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歷史上的十種稱謂
歷史上,各國以對某一時期中國事物的具體印象為基礎,對中國有過多種稱謂,其中不乏偏見與歧視。當然,這些稱謂如今多已棄用,但其中所包含的歷史,卻值得後人記取。
震旦
Sinian,古印度對中國的稱謂。過去曾認為震旦是一種鴉雀,是中國特有的鳥。其實,震旦紀是五億七千萬年前到十八億年前的地質年代,這段時間在生物演化歷程中具有承前啟後的意義。在震旦紀之後,寒武紀的生物大爆發創造了地球上美麗絢爛的生命世界。
絲國
Seres,也稱塞里斯,古希臘和羅馬對中國西北地方及其居民的稱謂,意思是“絲的”或者“絲來的地方”。當時,中國是世界上唯一能夠製作輕柔美麗絲綢的國家,漢代通過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曾向世界各國輸出大量絲綢。據記載,古羅馬共和國末期的凱撒大帝曾穿著中國絲綢袍子去看戲,引起轟動,被認為是空前豪華的衣裳。
契丹
Cathe,俄語稱中國為“契丹”。遼代時期,當時的北方民族如女真、蒙古等都把中原地帶叫做“契丹”。隨著這些民族和北方或西方的交流融合,“契丹”的名字逐漸表示中國的土地。
陶瓷
China,十八世紀以前,中國昌南鎮(今景德鎮)的精美瓷器在歐洲很受歡迎,人們以能獲得一件昌南鎮瓷器為榮。歐洲人因此把“昌南”作為瓷器(china)和生產瓷器的“中國”(China)的代稱。
清國人
Chink,源於清朝的“Ching”,在英文的俚語中意指“中國人”,帶有貶義。這是因為中國在清末時是最受人欺負的國家,中國人在外國人眼中因此成了清國奴。
中國風
Chinoiserie,十八世紀中期,法語中專指一種非常流行的藝術風格。當時,很多設計師和工匠大量採用中國題材,如中國服飾、龍、寶塔,結合藝術家的想像創造出各種新形象。後來演化為“中國風格”、“中國工藝品”,也有“中國的”、“中國人”的意思。
西內遜
Chinees,荷蘭語中專指華人的詞,含有貶義,因為那時的中國給人的印像是老弱、保守和落後。現在,“西內遜”僅有兩個含義,一是指“到中國餐館裡去吃飯”,二是指“中國人”。
掌櫃
十九世紀初,韓國用“掌櫃”一詞來稱呼那些到朝鮮的中國人,意思是中國人精於算計,善於做生意,並稱中國人是“守財奴”,認為中國人會掙錢但不會花。
船國
Nuoc Tau,越南民間把中國說成“船國”,把居住在越南的華人稱為“三船”,意思是中國人是坐船來到越南的,中國的船舶製造業讓越南人羨慕。
支那
Cina,日本從江戶時代中期到十九世紀中期,用“支那”稱中國。中日甲午戰爭後,隨著清政府的失敗及《馬關條約》的簽訂,“支那”一詞在日本開始帶上了戰勝者對失敗者的輕蔑的情感和心理,並由中性詞轉變為貶義詞。當時荷蘭的字典中,“支那”則被解釋為“愚蠢的中國人”,“精神有問題的中國人”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