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18日 星期四

連橫(台羅:Liân Hîng;1878年2月17日-1936年6月28日),幼名允斌,譜名重送[2],表字天縱、字雅堂,又作雅棠,另字武功或武公[3],又號慕陶、或號劍花[

連橫 (歷史學家)


連 橫
Lien-Heng.jpg
武功、武公
雅堂、劍花
別名 連雅堂
出生 重送
1878年2月17日
清朝 清治臺灣台灣府
逝世 1936年6月28日(58歲)
 中華民國上海
死因 肝癌
墓地 新北市泰山區明志路一段274號[1]
121.432°E 25.05979°N
紀念建築 「連雅堂先生暨夫人墓」
家鄉 台灣台南
語言 台語華語
民族 漢族
國籍  大清
日本 大日本帝國
 中華民國
教育程度 私塾
職業 政治人物、歷史學家
組織 南社
櫟社
機構 福建日日新聞
台南新報
台灣新聞
知名作品 臺灣通史
臺灣語典
臺灣詩乘
父母 連得政、劉妙娘
配偶 沈璈
子女 連夏甸、連春臺、連震東、連秋漢
親屬 連城璧、兄連重國、弟連重廷
台灣語言寫法及拼音
漢字 連橫
注音 ㄌ一ㄢˊ ㄏㄥˊ
台羅 Liân Hîng
連橫台羅Liân Hîng;1878年2月17日-1936年6月28日),幼名允斌譜名重送[2]表字天縱、字雅堂,又作雅棠,另字武功武公[3],又號慕陶、或號劍花[4]台灣台南人,祖籍福建省漳州府龍溪縣(今漳州龍海[5]台灣日治時期詩人台語學家台灣歷史學家。1920年,著作《臺灣通史》完成並出版,是台灣人第一部冠以「臺灣通史」名稱的版本。另著有《臺灣語典》、《臺灣詩乘》、《劍花室詩集》等。
1930年,發表〈鴉片有益論〉,大力誇揚臺灣總督府重新開放的鴉片政策,使他受盡林獻堂等臺灣仕紳的鄙夷,被迫移居中國大陸
1936年6月28日,連橫因肝癌病逝於上海,後遷葬臺北縣。1950年3月1日,蔣介石在臺北宣布「復行視事」行使中華民國總統職權,而在3月25日明令褒揚臺灣已故史學家連雅堂[6]。其子連震東(1960年曾任內政部長)及其後代連戰(1996年曾任中華民國副總統)為中國國民黨籍政治人物。

生平

連橫出身於商人世家「馬崎連氏」,祖先是山西上黨客家人明代時馬崎連氏的開基祖連佛保赴福建省漳州府龍溪縣萬松關馬崎社(今為福建省龍海市榜山鎮長州村)。清康熙年間,連佛保的十世孫連興位,從漳州渡過臺灣海峽,定居臺灣府馬兵營(今日臺南市中西區)。故連戰家族屬馬崎連氏中的馬兵營連氏[2]
道光咸豐年間,連長瑞在漳州府城坊橋頭經營芳蘭號煙鋪,販賣鴉片,收入頗豐,截至光緒十九年,獲利達數十萬兩白銀,為當時漳州與台南兩地的巨富。光緒十九年(1893年) ,連家始踏入樟腦煉製,每年產量可達數萬擔,惟因日本佔台後被沒收資產,家境中落。[7]

早年經歷

連橫13歲時(1891年),父親教他讀《臺灣府志》並告誡他:「汝為臺灣人,不可不知臺灣事。」 連橫17歲時(1895年),依照馬關條約臺灣割讓日本,臺灣地方官民創臺灣民主國,與大日本帝國爆發乙未戰爭
1899年為臺南《台澎日報》記者,為台灣總督兒玉源太郎作歌頌詩〈歡迎兒玉督憲南巡頌德詩[8]

