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編輯]
(已重新導向自 明惠宗)
。
建文帝 | |
---|---|
明朝第二代皇帝
在位時期:1398年6月30日-1402年7月13日 | |
清朝繪製的明惠宗畫像
| |
首都 | 南京 |
皇宮 | 明故宮 |
年號 | 建文 |
姓名 | 朱允炆 |
出生年 | 1377年12月5日 |
立儲 | 和簡太子朱文奎 |
逝世 | 未知 |
廟號 | 惠宗 |
諡號 | 孝愍皇帝 或 嗣天章道誠懿淵功 觀文揚武克仁篤孝 讓皇帝 或 恭閔惠皇帝 |
陵墓 | 未知 |
父親 | 懿文太子朱標 |
母親 | 懿文太子妃呂氏 |
皇子 | 共2人 |
建文帝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是明朝第二位皇帝,年號「建文」,諡號「嗣天章道誠懿淵功觀文揚武克仁篤孝讓皇帝」,廟號「惠宗」,明太祖朱元璋之孫。在位期間進行一系列寬政、削藩的改革,史稱「建文改制」。由於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變攻入南京應天府,朱允炆隨後下落不明。
生平經歷[編輯]
皇太孫時期[編輯]
朱允炆是懿文太子朱標第二子,但朱標的長子朱雄英早故,朱標原配常氏死後,朱允炆的母親呂氏也得以扶正,所以明太祖朱元璋就視朱允炆為嫡長孫。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皇太子朱標病死,朱允炆被立為皇太孫,由於自幼熟讀儒家經書,所近之人多懷理想主義,性情因此與其父同樣溫文儒雅,即長皆以寬大著稱。洪武二十九年,朱允炆曾向太祖請求修改《大明律》,他參考《禮經》及歷朝刑法,修改《大明律》中七十三條過份嚴苛的條文,深得人心[1]。
繼位稱帝[編輯]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閏五月,明太祖朱元璋去世,死前密命駙馬梅殷輔佐新君。朱允炆在同月(6月30日)即位,定次年(從1399年2月6日開始)為建文元年。惠帝在六月晉用齊泰為兵部尚書、黃子澄為太常寺卿,七月召方孝孺為翰林院侍講,在國事上倚重三人[2]。惠帝的年號「建文」有別於其祖父的洪武,他不想仿效祖父以嚴刑峻法治國,即位後改行寬政[3],囚犯人數減至洪武時期的三成左右[4]。
建文帝能虛心納諫。一次他因病上朝晚了,監察御史尹昌隆對此提出批評,左右建議他說出自己染病,建文帝卻認為這樣的諫言難得,不但沒有自辯,還表揚了尹昌隆,公開了他的奏疏。
削藩改制[編輯]
明太祖為鞏固皇室,大封宗室為藩王,各擁私人護衛軍隊。對惠帝來說,諸藩王大多為其叔輩,且在封地掌握兵權,心中由是不安。惠帝為皇太孫時曾問黃子澄曰:「諸王尊屬擁重兵,多不法,奈何?」子澄回答說諸王軍力不足以抗衡朝廷。惠帝即位後,下令各王國的地方文武官員聽朝廷節制,採取削藩政策,先後廢黜周王[5]、湘王、齊王、代王[6]及岷王[7]。在部署對付年齡最長、軍功最多、武力最強大的燕王朱棣時,由於惠帝身邊的謀士多缺乏實際的政治經驗,以致打草驚蛇,引發了燕王先發制人的念頭[8]。朱棣在權衡利害之後,於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在封地北平起兵反叛[9]。他以「靖難」為名,向京師進軍。
