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13日 星期六

《本草綱目》和明《食物本草》中「鸂鶒」和「鴛鴦」兩種水鳥的圖示表明鸂鶒更符合如今家喻戶曉的「五彩鴛鴦」形象,而其中「鴛鴦」形象體型更大,酷似赤麻鴨。 明清七品文官補子的圖案即名為「鸂鶒」,其形象也和「五彩鴛鴦」即如今的鴛鴦形象相近。

鴛鴦 [編輯]

 
鴛鴦
鴛鴦雄鳥、雌鳥
鴛鴦雄鳥、雌鳥
保護狀況
Status iucn3.1 LC zh-hant.svg
無危IUCN 3.1
科學分類
界:動物界 Animalia
門: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鳥綱 Aves
目:雁形目 Anseriformes
科:鴨科 Anatidae
屬:鴛鴦屬 Aix
種:鴛鴦 A. galericulata
二名法
Aix galericulata
(Linnaeus1758)
鴛鴦學名Aix galericulata),又名鸂鶒中國官鴨(Mandarin duck)烏仁哈欽五彩鴛鴦匹鳥鄧木鳥,是經常出現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和神話傳説中的鳥類。鴛指雄鳥,鴦指雌鳥。鴛鴦在動物分類學上屬於雁形目鴨科鴛鴦屬

歷史[編輯]

本草綱目》和食物本草》中「鸂鶒」和「鴛鴦」兩種水鳥的圖示表明鸂鶒更符合如今家喻戶曉的「五彩鴛鴦」形象,而其中「鴛鴦」形象體型更大,酷似赤麻鴨
七品文官補子的圖案即名為「鸂鶒」,其形象也和「五彩鴛鴦」即如今的鴛鴦形象相近。

生態環境[編輯]

棲息於溪流、沼澤湖泊等處;常見於闊葉樹林環繞的沼澤、蘆葦叢生的水面。白天常在水面中心處漂浮遊蕩,夜間常在闊葉樹林中活動,晨昏常在水田和岸邊的沼澤地活動。

分布地域[編輯]

鴛鴦的分布。深綠:原居住;淺綠:外來引進;淺藍:鳥類遷徙;深藍:越冬地;黃色:繁殖地。
主要分布於亞洲東部,原居日本,在中國東北繁殖,華南地區越冬,可見於朝鮮半島中國東部各地。西歐地區也有引進。

特徵[編輯]

鴛鴦雄鳥
鴛鴦造型的水注(香港藝術館展品)
雄性鴛鴦色彩極為艷麗,為少見的鮮紅色,端部具亮黃色嘴甲。額部和頭頂中央為帶有金屬光澤的翠綠色,枕部紅銅色的羽毛後頸暗綠按紫色的羽毛都很長,形成一個很有特色的「頭套」上體深色腰部和背部褐色並帶有綠色的金屬光澤,下體淺色,最具有特色的是最後一枚三級飛羽特化,形成面積很大樹立於背部的帆狀結構,為耀眼的桔紅色,這是鴛鴦的一個顯著特徵。
雌性鴛鴦遠不如雄性鴛鴦漂亮,通體顏色為暗啞的灰色,也不具有雄鳥所具有的「帆狀三級飛羽」雌鳥的辨識特徵為鮮明的白色貫眼紋,喙灰色。
鴛鴦體長41-49厘米,翼展65-75厘米。

食物[編輯]

本物種為雜食性,以植物性食物為主,包括各種草籽、作物種子、堅果等,此外動物性食物包括螞蟻蝗蟲甲蟲蝸牛蜘蛛、小魚等。

文化寓意[編輯]

因為鴛鴦的生活習性多為成雙成對結伴而行,所以在傳統中國文化中,鴛鴦常被作為是恩愛夫妻和忠貞不渝的永恆愛情的象徵。

繁殖[編輯]

本物種繁殖期從4月到9月,多在水邊喬木的樹洞中營巢,巢由墊在樹洞底部的乾草搭建成皿狀巢,巢內墊以親鳥的絨羽。每窩產卵7-12枚,孵化期28-29日。

保護[編輯]

保護等級[編輯]

國家重點保護等級:二級(生效年代: 1989年)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易危(生效年代: 1996年)

瀕危因素[編輯]

非法捕獵:本物種常被人們捕捉或掏取幼鳥以作為野味,羽毛被用作裝飾品。
棲息地破壞:本物種的繁殖需要大樹的天然樹洞,由於人類活動符合鴛鴦繁殖營巢要求的樹和樹洞逐漸減少,對鴛鴦的繁殖構成嚴重的威脅。
作為中藥成分被捕獵:中醫傳統理論認為鴛鴦去毛及內臟、肉鮮用或焙乾用,有清熱解毒、止血、殺蟲功能。

圖集[編輯]

一對鴛鴦,北京動物園 
雄性鴛鴦,倫敦里奇蒙公園 
雌性鴛鴦,倫敦里奇蒙公園 
交配中的鴛鴦
荷蘭鹿特丹布利多爾普動物園 
野生雄性鴛鴦,波蘭華沙 
一對鴛鴦,瑞士蘇黎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