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21日 星期四

旗袍(滿語:ᠰᡳᠵᡳᡤᡳᠶᠠᠨ,穆麟德:sijigiyan,太清:sijigiyan[1])通常指一種近代華人女子的服裝。旗袍於民國時期為上海女校的制服,當時的上海女學生亦被認為是旗袍最早的主要使用者[2],20世紀上半葉其款式融入西式剪裁而被大幅度改進。旗袍因其代表新時代知識女性的形象而受到歡迎,由上海開始流行至全中國,成為當時中國都市婦女的主要服裝。旗袍至今仍為上海代表性的符號之一。

旗袍

民國初期廣告上著旗袍的女子
旗袍滿語ᠰᡳᠵᡳᡤᡳᠶᠠᠨ穆麟德sijigiyan太清sijigiyan[1])通常指一種近代華人女子的服裝。旗袍於民國時期為上海女校的制服,當時的上海女學生亦被認為是旗袍最早的主要使用者[2],20世紀上半葉其款式融入西式剪裁而被大幅度改進。旗袍因其代表新時代知識女性的形象而受到歡迎,由上海開始流行至全中國,成為當時中國都市婦女的主要服裝。旗袍至今仍為上海代表性的符號之一。

歷史淵源[編輯]

旗袍,原意指「旗人之袍」。旗袍在滿文稱為「衣介」,傳統滿族長袍的特點是圓領、右大襟和用紐扣而不是衣帶,窄袖、袖子末端平時挽起,需要暖手和行禮撣下,稱「馬蹄袖」、男裝系腰帶、下面前後左右開叉以便於騎射。上身在長袍外穿有馬褂[來源請求]
滿裝袍 
三等侍衛克得爾巴圖魯哈木圖庫 
允禟旗袍 
三等侍衛克什克巴圖魯伍克什爾圖滿裝袍 
旗袍外套短馬褂 
在清代,女式旗裝袍一般稱為「襯衣」或「氅衣」,很少有被稱之為「旗袍」的情況[3]。清代的滿族女性穿袍,漢族女子則主要為褂、襖配裙和褲。到了清末,滿漢服裝間的區別到已很模糊,在民國初年女性穿袍的情況亦被指「極不普遍」[4]

清代中晚期至民國初期的旗袍裝[編輯]

近代旗袍[編輯]

1920年的婉容溥儀
著旗袍的周旋、李香蘭
1947年著旗袍的越劇十姐妹
有關學者指出,旗袍與清代旗裝中的袍被指或不會有直接淵源關係。辛亥革命以後,在排滿風潮的影響下,滿洲婦女因為性命關係,大都改穿漢人服飾,旗人服裝久已無人過問[5],加上在五四運動以及西方文明的洗禮下,複製清代旗裝袍的社會條件似不充分,要讓其照搬曾為之唾棄的舊傳統服裝少有可能[6]

旗袍始於1925年開始在上海流行[7],研究指出,旗袍風尚的始發群體為上海的女學生群體,亦指出以當時其「女界領袖」的衣著引領地位和對西化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而論,也只有當時女學生才可能是旗袍最早的主要使用者[6]
上海北平等地的設計師在旗人之袍的基礎上予以改良。20世紀20年代,旗袍開始流行於上層社會和娛樂界,富家太太和電影明星趨之若驚。旗袍的下擺從1926年以後才開始一升再升,到了1929年己升至膝蓋處了。上世紀20 年代末,歐美女子盛行短裙。畫家萬籟鳴在1928年8月為《良友》雜誌第29期設計若干新式旗袍,上海南京路的鴻翔旗袍店善加模仿,依照西方流行的人體曲線美加以重新剪裁,生產出短式旗袍,促成了海派服飾風格的形成。[8]上海和北平在旗袍的演變史上起到了關鍵作用。男式長袍精簡了繁瑣的裝點修飾,腰身寬鬆,袖口寬大,領前低後高,加寬下擺,提高開衩,最後發展成了長衫。女式旗袍袍身逐漸減短,腰身變窄,下擺收小,同時開衩變低,領型變矮,成為民國女性最主要的服飾之一。自清代至旗袍風行之前,無論是漢族還是滿族女性均通過與袍服或上裝相配的裙和長褲將下肢基本遮蓋。而在旗袍的配伍中,除1925年旗袍流行的萌芽期有少量袍中穿褲的記載外,其時尚主流基本為旗袍內不著可能外露的裙及長褲,而是配穿合體的襪,甚至不著襪而裸露小腿[6]
20世紀上半葉著旗袍的周旋
從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末,中國旗袍風行了20多年,改變了中國婦女長期來束胸裹臂的舊貌,讓女性體態和曲線美充分顯示出來,正適合當時的風尚,與當時女性解放密不可分。到30年代和40年代,旗袍已經成為城市女性重要服飾。而一般婦女,尤其是執教鞭的教師及年青學生,盛行穿著"陰丹士林"不褪色的藍布旗袍。軍閥孫傳芳以「有傷風化」為由,一度下令禁止上海婦女穿旗袍。[9]
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頒布法令,確定旗袍為國家禮服之一。中華民國歷代元首夫人在外交場合下多穿旗袍,亦穿西式裙服。[10] 時至2003年民進黨執政時,以「因時空環境變遷,皆已不合時宜;基於服飾文化宜由生活禮儀及美學為教育及推廣,毋須以法律強制規範,無繼續實行之必要」[11]為由,經立法院通過、頒布總統華總一義字第 09200105560號令公布廢止。[12]

