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17日 星期三

德懷特·艾森豪

德懷特·艾森豪[編輯]

德懷特·D·艾森豪
Dwight D. Eisenhower
Dwight D. Eisenhower, official photo portrait, May 29, 1959.jpg
第34任美國總統
任期
1953年1月20日-1961年1月20日
副總統理察·尼克森
前任哈瑞·S·杜魯門
繼任約翰·F·甘迺迪
任期
1945年11月18日-1948年2月6日
總統哈瑞·S·杜魯門
前任喬治·馬歇爾
繼任奧馬爾·布拉德利
任期
1951年4月2日-1952年5月30日
總統哈瑞·S·杜魯門
前任首任
繼任馬修·李奇威
任期
1945年5月8日-1945年11月10日
總統哈瑞·S·杜魯門
前任首任
繼任Joseph T. McNarney
個人資料
出生1890年10月14日
德克薩斯州丹尼森
逝世1969年3月28日(79歲)
 美國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
政黨共和黨
配偶瑪米·艾森豪
信仰長老宗
簽名德懷特·艾森豪的簽名
軍事背景
別名艾克(Ike)
服役 美國陸軍
服役時間1915–1953[1]
軍銜US-O11 insignia.svg 五星上將
指揮SHAEF Schulterstück.jpg 歐洲盟國遠征軍最高司令部統帥
參戰第二次世界大戰
獲獎 美國
陸軍傑出服役勳章(5枚)
功績勳章
 英國
巴斯勳章
功績勳章
 法國
法國榮譽軍團勳章
 蘇聯
勝利勳章
 巴西
南十字星勛章
德懷特·大衛·艾森豪Dwight David Eisenhower,1890年10月14日-1969年3月28日),是美國陸軍五星上將和第34任總統(1953年-1961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擔任盟軍歐洲的最高指揮官;二戰時期,軍中的士兵都稱呼他為艾克Ike)。負責計劃和執行監督1944年至1945年裡,進攻維希法國納粹德國的行動。1951年又出任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武裝力量最高司令[2]

早年生活[編輯]

艾森豪誕生於德克薩斯州丹尼森一個德國移民後裔的基督教新教再洗禮派門諾會基督徒家庭,在七個男孩中排名第三,出生名為大衛•德懷特•艾森豪(David Dwight Eisenhower),進入西點後正式更名為德懷特•大衛•艾森豪。1892年隨家遷居至堪薩斯州阿比林(Abilene, KS), 並在此長大,1909年畢業於阿比林高中,為幫助哥哥支付學費工作2年,1911年參加並通過美國海軍學院的入學考試卻因超齡未被錄取,成功獲得參議員Joseph L. Bristow的提名進入西點軍校
艾森豪有兩個兒子,長子杜德·德懷特·艾森豪生於1917年9月24日,於1921年1月21日死於猩紅熱,年僅3歲,艾森豪大多沈默的討論他的死。次子約翰·艾森豪,生於1922年8月3日,當他們在巴拿馬的期間;他在美國陸軍服役,退伍後擔任作家和美國駐比利時大使(1969年-1971年),他的兒子與尼克森之女結婚。

早年軍事生涯[編輯]

1915年畢業,該屆西點畢業生被後世稱為「星星都落到這屆」,在164名畢業生中排名第61。畢業後進入步兵部隊,第一次世界大戰美國參戰後,他被留在美國本土,1917年4月返回西點,後進入裝甲部隊,在步兵坦克學校負責訓練坦克乘員,期間結識康納(Fox Conner)將軍並獲得賞識,1918年戰爭結束後由中校恢復到上尉。1922年晉陞為少校,為時任第20步兵旅司令官的康納擔任執行官(XO),1925年由康納保舉進入指揮與參謀學院,1年後以第1名畢業。曾任營長,在美國戰鬥紀念物委員會擔任約翰·潘興的助理,為戰爭部助理部長喬治 V. 莫斯利將軍擔任執行官。以傑出參謀軍官著稱,後被陸軍參謀長道格拉斯·麥克阿瑟選中進入陸軍部,1935年,隨導師麥克阿瑟來到菲律賓擔任菲律賓政府軍事顧問,1936年晉陞中校,因軍事與哲學觀點與麥克阿瑟發生衝突,1939年返回美國,在擔任一系列的參謀職位後,1941年6月成為第3集團軍參謀長,同年9月晉陞為準將[3]

第二次世界大戰[編輯]

