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1日 星期一

鍾馗,古書記載他系唐初長安終南山人(據古籍記載及考證,鍾馗故里為陝西省西安秦嶺中段終南山下戶縣石井鎮鍾馗故里歡樂谷),生得豹頭環眼,鐵面虯鬢,相貌奇異;然而卻是個才華橫溢、滿腹經綸的人物,平素正氣浩然,剛直不阿,待人正直,肝膽相照。在唐玄宗(685~762年睿宗李旦第三子李隆基,廟號“玄宗”得名“唐玄宗”,又諡號“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故亦稱“唐明皇”,後封“元聖文神武皇帝”)

鍾馗

鍾馗,是中國民間傳說中驅鬼逐邪之神,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賜福鎮宅聖君”。鍾馗是中國著名的民間神之一,後來被道教納入神仙體系,他的主要功能是捉鬼。鍾馗,古書記載他系唐初長安終南山人(據古籍記載及考證,鍾馗故里為陝西省西安秦嶺中段終南山下戶縣石井鎮鍾馗故里歡樂谷),生得豹頭環眼,鐵面虯鬢,相貌奇異;然而卻是個才華橫溢、滿腹經綸的人物,平素正氣浩然,剛直不阿,待人正直,肝膽相照。另一說是由逐鬼法器“終葵”而來。“ 終葵 ”為逐鬼之物,被取為人名作辟邪之用。春節時鍾馗是門神(道教中最出名的神仙之一),端午時鍾馗是斬五毒的天師,鍾馗是中國傳統道教諸神中唯一的萬應之

神,要福得福,要財得財,有求必應。
名:鍾馗 別名:鐘進士,鍾天師
官位:門神、天師 所屬教派:道教
居所:終南山 司掌:冥界,生死,判官,門神,捉鬼
象徵:避鬼驅邪,正義,祈福


鍾馗- 人物簡介

(圖)鍾馗捉鬼圖
鍾馗捉鬼圖圖冊
鍾馗,古書記載他系唐初長安終南山人(據古籍記載及考證,鍾馗故里為陝西省西安秦嶺中段終南山下戶縣石井鎮鍾馗故里歡樂谷),生得豹頭環眼,鐵面虯鬢,相貌奇異;然而卻是個才華橫溢、滿腹經綸的人物,平素正氣浩然,剛直不阿,待人正直,肝膽相照。在唐玄宗(685~762年睿宗李旦第三子李隆基,廟號“玄宗”得名“唐玄宗”,又諡號“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故亦稱“唐明皇”,後封“元聖文神武皇帝”)登基(唐先開元年八月初四,712年9月9日)那年 ​​,他赴長安應試,鍾馗作《瀛州待宴》五首,被主考官譽稱“奇才”,取為貢士之首。可是殿試時(712年古歷10月1日),奸相盧杞竟以貌取人,迭進讒言,從而使其狀元落選。鍾馗抗辯無果,激憤難當,怒撞殿柱而亡,驚天動地,泣鬼慟神。皇用狀元官職殯葬於終南福壽嶺。為正妒賢之罪,發配盧杞至嶺外。有一年春天,唐明皇講武驪山後久病不愈,一日睡夢中見一小鬼偷了楊貴妃的紫香囊和唐明皇的玉笛,上竄下跳,繞殿而奔。這時,一位相貌奇異,頭戴紗帽,身穿藍袍、角帶、足踏朝靴的豪傑壯士將小鬼撕扯一番,囫圇吞食,他對唐明皇說:“吾乃終南山下阿福泉進士鍾馗也,貌異狀元落選憤亡,因念皇恩,今誓與陛下除盡天下之妖邪。”唐明皇夢醒後很快病癒,遂下詔畫師吳道子按照夢境繪成《鍾馗賜福鎮宅圖》封鍾馗為“賜福鎮宅聖君”,批告天下,一年四季遍懸鍾馗像,以祛邪魅佑平安。吳道子揮筆而就,原來吳道子也做了個同樣的夢,所以“恍若有睹”,一蹴而就。民間盛傳:賜福鎮宅,唯真鍾馗;拜請鍾馗,中榜得馗;鍾馗真神顯,送福祿壽禧安。[1]
除了 ​​捉鬼之外,有關鍾馗的故事還有很多,比如“ 鍾馗嫁妹 ”等。在民間,人們用他的形象製作成各種藝術品,放置在住宅里或大門口,希望驅逐邪惡,獲得平安。另外還有無數關於他的文藝作品,包括戲劇、小說等。民間懸掛鍾馗圖,原來都在除夕,然而如今,卻是在端午節畫鍾馗,或贈人、或自掛。這種改變源於乾隆22年,那年因瘟疫死了不少人,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只好將鍾馗請出來施威捉鬼,此後逐年相沿成俗。鍾馗這個“驅魔大神”綿延至今,經久不衰。啟功先生的《題鍾馗騎驢小景》,寫得風趣而富有時代感。漫畫家方成畫過一幅鍾馗圖:鍾馗靴帽整齊,雙手袖於袍內,以石為枕,臥眠於地,併題五言詩道:“春眠不覺曉,鼾聲驚飛鳥。人間鬼太多,鍾馗累壞了”。諷喻極為深邃。

