認為日本違反國際公約並不承認滿洲國的合法性,支持中國政府主張滿洲國管轄地區仍是中國的一部分,主張國際共管。
根據1943年由滿洲國政府出版的《滿洲建國十年史》[12],當時世界上約有80個國家或政權,承認滿洲國的共23個,包括:
軸心國:
|
軸心國《反共產國際條約》成員國:
|
同盟國和其他國家:
|
日滿關係[編輯]
1932年6月14日,日本眾議院通過決議,承認滿洲國,9月6日,日本內閣通過決議,承認滿洲國,15日,日本正式承認滿洲國,雙方簽訂《日滿議定書》。11月24日,日本正式任命關東軍司令官武藤信義為駐滿洲國大使。
1935年2月12日,滿洲國與日本簽訂關稅協定。
1935年5月2日,滿洲國皇帝溥儀頒布《回鑾訓民詔書》,表示自己與日本天皇「精神如一體」,滿洲國與日本「一德一心」,形成「不可分」的關係。
1937年11月5日,日本與滿洲國締約,日本撤廢在滿洲國領土上的治外法權。所有以往根據日清政府條約由日本管轄的滿鐵附屬地管轄權均轉交於滿洲國政府。
1940年6月26日,滿洲國皇帝溥儀第二次訪問東京,此次訪問的主要目的是迎接日本天照大神回滿洲國供奉。
1940年7月15日,滿洲國皇帝溥儀頒布《國本奠定詔書》,宣稱滿洲國的建立是和日本一樣,都始於「天照大神」,並把「天照大神」作為滿洲國的「建國元神」加以供奉。
1942年3月1日,滿洲國皇帝溥儀頒布《建國十週年詔書》。自此,滿洲國對日本的稱謂,從之前的「友邦」、「盟邦」改作「親邦」,即以日本為父母之國。
1943年4月1日,日本首相東條英機訪問滿洲國。
其他[編輯]
1934年2月10日,羅馬教皇庇護十一世派使節正式承認滿洲國。1934年3月2日,羅馬宗座發布敕令,委任吉林教區主教高德惠(法國人)為「駐滿羅馬教皇代表」,在長春東四道街天主教堂內設立羅馬教廷「駐滿代表部」,管轄滿洲國境內11個教區。
1934年5月24日,薩爾瓦多承認滿洲國。
1936年11月28日,義大利王國與日本簽署協定,承認滿洲國。
1939年,滿洲國加入《反共產國際協定》。
1940年8月,丹麥承認滿洲國。
1941年4月13日,蘇聯和日本在莫斯科簽訂《日蘇中立條約》。蘇聯尊重滿洲國的領土完整與神聖不可侵犯性。
1942年2月24日,波蘭宣布取消承認滿洲國。
軍事[編輯]
滿洲國軍事力量由「滿洲國家軍隊」、「後方警備」、「治安維持」三部分組成,由日本關東軍控制,起初作戰力量薄弱,主要軍事任務由關東軍實行,後來由於關東軍主力南下,兵力不足,加之滿洲地區抗日武裝遭到鎮壓而削弱,「滿洲國軍事力量」才更多地獨立承擔軍事任務。這其中有很多是日本從朝鮮半島徵召的朝鮮籍日本兵。
滿洲國全境分為十一個軍管區,區首長稱司令。滿洲國軍事權力為關東軍所控制,其軍隊的調動、演習、裝備更換、人事變動都要經過關東軍司令部的批准。滿洲國軍銜分為將、校、尉三等九級。滿軍由軍官學校畢業後初任少尉,滿2年進中尉,中尉滿2年進上尉,上尉滿3年進少校。少校滿3年進中校,中校滿3年進上校。上校4年進少將,少將3年進中將,中將4年進上將。最高軍銜為上將,為終身職。1937年6月,上將之上又設立將軍,仿照日本的元帥,為榮譽軍銜。張景惠、張海鵬、於芷山、吉興、於琛澂五人獲得將軍軍銜。上將有:馬占山(1932年3月授,8月褫奪)、張景惠(1932年3月授)、張海鵬(1932年3月授)、於芷山(1934年7月晉)、吉興(滿族,1934年7月晉)、於琛澂(1934年7月晉)、王靜修(1934年7月晉)、邢士廉(1935年7月晉)、王殿忠(1936年10月晉)、巴特瑪拉布坦(蒙古族,1936年10月晉)、郭恩霖(1938年4月晉)、王之佑(1942年9月晉)、張文鑄(1942年9月晉)。
- 第1軍管區:駐奉天。轄區奉天省。
- 第2軍管區:駐吉林市。司令官吉興/王濟眾/吳元敏/關成山
- 第3軍管區:駐齊齊哈爾。司令官張文鑄/李文炳/朱榕/王之佑/呂衡/趙秋航。
- 第4軍管區:駐哈爾濱。司令官於琛澄/郭恩霖/於琛澄/邢士廉/應振復/張文鑄/李文龍。
- 第5軍管區:駐承德。司令官張海鵬/王靜修/邢士廉/應振復/呂衡/吳元敏/赫慕俠
- 第6軍管區:1936年7月設立,司令部設於牡丹江,管轄間島省與綏寧省(牡丹江省)。司令官王殿忠/王靜修/張益三/美崎丈平/李文龍/賈華傑。
- 第7軍管區:駐佳木斯,管轄三江省。司令官張文鑄/赫慕俠/呂衡
- 第8軍管區:駐通化,管轄安東省、通化省。司令官王之佑/吳元敏/王作震/周大魯。
