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2日 星期三

《茶花女》(La dame aux camélias),法國作家小仲馬最著名的小說之一,於1848年出版。故事講述了一個青年人與巴黎上流社會一位交際花曲折淒婉的愛情故事。

茶花女

茶花女
LadyoftheCamellias.jpg
原名La Dame aux camélias
出版地布魯塞爾
語言法文
類型小說
出版日期1848年
媒介Print
ISBNNA
茶花女》(La dame aux camélias),法國作家小仲馬最著名的小說之一,於1848年出版。故事講述了一個青年人與巴黎上流社會一位交際花曲折淒婉的愛情故事。

小說情節梗概[編輯]

貧苦的鄉下姑娘瑪格麗特來到巴黎開始了賣笑生涯,花容月貌的她被巴黎的貴族爭相追逐,成了紅極一時的「交際花」,人稱「茶花女」(山茶花女士),因為她隨身的妝扮總是有一束茶花。
瑪格麗特得了肺病,在礦泉治療療養院裡遇到一位貴族小姐,身材相貌和瑪格麗特相似,因肺結核第三期不久便過世了,她的父親摩里阿龍公爵偶然發現酷似他女兒的瑪格麗特,便收為義女。公爵答應負擔瑪格麗特的全部生活費用,只要她能放棄賣笑生涯。但瑪格麗特身不由己,公爵便將資助減少了一半,瑪格麗特入不敷出,欠下幾萬法郎的債務。
一天晚上的交際歡場中,鄰居勃呂當斯帶來的兩個青年其中之一阿芒·杜瓦瘋狂地愛上了瑪格麗特。
瑪格麗特生病的一年間,阿芒每天來探問病情,卻不留下自己的姓名。勃呂當斯向瑪格麗特轉述了阿芒對她的一片痴情,她很感動。一天,瑪格麗特吃飯時病情突然發作,阿芒關切地勸她不要這樣戕害自己,並向她表白愛情,他暗戀了她三年。瑪格麗特原已淡漠的心靈動了真情,她送給阿芒一朵茶花,以示以心相許。
阿芒真摯的愛情激發了瑪格麗特對純樸生活的熱望,她決心擺脫沉淪的巴黎交際花生活,和阿芒到鄉下隱居。她計劃獨自籌一筆錢,支開阿芒。然而阿芒出門時恰巧碰上瑪格麗特過去的情人,頓時起疑。他激憤地給瑪格麗特寫了封信,說他不願意成為別人取笑的對象,他將離開巴黎。
然而對阿芒來說,瑪格麗特是他整個希望和生命,他沒有離開巴黎,他跪著請愛人原諒他,瑪格麗特對阿芒也真情表白:「你是我在煩亂孤寂的生活中所呼喚的人」。
經過周折兩人在巴黎郊外租了一間房子。然而公爵知道了,瑪格麗特的經濟來源斷絕了,她背著愛人典當了自己的首飾、車馬換取生活費用。阿芒知道後,打算變賣一筆母親留給他的遺產,以還清愛人的債務。阿芒收到經紀人要他去巴黎簽字的信,阿芒離別愛人。
那封信原來是阿芒的父親、稅務局長杜瓦先生寫的,他騙阿芒離開,然後找到瑪格麗特,告訴她:他的女兒、阿芒的姊妹與一個體面家庭的公子將要訂婚,然而對方家庭聽到阿芒和交際花瑪格麗特的關係後表示:如果阿芒不和這種風塵女子斷絕關係,就要退婚。瑪格麗特痛苦地哀求杜瓦先生:讓她與愛人阿芒斷絕關係,就等於要她的命。可杜瓦先生毫不退讓,瑪格麗特只好做出犧牲,向杜瓦先生起誓與阿芒絕交。
瑪格麗特非常悲傷地給愛人寫了絕交信,返回巴黎恢復昔日交際花的荒唐生活。她接受了瓦爾維勒男爵的追求,男爵幫她還清了所有債務,並贖回了首飾和馬車。阿芒收到絕交信後懷著痛苦的心情隨父親回到家鄉。
阿芒仍深深地思戀著瑪格麗特,他又失魂落魄地來到巴黎。
他要報復愛人的「背叛」,他找到了茶花女,處處讓她難堪,罵她是無情無義、沒良心的娼婦,把愛情當作商品交易。瑪格麗特面對愛人的誤會,傷心地勸他忘了自己,永不再見。阿芒卻要她一同逃離巴黎的歡場,逃到沒人認識他們的地方,緊緊守著他們的愛情。瑪格麗特說她已經起過誓,她不能那樣做;阿芒誤以為她和男爵曾海誓山盟,便氣憤地推倒瑪格麗特,把一疊鈔票寄給她身上羞辱她,轉身離去。瑪格麗特深受刺激,昏倒在地。
瑪格麗特身心俱疲,一病不起。阿芒離開了法國。
聖誕節快到了,瑪格麗特的病情日疴,臉色蒼白,無人探望,倍感孤寂。杜瓦先生來信感謝她信守誓言,送了一千埃居,瑪格麗特已寫信把真相告訴了阿芒,現在瑪格麗特唯一的希望就是能再見愛人一面。
臨死前,茶花女的債主們紛紛上門,催逼還債。債務法庭執行官奉命查封了她的全部財產,只等她死後就拍賣還債。彌留之際,瑪格麗特不斷地呼喊著愛人的名字,「眼裡淌下無聲的眼淚」,她最終也沒能再見愛人一面。
瑪格麗特死後只有一個好心的鄰居米利將她入殮。阿芒重回巴黎後,米利把茶花女的一本日記交給了他。至此,阿芒才知道了她高尚的心靈。日記中寫道:「除了你的侮辱是你始終愛我的證據外,我似乎覺得你越是折磨我,等到你知道真相的那一天,我在你眼中也就會顯得越加崇高。」
阿芒懷著無限的悔恨與惆悵,為愛人瑪格麗特遷墳安葬,並在她的墳前擺滿了白茶花。