臺灣[編輯]

臺灣早期華人女人和男人流行穿旗袍和長衫。女人穿旗袍是因為為了平權,喻意男人能用的東西女人也能用。
旗袍在臺灣流行了3次。第一次是起源於1919年日本總督田健治郎在臺灣推行「同化政策」,要求臺灣人放棄漢族的意識和文化,而直接導致臺籍菁英份子的反彈,發展出臺灣首次的「新文化運動」。展現在服飾上的,即是在30年代風行一時的單件式旗袍[13][14]
第二次是在日本戰敗後,臺灣光復初期。僅管在物質條件嚴重缺乏的情況下,臺灣的婦女仍把嫁妝的衣服修改成旗袍,來表達對臺灣光復的慶賀[15][16][17]。然而這一時期的旗袍熱為時短暫,在228事件發生後即迅速地消退,在事件期間更發生過著旗袍和中山裝者遇襲。[18]
第三次是1950年代至60年代,隨著政府遷臺的大量軍民帶來了第三次的旗袍風潮。在影視歌星、選美小姐、以至於上層社會的官夫人的帶動下,歷時十年始漸漸消退。[19]
由於中共在1949年後打壓旗袍文化,所以旗袍文化得以在台灣保留。 [20]反對聲音卻於白色恐怖中被沉息。[21]
1950年代,李敖台灣大學就讀時,因為穿長袍被稱為「長袍怪」。蔣中正終身喜著長袍和軍裝,而宋美齡姐妹公開場合永遠旗袍示人。據稱蔣中正曾因兒媳不穿旗袍而拒絕見面。[22]
1970年代經濟起飛以來,旗袍服飾在台灣亦獲青睞。中華民國外交領事局曾要求較為鄭重的外交場合穿旗袍或套裝。但近年來因為本土化運動以及上述法律廢止的關係,現在已取消。
1990年代後,隨著社會的多元化及西方文化薰陶,目前民間之年輕女性,平時和正式場合幾乎著洋裝,官方亦是一樣,再加上台灣本土意識高漲,著旗袍或改良旗袍的人已相當罕見。
2010年代後,偶時在春節過年的氛圍上,電視主播會身著旗袍亮相報導,例如:東森主播陳海茵[23]非凡主播朱芳君[24]

香港[編輯]

中共在1949年後打壓旗袍文化,因為他們覺得旗袍等於資本主義,但旗袍文化得以在香港保留。
李曹秀群博士就讀聖士提反女子中學時,為消除學校的階級觀念,與同學們發起爭取要有校服,主動設計了現在的藍色長衫校服,並把計劃書遞到校方,使聖士提反女子中學成為第一所以藍色長衫作為校服的學校。後來,多間中學仿效以藍色長衫作為校服。香港的旗袍校服大部份為藍色,因當年藍色染料昂貴,只有富人才買得起這顏色的校服,因此成為貴旗象徵,後來藍色染料便宜時,各校便使用藍色旗袍。亦有學校使用白色。
香港前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2001年4月19日的告別演說是穿著旗袍去發表。前全國政協副主席霍英東的夫人馮堅妮女士曾發起慈善義演,穿旗袍登台唱粵曲
現時香港人在一般場合很極少穿著旗袍,通常見於新年,萬聖節慶祝或隆重場合,例如慈善節目,電視台表演,節目和高官宴會。部份女性高官愛穿旗袍。