鍾馗- 形象來源

鍾馗
鍾馗圖冊
鍾馗形像是自上古大儺中的面具形象演變而來。《左傳·定公四年》記商朝遺民七族中,有“終葵氏”,終葵即“椎”的分解音,終葵氏即以椎驅鬼之氏族也。後世遂以“終葵”為辟邪之意,逐漸演變為“鐘葵”、“鍾馗”。鍾馗一名最早見於《唐逸史》,開元年間(713-741年),盧肇是唐武宗會昌三年(843)的進士,距開元時代已有一百多年,所敘未必是事實。但是皇帝賜給大臣鍾馗畫像作為新年禮物,的確是盛唐以來的慣例,如開元時的名人張說及其後的劉禹錫等,都有謝賜鍾馗圖和曆日表的作品傳世。

鍾馗- 歷史考證

鍾馗
鍾馗圖冊
鍾馗是中國民間俗神信仰中最為人們熟悉的角色,貼於門戶是鎮鬼尅邪的門神,懸在中堂是禳災祛魅的靈符,出現於儺儀中是統鬼斬妖的猛將,由此派生出形形色色的鍾馗戲、鍾馗圖。連《本草綱目》裡,也收錄用鍾馗像燒灰以水沖服或配和其他藥面成丸以治療難產、瘧疾等症的“秘方”。據中國《民俗》雜誌 ​​報導,時至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甚至還有人為治病延請巫師舉行所謂“鎮鍾馗”捉鬼驅妖、安宅保太平的儀式(施漢如、楊問春《“鎮鍾馗”儺儀記》)。
對普通百姓來說,“鍾馗打鬼”之類的故事幾乎人人熟知。鍾馗信仰在民間的影響既深且廣。人們還在敦煌遺書中發現了唐寫本《除夕鍾馗驅儺文》,是為鍾馗已在大儺儀中扮演主角的實證。凡此,可見鍾馗信仰至晚從盛唐起已成為全社會的風尚。在鍾馗俗信興盛未艾的熱流中,北宋沈括首先對唐玄宗夢鍾馗的故事提出質疑:宋仁宗皇祜年間(1049-1054年),金陵上元縣曾發現一處古塚,乃南朝宋征西將軍宗愨母鄭夫人墓,由碑文可知,宗愨有妹名叫鍾馗。此外,後魏有李鍾馗,隋將有喬鍾馗、楊鍾馗。因知“鍾馗之名從來亦遠矣,非起自開元之時”(《夢溪補筆談》卷三)。明人郎瑛、胡應麟等多從其說,但結論有別。郎瑛認為鍾馗的原型就是北朝人堯暄,其人本名鐘葵,字辟邪,“馗”乃“葵”字訛傳,由於他表字“辟邪”,所以後人才附會出捉鬼的故事。胡應麟提出,鍾馗捉鬼的傳說“蓋自六朝之前固已有之”,所以堯暄曾取名鐘葵而字辟邪,南北朝時名叫鍾馗的人很多,可能都取義於此。  
楊慎和清顧炎武趙翼等根據《周禮·考工記》“大圭,長三尺,終葵首”、《方言》“齊人謂椎為終葵”等資料,認為所謂鍾馗係由“終葵”演變而來。“終葵”是一種利器——椎,“大圭”是古時天子的儀仗,上端形狀像椎,故云“大圭終葵首”。齊人說話遲緩,把“椎”的發音拖成了兩個音節,乃成“終葵”。古人以椎為作戰的利器,故《後漢書·馬融傳》中有“翬終葵,揚關斧”的描繪。“蓋古人以椎逐鬼,若大儺之為耳”(《日知錄》卷三十二《終葵》)。南北朝時許多人取名鐘葵或鍾馗,是希望像古人用以刺鬼的武器終葵(即利椎)那樣,令所有的鬼魅望而生畏,這種意義到了唐代最終傳變為人格化的“鍾馗”。近年來隨著秦漢文書大量出土,古代盛行以椎擊鬼的事實已被證明。如秦簡《日書·詰篇》雲,人被哀鬼纏上,可“以棘椎、桃秉(柄)以敲其心,則不來”;西漢帛書《五十二病方》也記有用鐵椎擊鬼治病的法術。故有人認為顧炎武對鍾馗起源的解釋是可信的。
今人常任俠、馬雍均寫有鍾馗考,各抒己見,但立論大致不脫明清人士的窠臼。唯何新、王正書兩人別開新說。何新認為鍾馗本來就是人名,與所謂“椎”或“終葵”者了不相關。鍾馗的原型,是商湯時的巫相仲傀,其名在《尚書》《左傳》《荀子》中又作“仲虺”、“中歸”、“中壘”。商人事鬼,凡政官都兼巫祝,仲傀為巫相而兼驅鬼之方相。[2]
王正書認為,鍾馗其人及歷代驅鬼辟邪的觀念,實起源於上古巫術,他是由先代位居祝融之號的重黎衍生而來。重黎在上古史中有重黎、重回、句芒等稱呼,句芒在傳說中又被描繪成介於天地、神人之間的負有特殊使命、生有特殊形貌的人物,其使命之一便是居巫職,有《史記·天官書》記載可證。[3]此說與何新的見解相比有一致之處,只是將鍾馗的來源更往上溯自重黎。