建文元年,明惠帝下詔討伐燕軍。命吳傑、吳高、耿瓛、盛庸、潘忠、楊松、顧成、徐凱、李友、陳暉、平安分道併進,並在河北真定設立平燕布政使司,兵部尚書暴昭掌司事[10]。隨後,耿炳文率大軍抵達,與燕軍交戰後失利退守。明惠帝臨時換將,撤換耿炳文,由李景隆代替[11]。隨後,朱棣獲得寧王朱權及朵顏三衛,實力大增。而李景隆在率軍圍困北平後,仍然無法破城,並在鄭村壩潰敗。燕王因此向明惠帝上書,明惠帝不得不罷免齊泰、黃子澄[12]。
建文二年,燕軍與中央軍在白溝河大戰,李景隆再次潰敗並逃亡濟南,隨後再在濟南潰敗。然而,朱棣卻無法攻破山東參政鐵鉉、都督盛庸的濟南城,不得不撤軍[13]。明惠帝隨後封賞鐵鉉、盛庸,但卻不誅殺李景隆。同年冬,燕軍再次進犯濟寧,盛庸擊敗並斬殺燕將張玉,並接連獲勝[14]。建文三年,兩軍在河北山東一帶屢次交戰,並互有勝負,最後燕軍攻入真定[15]。
建文四年,何福、平安率領的中央軍在小河大勝燕軍,並斬其將陳文;而徐輝祖亦在齊眉山獲得大捷。燕軍恐懼後計劃北歸。恰逢明惠帝誤以為燕軍已經北撤,召徐輝祖班師,致使何福孤軍奮戰。隨後,靈璧之戰中,燕軍大勝,陳暉、平安、陳性善、彭與明被執。盛庸軍亦在淮河之戰中潰敗,燕軍遂渡過淮河,抵達六合。明惠帝不得不下詔要求各地勤王,並遣使割地罷兵[16]。同年六月,盛庸在浦子口與燕軍交戰不利,都督僉事陳瑄率水軍附燕。隨後,朱棣率燕軍渡江,最終逼近南京應天府。谷王朱橞與李景隆開金川門變節,致使燕軍進入都城。宮中起火,明惠帝不知下落[17]。
身後[編輯]
雖然朱棣宣稱在宮中找到建文帝(惠帝)的屍體,並為他舉行葬禮,但朱棣對建文未死的傳言不敢掉以輕心。建文帝年僅2歲的幼子朱文圭被廢為庶人,並囚禁於鳳陽廣安宮。建文帝的三個弟弟原本封為親王,尚未就藩,朱棣將他們降為郡王。年長的朱允熥和朱允熞先被封至福建漳州和江西建昌,旋被召回京師(南京),以「不能匡正建文帝」為由廢為庶人,並囚禁於鳳陽,只留下幼子朱允𤐤給朱標奉祀[21],而不久之後朱允𤐤也於永樂四年死於火災。
正統五年,有僧自雲南至廣西,詭稱建文皇帝。隨後被逮捕調查,乃是鈞州人楊行祥,隨後下獄而死。同行十二位僧侶,皆戍遼東。隨後,雲南、貴州、四川等地均相傳有帝為僧時往來跡。正德、萬曆、崇禎年間,諸位大臣請求續封建文帝,及加廟諡,均未成行。雖然《太宗實錄》稱建文帝被朱棣以天子禮下葬,但崇禎帝在位時卻親口承認建文並無陵墓。1644年,南明的明安宗在南京即位,改元弘光。安宗即位後,於弘光元年七月,為建文帝君臣平反,上廟號惠宗,諡號為嗣天章道誠懿淵功觀文揚武克仁篤孝讓皇帝。清朝乾隆元年,乾隆帝詔廷臣集議,追諡曰恭閔惠皇帝[26]。
為政舉措[編輯]
屬臣[編輯]
明惠帝在登基後不久,即重新選拔六部官員,其中大量官員在靖難之役前主張削藩或在戰事中陣亡、或在燕王朱棣攻佔應天府後拒絕合作自殺或不屈而亡,其中包括禮部尚書陳廸,兵部尚書齊泰、鐵鉉,刑部尚書暴昭、侯泰,左都御史景清,右都御史練子寧等。
在位年號[編輯]
年號 | 吏部尚書 | 戶部尚書 | 禮部尚書 | 兵部尚書 | 刑部尚書 | 工部尚書 | 都御史 |
---|---|---|---|---|---|---|---|
建文元年己卯
(1399年)
| 張紞 | 郁新 王鈍 | 陳迪 | 齊泰 茹瑺[29] | 暴昭[30] 侯泰 | 鄭賜 嚴震直 | 景清左都御史[31] 練子寧右都御史[32] |
建文二年庚辰
(1400年)
