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14日 星期三

《蘭陵王入陣曲》

《蘭陵王入陣曲》
同义词条:兰陵王入阵曲,兰陵祭

蘭陵王
蘭陵王
 
  《蘭陵王入陣曲》乃軍中將士歌頌蘭陵王所作。公元546年,北齊軍被北周軍圍於邙山(今河南洛陽市郊)。蘭陵王受命爲中將軍,親率500騎出擊,躍馬颺鞭,隻身殺進重圍。周軍見蘭陵王英勇無敵,紛紛逃竄。北齊軍殺到金墉城下時,因城内北齊軍被圍日久,不敢貿然開城,蘭陵王摘下“大面”(即假面具),城上眾軍士見到蘭陵王,頓時歡聲四起,於是開城合軍一處,殺向周軍。北周軍大敗,邙山解圍,蘭陵王得勝回朝,擧國同慶,軍中將士作《蘭陵王入陣曲》以歌頌蘭陵王。《蘭陵王入陣曲》是我國曾經輝煌一時的舞曲,尤其在繁華盛世的唐朝,與另一名曲《秦王入陣曲》並稱。舞曲渾厚古樸,悠颺動聽。《蘭陵王入陣曲》在我國戲曲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有考證說它是唐代歌舞戲乃至後世京劇臉譜的源流。在唐朝《蘭陵王入陣曲》傳入日本,並一直作爲廟堂和皇家慶典音樂。然而這首名曲在我國唐代以後已經失傳,反而在日本流傳了下來,直至1986年才終於在日本人的協助下將此曲的一些資料收集並錄制帶回國。

簡介

蘭陵王
蘭陵王

  蘭陵王即高肅, 字長恭,又名孝罐,北齊神武皇帝高歡之孫,文襄皇帝高澄第三子,原祖籍渤海 (今河北省景縣),生於鄴,長於鄴,死後葬於鄴城西北的北齊皇陵區,即現在的磁縣城南四公里的劉莊村東蘭陵王墓,現已被當地政府辟爲旅游區。蘭陵王死後距 今雖有1400多年,但《蘭陵王入陣曲》一直流傳至今。

  《蘭陵王入陣曲》乃軍中將士歌頌蘭陵王所作。高肅自幼聰明英 武,音容皆美,因屢立戰功,北齊乾明元年(560年)3月,高肅被封爲蘭陵(山東棗莊市東南)郡王,故稱蘭陵王。封邑1500戶轉中領軍,加開府儀同三司 等職。蘭陵王雖爲北齊一代名將,但平時爲人和善,體撫士卒,即使一瓜一果,也要與將士分享。武成皇帝高湛很賞識他的武功,曾賜妾20人,蘭陵王僅選其一, 其餘拒納。由於他面孔和善,每次對陣,敵人並不怕他。爲此,他想了一個辦法,制作了猙獰可怕的假面具,每逢出戰的時候,都戴在臉上令敵人膽寒。

   公元546年,北齊軍被北周軍圍於邙山(今河南洛陽市郊)。蘭陵王受命爲中將軍,親率500騎出擊,躍馬颺鞭,隻身殺進重圍。周軍見蘭陵王英勇無敵,紛 紛逃竄。北齊軍殺到金墉城下時,因城内北齊軍被圍日久,不敢貿然開城,蘭陵王摘下“大面”(即假面具),城上眾軍士見到蘭陵王,頓時歡聲四起,於是開城合 軍一處,殺向周軍。北周軍大敗,邙山解圍,蘭陵王得勝回朝,擧國同慶,軍中將士作《蘭陵王入陣曲》以歌頌蘭陵王。

  公元573年5月皇帝高緯(蘭 陵王的堂兄弟),因怕蘭陵王功高蓋主,奪其皇位令人將其毒死。蘭陵王死後,《蘭陵王入陣曲》流傳下來,並慢慢形成了一種固定的格式。據《舊唐書》29卷記 載: “蘭陵王嚐擊周師金墉城下,勇冠三軍,齊人壯之。爲此舞以效其抬麾擊刺之容,謂之蘭陵王入陣曲。”並逐步形成24板136字的詞牌《蘭陵王》,屢見之於宋詞中。