- 第9軍管區:駐通遼。負責興安南省、興安西省。司令官巴特瑪拉布坦(1940-1941.3)/郭文林(1941.3-1943.2)/甘珠爾扎布(1943.3.1-1945.8)
- 第10軍管區:駐海拉爾。負責興安東省、興安北省。司令官烏爾金(1940-1943.2)/郭文林(1943.2-1945.8)。
- 第11軍管區:1941年10月由第6軍管區劃出東安省設立。駐密山。司令官於治功/王濟眾/關成山/郭若霖
軍階:
- 將官:上將、中將、少將;
- 校官:上校、中校、少校;
- 尉官:上尉、中尉、少尉;
- 准尉官:准尉(分7等)
- 軍士:上士、中士、少士;
- 兵:兵長、上兵、中兵、少兵。
少尉候補生相當於准尉,軍官學校生徒,軍士候補生相當於上兵
1937年(康德四年),「滿洲國家軍隊飛行隊」成立。太平洋戰爭後期,即1944年4月以後,隸屬於日本「第二航空軍」指揮,參與太平洋戰爭。裝備機種有「九七式戰機」、「一式戰機」、「二式單戰機」等。空軍兵力最多時有含運輸機在內約110架飛機。
滿洲國海軍成立於1932年2月15日。起初擁有5艘艦艇。1933年4月1日日本成立「駐滿海軍部」,辦公樓位於長春市西廣場的西南角。滿軍海軍從此逐漸發展。1938年日本「駐滿海軍部」廢止,翌年11月海軍被編入「滿洲國陸軍」,名稱改為「江上軍」,人數約為2000人。主要是協助關東軍和滿洲國陸軍執行河川警備任務,在河川凍結期成為陸戰隊或國境警備隊。在南滿的渤海另有一支海上警備部隊。
根據1932年簽訂的《日滿議定書》,滿洲國的對外國防由日本關東軍負責。1937年中國抗日戰爭爆發之後,日本陸續抽調關東軍前往中國戰場,滿洲國國境防務日益空虛,於是在1938年頒布《國兵法》,規定全國20至23歲的男性都有服兵役三年的義務。每年春季徵集20萬人,予以軍事訓練,主要是充當工兵,修築軍事堡壘,或者協助警察維持地方治安。不適合服兵役者要參加為時三年的「勤勞奉公隊」,從事土木工程徭役。
滿洲國解體後,殘存的關東軍官兵作為俘虜被送到西伯利亞從事強制勞動。滿洲國軍隊被蘇軍繳械,其裝備後來被移交給國民政府和中共軍隊。很多滿洲國軍人(包括部分日本人)為當時的國民政府軍所歧視,認為他們曾接受「奴化教育」,因此他們轉而投奔當時正在擴充力量的中共軍隊。
經濟[編輯]
滿洲地區物產豐富,有廣闊肥沃的可耕地,豐富的林業、漁業資源,煤礦、鐵礦等多種原材料儲量豐富。自然資源匱乏的日本控制這一地區之後,為滿足其戰爭經濟的需要,實行「日滿一體」政策。滿洲國成立後,成為了當時亞洲乃至世界經濟成長最快的國家之一。1945年時,由於中國和日本都已基本被二戰摧毀,偏安一方的滿洲國其工業規模超越日本躍居亞洲第一[15]。
農業[編輯]
根據1936年滿洲國國務院的資源調查報告,滿洲地區可耕地面積為400萬頃(4億畝),其中已耕地250萬傾。森林面積為1700萬頃。年產大豆250萬噸,小麥200萬噸,稻子70萬噸,小米100萬噸,高粱800萬噸,玉米500萬噸,雜糧豆類(大豆除外)60萬噸,棉花30萬噸,菸草16萬噸。存欄牲畜包括馬400萬匹,牛300萬頭,羊3000萬頭,豬4000萬頭。農產品分配採用食品配給制輔以棉織品特別配給制[16]。
滿洲地區年產糧食約2000萬噸左右,其中必須優先供應日軍和滿軍的軍事用糧、日本與朝鮮移民的口糧以及對日出口。根據關東軍的要求,滿洲國每年要向日本提供1000萬噸以上的糧食,每年8月中旬開始徵糧工作,11月底結束。除去來年的種子之後,中國農民的口糧所剩無幾。由於糧食供應不足,當局規定中國人不允許運輸、食用大米、白麵,違者按照「經濟犯」治罪。中國人主要配給雜糧,包括糜子、高粱、小米、莜麵、蕎面、玉米麵等,有時還配給極少量的白麵,分勞需、一般居民和農村人口三大類進行配給[17]。到了後期,則實際上只能食用由玉米、小米、甚至榆樹籽和鋸末混合磨成的「協和麵」[18],自殺事件也開始發生,而日本開拓團移民不僅不需要交納農業稅費,還能按月領取口糧。滿洲國政府自1939年起實施「糧谷出荷」政策,對農產品實行強制性的全面管制和掠奪。1940年起在國內全面實施,並開始採用獎勵金制度。在1941年日美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由於日本糧食需求量急劇上升,滿政府開始變本加厲地掠奪。首先合併中央採購公社,成立了「滿洲農產公社」以總管農產品;其次則廢除獎勵金制度,採用預購契約制度,將農產品的徵收計劃性提高。1943年則進一步,廢除預購契約制度,在年初的省長會議上確定各縣責任量[19],並下達各項指標,使糧食掠奪面積和品種大幅增加,哈爾濱當年的出荷率竟高達89.9%[20]。1945年滿洲國末期時,農民需要上交的「出荷糧」占全國總產量的51%[21]。