第二次世界大戰珍珠港事件後,在陸軍參謀長喬治·卡特萊特·馬歇爾領導的總參謀部任職,歷任戰爭計劃部主任、助理參謀長,雖然從來沒有領導大部隊作戰經歷,仍被馬歇爾賞識,1942年6月24日,任歐洲戰區司令(ETOUSA),很快晉陞為中將。
1942年7月,北非英軍及美軍接連受挫以及英國首相邱吉爾的極力支持,美英決定發動北非戰役。8月,艾森豪被任命北非戰區 (NATOUSA) 盟軍總司令。但他之前從未單獨指揮過作戰,然而這次指揮英美聯軍在北非登陸進展順利,艾森豪也因此聲名大噪。1943年2月11日晉陞為上將。
1943年6-8月指揮西西里戰役,11月在德黑蘭會議,決定在1944年開闢第二戰場,12月,因美國總統羅斯福不願意馬歇爾離開華盛頓,被任命為盟軍遠征軍盟軍總司令(SHAEF),其後擔任霸王行動大君主作戰)的盟軍最高總司令。他於1944年1月駐倫敦組建盟軍遠征軍最高司令部;6到8月指揮霸王行動,進行諾曼底登陸。9月移駐法國正式接管蒙哥馬利的地面部隊指揮權,指揮攻佔德國。二戰結束,曾擔任駐德佔領司令官,其後晉陞為陸軍五星上將。1945年接替退休的馬歇爾任陸軍參謀長。

冷戰時期[編輯]

朝鮮戰爭。
中華民國交通部郵政總局於公元1960年所發行之「艾森豪總統訪華紀念郵票」。
1948年從陸軍參謀長離任並退出現役,任哥倫比亞大學校長(1948年-1952年)。1950年重新入伍,出任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武裝力量最高司令,並於1952年正式退出現役後回到哥倫比亞繼續擔任校長,步入政壇。

總統[編輯]

美國總統艾森豪於1960年6月18日訪問臺灣臺北時,與蔣中正總統搭敞篷車前往圓山行館途中接受熱情群眾夾道歡迎。
美國宣傳單
1952年他退出軍界,代表共和黨競選總統成功,以壓倒性多數當選,使共和黨在20年後重新入主白宮。他挑選理察·尼克森作為副總統,使副總統的職權更具影響力,提升其政治地位。
任職期間美國社會經歷了戰後最安定、繁榮的時期,上任後半年簽訂《朝鮮停戰協定》,提出干涉中東地區事務的「艾森豪主義」。他繼續推行冷戰政策,加速發展戰略空軍,使他成為世界冷戰格局形成的關鍵人物之一。他支持所有反對蘇聯共產黨的政權。1953年訪問當時佛郎哥獨裁統治下的西班牙。1956年當選連任。
在國內方面,他和尼克森及其他自由派共和黨人一樣支持平權措施,他支持平權的布朗訴托皮卡教育局案最高法院判決。在他任內推動並通過1957年民權法案,限制種族歧視性的措施及取消種族隔離等政策。他並反對麥卡錫主義。在經濟方面,1954年,聯邦政府通過了補助1億7千5百萬於州際高速公路系統的法案(Federal-Aid Highway Act of 1954 included $175 million for Interstate System),緊接著在1956年,艾森豪總統簽署了這項法案(以及"Highway Revenue Act of 1956") ,於是州際公路賴以發展的法源與基金得以確認。往後全美的高速公路於是四面八方的蔓延生長,劃過無數都市。[4][5]
1960年6月18日,艾森豪訪問臺北,成為唯一於任內訪問中華民國臺灣)的美國總統。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伉儷親至松山機場迎接, 艾森豪總統並於傍晚在總統府前廣場對50萬群眾發表演說。兩國總統發表聯合公報, 穩固邦誼,譴責中共對金門隔日砲擊之行為,也依《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繼續保衛台澎金馬。艾森豪與蔣中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分別擔任歐洲及中國戰區的盟軍統帥。[6]

退休[編輯]

艾森豪的葬禮儀式
艾森豪於1961年1月20日離任總統。1969年3月28日,他因心臟病發作逝世,終年79歲,4月2日,在他的家鄉阿比城下葬,他的遺言在下葬的時候被宣讀,其中一句是"我始終愛我的夫人!我始終愛我的兒子!我始終愛我的孫子!我始終愛我的祖國!"
他撰寫的回憶錄有《遠征歐陸》、《白宮歲月》。

評價[編輯]

雖然艾森豪擔任總統時支持度不高,但自1980年代迄今,艾森豪的歷史評價逐漸升高,他經常被評選為美國最好的總統前十名。他還善於發現人才,所以喬治·巴頓范佛里特等一大批名將,都為他所用。不少美國自由派認為他是歷任總統較為突出的一位,並且印象良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