故事背後[編輯]

瑪麗·杜普萊西
小仲馬早年想躋身文壇,但是怎麼寫都不成,於是他早就打名妓瑪麗·杜普萊西(Marie Duplessis)的主意,開始蒐集寫作的素材。在瑪麗患肺病咯血期間,他就開始蘊釀小說《茶花女》,小仲馬一生中都不斷的為此懺悔。
1842年小仲馬在「綜藝劇院」(Theatre des Varietes)遇見一位美女瑪麗·杜普萊西,「個子高高的,身材苗條,有烏黑的頭髮,臉色白裡透紅。她的頭型生得小巧玲瓏,一雙細長的、像日本女人似的眼睛又黑又亮,顧盼自如,衍生出無限風情。」即後來《茶花女》中瑪格麗特的原型,瑪麗·杜普萊西生於1824年一個諾曼地的鄉村,原名是若絲‧阿爾豐西娜‧普勒絲(Rose Aphonsine Plessis),父母離異,瑪麗15歲時前往巴黎學做裁縫,十六歲即當起高級妓女,改名瑪麗.杜普蕾絲,喜愛華服珠寶,偏愛茶花,逸樂淫亂讓瑪麗染上了肺結核。阿爾芒絲·布拉特是瑪麗在瑪德蘭路15號住所的鄰居,第一次即由阿爾芒絲帶小仲馬去見瑪麗。
小仲馬對瑪麗一見鍾情,一日小仲馬在她的房間裡,發現她正在咯血,不斷地勸說瑪麗要保重身體。不久以後,阿爾豐西娜便成了小仲馬的情人。小仲馬的父親曾問他說:「你同這位姑娘交往,究竟是因為愛她,還是因為同情她?」但是他對瑪麗不肯退出上流聲妓事業表示憤怒,有一天,小仲馬發現了瑪麗與一位名叫愛德華的年輕人來往的書信 。1845年8月30日深夜,他寫了絕交書:「且讓我們一起遺忘,你忘掉一個你應該不會關心的名字,我忘掉一份不可能的幸福。」從此之後,兩個人就再也沒有見過面。不久小仲馬隨大仲馬去西班牙旅行。後來瑪麗肺病沉重,即使在接待客人的時候也常常咯血不止,1847年2月3日,瑪麗病逝於巴黎,死時才二十三歲。葬在蒙馬特公墓裏第15墓區。小仲馬悲痛萬分,1847年6月,小仲馬開始閉門寫作,將這段故事寫成小說《茶花女》,使他一舉成名。
1852年小仲馬的話劇《茶花女》初演時,大仲馬正在布魯塞爾過著短期的流亡生涯,小仲馬給他電報上說:「第一天上演時的盛況,足以令人誤以為是您的作品。」大仲馬回電說:「孩子,我最好的作品就是你」。[來源請求]

其他相關作品[編輯]

《茶花女》,阿爾豐斯·慕夏,1896年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林紓王壽昌合譯小仲馬《巴黎茶花女遺事》,光緒二十五年一月在福州由畏廬刊行。是中國介紹西洋小說的第一部,一時風行全國。各版本譯文比較如下:
馬克長身玉立,御長裙,仙仙然描畫不能肖,雖欲故狀其丑,亦莫知為辭。[1]
她身材頎長苗條稍許過了點分,可她有一種非凡的才能,只要在穿著上稍稍花些功夫,就把這種造化的疏忽給掩飾過去了。她披著長可及地的開司米大披肩,兩邊露出綢子長裙的寬闊的鑲邊,她那緊貼在胸前藏手用的厚厚的暖手籠四周的褶襉都做得十分精巧,因此無論用什麼挑剔的眼光來看,線條都是無可指摘的。[2]

歌劇《茶花女[編輯]

著名作曲家威爾第根據小仲馬的這部小說改編的歌劇《茶花女》(La traviata)