鴉片在滿洲國也是相當重要的作物,最早可以追溯到關東軍將熱河省(位於今河北省、遼寧省和內蒙古自治區交界地帶)併入滿洲國的1933年,一些地方軍政勢力本來就有種植鴉片的行為,併入滿洲國後此一作物之種植得到扶植,約1936年左右,在滿洲七省擴大種植面積,大力生產,後又以法律形式確定了鴉片的專賣壟斷,1942年,日本「興亞院」召開了「支那鴉片需給會議」,做出了「由滿洲國和蒙疆供應大東亞共榮圈內的鴉片需要」的決議,據此又在滿洲擴大種植面積到三千公頃,鴉片產業達到鼎盛。[22]
工業[編輯]
奉系軍閥張作霖時期,就曾致力於滿洲的工業化。而滿洲國則建立了當時亞洲較完備、先進的工業體系。包括鐵道運輸、航空、航海、鋼鐵、煤炭、機車、汽車製造、飛機製造和軍工等工業部門。是中國當時直至文革之前最大的地方工業體。滿洲國成立後,日本財閥的資金迅速湧入滿洲國。滿洲國對於工業部門採取經濟統制政策,推行「一業一社」的原則,每個行業都成立一個「特殊會社」——即壟斷性的公司。由於戰爭的進行導致物資奇缺,滿洲國末期時國務院制定了《金屬類回收法》。[23]。
分布[編輯]
滿洲國鋼鐵和化學工業主要集中在鞍山和本溪湖,煤炭工業集中於撫順、本溪湖、阜新,油頁岩和合成燃料工業集中在撫順和吉林,菱鎂礦業集中於海城和大石橋,水力發電集中於吉林和鴨綠江,機械、軍火、飛機工業中心為奉天(今瀋陽),紡織和和食品等輕工業則集中在大連、丹東、哈爾濱、齊齊哈爾等城市。
資源[編輯]
滿洲地區礦物資源非常豐富。據1936年滿洲國國務院的資源調查報告,煤炭儲量約為30億噸,鐵儲量約40億噸。其他礦物有黃金、菱鎂礦、鋁礬土、油頁岩、金剛石等。滿洲國建成的豐滿發電站是當時亞洲最大的水力發電站,1943年的發電能力為22億度。
“
如從國家(日本)政策角度考察滿洲煉鐵事業的特點,則在以開發滿洲鋼鐵資源為重點,將其生產的生鐵和鋼,盡可能多地輸往日本,以加強和扶植日本產業。……滿洲……從通常的煉鐵技術和煉鐵企業的經營上來看是一項不合理的規劃,也是一種畸形的煉鐵方式。……這也是滿洲為了日本所不得不忍受的畸形經營方式。
”
——昭和製鋼所理事長小日山直登《從鋼鐵國策方面來看的滿洲與日本》昭和14年,第7-17頁
滿洲大量的煤炭、木材等工業原料被輸送到日本。大部分生鐵則被運往日本煉鋼,在滿洲煉製的鋼材除了少量在本地使用,其他都以鋼坯的形式運往日本軋製。昭和製鋼所理事長久保田省三在《滿洲國和鐵》一文中明確表示,滿洲國煉鐵業有著豐富的原料和特殊的優越性,擔負著「大東亞戰爭」的重大使命和責任。
壟斷部門[編輯]
滿洲國原有的工業主宰部門為跨行業經營的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簡稱「滿鐵」)。根據「一業一社」政策,滿洲國設有滿洲電信電話株式會社(簡稱「電電」)、滿洲機械製造會社、滿洲炭礦會社、滿洲航空會社、滿洲人造石油會社、滿洲紡織會社、滿洲毛織會社、滿洲化學工業會社、滿洲林業會社、滿洲採金會社、滿洲畜產會社、滿洲水產會社、滿洲菸草會社、滿洲農產公社、滿洲開拓公社等四十多家特殊會社。特殊會社由日本投資者和滿洲國共同出資,贏利時按照雙方股份比例分成,虧損時滿洲國政府對於日方投資確保百分之十的利潤。另外還設立了六十多家類似於特殊會社的準特殊會社。
1937年,滿洲國開始執行《產業開發五年計劃》,經濟統制政策,從依靠以國家資本為主的滿鐵,轉向技術與資本全面依靠壟斷資本集團(即財閥)。11月20日,日本產業株式會社(日產)決定將總部遷入滿洲國新京,12月27日改為滿洲重工業開發株式會社(簡稱「滿業」),滿業通過接收原滿鐵旗下的主要工業企業和其它會社,經過重新組合,發展成為龐大的康采恩。滿業的目標是實行從鋼鐵、煤炭等基礎工業,到飛機、汽車(年產10萬輛)以及其他製造工業的一條龍綜合經營,但終未完全實現。滿業當時幾近壟斷了滿洲國境內所有的鋼鐵、輕金屬、化工、電力及煤炭採掘業(撫順煤礦除外),成為超越滿鐵地位的最大公司。自此,特殊會社制度從「一業一社」轉向「一業多社」和「一業一社」同時並存。
產值[編輯]