  《蘭陵王入陣曲》舞和曲始於北齊,隋朝時收入後宮,唐初曾廣爲傳頌歌舞。至唐玄宗開元年間,以其非正聲,有礙於《秦王破陣樂》遂被禁止,後竟失傳。但由於唐朝中日文化交流,《蘭陵王入陣曲》竟被日本來唐使節傳到日本,並在東瀛紮 下了根,受到廣大日本群眾歡迎。直到今天,每逢重大節日,皇室慶典等隆重儀式仍在演奏。尤其是日本古都奈良的春日大社和一年一度的古典舞樂表演時,《蘭陵 王入陣曲》仍作爲一個重要曲目。1986年邯鄲市考古工作者到日本訪問時將失傳1300年的《蘭陵王入陣曲》及木制假面具照片和舞音迎回故鄉。1992年 9月,日本奈良大學雅樂代表團南都樂社等一行60餘人來到蘭陵王墓前擧行了隆重的“拜謁演出”。

創作背景


  傳說《蘭陵王入陣曲》來自北齊。
蘭陵王面具
蘭陵王面具

   蘭陵王高長恭的事蹟頗爲吸引人。長恭又名孝瓘,是南北朝時北齊的大將,北齊末代皇帝高緯堂兄。長恭驍勇善戰,戰功赫赫,先後被封爲徐州蘭陵郡王、大將 軍、大司馬、尚書令等職。蘭陵王的傳奇色彩還在於他長得極爲貌美,面相過於柔美,在行軍打仗時這種長相不足以震懾軍心,於是上陣殺敵時他都戴上一個猙獰的 面具。最爲著名的是邙山大捷。長恭帶領五百騎士前去救援洛陽, 他們沖過周軍重重包圍,突入洛陽城下,但城上齊兵認不出是誰來了,懷疑是敵人的陰謀。蘭陵王於是摘下了面具示以面容。陵王風姿驚豔全場,齊兵於是軍心大 振,調下弓弩手數百名前去接應,很快迫退周兵。爲了慶祝這次的勝利,武士們編了《蘭陵王入陣曲》,戴着面具邊跳邊歌。這就是《蘭陵王入陣曲》的誕生。

   蘭陵王所戴“面具”卻未必是《蘭陵王入陣曲》中表演者所戴的面具。一來,古時行軍打仗都披甲上陣,戴着頭盔,能遮去大半面容,似乎沒必要戴什麼面具。而 如果高長恭確實認爲有戴上恐怖面具震懾軍心的必要,面具也該是鐵制的,利於防身。而跳舞表演時所戴的面具則不可能,造型也必然不盡相同。

  面具戲跟古代的“巫儺戲”應是同出一脈,也有說是源於西域的。唐·慧琳《一切經音義》卷四十一說:“《蘇莫遮》, 西戎胡語也,正雲‘颯麽遮’。此戲本出西龜茲國,至今猶有此曲。此國《渾脱》、《大面》、《撥頭》之類也。或作獸面,或象鬼神,假作種種面具形狀。或以泥 水沾灑行人,或持絹索搭鉤,捉人爲戲。每年七月初,公行此戲,七日乃止。土俗相傳,常以此法禳厭,驅趁羅刹惡鬼食啗人民之災也。”《蘭陵王入陣曲》的表演 大概借鑒了西域《大面》的形式,而由於其膾炙人口,遂取而代之,成爲《大面》的代表性劇目。後該曲定格爲着假面指揮擊刺的男子獨舞。曲調悲壯渾厚,氣勢不 凡,古樸悠颺,描寫了當時的壯烈場面和激越情感。
蘭陵王入陣曲
蘭陵王入陣曲