鍾馗- 歷史記載

1、《唐逸史》“臣終南山進士鍾馗也,因武德中應舉不捷,羞歸故里,觸殿階而死。奉旨賜綠袍以葬之,感恩發誓,與我王除天下虛耗妖孽之事。”
2、宋·《事物紀原》“鍾馗者,系終南山進士。”
3、《清嘉錄》盧毓嵩有詩云:'榴花吐焰菖蒲碧,畫圖一幅生虛白。綠袍烏帽吉莫靴,知是終南山里客。眼如點漆發如虯,唇如腥紅髯如戟。看澈人間索索徒,不食煙霞食鬼伯。何年留影在人間,處處端陽驅歷疫。嗚呼世上罔兩不勝計,靈光一睹難逃匿。仗君百千億萬身,卻鬼直教褫鬼魄。'
4、清代畫家金農有《醉鍾馗》圖,題名曰:“不特禦邪撥歷,而其醉容可掬,想見終南進士嬉傲盛世、慶幸太平也。”
5、萬曆年間教坊編演的雜劇劇目中有《慶豐年五鬼鬧鍾馗雜劇》,楔子裡交代說,鍾馗是終南山終南鎮人氏,姓鐘名馗字君實,幼習儒業。苦志攻讀,平生直正,不信邪鬼。
6、《斬鬼傳》煙霞散人著:“話說唐朝中南山有一秀才,姓鐘名馗字正南。”
7、《平鬼傳》雲中道人著:“話說大唐德宗年間,有一​​名甲進士,姓鐘,名馗,字正南,終南山人氏。”
8、唐開元鍾馗碑:唐開元鍾馗碑終南人鍾馗字正南相異修文武不第觸殿亡玄宗封賜福鎮宅聖君辭曰終南馗君鬼魅懼賜福鎮宅佑天下也五月初五。
9、漢族民間傳聞:鍾馗生於唐高祖武德年間;長於太宗貞觀年間;高宗永徽年間入長安科考,高中探花。蓋因因貌醜,為武后所不喜,遂未受官職。抑鬱歸家苦讀十載,以期高宗遣詔。偏逢武后獨裁,高宗不問政事。遂於調露年間出家為道,雲遊天下:遍訪名山大澤、追尋先賢遺跡。

