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15日 星期一

湯顯祖(1550年9月24日-1616年7月29日),字義仍,號海若、清遠道人,晚年號海若士,一作若士

湯顯祖

[編輯]
湯顯祖
明朝戲劇家
湯顯祖.jpg
湯顯祖像
顯祖
義仍
海若、清遠道人,晚年號海若士、繭翁,齋名玉茗堂
族裔漢族
出生1550年9月24日
江西臨川
逝世1616年7月29日(65歲)
著作
《南柯記》、《邯鄲記》、《紫簫記》(後改為《紫釵記》)、《牡丹亭》(又名還魂記)
湯顯祖(1550年9月24日-1616年7月29日),義仍海若清遠道人,晚年號海若士,一作若士繭翁,齋名玉茗堂江西臨川人,漢族江右民系中國明代末期戲曲劇作家及文學家,被譽為與莎士比亞同期及影響力相等的偉大文學家。
生平[編輯]湯顯祖出生於書香門第,祖父湯懋昭老莊、喜談神仙,父親湯尚賢嚴正[1],從小便飽讀詩書,性格剛正不阿。萬曆五年(1577年)湯顯祖進京趕考,因不肯接受首輔張居正的拉攏[2],結果兩次落第。萬曆八年(1580年),湯顯祖第四次往北京參加春試。張居正三子張懋修去看望湯顯祖,湯顯祖也曾回訪而不遇[3]。直到萬曆十一年(1583年)他33歲時,即張居正死後次年,才考中進士。
湯顯祖中了進士後,仍不肯趨附新任首輔申時行,故僅能在南京任虛職。在職期間,與東林黨人交往甚密。萬曆十九年(1591年),他又寫了《論輔臣科臣疏》,揭發時政積弊,抨擊朝廷,彈劾大臣,因而觸怒了神宗皇帝。之後被謫遷廣東徐聞典史。後又調任浙江遂昌知縣[4]。湯顯祖在地方為官清廉,體恤民情,深得民心,但最終還是因不滿朝政腐敗,於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棄官回鄉,在臨川建了一座閒居,號玉茗堂,從此致力於戲劇和文學創作活動,終其一生。
主要作品[編輯]湯顯祖著有《紫簫記》(後改為《紫釵記》)、《牡丹亭》(又名還魂記)、《南柯記》、《邯鄲記》,詩文《玉茗堂四夢》、《玉茗堂文集》、《玉茗堂尺牘》、《紅泉逸草》、《問棘郵草》,小說《續虞初新志》等。
因《牡丹亭》、《紫釵記》、《南柯記》、《邯鄲記》這四部戲都與「夢」有關,所以被合稱為「臨川四夢」,又稱「玉茗堂四夢」。「玉茗堂四夢」都以「愛情」為主題。這四部戲中最出色的是《牡丹亭》,寫一個女孩因情而死,又因情而復生的故事。在《牡丹亭》之前,中國最具影響的愛情題材戲劇作品是《西廂記》。而《牡丹亭》一問世,便令《西廂記》減色不少。
戲劇[編輯]
  • 《紫簫記》,大約創作於1577年,卻因被認為影射時政而輟筆。十年後又改為《紫釵記》。
  • 1598年棄官返鄉後作《還魂記》,即《牡丹亭》,描寫了少女杜麗娘與年輕書生柳夢梅在夢中相愛,醒後尋夢不得,抑鬱而終。其後柳夢梅掘墳開棺,杜麗娘復活,與書生成婚。
詩文[編輯]
  • 《感事》
  • 《聞都城渴雨時苦攤稅》
  • 《玉茗堂四夢》
  • 《玉茗堂文集》
  • 《玉茗堂尺牘》
  • 《紅泉逸草》
  • 《問棘郵草》
小說[編輯]
  • 《續虞初新志》
思想[編輯]湯顯祖曾從泰州學派羅汝芳讀書,後又受李贄的思想影響;並和僧人達觀相友善,晚年滋長了佛教道教的出世思想;在戲曲創作方面,反對擬古和拘泥於格律,與沈璟過於講求聲律對立。
湯顯祖贊賞李贄的學說,拒絕摹擬,反對「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文學復古主張,認為佳作不應「步趨形似」,提倡表現個人直覺,作品是「不思而至」的自然表現,作品往往「怪怪奇奇」,不可預測。湯顯祖認為「奇士」的作品自然出類拔萃,此說與李贄的「童心說」相似。[5]評價[編輯]王思任點評湯顯祖刻畫人物性格「無不從筋節竅髓,以探其七情生動之微也」[6]。湯顯祖與英國莎士比亞同時期,所以也被現代人稱為「中國的莎士比亞」。1946年,趙景深的《湯顯祖與莎士比亞》,提到湯顯祖和莎士比亞的五個相同點:一是生卒年相同,二是同在戲曲界佔有最高的地位,三是創作內容都善於取材他人著作,四是不守戲劇創作的清規戒律,五是劇作最能哀怨動人。[7]1959年,田漢江西臨川拜訪「湯家玉茗堂碑」,作詩:「杜麗如何朱麗葉,情深真已到梅根。何當麗句鎖池館,不讓莎翁在故村。」提出湯顯祖與莎士比亞旗鼓相當,杜麗娘與朱麗葉不相上下。[7]1964年,徐朔方的《湯顯祖與莎士比亞》,指出湯顯祖與莎士比亞時代相同,但具體的戲劇創作傳統不同,前者依譜按律填寫詩句曲詞,後者則以話劇的開放形式施展生花妙筆,認為湯顯祖的創作空間與難度更大。1986年到1987年,徐朔方兩次鑽研了湯顯祖與莎士比亞,聯繫劇作家與中西歷史文化發展的關係,指出湯顯祖生活的明朝封建社會,比起莎士比亞的伊莉莎白時代而言,要封閉落後得多,故而湯顯祖塑造出《牡丹亭》里杜麗娘敢於追求自身幸福的人物,更是難能可貴。[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