來往於中國和日治台灣之間

連橫在《臺灣通史》曾說自身家族有德性,為民族尊嚴而不參加清廷科舉[9],但他的兄長連城璧就是秀才,連他自己24歲時(1902年)赴福建參加科舉,先去廈門,以銀錢捐得監生功名,取得應考資格,再到福州鄉試,但不第。他的兒子連震東則是這樣解釋他的失敗,宣稱連橫「非不知以其思想之新,獲雋至難,特借應試之便,赴閩調養身體也。」(引自陳柔縉 1999)
連橫27歲時(1905年),再一次離開臺灣,在福建廈門創辦《福建日日新聞》,根據連震東(1962a,1052)的說法,該報「鼓吹排滿。時同盟會同志在南洋者,閱報大喜,派閩人林竹癡先生來廈,商改組為同盟會機關報。嗣以清廷忌先生之言論,飭吏向駐廈日本領事館抗議,遂遭封閉。」但是,連震東以外的人則對這件事情有不同的說法,比如說:連橫的朋友林申生認為,該報關門的原因,「緣該報社之組織不健全,非清吏向日人抗議之結果;日人特聽其自生自滅耳」(引自陳柔縉 1999)。另一位和連橫親近的門生張振樑也有不同說法,認為連橫創辦該報的原因「乃其時台局粗定,日人招徠台人故」(引自陳柔縉,1999)。不管真相如何,同年《福建日日新聞》關閉。
關閉《福建日日新聞》後,連橫又於同年回到台灣,仍然在由《台澎日報》改版而成的《台南新報》任職。
連橫28歲時(1906年),由於連橫酷愛吟詩,與友人趙雲石謝籟軒等十餘人在台南創南社

連橫位於臺南公園裡的銅像。
連橫30歲時(1908年),連橫舉家遷到台中,工作也換到在台中發行的《台灣新聞》漢文部。這一年,開始了他《台灣通史》的寫作工程。
連橫31歲時(1909年),與友人林癡仙、賴紹堯林幼春等人創櫟社,以道德文章相切磋(連震東, 1962a,1962b)。
連橫34歲時(1912年),假道日本再度赴中國旅遊,先抵達上海,與女弟子王香禪見面[10],然後再遊南京杭州等地。
連橫35歲時(1913年),連橫到達北京,參加華僑選舉國會議員,不中。同年秋天,又轉往奉天吉林,入新吉林報社工作(連震東 1962a,1962b)。
連橫36歲時(1914年春),連橫再度回到北京,「時趙次珊先生長清史館,延先生入館共事,因得盡閱館中所藏有關臺灣建省檔案,而經其收入臺灣通史」(連震東 1962a,1052)。同年冬天,連橫回到台灣台南,繼續在《台南新報》任職(連震東 1962b)。

中年經歷

  • 1914年冬至1919年,寓居台南以完成《台灣通史》。
  • 1919年移居台北,受僱於華南銀行的發起人林熊徵,幫忙處理與南洋華僑股東往返的文牘。
  • 1923年,連橫與夫人一起同遊日本。
  • 連橫46歲時(1924年2月),在台北創立發行的漢語古典雜誌「台灣詩薈」,一直到1925年10月赴浙江西湖養病停刊止,共發行22期。同年,日本「常磐生命保險株式會社」給予特許經營權台北代理店,專營兒童保險,並曾於自己創辦的「台灣詩薈」雜誌上刊登廣告。
  • 1926年,連橫又舉家移居杭州一年,理由是養病。
  • 1927年回到台北(連震東 1962b)。與友人黃潘萬合開了一家書店,店名叫做雅堂書局。該書店標榜不賣日文書籍文具,但卻又代理台灣總督府採購有關南方資料的漢文書籍業務,而成 為御用書店(林元輝 1998,8)。該書店在兩年後就因經營不善而關閉(連震東 1962b)。
  • 1930年3月2日,連橫在日本人御用報紙《台灣日日新報》上發表〈新阿片政策謳歌論〉(民間俗稱《阿片有益論》或《鴉片有益論》)辯稱鴉片有益 的意見書,其中的言論有:「台灣人之吸食阿片,為勤勞也,非懶散也 …… 我先民之得盡力開墾,前茅後勁,再接再厲,以造成今日之基礎者,非受阿片之效乎?」此篇論稱「鴉片不僅無害,甚至還被稱為長壽膏,是有益的」的文章一經發 表後,「全台輿論譁然,蓋當時台胞方藉鴉片特許問題,義正辭嚴,以與日本統治當局奮戰,驟見此文為虎作倀,都怒不可遏。連橫頓成眾矢之的」(林元輝 1998,12)。連橫如此媚日之舉,連當時的民族運動領袖林獻堂都看不下去了。
此,台中詩社櫟社隨即集會開除連雅堂會籍,使他連帶和兒子連震東遭林獻堂一派人士疏離,父子兩人只好先後到《昭和新報》任職。陳明道(2003)也為,「此種鴉片有益論,成為連雅堂一生的污點。」
據2005年5月1日臺北《中國時報》報導,連橫曾於1914年1月31日,「呈請北京政府恢復其中國國籍」、「這份原始檔案材料仍存於南京的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羅如蘭 2005)。