| 張紞 | 郁新 王鈍 | 陳迪 | 茹瑺 鐵鉉[33] | 侯泰 暴昭 | 鄭賜 嚴震直 | 景清左都御史 練子寧右都御史 |
建文三年辛巳
(1401年)
| 張紞 | 郁新 王鈍 | 陳迪 | 齊泰[34] 茹瑺 鐵鉉 | 侯泰 暴昭 | 鄭賜 嚴震直 | 景清左都御史 練子寧右都御史 |
建文四年壬午
(1402年)
| 張紞[35] | 郁新[36] 王鈍[37] | 陳迪[38] | 齊泰[39] 茹瑺[40] 鐵鉉[41] | 侯泰[42] 暴昭[43] | 鄭賜[44] 嚴震直[45] | 景清左都御史[46] 練子寧右都御史[47] |
家成員族[編輯]
家庭成員 | 姓名 | 備註 |
---|---|---|
父 | 明興宗孝康皇帝(懿文皇太子)朱標 | |
母親 | 呂氏 | |
皇后 | 孝愍溫貞哲睿肅烈襄天弼聖讓皇后馬氏 | |
兄弟 | 朱雄英虞懷王、朱允熥吳王、朱允熞衡王、朱允𤐤徐王 | |
姊妹 | 江都公主、宜倫郡主、南平郡主 | |
子 | 朱文奎和簡太子[48]、朱文圭潤懷王[49] | 朱文奎、朱文圭均為母皇后馬氏所生 |
藝術形象[編輯]
電視劇[編輯]
以下列出曾飾演「建文帝」的演員,以及劇中演出「建文帝」的電視劇:
演員 | 年份 | 影視作品 | 備註 |
1987年 | 《大明群英》 | 香港無線電視劇 | |
邱心志 陳磊 | 2000年 | 《帝王之旅》 | 邱心志飾演成年建文帝 陳磊飾演童年建文帝 |
楊凡 | 2001年 | 《皇朝太醫》 | |
岳躍利 | 2001年 | 《三少爺的劍》 | |
徐崢 | 2002年 | 《穿越時空的愛戀》 | 中國大陸的第一部穿越劇 |
2002年 | 《大醉俠》 | 武打言情劇 | |
唐國強 | 2002年 | 《永樂英雄兒女》 | 歷史喜劇功夫片 |
毛樂 | 2004年 | 《名揚花鼓》 | |
孫霆 | 2005年 | 《大明奇才》 | |
高虎 | 2005年 | 《大明天子》 | |
周俊豪 | 2006年 | 《朱元璋》 | |
姜泰郎 | 2006年 | 《傳奇皇帝朱元璋》 | |
李天翔 | 2006年 | 《翻雨覆雲》 | |
黃海 | 2007年 | 《鐵血男兒》 | 又名《永樂大帝》,新加坡電視劇。 |
藺達諾 | 2009年 | 《鄭和下西洋》 | 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 |
2009年 | 《包三姑外傳》 | 古裝輕喜劇 | |
陳山聰 | 2011年 | 《洪武三十二》 | |
張津赫 | 2011年 | 《大武當》 |
朱世珍[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
- ^ 明太祖御制朱氏世德碑記
- ^ 《明太祖實錄卷一》:「宋季時,熙祖始徙家渡淮居泗州,父仁祖諱世珍,元世又徙居鍾離之東鄉,勤儉忠厚,人稱長者。母太后陳氏生四子,上其季也。」
- ^ 《弇山堂別集》卷六·三祖爵封
- ^ 《明史·太祖本紀》:追尊高祖考曰玄皇帝,廟號德祖,曾祖考曰恆皇帝,廟號懿祖;祖考曰裕皇帝,廟號熙祖,皇考曰淳皇帝,廟號仁祖,妣皆皇后。
朱初一[編輯]
配王氏,贈裕皇后。有四子:長子壽春王朱五一;次子朱五二;三子幼殤;四子明仁祖朱五四[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