滿洲國工業產值在1936年為8.07億元,1940年達到26.47億元;生產力指數上升幅度超過60%。形成了包括冶金、礦業、飛機、機車和汽車製造、造船、紡織、交通運輸和能源等工業部門的較完整的工業體系。滿洲國曾經是亞洲最發達最富強的國家,製造業一度超越日本。[24]
勞力及其待遇[編輯]
1937年滿洲國實施「第一次產業五年計劃」。1939年5月又推出「北邊振興計劃」。產業工程、建築工程、軍事工程對勞動力的需求大增。然而自從1937年7月七七事變後,中日戰爭全面爆發,原來滿洲地區的主要勞工來源之一的華北成為戰場,由華北入滿的勞工急劇減少。由於勞動力的匱乏,日滿當局開始考慮「打破慣例,刻不容緩地從(滿洲)國內招募男工、雜役」。
1941年9月10日,滿洲國政府頒布《勞務新體制要綱》,10月22日又頒布了修改的《勞動統製法》,將勞動力的徵募和配置置於國家的直接統制之下。從此滿洲國勞務政策由依賴華北勞動力的進口,向國內自給體制轉變。進而強制人民服勞役,實現「全民皆勞」。
早在1938年,滿洲國協和會就以「奉公」或「奉仕」為名強制人民徭役,以解決勞動力匱乏的問題。1942年5月4日,滿洲國政府設立的「勤勞奉公」制度審議委員會通過了《國民勤勞奉公制創設要綱》,提出以「勤勞奉公隊」實施「勤勞奉公制度」,強迫被徵兵者以外剩餘的青壯年勞力以「勤勞奉公」名義無償為日滿工礦、軍事工程勞動。
強徵的勞工按戶籍攤派,不限於漢族平民,滿洲人聚居地區也不能倖免。
除了無償強迫滿洲勞力勞動,在工礦企業中滿洲當地員工的薪水與日本僱員相比也相當低。對比1931年撫順煤礦職工工資水平可以發現,日本僱員的工資水平遠高於滿洲本地人:日本人分職員、僱員、傭員和準傭員四個級別,其中職員、僱員和傭員每年收入164元、109元和80.99元。而滿洲本地人則分傭員、常僱方、常僱夫、承包工和臨時工五個級別,最高的傭員年收入也僅僅15.73元,遠低於日本人。(《滿洲統計年報》,昭和6年度,第738—741頁)
滿洲國經濟大多操控在日本資方手中,而工人則大多為中國人。工人工作環境惡劣,經常受到壓榨,世界歷史上最大的礦難本溪湖煤礦爆炸就發生在滿洲國時期。滿洲目前存在大量的萬人坑,死者多是滿洲國時期大量病死或工傷者得不到日本老闆付費醫治而直接推入埋葬的。根據中國記者的調查,光在遼寧有據可查的大規模萬人坑就有34個,遇害中國人至少在60萬以上。[25][26]為修建所謂的「東方馬奇諾防線」東寧要塞徵用了百萬工人,而在工程完畢後就將工人就地秘密殺死以掩蓋工程的信息。[27]
交通運輸[編輯]
滿洲國境內鐵路線稠密,鐵道運輸發達。鐵路由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經營,最主要的干線為南滿鐵路(長春至大連)。1936年,滿洲國以1.6億日元的價格向蘇聯收購了長春至哈爾濱以及滿洲里至綏芬河的北滿鐵路。其他重要鐵路還有丹東至奉天的安奉線、新京(長春)至圖們的京圖線、四平至齊齊哈爾的平齊線等。到1939年,路線全長已超過一萬公里,1945年達到11479公里,成為當時世界鐵道運輸最發達的國家之一,然而1949年全中國鐵路總里程才為22000公里。在大連與哈爾濱之間運營的「超特急」列車「亞細亞號」為當時滿鐵的象徵。
1943年滿洲國公路總里程近6萬公里,而1949年,中國(含滿洲)公路總里程僅有8.09萬公里。
航運部分,主要港口有大連港(屬關東州)和營口港;內河水運主要集中在松花江地區。
空運部門則以滿洲航空株式會社為主要經營者。1932年航空線總里程為1.5萬公里,當時中國航空線總里程無數據可以參考,而1950年的中國民用航空線總里程才1.14萬公里。
財政與金融[編輯]
滿洲國的財政收入,1933年為6億元,1944年為21.5億元。在1944年的財政收入中,鴉片稅為4.3億元,佔第一位。菸草稅佔歲入第二位,其後依次是農業稅、牲畜稅、營業稅、關稅、戶口稅。
滿洲國的中央銀行為滿洲中央銀行。滿洲國貨幣為元。1元分為10角,1角分為10分。滿洲國貨幣與日元等值。流通貨幣為滿洲銀行券,不可兌換金銀。朝鮮銀行券和日元貨幣在滿洲國境內也可自由流通。1933年滿洲中央銀行紙幣發行額為6億元,1938年紙幣流通額達50億元,1945年8月發行額高達136億元。
郵政[編輯]
滿洲國郵政歸屬滿洲國交通部郵政總局管理。