完成《台灣通史》

連橫在從中國回到台灣以後,一方面繼續在《台南新報》工作,另一方面也利用公餘之暇持續《台灣通史》的著述工作。經過了前後十年的時間,連橫終於在1918年完成這部台灣史學上的重要著作。這本書全書共36卷,體裁則略仿司馬遷史記,分為紀、志、傳三部分。總共包括了4紀、24志、60傳,總計約60萬字。記錄則起自隋大業三年(607年),迄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凡約1290年的歷史(見連橫,1962)。
這本書的初版共分成3冊,由連橫自己籌設的台灣通史社出版。上冊於1920年11月出版,中冊於同年12月初版,下冊則於1921年4月出版(連震東 1962b)。這本書後來有種種不同的版本,不過,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於1962年以「台灣文獻叢刊」第128號為名出版的版本(共6冊),在學術界最常被採用3
台灣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所長黃富三這樣評價這本著作:「《台灣通史》可以說是第一部把台灣當作一個個體來處理的史學著作,具有先鋒性的角色。如果說台灣史之後成為一門獨立的學問的話,無疑的《台灣通史》的貢獻是很大的。」(引自民視新聞網 nd)
然而,卻也有台灣史的研究者對於《台灣通史》這本書的品質不敢恭維,比如說,在翁佳音等人關於台灣通史類著作的分析檔,他們就認為:事實上,連氏之歷史敘述多有誤謬,甚至有人言彼為三流史家,每頁皆有錯處……。而一本錯誤百出的「通史」書籍,能得兩黨長期的垂青,也可見政治力量如何干預通史著作了(翁佳音等 1992,37)。楊雲萍指出〈朱一貴起事檄〉為連橫杜撰[11]。有說法認為連橫依據江日昇《臺灣外記》所記鄭成功遣使的說辭,基於原文「此地非爾所有,乃前太師練兵之所。今藩主前來,是復其故土。」創造出〈與荷蘭守將書〉「然臺灣者,中國之土地也,久為貴國所踞。今余既來索,則地當歸我。」[12]吳密察則認為〈與荷蘭守將書〉同樣也是連橫杜撰,因之前1919年從無文獻有此文[11],與荷蘭所記書信也不相同[13]

鴉片有益論

在完成《台灣通史》這本著作以後,連橫於1919年移居台北,受僱於華南銀行的發起人,板橋林家林熊徵,幫忙處理與南洋華僑股東往返的文牘(林元輝 1998,7)。1923年,連橫與夫人一起同遊日本。1926年,連橫又舉家移居杭州一年,1927年回到台灣(連震東 1962b)。
連橫在回到台北以後,與友人黃潘萬合開了一家書店,店名叫做雅堂書局。該書店標榜不賣日文書籍文具,但卻又代理台灣總督府採購有關南方資料的漢文書籍業務,而成為御用書店(林元輝 1998,8)。該書店在兩年後就因經營不善而關閉(連震東 1962b)。
台灣日治時期中期,由於台灣人民的自覺,抵制阿片(即鴉片)逐漸有成,吸食者顯著減少,因此阿片的專賣的收入也就跟著減少。當時台灣阿片的進口是由三井物產所株式會社獨佔。由於吸食者減少,台灣總督府在1929年1月頒布「改正鴉片令(按:當為「改正阿片令」)」(陳明道,2003)。
這項法令頒布之後,引起全台有識之士的憤怒。然而,連橫卻於1930年3月2日,在日本人御用報紙《台灣日日新報》上發表〈新阿片政策謳歌論〉(民間俗稱《阿片有益論》或《鴉片有益論》)辯稱鴉片有益的意見書,其中最令人不齒的言論有:「台灣人之吸食阿片,為勤勞也,非懶散也 …… 我先民之得盡力開墾,前茅後勁,再接再厲,以造成今日之基礎者,非受阿片之效乎?」
此篇論稱「鴉片不僅無害,甚至還被稱為長壽膏,是有益的」的文章一經發表後,「全台輿論譁然,蓋當時台胞方藉鴉片特許問題,義正辭嚴,以與日本統治 當局奮戰,驟見此文為虎作倀,都怒不可遏。連橫頓成眾矢之的」(林元輝 1998,12)。連橫的這種舉動,也遭到當時的民族運動領袖林獻堂的批評。3月6日,林獻堂在日記上這樣寫著:
3日(按:應是2日)連雅堂曾在《台日》報上發表一篇,說荷蘭時代阿片即入台灣,當時我先民移殖於台灣也,台灣有一種瘴癘之氣,觸者輒死,若吸阿片者則不死,台灣得以開闢至於今日之盛,皆阿片之力也。故吸阿片者為勤勞也,非懶惰也;為進取也,非退步也。末云僅發給新特許二萬五千人,又何議論沸騰若是?昨日槐庭來書,痛罵其無恥、無氣節,一味巴結趨媚,請余與幼春、錫祺商量,將他除櫟社社員之名義。余四時餘往商之幼春,他亦表贊成。(引自李筱峰 2003)
因此,台中詩社櫟社隨即集會開除連雅堂會籍,使他連帶和兒子連震東遭林獻堂一派人士疏離,父子兩人只好先後到《昭和新報》任職。陳明道(2003)也認為,「此種鴉片有益論,成為連雅堂一生的污點。」