鍾馗- 繪畫作品

(圖)鍾馗
鍾馗圖冊
有記載唐代的畫聖吳道子是第一位擅長鍾馗畫的大師,雖然他的鍾馗像畫作現已失傳,但北宋時還有人在皇宮裡見到過。北宋鑑賞家郭若虛,詳盡描述他所見吳道子的鍾馗像真跡。郭若虛《圖畫見聞志》卷六《近事》中寫道:“昔吳道子畫鍾馗,衣藍衫,革敦一足,眇一目,腰笏,巾首而蓬髮,以左手捉鬼,以右手抉其鬼目。筆跡遒勁,實繪事之絕格也。”所謂“衣藍衫”的藍字與襤褸的襤字同義,是破舊的意思,也就是身著破爛的衣衫。“腰笏”是說腰帶上別著笏,是大臣上朝時手中持的木質禮器。“巾首而蓬髮”則是描寫他儒生身份和落魄的儀表。從北宋書畫鑑賞家郭若虛對吳道子的鍾馗畫描述來看,鍾馗的確是面目醜陋,出身貧寒的讀書人形象。
現存年代最早的鍾馗畫像,是五代時期人物畫家石恪的作品。鍾馗形像一脈相承,始終是貧寒的讀書人形象。看來從早期畫像裡,還是無法找到鍾馗真實來歷的蛛絲馬跡。1900年,敦煌。一位王道長偶然發現在唐代寫本經文當中,有一篇提到鍾馗。篇名為《除夕鍾馗驅儺文》。文章大意說:在一種叫做儺的儀式中,鍾馗鋼頭銀額,身披豹皮,用硃砂染遍全身。帶領十萬叢林怪獸,四處捉取流浪江湖的孤魂野鬼。[4]

鍾馗- 文學作品

(圖)鍾馗
鍾馗圖冊
《鍾馗全傳》:含包括《鍾馗斬鬼傳》(煙霞散人著)、《唐鍾馗平鬼傳》(雲中道人編)兩種。鍾馗因相貌醜陋,應試不中,碰死金殿,冤魂蒙玉帝之命委查冥司,遍歷九大地獄,會見十殿閻王,誅戮山魁,收捉騙幅等。後又被閻君封為“平鬼大元帥”,赴萬人縣平除陰間眾鬼,大獲全勝後班師歸地府,被玉帝冊封為神。小說繼承發展了傳統的諷刺藝術,對眾鬼形象的塑造更獨具匠心。《鍾馗嫁妹》:故事中,講到他是唐朝時一位出身貧寒的書生,自幼飽讀詩書,才華出眾。然而他相貌奇醜無比,絲毫沒有讀書人那種風流倜儻的儒雅氣質。也就是因為這醜陋的相貌,使他在科舉考場上遭受歧視。

鍾馗憑藉過人的才華,一路過關最終考到殿試。但這位唐明皇偏偏無法容忍鍾馗的醜陋,大筆一揮,兒戲般的取消了他的錄取資格。十年寒窗之苦,瞬間化為烏有。性格剛烈的鍾馗於是選擇了死……
這個故事的最早版本見於博物學家沈括所著《夢溪筆談》的《補筆談》,與今天故事稍有不同。 《全唐詩》:裡收錄了這樣一首詩,名為《謝賜鍾馗及曆日表》。作者是唐明皇時一位宰相,名叫張說。詩中說感謝皇上賜給自己的鍾馗神像和曆日表。後來的大詩人劉禹錫也曾寫過類似的詩篇。由這些唐人詩句不難看出,作為神鍾馗在唐朝時已是聲名赫赫,張掛鍾馗神像成為上層社會流行的年俗。 《新唐書·儀禮志》:中詳細記述了一次皇宮裡舉行的儺儀式。從《儀禮志》中記載來看,雖然儀式的名字都稱為儺,但宮中的儺和敦煌《鍾馗驅儺文》裡的儺還是有著顯見的差別。首先是規模的不同,其次是在國家典禮中儺舞的領頭者是方相氏,而並非敦煌驅儺文裡的鍾馗。
 