滿洲國於1932年7月26日接管了在滿洲的原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的中華郵政系統(原中華民國北洋政府的東北郵政系統之延續),並於同日開始自主發行滿洲國郵票。至1945年滿洲國滅亡,共發行37次159枚郵票。根據與國民政府達成的《通郵辦法的諒解事項》,自1935年1月10日起,關內的中華郵政與滿洲國郵政互通郵件。從1935年至1937年間,滿洲國郵政特別發行與關內通郵的滿華通郵郵票。
滿洲國郵票在設計風格上糅合了滿、日兩國的因素,政治意味比較濃厚,見證了滿洲國政權的興亡歷史。郵票的圖案及標語體現了滿洲獨特的自然和文化、人文景觀和風土人情,也擔負起宣揚政治理念及意識型態的作用。
文化及教育[編輯]
禮樂教化[編輯]
滿洲國建立了完備的普及教育體制。在各級學校中以「民族協和」、「日滿親善」、「一德一心」為口號進行教育,大量將日本神道教的宗教儀式融入學校教育:中小學每天早上須向新京作「滿洲帝宮遙拜」,再向日本東京方向作「日本天皇陛下遙拜」,滿洲國規定在學校每屆春丁儀式和秋丁儀式舉行祀孔,日本式的祀孔,是人數眾多流程複雜的宗教儀式。多是在朝禮時由一位老師介紹孔子生平。學生同時須以日語背誦皇帝詔書《國民訓》。[28]體育課使用的教材最初全部照搬日本,稱為「滿洲體育教授參考書」。1944年,文教部制定了統一的教材《學校體育科教授要目》。運動競賽花樣繁多,有每逢滿洲國建國紀念日前後舉行的「建國紀念運動會」;每逢重大事件,便舉行「慶祝運動會」等。
宗教[編輯]
滿洲國直接管理宗教事務的機構是文教部禮教司宗教科。1937年7月,文教部撤銷,這一職能轉到民生部社會司禮教科;1943年3月戰時行政機構改革又恢復了文教部,宗教事務再次被挪回其禮教司。間接管理宗教事務的機構包括滿洲國協和會、警務系統主要是治安部警務司特務科、各省與直轄市警務廳特務科、各縣旗警務科特務股派遣密偵監控佛道回等教,警務系統的外事科監控東正教、基督教、天主教中的外籍教士活動。例如,吉林省公署民生廳文教科禮教股,有工作人員專責給省內省的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和聖母會等六個宗教團體的宗教人員發放身份證,需要把起草的公文和所附擬發放身份證的宗教人員登記表送到吉林省警務廳的特務科和特高科分別審批、會簽。
1934年2月10日,羅馬教皇庇護十一世派使節正式承認滿洲國。1934年3月2日,羅馬宗座發布敕令,委任吉林教區主教高德惠(法國人)為「駐滿羅馬教皇代表」,在長春東四道街天主教堂內設立羅馬教廷「駐滿代表部」,管轄滿洲國境內11個教區。
1936年,文教部確定設立滿洲國佛教總會計劃,1939年5月正式成立,與日方長期合作並鼓吹「日滿親善理想」的哈爾濱極樂寺方丈如光被推選為會長。
1936年,王鳳儀(「王善人」)將萬國道德會東北分會改名為「滿洲帝國道德會」,滿洲國司法部大臣馮涵清為董事長,關東軍憲兵司令部翻譯桔光三任顧問。該會各市、縣分會均由地方官員任會長,作為日本在東北進行殖民統治的重要工具。
1938年,一貫道開始傳入東北,由點傳師點道,傳播速度驚人,傳播範圍廣泛。
1939年農曆九月初九正式成立滿洲國道教總會。總會成立的第二天,便舉辦了祈願法會,內容是祈禱「國運昌隆」,並為死亡的日滿軍警舉行慰靈祭等。
1940年12月5日,成立滿洲帝國喇嘛教宗團,總負「興法護國」之責。
1942年3月,滿洲基督教會本部成立,日本人石川四郎任總務部長,頒布實行「五個統一」,即「組織統一」為單一的「滿洲基督教會」,「指揮統一」於本部發號施令,「信仰統一」為日本長老宗,「思想統一」於日本天照大神,「行動統一」到響應當局一切號召。
教育機構[編輯]
滿洲國建立了完備的基礎教育體系。設立的大專院校有二十所,參與其事絕大部分是日本人。滿洲國擁有一萬兩千所小學、兩百所中學、一百四十所師道學校(院),以及五十所技術及專業學校(院)和一些軍官學校。在滿洲國教育系統中,共有六十萬學生和兩萬五千名教師。另外,還有一千六百所私立學校(日本批准),一百五十所宗教學校以及哈爾濱地區的二十五所俄國學校。
小學教育[編輯]
小學教育為市立或縣立,分為初小(稱「國民學校」)、高小(稱「國民優級學校」)。完小即兩級小學校(稱為「國民、國民優級學校」)。學校的主事為日籍,掌握實權。開設「滿洲國語」(簡稱「滿語」)、算術、國民常識、手工、體育、音樂和圖畫課。設立「協和少年團」。
中學教育[編輯]