晚年

由於在台北幾乎已經沒有人願意再和連橫交往,他於1931年返回台南,借寓別人家中,「不復與北人士相聞問」。
由於在台灣已經無法立足,連橫籌謀讓獨子連震東去中國尋求出路。該年4月,連震東即帶著連雅堂的八行書,前往中國投靠民國初的參議院議長張繼(陳柔縉,1999)。
兩年後,連雅堂覺得台灣「不可一日居」,獨子又已在中國落腳,才移居上海(陳柔縉 1999年)。1936年,連橫因肝癌病逝於上海,後遷葬返臺,墓園位於今新北市泰山區。1950年3月25日,蔣介石「明令褒揚」台灣「已故史學家連雅堂」[6]

注釋

  1. 連橫的兒子連震東在幫連橫所寫的年表當中,將連橫任職於《台澎日報》的時間列為1898年(見連震東 1962b,1059)。然而,根據林元輝(1998,5)的資料,《台澎日報》卻是在1899年6月才正式創刊。對於這個記載上的不一致,我們不清楚到底是連震東的年表有誤,或者是連橫在該報正式創刊前就已經在該報任職。
  2. 關於連橫幾次漫遊中國的經驗,林元輝(1998,6)將其寫為1905年-1906年、1912年-1915年、以及1926年-1927年。前兩次的時間似乎有誤,這裡引用其他資料來源(詳見後述),不採用林元輝的資料。
  3. 根據翁佳音等(1992,37)的整理,當時市面上流通的《台灣通史》達11種版本之多。

連橫重要著作

  • 連橫,1920-1921,台灣通史(三冊)。台北:台灣通史社。
  • 連橫,1962,台灣通史(六冊)。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 連橫,1963,台灣語典 四卷,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輯。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 連橫,1992,連雅堂先生全集。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家族

連橫為連得政第三子,譜名連重送,有兄連城璧(連重裕)、連重國、弟連重廷。據《馬崎連氏族譜》的〈台南馬兵營連氏世系圖〉記載,只有連橫與連城璧有後代。[2]
連橫與沈鴻傑之女沈璈生三女一男。分別為長女夏甸(次女為知名文學家、翻譯家林文月)、次女春臺、長子震東、三女秋漢。

和連橫相關的史料與研究

(按照作者姓氏漢語拼音順序排列)
  • 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編,1997,中國近代文化的解構與重建:連橫,第二屆中國近代文化問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陳百年先生學術基金會。
  • 林玉体,1997,「余,台灣人也」:論連雅堂先生之鄉土認同。師大學報:人文與社會科學類 42:1-12。
  • 林元輝,1998,以連橫為例析論集體記憶的形成、變遷與意義。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31:1-56。
  • 徐千惠,2002,日治時期台人旅外遊記析論:以李春生、連橫、林獻堂、吳濁流遊記為分析場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 張靜茹,2003,以林癡仙、連雅堂、洪棄生、周定山的上海經驗論其身分認同的追尋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 鄭喜夫,1978,台灣先賢先烈專輯(第一輯):連雅堂傳。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 黃美玲,2000,連雅堂文學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
  • 翁聖峰,1994/9,〈試論連雅堂的墨子觀及其相關問題〉,《臺灣文獻》第45卷第3期。

評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