 
《鍾馗驅儺文》:敦煌出土;是最早鍾馗出現在儺儀式中的記載,從唐代以後一些風俗志和詩歌裡的片斷文字描述來看,也只有在鄉儺中才能見到鍾馗的身影。

鍾馗- 戲劇作品

京劇《鍾馗嫁妹》
電視劇《天師鍾馗》新加坡電視機構與台灣中視合拍版
電視劇《天師鍾馗》台灣中視自製版
電視劇《鍾馗捉鬼》 1988年亞洲電視本港台 
電視劇《天師鍾馗之美麗傳說》 2009年中國浙江電視公司製作

鍾馗- 節日文化

端午文化

鍾馗
鍾馗圖冊
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鍾馗文化端午節。從2008年起為國家法定節假日放一天假。2006年5月20日,該漢族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女兒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五、夏節等。
鍾馗文化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漢族民間的四大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請鍾馗、跳鍾馗、鬧鍾馗、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朮、白芷、系百索子、做香角子等活動。端午節是一個十分隆重的節日,尤以請真鍾馗、跳鍾馗、鬧鍾馗賽龍舟(水鄉)民眾積極參與,萬民同慶,熱鬧非凡。
端午節戶戶有請“唐·賜福鎮宅聖君”真鍾馗進家門活動,人們傳說將真鍾馗(陝西西安周至終南鍾馗故里廟“鍾馗故里”商標的開光鍾馗稱真鍾馗)請進家裡:“賜福鎮宅、唯真鍾馗”,“拜請鍾馗、中榜得魁”,“鍾馗真神顯,送咱福祿壽禧安。”毛澤東同志也曾於1966年7月8日致江青的信中寫過:“為了打鬼,借助鍾馗”,賜福鎮宅請真鍾馗。
一年四季,尤其是端午節和春節人們還紛紛到“唐·賜福鎮宅聖君”終南鎮鍾馗故里廟祈福、修身、修心、食宿、度假和遊覽,以求幸福安康。
端午習俗
①、請鍾馗:端午節前和春節前,人們將真鍾馗(陝西西安周至終南鍾馗故里廟有“鍾馗故里”商標的開光鍾馗稱真鍾馗)請進家中,或將真鍾馗玉佩係於胸前,“賜福鎮宅,唯真鍾馗”。“拜請鍾馗,中榜得魁”。“鍾馗真神顯,送咱福祿壽禧安”。據考證鍾馗故里為陝西周至終南山下終南鎮鍾馗故里廟。
②、跳鍾馗、鬧鍾馗:自晉代以來跳鍾馗、鬧鍾馗,賜福鎮宅就是端午節和春節的重要內容。經西安鍾馗文化藝術研究所專家考證,端午節的請真鍾馗、跳鍾馗、鬧鍾馗,是自古以來非常重要的漢族民俗文化活動,人們將端午節稱為“鍾馗文化端午節”。在端午節中人們載歌載舞。據說鍾馗可以斬五毒,祛百病,鎮宅佑安。
③、賽龍舟:在水鄉人們五月五日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有時人們在船頭懸屈原像或鍾馗像。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地。這一天,人們爭先恐後,共聚水岸,助威吶喊,賽手更是不遺餘力、奮勇爭先,英勇奪魁,場面弘大熱鬧。
④、吃粽子: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海、湖、河中,以祭祀屈原。同時有將粽子送給已出嫁的女兒同食的習俗。
⑤、佩香囊:端午節小孩佩香囊,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據說可以驅邪除瘟。
⑥、掛艾葉菖蒲榕枝:在端午節,漢族民間經常以菖蒲艾葉、榕枝,製成人形稱為艾人。將艾葉剪為虎形,婦人爭相佩戴,或懸於堂中,用菖蒲作劍,插於門楣,據說有驅魔祛鬼之效,也有將真鍾馗玉佩掛於胸前,祛百病,鎮邪佑安。
⑦、一年四季,尤其是端午節和春節,人們還紛紛到“唐·賜福鎮宅聖君”鍾馗故里廟祈福、修身、修心、食宿、度假、遊覽,以祈求幸福安康。另外還有雄黃酒、遊百病等習俗。