初期仍沿襲初級中學(初中)三年、高級中學(高中)三年,以及招收高小畢業生的四年制實業學校。1938年1月實行徹底改革,普通中學教育基本上全部取消,設省立國民高等學校(簡稱「國高」),都不是普通中學,而是職業學校,男校學制一律縮短為四年一貫制,分為商科、工科、農科、林科、醫士等。取消了初師與中師,設「師道學校」,學制四年。女高重點培養的是「賢妻良母的天性」,開設課程包括婦德教育、修養情操、家庭生活技能等,一般都是三年制,而四年制學校中增加的一年「師道科」,招收女高畢業生,目標是培養小學初等教師。
開設「國民道德」課,推行「日滿親善」、「一德一心」、「日本友邦」、「日滿提攜」、「大東亞共榮圈」教育。「國史」課,只有東北地區的肅慎、挹婁、勿吉、靺鞨和渤海、契丹和遼、女真和金、蒙古和元、滿族和清的系統歷史內容,沒有中國歷史朝代內容。設軍事教練課,穿著軍事化的國防色學生制服,戴日式「戰鬥帽」、打綁腿。建立「協和青年團」,戴紅色袖標,圖案是象徵「八弘一宇」的黑色圓火輪,手持一根木棒叫做「建國杖」。
高等教育[編輯]
高等教育,初期共有14所高校,每年招生一千多名。國高畢業生須經過省公署民生廳文教科的「銓衡」(政審)才可以報考。
- 建國大學:位於新京南部的歡喜嶺(現長春人民大街與衛星路交匯處西北角,現長春大學處)。1938年5月建成。教師90%以上為日本人,用日語授課。少數的非日本人用漢語或者蒙語授課。建國大學每年招生150人中,一半是日本人,另外滿洲人50名(在滿洲國漢族和滿洲族人都稱為滿洲人),朝鮮人、蒙古人和白俄共25名。
- 大同學院:位於新京大同大街南端路東。1932年7月「自治訓練所」改為「大同學院」;1932年10月,第1期學生畢業,到1945年8月解散,共培養了19期畢業生。培訓「滿洲國的中堅官吏」,招生對象為各地官吏、大學畢業生、留日畢業生,學制半年或一年。開設課程:「建國精神」、國家政策、官吏之道、軍事戰略、國際關係、統制結構、民族學、地方民情、漢日俄語等,以及軍事、實彈、體育等。
- 國立新京工業大學:1938年4月創建的「新京工礦技術員養成所」,後改為「國立新京工礦技術院」,1939年1月,該院升格為「新京工業大學」並遷入新京大同大街與文昌路交匯處東南校舍。學制四年,1942年在校生600人,採礦、冶金、電氣、通信、機械、應用化學、土木工程、建築設計等專業。一共招收了九期學生,共計1600多人。其中中國籍學生占1/3左右,一半為日籍學生。1946年10月成為「國立長春大學工學院」。
- 國立奉天工業大學:1938年開辦。
- 國立哈爾濱工業大學:1938年開辦。
- 國立大學哈爾濱學院:1939年日露學院改名。位於馬家溝。
- 興安開拓醫學院
- 龍井開拓醫學院
- 齊齊哈爾開拓醫學院
- 國立奉天農業大學:設林、牧、畜、農業土木四科。預科一年,本科三年。舊址位於現今皇姑區塔灣街73號。年招生50人。1938年由高等農業學校升格。
- 國立哈爾濱農業大學:1940年5月16日設立。位於南崗。
- 新京畜產獸醫大學:1940年開辦。位於寬城街。
- 新京法政大學:前身是1934年1月創立的「司法部法學校」。 1934年10月招高中畢業生50人正式開課,學制三年。1935年,大同大街與磐石路交匯處(現長春人民大街與磐石路交匯處)的校舍竣工使用。1938年1月,司法部法學校撤銷,新設「地方司法職員訓練所」。1939年1月成立「新京法政大學」,改由文教部管轄,並在原司法部法學校以西,緊鄰大同大街的路東、磐石路北的地方修建了新的校舍,現今為長春光機子弟小學教學樓。1946年10月,併入了國立長春大學。
- 新京醫科大學:1928年創辦的吉林省立醫院附屬醫學校。1934年改為「吉林國立醫院附屬醫學校」。1937年4月自吉林市遷往新京,更名為「國立新京醫學校」。1938年5月升格為「新京醫科大學」,學制四年。1941年遷入新京大同大街與至善大路交匯處東南角(現長春人民大街與自由大路交匯處東南,東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院)新校舍。1942年在校生296人。1946年10月成為「國立長春大學醫學院」。
- 南滿醫科大學:前身為1906年滿鐵興辦的「南滿醫學堂」,位於奉天
- 盛京醫科大學:前身為奉天醫學專門學校
- 國立哈爾濱醫科大學:哈爾濱醫學專門學校,1937年私立改公立
- 佳木斯醫科大學:1940年私立改公立
- 錦州醫學院:1944年
- 奉天藥劑師養成所
- 北滿學院:1938年創辦。位於哈爾濱道里水道街
- 新京王道書院:1942年創辦。位於新京長通路。
- 奉天商科學院:1939年創辦