   此曲誕生後,在民間流傳很快,隋朝時期,被正式列入宮庭舞曲。中唐時期唐玄宗李隆基定其爲“非正聲”,下詔禁演。後漸漸褪去武曲本色,演變爲“軟舞”。 南宋時期又演變爲樂府曲牌名,稱之《蘭陵王慢》,有越調和大石調之分。用越調演唱時,分三段,二十四拍,毛開在《樵隱筆錄》里說“至末段,聲猶激越”,還 有“遺聲”可尋。而大石調演唱的《蘭陵王慢》,則分前後段,十六拍。按王灼《碧雞漫志》說法,已經“殊非舊曲”了。以後,該曲在我國漸漸失傳。幸運的是, 唐時傳入日本的《蘭陵王入陣曲》保留了幾份真實面貌。日本古代五月五日賽馬節會、七月七日的相撲節會、射箭大賽等慶祝勝利時,都要反複演奏此曲。直到現在 日本奈良元月十五日“春日大社”擧行一年一度的日本古典樂舞表演時,《蘭陵王入陣曲》仍作爲第一個獨舞表演節目。日本人將其視爲正統的雅樂,格外珍視,對 其保留和傳承有着一套十分嚴格的“襲名”與“祕傳”制度,使得我們有幸在千年之後,還能欣賞到原汁原味、壯懷激烈的蘭陵舞曲。1986年,河北磁縣文物人員通過日本專家找回此曲。1992年9月6日,也就是該曲問世後的1428年,在邯鄲市文管人員馬忠理組織下,日本奈良大學教授笠置侃一等人率領的雅樂團在磁縣蘭陵王墓前供奉演出了此曲。《蘭陵王入陣曲》從此又得以回歸故里。

   蘭陵王高肅墓位於今邯鄲市磁縣城南5公里處。墓塚高大,周圍建有透花圍牆,墓地建有碑亭。1920年,當地村民在修公路時取土時,挖出了《蘭陵王高肅 碑》。碑額篆陽文四行十六字:“齊故假黄鉞右師右慰公蘭陵忠武王碑”。碑文真實記載了蘭陵王高肅的生平經歷和立碑年份。字蹟雖然駁落黯淡,但仍不失遒勁、 古樸,因其史料及書法藝術價值,被稱爲北碑第一品。1988年,蘭陵王碑被國家列爲重點保護文物。

  面對蘭陵王墓前那英武的塑像及後面高大的封土,每次走到跟前,不僅讓人憶往追昔、扼腕歎惋、浮想聯翩。一段傳奇的人生,一個混亂的年代。

  英雄的悲劇也許正是那個時代的悲哀。

歌曲信息

版本一

蘭陵祭(原:蘭陵王入陣曲)
蘭陵王入陣曲
蘭陵王入陣曲

  曲:龍鼓十鼓之雷霆再現

  詞:醉倚斜陽/《北齊書·高長恭傳》

  念白:

  隴頭流水,流離山下。

  念吾一身,飄然曠野。

  隴頭流水,鳴聲嗚咽。

  遙望秦川,心肝斷絕。

  可唱可白:

  我行空磧,沙之磷磷,草之冪冪。

  唱:
蘭陵王入陣曲
蘭陵王入陣曲

  從軍朔方久幹戈隻以恩信及軍和。

  邊聲動白草熾色入枯河。

  看逐獵,

  憶昔仗劍威家國。

  刀戟入陣譜戰鑠,

  論兵虎帳功蹉跎。

  胡鏇舞,

  當宴宛轉客顏酡。

  鬼面奪無識蘭陵玉顏多。

  念白:

  蘭陵武王高長恭,一名孝瓘文襄第四子也。累遷並州刺史。

  突厥入晉陽,長恭盡力擊之。

  芒山之敗,長恭爲中軍率五百騎再入周軍遂至金墉之下,被圍甚急。

  城上人弗識,長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於是大捷。

  武士共歌謠之,爲《蘭陵王入陣曲》是也。

  唱:
蘭陵王
蘭陵王

  刀戟入陣譜戰鑠,

  論兵虎帳功蹉跎。

  胡鏇舞,

  當宴宛轉客顏酡。

  鬼面奪無識蘭陵玉顏多。

  念白:

  竊做歌謠爲之曰:

  蘭陵武王高長恭音容兼美勤事躬。

  勇冠三軍常代面入陣曲譜韶彩頌。

  唱:

  隴頭流水流離山下。

  念吾一身飄然曠野。

  隴頭流水(流水)鳴聲嗚咽。

  遙望秦川(秦川)心肝斷絕。

  蘭陵武王高長恭音容兼美勤事躬。

  貌何顏勇冠三軍常代面讚神武入陣曲譜韶彩頌。

  念白:
蘭陵王
蘭陵王

  止殺心自詳。

  勝殘道未遍。

  四主漸懷音。

  九夷稍革面。

  世治非去兵。

  國安豈忘戰。

  釣台聞史籍。

  岐陽書記傳。

版本二

新將入陣譜弦歌,共識蘭陵賈輿多。

  制得舞胡工歡酒,當宴宛轉客顏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