春節文化

春節:農曆正月初一,也指正月初一以後的幾天
春節俗稱“過年”,原名“元旦”,隋代杜台卿在《五燭寶典》中說:“正月為端月,其一日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元”的本意為“頭”,後引申為“開始”,因為這一天是一年的頭一天,春季的頭一天,正月的頭一天,所以稱為“三元”;因為這一天還是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稱“三朝”;又因為它是第一個朔日,所以又稱“元朔”。正月初一還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別稱,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開始。
春節習俗源自何時很難考究,不過一般認為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末祭神祭祖活動。農曆的正月(1月)是一年的開始,而正月上旬或中旬,大部分情況正好是春季的開始(少部分時間立春是在農曆臘月下旬),定名為春節;節日具體時間最後的確定相信和這個時間對農業勞作影響最小有關。農曆一年的最後一天(月大為30日,月小29日),稱之為“大年三十”,除夕晚上全家人團圓吃年飯(農曆一年中最後一頓飯),年飯以後有熬年夜(守年歲)和發壓歲錢的習俗,表示從農曆上年的最後一天守到來年的第一天,因此,對這一節日又稱之為過年。
據傳說,古時有年獸專於年夜侵擾人間,人們為了驅趕年獸,年夜守歲,將“賜福鎮宅聖君”鍾馗真神、神荼、鬱磊、秦瓊、敬德神像貼於門上辟邪,放鞭炮、掛紅燈嚇跑年獸。春節我國的廣大地區自唐朝 ​​以來就有請真鍾馗進家門的習俗,春節期間鍾馗是守門、護福、鎮宅、驅年獸的神。“賜福鎮宅,唯真鍾馗”,“拜請鍾馗,中榜得魁”,“鍾馗真神顯,送咱福祿壽禧安”(陝西西安周至終南鍾馗故里廟有“鍾馗故里”商標的開光鍾馗稱真鍾馗)。
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砲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云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在春節期間大家還舉行鬧鍾馗、跳鍾馗、耍社火、扭秧歌、敲鑼鼓等漢族民俗活動。
經西安鍾馗文化藝術研究所專家考證,自晉代以來請真鍾馗、跳鍾馗、鬧鍾馗,就是春節和端午節的重要漢族民俗傳統文化內容。在春節期間人們載歌載舞,請真鍾馗、跳鍾馗、鬧鍾馗,鞭炮齊鳴、鑼鼓震天、萬人空巷,萬民同慶。
春節裡還有一項重要活動,是到親朋好友家和鄰那裡祝賀新春,舊稱拜年。
拜年是中國漢族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愿的一種方式。古時“ 拜年 ”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
春節期間,全國各地還有其它很多傳統漢族民俗文化活動內容。
一年四季,尤其是端午節和春節,人們還紛紛到“唐·賜福鎮宅聖君”終南鍾馗故里廟祈福、修身、修心、食宿、度假和遊覽,以求幸福安康。

鍾馗- 信仰儀式

鍾馗
鍾馗圖冊
世界上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對“唐·賜福鎮宅聖君”鍾馗的信仰,這種信仰在東南亞地區也很普遍,在中國的陝西西安(鍾馗故里)、江淮閩南台灣等地這種信仰更為盛行。人們在春節、端午、開工、開盤、開地、開業、開廟、開台、謝土、喬遷、慶豐、婚壽、祈福以及重要慶典活動時,都會懸掛鍾馗畫像和舉行儺舞跳鍾馗表演,常會有藝師打扮成鍾馗的模樣戴儺面具、著官袍、手持蝙蝠和寶劍跳儺,有迎福納祥、人壽豐年、祈福除邪、鎮宅佑安之意。有時也有操弄鍾馗之懸絲傀儡表演。人們祈盼:鍾馗鍾馗,賜福鎮宅,中榜得魁;鍾馗真神顯,送咱福祿壽禧安!在日本,鍾馗的信仰非常系統,許多村子有鍾馗神社,製作鍾馗稻草人偶,許多瓦房上還會安置鍾馗瓦,跳鍾馗儺舞,掛鍾馗旗幡,家中小孩房中置鍾馗畫像,神樂社也會表演鍾馗,還曾有一款飛機稱鍾馗型。

鍾馗- 歇後語

鍾馗爺站十字路口──四下拿邪
鍾馗開飯店──鬼不上門
鍾馗嫁妹──鬼混(婚)
牆上掛鍾馗像──鬼話(畫)
鍾馗受騙──被鬼迷住 
小鬼看見鍾馗像──望而生畏
鍾馗打飽嗝──肚裡有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