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出自唐代詩人杜牧的《泊秦淮》
泊秦淮
作者:杜牧年代:唐
煙籠寒水月籠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
隔江猶唱《後庭花》。
賞析:
唐朝著名詩人杜牧遊秦淮,在上聽見歌女唱《玉樹後庭花》,綺艷輕盪,男女之間互相唱和,歌聲哀傷,是亡國之音。當年陳後主長期沉迷於這種萎靡的生活,視國政為兒戲,終於丟了江山。陳朝雖亡,這種靡靡的音樂卻留傳下來,還在秦淮歌女中傳唱,這使杜牧非常感慨。他的詩說:這些無知歌女連亡國恨都不懂,還唱這種亡國之音!其實這是藉題發揮,他譏諷的實際是晚唐政治:群臣們又沉湎於酒色,快步陳後主的後塵了。秦淮一隅,寄託如此深沉的興亡感,足見金陵在當時全國政治中心已經移向長安的情況下,影響仍然很大。
杜牧前期頗為關心政治,對當時百孔千瘡的唐王朝表示憂慮,他看到統治集團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鎮的擁兵自固,看到邊患的頻繁,深感社會危機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這種憂時傷世的思想,促使他寫了好些具有現實意義的詩篇。《泊秦淮》也就是在這種思想基礎上產生的。這首詩是作者藉陳後主(陳叔寶)因追求荒淫享樂終至亡國的歷史,諷刺晚唐那班醉生夢死的統治者不從中汲取教訓,表現了作者對國家命運的無比關懷和深切憂慮。
秦淮,即秦淮河,發源於江蘇溧水東北,橫貫金陵(今江蘇南京)入長江。六朝至唐代,金陵秦淮河一帶一直是權貴富豪遊宴取樂之地。這首詩是詩人夜泊秦淮時觸景感懷之作,於六代興亡之地的感嘆中,寓含憂念現世之情懷。
這詩在語言運用方面,也頗見工夫。首句寫景,“煙”、“水”、“月”、“沙”由兩個“籠”字聯繫起來,融合成一幅朦朧冷清的水色夜景。次句點題,並以“近酒家”的豐富內涵啟動思古之幽情,秦淮一帶在六朝時是著名的遊樂場所,酒家林立,因此昔日那種歌舞遊宴的無盡繁華實已包含在詩人此時的思緒之中。後二句由一曲《後庭花》引發無限感慨,“不知”抒發了詩人對“商女”的憤慨,也間接諷刺不以國事為重,紙醉金迷的達官貴人,即醉生夢死的統治者。“猶唱”二字將歷史、現實巧妙地聯爲一體,傷時之痛,委婉深沉。清代評論家沈德潛推崇此詩為“絕唱”,管世銘甚至稱其為唐人七絕壓卷之作。題解]秦淮河是六朝舊都金陵的歌舞繁華之地,詩人深夜泊舟河畔,隔江傳來商女《後庭花》的歌聲,聽著這亡國之音,不禁激起時代興衰之感,後兩句對只知徵歌徵舞、買笑逐歡,而不以歷景為鑑的統治者,給以深深的譴責。本詩情景交融,朦朧的景色與詩人心中淡淡的哀愁非常和諧統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