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顧景舟的紫砂壺
一把顧景舟大師晚年製作的《九頭提壁組壺》,日前在工藝大師展覽中,被專家 估價超過人民幣三百萬元。
但是,壺藝泰斗顧景舟的茶壺,早期才380元一把,目前至少達數十萬元;只是,顧景舟真正成為一代宗師,還是在晚年。綜觀其一生,仍可概分為「少年倣、中年創、晚年變」等三個階段,其壺藝儘管均在高水準之上,但不同時期仍不免有所起伏,尤其是顛困的抗戰時期與文革時期。
顧景舟評紫砂壺
顧景舟1915年出生在中國江蘇省宜興市川埠鄉上袁村一個紫砂世家 ,18歲時憑藉其深厚的文學內涵以及嚴謹的制壺工藝一舉成名,躋身壺藝名家 行列。由於其高超的陶藝,曾被上海郎氏藝苑聘請,做倣古紫砂,這一時期是顧景舟制壺生涯中一個最重要的轉捩點,因為他有幸接觸到大批古代名家 的珍品,他反復揣摩,悉心研究,吸取並掌握中國陶藝的精華。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顧景舟多次參加宜興地區古窯址的發掘研究工作,對蠡墅羊角山宋代紫砂窯址進行了認真細緻的考證。顧景舟對紫砂陶的歷史沿革、名人傳記、古陶鑒定做了大量的研究和資料收集工作,先後發表數十萬字有關紫砂陶藝的論文。
1985年,顧景舟擔任宜興紫砂研究所所長,將紫砂藝術從商品化提升到藝術品的文化層次。顧景舟覺得明代中期至今的紫砂藝術可以像書法、繪畫藝術一樣,分為神品、極品、精品、能品。
明代供春、時大彬,清代陳鳴遠,作品造型完整,技術高超,他們將紫砂技術發揚光大,並與中國文化藝術結合起來,他們的代表作,應尊為神品。
清代陳曼生承前啟後,“曼生壺”就是紫砂藝術與詩書畫藝術的結合品,即便技藝有所不足,若是真作,也可稱為極品。
顧景舟坦言,歷史上紫砂倣古之作不少,他自己亦有一段時間專門倣古,雖然壺形依舊,但隨著社會進步,技藝上則超越前人。東西是倣的,但品質是好的,堪稱精品。
現在市面上流行的今人製作的高檔紫砂茶具,則為能品。
※「自怡軒」款,「瘦萍」章,四方折角紫砂壺。
485公克,長17公分,寬11公分,高9.8公分。
鐫刻:
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岩如作
※「自怡軒」款,「瘦萍」章,四方折角外綠內紫壺。
512公克,長17公分,寬11公分,高9.8公分。
鐫刻:
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岩如作
出廠年代:「自怡軒」款,「瘦萍」章,係顧景舟在一九四四年至一九四八年間的作品。
顧景舟作的壺
顧景舟,本名顧景洲,1915年生於江蘇宜興川埠鄉上袁村,顧景舟可以說是歷代紫砂陶藝名家 中,名號最多的一位,他本名景洲,後改名為景舟、名號有曼晞、瘦萍、武陵逸人、荊南山樵、壺叟等。曾自創堂號為自怡軒。他在壺藝上的成就極高,技巧精湛,取材甚廣,可說是近代陶藝家 中最有成就的一位,所享的聲譽可媲美明代的時大彬,世稱「一代宗師」、「壺藝泰斗」。
其少年即立志于紫砂陶藝創作,從其祖母邵氏學藝,潛心磨練製作技巧,方二十便己身列紫砂名手之林。數十年來飽覽歷代紫砂精品,深入鑽研紫砂陶瓷相關工藝知識,旁涉書法、繪畫、金石、篆刻、考古等學術,豐富的人文素養加上精練制壺技藝,醞釀出其在紫砂創作上的獨特藝術風格,同時,顧景舟對於紫砂陶傳器鑒賞亦有高深獨到的造詣。
他的紫砂作品以茗壺為主,年輕時先由方器入手,兼做圓器,隨著其與書畫界的交往,逐漸偏重光素器型的製作,最後是以幾何形壺奠定其個人風格,找到屬於自己的藝術創作方向。作品特色是,整體造型古樸典雅,形器雄健嚴謹,線條流暢和諧,大雅而深意無窮,散發濃郁的東方藝術特色。
他還與名畫家 韓美林和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張守智 教授合作制壺,為砂壺的發展注入現代美學概念。開創紫砂茗壺造型的新意境。
|
|
|
|
|
|
|
