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3日 星期五

捻軍

捻軍

(來自 捻亂 的重新導向)
捻軍(1853年-1868年)是一個活躍在長江以北安徽北部及江蘇山東河南三省部分地區的反農民武裝勢力,與太平天國同時期。「捻」是淮北方言,意思是「一股一夥」,捻軍起源於「捻子」,最初安徽、河南一帶有遊民捏紙,將油脂點燃,燒油捻紙用來作法,於節慶時聚眾表演,為人驅除疾病、災難以牟利。早期捻子是向鄉民募捐香油錢,購買油捻紙。後來,也有恐嚇取財、勒索而實與盜賊無異的現象。越是荒年歉收,入捻人數越多,所謂「居者為民,出者為捻」,而清朝官方稱之為捻匪。捻軍興起後,首領為沃王張洛行(張樂行,張宗禹叔)、奏王苗沛霖、孫葵心等。至捻軍時代首領為梁王張宗禹、幼沃王張禹爵、勇王龔得樹、遵王賴文光、魯王任柱、衛王李蘊泰等人,與太平軍互有聯絡,行蹤飄忽不定,難以捉摸。捻軍騎兵縱橫馳騁於皖、豫、魯、蘇、鄂、陝、晉、直(冀)八省十餘年,極盛時期總兵力達二十萬騎兵[來源請求]。1865年,清朝大將僧格林沁親王中伏被全殲之後,清朝傾全力對付捻軍,動用團練湘軍淮軍及數省兵力,利用地形,「畫河圈地」,後分為東、西二捻,西捻為左宗棠所平定,東捻乃李鴻章所滅。

過程

  • 1852年,皖北大旱,入捻農民增多。亳州張洛行龔得樹等結捻聚眾萬人攻佔河南永城。同年11月,捻眾在安徽亳州雉河集(今安徽渦陽)歃血為盟,推張洛行為盟主,起兵抗清,號稱「十八鋪聚義」。
  • 1853年, 太平天國北伐軍經安徽、河南時,皖北捻黨紛起響應,飢民到處揭竿而起。每年春秋二季集合外出奪取糧食。
  • 1855年,黃河決口(開封以東),山東南部、安徽北部、江蘇北部大批災民流離失所,紛紛入捻。亳州、蒙城捻軍推張樂行為盟主,號稱「大漢永王」(一稱大漢明命王),以雉河集(今安徽渦陽縣城)為根據地,制定《行軍條例》十九條,組成捻軍,建立黃、白、藍、黑、紅「五旗軍制」,人數達十萬,到達高潮。淮河南北,遍地皆捻。
  • 1857年,張樂行與太平軍陳玉成會攻霍邱,接受太平天國領導,被封為成天義。
  • 1858年至1862年 捻軍在等地轉戰,各有勝負,張樂行晉陞為征北主將,又封沃王。
  • 1864年,太平天國失敗後,遵王賴文光和梁王張宗禹等重組捻軍。賴文光正式授予捻部各將太平天國新王號;新捻軍採用靈活機動的戰術,逐漸變為一支約十萬餘人的騎兵部隊。
  • 1866年10月,捻軍分為東西兩部,東由賴文光率領,西由張宗禹率領入陝西
  • 1867年,東捻被李鴻章淮軍圍困,突圍失敗,11月任柱與劉銘傳戰鬥中遭叛遇害,主力覆沒,西捻軍東下救援。
  • 1868年1月,東捻在山東膠萊河壽光戰鬥全軍覆沒,賴文光遭俘虜後被殺;西捻進入陝西,配合回民軍作戰,後為援救東捻軍,一度逼近保定天津。8月,在山東為淮軍圍困於魯西北,恰逢連日大雨,捻騎不能奔馳,西捻潰敗,張宗禹也在逃離中失蹤。至此捻軍全部失敗。

捻军就是民兵的起源?

在1814年至1868年間,以安徽為中心,曾經有一支農民武裝發展到數十萬人,成為與南方太平軍互相呼應的抗清力量,這便是捻軍。
捻軍最終失敗了,史學家在研究其原因時,往往從階級性著手。而筆​​者閱讀大量的關於捻軍的史料後認為,捻軍敗在組織結構上。從其結構來看,這還不是一支正規的軍隊,充其量只能算作一支預備役部隊,是中國預備役軍事組織最早的雛形。
捻軍每有軍事行動時,首領便發出號召,各村莊便把農民從田野裡召集回來,放下鋤頭,重新拿起藏在家中的大刀、梭標、長矛等武器,然後按照早已編好的小隊、中隊、大隊組織起來,由各村莊公選出來的中小頭目帶領到首領處集中,成千成萬的農民們從各村莊最後集中在一起,組成一支龐大的隊伍,準備出發。這一過程,捻軍稱為“裝旗”,也就是組合過程。
各路捻軍首領下的下級頭目,也與正規軍中的上下級有著很大區別。這類下級軍官,既不是從實際作戰中提拔起來的,也不是職業性的軍官,常由各村莊公推出來的,或者是有威望,有能力。這種小頭目對下完全負責,農民稱之為“旗主”。但這個旗主對大首領來說似乎無論哪個都可以,由農民們來決定聽從誰指揮。捻軍中流行的術語“領旗”就是指的這一現象,即每一支捻軍首領在組織隊伍之前,發各村莊發出邀請,請參加他的軍事行動。各村莊決定參加某一路捻軍的行動,就算領了旗。
這樣的軍事力量,肯定缺乏最高的政治目的。他們以獲得財富為主要目的。所以有時捻軍攻打縣城,縣城的官員竟派出代表與捻軍談判,稱願意捐出若干銀兩,只要不攻城。於是,每次捻軍行動若是繳獲了大量財物,便覺得心滿意足。人馬一回到家鄉,將財物分了,就散了夥,各操舊業,這便是“居則為民,出則為捻”。
據史書記載,捻軍還有“刈麥”的時候,這就證明捻軍的出動還有季節性,農忙時在家務農,農閒時才決定是否參加首領的軍事行動。因而捻軍在皖北的根據地沒有建立過政權,在這一廣大地區內,地主政權並未徹底剷除,縣城往往是旋得旋失。由於這種鬆散性的組織結構,皖北雖有大量的捻軍,也抵擋不了少數清軍的進攻。在捻軍發展的後期,高層意識到了這個問題的嚴重性,開始組建正規軍,但為時晚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