中國大陸[編輯]

1949年之後,旗袍在大陸漸漸冷落,尤其文化大革命中認為它是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的象徵而大量破壞。大陸前國家主席劉少奇的夫人王光美曾穿旗袍出訪印尼等國,在文革中成為被批判的「罪狀」。改革開放以後旗袍重新恢復生機,江澤民胡錦濤等歷屆中共領袖的夫人出訪均穿著旗袍。[25][26]重新流行的旗袍,嚴格說其實是民國的旗袍,基本上是1930年代至1940年代確立的基本形態,只在長短、肥瘦和裝飾上有些變化。
在當代大陸,旗袍常用於服務行業。
改革開放初期也曾有人見迎賓小姐穿著旗袍驚呼旗袍成為迎賓「職業服裝」的尷尬。[27][28]旗袍亦有重新恢復國家禮服的趨勢。
據媒體披露,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曾發布通知,建議女性外交官在正式場合穿著旗袍。[來源請求]1990年代以來,在中共領袖的外交活動中女領袖或領袖夫人穿著旗袍已成為常態。
前國家副主席宋慶齡、前國務院副總理吳儀都很喜歡穿旗袍。前副總理陸定一的夫人平反後,出獄第一件事就是去訂做一件新旗袍。
近年來,旗袍製作在大陸已經重新成為服裝行業支柱之一,且發展潛力巨大。大陸近年已經出版的旗袍專著多達數十本,近年來以旗袍為主要服裝的民國題材電視劇及電影也大受歡迎。電影《花樣年華》、《色戒》和電視劇《旗袍》中的旗袍服裝都讓觀眾留下深刻印象。[29]

特徵和演變[編輯]

一般認為,現代旗袍特徵為:立領;收腰; 盤扣;腿部兩側開衩。可以有袖或無袖。下擺最長不遮蓋腳面,最高在膝上(部份旗袍可只蓋著下體)。旗袍在各個年代開叉的高低和女性想表現性感無關,只因為潮流而變高變低,目前香港,台灣和大陸地區流行開高叉。
面料仍以絲綢或棉麻為主,也有人用高檔化學纖維混紡。
當代旗袍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風行,30、40年代徹底擺脫舊樣式,走向經典。50年代瞬間燦爛爾後在大陸被長期摧殘。
20世紀80年代以來,旗袍重新展現蓬勃的生機和迷人的魅力。
旗袍簡潔明朗的線條、豐富多姿的款式、質地輕柔的面料,襯托出風流女性的優雅、柔美、典雅、嫵媚。[30][31]

文化[編輯]

民國文化女性的名字,總伴隨著她們的旗袍照,[32]例如宋美齡吳健雄吳貽芳林巧稚阮玲玉張愛玲林徽音蕭紅丁玲等。
珍貴文化遺產─蘇州評彈的女演員的服裝也依然是旗袍。其它傳統說唱藝術如大鼓和評書等也多以旗袍為女演員的傳統服裝。
歷史悠久的香港小姐,香港華裔小姐,亞洲小姐和廣州西關小姐選舉中,她們期間/最後必定會穿旗袍這種傳統服裝。
以旗袍為賣點的電視劇和電影則不斷出現。

走向世界[編輯]

早在1933年,華夏旗袍就曾在芝加哥世博會上獲銀獎。[33]
2010年上海世博會組委會曾定製了60套緙絲旗袍作為中國政府贈送各國元首夫人的禮物,每件價值十萬元。[34]
各國駐上海總領事夫人也曾身穿旗袍參加慈善義演。[35]
外國遊客到上海的第一個節目常常為訂造旗袍,他們視它為華夏元素的代表。[36]
傳媒報導過美國觀眾穿旗袍觀看大陸文化節演出節目。[37]
在2008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瑞典女運動員選擇華夏旗袍款式服裝出場,超過10位各國奧運冠軍要求做一件中國禮服——旗袍用於自己的婚禮。[38]
對歐美明星,公眾場合穿旗袍也許更多是為自己添加異國情調。西方和華人的傳媒曾發表過帕麗斯·希爾頓凱莉·米洛艾瑪·沃特森珍妮弗·洛佩茲比約克濱崎步的漂亮旗袍照。[39]
好萊塢巨星詹妮弗·洛佩茲、英國超模姬·摩絲妮可·基德曼維多利亞·貝克漢姆席琳·迪翁的旗袍風采更可以證明旗袍在國際上的影響力。[4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