- 奉天鐵路學院:1934年創辦。位於舊東北大學工場內。
- 哈爾濱鐵路學院:1935年創辦。
- 國立興安學院:1935年創辦,位於王爺廟。
- 興安醫學院:1942年創辦。位於王爺廟。
- 滿洲國新京陸軍軍官學校,位於長春同德台拉拉屯。分為預科和本科。預科2年,以上等兵軍階下部隊做隊附勤務實習半年;以中士銜作為軍官候補生讀本科1年又8個月,到軍隊以上士軍階做見習軍官4個月,然後任少尉正式就職。1939年至1945年共招收新生7期,至1945年3月畢業3期,共800人,其中中國人450人,日本與朝鮮人350人。1945年8月日本投降時,在校生為1450人,其中本科生720人,預科生730人。在校生大隊長王家善。這些人在1945年後成為「鐵石」部隊骨幹。
- 陸軍興安學校:1934年7月1日在鄭家屯成立,1935年8月1日遷興安南省西科前旗王爺廟街(現在的內蒙古烏蘭浩特市)城北罕山腳下(現在的烏蘭浩特一中)。分為少年科、預科和本科。前後共畢業9期,約600人,約占「蒙系」軍官的60%。校長巴特瑪拉布坦少將/甘珠爾扎布少將/郭文林中將/烏爾金上將
- 陸軍高等軍事學校:1943年10月成立。由各軍管區和軍事機關中選出來的上尉至中校級軍官經考試入學。共辦2期,每期30人,其中日本軍官20人左右,漢族軍官7人,蒙族軍官3人。學習一年,畢業後派到各軍管區任參謀。
- 陸軍軍需學校
- 陸軍飛行學校
- 陸軍通信學校
- 陸軍汽車學校
- 陸軍軍醫學校:1940年創辦。位於哈爾濱。
- 陸軍獸醫學校
- 鐵路警護學校
- 中央警察學校:1932年11月成立。1938年遷入新京南嶺小街(現長春亞泰大街與文昌路交匯處西邊,原吉林工大的東北角)新校舍。1943年改為「高等警察學校」。
- 交通部附設哈爾濱船員養成所:1937年創辦。沿革為大連海事大學。
- 本溪湖工業實習所
- 國立師道大學:位於吉林市黃旗屯。前身是吉林大學。1934年改為高等師範學校。1938年改為國立師道高等學校。設建國精神(哲學)、日文、國文、史地、體育、音樂等科。培養中學師資。1942年3月2日改為國立師道大學。
- 國立新京女子師道大學,有家事、裁縫、烹飪三科,位於長春南嶺。1943年從師道大學女子部改名開辦。
- 國立師道學院:1943年開辦。前身為新京中央師道訓練所。位於新京朝陽路。
- 師道學校:招收「國高」三年級畢業生。在師道學校學制2年,第一年為中等教育,第二年為高等教育。培養初等學校師資。
- 奉天師道學校:位於瀋陽。
- 錦州師道學校:
- 安東師道學校:
- 承德師道學校:
- 通化師道學校:
- 四平師道學校:
- 東豐師道學校:
- 吉林師道學校:
- 延吉師道學校:
- 牡丹江師道學校:
- 扎蘭屯師道學校:
- 哈爾濱師道學校:
- 齊齊哈爾師道學校:
- 海城師道學校:
- 奉天女子師道學校:位於瀋陽
- 北安師道學校:
- 佳木斯師道學校:
- 黑河師道學校:
- 鳳城師道學校:
- 安東臨時教師養成所
- 關東州:根據1932年《日滿議定書》,關東州主權屬於滿洲國,但繼續由日本租借,不屬於滿洲國政府的行政權管理範圍
- 旅順工科大學:1912年創辦。位於旅順北市街札幌町
- 南滿洲工業專門學校:1922年創辦。位於大連伏見街
- 旅順醫學校:1939年創辦。
- 大連高等商業學校:1935年創辦
- 錦州醫學院:1944年創辦。位於錦州。
- 大連女子醫學專門學校:1945年創辦。
- 旅順高等公學校師範部:1932年創辦
- 旅順師範學校:1936年創辦
- 旅順女子師範學校:1936年創辦。
日語教育[編輯]
從小學三年級起開設了日語課,必修。設「日本語語學檢定」(日語等級考試)制度,分為特等和一、二、三等四個等級。「國高」畢業生應達到日語三等的水平,大學生應達到二等水平。
士官和教師培養[編輯]
滿洲國專門培養政府中樞高層官僚的大同學院和建國大學,延長學制兩倍為6年,招收學生以日本人為主,亦有少數中國人。除人文、科學的教育外,重視學生的品格與體魄的培養訓練,鄉村學校注重學生對農業知識與科學耕種的訓練,女學生還有家政訓練課程。藉此意圖培養輕人文,重技能的供驅使滿洲國民。滿洲國的各級教師的培養較嚴格,對教師的考核和晉升有嚴格的制度。[28]
解體後[編輯]