好萊塢電影[編輯]

好萊塢1936年根據該小說改編成電影《茶花女》(Camille)
電影《紅磨坊》(Moulin Rouge!, 2001)中的愛情情節取材於小仲馬的這部小說。

小仲馬

Alexandre Dumas, fils
小仲馬
出生1824年7月27日
 法國巴黎
逝世1895年11月27日(71歲)
 法國伊夫林省
職業小說家
劇作家
體裁小說
文學運動浪漫主義
代表作茶花女
配偶Nadjeschda von Knorring
子女Marie-Alexandrine-Henriette Dumas
Jeanine Dumas
亞歷山大·仲馬(法語:Alexandre Dumas, fils,1824年7月27日~1895年11月27日),法國劇作家、小說家,世界文學名著《茶花女》的作者。
其父大仲馬也是法國著名文學家、《基督山伯爵》的作者。為區別,通常稱為小仲馬(法語的Dumas, fils)。

早年[編輯]

小仲馬的父親大仲馬風流至極,私生子無數。
1824年一位女裁縫Marie-Catherine Labay在法國巴黎生下大仲馬的私生子之一,即小仲馬
大仲馬成名後,混跡於上流社會,完全拋棄他們母子。直到小仲馬七歲時,大仲馬終於良心發現,認了這個兒子,負擔了拉貝的生活費用,但是他始終沒有承認拉貝是他的妻子。

《茶花女》一生淒婉[編輯]

《茶花女》,傳世經典
1842年小仲馬在「綜藝劇院」(Theatre des Varietes)遇見高級交際花Marie Duplessis,對她一見鍾情:「個子高高的,身材苗條,有烏黑的頭髮,臉色白裡透紅。她的頭小巧玲瓏,眼睛又黑又亮,顧盼自如,衍生出無限風情。」
瑪麗·杜普萊西即後來《茶花女》的原型,她生於1824年一個諾曼第的鄉村,原名是若絲‧阿爾豐西娜‧普勒絲(Rose Aphonsine Plessis),父母離異,瑪麗15歲時前往巴黎學做裁縫,十六歲即當起高級妓女,改名瑪麗.杜普蕾絲,喜愛華服珠寶,偏愛茶花,逸樂淫亂讓瑪麗染上了肺結核。 阿爾芒絲·布拉特是瑪麗在瑪德蘭路15號住所的鄰居,第一次即由阿爾芒絲帶小仲馬去見瑪麗。一日小仲馬在她的房間裡,發現她正在咯血,不斷地勸說瑪麗要保重身體。不久以後,阿爾豐西娜便成了小仲馬的情人。小仲馬的父親曾問他說:「你同這位姑娘交往,究竟是因為愛她,還是因為同情她?」但是他對瑪麗不肯退出上流聲妓事業表示憤怒,有一天,小仲馬發現了瑪麗與一位名叫愛德華的年輕人來往的書信,1845年8月30日深夜,他寫了絕交書:「且讓我們一起遺忘,你忘掉一個你應該不會關心的名字,我忘掉一份不可能的幸福。」。從此之後,兩個人就再也沒有見過面,寫了絕交書。不久小仲馬隨大仲馬去西班牙旅行。後來瑪麗肺病沉重,即使在接待客人的時候也常常咯血不止,
1847年,Marie病逝於巴黎,年僅23歲。小仲馬悲痛萬分,將這段故事寫成小說《茶花女》,使他一舉成名。小仲馬一生中都不斷的為此懺悔。
1852年,小仲馬的話劇《茶花女》初演時,大仲馬正在布魯塞爾過著短期的流亡生涯,小仲馬給他電報上說:「第一天上演時的盛況,足以令人誤以為是您的作品。」大仲馬回電說:「孩子,我最好的作品就是你」。1875年2月21日,小仲馬以二十二票的多數被選入法蘭西學院,在當時是最高榮譽,使他的事業可說是功德圓滿,相較於無緣於此的巴爾扎克、大仲馬幸運許多。

家庭[編輯]

1864年小仲馬與Nadjeschda von Knorring於莫斯科結婚,育有兩女。

安葬[編輯]

1895年11月27日小仲馬辭世,終年巴黎蒙馬特公墓,距離茶花女Marie Duplessis之墓僅有100米。

評價[編輯]

小仲馬其它有名的戲劇作品包括《半上流社會》(1855)、《金錢問題》(1857)、《私生子》(1858)、《放蕩的父親》(1859)、《克洛德的妻子》(1873)、《福朗西雍》(1887)等。
小仲馬的劇作是法國戲劇由浪漫主義向現實主義過渡時期的產物,話劇《茶花女》也被視為法國現實主義戲劇開端的標誌。他的劇作不以情節的曲折離奇取勝,而以真切自然的情理感人,結構謹嚴,語言流暢,富有抒情意味。1897年,翻譯家林紓翻釋《茶花女》,當時譯名為《巴黎茶花女遺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