※宜興壺公-鮑建南 先生發表於66期《紫玉金砂》的「漫談顧景舟大師的藝名與壺上用印」,清楚敘述了顧景舟 先生的藝術創作歷程,非常值得參考,特轉載如後:
顧景舟-藝海一舟、揚帆遠航
—漫談顧景舟大師的藝名與壺上用印
記得初次見到壺藝大
壺款反映出作者素質與修為
七0年代底,八O年代初,筆者抽調至丁蜀鎮文化館(站)負責全鎮的文物普查,因
紫砂茶壺印款,既具有書法藝術、籇刻藝術的傳統文化內涵,又具有表昭作者身份、藝名,體現作者意趣、愛好,作者思想、活動,作者追求、抱負等等作者本身的文化素質與修為,還具有紫砂工藝實用裝飾的文化關係與文化情趣,這三大效用自印款在壺上銘用開始即顯示出來。大凡名人名
綜觀現代壺藝大師顧景舟的壺上用印及所出現的藝名,無不反映出顧景舟各個歷史時期的思想活動、藝術追求、抱負理想、心境愛好。從顧景舟的藝名隨著時代的變化,可以看到顧景舟從藝歷程中的曲折迂迥,成藝過程中的心境意趣,而最終昇華至一種回歸的自然境地和自然心態;平衡的、坦然的、淡泊的、歸宗的,猶如禪機、悟性,“正道”、“得果”一般。
墨緣齋啜墨苦讀、自鐫壺款以明志
顧景舟原名顧景洲。顧父顧炳榮信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之古訓,要顧景洲發奮讀書,用知識出人頭地,錦繡河山,故取名“景洲”。
“墨緣齋”,為顧景洲就讀於蜀山東坡書院時書齋的題名。顧炳榮從小就督寫顧景洲學文習字,每日啜墨不止。顧景洲牢記古訓父教,用“墨緣齋”激勵自已用功學習。民國十三年、十四年(1924一1925年)江浙軍閥齊盧之戰,禍及丁蜀地區。顧氏
“墨緣齋制”、“墨緣齋景堂制”、“墨緣齋意堂制”、“景記”,為顧景洲早期初制水平壺壺用印款。因
武陵逸人滬仿古、漂泊不定似浮萍
“曼晞陶藝”,為顧景洲跟隨儲銘學藝時所用之藝名印款。1933年下半年,顧炳榮為顧景洲的前途著想,先後懇請陶刻名手陳少亭、書法
儲銘,又名臘根,號大匠巨人,龍溪山人,時稱“洋桶王”(紫砂洋桶茶壺制得獨好)。顧景洲自1934年開始隨儲銘學藝整整二年,儲銘傾心傳授“洋桶壺”、“矮石瓢”、“如意仿古”、“掇球”、“線圓”、“圓刻”等款式。至顧景洲會獨立做茶壺,即用藝名“曼晞陶藝”之印款。曼,代表美,意顧景洲壺藝初成,已能親手製作。晞,是曙光初露的早展,意顧景洲壺鋒初露,看到前途,看到光明,快到大顯身手的時候。
“武陵逸人”,為顧景洲應上海“郎氏藝苑”之遨,仿古作陶間所用藝名印款。1936年,上海古董商“郎氏藝苑”主人郎玉書走訪宜興丁蜀上袁村等地,看中顧景洲所制“矮石瓢”等傳統壺款式,聘顧景洲至上海仿古,所制傳器嚴謹典雅,工整精緻。一年後顧景洲回
“自怡軒”,為顧景洲被聘為上海標準陶瓷公司堆塑制模室任技師期間所用藝名印款。1942年,財大氣粗的上海標準陶瓷公司聘顧景洲至公司,任堆塑制模室技師,並制翻模具。工餘閒瑕,顧景洲仍制壺不輟,並自我感覺良好,自我欣賞陶醉。有時興起,在壺身鐫銘短詩茶話、格言
“瘦萍”、“老萍”,為顧景洲從滬歸來後所用藝名印款。1942年年底,顧景洲從上海標準公司回
與藝術家 往返交流
足吾所好玩而老焉
“荊南山樵”、“荊山壺隱”,為顧景洲與滬上書畫
“足吾所好玩而老焉”、“得一日閑為我福”,為顧景洲成名後所用藝名印款。1948年,顧景洲在滬上仿製時大彬《僧帽壺》、陳鳴遠《四方壺》獲得成功。顧制僧帽壺、四方壺極為精緻,獲得各界好評,贏得
藝海一舟、勇往直前
“宜興人”,為顧景洲四0年代末所用印款。至四0年代末,顧景洲步人成年期,已不像青年時期那麽富有幻想,那樣鋒芒畢露。他用“宜興人”為壺用印款,是成功後的謙虛表現,通俗而平凡,淡化自己以往強烈的名利觀點,也顯示顧景洲成熟地走向中年老成期。
“景舟制陶”、“景舟制壺”、“景舟手制”,為顧景洲改名後所用印款。1948年秋,在豐收季節,取得豐碩成果的顧景洲,接受藝人“藝海一小舟,鼓足風帆,勇往直前”的建議,顧景洲改名顧景舟。在這個“舟”字上,顧景舟曾解釋“藝海一舟,即是把自己的命運隨著藝海的一舟而搏擊,永不停息,永往直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