在滿洲國解體後,很多滿洲國軍人(包括部分日本人)為當時的國民政府軍所歧視,認為他們曾接受「奴化教育」。相比之下,由於中國共產黨很早就重視在東北三省展開「地下活動」,如1921年-1934年屬於中共中央北方局管區,1935-1949年屬於中共中央西滿分局、中共中央北滿分局管區,因此這些投降的軍人和許多技術骨幹人員投奔當時正在擴充力量的中共軍隊。其中的某些技術兵種人員日後成為中共軍隊相關兵種如空軍、炮兵和裝甲兵等的骨幹力量之一。
電影[編輯]
1937年8月,「株式會社滿洲映畫協會」在新京成立,簡稱「滿映」。在滿映存在的八年裡,共拍攝故事片108部,教育片、紀錄片189部。著名演員有李香蘭(山口淑子)、李明、孟虹、劉恩甲、浦克、張奕、於洋、凌元等等,導演內田吐夢、朱文順,攝影師王啟民,以及後來從影的方化等。著名影片有《碧血艷影》、《迎春花》、《蜜月快車》、《白蘭之歌》等。
文學及出版業[編輯]
著名作家有梁山丁(山丁,1914年—1995年)、古丁、梅娘,和後來移居中國內地及其它地方的蕭紅、蕭軍等(蕭紅、蕭軍並不認同滿洲國政權),以及一些倡導滿洲本土文學,出生在滿洲並認同滿洲的多位日裔滿洲作家。著名作品有山丁的《綠色的谷》等。滿洲國文學雖受到政治牽制,但仍有多元性。出版物大多應用漢文、日文及俄文,亦有部分英文出版物。
體育[編輯]
「大滿洲國體育協會」在1932年成立的基礎上於1934年4月重新建立。1938年,滿洲國開始實施新學制,規定體育課是各類學校的必修課。體育課使用的教材最初全部照搬日本,稱為「滿洲體育教授參考書」。1944年,文教部製定了統一的教材《學校體育科教授要目》。運動競賽花樣繁多,有每逢滿洲國建國紀念日前後舉行的「建國紀念運動會」;每逢重大事件,便舉行「慶祝運動會」等。由於對體育教育的重視,滿洲地區成為亞洲體育發達地區。
民間組織[編輯]
1932年成立的滿洲國協和會為協助滿洲國政府的民間組織,在滿洲社會生活中有重大的影響。
1934年,世界紅卍字會滿洲總會成立,為帶有宗教色彩的慈善組織。
1938年,滿洲國赤十字社建立,提供先進的醫護訓練。
評價[編輯]
- 國際聯盟的多數成員國均認為滿洲國政府是日本在中國東北境內扶持的政權而不予承認。滿洲國剛成立時僅日本和薩爾瓦多兩國予以承認並與之建交,至1942年時,世界上80多個國家中,有法西斯陣營的德國、義大利、維希法、共產主義陣營的蘇聯、蒙古人民共和國在內的23個國家與滿洲國建交。滿洲國也與部分國家(包括不承認滿洲國的中華民國在內)建立了貿易、通訊和人員往來。
- 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審判中,滿洲國元首溥儀控訴日本軍方及政府操縱其為傀儡,並且敘述了日本關東軍在滿洲的軍事活動。日本外務省秘密文件中所載板垣征四郎策劃成立滿洲國等材料被曝光。與建立和操縱滿洲國相關的坂垣征四郎、土肥原賢二、南次郎和小磯國昭均被定為甲級戰犯。
- 滿洲的部分民眾(包括漢族人、滿洲人)在滿洲國期間受到徵兵、勞役之累。對日本軍閥在滿洲的壓迫行為,一些滿洲居民(包括日裔人及滿洲國政府官員)持有反感的態度。滿洲的部分貴族,包括前清的皇室後裔(如啟功、德齡等)因政治原因對滿洲國持有不同看法。而當地居民可能會因為後來蘇聯紅軍的行為,而認為滿洲國的統治文明許多。
- 如果中國採取對抗蘇聯的戰略,滿洲國可以是替中國擋住蘇聯的緩衝國,對中國是有利的,而滿洲國對國民採取壓榨性政策的主要原因,就是為了快速建軍來對抗蘇聯,其類似蘇聯五年計畫;因此日本在滿洲國建立了優異的軍工業及農業體系。而如果日本能滿足於滿洲國這個勢力範圍(也就是日本皇道派的對外政策),其實西方國家會基於反共立場、予以默許;而中國也因為一直想要收回故土,而最終讓全中國併入蘇聯勢力。
- 關於滿洲人反對滿洲國的觀點多見於戰後的中國官方文件和出版物中;關於滿州人支持滿洲國的觀點多見於滿洲國時期的官方文件及出版物和日本的出版物中。當時國際聯盟的李頓調查團在滿洲接觸到一些民眾向其陳述不滿張氏軍閥政府的統治而支持建立新國家的願望(The voice of the people of Manchoukuo, Department of foreign affairs, Hsinking, 1933)。滿洲地方民眾支持滿洲獨立建國的信件被彙編成冊,至今仍為一些圖書館中收藏。該資料被戰後的滿洲研究者認為是日本主導的政治宣傳。[30]
當時及後世對「滿洲國」的研究[編輯]
滿洲國文學[編輯]
截至2014年9月6日,台灣已知的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